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已统一北方,孙、刘归顺就行,为啥非要分裂国家、生灵涂炭?

长喜1690202815422


三足鼎立虽然三方有实力上的差距,但是这三方都不愿意称臣。刘备若是对曹操称臣就是打自己的脸;孙权也不会甘心将父兄的基业拱手让给曹操。



曹操统一北方

曹操统一了北方奠定了曹魏的基础,但是曹操还不具备同时向天下所有诸侯开战的实力。曹操得了刘琮的荆州势力后,执意要继续讨伐东吴,其实在这个时期曹操是有机会统一天下的。贾诩曾出策说固守荆州安心发展几年,东吴会不战自降。如果曹操听了贾诩的计谋,那么刘备就没有机会入川成立蜀汉,而汉中张鲁的投降,曹操完全可以先行伐蜀灭刘璋。那么这样就没有三足鼎立了。一旦曹操灭了刘璋,那么东吴就真的不战而降了。


刘备、孙权不投降促进统一进度的原因

刘备自出山就打着汉室宗亲中山靖王之后,一直以匡复汉室为己任。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刘备自得势起刘备就一直骂曹操为汉贼。如果刘备降了岂不是自己打自己脸,一下子自己的理想和报复不都成了笑柄。

孙权继承了父兄基业后想的就是偏安一隅,割据一方。基业都是父兄打下来的,自己割据称王称帝都合情合理,但是将江东基业拱手让给曹操,自己再对曹操俯首称臣那孙权肯定不能同意,不然也不会有赤壁之战。孙权虽然没有大志,但是他想仗着天险独立成为国中之国。


总结:刘备、孙权投降曹操是绝对不可能的事。在他们眼里想的都是自己统一而不是终止战争。


青梅煮酒品三国


《三国演义》里诸葛亮骂王朗一段里,王朗认为天下是有德者居之,曹操扫平群雄,有大功劳于天下,该做这天下的皇帝,让诸葛亮不要顽固抵抗,投降过来一起过安生的日子。诸葛亮痛斥王朗的言行违背了人臣之德,最后直接攻击人身,把王朗给骂死了。

这一段其实王朗与诸葛亮讨论的事情,是一个关乎政权正统的问题,就是谁应该来做这天下的皇帝。王朗沿用周代的政治伦理,说“以德配天”,有德者而居之。诸葛亮则认为曹家是汉臣,却行篡位之事,是德行有亏,不能做皇帝。他们其实都是在自己的立场上来解释自家政权的合法性,王朗说曹家建有大功业,是万姓推举出来的皇帝;诸葛亮说汉家福泽绵延,国祚不绝,是从汉献帝那里继承来的皇帝。

正统,这个词比较玄乎,其实说白了就是统治合法性的问题。统治的合法性,就是要解决如果你来做王,别人为什么要听你的招呼的问题。这个合法性有几个来源,一般来说是有民主选举、君权神授、社会价值的反射性认同等几种方式。传统意义上,中国历代王朝之所以强调正统,其实强调的就是君权神授体系。皇帝的权力是天神给予的,你敢不听吗?历朝历代都说是黄帝一脉,百姓而为同一家,善择国号以明其德。

在刘备时期,就经常把“王业不偏安,汉贼不两立”的口号挂在嘴边,这其实也是在为自己的势力寻找合法性,甚至诸葛亮出师北伐也是在为蜀汉政权寻找合法性,不然为什么蜀中民众要听从一帮外乡人的命令呢?

那么曹操能不能大度一些?只要孙刘两家维持表面的恭顺,大家和气生财就好,这样也就不用大动干戈了。从上面的分析就可以得出,这根本行不通。曹操不去打他们,他们也会找点事来打曹操,不然他们就没有办法说服他们统治区的民众。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中国的地缘特点也决定了南北分立时间不可能太久,中原板块的实力在农业经济为主流的时代过于强大,只要中原安定,南方始终不能成为其对手。而根据礼法,大一统政治,又是正统的必要条件。所以自命正统的王朝皇帝,一生孜孜以求的目标就是完成大一统,这样才能祭祀天地,封禅泰山,青史留名。

何为大一统呢?秦始皇其实已经给出了答案,意即不仅仅是领土方面完成汉地统一,还要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乃至于思想上都完成统一建设。

