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瓚到底有多強?為何給人極盛一時卻又迅速敗亡的感覺?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並起,而公孫瓚就是其中重量級的人物,在其勢力最鼎盛時期,據有四州之地,是軍閥中的最強者之一。但是,隨著戰爭進程的發展,公孫瓚卻一點一滴地喪失優勢,最後被袁紹所滅。其中的原因何在?故事的來龍去脈又是怎樣呢?

第一,東漢末年邊疆名將

公孫瓚出生於貴族之家,其家族歷代出任二千石官員(相當於郡守一級),但由於他是庶出,地位偏低,長大成人後,只擔任一名小公務員。公孫瓚相貌不凡,是個帥哥,口才特別好,雄辯滔滔。太守劉君對他刮目相看,甚至把女兒嫁給了他,還讓他投奔盧植門下深造,與劉備成了同學。

後來岳父劉君犯了事,被朝廷問罪,用囚車押解進京。公孫瓚有情有義,親自隨岳父進京由於孝心可嘉,他被舉薦為遼東屬國長史,其發跡由此開始。

所謂屬國,就是東漢帝國內少數民族的自治區。遼東屬國地處邊界,經常受到北方鮮卑族威脅。有一回,公孫瓚身先士卒,衝入敵陣,殺傷鮮卑數十名騎兵。鮮卑人大駭,不敢戀戰,匆匆離去。這一戰,令公孫瓚揚名邊塞,鮮卑人對其勇武十分憚忌,不敢輕易入塞侵掠。

討伐張純的叛亂,令公孫瓚真正成為一名手握重兵的地方軍閥。張純叛亂後,與烏桓部落首領丘力居結盟,進攻薊中,公孫瓚率所部迎戰張純叛軍,因功升遷為騎都尉。公元188年,公孫瓚在遼西屬國的石門與張純叛軍展開決戰,大破叛軍,俘虜張純的妻兒,張純狼狽逃出塞外。

然而,經此惡戰後,公孫瓚的部隊損失頗大,被烏桓首領丘力居乘虛而入,反而被包圍於遼西管子城。管子城保衛戰持續了二百餘日,這是一場極其艱苦的戰鬥,公孫瓚的部隊糧食耗盡,宰馬匹為食,馬匹殺盡,煮弩楯為食,最後突圍而出。

管子城之戰,公孫瓚雖敗猶榮,其展示出來的堅忍不拔的品質令人欽佩。戰後,朝廷升遷他為降虜校尉,封都亭侯,同時兼任遼西屬國長史。公孫瓚是東漢帝國邊塞最出色的將領之一,在他鎮守遼西時,威震邊關。東漢末年,帝國內憂外患,北方邊境卻沒有遭遇異族的大規模破壞,此公孫瓚之功也。

第二,向冀州發展

劉虞出任幽州牧後,成了公孫瓚的頂頭上司。當時幽州的經濟已面臨崩潰,劉虞力主以懷柔手段招撫烏桓。作為武將,公孫瓚不理會什麼民生政治,他把打擊烏桓部落作為首要任務,立志要掃滅烏桓。

劉虞要懷柔,公孫瓚要打仗,兩人的立場完全不同。由於劉虞政績卓著,威望很高,烏桓許多部落前來歸降。這下子公孫瓚更憤怒了,他暗地裡派人截殺烏桓使臣,破壞懷柔政策。劉虞對公孫瓚的作法相當不滿,便撤了邊防駐軍,把公孫瓚及其手下一萬騎兵安頓在右北平。

此時公孫瓚與劉虞的矛盾激化,這被袁紹看在眼裡。當時袁紹為了實現奪取冀州的野心,慫恿公孫瓚進攻冀州牧韓馥。由於公孫瓚在幽州混得不開心,便決然南下,進攻韓馥。韓馥慌亂之下,把冀州拱手讓給了袁紹。

在袁紹巧取冀州的同時,青州三十萬黃巾軍湧入冀州勃海郡,與之正面相對的,正是公孫瓚南下的幽州兵團。

面對黑壓壓的黃巾軍,公孫瓚盡顯英雄本色。

他率兩萬人馬對抗三十萬的黃巾軍,取得殺敵五萬以上,俘敵七萬的輝煌戰績。這一戰,讓公孫瓚的威名遠播,震動天下。後來,劉備、關羽、張飛、趙雲等人都來投奔公孫瓚,從這個陣容,可以想象其當時之強大。

第三,公孫瓚與袁紹的戰爭

當初袁紹借公孫瓚之力,逼迫韓馥下臺,巧取豪奪冀州。當上冀州牧後,袁紹就想把公孫瓚的勢力趕出冀州,公孫瓚是何許人,當然不幹了。於是,袁紹與公孫瓚之間的戰爭已是不可避免。

公孫瓚野心勃勃,他甚至不滿足一州之地,一口氣任命三個刺史,把冀州、青州、兗州都當作自己的地盤。

公元192年,袁紹與公孫瓚的戰爭爆發。這時袁紹的實力要遠遜於公孫瓚,然而公孫瓚過於自負,在界橋之戰中意外地輸給袁紹。這一戰,對袁紹來說,是生死攸關的一戰。此後,袁紹與公孫瓚在冀州、青州展開多輪戰鬥,雙方打得昏天暗地,誰都無法取勝。

袁紹與公孫瓚都為陷入戰爭泥潭而暗暗叫苦,最後兩人決定握手言和。兩人採取聯姻的方式,結為兒女親家,各自退兵三舍。

與袁紹的戰爭告一段落後,公孫瓚與劉虞的關係已是降至冰點。

公孫瓚是幽州牧劉虞的部下,不過兩人關係緊張,形同水火。劉虞是皇室成員,他是朝廷委派的幽州牧,遙領大司馬之銜。劉虞是出色的政治家,在他的努力下,幽州成了亂世中的一塊樂土。然而,劉虞的地位不斷遭到來自公孫瓚的挑戰,公孫瓚根本不把頂頭上司劉虞放在眼裡,擅自任命幾個部將為青州刺史、兗州刺史、冀州刺史,大有土皇帝的味道。

劉虞深知公孫瓚難以約束,拒絕向他提供軍糧。公孫瓚得不到糧食,惱羞成怒,索性縱容士兵對老百姓橫徵暴斂,根本不把劉虞的命令放在眼裡。

第四,公孫瓚殺劉虞,這是由盛而衰的轉折點

當時幽州政府所在地是薊城,即現在的北京,是劉虞的大本營。公孫瓚在薊城東南筑了一座小城,當作自己的大本營,與劉虞分庭抗禮。劉虞斷定公孫瓚遲早會叛變。與其等著他叛變,不如先下手為強。

劉虞暗地裡集結十萬大軍,出其不意地進攻公孫瓚的大本營。

劉虞的軍隊,要遠遠多過公孫瓚的駐軍。這次戰鬥,看上去似乎一點懸念也沒有,如同甕中捉鱉,手到擒來。面對突如其來的進攻,公孫瓚嚇壞了。可是定下神來後,武將出身的公孫瓚就一眼看穿劉虞的弱點,他的十萬大軍,不過是烏合之眾罷了,估計是臨時招募來的部隊,毫無戰鬥力可言。

不僅如此,劉虞還發布一條命令:“不要多殺無辜,只殺公孫瓚一人。”並強調嚴禁放火,以免燒了平民的房屋。劉虞不放火,公孫瓚可不管這麼多。他派數百名壯士溜出城外,縱火焚燒劉虞兵營。這一把火,在風勢的作用下,迅速蔓延開,劉虞兵營大亂。公孫瓚乘機引兵出戰,大破劉虞。

