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古代軍隊動輒數十萬上百萬?

書中有路


古代如果真的搞出上百萬的戰爭,那麼打勝了還好,打敗了的話這個王朝可就危險了。

人口基數、財力、生產力標準都擺在那裡,如果不是窮兵黷武,要湊齊百萬大軍相當的困難。並不是說古代王朝弄不出百萬的軍隊,擁有百萬軍隊的王朝不少,但能拿百萬大軍打仗的可不多見。

像元朝進攻日本的“文永之役”,忽必烈派出的部隊一共也就3萬2千300人,其中漢軍2萬,高麗軍5600,水手6700,其餘都是蒙古人,而日本“九州諸國”憋死了也只湊出10萬大軍,而接連幾場戰鬥都是400、500人的規模。最後元軍遭遇“神風”,只有13500人活著回到中國。這些戰役看著大,規模和消耗也不小,但戰鬥規模卻很一般。

還有的國家軍民一體,比如遼國就是個擁有百萬大軍的國家,按照歷史記載,遼國施行的是舉國皆兵的制度,凡是十五歲以上,五十歲以下的男子都“隸兵籍”。《遼史》的《兵衛志下》裡面還比較明確的歸納了遼國能用的兵員。

按照其中的“五京民丁”(遼五京分為:上京臨潢府、東京遼陽府、西京大同府、南京析津府、中京大定府)所載,上京、東京、中京三地擁有在冊丁籍22萬6千1百人,西京、南京、故漢地有80萬6千7百人,遼國把這些人都當成“兵”了,“大約五京民丁可見者,一百一十萬七千三百為鄉兵。”

這還不算完,遼國還有“屬國軍”,按照記述“遼屬國可紀者五十有九,朝貢無常。有事則遣使徵兵,或下詔專征;不從者討之。助軍眾寡,各從其便,無常額。”

說是國家,其實很多都是部族,什麼吐谷渾、鐵驪、黑車子室韋、東部奚、沙陀、甘州回鶻、突厥、吐蕃、高麗、西夏、女直都有,這幫人的數量可不小,甭管遼國是不是真的叫的動(西夏他都沒轍),“二帳、十二宮一府、五京,有兵一百六十四萬二千八百”也就是個擺設,遼國也明白這些屬國沒那麼好弄,所以“不輕用之”。

看看,這就是個百萬大軍的國家,然而這隻能叫戰爭潛力,不能叫真正的兵員數量,遼國的軍隊如果要劃分一下的話,可分為“御帳親軍”、“宮丁”、“大首領”、“諸部族”、“州兵”、“屬國之眾”,真正能打仗的是皇帝的親軍和宮丁,這些才是遼國正經的作戰部隊,宮衛騎軍多達50萬之眾,這些“正軍”也是遼國把守四方和負責戰爭的主要力量,至於那上百萬的“鄉丁”和“屬國軍”,看看就好,別當回事兒。

王莽朝的昆陽之戰也是個很好的例子,王莽為了平滅綠林軍,集結了43萬大軍掃蕩,結果昆陽一戰遇到了劉秀,讓不足2萬的綠林軍打得大敗,這一戰直接動搖了新朝的根基,沒多久起義軍就殺進了長安,砍死了王莽,新朝就此滅亡了。

歷史總免不了人們的誇張,大文豪蘇東坡就曾經在《昆陽城賦》中寫下了“屠百萬於斯須,曠千古而一快”的字句。這也怪不得蘇軾,長期以來民間許多種傳說都將昆陽之役吹成“劉秀大破莽軍百萬”,詩人跑去做客,自然不可能拆臺來個“屠三十萬於斯須”。

公元383年的“淝水之戰”也可謂是一場古代大規模的決戰,東晉的八萬北府軍與前秦軍隊對陣淝河,這些秦軍按照考證約有30萬是真正的苻堅嫡系部隊,其餘的50萬人馬與前面提到遼國的那些“諸部族”、“屬國軍”差不多。

