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如果魏延不死而接替诸葛亮的职务,蜀汉将会怎样?

蕾小败


魏延(?-234年),字文长,义阳(今河南桐柏)人,深受刘备器重。刘备入川时魏延因数有战功被任命为牙门将军,刘备攻下汉中后又将其破格提拔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镇守汉中,成为独当一方的大将。魏延镇守汉中近十年,之后又屡次随诸葛亮北伐,功绩显著。 因与长史杨仪不和,诸葛亮死后,两人矛盾激化,相互争权,魏延败逃,为马岱追上并斩杀,并被夷灭三族。

如果魏延不死,而是接替了诸葛亮的职务,蜀国的前途会怎样?

魏延剧照

蜀国后期本来就人才凋零,而魏延文武双全,善养士卒,勇猛过人,战场上也是战功显赫,可谓是蜀国后期能力最出众的将领。魏延之死,蜀汉也失去了一员大将。是蜀国后期一大重要损失。每一想及此,倍感遗憾。那么,如果魏延不死,而是接替了诸葛亮的职位,蜀国又会是怎样的一番结局?蜀国能不能攻克中原、一统天下?

如果魏延不死,而是接替了诸葛亮的职务,蜀国的前途会怎样?

诸葛亮剧照

首先,魏延对蜀国的忠心是毋庸置疑的 ,他如果接替了诸葛亮的职位,一定会继续守护蜀国,北上伐魏。对于魏延的忠心,可能大多数人受了《三国演义》的影响,对此可能嗤之以鼻:一个脑生反骨、在诸葛亮死后反叛蜀国的乱臣贼子也配谈“忠心”?其实这只是小说之言,正史中根本就没有魏延脑生反骨这一说法记载的,而且魏延是死于和杨仪争权,说白了,也就是死于内讧。

如果魏延不死,而是接替了诸葛亮的职务,蜀国的前途会怎样?

魏延剧照

当初刘备委任魏延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时曾问魏延:“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魏延回答:“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端的是气壮山河,豪言壮语哉!魏延是这么说的,在后来的实践中,也确实履行了自己的誓言。魏延镇守汉中十余年,有如蜀汉长城,曹操攻之不动。

如果魏延不死,而是接替了诸葛亮的职务,蜀国的前途会怎样?

刘备剧照

再有诸葛亮驻军汉中时,任命魏延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后又升职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晋封为南郑侯。可见诸葛亮对魏延也是相当重用的,诸葛亮用人的最重要标准是人品,即忠诚度,以诸葛亮之聪慧,与魏延相处数十年,如若魏延不忠,他能看不出来?魏延还能得到如此重用?

如果魏延不死,而是接替了诸葛亮的职务,蜀国的前途会怎样?

魏延剧照

由此可以看出,魏延对蜀国的忠心是不必怀疑的。

而魏延在诸葛亮死后,不同意军队归蜀。一来是与杨仪不和,不愿听从杨仪调遣;二来也是想继续北伐,保证诸葛亮的北伐战果。所以,如果魏延接替了诸葛亮,也会继承诸葛亮的北伐意志,为蜀国一统天下继续战斗;

其次,杨仪和魏延一直不和,曾经魏延甚至举刀对着杨仪。诸葛亮是十分欣赏杨仪的才华和魏延的骁勇,常恨二人的不和。他在世时还可压制两人,但是死后两人势必出现两虎相争。就连孙权都说过,如果没有诸葛亮,杨仪和魏延必为祸乱。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

如果魏延不死,而是接替了诸葛亮的职务,蜀国的前途会怎样?

杨仪剧照

如果魏延接替了诸葛亮的职务,因为杨仪的存在,两者不和必然会导致其他朝臣分别站队,由此就会形成两大明争暗斗的集团,内斗就会损耗蜀汉的根基,这对蜀汉的发展也是大为不利的。而诸葛亮在世时,蜀国上下还算精诚团结,五次北伐都几乎无功而返,无法奈何魏国。而魏延在杨仪的掣肘之下,还能心无旁骛的顺利北伐、上阵杀敌吗?要知道,诸葛亮第三次北伐,就是因为李严运送粮草不及时,而且对刘禅撒谎,才导致北伐失败的!如果魏延北伐途中,杨仪也来类似的手段,魏延如之奈何?

