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句话出自何处?用当代人的理解,做何解释?

金缘无染


佛教中的"色空"理论最初是出自唐玄奘所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其文言曰: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依《心经》所述,若修行者依般若智慧入禅定至极深层次时,便能体验到宇宙实相就是空相,此空相不仅是五蕴皆空,而且佛教教理、佛教智慧也空。我们在生活中常说四大皆空,可见佛教对我们的生活影响还是很大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包容的民族。佛教传入中国,经过岁月的沉淀已经被本土化,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勿庸置疑,"色空观"的思想内涵、审美意识、形式法无不体现着生活中和的精神与内涵。

这种影响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生活中它的佛教色彩淡化,成为一种能够指导人生活的哲学。在佛教理论中,凡有形的东西称为"色",看不到的非物质皆为"空",生活中也是如此。在生活中色和空不是那么遥不可及,存在于书本上,而是真实的存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们本来是一体,因此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通俗点来说,"色"即是我们有色界中见到的一切物质,佛理将此称之为"色蕴"。我们都置身于一个纷乱复杂的声色时代,这里的声色指的就是物质包括名利的诱惑,这是社会中客观存在着的。这些色是我们生活中的必需品,我们在色中活着,妄图挣脱色的樊笼,超然物外,到达一种空的境界,这实际上是不现实的,因为空是建立在色的基础上的,有了这些看的见的物质,才能追寻所谓的看不见的物质。其实再简单一些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空中楼阁是不现实的,带有乌托邦的色彩,空是有色才存在的。我们将看不到的物质称为"空",空应该是人的一种意念,一种精神,他也是真实存在的,不等于不存在。正如老话说的"人活一口气",这是"空的东西,但是人活着是需要这样的"空"来支撑的。但是光有这样的"空"我们也是无法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这又是"色",因此"空即是色"。泯除了"色"即是"空",这说明色中含有空,故"色即是空"。

色空之间是一元的,密不可分,故称之为"不二法门"。就"色空"之间的关系而言,"色即是空",是不空为空; "空即是色"又是空为不空。就像在生活中我们讲求话不要太满,就是要留有"空",这空白之处虽空无一物,却又承载着天地水这样的万事万物。当我们达到一种"色空一体"的忘我境界之时,便可以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不被万事万物所困扰,能够活的通透明白,洒脱自然。但这一切还是要建立在对"色"的充分认识的基础之上的,看不到"色"的变化也就看不到"空"的存在。


一往文学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出自唐玄奘(就是《西游记》的唐僧)翻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部经文才260字,概括了大般若经的主旨,最要紧的就是“观自在”。自在是不可说的,可以粗解为自然而然的本来面目。如何以般若智慧达到解脱的彼岸?佛陀教导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即知道“色”(现象)的本质是“空”,万事万物都是“缘起性空”的,皆因缘和合而成,缘聚缘散皆是虚妄。如果按照科学术语来说,一切物质都是由基本粒子组成,而且可以无限地分割下去,至大无外,至小无内,到达量子级别,哪里还有具体的物象。但是,现象还是存在的,只不过我们要看到一切现象包括受想行识,三千大千世界最终都是虚幻无实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空”并非什么都没有,也表现为梦幻泡影,正如浪花浮云、霓虹白露,尽管异彩纷呈,归根究底都是水的各种形态(色)而已。只有这样观察世界,考量人生,修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不二法门圆融的菩提智慧,才能够“因无所住而生其心”,才能“心无挂碍”,才能“自在”,解脱苦海到达彼岸。《心经》告诉我们,菩萨是因此究竟涅槃的,三世诸佛也是因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证悟正等正觉)的。依法修行可以“度一切苦厄”,“能除一切苦。”这是“真实不虚”的。



羲皇后人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此句出自于《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是在中国流行最广泛的佛经。据说这是观音菩萨和舍利佛的一段对话。在佛学界,对心经的评价是很高的,认为心经是佛经的总括,读懂了心经,读佛经就入门了。

