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評價漢高祖劉邦?

有情有義換真誠


劉邦真的是一個千古奇人,創業史上不可複製的奇蹟,一個大叔,跟秦始皇是同一輩的人。秦始皇死時,他還是一個亭長,風雲際會,突然起事,突然成了皇帝。

《漢紀》裡評價他:高祖起於布衣之中。奮劍而取天下。不由唐虞之禪。不階湯武之王。龍行虎變。率從風雲。徵亂伐暴。廓清帝宇。八載之間。海內克定。遂何天之衢。登建皇極。上古已來。書籍所載。未嘗有也。非雄俊之才。寬明之略。歷數所授。神祇所相。安能致功如此。

雖然有拍馬屁的嫌疑,但基本是符合事實的。人家就是牛啊。

那麼,劉邦為什麼這麼牛呢?

劉邦自己討論這個問題。打敗項羽後,他在洛陽置酒。劉邦喝高興了,就問,你們說說看,為什麼是我得天下,而不是項羽呢?

因為怎麼看,都是項羽贏啊,項羽年富力強,劉邦老弱無力,項羽貴族之後,劉邦街頭混混。項羽是西楚霸王,劉邦不過是小王。

這時候,部下說: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

就是說,陛下你做人沒禮貌,喜歡羞辱人,而項羽不同,他有仁愛之心。但是陛下你攻城略地,打下來的東西就跟大家一起分。

劉邦這個人確實無禮的,人家來見他,他叉著腰見人,有時候還在洗腳的時候見人。

很多人很煩他,比如魏豹說他:漢王慢而侮人,罵詈諸侯髃臣如罵奴耳,非有上下禮節也。

就是罵部下罵起來跟罵家奴一樣,一點都不尊重人的。

那為什麼還有這麼多人跟著劉邦呢,原因很簡單,前面已經說了:分享蛋糕。

酈食其也說過:收天下之兵,立諸侯之後。降城即以侯其將,得賂即以分其士,與天下同其利,豪英賢才皆樂為之用。

有點好處,劉邦都拿出來大家一起分。

那項羽就不同了,比如韓信就說,項羽這個人,平時很好,有仁義之心,他看到士兵受傷,他都要流眼淚的,但他很小氣,錢發的不及時,官封的也不及時,下面的官印繩子都磨斷了,都沒有得到升遷的機會。

韓信就是這樣被活活氣走的。

項羽之所以不願意提拔部下,主要是他自己太強,認為自己就可以辦好一切,所以沒必要提拔部下。但是,一個人再強,也沒辦法跟人家團隊比拼啊。劉邦就是靠著一個團隊打敗了項羽。

所以,不會帶團隊,就只有自己幹到死。

陳平也說了,說劉邦這個人不尊重儒士,而項羽很尊重儒士,很有禮。那麼天下有禮的人都去投奔項羽,而那些混社會的,好利之人,全部來投奔大王了,因為大王給錢痛快。

所以,與天下分利,就是劉邦得天下的原因。

關注我的腦洞歷史觀,打開腦洞看歷史。


腦洞歷史觀


劉邦是一個雄才大略的天才政治家,他智略超人,規模宏遠,順應時代,從和民心,知人善任而又駕馭有方,隨機應變更是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天下人皆能為我所用,任天下人皆能為我所控。


合夥人蕭何。蕭何是沛縣縣吏,官位比劉邦要高,但是他發現劉邦為人灑脫豁達,能凝聚人心,且不拘小節,久後必成大事。於是蕭何刻意結交沛公劉邦,每次劉邦外出公幹,蕭何都要資助錢財,且每次總比別人多給幾百錢。因為蕭何心裡清楚,這種政治投資收到極大的回報,蕭何成為了功臣之首,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相國。

帝王師張良。張良得到《太公兵法》後精細研讀,他遇到的人都不知道他說的是什麼,而劉邦聽了張良所說的《太公兵法》中的內容卻讚不絕口,讓張良大為驚奇。從那一刻起,張良就已經認定劉邦是難得一遇的明主,從此屢出奇謀,奠定了自己帝王之師的地位。


