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蘭西藝術風潮源自意大利文藝復興?

2019年11月4日至2020年2月9日間,由中法聯合舉辦的“美術的誕生:從太陽王到拿破崙——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珍藏展”在上海博物館展出。從路易十四到拿破崙皇帝遜位,這段時間可謂法國宮廷藝術的鼎盛時期,在近兩百年時間裡,路易十四時代創立的法國王家繪畫與雕塑學院及其羅馬大獎制度不斷從意大利汲取藝術養分,為法國與世界貢獻了眾多偉大藝術家與無數傑出作品,我們將在本文中概述這段歷史中一些最重要的人物以及他們的成就。

撰文 | 張羿

1、序:意大利文藝復興、美第齊家族與法國王室

15世紀初期,藉助古希臘羅馬文化發展起來的意大利文藝復興運動,從佛羅倫薩興起,在1430年代美第齊家族奠定其佛羅倫薩的統治基礎後逐漸進入高潮。1450年代,由老柯西莫·德·美第齊(Cosimo de' Medici, il Vecchio)牽頭而意大利境內強國加入的洛迪和平協議結束了半島的長期戰亂,意大利因此進入了長達50多年的和平時期。正因為和平環境與財富聚集,佛羅倫薩在老柯西莫的孫子偉大的洛倫佐(Lorenzo il Magnifico)領導下進入了它的黃金時代,城中美第齊家族建立的新柏拉圖主義學院聚集了米蘭多拉、費西諾和波利奇亞諾等人文主義學者,而佛羅倫薩藝術家如委羅基奧、波提切利、達·芬奇與米開朗基羅等人更因其作品而名揚四方,並徹底改變了歐洲藝術發展的方向與進程。

佛羅倫薩共和國從來就非軍事強國,然而其境內以美第齊家族為首的銀行家們利用其遍佈歐洲的銀行網絡加上文化與藝術的輸出,睿智地操控著意大利乃至歐洲的政治。但1492年偉大的洛倫佐逝世,意大利的政治羅盤失去了指針,各邦保持了50多年的和平出現裂痕。軍力強大且長期覬覦意大利領土的法國乘虛數次入侵,法軍雖在戰場上不斷勝利,但總是功虧一簣而敗回法國。不僅如此,法國君王們在意大利因親眼見到文藝復興文化藝術的成就,反而被後者折服。尤其是弗朗索瓦一世,在大敗包括教皇國在內的意大利各國聯軍後,於1512年12月11日與美第齊家族出身的教皇列奧十世在博羅涅進行和平談判。後者是偉大的洛倫佐的二兒子,他帶著達·芬奇等藝術家再加上二十幾位紅衣主教來到博羅涅與入侵的弗朗索瓦一世談判。教皇沒有帶軍隊,而十萬法軍挾勝利之威,但最終的和平協議卻對教皇國甚至美第齊家族都極為有利。在隨後舉行的彌撒中,弗朗索瓦一世不僅跪在教皇腳下宣誓效忠,而且盛讚美第齊家族,尤其是教皇父親偉大的洛倫佐,對文藝復興的貢獻,數位法國將帥甚至嚎啕大哭併發誓效忠教皇。

弗朗索瓦一世返回法國後,不僅盛情邀請達·芬奇、貝凡紐多·徹里尼(Benvenuto Cellini)與盧卡·潘尼(Luca Penni)等藝術家前往法國工作,而且還建立了研習並普及古代希臘羅馬文化的法蘭西公學院(College de France)。為了加強與美第齊家族的聯繫,弗朗索瓦一世迅速按和平協議將列奧十世的弟弟朱利亞諾·德·美第奇封為法國的內穆爾公爵(Duke of Nemours)。弗朗索瓦一世後又讓自己的兒子,未來的法國國王亨利二世,迎娶了美第齊家的公主凱瑟琳,後者在丈夫去世後作為攝政與王太后長期統治並影響法國政治。正因這一系列的舉措,法國開始了自己的文藝復興運動,而意大利藝術家在法國的工作也極大影響了法國本土藝術家的創作。

