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逼得嬴政去求王翦出山,源头是项燕和昌平君策划的郢陈之叛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为什么有这种说法呢,这是因为秦国吞并列国太快太顺,也就在楚国遇到了一次挫折,凉水喝快了都能呛到人,更何况是存世长达数百年,车不同轨,书不同文的万乘大国。

是什么逼得嬴政去求王翦出山,源头是项燕和昌平君策划的郢陈之叛

秦灭六国

等等,这和我们语文课时学到的古文不一样啊。

贾谊的《过秦论》里有写道: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

人都用了六代人的时间才完成统一,你怎么能说它吃相太差,灭国太快呢,注意这里有一个误区,秦国崛起一步步蚕食六国领土和秦国展开灭国战的时间起止是不一样的,以孝公继承被魏国揍得近乎灭亡的秦国并携手荣辱与共的商鞅一起变法为起点到吕不韦最大的投资秦庄襄王死为止是秦国从人见人欺到人见人气的崛起史,以始皇十七年秦灭韩国开始算起到始皇二十六年齐王建不战而降为止的十年就是秦国鲸吞六国的灭国战全程了。

是什么逼得嬴政去求王翦出山,源头是项燕和昌平君策划的郢陈之叛

战国初期不起眼的秦国

相比于贾谊文章里长达114年的六世,这不到10年的灭国战可见进行得多么顺利,所以天下才会对楚国顽强的反扑纪记忆犹新。

变幻莫测的楚国国都

但这次反扑其实并不是一场简单粗暴的一对一solo局,在这里面地下党拉仇恨,主人公逃出牢笼,新附之地高举反旗,信任之人背后插刀,名军大将啪啪打脸,赋闲老将收拾残局,一场剧情悬疑大片该有的情节都有了,就连秦楚两个主角之间,都插进了一个第三者——韩国。

话说关东最强力的楚国,竟然选择了关东最弱小的国家韩国作为自己谱写最后挽歌的同伴,而这个同伴甚至在当时早就已经亡国了。为什么楚国会做出这么不合理的选择呢。

这就要从整件事的开端说起了,我们知道楚国的都城叫郢,但事实上楚国迁都的次数一只手都数不过来。而楚王每到一个地方,不管原来叫啥,通通改叫郢都,所谓的郢其实并不是一个具体的位置所在,而是更接近于后来京师、京城的概念,它被用来表明这是君主的驻地,是国家的行政中心。

是什么逼得嬴政去求王翦出山,源头是项燕和昌平君策划的郢陈之叛

灭越后的楚国

当然这频繁的迁都历史到了战国晚期更是发展到了极致。

公元前278年,战国四大名将之首的白起攻克楚国郢都,在如今位于江陵的地方设置了南郡,楚王被迫迁都陈地。

公元前241年,五国攻秦失败,最后一次的合纵不仅没有到达预期的效果,甚至秦国一路反推到了楚国家门口,楚王受迫于秦军的巨大压力,不得不再次祭出迁都大法,这回他们的目的地是更东面的寿春。

江陵位于现在江汉平原,陈位于淮河北侧的淮阳,而寿春则是位于淮河南岸的寿县,打开地图我们就能发现,战国晚期郢都的位置虽然经常变迁,但总体上还是遵循着惹不起我还能躲不起的原则一路向东迁移。

是什么逼得嬴政去求王翦出山,源头是项燕和昌平君策划的郢陈之叛

战国晚期楚国迁都的方向

陈地是韩国元素和楚国元素并重的秦国地盘

不过郢陈的重要性并没有因为楚王东撤而受到影响,由于陈地位于秦楚韩三国交界之处,一般来说一个地方的行政难度跟一个要素呈正相关,那就是和它相邻的行政区划有多少,而这种现象在多方没有足够力量压制当地反抗的时候尤为明显,看看金三角地区就知道这条规则有多准了。