緊接著,公孫瓚包圍薊城,劉虞慌亂出逃,被公孫瓚的追兵生擒。

要如何處置劉虞呢?公孫瓚找了一個藉口,謊稱他與袁紹勾結,密謀當皇帝。最後,幽州牧劉虞慘死在公孫瓚手中。

公孫瓚殺了劉虞後,據奪幽州,表面上看是春風得意,事實上這是他由盛而衰的開始。劉虞任幽州牧期間,政績卓著,深得士人百姓的擁戴,是少有的好官。公孫瓚為一已之私,殺害長官,盡失人心,從此,他的運勢一路下滑,直至最後覆亡。

第五,公孫瓚之死

公孫瓚殺害劉虞後,把幽州搞得烏煙瘴氣,民怨沸騰。一股反公孫瓚的勢力悄然興起,為首的是前幽州牧劉虞的部下鮮于輔。

由於劉虞素對烏桓施以恩信,鮮于輔起兵後,聯合烏桓騎兵,與公孫瓚對抗。公孫瓚不能無視這支反抗力量的存在,他派漁陽太守鄒丹率軍鎮壓。雙方在潞北血戰,鄒丹大敗,陣亡四千多人。

同時,鮮于輔也得到袁紹的支持。袁紹派遣麾下第一猛將麴義率部與鮮于輔並肩作戰。奉行武力至上的公孫瓚已是四面楚歌。南有袁紹虎視眈眈,內有鮮于輔的強勢興起,北有烏桓、鮮卑殺氣騰騰。鮮于輔振臂一呼,烏桓與鮮卑積極響應。烏桓峭王派自己所部精銳騎兵參戰,鮮卑也出動七千名騎兵前來助陣。一時間,鮮于輔手中的兵力已達十萬之眾。

興平二年(195年)底,鮮于輔率幽、冀、烏桓、鮮卑聯合部隊,向公孫瓚發動大舉進攻。公孫瓚在鮑丘河迎戰聯軍,被殺得大敗,棄屍兩萬。此役也成為公孫瓚軍事生涯的轉折點,他的勢力從此一落千丈,直至滅亡。代郡、廣陽、上谷、右北平諸郡,紛紛起兵,殺死公孫瓚任用的官員,響應鮮于輔。

很快,公孫瓚發現自己成了孤家寡人。他棄守薊城,把大本營遷到易縣。在這裡,他大力修築防禦工事,挖掘十道塹壕,在塹壕邊上修築許多大土丘,每座都有五六丈高,在土丘上面建碉堡。在巨大防禦工事的中心處,堆起一座大土丘,比其他都高,有十餘丈高,公孫瓚自己就住在這上面。這樣還不夠,公孫瓚不得人心,擔心有人想刺殺他,便在自己的小堡壘入口處安了鐵門,連左右侍從都嚴禁跨入門內。

在公孫瓚勢力衰落的同時,袁紹卻高歌猛進,地盤拓展到冀、幽、青、並四州。

公元198年,袁紹開始發動對公孫瓚的最後一戰。易縣之戰,一直打到次年,即公元199年。由於易縣防禦工事極為堅強,給袁軍進攻造成很大麻煩。最後袁紹採取地道戰術,挖到公孫瓚苦心修築的堡壘地底下,掏空其地基,最後堡壘轟然倒塌。公孫瓚最後自焚而死,這位曾經盛極一時的梟雄,就此灰飛煙滅。



君山話史


可以說,公孫瓚在東漢末期,混亂之初能夠稱得上是最強諸侯之一。

他,以十名騎兵對抗百名鮮卑騎兵,以少打多,卻絲毫不落下風。

他,僅用三千精兵來討伐叛賊,殺死了劉虞並佔據幽州一帶。

他,擅長使用雙頭鐵矛,英勇善戰,用“白馬義從”,來威震塞外。他,率領兩萬人與三十萬的黃巾軍強懟,利用別人渡河的時期,成功打敗並俘獲數萬人。從這些方面可以看出他是個強勁的角色。

《後汗書》(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第六十三)中道:瓚常與善射之士,數十人,皆乘白馬,以為左右翼,自號“白馬義從”。烏桓更相告語,避白馬長史。乃畫作瓚形,馳騎射之,中者鹹稱萬歲。虜自此之後,遂遠竄塞外。

他極盛之時,所打的戰役非常經典,且手下都是些狠角色。

第一個手下,我們聯想到的是趙雲。

趙雲很早就跟著公孫瓚混,曾經救過公孫瓚兩次,是數一數二的猛將。明明是個人才,公孫瓚不但不重用,還偏偏把他拱手讓給了劉備。

其實除了趙雲外,還有一名很少人想到的人,就是田豫。

田豫很小就跟著劉備混,而劉備當時還在跟著公孫瓚,後因劉備需照顧父母,所以田豫跟著公孫大哥了,劉備器重的田豫在公孫瓚那裡卻不受重用,只讓他任命為守東州縣令。

殊不知就這樣流失了一名大將,最後田豫在曹操那裡展現了自己的才能。不得不說,漏看了人才也可能是造成衰敗的其中一個因素。


(公孫瓚)

除了手下厲害之外,接著就是戰役了。

因為公孫瓚的好戰,很多戰役都打的非常棒。

他經常以少勝多打外族。匈奴都對他畏懼害怕,他手下的白馬義從為他立下了無數的戰績,公孫瓚為此在北方名聲大振。

因而給外人的感覺就是此人非常強,不可輕易招惹。

公孫瓚雖好戰,但也有缺點,就是不懂收買人心。他與劉虞素來不和。

但劉虞很得民心,名聲遍佈周邊數郡,又是他的上司,卻欲討伐這個不聽話的部下公孫瓚。

公孫瓚用火攻打贏了劉虞的十萬大軍。抓住了劉虞,不久又殺掉了。殺掉好官劉虞的舉動,讓公孫瓚大失民心。

(公孫瓚與劉虞之間的戰爭)

《資治通鑑》(卷六十一):公孫瓚既殺劉虞,盡有幽州之地,志氣益盛,恃其才力,不恤百姓,記過忘善,睚眥必報。衣冠善士,名在其右者,必以法害之;有材秀者,必抑困使在窮苦之地。

直到最後的幾場戰役之中,公孫瓚打得力不從心,經過之前幾次的行為,許多大將士兵對公孫瓚沒有了信心。因此他被袁紹打敗了。

《資治通鑑》(卷六十三)交代了公孫瓚的結局:未至,瓚密使行人齎書告續,使引五千鐵騎於北隰之中,起火為應,瓚欲自內出戰。紹候得其書,如期舉火。瓚以為救至,遂出戰。紹設伏擊之,瓚大敗,復還自守。紹為地道,穿其樓下,施木柱之,度足達半,便燒之,樓輒傾倒,稍至京中。瓚自計必無全,乃悉縊其姊妹、妻子

在這裡我們知道公孫瓚敗亡是因為盲目自大的心裡和對戰局的把控力度不夠之外,還有他沒有得到人心。


剛日讀史


大家好,我是歷史領域創作者小明,很高興能為大家回答這個問題。

看過三國的朋友都知道,當初的公孫瓚的實力遠遠在袁紹之上,由於其多次打敗北方遊牧民族,其名聲也是非常的大。俗話說人怕出名豬怕壯,當時的公孫瓚可謂是傲視群雄,不把任何人放在眼裡。