如果魏延不死,而是接替了诸葛亮的职务,蜀国的前途会怎样?

姜维剧照

再次,不管是诸葛亮六出祁山,还是姜维九攻中原,他们不能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力使然。尽管有高超的智谋,能征善战的勇将,但是蜀国整体国力和魏国相比,差之太远,就算是和东吴联合也有极大的欠缺。因此诸葛亮当初在《隆中对》时才说要静待时机才有可能成功。也就是说曹魏内部不乱,蜀汉和东吴根本没有机会。而魏国此时正值巅峰,所以,就算魏延在与杨仪的争权之战中战胜对方,完全取得军事领导权,也是没有可能打败魏国,统一中原的。

综上所述,如果魏延接替了诸葛亮的职务,不但不能带领蜀国走向巅峰,一统天下,反而会因与杨仪的不和,加上他向来性矜高傲,与朝中文武大臣不和,极有可能导致蜀国内部分裂,反而加速蜀国的灭亡!





小夏日常生活


假如魏延不死,继而接替诸葛的职务,那么接下来会有两种情况。

1,蜀中内乱。根据各种记载来看,魏延性格高傲,与荆州集团的那些文臣武将关系并不良好,否则杨仪构陷魏延时,荆州集团不会齐刷刷站在杨仪一侧。好不容易大权在握的诸葛丞相去了,过来一个性格堪比关羽的武将继任,试问朝内谁能钳制魏延?翻遍史书,魏延这种性格的武将,如果朝内没有能压制他的人,往往会出现不可预估的后果,更何况魏延重武轻文,说直白点就是政治白痴,他如果大权在握,是很可怕的。

2,穷兵黩武。本来蜀国羸弱,国土面积最小,本地士族在诸葛当政期间又不得势,人才匮乏。连年征战,如果魏延掌兵,进军魏国,假若面对的不是司马,尚可一战,但,对面偏偏是司马,所以胜率自然可以看出。加上朝内他的为人不佳,打胜了,有人会说权势熏天以防谋反,打败了更是罪上加罪,两难呀!

魏延这种武将,把他放在魏、吴都绝对能发挥的更加出色,那是因为这两国朝中稳定,都有boss坐镇,能够压得住他,或者说另魏延信服,不敢造次。唯独放在蜀国不行,假若刘备在世,哪怕是庞统、法正在世,也都能压制,最不济,魏延坐镇汉中防御魏国进攻都可谓上将之选。但没有一个稳定的朝堂之下,魏延的性格缺点会在他获得绝对权力后爆发出来,而这,想必也是诸葛临终安排的原因吧。


用户3627787657



魏延,字文长,蜀汉第六武将(前五为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五虎),他在长沙投奔刘备集团后,屡立战功。尤其是五虎上将亡故后,魏延的重要性显得异常重要,诸葛亮每战必以其为先锋。公元249年,诸葛亮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蜀军发生了内讧,长史杨仪和大将魏延火并,结果为杨仪胜出,魏延被夷三族。如果魏延在与杨仪的对抗中胜出,接替诸葛亮,掌握蜀汉大权,蜀汉会怎样发展?蜀汉将提前灭亡,下面依据演义及《三国志》,分析如下。


首先,魏延抓住六出祁山的有利条件,不自量力和“冢虎”司马懿作战,全军覆没,蜀国必亡。诸葛亮吸取了前五次出祁山缺粮退兵的教训,第六次出祁山,发明了高科技运输粮草,即木牛流马。他还在渭南平原开垦荒地,就地取粮,蜀汉从根本上解决了粮草不足问题。解决了后顾之忧的蜀军,与司马懿率领的魏军斗智斗勇。诸葛亮用诱敌之计,将司马懿父子三人围困于上方谷,并火烧上方谷。天公不作美,要不司马懿父子三人就葬身在火海中了。


此后,诸葛亮再怎么挑衅魏军,司马懿也如乌龟一样,龟缩在营寨内,拒不出战。即使诸葛亮送给司马懿女人的衣服来取消他,也无济于事。此时,蜀军全面压制魏军,只要寻找到战机,即可歼灭魏军。关键时刻,蜀汉军队主将病逝了,面对如此有利的战机,长史杨仪选择了撤退,而魏延选择了继续出战,克复中原。