法國自13世紀逐漸擺脫中世紀黑暗時代的愚昧後就發展出自己的文化藝術,完成於1250年的巴黎聖母院及其牆上的雕塑可謂中世紀後期建築與雕塑的傑作,而14世紀至15世紀的法國更是哥特藝術的重鎮,由跨爾頓(Enguerrand Quarton)創作的《哀悼基督》應是法國哥特繪畫的代表作(圖1)。但16世紀初,法國上層精英顯然更青睞古羅馬與意大利文藝復興的文化藝術,筆者將在本節最後介紹兩件意大利藝術家16世紀創作的作品(圖2和圖3),供讀者品鑑。

法蘭西藝術風潮源自意大利文藝復興?| 藝海拾真

圖1. 跨爾頓,《哀悼基督》,油畫,約1455年繪製,高163釐米,寬218釐米,現陳列於盧浮宮博物館 |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由Mbzt上傳

法蘭西藝術風潮源自意大利文藝復興?| 藝海拾真

圖2. 盧卡·潘尼,《獵神狄安娜》,油畫,約1550年作,高191釐米,寬132釐米,現陳列於盧浮宮博物館 |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法蘭西藝術風潮源自意大利文藝復興?| 藝海拾真

圖3. 徹里尼,凡爾賽仙女,青銅浮雕,1542年制,高205釐米,長409釐米,現陳列於盧浮宮博物館 |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2、波旁王朝首位國王亨利四世的政治寬容及人才制度

亨利四世(Henry IV, 1553年-1610年)因瓦盧瓦王朝末代國王亨利三世去世時沒有繼承人而成為法國波旁王朝首位國王,他的第二任妻子也是法國的王后同樣來自美第齊家族,他們共同的孫子路易十四的身體中因此流淌著波旁王室與美第齊家族凝結在一起的血液。瑪麗婭·德·美第齊的到來再次為法國帶來了新的意大利時尚與藝術風格,我們今天在巴黎盧森堡公園中見到的盧森堡宮就是按照佛羅倫薩披提宮的樣式建造的(圖4)。

法蘭西藝術風潮源自意大利文藝復興?| 藝海拾真

圖4. 盧森堡宮,1610-1645年建造,位於巴黎盧森堡公園內 |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亨利四世是法國曆史上最偉大的統治者之一,他在位時注重民生髮展並實施了一系列有效政策鼓勵工農業發展,其治國目標是“希望每個法國家庭週日的餐桌上都有一隻雞吃”。為了法國的發展,他實施了許多長遠有效的策略,如南特敕令(Edict of Nantes)與盧浮宮人才公寓制度。

2.1 南特敕令

1598年,作為天主教國家國王的亨利四世,頒佈了著名的南特敕令,明確規定法國境內的加爾文新教教徒,也稱胡革諾教徒,不僅與天主教徒有同樣的世俗權利,如新教徒有權從事各種職業,國家所有官職均對其開放;而且可以在法國境內保持其宗教信仰自由,進行宗教活動,包括建立教堂甚至保有城堡和軍隊以保衛自己宗教信仰的權利等。該敕令規定國家不得干涉國民的宗教信仰,並將國民在世俗領域的團結(civil unity)與宗教信仰方面的團結(religious unity)區分開來,為國家建立擺脫宗教控制的世俗政權與政治寬容奠定了基礎。南特敕令的頒佈使法國成為當時歐洲在政治與宗教上最寬容的國家之一,吸引了歐洲大量的人才來到法國,為路易十四時代的文化繁榮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

遺憾的是,南特敕令於1685年被路易十四廢止,其終結造成了大批新教徒離去,引發了法國周邊新教國家對法國的敵對甚至戰爭。路易十四晚年時,法國面臨的諸多外交與內政困難,實際上都與南特敕令的廢止有關。

2.2 盧浮宮人才公寓制度

亨利四世還發明瞭另外一項重要而又卓有成效的人才政策,他在盧浮宮中設立了一些專用公寓來邀請包括藝術家在內的頂級人才入住其中。由於居住距離彼此相近,這些不同行業的頂級專家因此經常有機會共同探討其專業間的關係,這一政策無形中促進並鼓勵了法國多種造型藝術間的交互發展。更重要的是,由於盧浮宮屬於國王專有領地而不受普通法律約束,傳統手工業行會更是不能對國王的事物進行干涉,這使得一批在多方面都非常有才華的藝術家可以擺脫封建行會分工的限制,進行自由創作和多方面探索。雖然傳統手工業行會分工細緻,行規嚴格,從某種程度上講有很大正面意義,如對人才的培養,對藝術品質量的把握等;但嚴格的行規,對極少數超級有才華,尤其是有多種不同才華的人來說,是一種過份限制,盧浮宮人才公寓政策對一群極少數在不同方面極有才華的人有著非常好的效果。特別值得強調的是,這些住在盧浮宮人才公寓的專家們,雖然住在王宮並領受國王提供的薪水,但他們的創作是自由的,即便國王也只是找他們付錢訂貨而不會干涉其創作,他們的作品主要由自己或通過經銷商賣給法國或境外的收藏家們。