當時公孫瓚與袁紹的界橋大戰,便是公孫瓚先挑起的,由於當時公孫瓚的實力過於強大,袁紹本意求和,但公孫瓚卻沒有答應,這更助長了公孫瓚的士氣,讓公孫瓚覺得此戰必勝,本來公孫瓚的軍隊實力完全可以碾壓袁紹,但是由於這會的公孫瓚太輕敵了,完全沒有把袁紹放在眼裡,變派了手下的一支精銳部隊白馬義作為先鋒部隊去跟袁紹大戰,結果被袁紹打的落荒而逃,而這支公孫瓚軍隊中的精銳力量慘敗而歸,讓公孫瓚的軍隊慌了軍心,結果袁紹乘機追殺。公孫瓚的軍隊。

雖然公孫瓚這次敗了,但他的實力依舊存在,依舊可以和袁紹對抗,但公孫瓚作就作在殺死了劉虞,而劉虞可是當時的漢室宗親、幽州牧、更是公孫瓚的上司。公孫瓚這麼做,無疑是與天下人為敵,自尋死路。由此便被天下群雄抓到了把柄,多方勢力結合起來開始圍剿公孫瓚。俗話說,雙拳難敵四手。公孫瓚在強大,也不是天下群雄的對手,所以很快便被打得落荒而逃,最後引火自焚。

感謝大家的閱讀,喜歡就給我點個關注吧。


夫百說歷史


公孫瓚(?-199年),字伯圭(出自《劉寬碑陰》 ,《三國志》等文史多作伯珪,公孫瓚為劉寬門生,參與了劉寬的葬禮,碑陰為當時人甚至本人簽名,遼西令支(今河北遷安)人,東漢末年武將、軍閥,漢末群雄之一。


公孫瓚以強硬的態度對抗北方遊牧民族和鎮壓黃巾軍起義而迅速崛起,成為北方最大的軍閥。同時也由於其飛揚跋扈的軍閥作風,不施仁政,四處攻伐,掠奪百姓,最終導致迅速滅亡。

究其原因,就在於公孫瓚就是一個土匪山大王,不懂政治,缺乏管理智慧,曇花一現,也就不足為奇啦。

01

威震塞內外

公孫瓚出身貴族,但因其母地位卑賤,只做了郡中小吏。因其相貌俊美,且聲音洪亮,機智善辯,得到涿郡劉太守的賞識,成為了太守的女婿。憑藉老泰山的提攜,公孫瓚對北方遊牧民族採用強硬的對抗態度,作戰勇敢,屢獲戰功,逐步嶄露頭角,升遷涿縣縣令。

公孫瓚經常與身邊數十個善於騎射的部屬都騎著白馬,左右為翼,號稱“白馬義從”,進擊或抵禦鮮卑,烏桓等的侵略,朝廷詔拜降虜校尉,封都亭侯。

中平六年(189年),因平定漁陽張純的叛亂有功,升遷為奮武將軍,封為薊侯。

初平二年(191年),青州黃巾軍攻打渤海,公孫瓚率步騎兩萬在東光南大破黃巾軍,斬首三萬多人。趁黃巾軍渡河之際,再次將其擊敗,死者數萬,俘虜七萬多人,輜重財物無數,於是公孫瓚威名大震。

後來,公孫瓚與其堂弟渤海郡太守公孫範聯合,又攻破青州,徐州黃巾軍,兵勢日益強盛,進駐界橋(今河北威縣境內)。

公孫瓚自己任命嚴綱為冀州牧,田楷為青州牧,單經為兗州牧,並配置了郡守縣令。

此時的公孫瓚盛極一時,成為北方最強大的諸侯勢力。

02

軍政不和

黃巾軍起義初期,遼西烏桓首領丘力居襲略青,徐,幽,冀四州,公孫瓚此時勢力還不足以強大,無法抵禦。

朝廷派遣宗室劉虞任幽州牧。劉虞採用懷柔政策,對遊牧民族曉以利害。丘力居等聽說劉虞到任,就紛紛派遣使者前來溝通。

公孫瓚擔心劉虞立功,暗中殺害這些使者。

但遊牧民族還是繞道到達劉虞處所,表達依順的意願。

中平六年(189年),張純被其門客王政殺掉並把首級送給劉虞。

劉虞因安撫遊牧民族有功被授予太尉,後升遷大司馬。公孫瓚也被封為奮武將軍。

但由於對待遊牧民族的政策不統一,公孫瓚與劉虞關係惡化。

公孫瓚自恃兵力強大,放縱部隊,多次搶掠百姓,而劉虞十分仁愛,體恤民情。

初平四年(193年),劉虞欲節制公孫瓚,決定率兵十萬對其攻擊。但被公孫瓚擊敗,活捉了劉虞。

公孫瓚誣陷劉虞與袁紹聯接謀取帝位,脅迫段訓斬殺劉虞及妻子兒女。

從此,公孫瓚佔據了整個幽州,日益驕矜,不恤百姓。記過善忘,睚眥必報。軍閥作風完全顯露出來。

03

最終覆滅

興平二年(195年),劉虞的從事漁陽鮮于輔,齊周等為了替劉虞復仇,聯絡鮮卑,烏桓等漢胡兵馬共兩萬多人,在潞河大敗公孫瓚的部隊。後又聯絡劉虞之子劉和與袁紹部將曲義共十萬兵力,攻打公孫瓚。

在鮑丘大勝公孫瓚,斬首二萬多人。

於是,代郡,廣陽,上谷,右北平各郡紛紛斬殺公孫瓚所置官吏,與鮮于輔,劉和聯合,公孫瓚屢戰屢敗,於是逃回易京(今河北雄縣西北)堅守。

兩軍相持一年多,袁紹部將曲義糧盡退兵,公孫瓚乘勢出擊,擊敗曲義,盡得其輜重。

公孫瓚臨易河深挖戰壕,高築土丘,築成營壘。

公孫瓚自居其中,以鐵為門,斥去左右,男人七歲以上不許進入,只與妻妾住在裡面,囤積糧谷三百萬斛,做起了縮頭烏龜。

公孫瓚又叫婦人練習大聲,使聲音能傳出數百步,以此傳達命令。

公孫瓚疏遠賓客,致使身邊沒有一個親信,謀臣部將都漸漸疏遠啦。

建安三年(198年),袁紹與公孫瓚傳書,想與其釋和,但公孫瓚沒有答覆。

袁紹於是大兵攻打公孫瓚。

公孫瓚一個部將被袁紹圍困,公孫瓚不與相救,說“救一人,以後眾人就會等待救援而不肯力戰。不去救他們,他們就會自我勉勵進取。”主帥如此,軍心可想而知。

袁紹直接攻到了界橋城門下,由於公孫瓚不肯相救,眾人或降或逃。

建安四年(199年),袁紹截獲公孫瓚求援的密信,將計就計,擊敗公孫瓚。挖掘地道,逐步攻到公孫瓚居住的樓臺之下。

公孫瓚自料必敗無疑,引火自焚。

一時軍閥諸侯,結束了短暫的一生。

04

曇花一現

公孫瓚的迅速崛起和覆滅,集中反應了漢末時期社會現狀。

中央朝廷權威消失殆盡,地方勢力憑藉一時的驍勇善戰,擴充軍力,佔據地盤,稱王稱霸。

朝廷無力掌控但又不能坐視不管,只能派遣官吏管理,又不能與地方諸侯處理好關係,矛盾激化,最終又是相互攻擊,局面愈加混亂。

軍閥政權往往胸無大志 , 不知體恤百姓,除了混戰就是搶掠財物,民不堪其苦,得不到民眾支持。

部將之間利益衝突,相互攻伐,不受節制。

整個局勢就是:中央掌控不了地方,地方軍閥又約束不了部屬。

最終是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

公孫瓚最初憑藉驍勇善戰迅速崛起,終因胸無大志 , 不能施行仁政,穩固政權,被同樣迅速崛起的袁紹一戰而滅,又迅速滅亡啦。

公孫瓚的崛起與覆滅,僅僅是漢末三國時期許許多多大大小小諸侯勢力發展的一個縮影,集中反應了那個時期社會混亂的情形,是再正常不過的歷史狀況。


豹眼看歷史


在《三國演義》中公孫瓚談不上極盛,在東漢末年的諸侯中也就算中等的水平,這也許是作者為了突出主角,實際上歷史中的公孫瓚算得上是東漢末年北方最強大的諸侯之一,其勢力遍佈北方四州,是足以與袁紹一爭高低的強大人物