理论上来说,郢陈并不属于这种情况,因为它被秦国的领土给团团包围了,但事实并非如此,在它的西面是旧韩国领地,韩国虽然弱小,但毕竟是第一个被秦国灭亡的国家,为了降低关东诸国的抵抗心理,嬴政并没有在韩国灭亡后对韩王安斩尽杀绝,而是将其安留在了颍川郡,当然这招一定程度稳定了韩亡之后韩地的行政秩序,但也令地下的抵抗力量以及失去地位的旧韩国贵族有了可以期待的旗帜。

而郢陈又是楚国旧都,不仅楚国勋贵在这里有牢固的根基,就连民众心向故国的情绪也仍旧很浓烈,加上这里又是秦楚交战的前线,各种军事政治变化的消息都会第一时间在这里汇集,可以说陈地从一开始就不是一个听命于秦的乖孩子。

是什么逼得嬴政去求王翦出山,源头是项燕和昌平君策划的郢陈之叛

陈胜吴广起义后第一个目的地就是陈

颍川思韩,陈地恋楚,可两个偏偏又都处于秦国的统治下,为了实现各自的目的,联合是必然的结果。而这一联合的助推剂就是王贲攻楚,因为秦军的调动,陈和颍川出现了频繁的敌后活动,为了避免韩王安被反秦势力掌握,嬴政迅速对他进行了迁移。根据《睡虎地秦简·编年纪》记载,韩王安不晚于公元前227年,韩王就已经被迁移到了陈地。君主被强制送出了故土,加之稍后的非正常死亡,更加引发了韩国人的不满或者说不安,韩国旧都新郑的武装暴动愈演愈烈。

秦地在西,新打下的楚国领地陈在东,在两个中间的就是韩地,韩地的动荡可能一支偏师就可以解决了,但是如果这股不安定的趋势传向了陈地,而陈地再和更东侧的楚人联络上,那对于秦国来说就是一次伤筋动骨的大伤了。

为了避免这种反秦情绪的传染,嬴政千挑万选,任命了一个人前往陈地接管地方事务。

一个楚国王子成了秦国重臣

这个人就是楚国公子昌平君,这个楚国公子身份并不一般,他是楚考烈王熊完在咸阳做人质的时候和秦人联姻生下的儿子。当年熊完为了争夺王位靠着门人黄歇的计谋得以归国,但匆忙之中完全顾不上几个儿子,所以昌平君和弟弟昌文君就一起留在了秦国。

虽然身上有着敌国王室的血脉,但是昌平君的日子还算过的不错,这是因为有一个好姑姑的存在。这位姑姑是秦孝文王的王后,芈姓,熊氏,也是楚国的华阳公主,更是秦国历史上有名的后宫女强人之一,嬴政的老爸当年就是在吕不韦的建议下穿着楚国服装讨得这个名义上母亲的欢心才最终有机会登上王位。

是什么逼得嬴政去求王翦出山,源头是项燕和昌平君策划的郢陈之叛

华阳夫人在嬴政继位以后作为干奶奶被尊为华阳太后。作为楚系外戚领袖的她继续发挥着巨大的政治影响力。因此在嫪毐之乱的时候,嬴政用来平乱的人中就有昌平君兄弟的名字,而在这次的韩地动乱中,主政楚国故都的人选也是昌平君,这说明了两点,第一昌平君有着一定的政治基础也获得了嬴政的信任,第二嬴政在这个时候选择昌平君也有希望他以楚国宗室的身份调和在陈地的秦楚矛盾。

当然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这是嬴政在华阳夫人于公元前230年死后为了清除楚系外戚的一个手段,但这里有一个疑问,如果真的要解决昌平君的话,那么咸阳不是更好的地点吗,对于一个流着敌国血液的外戚来说,在咸阳既没有舆论的支持,更没有武力的保护,非要放到一个曾经是故国首都的地方,让他和楚国的势力搭上边再处理吗?