打工仔韓信。韓信在項羽帳下不過一執戟郎,謀不用,人不重,因此才投靠劉邦。經過夏侯嬰、蕭何等人的推薦,韓信和劉邦促膝長談,說出了自己平定關中的謀略,劉邦拜其為大將軍,並授予兵權,韓信才能縱橫天下,成為國士無雙的蓋世英才。

壞名聲陳平。陳平被世人說成是貪財好色的無恥之徒,他背離項羽投靠劉邦之後,劉邦立即委以重任。面對盧綰、周勃等人的不解,劉邦說:“陳平是個人才,如果我不用,難道讓他人去用來攻打我嗎?”當陳平要求用反間計來離間項羽君臣的時候,劉邦選擇了信任,金錢儘管拿去,只要能達成目標,這些金錢你隨意支配我不過問。

真小人丁公。彭城之敗,劉邦被項羽打得丟盔卸甲、一路潰敗,被項羽手下的悍將丁公追上,丁公拔劍架在了劉邦的脖子上。生死繫於一線的時候,劉邦說道:“英雄何必為難英雄!”這句話歷來為人所津津樂道,但丁公這樣的逐利忘義之人,會因為一句話就放過劉邦嗎?恐怕是劉邦用實打實的財物誘惑,不管是現金、黃金、支付寶還是信用卡,只要能保命就行。只有這樣做才讓丁公放過了自己,劉邦隨機應變的能力世間少有。


共天下劉邦。劉邦屢次被項羽所敗,他有些洩氣的說:“只要能夠擊敗項羽,我可以和這樣的人共享天下,但是這樣的人在哪裡呢?”張良進諫道:“普天之下,只有韓信、彭越、英布三人可以做到,但這三個人都不是能夠用道義所懾服的!”劉邦聽後立刻通知三人,將擊敗項羽後他們能夠得到的土地和利益說的十分清楚,後來,正是憑藉這三人之力,才在垓下徹底擊敗了楚軍。

造勢者呂雉。劉邦一介布衣,持三尺劍一統天下,沒有造勢和傳說是難以自圓其說的,而這個背後的推手就是他的妻子呂雉。所謂的真龍附體,斬白蛇起義,有天子之氣,遇到老人說呂雉和劉盈、魯元公主貴不可及,這些口口口相傳的神異故事,皆出自呂雉之口。

但同時,劉邦也是一個貪財好色、背信棄義,只求利己,好欺辱他人,有一身流氓習氣的痞子皇帝。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只要活著一切就都有可能。

沒有什麼是不能捨棄的,除了自己的生命。在被項羽擊後為了逃命,劉邦不止一次將自己的兒子劉盈和魯元公主從馬車上推下去,如果不是太僕夏侯嬰屢次將車停下來,將兩人扶到車上,恐怕劉邦的兒女,早就成了楚軍的刀下之鬼了。其泯滅親情的程度,讓人不寒而慄。

放誕不羈,傲慢無禮。酈食其去拜訪劉邦的時候,劉邦正在洗腳,為了表示自己對儒生的不滿,劉邦還把自己的尿,撒到了酈食其的帽子裡。英布來投靠劉邦的時候,劉邦也表現得十分傲慢無禮,讓英布感到自己投錯了人。



剁成肉醬的彭越。對於幫助自己消滅項羽平定天下的彭越,劉邦可以說很不厚道,僅僅因為莫須有的罪名便廢除其王位流放蜀地,後來更是由呂雉出手將其剁為肉醬。

被謀反的韓信。韓信居功自傲是有的,但要說他圖謀造反卻是萬萬不可能的。在韓信為齊王時不造反,為楚王時不造反,被貶為淮陰侯,手中無兵無權的時候,充其量不過有些牢騷,此時造反豈不是腦袋被門掩了嗎?

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後。在楚漢戰爭的最後時刻,劉邦為拉攏九江王英布,派出了說客隨何,隨何不辱使命,將項羽的使者殺死,讓英布沒有了退路只能歸漢。但是隨何回到漢營後,劉邦並沒有封賞,隨何討封,劉邦說道:“你未有尺寸之功,只憑藉口舌之利,有什麼作為?”隨何說道:“如果不是我口舌之利,恐怕英布不會反水歸漢,天下屬誰也未可知!”


