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如果讓趙雲守荊州,會是怎樣的結局?

尤鳳燕


俗話講:“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想要知道“如果趙雲代替關羽鎮守荊州,會有什麼樣的結局?”很簡單,進行比較。

以《三國志·關羽傳》、《資治通鑑》的記載,看看關羽鎮守荊州期間的所作所為:

  1. 劉備平定益州後,關羽聽說馬超前來歸降,又被封為平西將軍、督臨沮,心中頗為不喜,便想回成都與其一較高下。此時,關羽已有53歲,按照這個年紀來說,應該非常穩重才對。與馬超以較高下,同鎮守荊州這麼大的事情相比,孰輕孰重,好似有點分輕的味道。若非諸葛亮回信勸慰,說馬超只不過是個一勇之夫,也就和張飛差不多,所以還是不及你的“絕倫逸群”也。關羽得書後還非常高興,並將諸葛亮的來信拿給在坐的客人看,豈不有點小孩子的心性。

  2. 孫權遣諸葛瑾為使,到荊州為其子求取關羽之女為妻。結果,關羽竟然對諸葛瑾等人進行辱罵,並且還說“虎子焉能嫁犬女”。此舉既將諸葛瑾等使者得罪,他們自然也不會為關羽說好話;又將孫權氣得不輕,孫權豈不想著報復。可以說,當時的關羽已完全將 “聯吳抗曹”的國策棄之腦後,明顯的自大+執行力差。


  3. 南郡太守糜芳(在江陵),公安守將傅士仁,素來因為關羽瞧不起他們而心中生怨。很顯然,他和部屬間的關係非常不和諧。

  4. 但是,他的班子陣容卻是非常的強大:有關平、趙累、馬良、廖化、伊籍、王甫、潘浚等。

陳壽評價:關羽、張飛皆稱萬人之敵,為世虎臣。羽報效曹公,飛義釋嚴顏,並有國士之風。然羽剛而自矜,飛暴而無恩,以短取敗,理數之常也。

意思是說,關羽被世人稱為萬人敵,是當世的勇猛虎將。關羽為報恩曾在曹操帳下效勞過(陳壽是想說關羽懂得知恩圖報,還是想說他有事二主的嫌疑?),有一國的名士風範。但是,關羽性格剛愎自用,又恃才自傲,因此有了後面的失敗結局,也就非常的正常了。

以《三國志·趙雲傳》、《資治通鑑》的記載,看看趙雲跟隨劉備、諸葛亮的所作所為:

  1. 保護劉備從長板坡逃至當陽橋附近的安全地帶,接著又殺進曹軍之中,將幼主劉禪和主母甘夫人救出。想想一個大將又要於敵軍中衝殺,又要保護兩個懦弱婦孺,其艱難度可想而知,其勇猛應該不比關羽差多少吧。

  2. 劉備平定益州後,欲將成都附近百姓的田地和宅院賞賜給有功之臣。但是趙雲勸諫道:“霍去病以匈奴未滅,無用家為。今國賊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須天下都定,各反桑梓,歸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歸還,令安居復業,然後可役調,得其歡心,不宜奪之以私所愛也。”可見其既有大局之觀,更有愛民之心,相比之關羽因馬超一己之私願,便想棄荊州鎮守重任於不顧,孰輕孰重,不言自明。

  3.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原之時,以趙雲、鄧芝率偏師出箕谷,以為疑兵,吸引曹真的主力大軍,為諸葛亮穩定新取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以及繼續攻打祁山爭取時間。由於街亭馬謖的防禦失敗,最終導致北伐大軍只能敗退。趙雲、鄧芝卻能以數千兵馬,面對數萬曹魏大軍的進攻,從容撤退,損失極小。也就是說,趙雲到了老年的時候,頭腦依舊非常的清醒,不似53歲關羽的所作所為。


  4. 在統兵方面,趙雲自跟隨劉備以來,就算退敗,也從無軍隊潰散的現象發生。但是,關羽作戰,敗退時經常發生軍隊潰散,過後需要重新聚攏。

陳壽評價:黃忠、趙雲強摯壯猛,並作爪牙,其灌、騰之徒歟?