盧浮宮人才公寓這一傳統延續了兩百多年,直到拿破崙廢止封建行會並將盧浮宮改為博物館時,這一傳統才被終止。如果你參觀盧浮宮,沿著塞納河岸走在博物館內意大利畫廊裡欣賞意大利文藝復興畫作時,你所處位置就是昔日盧浮宮人才公寓的主樓層。

3、法蘭西藝術的黃金時代

藝術發展並不總是與政治或王朝的更迭同步,今天的人們總將法國藝術的黃金時代與路易十四時代混稱,但如果仔細觀察,法國藝術在路易十三統治時期(1610年-1643年)就已經開始進入了黃金時代,儘管這一藝術的黃金時代在路易十四統治時期被推向了最高潮。

3.1 路易十三時期在羅馬取得成功的法國藝術家們

在法國開始引入意大利文藝復興後的100多年中,法國年輕藝術家們在上層精英的支持贊助下不斷到意大利學習,他們中最早在意大利取得成功的應是普桑(Nicolas Poussin,1594年-1665年)和西蒙·武埃(Simon Vouet, 1590年–1649年)。普桑雖是巴洛克畫家,但具有典型的新古典主義個人風格,被尊為法蘭西畫派奠基人,在意大利成名後,普桑曾接受國王路易十三的邀請於1642年-1643年間回到巴黎,但因不能適應法國宮廷中充滿詭計與爭鬥的生活又很快返回了意大利,繼續過他靠賣畫維生的略為簡樸但自由的生活。西蒙·武埃在羅馬留學多年,是一位深通當時意大利各位頂級畫家技法的巴洛克畫家,他在羅馬一度成為羅馬聖·魯克畫院的院長,1627年接受路易十三國王的詔命返回巴黎,成為宮廷首席畫家並教育出一批可以光耀法國藝術歷史的學生。

普桑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為《阿卡迪亞的牧羊人》(圖5),阿卡迪亞為古代希臘的一個地區,在文學作品中有遠離塵世煩惱的世外桃源之意,畫中展示的人物猶如古典雕塑一般,配上美麗均衡的色彩,迷人的地中海地區的自然風光,給人一種視覺上的愉悅之感,然而他們又在畫幅中間那古老的墓碑上讀到了什麼呢?客觀地說,普桑作品的畫面都很美麗且尺寸不是很大,適合於宮廷私密處的室內裝飾,加上其絕大多數作品都有深刻的歷史、神話或宗教背景,對沒有受過相當程度教育的人來說,有時很難欣賞並理解,因此屬於小眾,如他的著作《卡米盧斯命令法萊利的學生將他們的老師綁回城內》(Camille livre le maître d'école de Faléries à ses écoliers)(圖5a),在盧浮宮中陳列於意大利畫廊中,與其右邊陳列的意大利畫家圭多·瑞尼(Guido Reni)的同時期作品《劫持海倫》相比(圖5a-1),後者明顯吸引了更多觀者駐足欣賞,雖然圭多的作品也取材於古希臘荷馬史詩,但無論是否理解所述故事,其張力四射的畫面明顯具有更強烈的視覺衝擊力並容易引起觀者的共鳴。

法蘭西藝術風潮源自意大利文藝復興?| 藝海拾真

圖5. 普桑,《阿卡迪亞的牧羊人》,油畫,1637-1638年繪製,高87釐米,寬120釐米,現陳列於盧浮宮博物館 |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法蘭西藝術風潮源自意大利文藝復興?| 藝海拾真

圖5a. 普桑,《卡米盧斯命令法萊利的學生將他們的老師綁回城內》,油畫,1637年繪製,高252釐米,寬265釐米,現陳列於盧浮宮博物館 |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法蘭西藝術風潮源自意大利文藝復興?| 藝海拾真