分我一杯羹。對於項羽的威脅,劉邦再一次體現了自己的無賴的一面。項羽威脅劉邦要將劉太公烹吃,劉邦說道:“你我是兄弟,我的父親就是你的父親,如果你非要烹吃父親,那就分我一杯羹。”項羽對於這樣無賴的劉邦,只能無可奈何。

我就這麼無恥,講信義怎麼得天下。楚河漢界劃分之後,項羽遵守約定撤兵。劉邦則違背盟約,至於是不是張良、陳平的建議就不得而知了。劉邦趁楚軍疲憊,企圖痛打落水狗,結果反而被項羽擊敗。

劉邦也是一個活生生的人,甚至是帶有悲劇色彩的人。他在擊敗英布後,回到故鄉沛縣的時候,所做的《大風歌》體現出的卻是一種悲涼,劉邦無時無刻,都在為自己所建立的大漢天下的傳承和未來而擔憂。

繼承人的選擇。廢長立幼的理由,不僅因為寵愛戚夫人,更因為劉如意類我。但最後理智戰勝了情感,劉邦知道天下只有交到自己的兒子劉盈和妻子呂雉的手裡,才能保證劉氏天下長治久安,商山四皓不過是個藉口而已。

非劉氏不得為王,否則天下共擊之。這是劉邦對於呂氏一族的即用且防,為了防止外戚勢力做大,劉邦所做的安排之一。不僅如此,劉邦對於相國的人選也早有安排,蕭何、曹參,曹參之後是王陵和陳平,周勃為太尉,並斷言安漢興劉的必是周勃!後來的故事說明,一切似乎都在劉邦的掌握之中。



看似矛盾的性格交織在一起,這就是人生的常態,我們每個人面對問題的態度,決定了自己能達到的高度,漢高祖不凡的人生經歷,讓我覺得如此可信而親切。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一個人的歷史


沒有劉邦以前的時代,出身貧窮微想要一鳴驚人,發跡出頭那簡直是難以想象的事情,而劉邦之後,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他大概是信史中最早的草根精英代表,他所建立的漢,所代表的是中國人那種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的精神。儘管這個創始人,人生的前40年裡不著調,遊手好閒,養家都得靠媳婦,有錢就除去鬼混。

中國曆代帝王之中,他跟老朱兩個人,同是草根階層,卻又有極大的不同,劉邦大抵是那種吃不了苦的卻又愛交際的人,而老朱卻屬於吃土也能接受,埋頭求生存的強人。

你要說劉邦有什麼大志向,從小就立志建功立業,那是沒有的,他跟我們絕大多數人一樣,安貧樂道,受制於社會現實,從不去發不切實際的夢。儘管後世傳他是流氓混混,但那樣一個時代,好輕俠並不是什麼壞事,正因為活著太慘,所以才嚮往那種“俠以武犯禁”的人生。

然而劉邦註定只能在沛縣這個小地方,過著秦朝最底層公務員的貧困生活,雖然經濟條件不不好,但他愛交朋友,在勤奮踏實的人眼中,他是遊手好閒不顧家的混子,在他的結識的人眼中,他卻是一個講道義的好夥伴。

如果大秦天下不是二世而亡,大他三歲的秦始皇能在活個十幾年,大概劉邦一輩子就這樣交代了。然而老天卻給了他這樣的機會。正所謂站在風口上,豬都會飛,顯然劉邦在秦末亂世不是一頭飛起來就摔死的豬,從一開始,他就有一個緊密團結在他身邊的優秀創業團隊。

這些人跟他一樣草根出身,至多入蕭何那樣,在小縣城裡稍微有點地位,但實際他們都沒有什麼出奇之處,名聲不顯、才能不露。然而在劉邦的麾下,這些人一個個的才能被髮掘,隨後一一綻放了自己的光芒。

很多人說,劉邦之所以能成功,是有漢初三傑這樣優秀的人幫助,但筆者卻認為良才是不是良才,還需要一個能夠讓他發揮的優質平臺,而劉邦最厲害的地方,就在於他創建了這麼一個優質平臺,使得漢初一票功臣們起於毫末之間,卻人人都成了棟樑之才。