陳壽將黃忠、趙雲比作西漢開國大將灌嬰、滕公夏侯嬰,評價可不是一般的高。

據《史記》記載:灌嬰曾隨劉邦南征北戰,屢立戰功,因功被封為潁陰侯。劉邦死後,他又和周勃一起誅滅呂氏,保住了劉氏的江山。之後,又於周勃後接任丞相,直到病死任上。同時,滕公夏侯嬰和灌嬰在《史記》中同傳,同樣軍功顯赫,被封汝陰侯,食邑六千九百戶,後迎立代王為孝文皇帝,任職太僕,直到病逝。

由此可見,豈不是說趙雲文武皆能。同時,他的性格又較為沉穩平和,因此死後被追諡“順平侯”。

僅由陳壽對兩人的評價,我們就不難看出,趙雲、關羽二人孰優孰劣。

趙雲鎮守荊州分析

  1. 以趙雲的性格,群眾基礎非常好,團隊凝聚力應該更強,很不容易發生上下離心的現象。如:劉封、糜芳、傅士仁、孟達叛變之事。

  2. 以趙雲的大局觀,自然清楚如何處理好與孫權的關係。從他勸諫劉備東征的理念就不難看出,他是和諸葛亮的想法是一致的,即:結盟孫權,先伐魏、後滅吳。

  3. 魏延和關羽的性格比較相似,從諸葛亮對魏延的態度不難看出,他和關羽之間的關係並不好。所以,向以思維縝密著稱的諸葛亮,也很難生出主動為關羽著想的念頭來。但是,趙雲就不一樣了,以二人經常配合作戰的情形來看,關係應該不錯,只要諸葛亮能適當多考慮下荊州的安危,也會減少魏吳聯盟相攻的風險。


據《三國志》記載:曹公議徙許都以避其銳,司馬宣王、蔣濟以為關羽得志,孫權必不願也。可遣人勸權躡其後,許割江南以封權,則樊圍自解。

之所以曹魏和孫吳能夠成功結盟,並襲取關羽,只因司馬懿、蔣濟猜到孫權絕對不願意看關羽變強變大。同理,如果曹仁主動攻打鎮守荊州的趙雲,就算趙雲不敵,孫權也同樣不想看到曹仁吞併荊州,自然也會與劉備結盟,共同對抗曹操。結果,荊州還是掌握在趙雲的手中。

所以,如果趙雲鎮守荊州,絕對可保荊州不失。


祥子談歷史


不管是趙雲還是魏延,守荊州都比關羽要強,趙雲穩重,謹慎,大局觀比關羽強多了,如果糜芳還是配合趙雲,趙雲起碼不會威脅恐嚇糜芳,糜芳也不會投降曹操,只要荊州還在,趙雲完全可以憑藉荊州的城防和糧草打持久戰,耗死曹操和孫權,而且劉封,馬超不會見死不救。在看兩人帶兵的情況,關羽一敗,兵士逃的逃,投降的投降,返觀趙雲,以少打多,雖敗,但士兵不逃不投降,與趙雲共進退,最後趙雲墊後掩護諸葛亮撤退,手下士兵,進退有序,愣是沒給曹軍任何機會發動攻擊。一個擁有為自己死戰的士兵的人很可怕,可以發揮出難以想象的戰鬥力。

再看魏延,魏延有謀略,更有奇謀,他作戰變化比關羽強多了,能根據情況改變策略,而這點,關羽沒辦法和魏延比。而且魏延防守不錯,霍峻死後,防守戰魏延相比其他蜀漢將領要更強,而且一旦有危險,馬超不敢說,劉封出兵可能性很大。

至於關羽,有幾個人知道,劉備為什麼讓他守荊州嗎?劉備入川前,關羽問費詩能給其何官職,而關羽也知道,這個時候的劉備給不了其官職,而劉備為了防止關羽入川與蜀漢當地士族發生矛盾,只能讓關羽守荊州。大家可以試想一下,關羽作為劉備的重要將領,元老級別人物,更是劉備左膀右臂,其他人都可以不跟隨劉備入川,但關羽肯定要跟隨其左右,可偏偏就沒讓關羽入川。正常情況下,鎮守荊州,魏延可以說是最合適的人選,或者說由魏延暫時鎮守,等劉備穩定後,可以派關羽接替魏延,沒有直接讓關羽鎮守的道理。


用戶52157040082


如果換作趙雲去守荊州,不敢說萬無一失,起碼不會輸得那麼難看。

關羽失荊州,不是因為關羽守不住,而是空城計沒唱好。

關羽率三萬之眾,坐鎮荊州,無論是曹操還是孫權,單獨出兵就想吃掉關羽,基本是不可能。

如果魏吳聯手,合力夾擊,蜀漢坐視不管,那麼關羽才可能失敗。

除非出現這個局勢,關羽基本不會失去荊州。

趙雲也是有勇有謀的萬人敵,同樣的情況下,守住荊州,那也是木有一點問題的。

關羽之所以失去荊州,就是莫名其妙的發動了襄樊之戰,把一座幾乎是空城的荊州留給了東吳。

呂蒙白衣渡江,將計就計,騙過了關羽,才奪取了荊州。

從史料看,關羽既沒有明確的受命,也沒有足夠的實力去攻擊襄陽,居然就發動了襄樊之戰。

就算再借給渾身是膽的趙子龍一百個膽子,他也不敢這麼做。

不是沒膽量做,是不能這麼做。

偉大的領袖、軍事家毛主席評論《隆中對》時,認為諸葛亮的策略本身就是錯誤的。

我的理解就是,僅憑荊、益二州的實力,再分兵去進攻曹操是不能取勝的。

那麼,在益州毫無動作的情況下,關羽僅憑一個荊州的力量,又如何能夠戰勝曹操哪?