公孫瓚作為亂世豪強,曾經操控了中國東部地區的絕大部分,包含今天的遼寧、河北、山東、河南、江蘇等地。公元191年(漢獻帝初平二年),青州黃巾軍攻擊渤海(今河北南皮東北),聚眾三十萬,欲與黑山軍會合,公孫瓚率步騎兩萬人在東光南大破青州黃巾,斬首三萬餘,公孫瓚威名大震。後來,公孫瓚佔領了冀州、青州、兗州部分地區,並任命嚴綱為冀州州牧,田楷為青州州牧,單經為兗州州牧,並配置了郡守縣令,其中就包含劉備。

只是後來袁紹崛起,二虎相爭必有一死,而在龍湊之戰後,公孫瓚實力大為縮減,而且與自己的手下離心離德,最終很快被袁紹打敗,引火自焚而死,其屬下四散,部分投降了袁紹和曹操,當然也有像趙雲一樣投降劉備等弱小勢力者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公孫瓚初期強大,是因為初期他掌握了一支比較能打的部隊,所以很強勢。

公孫瓚是遼西令支人,雖然出生於豪族,不過因為他母親地位低微,所以在家族中沒什麼地位。不過公孫瓚“有姿儀”,而且做事“無有忘誤”,因此被太守看中,把女兒嫁給他。公孫瓚後來還師從盧植,也就是這時候認識了劉備。

公孫瓚為人很講義氣,太守被流放南方時,他一路跟隨,在出發前還特意去祭拜祖先,表明自己的決心:

昔為人子,今為人臣,當詣日南。日南瘴氣,或恐不還,與先人辭於此。

結果太守半路遇到赦免,公孫瓚回來以後名聲大噪,被舉孝廉,從此正式踏上仕途。

不過公孫瓚成名,還是因為在邊境和鮮卑、烏丸等族交戰中作戰勇猛,表現出色。漁陽劉純勾結烏丸丘力居等造反時,公孫瓚率幽州突騎三千人與劉純等激戰,屢建戰功,升為中郎將,都亭侯。

等到劉虞出任幽州牧,招撫烏桓部落的時候,公孫瓚部下已經有“步騎萬人”,這在當時是很大一股軍事力量。而且這支部隊究竟戰陣,其中的白馬義從更是當時最好的騎兵,遠非其他諸侯臨時招募的士兵可比,這也使得公孫瓚可以在初期稱雄一時。

然而公孫瓚的缺點也很明顯,那就是不懂政治,只會打仗。這直接導致了他後來的失敗。

公孫瓚和劉虞之間的矛盾,為他的失敗埋下了禍根。

劉虞出任幽州牧以後,認為對烏桓等族要以招撫為主,和公孫瓚力主武力剿滅的想法起了衝突。公孫瓚還擔心劉虞獨享大功,於是派人暗殺烏桓使者,故意製造衝突。不過最後劉虞還是撇開公孫瓚,成功招撫了烏桓等族。張純逃亡到鮮卑以後被殺,叛亂被平息,劉虞因功升為太尉,公孫瓚也受封為奮武將軍,薊侯。

當時幽州屢經戰事,地方已經殘破不堪,劉虞的主張應該說是正確的,也得到了幽州士族的擁護,公孫瓚的舉措無疑私心太重,也不合時宜。


之後不久,劉虞兒子劉和奉獻帝之命逃出長安,想找劉虞率兵勤王。然而劉和在南陽被袁術扣押,袁術命劉和寫信給劉虞,讓他派軍隊來南陽討伐董卓。公孫瓚知道袁術不可靠,勸劉虞不要上當,但是劉虞還是派了幾千騎兵前去。

公孫瓚擔心袁術心胸狹窄,知道自己曾經勸阻會報復自己,於是命堂弟公孫越率一千騎兵一起前去,以結好袁術。同時鼓動袁術奪了劉和的部隊。此事讓劉虞和公孫瓚兩人之間的矛盾更大。

而在此時公孫瓚卻又和袁紹結仇,又樹了一個強敵。

公孫越不久就在袁術和袁紹之戰中被殺,公孫瓚遷怒袁紹,率軍進攻冀州。袁紹畏懼公孫瓚,於是將渤海讓給公孫瓚的堂弟公孫範,希望和公孫瓚和解。

應該說公孫越之死不過是一個誤會而已,並非袁紹故意要和公孫瓚做對,事後又做出和解姿態,公孫瓚此時和劉虞有矛盾,和烏桓等族又長期征戰有仇,不適合再和袁紹對立,此時最好的辦法就是和袁紹和解,專心鞏固幽州。

然而公孫瓚卻不肯罷休,借大破黃巾軍之威,進軍界橋,最後被袁紹擊敗,損失慘重。不得不逃回薊城。

公孫瓚多次擅自興兵,引起了劉虞的不滿,劉虞於是出兵討伐公孫瓚,卻兵敗被捉,最後被公孫瓚殺死。劉虞是漢室宗親,曾任宗正,又久在幽州,“恩信流著”,他的被殺引起了了眾怒。劉虞的舊部鮮于輔、閻柔等人招募了數萬人,聯合袁紹一起對抗公孫瓚。

在這種情況下,公孫瓚等於是三面作戰,同時要對付袁紹、劉虞舊部和烏桓等族,自然就吃力了。

而且公孫瓚出身低微,沒有什麼人願意投靠他,手下只有田楷、田豫和一度依附他的劉備能力還稍微強點。而袁紹出身名門,袁家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佈天下,因此投奔他的人很多。除了田豐、沮授、顏良、張郃等人外,郭嘉和荀彧一度也慕名前來投奔。

所以公孫瓚在不斷的戰爭中日益衰落,隨著袁紹平定了青州和幷州以後,他的失敗其實已經成了定局。

而袁紹和公孫瓚打了多年以後,也感到疲憊不堪,因此派人送信給公孫瓚,表示願意和談。這對於處於劣勢的公孫瓚來說是一個喘息之機,此時曹操已經勢力不斷增強,如果公孫瓚和袁紹停戰,那麼他可以等待袁紹和曹操起衝突的時候再享漁人之利。

但是公孫瓚不僅拒絕了袁紹和解的建議,還加強了守備。在這種情況下,袁紹也只能繼續和公孫瓚死戰到底。

最終在袁紹、鮮于輔、烏桓單于蹋頓等人聯合下,公孫瓚兵敗自殺。他這麼做,除了給曹操爭取到了發展的時機外,對自己一點好處都沒有,可以說白白為人做了嫁衣。

所以公孫瓚初期的強盛,只是因為他掌握了一支強大的邊軍而已,但是他不懂政治,又缺乏人才輔佐,自然只是曇花一現,難以持久。


不沉的經遠



公元189年,靈帝崩,大將軍何進與十常侍明爭暗鬥,勢同水火,最終同歸於盡。適逢董卓入京,獨掌大權,藐視律法,荼毒大臣,淫亂後宮,破壞經濟,殘害百姓。

導致群雄並起,軍閥割據接踵而至。

而“白馬將軍”公孫瓚,就是漢末割據軍閥之一,曾參與過諸侯聯合討董戰役。

公孫瓚的勢力最鼎盛的時期,總督了北方四州之地,是北方最強大的割據諸侯之一。能與之抗衡的,唯有四世三公袁本初。

可惜好景不長。迅速的崛起,反而使他被勝利衝昏了頭腦,日益驕矜,行政暴虐,主持窮兵黷武,不體恤民間疾苦。徹地的斷送了他稱霸天下的黃粱美夢……

接下來!介紹一下公孫瓚的崛起之路,以及他迅速消亡的根本原因?