圖5a-1. 圭多·瑞尼,《劫持海倫》,油畫,1629年完成,高259釐米,寬265釐米,現陳列於盧浮宮博物館 |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西蒙·武埃的作品相對容易理解得多,如寓意畫作《丘比特、維納斯與希望戰勝時間》(圖6),象徵愛的丘比特、維納斯與希望女神一起將時間之神克諾斯打翻在地,飛翔在空中的勝利女神吹響號角,令人容易讀懂其畫作的含義。

法蘭西藝術風潮源自意大利文藝復興?| 藝海拾真

圖6. 西蒙·武埃,《丘比特、維納斯與希望戰勝時間》,油畫,1643年-1645年繪製,高187釐米,寬142釐米,現陳列於法國布爾日的百利博物館(Musée du Berry,Burges) |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無論普桑還是西蒙·武埃,他們的作品都很意大利,從這一角度看,路易十三時代法國最好的畫家都是意大利羅馬畫派的人物。

3.2 輝煌燦爛的路易十四時代

路易十四生於1638年,1643年至1715年間在位,直到今天世人仍願沿用法國啟蒙主義作家伏爾泰的說法,將路易十四時代看做人類歷史上最光輝的一個時代,可以和希臘雅典的伯利克里時代、羅馬的奧古斯都時代與意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相媲美。

路易十四時代是近現代法國科學與藝術的高等教育研究制度奠基並開始確立的時代,路易十四在首席大臣科爾貝(Jean-Baptiste Colbert)的協助下,建立了流傳至今的科學院、藝術院等一系列學術教育體系及與之相配的運作及人才產生機制。為了有效地向意大利學習,法國還在羅馬建立了羅馬學院,併為此設立了由國王出資贊助的“羅馬大獎”,每年都通過競爭評選出繪畫與雕塑方面最優秀的年輕人去羅馬學習三到五年,法國許多優秀人才都是年輕時通過競爭羅馬大獎而在羅馬學習並最終成為世界級藝術大師的。路易十四設立的這些制度一直被沿用至今並擴展到其它領域,是法國學術制度最有成效的一部分。

路易十四在建立這些新的教育與研究系統時,並沒有觸動法國從中世紀流傳下來的傳統文化藝術教育研究體制。強勢的太陽王學習了前輩統治者的經驗,如弗朗索瓦一世建立法蘭西公學院,亨利四世建立盧浮宮人才公寓,在舊體制之外建立新體制,使得新舊體制共同存在、互相競爭且並行發展,最終造就了在他漫長的統治時期法國科技、文化與藝術等多個方面興旺繁榮的局面。應該看到的另一點是,從弗朗索瓦一世開始,教育在一定社會階層的普及,使得當時法國精英階層可以對藝術與科學提出自己的看法乃至批判,他們甚至可以在某些方面提出自己的要求。由於路易十四沒有因發展新體制而觸動舊的藝術教育與手工業技能傳授體制,中世紀行會的行業大師資質評審制度以及傳統的藝術家們進行學習與交流的聖·魯克學院(Académie de Saint-Luc)繼續存在,這一體制仍舊為藝術創作提供了大量經過嚴格訓練的高質量人才,這樣保證了能夠將當時新的科學技術、藝術理論注入到裝飾藝術等更廣泛的領域。

3.3 查爾斯·勒·布倫:路易十四風格的締造者

查爾斯·勒·布倫(Charles Le Brun)是路易十四時代的法國畫家和藝術理論家,路易十四稱其為“所有時代法國最偉大的畫家”。1619年,他生於巴黎,其才能在很小時就得到了首席大法官皮埃爾·塞吉埃(Pierre Séguier)的賞識(圖7),11歲時師從當時巴黎最好的畫家西蒙·武埃學習繪畫,15歲時他為紅衣主教黎西留(Riechelieu)訂製的一幅畫作受到普桑的高度評價,他也因此於1642年跟隨普桑前往羅馬學習。