關羽犯了戰略性的錯誤,不僅沒有攻下襄樊,反而丟掉了荊州。

關羽也不會傻到這個地步,去犯如此低級的錯誤。

這裡,只有一個解釋,那就是關羽要殺身成仁。

關羽一直認為劉備是仁德的主公,一心要匡扶漢室。

為此,關羽才忠心耿耿的追隨劉備。無論曹操如何挽留,關羽都不為之所動。

劉備與曹操漢中對峙,曹操撤軍,劉備取得了漢中,隨即自封漢中王。

這令關羽大失所望。

關羽的忠義,不便對劉備說三道四,只能拿老黃忠撒氣,貶斥一下黃忠而已。

曹操剛剛撤回洛陽,關羽就發動了襄樊之戰,搞得曹操幾乎要遷都。

看一下時間就清楚了。

漢中之戰是從217年發起,到219年五月結束;

襄樊之戰是從219年七月發起,本年十二月結束。

關羽發起襄樊戰役的時候,劉備忙著進位漢中王。

兩次戰役相差兩個月,這已經失去了軍事鬥爭的基本常識。

襄樊這麼大的戰役,既沒有戰役計劃,也沒有援兵,又沒有後勤保障。

這個仗如何去打?

關羽是忠義兩全,但在面臨忠義取捨時,只能是盡忠而捨棄信義。

忠孝節義,忠孝不能兩全時,尚且舍孝盡忠,何況是信義。

整天抱著《春秋》看大義的關羽,自然知曉何為忠,何為義。

之所以守信義,是因為劉備要盡忠。

一旦劉備暴露了稱帝之心,那就是漢賊,不管你姓啥,關羽都不能容忍。

如果讓關羽去討伐劉備,顯然是不可能,只能拿曹操出氣了。

這恐怕是襄樊之戰發動的真正原因,也是關羽得不到救援的根本原因所在。

儘管關羽對荊州也做了安排,其實在他的心裡,能不能守得住荊州,已經沒有多少意義。

孤注一擲,拼死一搏,聽天由命吧。

這恐怕是荊州之失最大的可能。

換作趙雲,恐怕這是這個結果。

這也可能是趙雲得不到重用的原因吧。


豹眼看歷史


趙雲肯定可以守住。

並不是說趙雲的軍事才能和武藝要高於關羽,而是說,如果趙雲駐守荊州,孫吳方面就沒有襲取荊州的機會。


其實,荊州之失,從最根本上找原因,還得怪劉備。

公元219年,也就是建安二十四年,是不平靜的一年,在這一年中曹劉孫三大集團發生了很多重要的事情。

劉備收得益州後,繼續擴張,北進漢中。陣斬曹軍重將夏侯淵,張郃臨危被推舉為主帥,嚴防死守,雙方僵持。

曹操率主力來援,雙方激戰。

經過數月的激烈格殺,劉備集團取得了勝利,曹操率主力撤退,劉備將漢中地區納入囊中。

取得漢中後,劉備進位漢中王,將防禦重任交給了後起之秀魏延,回到成都。


但是,對於劉備來說,漢中地區從此就高枕無憂了嗎?當然不是,曹操並沒有走遠,他還在長安呢。

而前期的戰鬥給劉備集團造成的消耗是驚人的巨大,“男子當戰,女子當運”,後方的諸葛亮絞盡腦汁,盡一切努力為劉備的戰鬥提供了有效的後勤支援。

但曹操一日不離開,劉備就一天難以安眠。雖然讓魏延鎮守漢中,但劉備仍然是提心吊膽的。

漢中這片地區是不允許丟失的。劉備進位漢中王,就明明白白地宣佈,這塊地方是絕不能再丟失了。剛當上漢中王,再丟了漢中,你讓劉備情何以堪?

