勢如破竹的李自成大順軍,為何在京城呆了42天就完全喪失戰鬥力?

劉亦鑫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李自成的大順軍,並不是在北京42天失去戰鬥力的,而是他們戰鬥力本來就不強。

大順軍之所以能夠擊敗明軍孫傳庭,主要是兵力佔絕對優勢,加上糧草供應比較充足(可以搶),最終靠實力碾壓了明軍。

期間,崇禎越權亂指揮,強迫糧食不足的孫傳庭率領10萬明軍決戰。結果孫傳庭一度連續擊敗李自成,最後因糧食斷絕,不戰自潰,才被李自成擊潰。

如果沒有崇禎胡亂干涉,孫傳庭未必會輸。

所以,李自成的部隊並不是有多厲害,其實他們和明軍作戰一直都是贏得少敗的多。李自成自己幾次被打成裸奔!

至於打下北京,主要是因為大明確實已經到了末年窮途末路階段。

邊疆滿清軍隊幾次入關,明軍無法阻擋。

內部農民軍又鬧成燎原之勢,明軍主力都被拼光。

最關鍵的是,崇禎解決不了糧食和軍餉問題,國家財政實際已經崩潰。

北京防禦空虛,一說其實只有幾千人正規軍,遇到李自成的大軍就自行潰散了。

然而,李自成卻被攻下北京,必死崇禎的勝利衝昏了頭腦,自認為老子天下無敵。

在這種思想指導下,他竟然不顧吳三桂很有可能和滿清勾結,發動了一片石戰役。

此戰,李自成參戰的是6萬大軍,這是他的主力精銳力量,另外還有14萬左右的預備力量和後勤部隊。

而吳三桂有兵力5萬,當然不是李自成20萬人的對手。

於是,李自成親自率領6萬精兵和吳三桂決戰,一度大佔上風。

搞笑的是,而滿清八旗兵8萬精兵就在不遠處埋伏。

當李自成和吳三桂拼的兩敗俱傷的時候,多爾袞突然帶著8萬精兵殺出。其中鐵騎最強,兵馬都披著甲冑,非常堅硬,百步之外無法洞穿。

這下,李自成等於是以6萬人對抗13萬敵人,兵力還不到敵人一半。

而單單滿清八旗兵,戰鬥力就強於李自成,這哪裡殺得過,全軍潰敗。

當時李自成還不知道殺過來的是八旗兵,認為是吳三桂的明軍援軍。

由於輕視明軍,李自成還不準備撤退,試圖拼死決戰。

但一個當地的僧人跑來跪下大喊:那些不是明軍,是辮子兵,大王快跑!

李自成慌忙逃走,這才免於被活捉。

打瞭如此荒唐的一戰,導致李自成野戰主力被殲滅大半,實力大減。

但李自成其實兵力雄厚,帶到山海關的就有20萬。即便除去七八萬後勤輜重部隊,還有12萬可以用,他卻只用了6萬。

結果一片石戰役以後,大順軍兵敗如山倒,士氣降低到0,根本不敢和滿清繼續作戰,連續潰敗。

而大順軍在全國其實包括依附他的力量,總兵力不下百萬。

但由於他們沒有穩定的根據地,只能贏不能輸。李自成被八旗兵一路追著站不住腳,無法集中全國的軍隊應戰,最終逃到九宮山就全軍崩潰,李自成也被殺。

這種荒唐短視的軍事戰略,說通俗點就是土包子!


薩沙


公元1644年

大明帝國已處在一片風雨飄搖之中了

農民軍領袖李自成揭竿起義

推翻了存在兩百七十六年的大明朝

在中國古代史上

他是一個敢於反抗的大英雄

可真實的歷史中

他卻是一個自私殘暴斷送江山的領袖人物

因為李自成的存在給了清朝統治者

趁虛而入的一個大大的先決條件

李自成進入北京時曾坦言

殺一人如殺我父

淫一人如淫我母

可是闖軍剛進城的頭幾天

尚能保持軍紀

可沒多長時間就暴露了本性

而李自成更是看不到一點帝王的影子

他一心只想著怎樣才能得到更多錢財

他最大的敗筆在於

他的一個舉動間接導致了滿清的入關

他的部下奪了吳三桂的愛妻陳圓圓

吳三桂惱羞成怒,舉兵報仇

兩人開戰讓滿清有了可乘之機

最終,滿清佔領中原


機哥聊野史


關於李自成軍隊的戰鬥力問題,已經討論了很多次。李自成手下雖說是有百萬大軍,但真正能夠稱得上是“軍隊”的,只有不到十分之一。李自成在與明軍交手的過程中,也是敗多勝少,最為著名的朱仙鎮大捷,擊敗左良玉的十萬大軍,已經是非常靠後的事情了,在李自成前期,屢屢被明軍吊錘。

