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靠什么生活?

品月山人


先强调一个感念:写字的不等于书法家。

再澄清一个误解:书法家这个头衔是别人对写字的人的尊称,写字的人不能自己称自己书法家。所以,你接到某个人发给你的名片,上面赤裸裸印着书法家,这个无疑就是假货包装货了。

接着说书法家靠什么生活。真正的书法家不用操心生活的事,只要写一幅作品就能生活好一阵子。像林散之、何绍基、启功等书家都有过为了躲开求字者登门干扰太大不能安心创作学习而搬家的情况。每个求字者登门都是拿着钱来的。

如果说还在讨论生活,这个人暂时还不能成为书法家,暂时只能叫写字。至于这个人的作品和才华是否被埋没,那是以后的事。靠写字来养活自己其实是一件风险很大的举动,需要很大的勇气。台湾的陈忠建老师说,一个写字的人是否能成为书法家取决于天赋、努力、运气,其概率和遭雷劈差不多。我赞成这个说法。因为中国两千多年书法史上,把一流的书法家集合在一起,估计一辆大巴车就能拉走。

正经的写字的人其收入来源可以有以下几种。第一,来自教学收入,不管是录视频做教学,还是在教室里教孩子写字,都可以有一份收入。第二,是来自文章收入,如果对书法理论有研究,能写书法鉴赏评论文章,也可以有一份收入。第三,作品收入,这里的作品收入是指别人实打实购买其作品而获得的收入,那种靠假包装加书托骗钱的不在其列。


水滴国学


我一个大学同学,书法字画这些画得特别好,虽然我面试计算机专业,大学出来实习之后他和几个朋友合伙开了一个培训班,风风火火搞了大概半年多,然后几个合伙人因为钱的问题闹掰了,于是培训班倒闭,自己也赔了几千块钱。

之前也问过我我上班 公司还招不招人,但最后还是没有来。

前几天问过他,他说最近一直在网上买字画还有春联这些,一个月收入不高甚至可以说不太稳定,只有周边的几户人家过来找他写过春联还有画。

不过像他这种没有一点名气同时也没有相关方面的人脉的书画爱好者,可能真的靠不了这行吃饭。

至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如此。


春光乍泄噢


首先把书法家分成这三类,

第1类:泰斗级书法家,这类书法家,他们可以说是“一字千金”,至于他们靠什么生活,网友们可以自己去脑补一下,古代也有很多“书而优则仕”的例子。



第2类是中国书法家协会的书法家。这类书法家他们功力深厚,写的字都非常好。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混得风生水起,物质生活很丰富,有的也到头条上面,开自己的头条号宣传自己的个人IP,然后卖自己的视频课程,同时还捎带着卖一些毛笔,宣纸一类的东西。他们建立微信群或者QQ群,在群里面指导线下学生学习书法,点评作业,确实解决了很多热爱书法,想学习书法,但没有老师指导的情况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帮助。在这一点上他们可以说是功德无量,既帮助了别人,又使自己的收入得到了提高。



当然还有很多书法家,他们有自己的培训中心,有的是教成人学习书法,有的是教孩子学习书法,他们通过开培训班的方式也可以有不错收入。另外,还有一种他们成立有自己的团队,可以出版自己的一些专门的书法类的书籍或者字帖,通过包装营销,然后卖字帖也可以形成比较大的一部分收入。还有他们有自己的画室或者工作室,卖自己的书法作品,卖自己朋友的一些字画产品。现在随着人们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装修房子有很多人需要名人字画来装饰家居。他们也是看好了这份市场而做的吧。

从1991年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专门的刻字艺术委员会以后,现代刻字艺术得以快速的发展壮大。就有一部分书法家成立了自己的专门的刻字艺术展览馆,推广现代刻字艺术。他们为社会上的民众提供匾额和对联的木质刻字产品。或者是把一些励志的字句刻成书法挂件,装饰家居,也有很大一部分市场。