為了減輕漢中戰區的巨大壓力,劉備需要從另外一個方向對曹操集團施加壓力。這就有了關羽的北進襄樊。


在劉備收取益州和漢中的這段時間內,做為獨當一面鎮守荊州的大將關羽是非常難受的,他比較尷尬。

征服益州,關羽是個旁觀者。張飛“溯江而上”、黃忠“每先登陣”、魏延“數有功”,趙雲“從徵有功”,新歸附的馬超也逼降成都。大家都立有功勞,甚至連那個毛頭小子劉封也“所在戰克”。

大家都是因功晉封,關羽也晉升了,但他只是個旁觀者。

漢中之戰,張飛大破張郃,黃忠陣斬夏侯淵,趙雲襲曹軍糧草,劉封攻取上庸,魏延也屢建功勞,馬超還利用自己的身份,扶保劉備進位漢中王,大家都有功勞。

關羽晉升為前將軍,但他又是個旁觀者。

更令人難以忍受的是,張飛受任為巴西太守,他有巴西;連魏延被任命為漢中太守,也有漢中。

張飛治下的巴西👇️

但關羽呢,他的職位是襄陽太守。

人家巴西太守張飛要視察巴西,隨時都能去,漢中太守魏延也能視察自己的地盤。

襄陽太守關羽要想視察襄陽,去曹仁的辦公室去領取護照?

按照關羽的性格,能忍?所以,這段時間,關羽的精神變得非常敏感。一會兒要與馬超比武,一會兒又“誓不與老卒同列”,把矛頭指向黃忠。

劉備進位漢中王,關羽受封“前將軍,假節鉞”,讓關羽擁有了戰區部隊的指揮權。這個意味很明顯:讓關羽出征。


那麼,大家現在明白了,劉備讓關羽出征襄樊,主要有以下幾個目的:

1.遙保漢中,從另一個方向上牽制曹操的軍力;

2.為關羽的晉升“前將軍”收取令人信服的功勞;

3.落實關羽“襄陽太守”的職位。

那麼,再來說說關羽為什麼會失荊州。其實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兵力不足。

關羽北進襄樊,曹操難受,更難受的是孫權。

孫吳集團自孫策死後,戰略方針是“北防南進”,對北方以防禦為主,向南擴展開拓。這與他們所處的地理形勢和自身的軍力特點有關。

北防是重點是“以江河為險”,充分利用優勢水軍和江河天險。

但關羽在荊州多年,他也訓練出了一批水軍,技戰術水平不在東吳之下。在這個方向上,與東吳平分長江之險,對東吳構成巨大威脅。

如果關羽再將襄樊納入,就能從江、漢兩條水路上對東吳構成威脅。

這孫權能忍嗎?肯定不行。

所以,關羽北征襄樊,實際上不但嚴重威脅了曹操,更嚴重威脅了孫權。針對這種情況,無論願意不願意,曹操和孫權都必須要形成事實上的聯手來對付關羽。

以關羽的軍事才能,完全能夠看到這一點,但他兵力不足,無法在保證在北征襄樊的情況下,還能對東吳方向做到防禦嚴備。

關羽採取的辦法是什麼呢?他是“打曹嚇孫”。向北,集中兵力進攻襄樊;向東,不斷地威懾和恫嚇。

關羽嚴辭拒絕了孫權的聯姻要求,還恫嚇孫權派來的使者,表示如果孫權不配合他的攻勢,取得勝利後就要給他們點顏色看看。水淹七軍後,關羽又大張旗鼓地將戰俘船載運回,以嚇唬孫權方面。


對於關羽來說,時間緊迫,他必須在唬住孫權的這段時間內攻下襄樊,完成即定的戰略目標。

但同樣,孫權這邊時間更緊迫,必須在關羽取勝回軍之前,攻取荊州地區,消除這個大患。

於是,奇襲荊州開始了。在與時間賽跑的競爭中,孫吳集團走到了前面,關羽敗亡。

那為什麼如果趙雲鎮守荊州就不會丟失呢?原因很簡單,因為上文中劉備集團北進襄樊的幾個理由都不存在了。

1.趙雲守荊州,關羽進西川、守漢中,漢中方向上就不懼曹操的軍事壓力,完全守得住;

2.不需要考慮趙雲的晉升和與之相配的功勞;

3.不需要落實趙雲的虛職。

有時候事情就這麼神。就如同下棋,並不是說你的落子越強越好,而是合適不合適才決定成敗與輸贏。


饞嘴肥貓鏟史官


三國時代,如果蜀國派趙雲守荊州,能夠守住嗎?這個問題都能提出來,顯然是題主受三國演義影響太深。如果,對真實的歷史多瞭解一些,估計答案自己就能找到。題主建議派趙雲代替關羽守荊州,言下之意顯然是認為趙雲比關羽更能勝任這個職位。那麼實際情況果真如此嗎?我的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從戰略層面上講。劉備是三國蜀漢集團的主帥,市井小販一步步最大到一方諸侯,個人能力絕對當當的,絕非小說中那個只會哭哭啼啼,只會炒作出身的政治投機者。在亂世中求生存,並不斷髮展,沒有一套識人用人的絕招是不可能的。這方面,劉備恰恰是高手,甚至不下於曹操。文有諸葛亮、法正、龐統,武有關羽、張飛、趙雲都是劉備從基層發掘出來的。對於沒有真才實學的馬謖,劉備也是一眼就看出,提前給諸葛打預防針。可見其識人用人能力之強。因此,派誰守荊州,這麼大的人事安排,劉備不可能不深思熟慮,也絕不可能憑一時喜好來定。所以關羽守荊州絕對是聽他全面考量的最佳選擇。