公孫瓚的崛起之路

第一、能臣之路,保境安民,威震塞北

公孫瓚為貴族子弟,但因其母親出身低微,根據慣例,沒有被舉為孝廉,只能出任佐官。後因其相貌不凡,聲音洪亮,才智出眾,被當地太守看中。遂招為女婿。在岳父的舉薦下,公孫瓚師事了盧植、劉寬等人。

經舉薦,在太守劉其帳下擔任御車。後劉其犯法,被髮配交州,公孫瓚喬裝成士兵,沿途護送劉其。途中劉其獲釋。公孫瓚因此德行被舉為孝廉。從此仕途坦蕩。


公元178年,邊章、韓遂叛亂,公孫瓚奉命統三千騎兵到薊中。漁陽人張純拉攏烏桓首領丘力居等叛亂。公孫瓚大破叛軍,升為騎督尉。

不久後,烏桓首領貪至王率眾歸降,公孫瓚因功升為中郎將。進封都亭侯。此後的五六年時間內,他一直鎮守邊庭,征戰不斷。期間屢破烏桓賊,大敗張純、丘力居等,被升任為降虜校尉。

適逢黃巾餘賊作亂,丘力居趁機出動,青、幽、徐、冀四州深受其害。朝廷派東海劉虞入駐幽州,出任幽州牧。

劉虞向來愛民如子,好施仁政,主張採取懷柔手段說降遊牧民族。公孫瓚身為武將,只知作戰征伐,不管國計民生。

兩人的意見出現了分歧。不過劉虞始終是他的上司,公孫瓚雖然不服,但也不敢公然跟劉虞翻臉。烏桓各部紛紛派使臣來與劉虞接洽,公孫瓚暗中殺了使臣。

遊牧民族於是繞道到劉虞處,告知了此時。劉虞便撤走了駐防大軍,只留公孫瓚的一萬軍馬駐守右北平。從此!兩人矛盾漸深。

後來張純被殺,遊牧民族各部皆降。劉虞因功升遷為太尉,後進封大司馬。公孫瓚也領了奮武將軍。


第二、天下大亂,割據一方,盛極一時

公元189年,董卓專權,廢少帝,立獻帝。曹操逃出京都,在陳留首倡義兵,號召天下英雄討伐董卓。公孫瓚也領兵助陣。無奈眾諸侯各懷鬼胎,聯盟最終不歡而散。

公元191年,青州黃巾軍崛起,舉兵三十萬進攻渤海。公孫瓚率兩萬兵眾,大破黃巾軍,斬敵三萬。

待到黃巾軍奔走渡河之際,公孫瓚等敵兵渡過一半的時候,伺機而出,再次大破賊軍,斬首數以萬計,俘虜七萬餘人。

從此威名大震……


同年!公孫瓚的弟弟公孫越被袁紹所殺,公孫瓚以此為藉口,打算爭奪冀州。當時袁紹的實力並不強大,跟公孫瓚無法相提並論。

袁紹聽說公孫瓚要攻打自己,非常恐懼,令公孫瓚的弟弟公孫範領兵駐紮南皮,想以公孫範的關係與公孫瓚結盟。

不想公孫範背叛袁紹,協助公孫瓚攻破了青、徐二州的黃巾軍。公孫瓚勢不可擋,順勢進駐了界橋。任嚴綱為冀州牧、田楷為青州牧、單經為兗州牧。

公孫瓚的勢力,進入了全盛時期……


袁紹迫不得已,親自領兵,於界橋迎戰公孫瓚軍。兩軍交鋒。

袁軍大將鞠義,披堅執銳,奮勇當先,僅以八百之眾,大破了公孫瓚的兩萬兵馬。公孫瓚退守界橋,再度被鞠義擊破。無奈退走。

袁紹派兵攻打故安,被公孫瓚擊敗,斬敵七八千。公孫瓚乘勝追擊,又被袁紹擊敗。

兩家打得有來有回。無傷大雅。

第三、迅速消亡,窮途末路,引火自焚

劉虞素來愛民,且久居幽州,深得民心。公孫瓚恰恰相反,他喜歡窮兵黷武,只知征伐,從不體恤民間疾苦。劉虞多次反對他的暴行,幾番想要制止他。

公孫瓚聽說後,更加變本加厲,甚至公然縱容部下搶掠百姓。加深了兩人的矛盾。劉虞為了阻止公孫瓚的惡行。率十萬大軍,準備消滅公孫瓚。

公孫瓚士兵都遊散在外,於是倉惶逃走,後來聽說劉虞的兵眾,都是一群烏合之眾。而且劉虞下令,不許騷擾百姓,不許毀壞民居。給到了公孫瓚翻盤的機會。

公孫瓚跟劉虞不同,他窮兵黷武慣了。哪裡肯管百姓的生死?於是率數百之眾,沿途順風勢放火,趁勢衝入城中,捉了劉虞的妻小。

不久後!他誣陷劉虞與袁紹串通,想要謀取帝位,將劉虞一家斬首示眾。



斬殺劉虞,窮兵黷武,劫掠百姓,眾叛親離,民心所失是公孫瓚迅速消亡的主要原因。




劉虞的舊將鮮于輔、齊周、鮮于銀等打算為劉虞報仇。閻柔召集鮮卑、烏丸共計數萬,響應鮮于輔等。烏桓首領聽說公孫瓚斬了劉虞,也舉七千之眾前來助陣。劉虞的兒子劉和,也聯結袁紹舉兵。短時間內,糾結了十萬軍馬。

公孫瓚眾叛親離,四面楚歌,已經成了眾矢之的。之後屢戰屢敗。他將大本營遷至易京。在易河構築十餘道戰壕,在中央築起一個五六丈高的土丘,在上面修築營壘。以鐵為門,摒棄左右,禁止七歲以上的男子入內。只與妻妾在裡面居住。

他讓這些婦人練習大嗓門,使聲音能夠傳達到數百步之外。讓她們在營壘內,為自己傳達命令。終日閉門不出。身邊不留一個親信。

他把自己孤立了起來,久而久之,眾臣皆漸漸疏遠。

此時的公孫瓚,已經在等待著死亡。袁紹一路高歌猛進,坐擁冀、青、幽、並四州,很快就打到了易京。

公孫瓚走投無路,終於在土丘中引火自焚。


愛尚文史


199年,易京,萬念俱灰的公孫瓚端坐在燃燒的宮殿中。

他有三個問題想不明白:1、百樓不攻,為什麼他苦心打造的易京城就這麼被攻破了?2、幾年前,他還坐擁數州,是個超級諸侯,怎麼這麼快就落到這般田地?3、他曾以仁義和勇略聞名,為何到最後眾叛親離?

以偶像派出道


騎白馬的,不管是王子還是唐僧,都很帥!