法蘭西藝術風潮源自意大利文藝復興?| 藝海拾真

圖7. 勒·布倫,《皮埃爾·塞吉埃騎馬進入巴黎》,油畫,1661年繪製,高295釐米,寬357釐米,現陳列於盧浮宮博物館 |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1646年,勒·布倫回到巴黎並很快得到財政大臣富凱(Nicolas Fouquet)的贊助,為其建造的子爵城堡(Vaux-le-Vicomte)進行室內裝飾設計並繪製許多畫作,在進行這一巨大工程時,其組織才能開始顯露並得到科爾貝的重視。從1648年開始在科爾貝的推動下,勒·布倫與科爾貝一起成為王家繪畫與雕塑學院的領導者;後來,1666年羅馬學院(Académie de France à Rome)成立時,他們二人與意大利雕塑家貝尼尼一起成為這個在羅馬建立的藝術機構的領導者。1660年,勒·布倫成為新建的王家高布林地毯廠(Manufacture des Gobelins)的直接領導者,高布林在當時並不是單純的地毯工廠,他還是一所學校,不僅為王室貴族們生產各種裝飾品,同時還為這項工作訓練並提供必要的設計師與技術工人。正是通過領導這些學術機構與實用生產工廠,勒·布倫成功地將自己的風格、意志與影響傳達到了當時巴黎乃至法國的不同藝術領域,並逐漸形成了一股潮流,最終奠定了被後世稱為路易十四風格的藝術形式。

勒·布倫最成功也是最著名的作品,毫無疑問應該是他繪製的《亞歷山大進入大流士家人的帳篷》(圖8),雖然創意源自意大利文藝復興畫家伊爾·索多瑪(Il Sodoma,1477年-1549年)的同名畫作(圖8a),但這幅作品深得路易十四的喜愛,被後者認為是法國繪畫終於可以和意大利最偉大畫家的作品並駕齊驅的代表作而收入凡爾賽畫廊,勒·布倫本人也因此被授予王室首席畫家的職位。1660年代,他創作了一系列有關亞歷山大大帝的戰爭巨幅繪畫,這些作品可以說是他成熟期的作品,我們可以看到他獨特的個人風格,即勒·布倫風格。他還設計了盧浮宮的阿波羅大廳,凡爾賽的戰爭大廳與和平大廳,以及凡爾賽宮中最宏偉的鏡廳等一系列路易十四時代最偉大的宮殿大廳(圖9),這些作品遠遠超出了視覺藝術,是偉大的路易十四時代的紀念豐碑,其藝術理論也一直影響了他身後的整個兩個多世紀的歐洲繪畫藝術創作。

法蘭西藝術風潮源自意大利文藝復興?| 藝海拾真

圖8. 勒·布倫,《亞歷山大進入大流士家人的帳篷》,油畫,作於1660年-1661年間,現陳列於凡爾賽宮博物館 |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法蘭西藝術風潮源自意大利文藝復興?| 藝海拾真

圖8a,伊爾·索多瑪,《亞歷山大進入大流士家人的帳篷》,溼壁畫,1517年繪製,現陳列於羅馬法爾奈斯莊園 |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法蘭西藝術風潮源自意大利文藝復興?| 藝海拾真

圖9. 勒·布倫設計,凡爾賽鏡廳 |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瓦薩里曾經說過,上帝在製造一個天才的同時,一定會為他製造一個競爭對手。這一點不僅在文藝復興的意大利正確,在路易十四時代的法國同樣適用,勒·布倫一生中不斷遇到極有實力的畫家的各種挑戰,我們僅列出兩位,勒·蘇爾(Eustache Le Sueur)(代表作圖10)和密釀德(Pierre Mignard)(代表作圖11),雖然都是西蒙·武埃的學生,但他們風格各異,我們將其代表作放在本節末尾,供讀者欣賞。

法蘭西藝術風潮源自意大利文藝復興?| 藝海拾真

圖10. 勒蘇爾,《繆斯:悲劇繆斯墨爾波墨涅(Melpomene)、愛情詩繆斯厄剌託(Erato)與頌歌繆斯波呂謨尼亞(Polyhymnia)》,油畫,1652年-1655年繪製,高130釐米,寬130釐米,現陳列於盧浮宮博物館 |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法蘭西藝術風潮源自意大利文藝復興?| 藝海拾真

圖11. 密釀德,《持葡萄的聖母》,油畫,1640年代,高121釐米,寬94釐米,現陳列於盧浮宮博物館 |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4、

路易十五與洛可可藝術

1715年,長期領導法國的強勢太陽王路易十四去世,其曾孫路易十五成為法國國王,居住在凡爾賽的法國貴族們紛紛返回自己的封地居住,飽受凡爾賽藝術品味與風格薰陶的他們開始重新打造宅邸居所,因此催生了對藝術品的大量需求,雖然大家都受到凡爾賽的影響,但個人品味與流行的洛可可主流時尚也影響到他們對藝術家作品的要求,因此在藝術上出現了風格交錯、百花齊放的局面。

