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时期鱼雷性能很落后,发射距离很近。军舰带鱼雷很危险,需要战前抛弃吗?

吕鲤兴


鱼雷的前身是诞生于19世纪的“撑杆雷”,用长木杆固定在小艇艇首,木杆头有炸药,海战中小艇冲向敌舰,将敌舰炸沉。1866年英国工程师怀特黑德发明出了真正意义上的鱼雷,利用高压空气推动螺旋桨转动,利用尾部弹翼进行稳定实现水下航行,由于怀特黑德的意译为白色的意思,所以这款鱼雷也叫白头鱼雷。海战中第一次使用鱼雷击沉军舰是1878年1月26日,俄国鱼雷艇使用白头鱼雷在70米距离上首次击沉土耳其排水量2000吨级的“英蒂巴”号炮舰,当时的鱼雷性能非常差,射程只有180~600米左右,而且航速很慢,只有11节左右。这样的鱼雷需要抵近射击,而且鱼雷必须要直线瞄准,重要的是鱼雷采用了碰炸引信。当时的鱼雷由于速度慢,受海水的冲击就可以使方向发生改变,例如,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福龙”鱼雷艇发射了三枚鱼雷攻击日舰西京丸时,日舰冲向已经发射的鱼雷,结果军舰排开的海水就使鱼雷被冲到了舰体外,因为鱼雷必须直接碰到舰体才能引爆,而鱼雷的速度无法突破海水的冲击导致没有命中。一枚擦着西京丸右侧一枚擦着左侧过去,一枚直接直角射中却因为距离近鱼雷没能上浮从船底通过。



甲午海战时北洋水师的鱼雷是德国黑头磷铜鱼雷,航速有所提高,约22节左右,而当时的军舰速度以致远舰为例,最高航速可达18.5节,日本军舰的速度要稍高于北洋水师,那么22节航速的鱼雷显然是无法适应海战的。另外,当时的鱼雷射程如果超过400米以上就没准了,会被海浪,特别是涌浪给推向不知道的方向,所以,虽然双方都有鱼雷,而且有鱼雷艇参与,但始终没有取得战果。鱼雷安装陀螺仪,使鱼雷的航向得到保障是1899年以后的事了。甲午海战中各军舰都装备有鱼雷,鱼雷的口径为18英寸(457毫米),致远舰由四具鱼雷发射筒,并且有备用鱼雷。致远舰撞击吉野,也是为了能够追赶吉野,如果距离远,即便是致远舰发射鱼雷也不可能追赶上吉野,鱼雷的航速只比吉野舰高一点点,由此来看想用鱼雷命中逃跑的吉野很难,除非距离非常近。


虽然当时的鱼雷性能非常落后,而且也不稳定,作用有限,但作为一种武器属于军舰的装备,因此来说很难说开战时就扔掉鱼雷,人的思想就是这样的,万一需要呢?当时鱼雷的性能不好。但别忘了火炮的精度也不好,双方军舰都打到了很近的距离了,交织在一起,鱼雷艇更是接近到了百米以内,想想看,对于射程500米以上的鱼雷并非没有用,只不过是使用条件限制的高,性能差,平时的训练水平,作战经验,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也有说战前抛弃鱼雷的,不过这种说法值得商榷,毕竟鱼雷是作为一款制式武器而配置的,战场上谁敢保证鱼雷会被击中爆炸,谁又敢保证鱼雷不发挥作用,这是原则性的问题。战场上军舰被击伤失去动力的情况很多,而此时就是鱼雷发挥作用的最好时机,一枚鱼雷就可以定乾坤。所以,战场上一切都是未知的,怎么可能凭主观臆断来决定哪一个武器有用,哪一个武器没用呢?武器装备的配置就是拿来用的,有什么武器打什么仗,永远是武器装备使用的根本原则,没有效果导致的因素很多,武器性能是一个方面。

即便是现在,鱼雷的射程依然无法和导弹比,而且鱼雷的制造难度比原子弹都不好造,但鱼雷依然是军舰都需要装备的武器。其实,甲午海战时也是今天这样的心里,多一款武器总是多一种手段。按理说现在鱼雷和导弹比更落后,导弹精度高射程远,而鱼雷目前依然是没有超过百公里的射程,显然是不符合作战要求,但鱼雷却依然是舰船上的重要武器,军舰上的鱼雷可不都是为了反潜用的,反舰依然是一个使用手段,就是为了应对不时之需,战争没人能够定论结果,也没人能够定论哪种武器会发挥作用,多一手准备总比少一手好,但武器装备有得必有失,这是客观规律决定的,但不能因为有危险就不用,战争本身就是危险的,总不能什么武器都不携带去作战吧?