李自成軍之所以能夠屢敗屢戰,每每在短時間內恢復自己的勢力,很大程度上來源於明朝的助攻。一方面,當時北方自然災害嚴重,百姓已經是易子而食,流離失所,但明朝的官員卻依舊強徵百姓賦稅,貪汙朝廷下撥的救災款項,尤其是明朝宗室的王爺們,不顧明朝江山社稷,還在不遺餘力地兼併土地,擴大莊田,這使得大量饑民對明朝的怨念深厚,紛紛加入李自成的軍隊,因為根據宣傳,“闖王來了不納糧”。

另一方面,明朝長期拖欠軍隊的糧餉,導致了明朝西北邊軍因為得不到軍餉而對朝廷產生不滿的情緒。恰好,李自成的農民軍,通過打擊地主,獲得了大量的軍餉,因此西北邊軍集體叛變,加入到了李自成的軍隊之中。歸順李自成的西北邊軍,後來成為了李自成的精銳部隊。西北邊軍大量歸降李自成,便是在1642年之後。

從李自成軍隊的兩個來源觀之,李自成真正能夠指望的,其實只有一小部分的農民軍和大多數投降過來的西北邊軍,其餘眾多,鬥不過是炮灰而已。

但明朝的西北邊軍,在明朝軍事系統中的戰鬥力,可以說是極低的。明朝後期,真正能夠靠得住的,是幾支私人軍隊,天雄軍,秦軍和關寧軍,除此之外,明朝的部隊可以說完全是副作用的存在,因為不僅沒有戰鬥力,而且還需要消耗大量的錢糧開支。因此,可以說李自成的精銳,在明軍的戰鬥序列中,連主力部隊都算不上。

正所謂人比人嚇死人,清軍和明朝最精銳的關寧軍相比,戰鬥力更高,裝備水平更為先進,清軍在1640年左右,便開始大量生產並且裝備紅衣大炮,且清軍的紅衣大炮製造水平已經超越了明朝,在松錦之戰中,明清雙方進行了炮戰,明軍大敗,且關寧軍主力幾乎被清軍全殲。

在這種硬實力的對比之下,李自成的軍隊打不過清軍,是必然的。1644年李自成和清軍以及吳三桂的軍隊,在一片石大戰,此時李自成已經集結了所有的精銳,但還是被清軍輕易擊敗。駐守在北方各地的闖軍,實際上都是雜牌,清軍甚至不用費太大勁,便用紅衣大炮橫掃了北方的闖軍,以秋風掃落葉之勢統一北方。

所以,清軍之所以能很快擊敗李自成,完全是建立在碾壓的軍事實力基礎之上的。


庭州行者


李自成的大順軍能“勢如破竹”可不是因為戰鬥力有多強,而是明朝渣的不能再渣了,能打的孫傳庭盧象升賀人龍等人不是被崇禎殺了就是給坑死了,其餘的將軍們吳三桂磨磨唧唧劉澤請不聽招呼,唐通可是帶兵勤王進了北京城的,崇禎給每個士兵發了8個銅錢,唐通轉臉出城就去投了李自成。士兵們長期缺糧少餉誰願意賣命?沒譁變倒戈就不錯了。更要命的是,老百姓特別是農民因土地兼併賦稅太重活不下去只能參加造反了,明朝喪盡民心軍心官心已經是牆倒眾人推了,所以李自成勢如破竹的進了北京城。大順軍的百萬之眾不知道有多少是沒受過訓練的農民,還有拖家帶口的家屬,也不缺純粹來混飯吃的,真正有戰鬥力的只是一部分,這比的是誰更一盤散沙。進了北京城大順軍上下忙著“拷掠”發財,禍害民眾,紀律蕩然無存,這也能叫軍隊?山海關大戰是大順軍能跟明朝最後的精銳關寧鐵騎打的不分勝負,可大約20萬戰鬥力同樣兇悍的清軍一來大順軍就扛不住了,只能潰退。接下來李自成就一路潰退了,支持度比較高的說法是死在湖北九宮山了,大順軍有限的精銳是不是大部分都損失在山海關了?