路易十五沒有太陽王的軍事才能,但在紅衣主教弗勒裡(Cardinal Fleury)的輔助下調整了外交政策,在執政初期為法國締造了難得的三十年和平環境。和平不僅帶來了文化藝術繁榮,而且也柔化了張揚的路易十四藝術風格,讓藝術家繪製出一幅幅溫柔婉約且略帶情色的畫作,將人們帶進夢幻般的奢靡世界。路易十五統治中後期,法國在1756年-1763年間歐洲列強爭霸的七年戰爭中向英國求和並丟掉了一批殖民地,雖對法國本土沒什麼影響,但波旁王朝從此由盛轉衰,加上路易十五私生活方面不檢點,導致了法國人的不滿。後世史書對路易十五的批判多少有為殘酷的法國大革命正名的作用,很難讓人客觀看待路易十五時代。

弗朗索瓦·布歇(François Boucher)是法國最重要的洛可可風格畫家,他應該也是18世紀法國最重要的畫家。布歇擅長繪製古典主題並搭配上色彩豔麗的自然風景與裝飾奢華的人物(圖12和圖13);作為洛可可風格的畫家,他還擅長繪製裝飾風格的寓意作品與田園風景,其藝術活動還包括為劇院提供舞臺佈景設計,為高布林地毯廠提供圖案設計;他還親自為後來路易十六大婚時的婚房設計鐘錶。布歇出生在巴黎,他的父親也是一位畫家並給了布歇最早的藝術啟蒙教育。17歲時,布歇跟隨畫家弗朗索瓦·勒墨銀(François Lemoyne)正式學習藝術,後又轉入畫家讓-佛朗索瓦·卡爾斯(Jean-François Cars)的工作室學習。1720年布歇因畫作《里納爾多與阿爾米達》(Rinaldo and Armida)贏得羅馬大獎(圖12),這是一幅講述十字軍東征將領愛情故事的畫作。完成羅馬學業回到巴黎後,他很快獲選為王家繪畫與雕塑學院的院士,後被選為院長。1765年,他被任命為王室首席畫家而達到事業頂峰。

法蘭西藝術風潮源自意大利文藝復興?| 藝海拾真

圖12. 布歇,《里納爾多與阿爾米達》,油畫,1734年,高135釐米,寬170.5釐米,現在陳列於盧浮宮博物館 |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法蘭西藝術風潮源自意大利文藝復興?| 藝海拾真

圖13. 布歇,《出浴的狄安娜》,油畫,1742年繪製,高56釐米,寬73釐米,現陳列於盧浮宮博物館 |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布歇的贊助人中包括著名的蓬巴杜夫人(Madame de Pompadour),後者是路易十五的情人,同時也是巴黎最重要的藝術贊助人,其品味影響了整個巴黎的藝術潮流與時尚,布歇為她製作了數幅非常著名的肖像(如圖14)。

法蘭西藝術風潮源自意大利文藝復興?| 藝海拾真

圖14. 布歇,《蓬巴杜女侯爵》,油畫,1756年,高212釐米,164釐米,現陳列於德國慕尼黑老繪畫陳列館 |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布歇還是法國著名畫家雅克-路易·大衛(Jacques-Louis David)的繪畫啟蒙老師,當布歇發現洛可可畫風正在逐漸讓位於新古典主義時,他將大衛推薦到新古典主義畫家維恩(Joseph-Marie Vien)那裡繼續學習。

5、路易十六與新古典主義

1774年,路易十五去世,其子路易十六登基。後者是個性格軟弱的好人,但不幸因血統成為國王。他的最大成就是在1775年-1783年間有力地支持了美國獨立戰爭。為報七年戰爭之仇,路易十五後期,法國大力建造極其費錢的海軍,強大的法國艦隊雖然打敗了英國艦隊並有效阻止了其對美洲大陸的支援,但法國為此付出了高昂代價,衰弱的經濟最終成為導致革命的重要因素,而大革命最終也在1793年將路易十六本人及其親人送上了斷頭臺。