不是贬低魏延的个人能力,他虽然是一员不可多得的大将,可是他的智慧能和卧龙、冢虎相比吗?显然不在一个级别上。如果魏延何杨仪的争斗中胜出,继续率领无根之萍的蜀军和魏军作战,百分之九十的可能性会失败。演义中,魏延在听到诸葛亮的死讯后,仍一意孤行,率领大军继续同司马懿作战,还振振有词,怎么能因为丞相一人的身死,耽误了克复中原的大事呢?演义中相关描述:

延曰:“丞相虽亡,吾今现在。杨仪不过一长史,安能当此大任?他只宜扶柩入川安葬。我自率大兵攻司马懿,务要成功。岂可因丞相一人,而废国家大事耶?”


司马懿是和诸葛亮一个级别的智者,他和诸葛亮斗智捉襟见肘,与魏延相比,想要玩残其,太简单了。如果魏延在掌握大权后,不自量力地进攻魏军,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魏延身死事小,蜀军损失惨重事大。本来蜀军兵力不多,如果主力消耗殆尽,拿什么对抗魏军,拿什么防备东吴偷袭,拿什么镇压南中少数民族叛乱。因此,如果魏延掌握大权,和司马懿的作战中,全军覆没,大败而归,蜀国必亡。

其次,如果魏延和司马懿的争斗中全军覆没,魏延身死道消,蜀国外强中干,日落西山。魏延喜欢出奇制胜(如子午谷奇谋),可是面对比诸葛亮还谨小慎微的司马懿,他投机取巧取胜的希望渺茫。虽然魏延勇猛无敌,是一员不可多得的大将,实际上,他最大的优势是防御。他曾被先主刘备封为汉中太守,全权负责汉中的防御。


他曾在酒席上自信对主公刘备说道:“如果曹操倾全国之兵来犯汉中,我能保证汉中不失,直到益州援兵到来,如果曹操只是派遣一员偏将领十万大军来犯,就不劳烦主公您了。”魏延为啥这么自信,他制定了守卫汉中的“重门之策”。实际上,魏延也做到了,在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时,汉中防线岿然不动,在诸葛亮七擒孟获时,汉中防线固若金汤。《三国志》中记载:

延对曰:“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先主称善,众咸壮其言。


最后,即使魏延在与司马懿的作战中活下来,他也是败军之将,威信丧失殆尽,再加上他性格孤傲,迟早会被有心之人取而代之。如曹魏曹爽发动的兴势之战大败而归,威信丧失,后被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取而代之;东吴大将军诸葛恪伐魏新城惨败,被孙峻取而代之。因此,魏延如果伐魏失败,也会步曹爽和诸葛恪的后尘。演义中相关描述:

孙峻下殿,脱了长服,着短衣,内披 环甲,手提利刃,上殿大呼曰:“天子有诏,诛逆贼!” 诸葛恪大惊,掷杯于地,欲拔剑迎之,头已落地。


总结:如果蜀汉大将魏延战胜长史杨仪,掌权蜀军大权,蜀汉前途渺茫,可能身死道消,蜀汉亡国。

关注三国、分析三国、研讨三国,为您揭开三国未解之谜。


魁哥说历史


魏延想必会来一次“子午谷奇谋”。费祎曾对姜维说过,丞相都不能完成的大业,咱们更不行了,咱们比丞相差太多。似乎可以概括魏延北伐的结局。

蜀汉太弱了,经不起什么风险,一步下错,满盘皆输,也就是所说的“容错率低”。而曹叡也不是刘禅,手握重兵就投降显然是不可能的,魏延能取得局部胜利也难以继续施展,收益和付出的比实在是比较低。