其二從關羽本人來看,也是鎮守荊州的合適之選。只古勝敗論英雄,關羽丟了荊州,敗走麥城,人生慘淡收場,但並不能抹殺他一生的功勞。縱觀劉備集團發展壯大的里程,關羽一直都是二號人物。如果劉備要分兵行動,關羽從來都是自領一軍單獨行動的不二人選!這一點上張飛、趙雲等其他武將從來都沒有挑戰關羽的可能。公元208年劉備離開樊城,遣關羽引水軍會師江陵;劉備在搶佔荊南四郡時,命關羽駐守襄陽,駐兵江北。在這些比較重要的戰役中,都是派關羽獨自征戰一方,不是派張飛,更不是趙雲。可見關羽的能力是不可替代的。

其三,趙雲本不是把守一方的人物。趙雲功夫高強,能力出眾,但不適合獨自領兵把守一方。趙雲自跟隨劉備起就不是當做一方帥才在用,而是牙將!什麼是牙將?就是保鏢,衛戍部隊指揮官!劉備曾經稱讚他“子龍一身是膽也”!陳壽更是這樣評價“黃忠、趙雲強摯壯猛,並作爪牙,其灌、滕之徒歟?”所以,趙雲的特長不在於領兵打仗,要打也是特種戰,奇襲戰。所以演義中經常看到趙雲被安排炸降,偷襲等任務。你見過派保鏢去當部隊司命的嗎?所以,回到題主所問,如果派趙雲去鎮守荊州,恐怕結果會比關羽的更差。




週週說古今


其實趙雲也守不住,我發表一下個人看法。

曹劉孫打到後期其實拼的就是國力,我們單個分折一下當時三方的實力。首先曹操,擁有八個州再加一部分揚州和一部分荊州,馬超己平,雖失漢中,但漢中錢糧人口都被曹遷出,可謂實力強大。孫權擁有揚州大部,交州全境及荊州七分之三,曹不精水戰,與劉備盟友關係,總體安全。劉備最差自入川三年取蜀,又起舉國之力與曹相持漢中年餘,國力疲憊,關羽獨守荊州三郡,(在取川途中,荊州被孫權要走二個,五郡變三郡,因曹軍壓境不得不給之)又數次增援川中作戰,面對強大的曹操己是強弩之末,數次大敗曹軍,逼曹欲遷都,威震江東,不得不背盟,偷襲後方,集二國之力敗關羽。細數古今名將到此水平的能有幾人。

其時那時的關羽已經不是將了,而是一方諸候(忠於劉備)。有絕對生殺任免的封疆大史,這是趙雲所不具備的。以三郡之力正面迎對曹孫大軍(曹仁文聘魯肅呂蒙均駐大軍)還能支援劉備,進攻曹操,三國名將眾多,有誰有此能力,拉出周瑜,陸遜,張遼,司馬…以小博大的有哪個,這就是關羽封神稱帝的實力所在。


用戶6241800037


趙雲、張飛、魏延等人守荊州都比不上關羽——你覺得你比劉備更會用人?

五虎將裡只有關羽是守荊州的最合適人物。

劉備從陶謙手上接過徐州後,率軍迎戰袁術,讓張飛守下邳,結果因為張飛要殺原陶謙部下曹豹,曹豹為自保投靠呂布,導致呂布奪取劉備的徐州,劉備回軍回來爭奪時,由軍潰,想要奪取廣陵又被袁術擊敗,最後不得不在呂布的庇護下在小沛停留。

由於張飛和曹豹爭議導致丟失徐州事件,此後劉備就再也不用張飛作為鎮守後方的大將,都是用關羽。

劉備在小沛時,派遣關羽去收下邳;曹操從呂布手上奪取了徐州、袁術死後,劉備又從曹操手中奪取了徐州,劉備還是讓關羽鎮守下邳。雖然劉備小沛戰敗後,關羽在下邳投降曹操,但為劉備保留家屬和實力,讓劉備在袁紹陣營時還有說話的分量,也為劉備離開袁紹而南下投靠劉表提供資本:

“駐月餘日,所失亡士卒稍稍來集。”

劉備對張飛就是作為攻城略地的將軍使用,這也是劉備為什麼用魏延守漢中而不用張飛的原因。

劉備用關羽守荊州、用魏延守漢中的原因,就在於關羽 和魏延一樣:都是有謀略、善待士卒。

《張飛傳》:

“羽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飛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

《魏延傳》:

“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

魏延其實就是關羽的翻版。

趙雲對於劉備而言,更多是作為護衛角色

劉備入蜀,趙雲和張飛都在荊州防守。劉備只是用黃忠、魏延等新人在蜀中作戰。直到劉備圍攻成都,一時間無法讓劉璋投降時,劉備才不得不讓諸葛亮、張飛、趙雲三人率軍入蜀,攻佔依舊效忠劉璋的巴蜀郡縣。

如果劉備快速平定蜀中,劉備不會調張飛和趙雲入蜀。

黃忠太老,況且黃忠也是以勇將,難以擔任鎮守大將。馬超雖然可以,但馬超原本是諸侯,聲望又在西涼,劉備未必真心信任馬超,不可能把荊州這個重地交給馬超。

魏延本身就鎮守漢中,作用和關羽不相上下,沒有調動的必要。

事實上,五虎大將,劉備只有趙雲可以調用:關羽、魏延都在合適崗位上;黃忠老了,即便調動,也無濟於事,很快就去世;馬超是劉備奪取雍涼之地的備用;張飛在巴西防備曹魏從雍州進攻巴蜀。

如果說合適的安排,劉備應該調趙雲鎮守公安或者長沙,協助關羽防守荊州。但荊州的丟失,不在於沒有大將防守,而在於兵力不足。

孫權為什麼可以輕鬆奪取劉備長沙三郡等荊州土地?原因就在於三郡兵力不足:

劉備入蜀帶走一部分;諸葛亮、張飛、趙雲入蜀時帶走一部分;關羽為攻打樊城又基本上帶走荊州部隊。

荊州各地基本沒有可以防守的兵力,這就是呂蒙為什麼可以輕鬆奪取荊州、各地守將不是投降就是逃跑而不堅守的原因——沒有人防守。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如果是趙雲守荊州的話,那麼他很難打出水淹七軍這樣的戰果來,不過可以堅持到劉備率軍來增援,但是能否守住荊州,這個是未知數。

要討論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看一下歷史上關羽是怎麼丟荊州。

在建安二十三年,曹操率軍西征,打算和劉備爭奪漢中的同時,他命令曹仁率軍南下攻擊荊州。因為宛城發生叛亂,曹仁不得不先回師平叛,因此實際上荊州之戰直到建安二十四年才爆發,結果曹仁被關羽擊敗。

此時在漢中同樣被劉備擊敗的曹操不得不命令于禁和徐晃率軍前來增援,但是又被關羽水淹七軍,于禁全軍覆沒。關羽趁勢率荊州軍圍攻樊城,華夏震動,曹操一度想遷都躲避關羽的攻勢,不過被司馬懿等人勸阻。

就在關羽調動軍隊圍攻襄陽、樊城時,呂蒙偷襲荊州,關羽兵敗身亡。

襄樊之戰無論是誰鎮守荊州,都難以避免。

呂蒙能成功偷襲荊州,是因為荊州空虛,因此很多人將這歸咎於關羽北上攻打襄樊,但是這並不正確。

首先正如前面所說,襄樊戰役的爆發,起因是曹操命曹仁攻打南郡引起的,其次攻打襄樊這麼大規模的軍事行動,也不可能是關羽一個人能做出的決策。荊州軍大舉北上,只有劉備親自下令才有可能。劉備做出這一決定,應該是為了吸引此時依然在長安的曹操,減輕漢中的軍事壓力。

所以不管是關羽守荊州還是趙雲守荊州,襄樊之戰都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如果趙雲守荊州的話,可能未必有關羽這樣巨大的戰果,從而避免像關羽這樣的失敗。

曹仁在《三國演義》里名聲不顯,不過在歷史上,曹仁一直是曹操最信任的大將之一,多次獨當一面。像赤壁之戰以後,曹仁就率軍在南郡迎擊周瑜率領的孫劉聯軍,雙方打的互有勝敗,最後因為後路被劉備、關羽切斷才不得不撤走,他的能力應該也是非常出色的。

而於禁在被關羽擊敗以前,是曹操手下的五子良將之首,是外姓大將裡最耀眼的一位,也是屢建戰功,也是一位很出色的大將。

關羽可以擊敗曹仁和于禁,全殲七軍,將曹操逼得差點遷都,不等於趙雲一樣可以做到。趙雲和曹仁的戰鬥很可能就會陷入僵持,荊州軍也不會大舉北上,在這種情況下,呂蒙想偷襲荊州難度就大的多了。