藝術的發展並非總是與王朝的更迭同步,這點在路易十六時代尤為明顯。18世紀中期,隨著對意大利古城龐貝(Pompeii)與荷庫蘭紐姆(Herculaneum)的再發現與考古挖掘,加上德國學者溫克爾曼(Johann Joachim Wincklemann)對古希臘羅馬藝術的奠基性分析等多重原因,新古典主義藝術成為時尚;路易十六時代的繪畫主要是以仍舊帶有洛可可式柔美的新古典主義裝飾性作品為主(圖15),如果是神話、歷史題材,這些畫作通常會有些舞臺劇般矯揉造作的感覺(圖16),這些畫作中的人物造型,許多都由古代希臘羅馬雕塑演化而來。

法蘭西藝術風潮源自意大利文藝復興?| 藝海拾真

圖15. 雷瑙忒(Jean-Baptiste Regnault),《美惠三女神》,油畫,1793年完成,高204釐米,寬153釐米,現陳列於巴黎盧浮宮博物館 |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雅克-路易·大衛應該是打破這種沉悶,為繪畫注入活力的關鍵人物。如果我們觀看他獲得羅馬大獎的作品(圖16),毫無疑問這是一幅優秀的新古典主義作品,它講述的是古希臘醫生厄拉西斯塔特(Erasistratus)為敘利亞國王塞魯古的兒子安條克看病時發現王子的病因實際上是愛戀年輕繼母而無法自拔的故事。比起他在羅馬學習數年後繪製的令他名揚天下的作品《賀拉斯兄弟之盟》(圖17),後者無疑是一幅張力四射並可以在瞬間喚起觀眾激情的畫作,其故事源於古代史學家李維(Titus Livius)的羅馬史,他講述的是古羅馬在對陣強國阿爾巴·龍加(Alba Longa)時賀拉斯(Horatii)三兄弟在出戰前向父親發誓要為國獻身的情形。這幅作品不僅得到了意大利與法國公眾的熱烈反映,而且獲得了啟蒙主義思想家狄德羅的熱情讚頌,使大衛一舉成為享譽歐洲的畫家,大衛也因為這一作品受到路易十六的邀請而入住盧浮宮人才公寓。

法蘭西藝術風潮源自意大利文藝復興?| 藝海拾真

圖16. 大衛,《厄拉西斯塔特發現了安條克生病的原因》,油畫,1774年繪製,高120釐米,寬155釐米,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收藏 |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法蘭西藝術風潮源自意大利文藝復興?| 藝海拾真

圖17. 大衛,《賀拉斯兄弟之盟》,油畫,1784年,現陳列於盧浮宮博物館 |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對比勒·布倫的《亞歷山大進入大流士家人的帳篷》與圖17,雖然都是偉大畫作,但前者是頌揚統治者在征服後展示仁慈的略帶逢迎意味的作品;後者則是歌頌公民為國出征獻身的作品。對了解羅馬史的人來說,後者同時還隱含著國家應有公正且寬容的法律這一主題,這無疑是對啟蒙學者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這部著作的藝術詮釋,從廣義的角度來講,它也是波旁王朝末期啟蒙思想深入人心的具體表現。大衛的這幅作品雖完成於路易十六末期,但精神氣質超越了舊時代,因此人們常誤以其為法國大革命時代的畫作。大衛在此畫中展現的激情與張力,加上其剛毅質樸而又不失華麗的羅馬古風,被他本人及學生後來創作的眾多畫作所延續,構成了大革命及拿破崙時代的主流畫風,他們將共同打造古典主義繪畫最為輝煌燦爛的一個時代。

6、從大革命到拿破崙

我們很難概述法國大革命與拿破崙時代的功過,托克維爾說它是“青春、熱情、自豪、慷慨而又真誠的年代”,但它也是對內對外都相當殘酷的年代。儘管如此,大革命給人類帶來了全新的理念,自由、平等、博愛成為無數世人的追求。需要強調的是,法國大革命前所謂平等是在同等階級人們之間的平等,而大革命徹底改變了這一觀念,今天人們講平等是指所有世人生而平等。