立志成蟲


李自成,明末農民起義領袖,中國歷史上農民起義推翻暴政成功的代表,曾建立新王朝大順政權,李自成是大順皇帝,但是遺憾的是李自成一共在北京呆了42天,大順王朝曇花一現,之後迅速走向覆滅。

大順軍勢如破竹,為何在北京只呆了42天就喪失戰鬥力,這個問題比較深刻。

首先,大順軍真的勢如破竹嗎?不然。

李自成手握重兵,勇猛有識略,當時明末中原災荒,社會矛盾極度尖銳,她提出“均田免賦”的等口號,深得民心,部隊迅速發展到百萬之眾,成為起義軍中的主力軍,佔據了大明王朝的權力中心以及廣大的北方地區,表面看起來確實民心所向,勢如破竹,改朝換代確實板上釘釘,形勢一片大好。李自成帶領的大順軍所向披靡,李自成被稱為“闖王”,其其實大順軍看似聲勢浩大,其實裹挾的大都是一些戰鬥力弱,意志也並不堅定的流民,這是隻看起來很美的階段性勝利罷了。

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建立大順政權,年號“永昌”,但是俗話說“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推翻明朝時,萬眾一心,當然勢如破竹,但是奪取政權後,面臨的就是更長久的守江山。大順軍之所以能打敗崇禎,更多的是士氣上碾壓明軍,當時崇禎已經心亂如麻,加上當時明軍糧食斷絕的優勢,所以僥倖取勝。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李自成部隊多厲害,李自成攻克北京後,多爾袞率八旗軍與明總兵吳三桂合兵,在山海關內外會戰李自成,李自成戰敗,退出北京。之後節節潰敗,軍心渙散,逃亡途中下落不明。

其次,看看大順軍在北京42天做了什麼?

一起看看,大順軍是如何守江山的。

李自成進程之初,不管對明朝一眾官員,還是京城裡的百姓,都比較守規矩,比較仁慈。曾專門林恩在北京城內張貼告示:“凡傷人以及掠人財物婦女者,殺無赦。”所以一開始不管明朝百姓還是官員對這個外來者,還算是充滿好感。

但是,李自成檢查了大明國庫後,發現偌大的一個大明朝,國庫竟然只有幾十萬兩銀子,可是大順軍可是有浩浩蕩蕩的百萬軍隊啊!所以,李自成特地委派大將劉宗敏收繳明朝官員貪汙軍餉,劉在催款期間,準備了無數酷刑,並且千不該萬不該,縱容手下士兵對明朝官員了搶劫、掠奪、姦淫婦女等行為,最後雖然闖軍收穫幾千萬兩白銀,但是他們在明朝官員和京城百姓心中的良好形象也瞬間崩坍。

李自成在京城的所作所為,很快傳到了山海關總兵吳三桂的耳朵裡,本來打算投降李自成的吳三桂,在進京路上,聽說自己全家都被劉宗敏劫掠的消息,一氣之下,率大軍返回山海關。他與多爾袞裡應外合,與李自成決戰,李自成由於準備不足,並且還在奪取政權勝利喜悅中,軍心不齊,準備不足,李自成損兵折將,慘敗而歸。

可憐李自成,一代闖王,辛苦十多年,僅僅享受了42天當皇帝的感覺。

所以,要說李自成以及大順軍的失敗,說到底還是農民階級的歷史侷限性,農民軍大抵都是烏合之眾,目光短淺且抵擋不了誘惑,貧苦出身的農民領袖,一旦奪去了政權,各種自身的侷限性和問題更是接踵而至暴露出來,鮮有有能力者領導政權走向更成熟。

