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见过历史上最低调的将军,他低调到什么程度?

史学达人


没见过,听听过。他只是开国中将,徐向前叫他战友,李先念叫他班长,许世友叫他首长

这就是开国中将詹才芳。


詹才芳是湖北黄安人,家里很穷,后来跑到武昌去打工,在一家饭馆当杂工。恰好碰上中共的早期领导人董必武在办武汉中学。詹才芳跟董必武还有一点远亲的关系。所以詹才芳就进入了这所中学。当然这所中学是培养革命人才的。

有一回,詹才芳的哥哥詹才华被土豪还乡团打死,詹才芳就带着两个学生连回乡报仇。

毕业后,詹才芳回老家搞民运,在1927年参加了黄麻起义。当时,他是一个班长,后来升为排长。

黄麻起义就是红四方面军的发源。

当时黄麻起义的部队受到了国民党军队的攻击,情况很不好,有一路最后只有二十七人坚持游击战,这里面有很多有名的人,比如李先念。

那会李先念还是一名战士,所以李先念见到詹才芳,都是称老班长。还有王树声大将,也是这其中的一员,职务与詹才芳相当。另外,还有陈再道、秦基伟这两位上将,他们都称詹才芳为老首长。

尤其值得一提的,还有一位上将:陈锡联。

陈锡联来参加红军时,只有十三岁,年龄不够,是死缠烂打,缠上了当大队长的詹才芳,才当的红军。所以陈锡联虽然是上将,级别比詹才芳高,但见了詹才芳,总是毕恭毕敬称老首长。

后来,黄麻起义的部队经过数次改编,最终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第31师, 中央又派来了许继慎跟徐向前到这里来领导军事。这支部队才越来越大,最终成立了第四方面军。所以徐向前总是称詹才芳为老战友。

第四方面军里除了徐向前外,名气最大的就是上将许世友了。许世友也是詹才芳的老部下。早期,许世友就在詹才芳的连队下面当一个班长。

这样说起来,詹才芳将军的资历很老,为什么只评开国中将呢?感觉应该评开国大将啊。

确实,以红军的资历来说,他是大将的资历。比如1932年,红四方面军打了著名的苏家埠战役,他是红三十团的政委,团长就是后来评大将的王树声。

当时,王树声正好生病,就由詹才芳指挥战斗。这一场大仗打得很精彩,以前介绍徐向前时就详细介绍过了。

詹才芳负责的是包围苏家埠。这是一场持久战,打的是耐心。

詹才芳发动战士挖壕沟,把篾条、稻草扎起来,然后用水浸透堆成堆,可以当防弹墙使用。还利用对方久围之下,粮食不足的缺点,在阵地前煮大锅饭,做红烧肉,吸引国军士兵投降。

可以说,詹才芳虽然是政委,但军事指挥能力同样突出,是难得的儒将。

接下来,就是长征 ,我们也说过,红四方面军在长征中,损失是最少的,而且是越打人越多。跟红一方面军汇合时,红一方面军只有一万不到,红四方面军却有八万人。

那会,詹才芳已经升为了红9军的军政委,红9军的副军长就是许世友。许世友跟詹才芳的私交也最好,两人到北京开会,那一定是要住到一块的。许世友的脾气暴又爱喝酒,也只有詹才芳敢说他两句。

接下来就发生了张国焘事件.

