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30年代,中國小說、詩歌、散文、戲劇文學格局之我見

回望20世紀30年代的中國文學,就不得不從當時的社會背景談開去。政治基於文學的影響力,在那個年代達到了巔峰。

自1929年“4·12”、“7·15”反革命政變後,國共兩黨的合作關係開始逐漸破裂。為維護思想上的統一,雙方都積極採取一系列措施,緊抓文化宣傳工作。儘管在經濟、政治和軍事上,國民黨掌握著絕對的優勢,但在思想文化領域卻未能形成一支具有影響力和號召力的獨立力量。

因此,在30年代,決定中國文學基本面貌的是無產階級文學與民族主義、自由主義文學。它們的崛起及迅速發展,昭示著30年代的中國文學翻開了又一頁嶄新的篇章。

回顧這輝煌十年間的成就,反觀當時中國小說、詩歌、散文、戲劇這四大類文體的發展態勢,對今天我們創作文學作品,有著非常巨大的借鑑意義。

20世紀30年代,中國小說、詩歌、散文、戲劇文學格局之我見

茅盾和夏衍

01、小說

從小說這一最受歡迎的文體來看,以左翼、京派和海派這三大派別為主流。

左翼文學:以茅盾、丁玲、張天翼、東北作家群等

在中共紅色政權的領導下,左翼文學思潮轟轟烈烈地展開。

最早的中共黨員茅盾組織“文學研究會”,回上海不久加入左聯,開始潛心創作。全景式的長篇敘事文學,理性的社會剖析將中國現代長篇小說推向新的高峰。同期代表作如“農村三部曲”《春蠶》、《秋收》、《殘冬》、《子夜》、《林家鋪子》等。

作為為數不多的幾位著名女性作家,丁玲可謂是多災多難的一位了。舉家罹難,丈夫更是慘遭國民黨毒手,只留下了“左聯五烈士”的美名。在那樣艱苦的環境中,還是堅持紅色創作,堅決站在共產黨的立場上,從城市到鄉村都有她作品的原型。細膩大膽的描寫,從個人主義逐漸走向集體主義的轉變體現著她文學創作上的發展與進步。最有代表性的,要數刊在《小說月報》上的《莎菲女士的日記》了。

張天翼則堪稱一代優秀的諷刺小說家之楷模。獨到的題材選取與開拓,創新的視角和描寫形式都是他的特長。他善於寫人,對於人的行為與特性有著極其精準的把握,最典型的就是那篇《華威先生》。

此外,還有東北作家群的代表蕭紅、蕭軍、《早春二月》的作者柔石、以及葉紫、沙汀等。他們代表著左翼作家群的最高水平,也為這一時代的文學做出了巨大貢獻。

20世紀30年代,中國小說、詩歌、散文、戲劇文學格局之我見

湯唯飾演的蕭紅

京派小說:周作人、沈從文、李健吾、朱光潛、廢名、蕭乾等

京派,也稱“北方作家派”,是以周作人、沈從文、李健吾、朱光潛、廢名、蕭乾為代表。京派小說文風純樸、貼近底層人民的生活,在現實主義創作中融入浪漫主義,多采用表現主觀個性的藝術手法。他們關注人生,遠離政治,追求“純正的文學趣味”。

從沈從文的湘西世界,到廢名的虛幻世界,再到蕭乾的城中兩個世界,無一不展現著詩畫結合的自然美、寬厚敦實的人性美以及禪意佛趣的哲學美。描寫“鄉村中國”的詩化、散文化小說,是其獨樹一幟的風格,其中以沈從文的“牧歌”式小說《邊城》為最。

他們的作品抒情時自然清新,諷刺時入木三分,是這一時代文學的又一高峰。

海派小說:施蟄存、劉吶鷗、穆時英等

海派的歷史比較長,接續鴛蝴派的文學商業性傳統,在這一時期又集中表現為新感覺派的全新視野。施蟄存、劉吶鷗和穆時英是比較重要的代表人物。

他們身處上海十里洋場,領略到都市的繁華以及繁華背後的奢靡和人性的壓抑,以“都市男女”為主題,世俗且商業化的背景,充分展示了半殖民地大都市的煙火人間:生活的病態化、兩性關係的畸形化和人物心理的扭曲化。極力捕捉新奇的感覺與印象,把人物的主觀感覺投射到精神層面之中。