公孫瓚乾的第一件猛事,就是被太守看上了,招去做女婿!

要說公孫瓚的出身,倒不算太差,可是,這樣的青年才俊,在城裡怎麼說也是能裝滿幾個班的。公孫瓚能被一眼看上,至少是校草級別的外貌和本土偶像級的個人魅力了!

既然是這樣的偶像級人物,自然吸粉不少,得道多助了!


隨後,公孫瓚乾的另外一件事情,讓他成為道德楷模,擴大了粉絲圈!

當時,太守劉其獲罪流放。樹倒獼猴散,自然沒有人再去靠近這個倒黴蛋了。可是,公孫瓚卻假扮成士兵護送太守。路途中,這位太守被赦免。

一時,公孫瓚的義名迅速傳開,眾人紛紛讚許這樣的義士!

人長得帥,又講義氣,這種人放到今天,估計也是國民偶像級的人物了!

散發偶像氣質的實力派

隨後,公孫瓚開始了偶像氣質的實力表演!


他帶著十幾個騎兵一起硬扛幾百鮮卑騎兵,勇武之名開始傳播。

北方遊牧民族、內地叛亂者、黃巾軍,各種大漢朝頭疼不已的對手,這位帥哥打起來就跟切豆腐一樣! 不僅如此,他還選拔了能戰之士一起,組建了偶像天團“白馬義從”。


公孫瓚“白馬將軍”的傳說在大漢流傳起來!

最好的領導,也是最壞的領導

公孫瓚實力和功績增長最快的時段時間,他的領導叫劉虞,一位威望極高的漢室宗親。

這位德高望重的漢室宗親,加上勇略驚人的公孫瓚,他們珠聯璧合,很快在華北地區穩定了局面,他們一文一武,胡蘿蔔加大棒,搞定了各種不穩定勢力!

可是,原本應該一文一武,相得益彰的兩位大人物,卻因為一文一武,開始抬槓了。他們都認為對方的方法有問題,自己的效率最高!兩人從抬槓到搞小動作,再到翻臉,逐漸敵對!


表面上,公孫瓚的勢力已經極大,但他與領導劉虞的關係,卻猶如一顆定時炸彈!一爆炸,就足以令公孫瓚粉身碎骨!

月盈必虧

就在公孫瓚和劉虞開始撕逼的時候,另外一位大人物來到了河北地區。 這位大人物人狠話不多,隨便打幾個電話,就把冀州搞了下來。

這位大人物註定是公孫瓚的宿敵。因為,早年他在和朋友吹牛時,就說要佔據河北的。他來這裡就是來搶地盤的!

開打吧!

意外元素打亂公孫瓚的設想


儘管界橋之戰足夠精彩,足夠有名,但他仍然算不上是公孫瓚與袁紹戰爭的轉折點。 總的來說,雙方的直接交鋒互有勝負。

原本,公孫瓚是把握擊敗袁紹的。 當時,他和袁術、陶謙都是盟友,這兩位實力派如果可以一起夾擊袁紹,保證讓袁紹吃不了兜著走!

可是,公孫瓚很快就發現,他失算了。


南線戰場,袁紹的好朋友,一個叫曹操的傢伙把他和他的盟友袁術打得叫苦不堪!

得,別夾擊了,陶謙,我把老同學劉備給你,你給我頂住!兄弟們頂住,等我處理好後方的事,就回來和你們一起幹袁紹,幹曹操!

後院起火

可是,青州、徐州的兄弟,沒有等到公孫瓚回來。 因為公孫瓚燒了把火,這把火玩大了。

志在安民的劉虞當然受不了公孫瓚這樣窮兵黷武,他決定教訓下公孫瓚。


得道多助,劉虞很快浩浩蕩蕩帶了一打波人去捉公孫瓚。一起去的兄弟,都希望劉虞能放火,燒了公孫瓚丫的。劉虞拒絕了,像劉璋一樣,皇室有個皇室的樣子,傷害民房的事情不能幹!

於是,早已對亂世規則瞭如指掌的公孫瓚放火了··· 劉虞大敗,被公孫瓚俘虜。

一開始,公孫瓚還只是想弄個傀儡,幫忙糊弄糊弄。可是,就在漢室來嘉獎劉虞時,公孫瓚乾脆把劉虞殺了!

這下鬧大了。 劉虞打仗是不行,可是,劉虞的粉絲們打仗狠呀! 於是,鮮于銀、閻柔招募那些“服劉虞,恨公孫瓚”的勢力一起反抗!

後方起火,並不是最嚴重的! 最嚴重的是,士族、皇族、少數民族,現在全部都成了公孫瓚的敵人!公孫瓚還怎麼混?

公孫瓚或許忘記了:他之前之所以發展迅速,是因為劉虞以他的懷柔,幫他搞定了北方遊牧民族,也是因為劉虞以他的皇族威望,幫他的軍團獲得了與大士族袁紹競爭的政治資本!

193年公孫瓚殺劉虞;194年劉備轉會陶謙。

後果嚴重,土崩瓦解

公孫瓚隨後開始了一段風急火燎的滅火歷程。 北線,和閻柔等人連番大戰!南線,田楷、劉備和袁紹激戰!

在一番努力後,公孫瓚絕望了。 雖然在正面戰場上,他的軍事才能依然足以支撐他抵抗住袁紹和少數民族的聯合進攻。 但是,青州丟了、徐州獨立了。

很顯然,在皇族、士族紛紛不支持他的情況下,他在青州等地原本就脆弱的統治基礎,根本就扛不住!


那麼,不如我就先躲起來吧!百城不攻,我搞個千櫓,你們總搞不到我吧! 等你們玩得差不多了,我再出來! 於是,公孫瓚在易京修築高城,開始了宅男生涯。

不想讓依靠,就不再有人效忠

正如之前所說,公孫瓚最強大的,是他出色的戰場才能。 從公孫瓚的指揮風格看,他是一位善於使用精銳部隊的人。 他雖然部隊曾經很多,但白馬義從等精銳部隊的出色表現,是支撐戰局的關鍵!


如果,公孫瓚能在部屬遭遇進攻時,及時率領精銳前往援助,未必不能鼓舞人心,擊敗對手。 可是,不知道是不是公孫瓚敏銳地發現部署對他的依賴性。開始強調“獨立氣質”了。部屬被圍,他不再去救。

於是,本來就指望精銳來救的下屬人心渙散,或逃或降!

人心不固,千樓何足恃?

既然外面的兄弟都散了,現在,該是公孫瓚苦心打造的易京城出來亮相了!


其實,公孫瓚想的不是沒道理,易京不好打!所以,袁紹本來是想講和的。哥,咱不打了好不好,你在那裡好好待著,我著急回頭和小弟曹操幹一下。可是,公孫瓚不幹!

打吧!

什麼百樓不攻,千樓不攻?孤城不守才是最靠譜的法則。要想守住堅城,還是要內外夾擊。 公孫瓚要出去請援軍時,被勸阻了:大家之所以還在抵抗,是因為您還在,您要是出去了,恐怕大家就散了!

這個建議歷來被很多人嘲笑。可是,平心而論,這不過是對形勢的清醒認識!公孫瓚前面“不救”的先例太多,他要是離開,部隊真是說散就散! 於是,派出去的人還要與公孫瓚保持書信往來···於是,他們的信息被袁紹軍捕獲了! 袁紹假裝“舉火為應”,引公孫瓚出城,趁機猛攻公孫瓚。公孫瓚大敗!


大偶像公孫瓚本人出去吃了個大鱉,大家看在心裡,最後的一點支撐的勇氣也沒有了!