所以,失敗是歷史的必然。


人物檔案


在此我想指出的是,大順軍的戰鬥力,和在京城待了多久無關。42天也好,420天也罷,都不重要。勢如破竹明軍可以,破八旗精兵,從政治、經濟、包括思想準備上,大順軍都不具備條件。

1644年3月19日,李自成率領大順軍進入北京,同年4月9日,清軍已經出發。從時間點上就可以看出清軍準備好了要漁翁得利,這就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備。

其實無論吳三桂投降與否,清與大順,勢必一戰。區別在於吳三桂投降,清軍就可以不必繞路,而是從山海關長驅直入。

曾和李自成多次交手的洪承疇,上書多爾袞,有段話分析的很到位:

……況流寇初起時,遇弱則戰,遇強則遁。今得京城,志足意驕……

果然,大順軍精銳六萬面對吳三桂(遇弱則戰),大打出手。面對滿清精騎(遇強則遁),潰敗。

總結下來三點:

1、精神上,李自成沒有估計到清兵入關的決心和全力以赴的戰力。

2、政治上,進入北京後忙於追銀助餉的大順無法得到民心。這裡民心並不是我們理解的農民大眾,而是當時的士紳階層。這一體系李自成如果想重建起來,420天也未必能夠,何況42天?沒有政治基礎。

3、經濟上大順軍完全沒有後方補給——連年戰亂加上罕見的災年,大順軍沒有靠得住的根據地。

所以,不是打敗了一窮二白的孫傳庭,橫掃了餓殍遍地的陝西河南,衝進了樹倒猢猻散的京城,就是勢如破竹了。因為臥榻之側,還有虎視眈眈以有心算無心的滿清。

42天,給李自成的時間確實太短了,假如能向天再借三五年的話,一切就可以推到重來。


發條鳥編年史


自古以來,農民軍都是一群烏合之眾,鮮有把握主動權及完美接收政權的農民軍團夥

1、李自成的大順軍本就以裹挾的流民為主,戰鬥力並不強,完全就是靠“蝗蟲”般的掠奪與填命般的付出為代價所獲取的階段性勝利

2、大順軍的宗旨和大部分歷史上的農民軍如出一轍,具體的行動指導目標絕大部分“大順軍成員”並不知曉,他們只是為了活著而已,而所謂的統治階層的目標清晰只是為了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玩女人,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哪怕最精英的統治者目標也只是從活下去變為推翻明朝這一統治者而已,其實並未做好統治的系統培訓和接收工作及相應的統治管理能力

3、所謂的戰略目標達成後,佔領京城,推翻了明朝的主體統治,大順軍的各個勢力團伙就開始搶地盤、搶資源,享樂主義大行其道,大順軍的主體構成人員“流民”這一群裡體就任期自生自滅,人員流失很嚴重

4、達成目標後的狂歡發洩,才突然意識到天下還未掌握在手中,各類勢力穿梭在中華大地上,更不要說勢力最為強大的金國正開拔向山海關,等意識到的時候為時已晚


荒野莽夫14


李自成大軍,不是在北京喪失的戰鬥力,而是在進入北京之前,就陷入半癱瘓狀態。

號稱百萬的李自成大軍其實虛有其表

明史說李自成大軍有百萬人馬,其中步卒40萬,馬卒60萬。等到清軍入關之後,一路尾隨李自成的殘軍到了通關門口的時候,李自成還能派出60萬大軍迎擊清軍和吳三桂區區幾萬的人馬,結果清軍還在攻打潼關戰役中大勝。其實這是很錯誤的。

首先《明史》這本書就是清朝時期由張廷玉等組織編寫的,按照以往的歷史習慣,把對手寫的越強大,其戰功越卓著;把對手寫的越窩囊,其新政府越英明。於是清朝政府顯然不想讓明朝政府和李自成顯得比自己英明神武了,所以清朝人寫的《明史》,大體事件準確,但是很多細節方面實在經不起推敲。

而根據一些地方記錄,當時李自成與孫傳庭對峙之前,也就是步兵十萬,騎兵三萬而已,但是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裹挾了大量的流民以及擁護者,這些擁護者的數量確實能夠達到百萬之眾。所以李自成在進入關中後,號稱百萬的實際上不是能打仗的人數,只是其攜帶的人口而已。而這十萬步兵,三萬騎兵還是李自成部併吞了諸多起義軍領袖之後才具有的規模。