第3类是民间的书法家。当然也有一部分人是写的“江湖体” 。这类书法家他们受到小范围内(地域性)人的推崇,生活也过得很滋润。

总之, 汉字作为中华文明和中国智慧得以传承的这样一个载体,它不但使中华文明,5000年来没有断代,同时也丰富了人民的生活。


长青硬笔书法课堂




我所知道的有两个。

一个原来在敝乡某中学读书,毕业后,因为字写得好,被留校搞办公室工作,负责写写画画,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开大会前写会标,平时写大标语,再就是出板报、办橱窗等等,凡需要好字的事,就是他的工作。

该同学很上进,不久考上了中国书法学院(办在成都),那一届是中国书协专为培养干部办的。

他毕业后在《中国书法》杂志工作,成绩突出。后来又考取北大研究生。

后来,他成为《中国书法全集》编辑部主任、国际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兼办公室主任。



“书法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重大展览并获奖且被各大文博单位收藏,有数十件作品被国内各旅游景点制匾或刻石纪念。曾参与编辑《中国书法》30余期、参与撰写《中国艺术大百科全书·书法卷》。编辑出版有《中国书法全集·秦汉刻石》卷(副主编)、《中国书法全集·三国两晋南北朝碑刻摩崖》卷(副主编)、《北京大学书法研究生班精品集》。《书法导报》、《书法报》、《中国书画》、《时代书法》等曾做专题报道。”(摘自百度)
所以,他一直是主要靠工资生活,至于题匾刻石卖字之类的,不知道有无收入,收入如何,他一家三口,夫妻工资是主要的有保障的收入吧。
另一个原来是学校勤杂工,喜欢写字,和前一个一道去考中国书法学院,未能考上。后参加教师“三沟通”和大专中文函授等学习,辗转成为教师,同时继续钻研书法,假期去北京读中国书协办的班……最后在敦煌办了个人书法展览并以此为条件之一于去年加入中国书协。
显然,此人生活来源也是工资。
我所要说的是,“搞书法”不要首先想到以此谋生,首先要想到学习,要像上述二位真正热爱书法,无论处在社会什么位置,不断寻求学习机会,刻苦学习,不断提高,一步一个脚印,向着书法艺术努力。
其次,名人书法卖钱,那是商业行为,说得好听一点,是得益于一些人搞文玩书画收藏,待价而沽,与书法无关。商品经济,炒作抬价,也很正常,但也与书法无关。就像写诗的比读诗的多,卖字的比买字的的多,“搞书法”的比欣赏书法的多。究其实,书法艺术博大精深,许多人穷其一生尚不能入门,连一些名家也被诟病不懂书法,连书圣都曾被亵渎,所以,献身艺术的精神还是要有的。现在谋生,其实容易,梵高生前只卖出一幅画,生活全靠弟弟接济。时代不同了,高科技带来空前的物质丰富,再加以各种社保各种打工,“搞艺术”的人们至少不再会为饿死发愁了,基本条件有了,潜心书法艺术去吧,怀素在芭蕉叶上,颜真卿在墙上还练出字来了呢!
可是,有的人是生活好了,反而搞不出书法来了。
而有的人是生活太好,却出离了物质世界,寻找精神价值。
可见从事艺术关键不在生活条件的好坏。
艺术也许就是生命的叹息吧?

大悔忆智冰


看你给书法家一个什么样的定位,是全国顶尖的那一批,总数不超过一百个人的群体,这个群体是过的相当滋润的,大多是在书协啊,等协会任职,很多甚至是行政职位,有工资的,当然那只是他们收入中很小的一部分,很大一块蛋糕来自培训,一个国展的培训老师,做针对国展的培训,一个人的收费在五万以上,有的老师能通过个人影响力就能让你入展甚至获奖,那收费就更高。其他的各种培训,讲座什么的就更多了,一个单次的集训比如两三天,一般3000到5000不等。还有就是作品的买卖,这个等级的书法家一年买个几十万小意思。你别看什么沃兴华啊,曾翔啊,龙开胜啊,曹宝麟啊,王冬玲啊,沈鹏啊,这些人在网上被批的一文不值,他们想要挣钱的话,比你想象的要容易太多太多。就是这个层次的人,我觉得从纵向和历史比较,称他们为书法家都很勉强。

