带领赵国崛起的赵武灵王为何会被臣子饿死?“胡服骑射”得罪人


带领赵国崛起的赵武灵王为何会被臣子饿死?“胡服骑射”得罪人

赵武灵王剧照

赵武灵王是春秋战国时期有数的雄主之一,将孱弱的赵国一手推向鼎盛,成为能和秦国并驾齐驱的军事强国。梁启超曾经发表过一篇文章《黄帝以后的第一伟人——赵武灵王传》,将赵武灵王当做是黄帝以后的第一伟人,可以说对他评价极高了。但浪大了谁都翻船,赵武灵王这样的超凡人物也受累于家庭内斗,被臣子抓到机会将其活活饿死在沙丘宫,不得不让人唏嘘。

带领赵国崛起的赵武灵王为何会被臣子饿死?“胡服骑射”得罪人

赵国早期形势图

非凡之主,必有非凡的磨难,赵武灵王15岁刚登位的时候就遭遇了灭国危机。赵武灵王的父亲赵肃侯一生征战,树敌无数,公元前326年赵肃侯突然去世,老仇家魏惠王联合楚、秦、燕、齐四国以“会葬”为名出兵,意图瓜分赵国。赵武灵王没有被吓到,沉着应对,团结赵国内部,命令所有部队严阵以待,摆出鱼死网破的阵势;派出使者与同样受到几国威胁的韩国、宋国结盟,赵、韩、宋三国形成品字型结构,互相支援,威胁秦、魏、楚、齐等国;重金贿赂越国和楼烦,促使越王无彊进攻楚国,楼烦王进攻燕国和中山国,减少了三路敌军;最终五国见占不到便宜,就没发动进攻,“五国会葬”以和平收场。

赵武灵王执政生涯的第一次危机是渡过去了,但赵国的危险局面并没有改变,在生存危机逼迫下,才有了著名的“胡服骑射”改革。在赵武灵王的带头作用下,赵国迅速建立起了以骑兵为主体的精锐大军,最重要的是整个国家实力完成了整合,权力集中到赵王手中。赵武灵王率领大军南征北战,吞并世仇中山国,降服林胡、楼烦等游牧民族,扩土千里,插手燕国、秦国王位继承问题等等,赵国国势日趋鼎盛,有了中原霸主的气象。

带领赵国崛起的赵武灵王为何会被臣子饿死?“胡服骑射”得罪人

赵武灵王

有句话叫站得越高摔得越狠,在赵武灵王一步步建立霸业的时候,却因为自身的感情问题最终弄出了大乱子。赵武灵王执政早期,赵国最重要的盟友就是韩国,因此双方于公元前321年进行了一场政治联姻,赵武灵王迎娶韩国宗室女子为夫人;公元前320年,韩女生下赵章,韩女成为王后,赵章为太子。但事情在公元前310年有了变化,赵武灵王巡视大陵的时候梦到了一位美女,他后来就和手下说了这件事,有个叫吴广的人觉得赵武灵王说的人很像女儿孟姚(也就是吴娃),就将女儿献给了赵武灵王;赵武灵王见到梦中情人欢喜非常,从此独宠孟姚,后来更是改立孟姚为王后,孟姚的儿子赵何为太子。

公元前301年,孟姚去世;公元前299年,正当壮年的赵武灵王传位给赵何,自称主父(也就是太上皇)。赵武灵王会做出这个出人意料的决定主要是三个原因:一是赵武灵王最爱的女人孟姚一生没要求过任何事情,就是临死前留下遗愿,希望儿子赵何能成为赵国的王;二是为了赵国霸业,与各国间的战争日趋频繁,赵武灵王长时间在外领兵,无心朝政,因此分权,赵武灵王专心军事建设和对外战争,新王赵何主管国内政治和经济事务;三是赵国之前的王位传承闹出过很多乱子,政变频发,赵武灵王希望趁自己身体好的时候扶持儿子赵何一程,实现政权平稳过渡。赵武灵王的想法很好,但天无二日,国无二主,最终玩崩了。

带领赵国崛起的赵武灵王为何会被臣子饿死?“胡服骑射”得罪人

赵惠文王赵何剧照

赵国这种双主并行的政治架构在初期运行的还挺好,年仅10岁的赵惠文王赵何在相国肥义等人辅佐下将国事处理的挺好;赵武灵王专心征战,收服北方游牧民族,开疆扩土,甚至有时间亲身前往秦国刺探情报,为消灭秦国这个大敌做准备。但随着赵惠文王渐渐长大,越发显出明君气象,有了自己的想法,和父亲赵武灵王就出现了分歧。另外赵武灵王长时间远离邯郸,和赵国宗室、权贵们就疏远了;而赵惠文王主管国内政治和经济,关系到宗室权贵的切身利益,这帮人就渐渐围绕到新王身边,赵武灵王的命令在赵国不太好使了。