所以趙雲鎮守荊州,雖然不會取得像關羽這樣的大勝,但是也可以避免全面失敗。

呂蒙偷襲荊州難度增加不等於東吳會放棄對荊州的野心。不管是誰,要在魏、吳聯手的情況下要守住荊州都是很難的。

有些人把呂蒙偷襲荊州歸咎於關羽不和東吳搞好關係,這一想法也是錯誤的。東吳對於荊州一直有野心,魯肅的榻上對就是以奪取荊州,割據江南為規劃。因此早在劉備奪取以後以後,東吳就出兵攻打荊南四郡,劉備率軍前來,雙方差點兵戎相見,最後只是因為迫於曹操的軍事壓力,雙方不得不握手言和。

但是隨著漢中戰役劉備取得勝利以後,此時對於東吳來說,實力快速增長的劉備威脅也不小。此時奪取荊州,完善江東防務是必然的選擇。在這種情況下,不管誰鎮守荊州,都要面對魏、吳兩家的軍事壓力,應該說這都是一個很難完成的任務。

趙雲鎮守荊州,一旦和南下的曹仁陷入僵持,那麼確實東吳沒有什麼偷襲的機會。但是如果東吳覺得趙雲和曹仁對峙是自己的機會,選擇大舉進攻的話,也不是光靠荊州軍能抵禦的,必然會向劉備求援。

而且如果沒有水淹七軍,那麼曹操能調動的機動部隊將更多,無論是用於荊州還是漢中,劉備面對住魏軍和吳軍的聯合進攻也將是壓力巨大,結局未必理想。


不沉的經遠


歷史沒有假如,過往不可重演。但你非要假設一下,也未嘗不可。

如果趙雲守衛荊州,守住守不住暫且不談,關羽肯定是能多活幾年,不至於有敗走麥城的慘烈。

歷史上趙雲並不比關羽強多少,如果派趙雲守荊州,可能守得住。但有一點需要強調一下,荊州的丟失並非關羽無能,主要是關羽離開了荊州帶兵去攻打襄樊了。

當時荊州兵力短缺,再加上劉備的二舅哥糜芳無能,荊州直接是糜芳和傅士仁拱手送出去的。

雖然關羽是荊州守將,但當東吳打來的時候關羽和主要兵力都在襄樊。如果荊州的丟失關羽有責任,只能是領導責任,選錯了留守將領。

如果是趙雲守荊州,我想如果趙雲出兵外地,荊州肯定也得丟失。因為讓趙雲守荊州,如果短暫離開,留守將領也得是糜芳和傅士仁。


如果趙雲不出兵外地或許荊州不至於丟失。假設一下,趙雲守荊州,我估計他不會帶兵去攻打襄樊。畢竟趙雲和關羽能力不同,想法也不同。

當然,關羽出兵攻打襄樊,是徵得了劉備同意的,並不是他私自的行動。


貓爺歷史觀


眾所周知,三國時期劉備在荊州的地盤是交給關羽來守衛的,關羽作為蜀漢集團唯一的名將,不僅軍事才能一流,而且武力不俗,號稱“萬人敵”,可即使如此,關羽在發動襄樊之戰期間,仍然大意失了荊州,還最終身死城破。

關羽丟失荊州的原因就是東吳的背盟偷襲,如果沒有東吳的背盟偷襲,以關羽的能力,是不可能會丟失荊州三郡的,更不可能會被東吳俘虜殺害。

但不管怎麼說,孫權對荊州的野心一直都存在,關羽丟失荊州的主要原因有一般人難以想像到的客觀原因,就連劉備和諸葛亮也沒有想到孫權會如此背盟偷襲,當然也不排除關羽本人的大意。

關羽丟失荊州還有關羽本人性格特點的主觀原因,就是因為關羽的傲氣,一幅天下皆鼠輩唯我一人是英雄的傲氣,關羽在荊州鎮守期間,不僅拒絕了孫權的政治聯姻請求,而且對東吳將領大多看不起,就算是孫權,也不在關羽眼中。最終導致了孫權不顧一切地撕毀盟約背後捅刀。

如果讓趙雲來守荊州,結局會如何呢?