兔哥42928


不能说甲午战争时期的鱼雷性能落后,因为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的时候,距离世界上一款鱼雷的诞生也不过38年,而距离鱼雷取得第一个战果也不过7年,那时候的鱼雷也是刚刚起步发展,性能还不成熟,而甲午战争中的鱼雷的航速只有20多节,射程也不过百米左右。而鱼雷这玩意虽然是对付军舰的大杀器,但是扔出去后才能对敌人造成伤害,但扔出去之前对于以及来说也是一个大麻烦。

在甲午海战中关于邓世昌的致远号沉没目前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是被日军直接用炮弹打沉,而另一种说法是日军的炮弹击中了致远的鱼雷舱,并大火引爆了鱼雷舱里的鱼雷,鱼雷的殉爆直接导致了致远的沉没。而以上两种说法都有可能,这实实在在的说明了鱼雷的危险。但如果说因为鱼雷危险就在战前扔掉这是不可能,因为这时并不能判断鱼雷是对自己有利还是没有利,如果军舰能抵近射击的话,那对己方还是有利的,这时候也得"丢掉",或者说用发射这个词更合适。

而一旦被对方集火,军舰上着了大火,有可能引爆鱼雷舱的鱼雷,那么这时候就得丢掉了,或者说是抛弃。在前几年的电影《1894·甲午海战》当中的剧情是,致远被集火,大火蔓延到鱼雷舱,为了灭火一个水兵冒死打开通海阀灭火。而在二战当中,美军在海战中也打着火日本军舰,游戏日本的鱼雷发射管和备用鱼雷都是放在甲板上,为了安全日本军舰也抛弃了鱼雷。而一战之后战列舰全部拆除鱼雷发射管,只有巡洋舰和驱逐舰才带鱼雷。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这个问题问得并不严谨,不否认的说甲午战争时期的鱼雷,性能的确不稳定并且威力非常受限,当时流行的黑头鱼雷,400米左右的理论射程(精准度很感人),200米的实战射程(精准度有一定保证),在大型海战中这样的武器几乎派不上用场。



例如1894年的黄海海战,除了少数时刻,例如福龙号攻击西京丸号,经远号攻击比睿号因距离只有数百米甚至更短,曾经发射过鱼雷之外,五个小时的海战绝大部分时段都在两千米之外进行,最远甚至达到了五千米开外,例如我们众所周知的致远号,根据双方的史料记载,这一次2300吨的巡洋舰在爆炸沉没的时候距离日本联合舰队至少在两千米以外,这足以推翻较早盛行一时的鱼雷沉没说,毕竟当时射程只有400米的鱼雷,根本不可能击沉两千米之外的军舰。

所以根据一些日本历史资料的记录,黄海海战当日本联合舰队发现北洋水师的时候,考虑到军舰携带的鱼雷射程太短派不上用场,便将军舰上的鱼雷全部抛弃到海中,避免这些用不了的鱼雷在炮战中被击中而发生殉爆,而对面的北洋水师,为什么没有采用相同的应对方案呢?



可以说,日本联合舰队的做法具备一定的安全性,但把鱼雷留在军舰上,也未必有太多的风险。

一个最现实的情况,倘若有人认为鱼雷留在军舰上较为危险,容易被对方的炮弹击中而发生爆炸,那军舰弹药库里的各类炮弹是不是也有着同样的危险?是不是也要一块丢到海里去?而这个风险在黄海海战中成为了现实,例如日军的吉野号,比睿号和松岛号都曾经因为堆放的炮弹被北洋水师击中而发生爆炸,其中松岛号上发生的爆炸尤为惨烈,直接造成84名官兵死伤,而北洋水师的情况也好不到哪去,来远号后甲板上的炮弹被赤城号击中而发生爆炸,整个军舰后半部全部被毁,可见只要上了战场,不管是鱼雷还是炮弹,只要是爆炸性的武器,滞留在军舰上都会有同样的风险,可总不能因为怕出危险而把这些弹药扔到海里吧?