曹操之所以天下三居其二也不称帝,可能就是因为在孙刘那里吃了亏。所以他说如果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意思是如果曹丕有能耐,就学周武王灭商之后,完成大一统再建立新的皇朝吧。可是人心都是肉长的,尤其是居于上位的人,即使你衣食无忧了,可是那些跟随着你打天下的人可还想着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呢,谁不想攀龙附凤,要个开国元勋当当?曹操是实干家,自己有军功,还能镇得住场子;曹丕带兵的机会少,军功不显,如果不立即篡位,把天下名器收归己有,难保那些将领们不会分化瓦解。

所以,曹丕急匆匆的篡位,其实就是想坐实了曹魏王朝的天下,让别人没有挑选,只有这一个可选项。为了使曹魏政权更有合法性,曹丕不仅灵前火速即位,还立即开始了三辞三让的禅让流程,证明自己的天下不是抢过来的,自己的皇位是推选出来的。

这可能就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吧。


而知而行的历史


演义

说句土话:王帝抢煞,全为吃着(穿)三国中,曹,刘,孙都有自己的奋斗理念。曹操能当皇帝,为什么不相当皇帝,因为他虽是汉相,已经达到了皇帝的生活水平和权力范围,去争亇不必要的衔头豪无意义,从他之见只有坏处,绝无好处,这亇坏处在三国中人是不理解的,他就是怕招惹是非,这亇是非是什么呢?就是诸侯联盟讨曹的合法化。明确点,即是谋王篡位,人人喊打,这是历史的教训,如西汉王莾不是篡汉吗?,王莾是西汉成帝的大司马,成帝二十二年篡汉,建立新朝,脚没有站住,逃走南阳的刘秀,发檄文召集西汉旧部,三亇月聚众近二十万人马,新朝只有三年反败,刘秀建立汉光武帝中兴。‘’篡位‘’,历史上是种恶行,人人恨之。

。刘备就是要效法刘秀。如果曹操篡位,刘备可以借刘氏的天下,向全国传檄文,可以迅速喊起原东汉各路诸侯旧部,在短時间中可以收集几十万人马(刘秀三亇月聚集近二十万兵马),这就是曹操比刘备棋高一只,到灭掉刘,孙再作打算。可惜赤壁之战没有成功,如赤壁胜利,历史上就没有晋朝。

。刘备的目标。就是描准二次中兴,可惜他没有向全国发檄文的机会,曹操甘当汉相,你打又打不过他,只好倦缩在蜀中,一失足前功尽弃。

。孙权凭长江天堑,他也不想一统全国,他只满足一偶之安,经常注重武备,还击来犯之敌。

。这三镇军事集团都有自已的算盘。


老龚166916589


赤壁战斗后,曹操回到北方以调整其策略,并在他周围使用了一些分裂势力。 他击败了马超,并建立了关龙地区。 此时,刘备已经占领了蜀国土地,并正在积极计划向北发展。 因此,夹在曹操和刘备之间的汉中成为了双方的目标。 汉中战役可以说是刘备集团生死战中的关键战役,也是曹操统一世界的最后机会!

汉中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它是秦,龙和蜀的主要喉咙。 如果曹操要在蜀国土地上定居,他必须攻占汉中,而刘备要想北下就必须赢得汉中,这样他才能进入关中地区。 依靠自己的强大实力,曹操首先在汉中使用了士兵。 建安三年三月20日,他率十万大军征服汉中。

那时,张露与汉中分居。 他的士兵软弱无力,无法抵抗曹操的军队。 到今年11月,张露带领其余人投降。 仅仅半年,曹操就完全占领了汉中。 那刘备为什么不带头? 事实证明,此时刘备和孙权在荆州问题上存在冲突,几乎会面,因此拖延了夺取汉中的计划。

当刘备和孙权完成和约时,张露被击败并逃往巴西。 刘备很快“派黄泉来欢迎张璐,而张璐已降临曹公。” 消息传来蜀有大地震,因为曹操可能进军蜀。 但是,此时曹操犯了一个错误。 他拒绝了刘X和司马逊的提议继续前进。

曹操北撤离后,刘备集团进行了内部讨论。 人们一致认为,为了保留蜀国土地,汉中必须被没收。 法正分析说:“今天的战略和战略是无敌国家的指挥官。在克的那天,广农吉谷,观看战争,可以推翻敌人,尊敬王室,可以吃雍,梁,拓宽领土 “ [H]建安22年后,刘备在宜州立足,首先派遣马超和张Zhang来,这对我很重要。” 第二年,刘备和夏厚远陷入了对峙。 刘备把这本书修整给诸葛亮,并请蜀派兵,诸葛亮自然不敢轻忽,立即派出了数万支援兵。

