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來請郭沫若出山 任政治部第三廳廳長

全面抗戰開始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1938年2月1日,周恩來出任國民政府政治部副部長。

當時,周恩來身兼國共兩黨要職,異常繁忙,白天在武昌國民政府政治部辦公,晚上又要乘渡船過江到漢口長江局和八路軍辦事處處理公務。在周恩來身邊工作的童小鵬在回憶文章中寫道:“當我在他(周恩來)的辦公桌上拿走最後一份電報稿時,往往是凌晨了。當時事情非常繁忙,長江局的同志找恩來同志處理工作要排著隊,常常談到深夜。記得有一次長江局秘書長李克農同志排在最後,等和恩來同志談完工作已是天大亮了。恩來同志每天工作達十五六個小時,但他始終精神奕奕,同志們都深為佩服。”

周恩來請郭沫若出山 任政治部第三廳廳長

抗戰初期的周恩來

不久,武漢衛戍總司令部總司令、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部長的陳誠請郭沫若出任政治部第三廳廳長。但郭沫若坦誠地向周恩來表示,不願到國民政府任職,認為:一則“自己耳朵聾,不適宜做這樣的工作”;二則覺得“在國民黨支配下做宣傳工作,只能是替反動派賣膏藥,幫助欺騙”;三則認為自己如能“處在自由地說話,比加入了不能自主的政府機構,應該更有效力一點”,且“一做了官,青年們是不會諒解的”。

周恩來充分理解這些顧慮,耐心地做說服工作。他強調政治部第三廳作為一個政權組織作用重大,有了“第三廳”這個招牌,就可以用政府的名義,組織團體到前線去,到後方去,到大大小小的城市和廣大的鄉村,公開地、合法地、名正言順地宣傳群眾、發動群眾、組織群眾。周恩來還懇切地說:“有你做第三廳廳長,我才可考慮接受他們的副部長,不然那是毫無意義的。”

周恩來推心置腹的話語打動了郭沫若,他同意任職,但是希望能“以共產黨員的身份公開地、痛痛快快地工作”。周恩來又勸他服從黨的需要,要忍受內心的“寂寞”,還是以非黨人士的身份工作。周恩來如此安排用心良苦,既是為了團結大多數,也是為了減少郭沫若的工作阻力並保障他的人身安全。

4月1日,政治部第三廳在武昌正式成立。三廳設3個處,每處設3個科,編制300人;下轄10個抗敵演劇隊、4個抗敵宣傳隊、1個漫畫隊、1個電影製片廠、5個電影放映隊及孩子劇團,總數達3000多人。三廳各級負責人中,有不少文化界名流。他們有的是共產黨員,有的是文化界的進步人士,可謂群賢畢集,盛極一時。

周恩來請郭沫若出山 任政治部第三廳廳長

1938年,周恩來和郭沫若、葉劍英同彭德懷在武漢火車站留影

周恩來請郭沫若出山 任政治部第三廳廳長

周恩來(左)和李維漢(右)、郭沫若(中)合影

周恩來、郭沫若聯手,其巨大的號召力和驚人的辦事效率就充分顯示出來。4月7日,第三廳舉行了聲勢浩大的抗戰擴大宣傳週活動。這是抗日戰爭爆發後,中國共產黨在國民黨統治區領導的第一次大規模的抗日宣傳活動。郭沫若在《洪波曲》中如此稱道:“武漢三鎮的確是復活了!”

本文原刊於《人民政協報》2017年11月2日10版 春秋週刊

審核:楊春 解豔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