魏延更像是个执拗的北伐者,不像是个处心积虑的小人,魏延死后,杨仪踩着他的头说:“看你今后还作恶不!”这完全是报复行为,而且还有点向“小学生”式的报复。

魏延在军事上接替诸葛亮是完全没问题的,他曾独当一面,镇守汉中,也说过豪言,如果魏兵来犯,我就替大王吞掉他。这么个军事能人政治上却差了很多。

政治上他做不到蒋琬那样,可以说相去甚远。

他能做的大概就是类似后来姜维的职务,魏延太刚猛,早晚被谗言害死,他比姜维更不喜欢委曲求全,何况他还是元老。

姜维则比较“识时务”,吞并在外,不回成都,以避小人之嫌。

只能说,,蜀汉基本上还是难逃厄运。


泊图泊途


前言:虽然说魏延天生反骨,诸葛亮对魏延也是多有防范,但是话说回来,魏延不愧是一名猛将,而且文武双全,智勇过人,对于战场上的一些事情自己有着特别的一套行事做法,算的上是蜀汉后期名将,但是,如果魏延不死接替了诸葛亮,蜀汉也不会有质的改变,等待他的还是灭亡。


一,魏延,武艺超群,智勇过人,有一定军事才能

魏延,文武双全,智勇过人,对于战场上的一些事情自己有着特别的一套行事做法,他镇守汉中数十年从来没让敌军踏入汉中一步,可以说在蜀汉后期,魏延是立下汗马功劳的,自从关羽张飞过世后,蜀汉几乎拿不出像样的武将,作为魏延,能攻善守,足智多谋的全能武将并不多见,如果魏延不死,或许他还是有一番大作为的。


二,假设魏延不死,蜀汉将会怎么样,是不是另一种境界。

1.说句实话魏延,坏就坏在其能力够强可惜人缘不好,魏延由于其性格使然,在朝中,和很多人的关系并不融洽,这里就埋下了后来被污指天生反骨的伏笔,诸葛亮身亡后,蜀军欲退,魏延盛怒道:“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故一人死废世界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间接将撤退退却的栈道销毁。这一行为招致魏延与其时以杨仪、王平、姜维为首的另一班将臣尽数对峙,而魏延底本与杨仪有私怨,杨仪借此便将魏延斩杀,并诬其谋反,诛了魏延三族。

这里很明显可以看出,与魏延交好的人不多,因此即便是魏延没死,在蜀汉朝中想有一番作为很难很难,不被人排挤已经算不错的了。


2.从政治角度上说,蜀国整体国力和魏国相比,差之太远,就算是和东吴联合也有极大的欠缺,即便魏延有着高超的武艺,过人的军事指挥才能,对比魏国还是很有差距,要知道,诸葛亮六出祁山,还是姜维九攻中原都未能成功何况一个魏延,再加上上述所说蜀国内部都内讧不断,魏延能不能平定内讧,可以获得举国之力之兵协助还未可知凭什么保住蜀国呢?

综上所述,三国后期,魏延死不死,接不接替诸葛亮意义并不大,毕竟蜀国贫瘠,军事实力薄弱的事实摆在那里怎么和强魏对抗,哪怕自己再有军事才能可以高于诸葛亮?高于司马懿?因此有无魏延不会改变蜀国命运。喜欢我请关注我,唯恋无名。


唯恋无名


答 | 江隐龙

总体来说,魏延是蜀汉后期唯一一个文武双全的帅才,从姜维接替其驻防汉中之后的表现来看,魏延用兵之才能要远远高于姜维。那么如果由魏延接替诸葛亮成为蜀军的领导者,蜀汉会向什么方向发展,北伐是不是可能胜利呢?这件事要从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方面是魏廷领兵的才能绝对是蜀汉后期的巅峰,其实就算是将魏延放在刘备时代,其综合能力也是数一数二的。关羽守荆州最终败给他刚愎自用的性格,而魏延守汉中近十年,屡次击退曹魏大军的进攻,其战绩比起关羽只有过之而无不及。汉中为蜀汉北大门,其战略地位至关重要,当时刘备挑选镇守大将时群臣都以为会是张飞,当时魏延语出惊人:“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虽然魏延守汉中没有遇到“曹操举天下而来”,但汉中这扇门在魏延手中从来没被丢过。