这句话本身出自玄奘翻译的《心经》,这里重点是玄奘翻译的,因为《心经》的版本有很多,很多人都翻译过《心经》,但现在最流行的版本就是玄奘翻译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成了佛经里最为人熟悉的一句话。

《心经》只有二百六十个字,言简意赅,义理非常丰富。它把无著大师的一百法,弥勒菩萨的六百六十法,甚至释迦佛的八万四千法门,都统统包括在内了。真可谓“芥子纳须弥”呵!这就是说,《心经》所说的五蕴就能够统摄八万四千法门。仅色蕴所说的十一个色法,就这么完备、这么广阔。我们人呢,对于色法执着得很深,因为它有相可见,又可见又可对,故而把它提到最前面来讨论,让我们提高警觉,清醒深彻地觉悟到,色相与真空本来就没有两样。


所以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个真理是由妙慧觉照而来的,观自在菩萨所修的甚深般若法,就是彻底的妙智慧。这个妙智慧即真如无为法,比喻为镜光。假若我们以镜光、影子作比喻的话,那么,九十四个色法和心法就是影子,六个无为法就是镜光。“六种无为”是:虚空无为、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不动无为、受想灭无为、真如无为,其中的真如无为就是涅槃。无为妙智能够觉照,观见五蕴的发起,进而将其照空,故能够“照见五蕴皆空”。

假如我们不修行,怎么能够了然于真如实相,而不迷于妄识呢?舍离了妙智,就不能照空色蕴,更不能由此产生“度一切苦厄”的效果。色蕴看起来不容易破,因为有十一个之多。事实上,我们并不是一个一个地去破,只要知道一切本来是空无所有,而不去计度分别,不妄生议论,不胡思乱想,那么,虽有色也是无住的妙色,即“妙有真空”,也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翻译成白话文:物质世界的色本来就是与空是一样的,那是作为世间一切存在的本来之相,那作为存在之底蕴的空与任何物质形式也是一样的。其它四蕴也可以这样说: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想即是空,空即是想,行即是空,空即是行,识即是空,空即是识。

这里“色”是假有——因缘和合而有,这里“空”谓之不真——不是真空,不能有断常之见,认为“色”就是有,“空”就是什么也没有。《中论》云:诸法不有不无着,第一真谛也。

用现代科学打个比方,色即是物质,所有物质都是有分子,原子,电子,夸克组成,超弦理论认为弦是物质组成的最基本单元,所有的基本粒子如电子、光子、中微子和夸克都是弦的不同振动激发态。也可以说所有的物质都是由超弦组成,但超弦不是物质,只是一种波动。超弦不是物质不能说是没有,“空”也是这个意思,所有物质本性是“空”,也不能把空说成没有,佛学名词谓之“不真”。

“色不异空”,物质本性是空的,色和空是一样的。“空不异色”,世间物质都是由空组成,空和色也是一样的,所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当代人如何理解这句话,至少你的明白这句话在说什么,才能有自己理解。《心经》是般若智慧,也就是大智慧到彼岸的智慧,所以说的是最高真理。色指的是一切物质形式,包括人,动物,山河大地等等一切,你能看到的一切都叫色。但这些在佛教看来都是空,不仅这些是空,连五蕴全都是空,什么是五蕴,色受想行识这叫五蕴,所以说五蕴皆空。这里就不展开说了,五蕴皆空简单说就是佛教诸行无常这条根本原则下推倒出来的结果。

现代人理解这句话,大多数理解为美色,这样虽然不对,但也不能算全错,也算是对美色的另一种看法,如果不是佛教徒念诵一下心经里的这句话,至少会在智慧上多一点开悟,对于普通人也不能要求太高。


表情姐59893537554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段很著名的经文,出自唐玄奘简译本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色身。色身是受想行识的载体……五取蕴。身外之物最后都是空。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生命的过程是多姿多彩的,是色,终点是空。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用现代话讲就是质量与能量互相转换的关系,能量守恒的定律。