所以苻堅的大軍雖然號稱“百萬之眾”,卻始終展現不出什麼戰鬥力,一路上還不斷被東晉軍隊阻擊和騷擾,人心惶惶軍心不穩,以至於“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等到正式與渡河而來的北府軍決戰,對方騎兵一衝,前秦軍馬上亂七八糟的崩潰了,回到洛陽時只剩下了十萬人馬,苻堅的霸業也就此終結,

實際上許多真正的大戰並不需要百萬人馬,比如漢武帝對匈奴的戰爭,這場大戰一共打了44年,匈奴流盡了血,漢朝也窮兵黷武到極限,然而最重要的河南、漠南之戰、河西之戰、漠北之戰人數都在10萬到50萬之間。

比如最艱險也最史詩的一場漠北之戰,衛青和霍去病僅各率5萬馬步軍追殲匈奴,匈奴也集合了10萬兵馬進行抵擋,最後衛青殲敵1萬9,霍去病自損一萬,幹掉了7萬匈奴,漢軍抓獲匈奴貴族和將領無數,封狼居胥。

值得注意的是,漢軍的人員雖然只死傷萬人,但馬匹卻一戰耗去了10萬匹,這還不算運糧的民夫、牲畜,以及各地運輸和徵發的糧草,正因為戰爭急速消耗了一個國家的財力,漢武帝警醒後發佈了《罪己詔》。

所以,想玩百萬大軍攻略確實是一件比較有難度的事情,中國的就不提了,西方也有這樣的事情。比如亞歷山大與大流士的“高加米拉之戰”,為了這場戰爭大流士花了不少心血,不僅拉來了號稱百萬的大軍,為了讓戰車流暢的衝鋒,他還讓部隊平整了戰場的土地。

結果這百萬大軍並沒有給大流士帶來勝利,被拆掉大營的亞歷山大奮勇衝鋒到大流士的戰車前,一飛矛擲死了大流士的車伕,繼而逃亡的大流士帶動了整個波斯軍的崩潰,這一逃,波斯帝國也亡了。


王司徒軍武百科


100萬人相當於一個移動的巨型城市,戰國時期的最大城市齊臨淄與燕下都滿打滿算也才各30萬人口,這還是固定地點才能做到養活30萬人,一隻移動中的百萬大軍...光是喝一次水說不定就真能把一整條河喝光。根據居延漢簡的記載換算漢代一個士兵每月的口糧是20,三人合10石,換算成公制大概38.8公升每人,100萬人一個月就是3.9萬立方米的糧食,摺合每日1300立方米,這對於只有畜力和人力,道路狀況極差的的古代來說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即使運輸條件允許,也沒有那麼多的糧食可供軍隊使用,漢代的畝產按照吳慧的(現在被認為是偏高的)估算,一畝地大概均產是3石(吳慧:中國曆代糧食畝產研究,p123),也就是說在運輸儲存過程中不計損耗,13畝地才夠供給一個士兵。再來看看徵兵途中的損耗。抗戰中期蔣夢麟曾實地考察過兵役的狀況,在缺乏現代交通工具的情況下,一夥700人的壯丁最終僅僅有17最終人入伍,剩下的人不是餓死就是患痢疾而死,主要是古代作戰相應的後勤輸水運糧人數的龐大,古人很多時候的百萬大軍都是將這些非作戰人員算在其中的。列如隋煬帝的一百一十三萬大軍,光後勤補給就能佔三分之二的人數。漢朝的衛青霍去病突入漠北,雖然騎兵只有幾萬人,但是運糧的有二十多萬。




草上肥貓


上百萬的很少。幾十萬的高頻戰爭主要是春秋戰國、五胡亂華、五代十國時期。實際上戰鬥部隊也沒那麼多,主要是古代動員能力低效,需要龐大的輜重,輔助人員比較多。


歷史與現狀


虛張聲勢。

在中國古代,動輒就是幾十萬大軍。記得史書記載,長平之戰雙方投入近百萬,白起坑殺趙國軍隊有20萬多人;鉅鹿之戰,項羽破釜沉舟打敗了秦軍的30萬人;劉邦聚集諸侯各國軍隊80萬人彭城之戰,被項羽10萬人馬打敗;赤壁之戰,曹操也號稱自己是百萬大軍。