延安时期。詹才芳进入红军大学学习。

抗战时,他到晋察冀军区当军分区的司令员,成为了聂荣臻的部下。职务相当于军长吧。

再到解放战争,他进入东北,率领9纵。9纵后来改编为46军。他就是军长。

所以说,红军时期,抗战时期以及解放战争时期,他都是军长,这也是一个比较奇特的现象。

按解放战争的军长职务评,也就只能评个中将了。

当时评军衔,许世友、陈锡联、洪学智等看到自己的老上司詹才芳只评了中将,而自己却是上将,都感到不好意思,而评衔后,都主动给詹才芳敬礼。

这形成了奇特的一幕,上将给中将敬礼。

而在新中国,詹才芳还做了一件大事,就是推荐华国锋。当时詹才芳负责湖南的工作。周恩来问湖南有什么人可以出来工作,詹才芳推荐了华国锋。

后来,周恩来叫华国锋到北京开会,却找不到人。最终还是让詹才芳亲自出马,到长沙找到华国锋,又亲自送到北京。

可以说,詹才芳的一生,身边都是最优秀的一群人。这样的人生,就算只评了中将,也是了无遗憾了。

詹才芳将在1992年去世,享年85岁。


脑洞历史观


呵呵呵,八几年在石家莊打工,常去在石家莊桥西的本族老爷家,碰了好几次,清瘦的老者,骑个三轮转,后面有两个年轻者跟着,颇有印象。后与本族老爷喝酒聊天,才知是退下来的中将,当时让我吃了一惊。至今我还有点疑感,这么大的高官,咋_点不象呢


用户47818740果臻


他是毛主席钦定的第一大将,低调的他却被哨兵拦在了门外。



粟裕将军战功显赫,曾经“两让司令一让衔”,最终被评为共和国第一大将,但是粟裕将军却非常低调。


一次粟裕将军找地方部队的领导商量作战任务,担心电话里说不清楚,于是亲自跑一趟。由于没有穿军装,加上衣服还有点破,被站岗执勤的哨兵拦在了门外。地方部队的领导亲自出门迎接粟裕进去,并批评哨兵,粟裕却夸奖哨兵忠于职守。

晚年的粟裕更是和一般的老头没什么区别,一次他的夫人楚青因病住在了北京的301医院,穿着非常朴素的粟裕去医院看望生病的妻子,结果被忽视拦在了外面,说是没有到看望病人的时间,于是粟裕就在外面等到时间到了为止。没过多久,从外面进来了一辆轿车,车上下来一位领导,和医院简单地说了几句就被允许进去看望病人了。后来才知道,这位领导使用了特权,但是他的职务和级别根本不能和粟裕将军相比。粟裕将军还是等到时间到了,才进去看望生病的妻子。


历史军魂


开国将军中的徐立清中将,他位居开国中将之首,但名气却不如其他中将,如王近山、皮定钧、秦基伟、张国华、梁兴初等将军。

同样是中将,王近山、秦基伟、梁兴初等人多次被人提及,而徐立清则没有多少讨论度,可见徐立清多么低调。

徐立清是安徽金寨人,参加过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在抗日战争中他曾任八路军129师政治部组织部部长,解放战争中,他曾任西北野战军政治部主任。

新中国建立后,徐立清任解放军总干部管理部副部长,后任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济南军区政委、成都军区第一政委等职。

1955年,时任总干部管理部副部长的徐立清,参与了新中国将帅的评衔工作。当时徐立清的干部级别是正兵团级,一般会授上将。不过徐立清为了以示自己公正,主动把自己降级为副兵团级,表示自己只需中将军衔即可。

彭德怀、罗荣桓和周恩来等领导,多次找徐立清谈话,希望徐立清按组织意见,授上将衔,但徐立清坚拒上将,明确表示中将即可。

后来组织上同意了徐立清的请求,授中将衔,不过排在中将之首,待遇也按正兵团级给。

徐立清让衔之举成为美谈。不过他确实很低调,名气也不如其他战功卓著的中将,这大概和他长期负责政治工作有关。徐立清在军队工作时,几乎都是政治部主任、政委这类政工干部,也没有机会成为一代名将。


袁卫宇


“我们也想低调,可年龄不允许啊!”——1949年的新年前后,淮海大地上的黄埔将领们那是非常的“低调”,被解放军抓俘虏后没有一个人承认自己的真实身份,那真是“没有最低只有更低”。其中的佼佼者当属黄埔一期的黄维和杜聿明,比较而言,还得说是黄维“低调”的程度尤甚。