就性格而言,劉邦是個好逸惡勞,貪財好色的享受主義者,但這個人在大方向上卻總是能拎得起,有一種中國小民身上與生俱來的精明,懂得在需要的時候果斷捨棄一些東西。

在筆者眼中,劉邦完美詮釋了一個典型中國人的性格特點,他不完美,甚至缺點多多,但能夠最大限度利用和發揮自己的優勢,創造出驚人的價值,他既不是道貌岸然的君子,也不是虛好名聲的衛道士,而是這片土地上生存智慧的體現。

如果你仔細體會劉邦的一生,就會發現,像他這樣的人,真的活得很真實。

以上個人見解,閱讀如有不適之處,希望立即停止,勿要作妖評論。


江畔初見月


比起項羽,劉邦實在乏善可陳。

他沒有優越的出身,沒受過良好的教育,整天罵罵咧咧,誰都不放在眼裡。黥布(英布)在項羽營下,過慣了被人禮遇的生活,情急來投,沒見過這樣的場面,氣得要自殺。

他沒有過人的才能,武不能殺敵,文不能撫眾,平生最偉大的功績,是在醉酒之餘,斬殺了一條長蛇。

他身高一般,相貌平平,喜歡自吹自擂,做人從不客氣,甚至有些無賴,見什麼拿什麼,彷彿都是他的。

他好色,見誰愛誰,卻不肯全力呵護他們,雖然貴居天下之巔,他最愛的女人戚夫人卻成了這個世界上最悲慘的女人。

他為了自己苟活,可以捨棄父親和兒女們的生命。

然而,掩藏這些表象背後,是作為一個平民出生的領袖,他沒有太大的架子,待人不親切卻痛快。他住什麼,大家住什麼;他穿什麼,大家穿什麼;他吃什麼,大家吃什麼。雖不能共苦,卻可以同甘。

他自己無能,卻懂得識人,擅於用人,也很會駕馭人,並且有自知之明,從不靠感情行事。什麼奇人怪士到他這裡,都能發揮最大的潛能。

他一生創造了無數個用人的最佳紀錄:最偉大的謀士,最神奇的將軍,最老道的丞相,最厲害的陰謀家,最牛的辯士,都出現在他的身邊。

他有一把尺子,從來不離左右,每逢遇到事情,項羽總是大怒,用內分泌解決問題;他會在心中權衡一番,然後說:“為之奈何?”

最重要的,儘管他什麼都缺,作為領導者必備的三樣品格卻樣樣周全,他是一個天生的領導者。

他有三大優點

第一,遠大而光明的志向。

第二、堅忍不拔的意志

第三、客觀而大膽的用人

總結劉邦用人,有一個特點,不管什麼人,什麼才能,到他手下,都能揚長避短,自如發揮,為他貢獻自己的最大能量。

你不能喜歡誰,嫌棄誰,只能默默接納,來者不拒,並恰如其分變作自己的血液,不使自己的魚蝦受到他們的影響,還能充分利用他們養分,這才是大海。

只有有了海一樣的胸懷,你才有足夠的容量容納世間的人物;只有有了天一樣的造化,你才能運用自如。所以,很難,真的很難。

身邊都是世間最頂尖級的高手,或者武功天下第一,或者陰謀無人能敵,或者城府比海還深,或者心腸比蛇還毒,或者手段比天還高,或者脾氣比廁所的石頭還臭還硬。

但是,和這些人天天在一起,他卻應付自如,遊刃有餘,並讓這些天生的死對頭和睦相處,還能各自發揮最大能量,擰成一股繩,死心塌地為他效勞。


所以,老謀深算如蕭何,曾經的上司,來了,來了就來了吧,沒關係,做個管家。於是,蕭何老老實實做了管家,嘔心瀝血為他服務數十年,幾次被他懷疑,逼得要撞南牆,但從來忠心不二,肝腦塗地。

脾氣極壞如樊噲,一個殺豬的,樣子可以嚇鬼,動不動拿拳頭說話,聲音如雷,來了,捨生忘死為他打江山不說,還粗中有細,幾次救他於危難之中。

雍齒,那個在他還弱小的時候背叛他,削弱他幾乎一半力量,讓他漂流在外無家可歸的人,此後在他麾下默默服務了數十年,直到革命勝利後還不時進入他的視野,儘管他一直忌恨此人,卻從來沒有影響此人的服務熱情,也不耽誤論功行賞,甚至還由於不得已的原因,將他樹為榜樣。