这时,刘备在法政的建议下改变了自己的策略,回避事实,定军山之战爆发了。 在这场战斗中,退伍军人黄忠将曹军,夏厚元将军斩首,并破坏了曹军。在建安二十四年三月,曹操率领一支大军协助他。 尽管曹军此时人数众多,但士气低落。 刘备充满信心地说:“尽管曹公来了,但我无能为力,我一定要有汉川。” [H]刘备调整了部署,坚持危险而不参加战斗,曹操无奈。 曹军人口众多,自然对谷物和牧草有大量需求,但汉中的地形复杂,谷物和牧草的运输非常困难。 同时,刘备也出兵攻打曹操的饮食路,致使曹俊兵无斗志。 最后,曹操不得不于今年5月从汉中撤离。 汉中战役奠定了蜀汉政权的基础,也宣告了曹操统一梦想的破灭。 七个月后,曹操在洛阳死于疾病。


西域小伙讲历史


得民心者得天下,三国时期,东汉王朝已经名存实亡,军阀割据、群雄逐鹿,曹操在征战中逐渐统一北方大部分区域,孙权继承父兄基业雄居江东,刘备在借得荆州后,又取得益州、汉中,建立蜀汉政权!三国鼎立时期,整个天下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对峙局面!如问题所说,孙、刘如果归顺,天下就会前进入太平,生灵也免遭涂炭,但这也是不现实的!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不管是孙刘还是曹魏来说,都不会轻易放弃自己手中的基业,都想着统一全国,建立不朽功业!并且,魏蜀吴每一个都想打败其他两方,造成一统中原,严格意义上来说,不存在分裂国家的说法,而是都不承认对方入主中原的合法性,都觉得自己有资格有能力平定天下!

对于三方来说,任何一方所代表的不是一个人一个家族的利益,而是一个集团的利益,这个集团牵扯了很多的世家、很多的派系,每个依附其下人或家族或者派系都有这样那样的政治目的和利益瓜葛!即使孙权和刘备愿意投降曹操,以结束纷争,使天下民众免遭涂炭,依附于他们的世家、小团体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并不一定愿意,还会出现其他李备、王权式的人物!

对于三方的首领来说,没有那一个愿意做一个投降的人,都想做雄霸天下的霸主,投降意味着失去现有的一切,成为别人案板上的肉!对于依附于三方的人来说,也不愿意,利益如何划分?蛋糕就那么大,如何能让大家都满意?

乱世当需英雄人物当需武力来平定,从历史的进程和社会的变革进步来看,有种客观的规律,没有那一个乱世,是大家坐下来谈谈,你好我好大家好,纵观人类世界史,其实就是一部争斗史,在争斗中进步和改革,革除弊端,没有妥协和谈判的余地,而是直到一方灭掉另一方或者另外几方,再建立新的王朝新的秩序。

所以,孙刘不可能投降,换做任何人也不会,除非被打败或消灭,而且,这个不是分裂国家,而是三方都想打败另外两方,一统天下!


小任学史


有一句话叫做,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以当代为例,美国最为强大,为何全世界不都归入美国,这样不就没有了生灵涂炭,相信以题主的文化底蕴,可以一目了然的发现事情并没有想象的简单。

以当时的时代背景为考量,曹操宦官之后,挟天子以令诸侯,正好给吴蜀清君侧的理由,另蜀国刘备身上流着莫名其妙的皇室血统,但就这一点就盖过曹操,再加上与吴国联盟,未必没有翻盘的机会,所以吴蜀两位主公更愿意主宰自己的命运,而不是把小命送与他人,而他们手下的股肱之臣也更愿意当名留青史的开国功臣,而非不入流的政治犯。

假使退让投降会如何呢?以刘禅为例,一辈子被人监视,只得装疯卖傻,战战兢兢苟活于世。以汉献帝为例,虽是皇帝,但屈居人下,自己的皇后受幽闭之刑,两位皇子被鸩杀,也只能无可奈何。总之,自己当皇帝,说啥是啥,被灭国了,小命随时不保!


历史上的那人那事


孙、刘两家不认为自己是在分裂国家!天下大乱、兵戈四起只是重新建立稳定秩序的必要行为。

孙权、刘禅在曹操统一北方,成为当时最大的地方政权时,为什么不认同他是新的天下之主呢,有两点:

其一、还不到投降的地步,自身利益难以割舍。

其二、不认同,不服气。为什么你曹操和蜀国/吴国不归顺于我,让我做这天下共主之皇帝!