"百萬大軍”在進入北京城之前便消耗殆盡

在從陝西出發向東攻擊的時候,李自成部隊起初的兵力最多不過三十萬到四十萬的樣子。

在山西省接連與當地駐守的明軍接戰,汾州、陽城、蒲州、懷慶、太原、忻州、代州、寧武關先後都對李自成的軍隊進行了阻攔。

但是李自成部隊攻城方式其實非常老土,更像是在填人命一般的打法。雖然後期有了大炮和火槍等武器,但是從實際操練程度來說遠遠未達到能夠上戰場的程度。

史料記載,李自成部攻打城池的時候,給部隊下令,每個人爬城牆上要拽一塊牆磚回來,不帶回來牆磚的就要處死。於是起義軍攻城的時候往往悍不畏死,去挖牆磚,然後在城牆上打開一個洞口之後,再逐漸擴大牆洞,最後或者用炸藥或者用更為老土的人拉的方法把城牆拉倒,然後起義軍就攻到城內了,如果這個城市有抵抗,那麼起義軍就進去開始屠城。在向北京進軍的路上,李自成的部隊至少屠了兩座城,一座太原,一座寧武關。這個原因,勢必是因為在攻城的過程中損耗太大,然後給起義軍洩火用的。

而以最典型的寧武關之戰為例子,李自成部帶領部隊攻打寧武關打了一個多星期才攻破周玉吉的防守,結果死傷七萬多士兵,到了最後甚至進入北京城的好多起義軍將士身上都帶著傷,而這些傷全都是拜寧武關之戰所賜。

我們都知道,打仗不光是要死人的,還有傷殘的問題。傷殘的減員往往比死人還厲害。在寧武關能死七萬多人,那麼傷殘的人也不會少於這個數目。

而根據劉尚友的《定思小計》記載,最終活著進入北京城的“大順軍”士卒,只有兩萬人馬而已,而且像我們前面說道的那樣,人人帶傷。最後等白廣恩等部隊攻略河北山東等地到了北京匯合,也才六七萬人馬而已。所以這也就是李自成部隊最終和吳三桂的關寧鐵騎決戰山海關的兵力了。

進入北京城的李自成大軍,壓根沒有長期待下去的心思

史料記載,李自成部隊在剛剛進入北京城的時候,還秋毫不犯,約束士卒非常嚴格,甚至有兩個士兵因為拿了布店的布匹而被殺頭。

但是兩天之後,李自成部開始了大肆掠奪北京城的財富。其中劉宗敏更是專門製作了五千多副夾具,為了逼迫那些留守北京而又投降了大順軍的明朝官員們。

這是為什麼呢?在寧武關之戰後,李自成清點人馬,發現損失巨大,當時其實就已經沒有了向前進的心思。他們揣摩著前面還有宣府、陽和、居庸關等眾多鎮守點,這些點的明軍兵力恐怕每個點都得有個三五萬人馬,而當時的起義軍已經沒有能力再度攻城拔寨了。史料記載當時大同等地守軍少則十萬,在我看來也不太切合實際。

李自成軍到達北京城外,竟然跟崇禎開始了談判,談判條件便是,李自成要在西北分封為王,崇禎要給李自成百萬白銀作為軍費,然後李自成部隊可以幫助崇禎平定農民起義,協助明軍消滅滿清。此時李自成以及其幕僚團其實內心已經打起了退堂鼓,但是依然強撐門面,故作鎮定,卻嚇到了明朝君臣,最終很多官員爭著前去給李自成開北京城門。

所以從此來看,李自成大軍在進入北京城之前便已經是土雞瓦狗了,可惜當時的明朝中央已經利令智昏,各自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盤,最終反落得個被劉宗敏逼迫著交贖金的下場。很多人沒有死於國難,而死於李自成等的酷刑,實在是個流傳千古的笑料。


阿慶還是阿慶


這個問題問的水平就不夠。大順軍很有戰鬥力嗎?軍隊裡的人大都是被逼的,被脅迫的。

1.大順軍進京之前是以成功後可以吃香的喝辣的為由激勵人心,但是要知道大順軍攻破城池,吃香的喝辣的不是一次倆次了。只能說明軍太弱,菁華都被派去遼東了。

2.而敗出京城呢,對手是號稱滿萬不可敵的清軍,以及投降的遼寧鐵騎,他能打的過?而且之前國內圍剿他的對手是一些駐地二流部隊,都打的大順軍十仗九輸,所以說輸是正常操作。