陰險如陳平,心計之陰險,連老天都膽寒,和他素不相識,情急來投,他照收不誤。一來就貪汙受賄,他不放在心上,還時刻留在身邊,甚至同床共枕,幾番脫他於死亡邊緣,從不生事,為大漢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更是恩澤到他的兒孫,為大漢江山的最終穩固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強如韓信,和他沒半點關係,放出去幾天不見,隊伍就拉得比他還長,打仗從來如過家家,令人膽寒,但是,在實力數倍於他的時候,仍然一心為他打仗,幾番被剝奪兵權,從來不說半個不字。

這些人隨便一個,跺腳地動山搖,但是,在他麾下,相安無事,一片和諧盛世。

換做是你,隨便一個人,站在你跟前,你都哆嗦。

這就是劉邦。

他用人,從來沒有標準,去衡量他們到底是不是人才,而是你有什麼本事,我就給你什麼舞臺,什麼人到他那裡,都能發揮到極致。

所以,他能容得下陳平的貪、張良的病,能容得下雍齒的反、韓王的復、韓信的少不更事。倒不是他心胸有多麼地寬廣,而是,比起這些來,他更看中他們身上獨有的稟賦。

而這些在別的領導人那裡會被無限放大的毛病,到他這裡,突然間好像變異了一般,變得是那麼的漫不經心,連毛病的主人也感到驚訝,只一股腦貢獻自己的能量,幫他打下江山。

這樣的人不做皇帝,誰做皇帝!


曉樂歷史庫


個人觀點上認為,劉邦得天下,全賴張良這個佈局者。當然劉邦的放蕩不羈的性格,更合乎莊子的逍遙,和老子的無為。觀張良刺秦失敗後的仙遇之機,應該也是道家學派的入世之象。從出身上說張良是韓國的後裔,但他的學派對韓國復國是沒有什麼用的,卻和劉邦的性格不謀而合。所以,他這個人看上去就有點複雜了,說是韓國的人才,卻又沒有施展的地方。不是劉邦的班底,卻又只能通過劉邦施展報負。按劉邦那種連他老爹都看不上眼的材料,為什麼到張良這裡就成寶貝了?物以稀為貴啊!天下大亂,誰又能置身事外?!偏偏就劉邦這種姥姥不疼舅舅不愛的貨,才不會把什麼生死存亡的事放在心上的。所以,什麼勝啊敗啊的榮啊辱啊的,劉邦都不會放在心上。與其說是劉邦想當皇帝,不如說是被逼得不得不當皇帝。本來好好的小亭長做得有滋有味的,偏偏被逼著去修什麼驪山,半路上還又下雨了,又被逼得不得不解散人員。解散就解散吧,還都不走!只好又不得不組織起來逃命,連逃命都被逼得無路可逃了,那就只剩下造反了。所有的造反都是有目的的造反,劉邦是不造反就完蛋那種。遇見張良可是給娃指了條明路,趕緊就大力的實施,所以張良的佈局,對誰都是有利有弊權衡之計,對劉邦那才是久旱逢甘露啊!也不是說劉邦天生就多聰明,人大多都是沒被局勢逼到那個份上,所謂時勢造英雄,張良的才華和劉邦的境遇,那才是真正的時與勢啊!天下大亂,張良應時而出。民心思變,劉邦被迫應勢。天生一對小苦瓜,同病相憐惺惺相惜,最終渡盡劫難,開闢了一個萬世稱頌的王朝,的確稱得上是千古奇蹟啊!!!