所以我们大致可以认为昌平君镇陈是嬴政为了利用他的楚国公子身份确保陈地的反秦活动不会因为韩地局势的影响而不可控。

是什么逼得嬴政去求王翦出山,源头是项燕和昌平君策划的郢陈之叛

秦始皇画像

昌平君从重臣到叛臣的转变

这段工作想必昌平君完成的还不赖,因为稍后就是《史记》上有名的嬴政询问众将灭楚需要多少兵力,老成持重的王翦说要六十万,少壮派的代表李信说只要二十万就够的事件了。试想一下假如昌平君没能有效安抚作为后方的陈地,嬴政怎么敢安心让秦军精锐放着雷池在身后开启灭楚战争。

《史记·王翦列传》:秦王政二十二年,李信、蒙武遂将兵二十万南伐楚,分攻平舆、寝,大破楚军。

但是对于灭楚大军后续的动向《史记》同样有记载

李信攻破郢陈以后,引兵而西,与蒙武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是什么逼得嬴政去求王翦出山,源头是项燕和昌平君策划的郢陈之叛

灭楚前的形势

初战大捷的秦军本应该继续向东南方向的寿春挺近,但是为什么李信要回兵向西,唯一的可能就是西侧有变威胁到了秦军补给,而且这个威胁还应该不小,必须要李信率伐楚主力回师对付。

之前伐楚前哨战时被王贲刚刚打服的南阳地区应该这时候还没有余力组织武装起义,如果有也可以用当地驻防军加以压制,但是假如是刚刚因为新郑叛乱而动荡不安的陈有变就不好说了,更何况这个楚国故都还有一个楚国宗室当领导的时候,李信的行为就可以解释了。

我们上面也说了,要让李信主力回师,陈地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昌平君的个人身份缺一不可,那么为什么昌平君会突然从秦国重臣变成一个心系故国的反臣呢?

是什么逼得嬴政去求王翦出山,源头是项燕和昌平君策划的郢陈之叛

原因史籍上没有明确说明,但无外乎那么几个,因为镇陈的关系,平常一直在咸阳的昌平君开始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楚人,因为新郑的叛乱他也开始对亡国者的心理有了认识,而更重要的是这次李信伐楚的目的和前几年内史腾伐韩是一样的,都是志在灭国的大战,山河破碎,国家倾覆的危机不仅唤醒了昌平君作为楚人的心,更催促着楚人在正面战场上力不能敌的情况下寻求第五纵队的支持,这里面最好的人选就是陈地的昌平君,他的身份不用多说,而从地理上来看,陈地和当时的前线——项也相距不远。

看到项这个字是不是格外熟悉,没错这里正是楚国贵族项家的封地,当时在这里组织抗战的就是楚国名将项燕,他也是后来西楚霸王项羽的爷爷,在项燕的积极争取下,昌平君无疑产生了动摇。

而我们在前面也说了楚系外戚领袖华阳夫人在这前后死去,且不说嬴政有没有动杀心,但对于昌平君而言,无疑会产生一种政治生命走到尽头的感觉。这种威胁感加上之前的一系列影响因素构成了昌平君易帜的原因。

是什么逼得嬴政去求王翦出山,源头是项燕和昌平君策划的郢陈之叛

秦军大败,李信被打脸,王翦再出山

最终昌平君决定的效果无疑也达到了项燕的预期,之前就已经在新郑发动过暴动的韩国官民再次动了反心,他们在颍川父城一带迅速的响应让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是一场横跨秦楚故地的大规模有预谋叛乱。

因为叛乱除了陈地,还波及到了韩国故地颍川,所以李信才会在回师攻占陈之后继续西进到颍川附近。这样一来不仅为楚军赢得了宝贵的休整时间,更为刚刚被李信回师所击败的昌平君势力争取了重整旗鼓的机会。