(大决战剧照)

1948年12月15日,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开始对双堆集发动总攻击,发觉大势已去的黄维给南京发报,说他决定突围请派空军配合。当天上午9时,敌空军副总司令王叔铭飞抵双堆集上空,与地面通话时表示“不能照计划实施”,黄维回答说:既然你不能按计划实施,我只好自己“断然处置”了。

由于担心天黑找不到路,黄维与胡琏、吴绍周等人在黄昏前便分乘坦克出逃,甚至来不及通知第18军军长杨伯涛。突围之前,黄维和胡琏都准备了一瓶安眠药,以便脱身不成时自杀所用,途中黄维的坦克抛锚,于是他只好带着卫士在黑夜的野地上狂奔逃命,跑不动躺在地上休息时,被中原野战军第三纵队特务营搜索队抓获。

(黄维被俘)

特务营教导员范天枢亲自审问俘虏,他问道:“你是干什么的”?第12兵团中将司令官黄维回答:“我是第85军上尉司书方正馨”,一下子给自己降衔五六级,够低调了吧?然而中野的战士们发现,这个头戴钢盔的家伙穿着一身崭新的棉军衣,上衣左口袋里有指北针,右口袋还插着两支钢笔。

尤其是这名“上尉司书”的手腕上,还戴着一块“又大又亮,想必十分贵重的手表”,于是范天枢断定,这个上尉司书“最小也得是个师长”。但是由于黄维坚称自己只是上尉军官,还写下了“如姓名与职务不符,愿受枪毙”的保证书,特务营只好把他押送到纵队敌工科再审。



(黄维被战士们围观)

敌工科的燕科长轻松破解了这道难题,他立即找来了被俘的第18军副军长(兼第11师师长)王元直,以及“解放战士”李永和,而后者曾经给黄维当过10几年的马夫。证人一到场,“上尉司书方正馨”就要求撕掉保证书,并且当场承认:“我是黄维”,蒋军第12兵团司令官就此落网,“低调”也没藏住身份。

1949年1月10日拂晓,陈官庄总攻打响后的第四天,华东野战军四纵11师卫生处的两名通讯员,发现在田边有10几个人鬼鬼祟祟的,随即将其缴械押往师政治部。



(杜聿明)

华野11师陈茂辉主任亲自审查了年龄最大的一个俘虏,问他的姓名单位以及职务的,对方回答:“第13兵团军需处长高文明”,这应该是个校官职务,从中将“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兼前进指挥所主任”到兵团的一名处长,杜聿明够“低调”了吧?。

陈主任笑了笑,要求他写出兵团六大处的处长名字,问题明显难倒了这个高文明,他开始掏钢笔准备写字。掏了半天掏出来一包美国烟,再掏是一包牛肉干,再再掏还是一包“骆驼”香烟,半天才摸出一支钢笔,《亮剑》常乃超的镜头感有木有?八成就是以杜副总司令为原型的。结果当然是写不出来,杜聿明编了几个字就编不下去了,并且手一直在抖。



(杜聿明被俘)

陈主任情知他在撒谎,就进一步教育说:“黄维兵团也被消灭了,黄维想逃走,可是没逃成,也被活捉了,想混是混不过去的”,杜聿明大为震惊急忙问“黄维在哪里”?陈主任笑着说:“你可以见到他的,两三天内就可以见到”,于是“高处长”声称需要休息一下。当夜,杜聿明试图用石头砸脑袋自杀,被警卫战士发现和抢救过来,他的司机最终交代了长官的身份。

第二天杜聿明被四纵押送到华野总部,得到收条一张:“收到战犯杜聿明一名,此据,参四科(华野司令部参谋处第四科,负责收押重要战俘)”。黄维和杜聿明的低调也没能逃脱过解放军的审查,黄埔一期的这两位难兄难弟,不久就在北京功德林相会。


度度狼gg


你见过历史上最低调的将军,他低调到什么程度?