天空昊主



漢高祖地地道道的農民。響應陳勝起義反抗暴秦。與諸路義軍推翻暴秦後,又在楚漢爭霸中戰勝項羽。建立了漢朝。

劉邦原本是個揣寡婦門的地皮無懶。他能夠起義成功。並建立漢朝。幕後的當家人其實是呂雉。

劉邦原本為布衣。首先是讓眾人死心塌地的追隨。呂雉先炮製出了劉邦頭頂有云氣的異象。然後又炮製出劉邦是赤帝之子斬白帝之子。還與劉邦父母聯合,捏造出劉邦是神龍與他母親交合所生。

有了這些神蹟異象後,眾人認為劉邦是真命天子。才死心塌地追隨他。

若無呂雉,劉邦將一事無成。

後來漢朝建立後,劉邦欲廢劉盈,立劉如意為太子。呂雉不答應。群臣皆符合呂雉。劉邦也無可奈何。

劉邦知道自己死後,呂雉必殺戚夫人和劉如意。也無能為力。


劉邦與呂雉的關係。就像《葫蘆兄弟》中,蠍子大王與蛇精。名義上蠍子是大王。其實真正的當家人是夫人蛇精。

若沒有蛇精夫人的法寶和陰謀詭計。葫蘆娃中的老三一人,就能把蠍子大王在內的妖怪全部消滅。


楊朱學派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

漢高祖就是這首詩裡面描寫的人。

劉邦年輕的時候整天遊手好閒,後來做了沛縣泗水亭亭長,仍舊死性不改,整日和沛縣的官吏鬼混。實際上,用現在的話說,劉邦很會處理人際關係。劉邦一介布衣,身提三尺劍,最終奪取天下,靠著正是他的領導才能,知人善用和平時結交朋友的回報。



劉邦說過:“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張良;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不斷供給糧草,吾不如蕭何;率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位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和劉邦相比,項羽出身比較高貴,起點高於劉邦,但是為人比較剛愎自用,有一范增而不能用。


歷史學家湯因比這樣寫道“人類歷史上最有遠見、對後世影響最大的兩位政治人物,一位是開創羅馬帝國的凱撒,另一位便是創建大漢文明的漢太祖劉邦。凱撒未能目睹羅馬帝國的建立以及文明的興起便不幸遇刺身亡,而劉邦卻親手締造了一個昌盛的時期,並以其極富遠見的領導才能,為人類歷史開創了新紀元”!


歷史軍魂


高瞻遠矚,深謀遠慮!

對於劉邦,我想這八個字來評價他再貼切不過。



劉邦以布衣之身,提著一把三尺長劍,在快年過半百的年紀,斬白蛇起義反抗暴秦。這在當時,說好聽點叫做起義,說不好聽點就是造反,那可是掉腦袋的生意,特別是劉邦這樣幾乎是白手起家,還拖家帶口的中年人。



很少人會在這樣的處境之下,會選擇這樣一條前途未知的路。可劉邦他做了,帶著沛縣的一幫“烏合之眾”,僅僅用了五年左右的時間便開創了西漢王朝。

他不僅創立了漢朝這個強大的帝國,更是華夏民族文化的締造者之一,漢族這一名稱便是由他開創的漢朝而來。



更值得一提的是劉邦使四分五裂的中國真正的統一起來,而且還逐漸把分崩離析的民心凝集起來。他對漢民族的形成、中國的統一強大,漢文化的保護髮揚有決定性的貢獻。

相對於的秦始皇的統一華夏,劉邦的統一無疑更加徹底,他可以說是創造漢民族的人。



都說成大事者,不拘小節!劉邦雖然是一個老混混,可以說是不學無術,劉邦江湖出身,頗有些匪氣。劉邦說話總是說"乃翁如何"這個意思就是你老子我怎樣。在他做泗水亭長之時,呂雉的父親喬遷喜,千錢方可入,劉邦直接說"賀萬錢!"他當然沒有萬錢,但這句話雖然無賴,但也顯示他不拘一格的性子。



但他知道如何處理人際關係,也就是咱們所常說的情商高,這使得具有高超的用人、馭人的領導能力。張良韓信這些人,哪個不是當世人傑,為何要選一個混混兒做主公?這已經說明了劉邦的非同一般!

所以,劉邦的成功絕對不是偶然!