彼时曹操势力确实是三家最大的那一家,但还没有到完全没能力掰腕子的地步。不打上一打,怎么可能!

其实后来,诸葛亮北伐失败身死,邓艾大军压境,蜀国立马很干脆的投了;吴国一直认为自己地利优势被晋灭国。

但是按道理讲,如果某一势力为了自身利益祸国殃民、生灵涂炭必定失道寡助,人人喊打的。为什么蜀国、吴国仍然还有一大批有理想、有抱负的能臣志士誓死追随呢?这里还有一个重要的一点,就是古人对国家和天下的认知。

孙吴两家有足够的人心资本

清代顾炎武先生就曾说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今人讲国家,有国才有家;古人讲天下,修身、治国、平天下!我们和古代人的认知是有不同的,如今中华人民共和国即为天下,古时多个诸侯国组合为天下。汉朝国力、能力可以治理时,你为天下之主;国力衰落、大权旁落时,各诸侯国有能者居之,成为新的天下之主!

在这种情况下就会产:

1、 以匡扶汉室为己任的人为认为你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为汉贼,是窃国大盗!你实力再强、势力再大我们也坚决不屈服于你,一定要推翻你,还朝与刘,天下归于正统!

2、 以天下为己任的人会认为,我自己有能力、有德行、有一帮当今贤臣良将拥护我为新的天下之主,凭什么天下就是你曹操的!

三国后期,曹操逐渐统一北方,仅存蜀国、吴国两地。诸葛在世时仍在秉承“匡扶汉室,统一天下”的建国理念坚持北伐,一直耗尽最后一口气,死在北伐途中。诸葛亮刚刚去世,邓艾大军兵临城下,蜀国内部开始大面积出现投降曹操的声音,最著名而且最终劝说后主刘禅的就是那位谯周:

“自古以来,无寄他国为天子者也,今若入吴,固当臣服。且政理不殊,则大能吞小,此数之自然也。由此言之,则魏能并吴,吴不能并魏明矣。等为小称臣,孰与为大?再辱之耻,何与一辱?且若欲奔南则当早为之计然后可果今大敌以近祸败将及群小之心无一可保恐发足之日其变不测/何至南之有乎”

你看看,劝降都是如此高水准!句句为刘禅自身利益考虑、字字为蜀地君臣人民思量,其实,以谯周为代表的士大夫阶级,从没有认为气数尽后,投降其他更能代表天下的强国有什么耻辱的,这是理所当然的。

有这两点原因,让孙刘不愿投降和有了不投降的人心资本。


信步五千年


只能说明曹操没有统一全国的能力,想收复江南结果孙刘两家联合破曹,曹军损失了八十三万军马,如果不是关羽放了他曹操死定了。


文化需学习


我以前也曾经思考过类似于这样的问题,刚开始也是想不通的。后来随着自己见识的延伸,对这类方面才有所了解。

不甘心放手权力

我们知道曹操、刘备、孙权、都是身处乱世,而且三方都是三分中国的三位雄主,在三国时期虽然曹操为实力最为雄厚的一方,但剩下的两方实力也不弱。要知道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以极少的兵力打败了数量是自己几倍的敌人,而且每方都有灭掉其他两方的野心。

最为重要的是权力非常的诱人,无论哪一方都不想放弃手里的权力,手中有权力时他可以称王甚至称皇,可没有权力时统治者会随时变成待宰羔羊!这是双方统治者最不想看到的。


正统观念

曹操在当时的国民心里名为汉相实为汉贼,当时的人们有很强的正统观念,那时忠于皇帝就是忠于国家,爱护皇帝就是爱国。

曹操在刘孙两人看来就是乱臣贼子,是祸害朝廷挟持皇帝的佞臣。所以刘孙不会向他们所认为的乱臣贼子投降,因为这是对汉朝的背叛。虽然那时皇帝是个傀儡,但是依然是汉朝时期。

人的自私

其实还有个很简单的一个方法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问问自己如果我们自己是刘孙的任何一方,你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有数百万人听从你而且你有灭掉其他两方一统天下的能力,你会为了百姓而束手就擒嘛?很显然很少有人能做到这一点!


没有民族观念

民族这个观念是近现代才传入中国的,在我国几千年的文化中没有这种观念,这一点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表现的最为突出。很多老百姓帮着八国联军指路和带路并提供帮助,而且并不觉得这是卖国的行为。英军在侵华战争中派的英国人非常少,大多都是华勇营里的中国人。


历史上大势已定仍互相讨伐的有很多,元末起义军内讧就是很典型的一个案例!