我们听惯了泥腿子农民经过奋斗当上将军的故事,但是,却极少听说将军再当回泥腿子的故事,而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将帅行列里,就有一位从农民到将军,又从将军到农民的传奇人物,他就是开国少将甘祖昌。

甘祖昌1905年生于江西省莲花县坊楼乡,他1927年入党,第二年加入工农红军,入伍后,进入井冈山子弹厂,跟着毛主席参加了长征,延安时期,他任三五九旅供给部副部长,新中国成立后任新疆军区后勤部副部长、部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甘祖昌的革命领路人是当时的江西省农协第一执委兼秘书长方志敏,他一生三次经历生死。

1928年,在一次打土豪的战斗中,他的脑门被躲在暗处的敌人劈了一斧头,他忍痛刺死敌人,自己也昏死过去,这是他第一次受伤。1934年甘祖昌任工人连副科长,负责后勤工作,部队给养极其困难,严重时,每人每天分到8粒蚕豆,甘祖昌带着一支队伍四处筹集粮食,突然遭到地主武装伏击,一颗流弹击中脑门,他撕下布条简单包扎一下,带着大家冲出了包围圈。爬雪山时,他任团司务长,差点丧命,最终拉着任弼时的坐骑尾巴才走出去。1951年1月,担任新疆军区后勤部部长期间下部队检查工作,他必经的一座桥梁被国民党残余部队破坏后用雪伪装起来,汽车经过桥中间时突然翻了下去,甘祖昌身受重伤,最终抢救脱险,由于医疗条件差,留下了严重的脑震荡后遗症,忙起来就头痛,体重只有40公斤,王震司令员强行安排他去庐山疗养,路过老家时,他对母亲说“我身体不好,过两年领导批准了,我就回来当农民。”

疗养结束后,他就给军委打报告,请求到农村去当农民,王震司令员打算在乌鲁木齐郊区为他盖一幢房子,让他享受军机高干待遇,他婉言谢绝,王震就安排他到军区医院疗养,派一名特护照顾他,甘祖昌经常留到医院的菜地帮忙种菜,院长说“老领导,你不要乱跑,出了问题我们负不起这个责任!”甘祖昌说“我要你负什么责任,我活动一下对身体还有好处,别人都在忙着搞建设,我在这里怎么能吃的下饭,睡得着觉!”

1956年,他再次写报告,要求回乡当农民,军委还是没有批准,1957年,总政干部部萧华部长到新疆调研工作,他当面向萧部长汇报,组织上最终同意了他的请求,他高兴的像个孩子一样。

1957年8月,甘祖昌带着全家和简单的行李悄无声息的回到了阔别20多年的故乡江西省莲花县,参加家乡建设,家中的老屋已经倒塌,连一个住的地方都没有,就挤在弟弟家里。

将军当农民,这可是古往今来少有的事儿,正当人们持怀疑态度时,甘祖昌第三天早上就赤着双脚,穿着旧军装、提着粪筐村前村后捡粪了,虽然身体不好,但是各种农活他一样不不落下,披星戴月,天天出勤。

回乡后,新疆军区要给他配小车,他谢绝了,“我是个农民,没有配小车的必要!”

省里拨了5万元,要在吉安市给他盖新房,他找到领导说“新房就别盖了,国家还很困难,用钱的地方多,我在弟弟家住就行了。”当地民政部门要在县里给他盖房,他也不同意。

1964年,孩子们大了,弟弟家实在挤不下了,他才自己花钱盖了一个房子,砖是自己烧的,窗户上贴的是塑料薄膜。

回乡后,国家按照规定每月发给他330元工资,他绝大部分用来给乡亲们救急用,自己养猪种菜,连抽的烟叶都是自己种的,天天穿着补丁衣服,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有一次到吉安市,服务员以为他是流浪汉,不让他登记住宿,地委书记来了才解围。1965年,他到萍乡买种子,服务员给他开8元一晚的单人间,他说“住不起啊!”最终住7角钱一晚的大车店。