所以在海战当中,不存在携带鱼雷或者炮弹因为存在危险,而必须在战斗前扔到海里,全投到海里,接下来怎么打?况且鱼雷也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可怕,这一时期既然是鱼雷的初始发展阶段,鱼雷的性能和威力自然没有现在那么疯狂,现在的鱼雷战斗部动辄上百斤甚至数百公斤的烈性炸药,但在100多年前的甲午海战时期,当时的黑头鱼雷战斗部分也仅仅只有20公斤左右的火药,威力有限,除了在水下爆炸由于海水密度封住冲击波的特殊原因会产生独特的单向冲击力之外,鱼雷在军舰内部爆炸时,由于处于空气中冲击波四散开来,20公斤的火药产生不了摧毁性的威力,所以与其担心鱼雷殉爆的破坏性,倒不如担心军舰上数量更多的炮弹的危险性。

黄海海战中,由于双方投入的都是主力军舰,所使用的自然也都是大口径火炮,光是150毫米的舰炮炮弹重量就在50公斤左右,北洋海军的305毫米火炮,炮弹更重达300公斤且由于炮弹与发射药并不是一体化,光是后面填充的发射药就高达70公斤左右,对面的日本联合舰队也同样如此,所以在海战当中,与其大家担心鱼雷会发生爆炸,倒不如小心一下自己的炮弹会不会发生爆炸!


辽宁资深球迷


如果战前必须抛弃的话,那带去干嘛?索性别带不是更好?或者说索性不要鱼雷发射管不是更好?

鱼雷这个东西在当时是非常好的东西。尤其在舰艇水面装甲越来越厚而同时火炮的穿甲能力还没有同步跟上的情况下,鱼雷几乎成了炸沉敌舰的王牌,是绝对不能不带的。

如果你说鱼雷很危险,那军舰上带的炮弹也很危险。关键在于储存好,不要被击中殉爆就可以了。如果因为这个危险就不带的话,那军舰索性连炮弹也别带了。


唐律疏议


甲午时期军舰并不需要在战前抛弃鱼雷。

在甲午战争前后,鱼雷因为其威力巨大,因此各国建造军舰时一般都会安装鱼雷发射管,像定远级铁甲舰上就有3个14英寸鱼雷发射管。

但是当时鱼雷的性能还很落后,其最大射程不过500米左右,而且航向不稳定,经常会偏航,因此其作战效能不高。比如在丰岛海战时,日本舰队在拦截高升号以后,因为高升号上运载的清军不肯投降,日舰浪速号曾经向高升号发射了一枚鱼雷。此时两舰相距只有150米,而且都静止不动,但是这枚鱼雷依然脱靶。

所以在实战中,除了鱼雷艇外,其他军舰极少用鱼雷攻击对方,使用机会不多。而且由于鱼雷发射管一般开口在外,缺乏装甲保护,如果一旦中弹,那么后果非常严重。因此根据日方史料记载,确实有部分日本军舰在黄海海战前将鱼雷发射管内的鱼雷抛弃,以清除安全隐患。

但是要注意,这仅仅是日本联合舰队内部分军舰的自发为,当时包括日本海军在内,各国海军都没有严格的规定要求必须在实战中抛弃鱼雷。而且就是在黄海海战中,中日双方都有使用或者是打算使用鱼雷的记录:在日舰比睿号从定远号和经远号之间穿越而过时,经远号曾经发射鱼雷进行攻击,但是没有命中。而在日本的第一游击队追击经远号的过程中,率先追上的吉野号在重创经远号以后,也曾经打算使用鱼雷进行攻击。但是在鱼雷装填过程中,第一游击队其他三艘军舰也已经追上,最终吉野号放弃了使用鱼雷的打算。

所以在甲午战争时期,并没有严格的规定要求必须抛弃鱼雷,这只是一种自发行为。而且也仅限于抛弃鱼雷发射管内的鱼雷,储备在弹药库里的鱼雷因为有装甲保护,因此一般不会抛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