飢餓、富足與糖尿病等慢性病

很多疾病長壽帶來的,當然這不代表著長壽就一定會發生這些疾病。我們可以通過後天的努力來改變。正如表觀遺傳學所揭示的理論一樣:雖然遺傳決定著我們應該是怎樣的,但是我們依然可以通過後天努力改變命運。

在1990年所做的調查中,死亡率排名第一的還是下呼吸道感染,到了2017年的時候排名第一的已經變為中風(腦卒中)。而糖尿病則從1990年的第19位上升到了第8位。速度可謂迅猛!

所以,今天影響人們壽命的最主要的原因是慢性病而非感染型的疾病。

飢餓、富足與糖尿病等慢性病

而作為我來說,可能更關心發生這種變化的原因是什麼?比如,研究稱引起中風的主要原因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這些疾病的原因可能和肥胖有關。60-70%的糖尿病人屬於肥胖型糖尿病、一箇中度肥胖的人,發生高血壓的機會是身體體重正常者的5倍多,是輕度肥胖者的2倍多……

那麼又是什麼引起的肥胖呢?說到這裡可能就不是與傳統意義上的病理或者生理意義上的問題了。

生活方式的變化,經濟社會的發展,人類永無止息的慾望,都是可能是推動這種疾病多發的原因。

昨天我看了一份關於《清宣統年間北京市人口死亡原因分析報告》老病(超過60歲以上)的只有367人,佔統計人數的14.5%。這裡所說的老病是因為無法判斷原因的自然死亡人數,研究人員判斷很大一部分為心腦血管病死亡。其餘的死亡原因排在第一的是癆病、第二的是痰病(當時名字不規範,應為肺結核),傳染性疾病死亡的大約佔到了80%。

對比今天,這裡的差距明顯,而且整個“榜單”居然沒有糖尿病,這就引發我們的思考。

傳染性疾病危害很大,但是比較容易被消滅。新中國成立後,我們分別消滅了天花、血吸蟲病、肺結核等等傳染疾病。這種疾病跟環境衛生的關係特別大,衛生防衛工作到位加上疫苗還有抗生素的使用都是消滅這些疾病有效手段。

現在我們的醫院、病床、醫生的人數在不斷增加,投入到防止慢性病的錢也越來多。結果,非但沒有減少慢性病的發生率,增長速度甚至在逐年增加。

這種挑戰是無法避免的,因為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好,醫療水平也逐年提高。慢性病與年齡的關係密切,也就是說年齡越大罹患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概率也越高。在過去,死於傳染性疾病人很多都還處於青壯年。可以說,他們還沒有機會得糖尿病就已經去世了。所以,對比來說,即使得糖尿病也應該慶幸這個和平而相對富足的時代。我們的問題是怎樣減少乃至減緩發生這種情況的可能。例如改變我們的飲食方式。

吃得“好又多”已經被證實是許多慢性病高發的主要原因。人並不適合持續的高熱量飲食的。別吃太飽可能更符合人體特點。

其實,中國人從來沒有像現在一樣大範圍的擺脫飢餓。不論是在原始社會還是在長達5000年的中華文明,有歷史記載的基本上都與大部分老百姓的飢餓有關。有學者甚至提出,中華文明史就是一部飢餓史。即使是被稱為康乾盛世的康熙年間,僅發生在山東的大饑荒就有4次,史料記載,民死大半、至食屋草,人相食。而且這是官方記載。

我們的身體也是在飢餓的培養教化下,養成了儲存能量的能力,吃的多的時候以脂肪的形式把多餘的熱量儲存起來,飢餓的時候再來使用。所以,能吃飽的時候儘量吃飽,因為飢餓很快就會到來,這些儲存的能量馬上就會被用上。但是現在的問題是,除非我們刻意而為,幾乎沒有餓到的可能。假如放開去吃,這種原本是人類自我保護的能力反而會傷害到我們自己。多餘的脂肪堆積在肝臟,造成肝臟的負擔,堆積在胰腺就造成胰腺的負擔。因此,非酒精性脂肪肝、糖尿病等等問題就自然出現了。

太平洋島國瑙魯因為島上鳥糞肥料而從赤貧轉為富裕,人們從飢餓貧困一下子過度到富裕和營養過剩。這帶來的問題是整個國家的糖尿病發病率一度高達50%。

如果還是保持這種生活方式的話,我們的問題不是增加醫院醫生、提高藥品研發能力能夠解決的了。

改變可能就意味著治療。有研究顯示,模擬飢餓年代的飲食,就可以治療糖尿病、肥胖等慢性代謝性疾病。例如使用限食療法可以使早期的肥胖型糖尿病實現“逆轉”的研究。也有實驗中把糖尿病小鼠胰腺上的脂肪移除1克就治癒了小鼠的糖尿病,也都是證明這種改變的有力證據……

不論基因決定了我們什麼,我們都可以通過後天的努力加以改變。要想解釋和說明疾病背後的原因要費的筆墨可能還要很多。尤其是當我們不僅是從生理病理的角度去思考的時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