在甘祖昌的带领下,当地修建了浆山水库,让千亩农田变成水浇田,水稻产量翻了一番,他再接再厉,利用水库有完成了500千瓦发电机组的安装工作,让家家户户用上了点灯。他想尽一切办法,带领乡亲们改造和新建了12座桥梁,改善了家乡的交通条件。

甘祖昌回乡29年,一直坚持和疾病作斗争,1985年旧病复发,新疆军区派人慰问,提出为他在南昌盖房子,甘祖昌说“我80多岁了,还盖房子干什么,为国家节省点开支吧!”

1986年,甘祖昌弥留之际仍在断断续续说“领了工资......留下生活费,其余卖化肥农药,支援农业......我不要房子,不要给我盖房子......”

1986年3月28日,甘祖昌停止呼吸,走完了他从农民到将军,又从将军到农民的全部战斗历程。


葛大小姐


在我国的开国将军中,有这么一位将军,他出身贫寒,家中世代以务农为生,后来机缘巧合之下,他接触到了先进的革命思想,从此一颗革命的种子便扎根在了他的心中,经过三十年的浇灌,这颗种子开始破土发芽,最终成长为参天大树。

新中国成立后,他被授予了少将军衔,任新疆军区后勤部部长,他就是甘祖昌将军。

荣誉加身,功成名就,受万人瞩目,为后世所尊崇,这一切的一切似乎就是上天安排给甘祖昌将军的最完美的结局。

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到“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到“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自古以来,有多少身怀经天纬地之才,他们或怀才不遇或壮志难酬亦或报国无门,最终只落得个郁郁而终。而甘祖昌将军无疑是幸运的,因为他的信仰终为这个国家的万千百姓所认可,所以他的能力也得以施展。

俗话说得好,“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不管是冷兵器时代还是热兵器时代,军需供给永远都是赢得战争的最根本之保障。而历史也可以证明,甘祖昌将军就是这么一位不可多得的后勤管理人员,自参加革命起,他便长期负责军需供给方面的工作,也许是穷人家出身的孩子更懂得珍惜每一粒粮食吧,甘祖昌将军也懂得如何收集物资并进行合理调配。

尤其是在1949年部队进军新疆,进疆的主力部队是当时的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后来国家便以该兵团为主力组建了新疆军区,而此时甘祖昌将军正是该兵团的后勤部部长,到新疆和平解放这期间,甘祖昌将军再次发挥自己统筹大局,合理调配的才干,不仅顺利解决了入疆十万大军的口粮问题,还稳定了新疆地区的物价水平,保证了新疆的和平解放与善后工作的顺利开展。

后勤的工作本来就是一份并不会为人所熟知的工作,在新中国的成立与建设中,甘祖昌将军以及很多像甘祖昌将军这样的开国功勋他们并不追求什么功名利禄,他们只是不忘初心的默默的奉献着自己。

在我们看来,这样的功勋无疑是最为低调的,因为我们对他们真的很不了解,然而本就从事着如此低调工作的甘祖昌将军却在1957年即授衔后第二年竟然主动向国家提出辞去一切职务,坚决回乡务农的请求!



第一次他提出请求时,国家坚决回绝了,让这么一位功勋卓著的开国将军离职回家,这是对功臣的轻视与亵渎,如果甘祖昌将军离职了,那么这也会是国家与百姓的损失。

然而,甘祖昌将军似乎铁了心要离开,那么他为何要坚决离开奋斗了几十年的工作岗位呢?这其中又有什么难言之隐吗?