代表作品如劉吶鷗的《都市風景線》、穆時英《上海的狐舞步》以及施蟄存的《梅雨之夕》等。

其他巨匠:老舍、巴金等

此外,像京味濃郁的老舍、思想深沉的巴金也在當時創作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如老舍的代表作《駱駝祥子》、巴金的代表作“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和“愛情三部曲”《霧》、《雨》、《電》等,都是當時數一數二、膾炙人口的佳作。

他們雖然不屬於固定的流派,但也曾在30年代的中國文學史上勾勒出濃墨重彩的一筆。

20世紀30年代,中國小說、詩歌、散文、戲劇文學格局之我見

文質彬彬的沈從文

02、詩歌

在詩歌這個抒情文體的領域中,也由中國詩歌會、新月派、現代派等重鎮分庭抗禮。

中國詩歌會:蒲風、殷夫、臧克家等

由蒲風、殷夫及臧克家等著名詩人組成的中國詩歌會是左翼文學中的詩歌小分隊,以詩歌為話筒進行革命宣傳與鼓動,激起人們對革命的熱情以及必勝的信心。

新月派:胡適、徐志摩、南京中央大學學子等

繼提倡白話作詩的胡適開宗之後,作為貫穿新月派的重鎮,浪漫多情的徐志摩又對自己的詩歌創作進行了創新與發展,打破格律束縛,創新詩歌形式,與諸多南京中央大學學子一同掀起一股新詩的狂潮。

現代派:戴望舒、何其芳、卞之琳、李廣田等

而在雨巷詩人戴望舒的帶領下,現代派詩歌開始興起,漢園三詩人何其芳、卞之琳和李廣田也紛紛投入創作。各類創新的詩歌猶如斑斕的彩虹,在30年代的文學天空中異彩紛呈。

20世紀30年代,中國小說、詩歌、散文、戲劇文學格局之我見

多情才子徐志摩

03、散文

這一時期,散文也經歷了長足發展,尤以魯迅的雜文和周作人、林語堂、郁達夫及何其芳的抒情小品文為佳。

無論是執筆為搶的雜文,還是平和沖淡的小品文;無論是濃厚的林氏幽默,還是郁達夫的山水如畫,都代表著這一時期的散文巔峰。

這一時期的散文都有著別具一格的美感。山水靈動,天地無聲,人物豐滿,個性鮮明。

在這種文學之美的陶冶下,散文這一相對小眾的文體,也逐漸發展到了新的高度。

20世紀30年代,中國小說、詩歌、散文、戲劇文學格局之我見

左:郁達夫 右:魯迅

04、戲劇

而在戲劇這一綜合性文學中,更是才人輩出。曹禺的四大劇,尤以《雷雨》而家喻戶曉。其中的人物栩栩如生,戲劇衝突明暗交錯,情節跌宕起伏,結局耐人尋味。

李健吾深受外國戲劇影響,才華橫溢,不僅在戲劇方面造詣頗高,而且還是福樓拜的研究專家。他的戲劇《這不是春天》展現了他的基本創作風格。他注重人物的內心矛盾,人物對話中潛臺詞豐富,更注重藝術性的探討,從而形成了自己獨特而成熟的藝術風格。

左翼話劇的代表人物夏衍也是這一時期的話劇大家。他的作品《上海屋簷下》以獨特的方式描摹了弄堂裡幾家人的悲喜。他集中刻畫人物形象及心理活動,將時代特徵反映到劇中的人物身上,善於寫那些小市民的普通生活,也把這種取材的平凡性、構思的樸素性與內在的深刻性構成了鮮明的對比。

總的來說,三人的戲劇都將人物刻畫置於高位,通過人物的真性情來反映當時的社會,人物的悲喜與社會同步,人物的命運由社會決定。因而也會相應地產生一些不甘於自身命運的人,他們與天鬥,與人鬥,與不公平的命運鬥,他們的結局儘管有好有壞,但他們勇於抗爭的精神值得我們深思。

20世紀30年代,中國小說、詩歌、散文、戲劇文學格局之我見

手不釋卷的曹禺

總結:在20世紀30年代,文學在社會進步與政治發展中,得到了長足進步。許多文人對“文學的本質”這一終極問題的理解和思考不斷加深,而後創作出一系列求新求變的文學作品,創造出中國文學中,小說、詩歌、散文、戲劇四朵金花同時怒放的絢爛景色,令人欽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