漢皇千古一英雄,休笑當年馬上功。試問後來為帝者,誰人曾出範圍中。


白話歷史君


劉邦能以一個平凡出身的布衣之民,在成千上萬的反秦志士中脫穎而出,又能以弱勝強,最終打敗了曾驕傲不可一世的“霸王”項羽,的確有著過人的非凡之處。

作為一個依靠武力,經過戰場上殊死拼殺來締造一個帝國的開國者,劉邦必須首先具備軍事指揮家的才能。縱觀楚漢戰爭過程,劉邦在與項羽的爭戰中,負多勝少,可是奇怪的是劉邦最終取得了勝利。這種令人迷惑的結局有諸多原因可以解釋,但從兩位軍事家個性中所具備的軍事指揮才能來看,項羽敗在只靠驍勇之力爭一城一池的得失,一戰一搏的勝負,缺乏長遠的戰略目光;劉邦則勝在戰略上求優勢,建立穩固的根據地,戰術上百折不撓,善於利用人心,“勝不驕、敗不餒”。劉邦進咸陽而不取一時之利稱王,而項羽違約封他為漢王則使劉邦在眾人心中獲得了同情。

劉邦入漢中,燒絕棧道,以示無東還之心,在心理上麻痺項羽。又因士卒多山東人,士卒的思鄉之情甚濃,而使軍心可用,因此,入漢中使劉邦在戰略上佔據了主動;一則項羽背約棄信,師出有名;二則人心不平,多有同情;三則軍心振奮,士氣充沛。劉邦遂在4個月以後,用韓信計,從故道殺回關中,迅速佔據了關中諸地,建立了後方基地,後來,劉邦分兵韓信、彭越,居齊、梁之地,與他親率三軍成犄角之勢,或正面與楚軍對峙,或背後襲擊楚軍供給線,此伏而彼擊,彼擊而此伏,使項羽東征西討,疲於奔命,最後不得不與劉邦劃鴻為界,東西而王。

劉邦的特殊領導能力和指揮能力,突出地表現在他的善於用人上。在劉邦的成功經歷中,許多重要決策,都不是出自於他本人,而是利用了他人的智慧。正如他本人曾經總結的:“夫運籌策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吾擒也”。劉邦對自己能力的認識和評價是公允的。而他自己又能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本身就說明,他有著較好的自知才能。一個人即使是天才,他也不可能是全才。

古今中外,凡是成功者,既能充分發揮自己的長處,更能調動周圍人的積極性,集眾人之長為我用,只有這樣,他才能在各種複雜情況面前應付裕如。如劉邦,進咸陽時聽樊噲、張良諫,封秦財寶府庫而籠絡人心;用韓信計出漢中;用紀信計逃出滎陽之圍,等等,幾乎每件大事的決定,都是他人出謀劃策而劉邦用之的結果。在封建社會,納諫、信人是統治者領導力,號召力、吸引力的具體表現。劉邦從布衣出身,能將蕭何、張良那樣的謀臣,韓信、彭越、樊噲那樣的猛將,紀信那樣的忠勇之士等一批在某些方面有著特殊能力的人,緊緊吸引在自己的周圍,表現了他卓越的組織才能,進而也就表現了他的領導才能和指揮才能。正因為劉邦能夠做到“知人善用”,充分發揮每個人的長處,才使他戰勝了項羽。





雅談歷史戲說古今


你好我覺得漢高祖劉邦的勝利是草根文化的勝利。在那種階級固化的古代能夠這樣崛起能夠這樣成功很了不起。現在很多人去研究劉邦。研究他為什麼成功,然後堆砌了一堆理論說明他成功是必然的。我覺得大家用結果去反推因素是不科學的。其實草根的崛起肯定是偶然性的。

比如:不誤行程,劉邦就不會和一眾人斬白蛇起義。就會順順利利去修長城。這輩子就這樣混了,其實這種概率非常高。因為絕大多數趕去修長城的都不會因為特殊天氣耽誤工期。

還有,鴻門宴上,項羽殺劉邦的概率也是在90%以上。這裡面無論大家後面怎麼說鴻門宴這個事情。但是簡單的說其實就是項羽網開一面,項羽直男的性格影響了最後的結果。

第三:遇到曠世奇才韓信。這個概率就相當低了。

所以這種偶然可以用奇蹟來形容。

我只能說,在那個時代。張良其實更有機會。如果沒有劉邦這個bug出現。天下之爭就是張良與項羽之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