但是,魏延与关羽一样,也有性格上的弱点,关羽的孤傲在魏延身上同样明显。诸葛亮死后,蜀军欲退,魏延大怒道:“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直接将后退的栈道烧毁。这一行动导致魏延与当时以杨仪、王平、姜维为首的另一班将臣尽数对立,而魏延原本与杨仪有私怨,杨仪借此便将魏延斩杀,并诬其谋反,诛了魏延三族。

其实诸葛亮与魏延关系不错,至少没有《三国演义》中所描绘的那般对立。但魏延的性格同样霸道,除了诸葛亮之外也没有人能制得住他。魏延叛蜀是一桩冤案,但这和魏延不得人心的作风有极大关系,可想而知这样的人如果真的继承了诸葛亮的职务,也很难服众,蜀汉的北伐要成功恐怕也很困难。


切割地球


这个是不可能的。首先魏延是将帅之才而非相宰之才,与诸葛丞相不是一条道。《三国演义》把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吹到天上,实际上诸葛亮在军事上就是弱智,多谋而寡断,缺乏起码的勇气。当然,这也是文人的通病,非十成而不足以令其行,这在军事上显然是无法取得成功的。如果曹操像他一样,那征乌桓,打袁绍就都不可能发生了。

历史上,诸葛亮的主要成就则是内政,不可否认,诸葛亮是个尽职的丞相,但似乎不太称职,尽管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可以看出其专权跋扈,不善宰治。蜀汉并非无人可用,连他自己都承认“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陈和睦,优劣得所。

可见,诸葛亮是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丞相,其之所以事必躬亲,权倾蜀汉,且穷兵黩武,紧握兵权不放,其原因无非与曹操相同,“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

”。当然,《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众心所向,无有违逆。但历史上诸葛亮身边还是危机四伏,风险很大的。否则他也不会除掉李严,软禁阿斗,大权小权都独搅了。

当然,诸葛亮的能力还是要肯定的,尤其是在内政外交方面。在《三国志》中,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应该是相当中肯和准确的:“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而魏延则完全不同,他就是一个武夫,即使不死,也不可能接替诸葛亮。《三国志魏严传》记载:“

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唯杨仪不假借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显然,他善于养兵,但情商不足,以致“后主以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琬、允咸保仪疑延”,最后被杨仪算计,死于非命。显然,魏延在政治上就是个脑残。他要是真的接替了诸葛亮,那蜀汉会速亡。

不过,从李严,魏严之事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诸葛亮排斥异已,擅权自专的行为方式。以致他死后,素来人杰地灵的蜀汉人才凋敝,难以为继,最终导致灭国。


众里寻她仟百渡


我觉得假设魏延在诸葛亮去世后接替他的位置,只能让蜀汉灭亡的更快!原因如下:



一,平心而论,魏延军事才能不亚于姜维,凭他镇守汉中多年未失的表现来看,他绝对能胜任一方大将的位置。所以,刘备慧眼识人,让魏延任职汉中太守,魏延也不负所望。

诸葛亮也不是如同演义中描述的那般恨魏延,说魏延有反骨,纯属小说虚构,增加情节精彩度而已。事实上诸葛亮颇有惜才,爱才之心,不然后期南征北伐也不会带上魏延,倚为前部先锋。子午谷奇谋的建议也显现出了他的谋略。


魏延有很高的军事才能,但是在政治内务方面,却很低能,这决定了他在外统兵打仗是个优秀的人才,但是要他做到诸葛亮这个位置,太难为他了。

二,魏延才干卓越,但是性格孤傲,有点

恃才傲物,蜀汉后期,只有诸葛亮能入他的法眼,其他人在他眼中犹如无物一般。诸葛亮去世以后,没人镇得住他。因此,得罪了很多人,尤其是杨仪。所以诸葛亮去世后,与杨仪不和,却没有人出来声援他,最终被杀。所以,即便魏延接替了诸葛亮的位置,他也只是个光杆司令。何况这根本不可能。

三,魏延是蜀汉内部派系斗争的牺牲品,诸葛亮在世时,凭他个人的威望和实力,小心翼翼地平衡荆州派,东州派,益州本土派,以及其他势力之间矛盾。魏延和后来的姜维一样属于无党派人士,势单力孤。因此,诸葛亮死后,矛盾凸显,魏延就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因为以杨仪,蒋琬费祎为代表的荆州派是绝对不会让魏延掌权的,即使掌权,也会想法把他拉下来。