也是因为这段时间的存在,所以有了后来项燕的楚国大军休整完以后紧紧跟住了李信军的尾巴,考虑到楚国在陈地的影响力和李信急于回救颍川的心理,项燕军在穿越陈地的时候并不会遭遇到太多的抵抗,昌平君所部也应该在这时候加入了楚军,这就有了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的故事。

是什么逼得嬴政去求王翦出山,源头是项燕和昌平君策划的郢陈之叛

而到了颍川这个决战地点以后,昌平君义军,韩人义军,项燕主力三方势力汇合,秦军大败,楚军阵斩七都尉,这是什么概念,秦国都尉就是一郡的军事长官,要知道秦刚统一天下时也只有三十几个郡,而当时的天下还有楚、齐、燕三国,可想而知这次大胜的战果有多大,而上一次秦军遭到这样的大败则要上推到嬴政开启灭国战争之前,送给秦军大败的是同为战国四大名将的赵国李牧。

说了这么多就是为了说明这场秦军在名义上的主场实际上的客场——刚刚征服不久的韩地楚地上的大败在为期十年的六国吞并战争史里面有多罕见,要知道秦国之前刚刚吞并三晋,为了防止纵横河北的王翦功高震主,这才特意提拔了宣称用更少的兵就能灭楚的少壮派代表李信,没想到一阵耳光扇的响亮的同时,楚军先锋竟然逼到了韩国故地。

是什么逼得嬴政去求王翦出山,源头是项燕和昌平君策划的郢陈之叛

值得庆幸的是,嬴政不是袁绍,对于王翦并没有像袁绍对沮授那样一杀了之,反而是迅速认识到了这个错误,甚至对着王翦说出近乎恳求的话:“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

楚国续命的本质

事实证明面对楚国这样一个纵深广阔的国家,王翦的观点是合理的,楚国广阔的地理空间除了拉长了楚军的防线以外,随着战事的推进也会稀释进攻的秦军,所以王翦的六十万(这个数字是包含后勤和预备队的)是那个时代的战争条件下的一个合理选择。

而且即使不从军事上来看,楚国也有自己的独特性,因为在变法图强极为普遍的时代,楚国的力度也是最小的,究其原因就是楚国根深蒂固的分封制度,这样一个地方势力极为强势,大族垄断了所有资源的楚国虽然没有太多的内在驱动力去争夺天下,但假若有谁想亡楚绝对会因为大族想要维护自家在地方上的利益而陷入持久战。

地方豪强攻不出去,守的却很顽强,是不是和一个朝代很像,没错就是东晋,祖逖、桓温、刘裕都组织过北伐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却没有一个能真正实现恢复中原的目标,而当东晋失蜀、失荆后,它却能挡住苻坚大军的致命一击,这中间同样有地方大族豪强外向型不足,但当自身利益受到损害时抱团能力暴增堪比当今NBA的原因。

是什么逼得嬴政去求王翦出山,源头是项燕和昌平君策划的郢陈之叛

可能有所不同的是,楚国的大族更接近于中世纪欧洲的领主,而六朝时期的士族则更像是渴望加强田客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却受到专制国家法令制约的地主。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抗秦战争中楚国表现最好的是项燕,在巨鹿彻底击败秦军的是同样出自项家的项羽,也解释了为何后来汉高祖为了抑制关东地方势力,迁徙的大姓中除了旧齐国的田氏以外,就以旧楚国的贵族昭氏、屈氏、景氏、怀氏为主。

昌平君的陈之变切实击中了李信灭楚忽视后勤和战略纵深的缺陷,通过在秦军后方发难联合项燕的楚军给了强秦最后的压力,但究其根本还是因为楚国的大族在利益攸关的时候奋力一博,试想实行郡县制的秦国要是真的吞并楚国,这些拥有领地和领民的大领主只会遭受巨大的损失,所以当战争真正危及了陈地附近的项氏领地——项时,楚军的抵抗被放大到了极致。

是什么逼得嬴政去求王翦出山,源头是项燕和昌平君策划的郢陈之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