然后第二个梯队的就是书法工作者了,各个学校的书法老师,高校的啊,技术院校的啊,社会培训机构的老师,很多是科班出身,理论基础,动手能力都错不。他们靠卖作品应该也是比较难过活的,但时不时的卖个千八百的,打个牙祭还是稀松平常的。

金字塔的最底层,就是书法爱好者了,村里人觉得他字写的不错啊,左邻右舍写个春联什么的,很多什么民间高手啊,主要是衬托个氛围,就不要想着丹青易米了。想用书法挣钱,还不如去学个什么水电工啊,砌墙工啊,炒菜工啊,这些需求量大,就业容易的工种靠谱。


晓阁书画


生活,是一个活着的人的必须!书法家也是一样的。我认为(职业)书法家主要靠办书法培训班(导师工作室性质的)和卖字为生。但书法家自己必须要有真才实学和名气,且人品贵重。

有名气的书法家办书法导师工作室,靠自己的人格魅力、能力、名气,在全国招收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为学员,收取高额的培训费,不失为赚钱的好办法。还有就是通过自己的人脉关系和影响力,为自己的学生运作书法作品入展、加入相关组织事宜,这也是个赚钱的办法。再者,可在培训班上推销自己的书法作品。据了解,在培训班上,有很多学员都喜欢买导师的书法作品,以讨好导师而从导师那里学到“真本事”。据说,办导师工作室的书法家们,每年都会挣到好多钱,生活过得滋润着呢。

有的书法家主要是靠卖字为生活手段,这类书法家在书法创作方面有一手,天天临帖,天天写字,每月把写好字送到当地甚至全国各地的字画一次性打包卖出,当然,作品润格都是按批发价批发给字画店的。书法家用这个办法卖自己的书法作品,每年都有丰厚的收入。这也是书法家生存手段之一吧。




走穴,也是有些书法家的生存手段。书法家走穴,主要靠人际关系,虽然具体操作起来有点复杂,但还是能挣到钱的。做的好,每年也可挣十万二十万的。但前提是书法家得有一定的名气。

还有就是书法家出版自己的书法字帖,靠书法字帖的发行量挣钱。但这个办法没有卖字来钱快。

总之,书法家人品好了,字写的好了,名气大了,就会挣到钱的,至少养家糊口不成问题。认识一个在书法兰亭展上获一等奖的人,现在都住上别墅,开上豪车了 ……

普通书法家,也有拉下自己的面子摆地摊卖字的,还有在全国各地的古玩店卖书法作品的。这类人,名气都不太大,书法作品质量也只能算一般,但他们的字价格低,往往是不作品按润格卖而是论幅卖。

以上为个人观点,一家之言,仅供参考。如果各位网友对此有不同看法,欢迎留言和评论!


中州耕牛堂主


书法家靠什么生活?这个问题问的好,我觉得书法是值得用心去热爱的技艺,是值得用尽一生去钻研的技艺。

说说我所熟识的一位我们这很有名的书法家,名字就不提了。此人属端着铁饭碗一类的人,月工资大概在6000块左右,但他的工资卡、津贴卡均由其妻保管,可以说他从来都没见过这两张卡。他唯一的爱好就是毛笔字,下班后极少出门,6点以后的时间基本都是在书房度过的,包括睡觉。此人作品经常获奖,名气极高,上门求字者几乎天天都有。既然是求字,当然免不了意思意思来,至于意思多少,这个我并不知道,但就他的生活水平来看,这个意思挺多的。