原来,在1952年那年,甘祖昌将军下乡视察,在途径一座三十多米长的木桥时,由于桥板人为破坏,所以甘祖昌将军乘坐的汽车经过这座桥时就不可避免的发生了意外,甘祖昌将军乘坐的汽车翻到河里,致使他身负重伤,上唇裂成三片,下额脱臼,鲜血直流,虽然伤势较重,但所幸无生命危险,后经医生治疗,甘祖昌将军外伤痊愈,但也留下了脑震荡的后遗症。

而这个后遗症在此后越来越重,甘祖昌将军时常会晕倒,根本无法正常工作,于是在1957年,有鉴于自身身体情况,甘祖昌将军认为自己已经不能胜任领导工作,所以请求卸去一切职务。

但离职后又能干什么呢?甘祖昌将军很快做出了决定,那就是回到家乡,带领家乡的父老乡亲务农,一起建设新农村。

最终,国家被他的诚恳所打动批准了他的请求,就这样,一代开国少将如返璞归真一般,再次回归了农民的角色。

再次回到家乡,甘祖昌将军褪去戎装换上了早已准备好的农衣,从此以后世间再无甘祖昌将军只有一个叫甘祖昌的农民,在此后的近三十年间,他和其他农民一样辛勤的耕作在家乡的田野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悠闲自在,怡然自得,而大家也渐渐的忘掉了他原本的身份,只记得在广袤的田野上有一个名叫甘祖昌的老农民,他总是伛偻着身躯,时不时的放下手中的农具捶捶自己的腰,揉揉自己的额头,偶尔还会看看夕阳的余晖,那么的美。


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1986年,回乡务农近三十年的甘祖昌将军病逝,终年81岁,在农村的这些年,他与其他百姓同甘共苦,一直坚持参加劳动,先后带领当地群众修建了3座水库、25公里长的渠道、4座水电站、3条公路、12座桥梁,而国家发给甘祖昌将军的补贴有70%多都让他无偿捐献给了当地的建设当中。

甘祖昌将军的无私奉献感动着每一个人,也正因为他有如此经历,才会被世人称之为“将军农民”,纵观甘祖昌将军的一生,咸鱼由衷的钦佩。


咸鱼闲聊


在我的眼里,他没有“彭德怀”大将军的勇猛,没有“粟裕”将军的运筹帷幄;但是他在我眼里,却是当之无愧最低调的一位“将军”,深藏功与名64年之久的“张富清”。


95岁的老兵张富清,在功名身后的64年隐藏,在祖国七十周年庆典之际,获得了“共和国勋章”褒奖,这一份来之不易的承认,是对这位低调老人最大的宽慰。

张富清事迹简介

老党员张富清曾经在解放战争期间立特等功一次;一等功共计三次;二等功一次;并且荣获两次“战斗英雄”称号。

1955年之际,因为国家的需要,他默默的转向了湖北最贫困也最艰苦的山区工作,此后的64年之中,这位老人从来不曾拿立下的功劳说事,自己默默隐藏在艰苦的第一线,为国家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

张富清所有的功劳自己的家人都不知道,他也没有跟组织上提过任何一点要求,他的事迹还是因为18年退役军人信息采集的时候偶然被发现。

老人张富清回忆录,被彭大将军所赞扬的老人

张富清在24岁就进入了部队,并且直接进入的是西北野战军,然后就开着跟着解放大军南征北战,他自己叙述打了多少的仗是真的记不清了,只知道很多次离死亡边缘就差那么一点。

我其实打过的仗很多,但是大多数都记不清了,唯独1948年在陕西蒲城永丰镇那场战役让我特别记得,因为那一次真的特别危险(巍巍颤颤的老人)。--张富清

这位老人曾经很自豪的告诉记者,每次的战斗,他都是自己打前锋,当初年轻,总觉得要为革命贡献该有的青春;这位老人说自己每一次能够坚决的完成任务,都是因为有着不怕死,勇敢向前冲的信念。