四,魏延并没有反心,诸葛亮也没有对他起疑心,不然也不会让魏延断后,魏延如果真有反心早就投奔曹魏了,也不会追上来,只不过被杨仪借刀杀人给害死了。


所以抛开其他因素不谈,魏延掌权,必定会杀掉一些政见不一者,蜀国也许会内乱,对外魏延出子午谷,与曹魏抗衡,当然结果很难说,毕竟是军事冒险。内政魏延基本上是一塌糊涂。

最后,魏延死的有点冤枉,可惜了他一身的武艺,是蜀汉内部斗争害了他,也是他自身的性格缺陷害了他。


风信子1681598



三国时期,如果魏延不死而接替了诸葛亮的职务,不说蜀汉能不能完成统一大业,至少在整体局势上,会比之前好无数倍。

诸葛亮的死前遗命存在很大的问题,他的最终目的,是想把魏延、杨仪两人都压制住。因为诸葛亮指定的实际接班人,不是杨仪,也不是魏延,而是远在京都的蒋琬。诸葛亮还是想实现“军政一体”制度,想让蒋琬也像自己当初一样,独揽军政大权。



诸葛亮为什么将军权交给杨仪代管呢?原因很简单,当时的北伐战场上,只有魏延、杨仪两人够资格接管大权。如果将军权交给了魏延,那么?以魏延的性格,他虽然忠心于蜀汉,但也绝对不会心甘情愿的把军权交到蒋琬的手上。所以,诸葛亮决定将军权交给杨仪暂时管理。然后他给刘禅写了一封密表,希望将大事托付给蒋琬;同时,他还给蒋琬写了一封密旨,希望蒋琬在杨仪回军之后,立马拿回军权。


此次的权利交割,诸葛亮的遗命导致了怎样的结果呢?

杨仪、魏延互相争斗,各自大打出手,蜀军自相残杀,损失的始终是蜀国的国防力量。之后杨仪大胜,自以为不可一世,却又被蒋琬夺取了胜利的果实,得不偿失。

一封遗命,断送了两大中坚人才的性命,损失了无数的蜀国军士,使蜀都相继陷入战火之中,大大损失了蜀国的整体力量。

而且蒋琬在上任一年之后,就开始身患重病,无法秉持朝政,三年之后就死掉了。所以蒋琬的实际在位时间,仅仅只有一年,诸葛亮废了老大的劲,结果仅一年时间,就化为乌有了。

紧接着费祎上位,一路都是文官掌权,军权政治一手抓。费祎之后,黄皓开始参与朝政,不久后把持大权。诸葛亮害怕魏延弄权,结果反而被黄皓弄权了,导致了蜀汉“宦官专政”的局面。


如果他当初直接让魏延接替自己,这些人都不会发生,杨仪手中没有兵权,是不敢跟魏延争权的。之前的蜀汉内斗,就不会发生了。而且魏延掌权之后,说到底他顶多做个大将军,朝中的大事,丞相的职位,一样可以交给蒋琬接管。这样的话,政权、军权就不会落在一个人的手中了,就算后面的黄皓把持了朝政,他也不敢过度造次,因为军权不在他手里啊!

刘备驾崩的时候,对于权利的分配,就比诸葛亮高明许多。刘备以诸葛亮为丞相,主管朝廷大事,以李严为中都护,主管对外军事。使军政大权,不至于落入一人之手。不过李严最后的政斗失败,刘备应该没想到,也不能说刘备错了,只能说他选错人了,李严跟诸葛亮完全不在一个档次,玩完是早晚的事,起不到相互制衡的作用。