题主所说的民间的书法家,我觉得书法对于他们来说也不过是一项爱好,除了书法他们不可能没有其他收入,现在卖字为生的人很少见了。

另外,在科技发达、网络普吉的今天,一些刚入门的、稍懂一点书法理论的人都可以利用网络来赚钱,更何况真正懂书法有实力的书法家了。

希望我的回答能为您解惑。


梦回古重泉


一言难尽啊!以我见过的来说,书法家的生活来源,大致上有以下几类。

第一种,水平高,并且名气大,作品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登门求字者络绎不绝,按价收费,即便碍于人情,偶尔不明码标价,润笔的红包也不少的

第二种,有水平,但是名气却不够大,守株待兔式的等人上门求字,机会不多。于是经常走穴串门,俗话说外来的和尚好念经,换一个环境,作品可能就会好卖一些

第三种,开班培训,传道讲学。在书画艺术市场难分一杯羹的情况下,这也不失为一个比较稳定的收入来源,

第四种,业余爱好型,有稳定的工作或者事业,本身就生活无虞,来自书法方面的收入,多,也可,少,亦不忧,可谓是无压力的行走在艺术的道路上。

本人胸无大志,最喜欢的是第四种方式,恬淡自在,欢迎大家留言交流






習兿無涯


古代的书法家都是达官贵人,大文豪,至少也是画家,自然不需要靠卖字生活。这里就不说了。我只想说说现在的所谓的书法家这个群体。当今社会所谓书法家也分三六九等,看你是体质为还是体制外,是大师还是无名小卒,应当说各有各的生活方式。

高培书法

有名气的有权力顶尖书法家有的是钱。如中书协的主席、副主席、理事等,本身国家给工资不说,还会因为名气大一张字动不动就几万,十几万,你说他们靠书法生活还有什么问题吗?当然没有问题,而且很多都成富豪了。



高培书法

还有一大部分搞书法的人在体制内工作,主要是靠工资生活的。我们国家书法家协会在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县级都有常设机构,有编制,有编制就有工资,有工资维持生活当然就没有问题了。大专院校的书法专业的老师也不少,他们主要也是靠工资生活。再加上一些部委的行业的书法家协会,可以说从上到下,体制内的书法专业人员不是个小数。他们生活的应当不错,既有体制内的工资,又可以凭自己的书法爱好,在社会上得到一定的名气和钱财。



高培书法

对于大部分书法爱好者而言,不是也不可能靠写字维持生活,书法只能是一种业余爱好。大部分书法爱好者,除个别的骄骄者可以卖点字,可以办培训班什么的,靠写字搞书法维持生活的几乎没有,而且也无法维持其生活。


高培书画琴


怎么回答呢?

当今社会,自称书法家的人不少,自封书法家,想怎么封都行,你也可以像明代的朱棣那样,封一个人为“我朝王羲之”!

书法家,肯定不是把字写得好就能被称之的,如果以这样的标准,那历史上岂不是有太多书法家了吗?

今人的字,能上追古人的,怕是没有几位,即便登唐入晋,可是胸中点墨与古人又相去甚远了。

从书史上看,那些真的把字写得好的,人家并不靠它吃饭啊,毕竟古人以儒家为大,认为书赋小道,壮夫不为。

王羲之,官,不用靠写字生活。

李斯,官。

蔡邕,官。

智永,和尚,不愁吃喝。

初唐四杰,楷书四大家,官。

宋四家,官。

碑学先锋郑簠,靠行医吃饭。

邓石如呢,不知道是干啥的,就知道他三十多了还在学习,后来被介绍到梅鏐家遍观古金碑碣,学了近十年,再后来就游历山川,晚上研墨做大字以消胸中之气,我也很好奇,这段时间他吃什么。

似乎扬州八怪里倒是有几位是靠卖字画维持生计,比如郑板桥刚开始就卖画为生,但有点清贫。

阮元,包世臣,康有为,成亲王,王文治,梁同书,翁方纲等,似乎都不用靠卖字为生,人家都有自己的工作要干,写字是他们的一个爱好。

而我们的爱好,就成了手机APP,K歌等!

书法家靠什么为生,实在不知如何回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