元末时政治腐败百姓苦不堪言,各路起义大军多如牛毛。很短的时间里就打的元军没有还手之力。各路起义军本来可以一鼓作气联手灭掉北元,但是起义军并没有这样做,而是进行了相互讨伐。本来都是一家人,可是最后在快要胜利时进行内斗,造成不必要的伤亡!

总结:总的来说,当时刘孙两家不肯投降的原因有很多,正统观念是最为主要的原因。这和近现代的情况又有所不同,不过和当时的国情都有着分不开的因素。


板栗说历史


东汉末年,皇帝多幼年登位,宦官、外戚乘机哄斗争权,政治腐败,加上豪强地主兼并土地,人民饥寒交迫,纷纷揭竿而起。公元184年爆发了以张角为首的黄巾起义。各地军阀借镇压黄巾起义之机,割据称雄。动乱之际,出现了一批风云际会的人物。曹操、刘备、孙权是其中的佼佼者。这三位英雄在促进统一上的努力和贡献都是必须要肯定的,而贡献最大的是曹操。

曹操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生于公元155年,卒于220年,享年65岁。20岁时举孝廉做了郞官,从此踏上仕途。在镇压黄巾起义时,统兵镇压颖川义军建立军功。董卓乱朝,曹操坚决反对,参与组织联军与董卓对抗。董卓死后,曹操收留汉献帝,从而“挟天子以令诸侯”,随后灭董卓残部、徐州吕布,在官渡之战中战胜北方统一的最大障碍袁术袁绍,实现了一统北方,确立了统一天下的优势。然而赤壁之战的失败,让他一统天下的抱负成为泡影。

刘备公元161年出生,比公元155年出生的曹操小6岁。刘备虽然是汉景帝玄孙,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但家道中落,幼年丧父,自幼家境贫寒,与母亲织席贩履为生,纯粹平民,与皇家贵族扯不上关系。刘备24岁从军,走上艰难创业之路,参与镇压黄巾起义,立下了军功。在一起对抗董卓的阵营里,曹操与刘备产生交集。也许是英雄惺惺相惜,已经是一方军阀的曹操,对刘备给予了支持和帮助,使刘备小团队在讨董卓阵营里有了一定的影响。是时刘备尚无根基,处于寄人篱下、飘泊不定。赤壁决战,作为胜利者一方,孙刘都有收获,而最大的赢家是刘备。此战之后,刘备终于有了自己的地盘,结束了四处奔波、寄人篱下的日子。刘备乘胜取得武陵、长沙、桂阳、零陵等四郡,次年又任荆州牧,奠定了壮大发展、进据益州的基础。

东吴的统治者孙权,生于公元182年,卒于252年,享年71岁。其父亲孙坚和兄长孙策,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中打下了江东基业。建安五年(200年),孙策遭刺杀身亡,孙权继而掌事,成为一方诸侯。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与刘备联合于赤壁打败曹操军队,建立了孙刘联盟。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派吕蒙袭取刘备的荆州成功,使其领土面积大大增加。黄武元年(222年),孙权被魏文帝曹丕封为吴王,建立吴国;黄龙元年(229年),孙权正式称帝。孙权称帝后,设置农官,实行屯田,设置郡县,并继续剿抚山越,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

赤壁之战后曹操吸取失败教训,大兴水军,进控江淮,与孙权对峙。孙权为抗曹,继续与刘备联盟,任其在荊州发展,此即“借荆州”之由来。三国鼎立格局形成后,虽然曹魏无论是在经济、政治还是在军事上对东吴或蜀汉都有很大优势,战略上一直釆取攻势,但是只要孙刘联合拒曹,曹魏就难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无法完成统一大业。

从以上的史实来看,曹操虽然统一了北方,但尚未具备统一全中国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实力。曹操虽然“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消灭孙刘势力并没有合法性,他们均属于名义上的汉臣,只要实力雄厚,各自都有割据一方的合法性,都有统一全中国的合理性。东汉末年的分裂、战乱、生灵涂炭不是他们造成的,相反,他们虽各有野心,趁乱起兵,但都在往大一统方面努力,大方向一致,只要有可能,他们不会轻易归顺另一方,不会放弃自己的追求和理想。无论是曹操,还是刘备、孙权,在三国鼎立的形势下,内政都是做得比较好的,由于在革新弊政、打击豪强、缓和社会矛盾上下了功夫,所以相对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生产力发展,生活水平有所提高。这些有利于社会的发展进步,也为最终的大一统打下了基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