爱尚文史


三国时期,如果魏延不死,能取代诸葛亮的位置,蜀国也许没有那么快灭亡。

魏延曾任汉中太守,镇守汉中10年,汉中之地毫发无损;而姜维接手汉中,一个月就把汉中丢了,直接导致蜀国灭国。

如果魏延在,应该不是这个结果,以他固守汉中能力,曹魏不可能那么快攻下汉中之地。只要汉中不失守,曹魏就不可能轻易扭转三国鼎立的局势,而蜀国也不至于那么快灭亡。

魏延的能力,足以守住汉中,把曹魏抵挡在汉中之外,蜀国也就无忧。

很多观众看过《三国演义》,里面诸葛亮说魏延脑后有反骨,此人绝不可用,让刘备杀掉他。这是小说的虚构,正史中,魏延并没有谋反,终其一生都在为蜀汉尽忠,可以说是被《三国演义》坑得最惨的一个人。

魏延一生跟随刘备,在刘备入蜀过程中,立下不少战功,成为牙门将军。牙门将军这官职,平时要为刘备参谋,必要时会代刘备带亲兵上前线,一般能担任此职务的人,都是有勇有谋、值得信任的人。可见魏延在刘备心目中,是有勇有谋,非常值得信赖的人。

刘备入蜀后,去成都时,需要找人守汉中,大家都以为会是张飞去守,毕竟张飞是刘备的义弟,连张飞都觉得非他莫属。没想到的是,刘备选择了魏延,当时整个军中都震惊。

“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

上面是刘备让魏延守汉中,魏延给刘备的答复。寥寥几句话,显示了魏延的底气,也直接表示了对刘备信任的感激。

汉中的地理位置极其关键,需要有能力的将领去守,刘备选择魏延,由此也看出,刘备是非常信任魏延的,觉得他的能力足以守住汉中。

当然,魏延也干得不错。十年间,汉中守得固若金汤,曾经还大破曹魏后将军费瑶和雍州刺史郭淮的大军,获得大胜的魏延也因此被提拔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而且授予假节,进封为南郑侯。



魏延性格高傲,自负,不通人情,为自己招来横祸。

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唯杨仪不假魏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

魏延这个人,有才华,有能力,位高权重,深得主公信任,又擅长带兵,勇猛过人,本来他可以一直守卫蜀国,但是他的性子过于高傲,人又不太好相处,容易得罪人,大家同朝为官,其他人都避着他。

他掌权时,这些都没问题,大家为了避其锋芒,也不会说什么得罪他的话;但他一旦倒霉,曾经他得罪的人,很多人就会落井下石,以致于他和杨仪之争,人家都偏袒杨仪,没人为他说话。

他与杨仪一直不对付,诸葛亮在世时,还能压着两人,大家还能井水不犯河水,各司其职。但诸葛亮一死,他们两个人就闹起来了。

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死前与杨仪、费祎、姜维定下退军策略,让魏延断后,如果魏延不愿意走,就让他自己看着办。

诸葛亮死后,杨仪派费祎去问魏延,魏延说丞相死了,还有我呢,应该继续打下去。而且我魏延是什么人,凭什么给你杨仪断后?

杨仪立即率人撤了,魏延很不高兴,带人也往回撤,还烧了阁道。

后来杨仪魏延分别上表,说对方是叛徒,而其他的群臣更相信杨仪,还派了禁卫军北上,魏延最后被马岱追上并被斩杀。


蜀汉这么快亡国,有人祸成分。

蜀国,在诸葛亮执政期间,几次北伐,已令蜀汉国力下降,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而朝中人才青黄不接,将军不是老的老,就是少的少。“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这种局面很可悲,也直接说明了蜀国的窘境。

诸葛亮选定姜维为继承人,虽然姜维很优秀,在蜀汉后期也是相当有名的将领,但是他的能力还不足以带着蜀汉走出新的局面。而姜维强行九伐中原,均无功而归,也加速了蜀国的灭亡。

诸葛亮生前,已知魏延和杨仪不和,却没有解决这个问题。诸葛亮临终前将大权交给一介书生杨仪,而造成了魏延后来不得善终,直接影响蜀国的命运。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在诸葛亮死后,如果魏延还活着,他守汉中没问题,蜀国也不至于亡的那么快。


我的总结:不论是人的命运,还是一个国家的命运,都有因果循环,踏错一步,就万劫不复。魏延如果不恃才傲物,也不至招来杀身之祸。而诸葛亮当时如果选了魏延,没有选杨仪,蜀国也许没有那么快灭亡,也许还会有其他的可能,只是历史没有如果,我们只能遗憾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