3.輸了之後也不可能據城而守,農民軍不善守城,不會打逆風仗,且在京城一頓操作搞定人心盡失,而當時清軍又佔據大義名分,只能敗逃。

所以說,大順軍沒有喪失戰鬥力,因為一直就是弱雞,輸了就跑很正常的操作,意圖東山再起,可惜啊,是一蹶不振,喪失大好河山!


只出乾貨不附圖


1644年3月19日,李自成成為紫禁城新的主人。但是,正如一輩子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第一次見到金碧輝煌的皇城,李自成和他的農民軍迷失了,他以為他接受了一個龐大的帝國,可是並不知道這個國家早已是千瘡百孔的爛攤子,他不知道崇禎每天憂心忡忡的那個兇猛的敵人是什麼樣子。



戰略上的短視讓他盲目地冒進山海關,政權上的反攻清算讓他失利以後前明官紳迅速露出他們見風使舵的本色,而鼠疫的橫行則徹底擊垮了他賴以為傲的軍隊。

一個又一個因素,如同多米諾骨牌一樣連環,使得與明軍周旋了二十年的那個驛站小吏,僅僅享受了42天的人生巔峰就迅速隕落,一年後以離奇的方式徹底倒在九宮山。

1.戰略上的短視(山海關、一片石戰後)



進去北京城以後,李自成沉浸在勝利的氛圍中,甚至連收斂崇禎帝的屍體,都做的特別的不人道,將帝屍置於鬧市,對比之後的滿清,可謂真的不講政治啊。同時,在收降周圍的明軍,尤其是山海關的吳三桂時,更是表現得絲毫沒有一點領袖格局。他派前明將領唐通、白廣恩部前去接收山海關,這倆手底也就不到萬人,要知道吳三桂可是有四萬關寧鐵騎,全都是久經沙場、能與八旗軍抗衡的精銳。

事實證明,唐通、白廣恩沒有讓李自成失望,他們不僅沒有降而復叛,甚至短暫接手了山海關,他們的戰鬥力也與普通明軍別無二致——在劉宗敏霸佔陳圓圓、抄吳三桂家後,憤怒的吳三桂回軍直接擊潰了唐通和白廣恩,幾乎毫無還手之力。

而面對突如其來的變故,李自成不僅事先沒有約束好部下,在召集議事時似乎失去了對下屬的掌控——大將劉宗敏當眾不服李自成,拒不領兵山海關,無奈李自成只好親征。於是,兩個泥腿子帶著二十萬大順軍(一說十萬),踏上了他們從巔峰墜落的旅程。

對於山海關的吳三桂,李自成的盤算並沒有很大的出入,他經歷過的對手:孫傳庭、陳奇瑜、曹文詔等明朝名將,都是個頂個的猛人,李自成都從屍山人海里爬出來了,最慘的時候,甚至僅有十八騎突圍。但他都一一將他們打倒了,何況現在的他手握十萬大軍,還有明朝太子和吳三桂他爹壓陣,量吳三桂也不能蹦噠幾天。儘管驚出了一身冷汗,吳三桂和他的關寧鐵騎確實扛不住大順軍人數上絕對優勢的消耗,崩潰只是時間問題。

儘管李自成征戰數年,歷任明朝督師、總督都拿他沒辦法,但這畢竟是關內,只要逃出生天,那就是流民的海洋,一句“闖王來了不納糧”就足以短時間內雲集數十萬人馬,而明軍的戰鬥力也是日漸變差。可他不知道,每當身陷絕境,竟猶如天助一般,明朝大軍自動撤了,甚至不知道盧象升、洪承疇這些個牛逼哄哄的明朝柱石,怎麼就再也見不著了,自從打敗了蹲監獄兩年的孫傳庭後,李自成幾乎沒有遇到過像樣的對手,有的只是攻城、收降、殺皇族,日子不亦樂乎,對於關外那股絲毫不比明朝弱的清朝,可以說是毫不知情,到了兵家的大忌。