色空一体,是一物不同的存在形式,(水波,离水无波。)心经,是万经之精脊,心经中:色不异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念上万遍,其意自明了。

空指真心本性的空性理体,是真心本性之法身,法身遍一切处。空性中含藏一切万法之性德,故空而不空,空即是色。此空并非虚空,虚空是色法的范筹。

色代表色受想行识五蕴,五蕴即一切时间空间万法。五蕴从何而来?五蕴的本质是空性,即色即是空。我们的真心本性随众生打妄想行为造作等诸缘而显现出五蕴万法。五蕴万法即真心本性之化身。

能现能变五蕴万法的智慧德能即真心本性之报身。

法报化三身即一身,即真心本性。真心本性随缘现相。


佛之菩提心心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这16个字,就可以表示我们中华文化中认识人与天地宇宙万物规律的智慧方法。

色是什么呢?传统的解释:四大及四大性所造物。四大就是地水火风。四大性,就是地水火风的所属特性。这样说,我们现在的人很不习惯。这需要用现在的话来解释。用现在的话来说:客观,这就是物质与能量。

受、想、行、识,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主观、精神。

色受想行识放在一起观察,就是把客观与主观放在一起观察。这样的观察就能把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统一起来。西方人的观察方法,把心与物,分开来研究,有的时候偏重于心,有的时候偏重于物,他们始终无法把两者统一,所以就有了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对立。我们看到西方的哲学,虽然爱智慧,但是没有真正的智慧解决这个问题。

这样来认识五蕴皆空还是一个初步的开端。

真正的奥妙在于空。这个空有两种层次。一个是事物的有形有相的空,这很好理解,现在的科学也认识到,客观世界是空幻的,这样就能把握能量的运用。但是西方人还没有认识到我们的心灵的意识状态也是空幻的。仅仅这一点我们就知道,中华文化中的智慧,已经完全超出了现代西方人的认知范围。

另一个空观层次,就是真空之观。观察五蕴,比如色蕴,当体即空,叫:色即是空。这个空是真空。对于真空西方人还是一个初步的猜测。西方人还没有方法来真正把握。但是我们中华的文化中通过观照,通过观的方法就能来把握真空理体。这种智慧的观察能够观察成就万法归源归一这样的智慧境界。

这就是说这样的智慧方法欢照能够认识宇宙万物的本源。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16个字,就是表达了万物与本源之间的不二之智。

如果一个人成就了这种不二智慧,在这个时代,在这个以西方文化为主的时代,来观察我们人本身,观察人与万物的关系,观察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会带来各种各样无数的突破。

这表明中华文化中这种智慧的方法,完全可以在这个时代大放光明。



圆拙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段话出自《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这里的“色”就是指我们平时所说的物质,“空”指的是宇宙间一切存在的真相,既包括精神的,也包括物质的,所有一切存在,它们的真相,类似我们平时理解的“空”,但也仅仅是类似,而不是真的就是我们认为的那个空无所有的“空”。

一切存在的真相——空

我们平时对“空”的定义,大概可分为两类情况,第一类是“灭后空”,这个是与“有”相对的一个概念,一个东西刚才还在,但现在它坏掉了,消失了,那么相对刚才那个“有”而言,现在就是“空”了。

比如一块冰融化了,火灭了,刚才房间有人,现在都出去了,病好了,钱花光了等等,这些都属于“灭后空”,这是我们比较容易理解的“空”。

另外一种情况,是我们以目前所拥有的手段,无法感知到的存在状态,无法感知到,对我们而言,也相当于是空,比如分子、原子、病毒、细菌、细胞等等,这些东西在发明显微镜以前,我们是看不到的,所以在那个时候,这些东西对我们而言,就相当于是“空”。