在解放战争之中,张富清因为壶梯山战役、永丰战役表现出色,被授予“西北野战军特等功、一等功”,所以还被彭德怀大将军亲自接见赞扬。

当时的彭德怀大将军,在西北野战军任司令员兼政委,当时因为永丰战役结束嘛,大将军就拉着我的手说:“小伙子,你在永丰战役中表现突出,立下了大功,值得表扬。”大将军在说完这些话之后,还亲自给我授勋,当时把还年轻的我感动的哭了,直到现在大将军的容貌都还在我的眼前。--张富清

张富清很多次都说自己作为一个革命的军人,作为一个共产党员,这点事情都是自己应该做的,并且这也是自己分内的事情,不告诉别人是因为不想搞特殊。

从儿女细节之处,自身思想处见证这位不平凡的“将军”一生

张富清有一个儿子叫做张健全,在采访张健全的时候,张健全称:“平时我们也不知道他收藏了什么东西,并且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因为他基本从来不跟我们谈这些东西。以前见过父亲一个小皮箱,但是都上锁了,完全不知道里面放了什么,父亲也没告诉过我们。”

这就是老人儿子所知道的,被张富清瞒了64年的真相,这位老人在离开部队之后,辗转于粮食局、银行等单位,最后的职位是“中国建设银行湖北省来凤支行原副行长 ”,但不管在哪个岗位,他始终践行着一个军人该有的样子,记得一个军人该做的事。

张富清虽然已经退休在家,但是这位老人思想上却一直不曾退休,这位老人在88岁的时候因病截去左腿,本以为接下来的时光将在轮椅上度过。

这位老人丝毫没有在轮椅上度过的觉悟,就算因为截去左腿,但没有放弃;凭借着自己的毅力和坚持,他再次站了起来。

张富清:“我年纪已经大了,确实已经不能为家人以及国家做事情了,但正是因为如此,我要站起来,我要生活自理,我不能给家人和国家添麻烦,孩子们还在外面工作,我不能作为他们的累赘,不然他们就没有办法集中力量为国家多做事了。”

结语以及感想

了解完这位老人的过往,越发觉得其老人的伟大,是什么样的信念,能够让一位战功显赫的人,去埋藏64年的功名。

最触动我的是“我经常能够想到跟我并肩作战的战友,他们大多数人为了国家跟人民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我相比于他们,起码人还在,生活无忧,日子还过得去,我就做了这么一点应该做的事,又有什么资格拿出来表现呢?”

老人的精神恰好是我们应该学习的,这种精神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六十多年的深藏功与名,向这一位老兵致敬。

今日盛世皆由吾辈以性命鲜血换来,我们一定要将这种美好的精神愿景传承下去。


笔下点史


(李国辉)


“金三角之父”李国辉将军。

李国辉,河南武安县人,担任国军第八军237师709团团长。

他在大陆经历没有什么值得说的地方,总结下来就是“从一个失败走向另一个失败”。

1950年,国军第八军在解放军强大攻势下分崩离析,至此,常凯申在大陆最后一支军级军事力量被消灭,常凯申彻底被赶出了大陆,从此再也没有回来过。

李国辉则带着2000余残兵败将逃到了今天中缅边境的金三角地区。

李国辉好不容易在缅甸金三角东北部一处叫做大其力的一个村子安顿了下来,同时他也接受了不少同样逃到缅甸的残兵败将。

1950年4月20日,以李国辉为首的几个军官开了一个会议,这次会议没有留下任何会议记录,但是对于金三角以及日后港台电影来说却是有标志性意义。

从此全世界三大毒品中心之一的金三角可以说正式宣告成立,这也为上世纪8、90年代的香港电影提供了许多素材。


(香港电影《门徒》里刘德华饰演角色进入金三角)

李国辉率领的残军之所以能在金三角站稳脚跟,除了他们武装运输特殊经济作物以外,更重要的是李国辉“山寨”了对手许多政策和手段,虽然距离正版还是差很远,但是在缅甸这么一个东南亚小国却足够用了。

