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服骑射,不爱红装爱武装,赵雍改革的真正意义在哪里

话说,赵雍不爱红装爱武装的前路是漫长曲折的,是一堆人要骂人的,只因暴涨的民族感情·和巨大的成本。先来讲民族感情吧。这个感情的落脚点主要是在穿胡服上,这就是最流行的“披发左衽”?意思就是头发散开了,衣襟从左边开。说白了就是右面压左面。这是游牧民族的头发和衣服的标志,我们认为这是粗鲁和不雅的,是野蛮和落后的标志。我们中华民族是束发右祍,也被认为是文明的象征。因为右手比左手强壮,在古代,右手也被暗示为力量和暴力,所以当你拱手作揖时,你应该用左手包住右手的拳头后再鞠躬,这象征着你是一个抑制暴力的人。只有当你报丧时,你才会用右压左。当你和别人约会时,千万不要搞错了,你用右压左小心被打。在古代,服饰发型的意义是极其重要的,不可轻易改变。这是一个政权极其重要的象征。就像清朝入关时著名的“留头不留脑”一样,许多大明人的誓死斗争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大家都知道,江苏和浙江的老百姓都以他们的好脾气而闻名,但是浙江都这么不容易通过,可知两千多年前赵国是多么容易。

胡服骑射,不爱红装爱武装,赵雍改革的真正意义在哪里

第一个障碍是人民的障碍。这么强烈的民族情绪的大石头,你能打的破吗?此外,巨大的成本问题。这就是“胡服”后的“骑射”。练习骑马射击和步兵转骑兵的费用是多少?就像训练卡车司机成为飞行员一样。骑兵是一支高技能、高成本的部队,对将领和士兵的选拔和训练是严格的。一般人基本上只要你拿的起刀,你可以去步兵营当个步兵凑活凑活,,战斗不行可以当艺术团嘛。但当骑兵,这样是不行的。那时候的马镫尚没有造出来,双腿在无法借力的情况下骑马绝对是一项高技术工种,从小没骑过马的人则更别提骑马打仗了。即使你训练得足够努力能熟练骑马了,你也会发现射击比骑马更难。骑射不是当你看到敌人或猎物,你停住了马,瞄准射击,而是在移动中射击,重要的是马在高速运行。注意,你不仅在移动,你的目标也在移动。类似于吃鸡中开车的时候打移动的人,枪,但请注意,没有马镫,马不是在漫步,目标更不会近。这意味着骑射比站立步兵射击更困难。没有天赋、时间和资金训练,不可能在颠簸的高速马背上射箭,更不可能精确射击。骑射训练需要大量的人才和金钱的投入。它还只是入门级的成本,培训是昂贵的,因为这还不包括装备!

胡服骑射,不爱红装爱武装,赵雍改革的真正意义在哪里

骑兵的装备比步兵要复杂得多。当时赵国的骑兵必须有两匹马,一支特殊的骑兵弓,多支不同用途的箭,还要有长刀和短刀,一支皮蓬来保护夜间不受寒冷的影响,还有口粮和水。基本上,训练和装备一支骑兵至少是训练十名步兵的费用。这还不包括马的口粮,,如果没有草,马也要吃食物,一匹马的食量可达十个士兵的口粮。更可恨的是,马匹在夜晚还要无休止地吃东西,可能因为是直肠,边吃边拉,饲养马比牛羊的成本更高,但是没有办法,不可能骑着公牛去战场,牛大哥脾气来了一把把你仍在战场上,那就完蛋了。

胡服骑射,不爱红装爱武装,赵雍改革的真正意义在哪里

口粮问题已经解决,物流问题又来了。骑兵服务链条很长,负责养马的,看病的,专门为骑兵战士服务的后勤兵。骑兵的用具需要有大量皮革制品,需要很多的对牛羊,而与其相关的一系列产品肯定必须也得升级然后推广。你可能会问,这么贵的骑兵,有必要吗?一两个骑兵的意义可能不大,最多作为侦察兵、通讯兵,但如果骑兵的数量变大,就形成了精英骑兵单位。在那个时代,它绝对是生物链顶端的存在。基本上就是一支机动坦克部队,战斗力都极强,可以在对方部署前实现突破,战略打击能力大大提高,使千里打敌成为可能。

胡服骑射,不爱红装爱武装,赵雍改革的真正意义在哪里

骑兵对步兵的打击是绝对的,一万骑兵部队击败了十万步兵方阵在古代历史是常有的事。可以说,骑兵正在以军事文明碾压农耕文明。每一个骑兵从训练到形成战斗力,其实都是一个很大的经济负担,所以以当时生产力的条件,骑兵并不普遍,所以强秦都没有没有把这作为一个发展方向,即使秦有着更大的自然优势--强大的国力和西北的战马生产。但是赵雍为什么把建立一支骑兵部队作为重中之重呢?是他的国家比秦强大吗?不,因为赵雍没法子。骑马代表了游牧文化,是根,根不能丢啊,树没了根,便会枯萎。人要是没了根,还能成什么呢。

胡服骑射,不爱红装爱武装,赵雍改革的真正意义在哪里

通过肯定骑兵在赵国的重要地位,变相的肯定游牧文化,以此为突破口,认可与扶植北方势力,不用一个国家,两种体制,两种处事方法,而是统一思想,实事求是,稳固自己的根啊,全国人民在这个阶段走尚武的游牧路线,壮大了赵国的武装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