之所以举这些例子,是因为虽然当时我们认为是“空”,现在随着技术的发展,我们知道了它们原来是“有”,只是我们当时无法感知到它们的存在而已,这样我们就可以以此类推,这个世界上,肯定还有很多我们无法感知到,但又决不能轻易否定的存在,虽然我们仍然可以暂时叫它们为“空”,但我们清楚的知道,这些所谓的“空”,并不是真的不存在。

色与空的关系

“色不异空”,这是说同一种物质,它的本身可以以多种形式存在,我们只可以感知到它的一部分存在形式,但在这些存在形式之中,只有一种是它的真相,但恰恰是这种真正的存在形式,我们是无法感知到的,所以它符合上面的第二种“空”的概念,即我们无法感知的不空之“空”

“空不异色”,意思是说正是这种我们无法感知到的真实的存在形式,通过表面的不断演变,才出现了一些我们可以感知到的形式,从而捕捉到了它的存在。

“色即是空”,但是我们所能感知到的这些暂时的、表面化的存在形式,和那个我们不智能感知到的那个真正的存在形式,并不是两个,而是一个,只是这些不同的存在形式,我们只有一部分能感知到,虽然现在能感知到,但它们终究还是

要回到那个真正的存在形式的。

“空即是色”,这是讲那个我们感知不到的真正的存在形式,它也是不断变化的,终究也是要演变成一些我们可以感知到的形式,但演变归演变,它终究还是它,演变的只是表面形式,内在的真相从本质上并没有任何的变化。

举例

我们可以举个例子,来帮助我们理解上面的内容,比如

天上的云彩,有个成语叫“白云苍狗”,这是说天上的白云变化无常,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形状,有时候象一只狗,我们可能会说“看,天上有只狗。”这就是我们的认知习惯。

我们习惯从表面上认知事物,虽然我们知道那是云彩,但因为它表面上看起来象只狗,所以我们就会忽略了它是云彩这个真相,会直观的把它称为“狗”,如果一会它又变的象一匹马,我们也会说“天上有匹马”等等。

但不管这片云象什么,都只是暂时的存在形式,它是云彩这个事实不会变,而云彩又是由水汽构成的,这个本质更不会变。明白了这个,我们很容易就能理解“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这段话的含义了。

总之

一切都是我们的认知能力在变化,而我们所认知的对象,它的本质不会变,而且按《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说法,这世间的一切,真相只有一个,所有的一切,包括能认知的我们,以及我们所认知的对象,统统都是一体的,这世间从本质上讲,原本

没有彼此之分

这就象是大海一样,本来是平静如镜,整个大海都是一体的,但由于海上起了风,吹起了浪,所以大海才起了种种变化,在这些变化中,就分出了彼此,分出了你、我、他,但等我们真正的觉悟以后,看到了这一切的真相,就会重新尘归尘,土归土,所有的一切又会回归到最初的平静


澡雪堂主谈国学


这几句话出自《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简称为《般若心经》或《心经》,共260字,是集佛经之大成者,万经之王。

很多人说了这么多,重点没说透。大多有谤佛

法之嫌!重点是以下几句:

一、

1、色离不开空,空离不开色。

2、色是空的外在表现,空是色的无自性。

3、因缘起而性空,说得就是“色不异空”;

依性空而缘起,说得就是“空不异色”。

二、

4、色当体即空,万物本系空无实体,由四大和合而成。

5、缘起无自性当体即性空,说得就是“色即是 空”。

性空为缘起所依,即是缘起之本体,说得就是“空即是色”。

6,色的本质是空,五蕴与空是不异,而且相即。

7、““色”与“空”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

从释家角度看,无正见、无正念是大忌,法布施是大事,要有正见、正念,所以,提问者和回答者要严肃以待,不可信口雌黄,乱正法,混淆视听。

阿弥陀佛!!!