赵武灵王正当壮年,雄心勃勃,自然不甘心失去赵国的控制权,就抬出了废太子赵章,让他和赵惠文王打擂台,自己以两人父亲的身份仲裁事务,重新树立自己的权威,拿回朝政大权。公元前296年,赵武灵王将赵章封在代郡,号安阳君,派田不礼辅佐赵章;田不礼是一个野心勃勃、善于钻营的人,再加上赵武灵王的态度让很多人看到了上位的机会,赵章身边迅速聚集了一帮党羽,对赵惠文王赵何形成了威胁,好像一切都朝着赵武灵王设计的那样去发展了,但他算漏了人心。

带领赵国崛起的赵武灵王为何会被臣子饿死?“胡服骑射”得罪人

胡服骑射

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不是单纯的军事改革,而是影响赵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类似于秦国“商鞅变法”,赵武灵王不只是让军队采用胡人的服装,更是让赵国臣民全都改穿胡服,让游牧文化在赵国占据主导地位,这种移风易俗的革新触及的层面很广,损害了很多人的利益,自然阻力就很大。以赵武灵王叔叔安平君赵成为首的一大批宗室朝臣,在一开始就以“易古之道,逆人之心”为由,反对“胡服骑射”;后来一方面是畏惧赵武灵王手中的武力,另一方面是赵国局势危如累卵,不改革就完蛋了,这帮人就暂时服软,但双方的矛盾也埋下了。

随着“胡服骑射”改革的深入,打破了赵国原有的架构,更适应新规则、没有背景、能力出众的大量胡人被赵武灵王提拔进入赵国的军政领导层;而跟不上新形势、能力不行、只是因为出身血脉就窃居高位的官员被边缘化,损失最惨重的就是赵武灵王的亲属们,也就是宗室贵族。随着赵国对外战争的不断胜利,赵武灵王扶持起了一批新兴的军功贵族,依靠这些人对赵国的人口、土地等进行了统计和管理,将宗室贵族和地主们隐藏的人口、土地、财富等都给翻出来了,进一步损害了宗室贵族等的利益。如果说开始的时候只是理念之争,到了后来就是利益之争了,宗室贵族对赵武灵王的怨念是越来越重,只不过畏惧王的威势、功勋彪炳而不敢反抗,但赵武灵王父子相争让这些人看到了机会。

带领赵国崛起的赵武灵王为何会被臣子饿死?“胡服骑射”得罪人

赵武灵王剧照

公元前295年,赵武灵王提出要让长子赵章在代郡称王,这个想法第一时间就被辅佐赵惠文王的赵相肥义顶了回去,但双方的冲突是人尽皆知了。一帮在“胡服骑射”改革中利益受损的宗室贵族们迅速围拢到赵惠文王身边,而赵惠文王为了对抗父兄,也确实要倚重这帮潜势力巨大的宗室贵族支持,双方一拍即合。比如遭到赵武灵王厌恶的阳文君赵豹第一时间提醒赵惠文王早做准备,获得了防卫邯郸的重任;蛰居多年的安平君赵成表明愿为王效劳,拿到了赵惠文王的兵符,受命常驻军中,随时率兵勤王,镇压可能的叛乱。也就是说在“沙丘之乱”前后,赵国的军权落在了一帮不喜、怨恨赵武灵王的人手中,你想想赵武灵王能不悲剧么?

“沙丘之乱”的过程很简单,赵武灵王以为自己选墓地的名义,让两个儿子赵章和赵惠文王陪着前往沙丘,赵章趁机兵变,但很快就被镇压了,兵败的赵章逃到了赵武灵王的宫中寻求庇护,赵惠文王的手下顺势包围了主父宫。当时带头的人就是赵武灵王的叔叔安平君赵成,赵成直接提议不能让赵武灵王活着出来,否则大家都有麻烦,最终兵围主父宫三个月左右,将赵武灵王活活饿死,终年46岁。

带领赵国崛起的赵武灵王为何会被臣子饿死?“胡服骑射”得罪人

长平之战剧照

赵武灵王被围困的三个月内,没有任何人出面求情,或者率兵前来救援,可见赵武灵王的死不是少数几个人的决断,而是赵国大多数权贵共同的意志。在国别体史书《战国策》上记录了大批赵国文臣武将批评“胡服骑射”的言论,很多人是排斥赵武灵王改革的,也是这帮人推动了赵武灵王的死。

“沙丘之乱”后,安平君赵成成为新的赵相,长期专断国政,辅佐幼主赵惠文王。赵武灵王力主的“胡服骑射”改革名存实亡,各种条例大多数都被废除,赵国又走回了过去的老路,彻底失去了赶超秦国的机会。此后赵国在赵惠文王统治下,涌现了蔺相如、廉颇、平原君赵胜、赵奢等文武贤才,成为山东六国之首,当时人称赵国“尝抑强齐四十余年,而秦不能得所欲”,但因为没能像秦国一样进行彻底的变法革新,综合国力和秦国相比差距越来越大,这才是后来长平之战赵国惨败的最大原因,实力不如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