於是李自成莫名其妙地帶著大軍進入到不熟地形的山海關,在攻堅無門的情況下改由野戰,自恃人多馬壯排起了一字長蛇陣向在一片石列陣關寧軍進攻,廝殺半日,多爾袞的八旗鐵騎乘著風、揮舞著三角白旗直衝陣前,一句“韃子來了”,大順軍被分割包圍,瞬間崩潰,全軍潰敗,就連劉宗敏也中箭受傷,而此時李自成親愛的軍師牛金星還在北京城,和沒事人一樣絲毫不關心在前線的兩位老哥,更別提出兵增援了。

就這樣,李自成狼狽地退回了北京。


2.政權建設上的清算(貪圖享樂、抄家、地方官)



卻說李自成在政權建設上,可謂是個徹頭徹尾的“革命家”,在打破一切朱明王朝統治枷鎖上可謂頗有心得,每過一地,皇室宗族全部屠殺殆盡,最有名的要數攻破洛陽時,將三百斤重的福王與園子裡的鹿肉一塊煮了,稱為“福祿壽”(不過在我的問答裡曾推斷是假的)。就這樣,瘋狂屠戮崇禎帝的親戚,兵臨城下還不忘和崇禎打聲招呼“平分天下,請封西北王”,可以說是羞辱帝王到了極點。



在對待明朝官紳和地主時,更是特別大方地劫富濟貧,畢竟不是自家的,吃好喝好再分大夥一半,振臂一呼,便有百萬人群起而響應。但是這並不是特殊時期統一戰線的做法,在地方上掌握權力的,仍然是那些大戶人家,所以在李自成兵敗以後,他派駐各地的官員、士兵很快就被這些前明勢力反戈一擊,消滅乾淨。

這點在北京城體現的尤為到位,剛進京城,李自成和他的大順軍還是軍紀嚴明的,只對貪官汙吏抄家、追贓,可是沒過多久,殘酷地“追餉”便演變成為對全城的搶掠,“權將軍檄徵紳弁大姓,貫以五木,備極慘毒,酷索金錢”,完美印證了一旦擁有權力,便會被利慾薰心,屠龍者很快也會長出龍鱗。

如果說別抄家的官員敢怒不敢言,那麼對吳三桂家下手,絕對是最沒腦子的事。事實證明,吳三桂有仇必報,不惜引清軍入關,一路追著李自成的屁股打。原本可以招降的精兵強將,就這樣陰差陽錯成為了埋葬自己的死敵。

3.鼠疫的橫行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五日闖賊入懷來,十六日移營東去,是年凡賊所經地方,皆大疫,不經者不疫。”這段文字真實地還原了李自成軍隊攜帶鼠疫病原體。

鼠疫是由鼠疫桿菌引起的,常寄生於齧齒類動物體內,比如老鼠。在自然平衡之下,鼠疫大規模傳播和爆發的概率很小,畢竟古代交通不便,也有土地、戶籍制度束縛,人類活動半徑有限。但是一旦災荒來臨,人類無食物可吃,便會挖掘這些齧齒類動物的存糧,跳蚤攜帶著這些病菌叮咬人類,由此進行傳播。隨著食物的匱乏,無數農民拋棄土地背井離鄉乞討,變成流民,進入新的環境,引發更大規模的瘟疫。

李自成的軍隊兵源主要來自於這些飢餓的流民,並且瘟疫橫行每次流動作戰,均有浩浩蕩蕩的流民大軍跟隨,鼠疫在這些飢餓、孱弱的人們中肆意傳播。《大明劫》當中便反映了孫傳庭軍中,尚未開戰就已不斷有人倒下。可見李自成軍中形勢也不容樂觀。



帶著鼠疫的李自成軍隊彷彿化作了一具巨型殭屍,哀嚎著爬過明朝的萬里河山,無論朝廷怎麼打擊和剿滅,它都能一次次起死回生、捲土重來。從陝西到北京兩個月的征程,李自成的大軍被鼠疫削弱得也差不多了。明清更迭之際,華北三省死於鼠疫的人數不低於500萬人。

“嗟爾明朝,氣數已盡“,實際上李自成犯下的種種錯誤,也預示著他成功的氣數也所剩不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