不久,袁紹軍從地道攻入,城破!

公孫瓚早期的迅速強大,得益於傑出的軍事才能和個人魅力。眾人依賴他的才能得以安心。這是一種凝聚力,但有時也會滋生過分依賴。

公孫瓚盲目地切除了依賴,也幹掉了自己的凝聚力。

公孫瓚早期的迅速壯大,得益於劉虞的支持。劉虞的懷柔使他軍事上的勝利得以固化;劉虞的政治聲望也使名為下屬的公孫瓚事實上提高了政治影響力。

但有影響力的人,天然也是你的競爭對手。


劉虞要除掉公孫瓚,獻帝又何嘗不想除掉曹操?公孫瓚除掉劉虞而一敗塗地,曹操挾天子而稱雄中原!

凡事有利必有弊,對問題,要全盤考慮而後行,萬不可“把洗澡水和孩子一起倒掉”。

願君決策穩重,步步順利!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公孫瓚有多強?靠著幾千白馬義從起家,成為幽州的實際控制者。劉備的平原令就是公孫瓚封的。劉備去北海救孔融是借的公孫瓚的兵,甚至劉備去徐州救陶謙,也是找公孫瓚借的兵。從幽州到青州再到徐州,極盛時期的公孫瓚儼然是中原憲兵的角色。



公孫瓚,字伯珪,遼西人。早年與劉備一起拜尚書令盧植為師,二人是同門師兄弟。公孫瓚出身遼西貴族,又被涿郡太守看上,招為女婿,當上了涿縣縣令。此後,公孫瓚於孟津大破黃巾軍,被封為中郎將。此後,公孫瓚又參與了袁紹的討董聯盟,幫助袁紹殺了冀州牧韓馥,奪取了冀州。

然而,袁紹在佔領冀州之後,卻對這位幫助他拿下冀州的公孫瓚進行了驅逐,無奈,公孫瓚只得退回幽州,與幽州牧劉虞一起共同掌管幽州事務。劉虞這個人行事比較寬厚,主張以懷柔政策對待幽州的少數民族烏桓和鮮卑。可公孫瓚是個好戰分子,他奉行的原則就是誰敢不服就把他打服。由於二人的分歧和矛盾越來越大,導致公孫瓚對劉虞痛下殺手,擊殺了劉虞及其全家。



並且公孫瓚還劫持了朝廷的使節,獲得了都督北方四州的權力,成為當時北方最強大的軍閥。由於公孫瓚獲得了北方四州的挾制權力,自然就與在冀州的袁紹產生了衝突。而公孫瓚又以強硬著稱,這就導致他與袁紹之間不得不靠打仗來解決問題。當時,公孫瓚手下最精銳的部隊是白馬義從,這支軍隊曾經橫掃北方。

但是,在袁紹與公孫瓚的作戰過程中,袁紹派出了一支專克騎兵的隊伍,大敗公孫瓚於龍湊。並且,公孫瓚在殺劉虞之後,在幽州橫徵暴斂,導致幽州將領鮮于輔反叛。公孫瓚陷入腹背受敵的困境。此時,袁紹給公孫瓚拋出橄欖枝,希望與他講和,到公孫瓚因為他弟弟公孫越被袁術所殺,拒絕與袁紹講和。



最終,袁紹大軍攻破幽州城,而公孫瓚卻躲在自己的宮殿裡自焚而死。


傅斯鴻


漢朝有一種說法,叫做“將軍不敢騎白馬”,這可不是民間白話,而是出自漢代名著《淮南子》中的原文。為什麼這樣說呢?據說一是因為白馬的顏色過於鮮明,容易使主將成為敵人的靶子,二來白色是喪服的顏色,將軍騎著白馬指揮作戰,很不吉利。據史書記載,東漢末年的公孫瓚就是白馬將軍第一人。

驍勇善戰的白馬將軍

能在東漢末年那種亂世中存活下來,並且稱霸一方的,都不是平庸之輩,公孫瓚也不例外。

公孫瓚舉孝廉後,做了遼東屬國長史,所謂屬國,是邊地少數民族歸降後,政府專門在接近邊塞的地方為他們安排的居住區域,這裡設置的官職主要是為了加強對邊疆的統治

。公孫瓚做了屬國長史,也就意味著自此開始了戎馬倥傯的軍旅生涯,一次次的兇險接踵而來。

有一回,他率領數十個騎兵巡邏邊境,突然遇到幾百個鮮卑騎兵。公孫瓚心知寡不敵眾,退到廢棄的亭障當中,但轉念一想,又感到死守不是辦法,對手下人說:“我們如果不決一死戰,恐怕沒有一個能活著回去。”

他身先士卒,手持雙刃長矛,徑直衝向敵陣,眾士兵緊隨其後。經過一番激戰,殺傷鮮卑數十人。公孫瓚雖然也損失一半的兵力,但士氣依然不減,最終得以突出重圍,倖免於難。

後來,公孫瓚特意組建了一支精銳騎兵,這些騎兵都是白衣白袍,武藝高強,騎射精湛,對公孫瓚忠心耿耿,跟隨公孫瓚衝鋒時均高喊:"義之所至,生死相隨!蒼天可鑑,白馬為證!"。在遼東與少數民族的戰鬥中,烏桓、鮮卑騎兵看見公孫瓚的白馬義從,就避之不已,無人敢當。

公孫瓚成為史書所見第一個白馬將軍,並不是偶然的,這與他的生活環境有很大關係

。邊地民族不忌諱白色,早在劉邦被圍平城(今山西大同)的時候,匈奴人在平城西部

部署的就是一色的白馬騎兵,著名的飛將軍李廣也曾經射殺過匈奴的白馬將軍。而公孫

瓚生長於邊疆,受少數民族風習的影響,他騎著白馬領兵作戰,也就不奇怪了。

和幽州“一把手”劉虞產生矛盾

公元187年,遼東發生了張純叛亂,為了穩定幽州,朝廷派了皇室宗親劉虞擔任幽州牧。劉虞到任後,採取了分化瓦解的策略,成功平定了張純之亂,劉虞也順利成為了幽州的一把手,而和叛軍一直血戰的公孫瓚,成了劉虞的下屬。作為幽州本地的實力派,公孫瓚當然不滿意朝廷的安排。而且公孫瓚好戰,不折手斷的拉攏士兵,擴充軍隊。為了籠絡部下,竟不顧原則地縱容手下,成為擾民的一大禍害。這也引起了劉虞的不滿,於是公孫瓚和劉虞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大。

191 年冬天,青州、徐州的三十多萬黃巾軍入寇渤海郡,公孫瓚以兩萬的兵力迎擊,前後斬首數以萬計,車輛輜重也得了好幾萬,另外還俘虜七萬多黃巾軍。此戰令公孫瓚威名大震,實力劇增,袁紹管轄的冀州也有不少地方望風歸附。朝廷獎勵戰功,升他做奮武將軍,晉爵為薊侯。

但這個時候的公孫瓚已經沒有報效朝廷的心思,心理盤算的就是憑藉戰勝餘威,向袁紹開戰。他帶著三萬精兵擺成方陣,安排一萬騎兵為方陣的左右翼,兵鋒貌似銳不可當

。而袁紹只派一個部將率領八百人,操持強弩一千張,匿於盾牆後。公孫瓚望見對方人少,下令騎兵衝擊。待他們進入射程後,袁軍萬箭齊發,公孫瓚的騎兵頓時人仰馬翻,潰不成軍。此後,公孫瓚與袁紹陸續又發生了多次戰鬥,但他輸多贏少,又有劉虞在後掣肘,不得已只好退回幽州。