大革命時代最具代表性的畫家毫無疑問是大衛及其追隨者們,他們繪製的許多作品都與大革命的時事有著緊密聯繫,我們在此集中介紹大衛的幾幅作品。巨幅畫作《薩賓婦女的調停》(圖18),藉助古羅馬建國之初羅馬人與薩賓人從戰爭到和解並共治羅馬的故事來表達畫家希望因革命而分裂的法國能夠達到和解的願望;而《刀斧手將布魯圖兒子的屍體送回家中》(圖19)講述了羅馬共和的奠基人布魯圖發現自己兒子參與到貴族子弟試圖復辟王政的陰謀後,因沒有適當法律判罪,布魯圖硬起心腸在羅馬廣場動用家法將其斬首的故事,毫無疑問,畫家希望通過作品在革命之初告訴公眾,由王政轉向共和的艱難甚至殘酷。

法蘭西藝術風潮源自意大利文藝復興?| 藝海拾真

圖18. 大衛,《薩賓婦女的調停》,畫布油畫,1799年,高385釐米,寬522釐米,現陳列於盧浮宮博物館 |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法蘭西藝術風潮源自意大利文藝復興?| 藝海拾真

圖19. 大衛,《刀斧手將布魯圖兒子的屍體送回家中》,油畫,1789年作,高323釐米,寬422釐米,現陳列於盧浮宮博物館 |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我們以大衛的《拿破崙在書房》來結束此節(圖20),在創作過程中,拿破崙雖有些不耐煩,但還是親自為大衛當了模特,因此畫中確是拿破崙的真實形象,大衛對畫中細節都與拿破崙作過討論。作品真實再現了拿破崙在杜勒麗宮中書房工作到深夜4點多的情形。據說拿破崙本人也非常喜歡這幅畫作,這位法蘭西皇帝認為此畫表現了他留給世人的真正財富,《民法法典》(Code Civil)。正如拿破崙自己所說“我真正的榮耀並不是四十次戰爭的勝利……但是……我的《民法法典》將會永世長存”。這部後來被稱為《拿破崙法典》的民法法典廣泛影響了整個歐洲和北美的西方文明世界,直到今天仍是許多國家的法律基石。

法蘭西藝術風潮源自意大利文藝復興?| 藝海拾真

圖20. 大衛,《拿破崙在書房》,油畫,1812年完成,高203.9釐米,寬125.1釐米, 現陳列於美國華盛頓特區國立藝術廊 |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7、宮廷古典藝術的終結

拿破崙帝國因入侵俄羅斯失敗而終結,復辟的波旁王朝實際上是一個君主立憲政權,大衛的藝術風格雖繼續延續,但已是激情不在。藝術的潮流最終在1840年代徹底轉向了浪漫主義。

德拉克洛瓦的《十字軍進入君士坦丁堡》(圖21)可謂是新藝術形式的代表作,以法國為主力的第四次十字軍東征(1202年-1204年),在攻入君士坦丁堡後建立了鮑德溫一世(Baldwin I)為皇帝的拉丁帝國,但遠征軍無法有效統治拜占庭的領土與人民,鮑德溫一世的軍隊最終被保加利亞帝國擊敗,連他本人也成為俘虜而死在獄中。畫面上雖然看不到,但人們都知道這次遠征的得益者是威尼斯共和國,它在攻入君士坦丁堡時劫取了大量財富,威尼斯海軍有效控制了東地中海商路,為其後來600年的輝煌奠定了基礎。我們在畫面上可以看到戰爭帶來的征服與榮耀,但也可以看到它帶來殺戮、災難與痛苦。而觀畫者更應看到的是,戰爭的結局可能完全不是發動者所想要的。

法蘭西藝術風潮源自意大利文藝復興?| 藝海拾真

圖21. 歐仁·德拉克洛瓦,《十字軍進入君士坦丁堡》,畫布油畫,1840年作,高410釐米,寬498釐米,現陳列於盧浮宮博物館 |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張羿,數學家、邏輯學家,俄羅斯冬宮博物館鐘錶與古樂器部顧問,法國擺鐘藝廊顧問,廣東省鐘錶收藏研究專業委員會顧問。

特 別 提 示

1. 進入『返樸』微信公眾號底部菜單“精品專欄“,可查閱不同主題系列科普文章。

2. 『返樸』開通了按月檢索文章功能。關注公眾號,回覆四位數組成的年份+月份,如“1903”,可獲取2019年3月的文章索引,以此類推。



《返樸》,科學家領航的好科普。國際著名物理學家文小剛與生物學家顏寧共同出任總編輯,與數十位不同領域一流學者組成的編委會一起,與你共同求索。關注《返樸》(微信號:fanpu2019)參與更多討論。二次轉載或合作請聯繫返樸公眾號後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