三颗沙子


这句话本身出自玄奘翻译的《心经》,这里重点是玄奘翻译的,因为《心经》的版本有很多,很多人都翻译过《心经》,但现在最流行的版本就是玄奘翻译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成了佛经里最为人熟悉的一句话。

当代人如何理解这句话,至少你的明白这句话在说什么,才能有自己理解。《心经》是般若智慧,也就是大智慧到彼岸的智慧,所以说的是最高真理。色指的是一切物质形式,包括人,动物,山河大地等等一切,你能看到的一切都叫色。但这些在佛教看来都是空,不仅这些是空,连五蕴全都是空,什么是五蕴,色受想行识这叫五蕴,所以说五蕴皆空。这里就不展开说了,五蕴皆空简单说就是佛教诸行无常这条根本原则下推倒出来的结果。


现代人理解这句话,大多数理解为美色,这样虽然不对,但也不能算全错,也算是对美色的另一种看法,如果不是佛教徒念诵一下心经里的这句话,至少会在智慧上多一点开悟,对于普通人也不能要求太高。


昭烈名臣


这段话出自 般若波罗蜜心经,简称 心经。这部经文属于般若经,般若即是智慧,不同于凡夫所理解的智慧,这个智慧的意思是洞彻一切现象本质的能力。菠萝蜜意思是到彼岸,也就是佛法度人的度字的意思。般若经的内容就是度脱苦海的智慧。这种智慧的精髓就是题主所问的四句话,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再精要的总结一下就是般若性空。

何谓性空?性不是虚空,不是一无所有,所谓成住坏空,空是不能常住不坏。整个世界都是因缘假合所成的现象,非实非虚,都不可能永恒存在,最终都会归结于空,又从空中升起,如此轮回不断,只有这个空性不灭,因为它本不生灭。

所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就是字面上的意思,色和空本就一致存在,无有异同,所以下一句进一步指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和空本就是一个东西。

佛法是不二法,不讲对立存在,不讲辩证主义,任何割裂的对立的说法都不是佛法应有之意。佛法中所有的名相都是一体的,就像现代科学里的一个新概念 全息宇宙,宇宙中任意一个粒子都保存了全宇宙的所有信息,又像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每一个细胞都可以克隆出一个完整的个体。佛法也是这样,佛法中任何一个概念或者叫名相,都可以推理出整个佛学的所有理论,佛法虽多,但所有的理论和概念都可以圆融无碍,现代的话说叫理论自洽。所以佛祖说佛法八万四千门,门门皆可成佛。

观自在菩萨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的时候,才能照见五蕴皆空,可以度一切苦厄,五蕴皆空就是色受想行识皆空,这五蕴是我们人类用来认识世界的手段,或者说这个世界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五种特性。但是菩萨又怕后来学者着了空,立刻又着重说明一下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剩下的四蕴也是这样,受即是空,空即是受,等等等等。不是空之外还有一个五蕴,也不是五蕴之外另有一个空,空和五蕴本就是一体一致的。

至于为什么是一致的,自己悟吧。


麻爪工学院首席瞌睡家


佛经,不一定是佛教徒就要学习;其实佛经中的诸多智慧,是我们平常人也可以学习和借鉴的。

在佛教徒看来,学习和理解了佛经,然后用浅显的语言把它表述出来,让别人理解和明白;这也是一种布施,叫做法布施。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语出于《心经》。空和色,是佛教用语;想要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就要知道什么是色,什么是空。

佛祖看世界,是一种超脱凡俗的境界看待世间万物的。“色”是指世间存在的可以看见或感知一切人和物。站在宏观的角度,“空”就是宇宙间所有的事物都是会发生改变的,就好像花儿开了,这个表像是色。花儿又谢了,这种变化就是空。宇宙万物既有色的表像,又有空的实质。

佛的智慧告诉我们,人生中许多的得和失,最终是归于空的,不要太执着。

知道了空和色的含义,这句话就很好理解了:世间一切万物与它的生灭变化,存在及消亡,在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包括人的感受,思想,行为和意识都是这样子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