劉虞極不贊成公孫瓚窮兵黷武的做法,一來對百姓傷害太大,二來假如公孫瓚得勝,自己身為幽州牧,恐怕再也難以管束他。因此,每當公孫瓚要與袁紹相攻的時候,劉虞都不允許。雖然最後往往擋不住,但劉虞也不能公孫瓚太得意,他不再按時撥付糧餉,這讓公孫瓚很被動。

為了支撐軍事行動,公孫瓚縱兵搶掠,甚至一次次地把劉虞賞賜胡人的東西也在半道上給奪了。時間久了,倆人的矛盾逐漸公開化,劉虞參奏公孫瓚不聽號令,名為官兵,卻行強盜之實,公孫瓚告劉虞故意剋扣他們的糧餉。互參的奏章一道接一道,朝廷也管不上,任由兩人的積怨持續發酵。

處死上司劉虞

公孫瓚再也不願見到劉虞,他擔心自己若去相見,很可能就有殺身之禍。而劉虞多次召見,卻望不到人影,一把手的尊嚴掃地已盡。交流困難,彼此猜忌,他們的關係終於發展到你死我活的地步。

193 年冬季,由於公孫瓚屢次不聽約束,劉虞再也不堪忍受,發兵討伐公孫瓚。公孫瓚原本還很擔心,但是劉虞大軍到來後,公孫瓚很快就發現,自己的擔心原來是多餘的,因為劉虞一向崇尚以德服人,他的士兵看見房屋也不捨得焚燒。就這樣縮手縮腳地攻擊了一陣,劉虞遲遲沒有取得突破。而公孫瓚則抓住時機,挑選了數百精兵,先是趁風縱火,使對方陣腳大亂,接著又展開突擊,將劉虞的部隊衝擊得七零八落。

吃了敗仗的劉虞奔入居庸縣,公孫瓚尾隨而來,經過三天猛攻,居庸城最終陷落,劉虞和他的妻兒悉數被擒。公孫瓚本想立刻殺掉他們,但劉虞畢竟是朝廷命官,況且又是他的上司,殺之非但沒有充分的理由,恐怕還會落下以下犯上的惡名。出於這樣的顧慮,公孫瓚暫且不殺劉虞,但剝奪了他的實權,只讓他做傀儡,在往來的公文上簽字。

但是劉虞或者終究是公孫瓚的一大威脅,恰巧這時朝廷的使者來到幽州,本來是給公孫瓚和劉虞加官進爵的。公孫瓚趁機向使者說,劉虞對朝廷懷有二心,曾經和袁紹密謀稱帝。其實,事實上,當初袁紹勸過劉虞在遼東稱帝,但是被劉虞拒絕了。但是朝廷使者不知道其中原委,在說公孫瓚現在是幽州的實際掌權者,編織誣陷還不是手到擒來。而且,朝廷此時也是朝不保夕,於是只得同意將劉虞處死。

眾矢之的,被袁紹擊殺

劉虞死後,公孫瓚沒了掣肘,接著,他又挾持朝廷使者,得到了總督北方四州的授權,成為北方最強大的諸侯之一。

但是,公孫瓚的局面依然堪憂。當時,劉虞之子劉和已從袁術那裡逃出,投奔了袁紹,得知父親被公孫瓚殺害,內心悲痛萬分,準備向公孫瓚復仇。漁陽大姓鮮于輔原是劉虞部下,劉虞死後,他決心給主君復仇。而烏桓人感懷劉虞恩德,也不服公孫瓚。這兩股力量聯合在一起,準備南下迎接劉虞的兒子,共討公孫瓚。

公孫瓚已是眾矢之的,袁紹自然竊喜不已,他做了個順水人情,派部下領兵與鮮于輔

、烏桓人合擊公孫瓚。195 年,公孫瓚遭遇一次大失敗,損失了兩萬人。他不敢再戰,回到易縣大興屯田,靠著充足的糧草儲備,與聯軍僵持了一年多。而袁紹的部隊因為缺糧,不得不匆忙撤退。公孫瓚出城追擊,奪取了全部輜重。聯軍一散,公孫瓚暫時轉危為安。

後來,幽州地區旱災蝗災接連不斷,民間不斷髮生人吃人的慘劇。公孫瓚為了保住軍事實力,遲遲不肯開倉放糧。百姓求生無門,紛紛揭竿而起,殺死了公孫瓚任命的地方官,並加入鮮于輔、劉和的部隊。公孫瓚聞聽官員一個個被殺,很擔心自己的安全。他

搬到一個高臺上居住,將閒雜人等一概趕去,並規定 7 歲以上的男人不許靠近,只讓

妻妾陪伴左右。至於公事,若是有公文到來,就用繩子從臺下拉上來。

要是自己有話要說,那也不要緊,他已專門讓女人練習過大嗓門,傳達口令的時候,幾百步外都能聽得一清二楚。做了“宅男”的公孫瓚逐漸成為孤家寡人,將領們不再為他盡心竭力,他也很少出兵作戰了。有人不理解,他解釋說:“目前天時不利,不如暫且休兵,廣積糧草,靜待時機到來。再說我的部隊營壘堅固,攢下的穀子有三百萬斛,就憑這個,我肯定能等到天下大變的時候。”

可他等來的卻是末日。公元 198 年,袁紹大軍來攻,公孫瓚讓兒子公孫續去找農民軍,希望農民軍能來支援,而他自己則打算帶領騎兵繞道截斷袁紹退路。屬下關靖說萬萬不可,堅守城池進行持久戰,袁紹攻不下,或許自會退兵。若是主帥棄城而出,本來就軍心不穩,袁紹一旦進攻,誰還願戰?易城恐怕很快就會陷落。公孫瓚覺得有理,沒有出城。袁紹沒了後顧之憂,步步進逼,公孫瓚不得不縮小防衛圈,建造了三重壁壘作為防禦的核心。現在公孫瓚只有寄希望於農民軍來幫他了。公孫續沒有讓他失望,農民軍首領張燕帶了十萬兵力,分三路來救公孫瓚。

部隊還在路上,可公孫瓚已喪失耐心。他派人送信給兒子,說袁紹軍隊“狀若鬼神”,攻擊十分強大,易城危在旦夕!你我是骨肉至親,不用我說,你都會憂心如焚的。但要快點,再快一些!要是為父死了,天下雖大,怕也沒有人容得下你。你到了以後,別急於攻擊袁紹,先帶五千騎兵到城北的低窪地帶埋伏,夜晚舉火為號,為父一見信號,就殺出城去。不料,送信人在路上被袁紹的偵察兵逮住,袁紹決定將計就計。由於公孫續壓根沒接到信,因此就沒有以最快的速度如期趕到。到了約定的日子,袁紹派自己人在城外舉火。公孫瓚以為救兵已經部署妥當,開城出戰。袁紹早已佈下重兵埋伏,公孫瓚大敗而歸。他料想這次難逃一死,竟喪心病狂地下令將自己的姐妹妻兒全部絞殺,然後引火自焚。袁紹的士兵看見高臺起火,為了搶功,蜂擁而上,公孫瓚就這樣死於亂兵的刀下。 而公孫瓚的首級,則被袁紹送到了曹操所在的許都。

總結

公孫瓚在遼東從一個長史做起,以武力一刀一槍打下了遼東這麼大的地盤。成為北方和袁紹並列的一大勢力。但是他只會使用武力,不知道體恤懷柔,處死劉虞後,搞得自己成為眾矢之的,讓袁紹看到了機會,最終兵敗身亡,終究只是個“武夫”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