趙雲與關羽相比,有其缺點,也有優點。趙雲這個人,一生最大的優點就是為人正直、赤膽忠心,一心為百姓著想,不惜得罪權貴,當然了,如果你換一個角度看問題,這也可以說是趙雲的缺點,因為太正直的人都不夠圓滑,容易得罪人。

但趙雲這個人很有大局觀,知道什麼是應該做的,什麼是不應該的,如果趙雲來守荊州,至少在大戰略方面不犯關羽所犯的錯,比如發動襄樊之戰,關羽發動襄樊之戰是為了想立功心切,如果沒有襄樊之戰,東吳就沒有機會偷襲荊州,那麼荊州就不會丟。

如果是趙雲守荊州,大概率趙雲是不會發動襄樊之戰的,即使受劉備的命令發動襄樊之戰,也不會像關羽那樣受到呂蒙和陸遜的誆騙後,就把荊州所有的軍隊調往前線,而讓後方兵力空虛,給了東吳可乘之機。

趙雲有大局觀還體現在能夠顧全大局,比如劉備想發動夷陵之戰時,滿朝文臣不敢勸劉備,只有趙雲敢勸諫,並以曹魏才是最大敵人為由勸諫劉備不要發動戰爭,趙雲的勸諫實際上冒著被劉備責備的風險,但趙雲的做法是正確的。

如果趙雲守荊州,他肯定會處理好與東吳之間的盟約關係,而不會像關羽看不起東吳所有人,上至孫權,中至將領,下至普通士兵,關羽統統看不起,而趙雲卻明顯不一樣,趙雲的人緣其實是很好的,做人也比較低調,如果趙雲能處理好與東吳的人際關係及盟約關係,至少不會引起東吳將領一邊倒的攻擊。

關羽在襄樊之戰期間,曾經搶過孫權儲存在湘關的糧食,雖然雙方是盟友,但關羽這個行為如果屬實的話,明顯就是一種破壞盟約的行為,關羽這是完全不把東吳放在眼裡的表現,如果換到趙雲身上,這事就不會發生。

關羽是名將,但其實趙雲也不是太差,趙雲名氣確實不如關羽,但也算是有勇有謀的人物,尤其是趙雲在漢水之戰中的表現,以空城計大破曹軍先鋒大軍,以少勝多,擊敗曹軍,就連劉備聽說後,也稱趙雲是“一身是膽”,這就說明了趙雲很有膽識。

如果趙雲守荊州,應該不會發生襄樊之戰,即使有,也只是襄陽之戰,趙雲其實是一個很謹慎的人,比如桂陽太守趙範想將自已漂亮的寡嫂嫁給趙雲,但趙雲以趙範政治不可靠,隱晦地拒絕了趙範,說明趙雲本身很謹慎。

如果劉備命令趙雲發動戰爭,趙雲肯定會率軍攻打襄樊,但趙雲不會像關羽那樣,把戰爭擴大化,趙雲會將戰爭固定在一個可以控制的範圍內,比如不要跨過漢水,只在漢水南岸攻擊魏國,漢水南岸只有襄陽戰,所以趙雲即使開戰,也只會攻打襄陽城。

如果是這樣,趙雲沒有擴大化戰爭,那麼整個荊州局勢相對來說沒有關羽時那麼糟糕,至少趙雲的後方不會空虛,沒有機會讓東吳白衣渡江、偷襲荊州,即使東吳有意攻打荊州,也只能真刀真槍和趙雲搶,那樣的話,東吳並不一定能贏得戰爭,奪取荊州。

當年孫聯5萬聯軍,在周瑜的率領下,攻打曹仁數千兵力駐守的江陵城,轉打一年之久,都沒有攻打下來,東吳就算硬拼,也並沒有把握在短期內拿下荊州,況且益州的劉備也不會坐以待命。

關羽丟失荊州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糜芳和傅士仁的投降,這裡面也有關羽的原因,關羽因為糜芳和傅士仁工作存在問題,在口頭上對糜芳和傅士仁進行了威脅和批評,還說等戰爭結束後要處罰他們,最終導致糜芳和傅士仁在呂蒙偷襲成功後投降了東吳,這個糜芳還是劉備的大舅哥呢,有這種關係都投降了敵人,你讓劉備怎麼想?

如果是趙雲守荊州,肯定對糜芳、傅士仁沒有這麼嚴苛,至少不會威脅治他們的罪,可關羽幹了這事,關羽失荊州,在某種意義上來看,是糜芳和傅士仁投降東吳,導致了多米諾骨牌效應,導致整個荊州丟失。

既然趙雲守荊州會避免關羽所犯的這些錯誤,尤其是趙雲不會將所有荊州軍全部派到襄樊前線,而在後方不設精稅兵卒,所以趙雲守荊州,荊州應該是能守住的,以趙雲低調的性格和僅次於關羽、張飛、黃忠、馬超的武力 水平來守護荊州,東吳想要奪取荊州,就非常難了,至少有趙雲在一天,東吳就是偷不了荊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