李国辉把他手下的军队分成了“三三式”:1/3的军人开荒种地,伐木盖房,解决温饱;1/3的军人招募新兵,严格训练,随时应战;1/3投入马帮运输业,或自己组织马帮,或者用武装为马帮保镖,向泰国边境贩运特殊经济作物,换取金钱。 从此,金三角的YP种植从一家一户的生产进入了“成片开发 ”阶段。

日后不论是段希文还是坤沙,全都没有脱离李国辉所发明的这套“三三式”。

李国辉不仅在缅甸边境站稳脚跟,更重要的是李国辉率领的这8000残兵,在面对3.5万,且装备有飞机大炮的缅甸政府军进攻时把缅甸政府军打的落花流水,大败亏输。

从此,“小李将军”(李国辉)成了“金三角之父”的代名词。

常凯申经外媒报道后才知道原来自己还有一支这么“能打”的部队在中缅边境,经过多方打探才知道原来是李弥旧部,于是常凯申让久坐冷板凳的李弥去联络李国辉等人。

事实上李国辉本人并不是李弥老部下,他一个河南人怎么成了云南人李弥的心腹?他其实是在709团在云南最后一次组建时空降担任团长的。

而且当时金三角残兵经过和缅甸军几次交锋以及“货运”生意兴旺,虽然多数是云南人,但都挺服气李国辉的,如果李国辉想要“拥兵自重”,李弥是一点儿办法都没有的。


李弥去见李国辉等人时也没有一点儿把握,李国辉能听他的命令,把军队交到他手中。

出乎李弥预料的是李国辉见到李弥后,完全没有犹豫就把军队指挥权交到了李弥手中。

之后李国辉很平静的从“金三角”残兵一把手变成了李弥的副手,1954年,李国辉还是第一批撤往宝岛的军官。

之后李国辉很快选择退役,虽然李国辉在“金三角”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可是到了宝岛,他只是一个退役的少将(上校?),退休金并不高,他自己还要开个杂货店糊口。

据说正是因为李国辉在宝岛“凄凉晚景”让“金三角”的段希文等人下定了决心:打死不撤回宝岛。

虽然段希文等人当时在“金三角”已经是赫赫有名的大军阀,但是这些军阀都可以算是李国辉下级,如果李国辉愿意的话,不管是重返“金三角”还是向这些已经成了“D枭”的部下求助,都能获得不菲的金钱。

但是李国辉从撤到宝岛那一天起,再也没有踏入金三角半步,也从没有和段希文那些老部下联系。


他周围的邻居都不知道这个开杂货店的小老头就是赫赫有名的“金三角之父”,这个小老头开创了“金三角”公司化、集团化种植运输贩卖heroin的新时代,欧洲和亚洲国家饱受heroin之苦,一多半都要拜这个杂货店老板所赐。

END


兰台


在我军1955年首次授衔中,有些将领确实是授低了,贺晋年就是其中的一位,但他一生忠诚于党,淡泊名利,低调务实,是值得敬佩的老一辈革命家。

贺晋年,1910年生,陕西子长人,1928军年入党,他是陕北红军、陕甘根据地的创始人之一,红军时期曾任红27军军长。抗战中,曾先后任八路军留守兵团警备第1团团长、三边军分区司令员、警备第3旅旅长等职务。解放战争中,他被高岗抽调到东北,任东北民主联军合江军区司令员,指挥部队剿灭了土匪谢文东、李华堂。小说《林海雪原》讲的就是那段历史。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5月至1954年8月任东北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55年授衔时,按当时的标准、条件,他完全可以授上将军街,但却只授了个少将。王平曾与他搭班子,任红27军政委,授予上将。他当红军团长时,他的弟弟贺吉祥才参军,贺吉祥也被授予少将。

2003年5月11日,贺晋年将军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他逝世后,中央是按正大军区领导对待的,当时胡锦涛、贾庆林、李长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以不同方式对他的逝世表示哀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