中國當時軍隊真的有這麼多人嗎?在早期,中國人口可能只有幾百萬,怎麼可能拿出這麼多人來當兵,難道全民皆兵。其實有好多百萬大軍 ,幾十萬大軍都是有水分的。比如十萬大軍,這十萬大軍並不是純粹的作戰部隊。要知道在古代可怕的後勤保障體系下,光補給線上的糧食損耗就是一筆很大的開銷。所以,這十萬大軍,是否是作戰大軍和後勤人員的總和?古代軍隊常有三種人:戰兵,輔兵,民壯。然而出於不同目的,統帥常常將將不作戰的輔兵和民壯都算在裡面。一般來講一個兵要配兩個後勤

即便真有幾十萬作戰部隊,在通信情況極差的古代,將這幾十萬軍隊統一調度,排兵佈陣,也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

另外,史書是人寫的,人寫的就有可能是假的。就像明朝,明朝同越南作戰,聲稱兵力達80萬,越南直接說自己兵力有700萬。事實上,雙方兵力加到一起都不到30萬。

而且,古代是怎麼算人數的,這麼多人要完全統計出來是非常困難的。我個人估計一般大型戰爭真正兵員大概就在十分之一左右,比如劉備的夷陵之戰號稱七十萬,估計真實人數在五到十萬左右。


歷史一角


古代軍隊動輒數十萬甚至上百萬,往往是包括後勤人員另外加上誇大的結果,原因如下:

一:虛張聲勢。冷兵器時代,科技並不發達,主要還是靠人數取勝,因此,虛張聲勢誇大人數,不僅有利於增強軍隊的聲勢和士兵的士氣,還可以在聲勢上壓倒敵軍。

例如,官渡之戰曹操發動23萬軍隊攻打孫劉6萬多人,其23萬軍隊號稱80萬。曹操23萬人之中,後勤人員與戰鬥部隊比為4:1,其中戰鬥部隊五萬人,其餘為後勤人員。孫劉聯軍以水軍為主,水軍後勤與戰鬥比例為1:1,其中戰鬥部隊三萬人,其餘為後勤人員。曹操以五萬打三萬,兵力相差無幾,又是江上作戰,且遠道而來,北人水土不服,多生疾病,又不習水戰,後勤補給困難,失敗也就在所難免。

明英宗朱祈鎮率領五十萬大軍,其實只有二十萬人,戰鬥人員不超過五萬人,又以步兵為主,因此才被瓦刺騎兵擊潰。

至於長平之戰,白起坑殺趙軍四十萬。其中戰鬥人員只有七萬人,剩下的都是後勤人員,再加上長期飢餓以及傷員眾多,因此才被白起坑殺。

第二:軍隊人數不等同於參與戰爭的人數。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古代打仗需要糧草就需要有人運輸,正規的軍隊通常是用來作戰,而這就需要專門的人運送糧草。

第三,古代步兵戰鬥人員與後勤戰鬥人員比通常為1:4,騎兵戰鬥人員與後勤人員比通常為1:10,水軍戰鬥人員與後勤人員比通常為1:1。

古代運送兵員及糧草等物質,首選水路,因為水路是性價比最高的運輸方式。若陸運糧草的話,千里轉運,十不存一,大部分被運糧的人馬消耗了,再加上古代都是土路,一下雨更沒法走,且容易被土匪與敵人打劫,也不安全。

進入近視代之後,特別是鐵路發明之後,後勤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兩次世界大戰時期,和平時期戰鬥人員與後勤人員比是3:1,戰鬥時期戰鬥人員與後勤人員比通常是1:1。其中美軍在二戰中二百萬人在前線作戰,六百多萬人提供後勤保障工作,戰鬥人員與後勤人員比達到驚人的1:3,太奢侈了,當然了,這屬於特例。

打仗其實打的是後勤,沒有修京杭大運河,隋煬帝又怎麼可能調大軍遠征高麗?

直到鐵路的大規模出現,才使戰爭規模迅速擴大。

因此大家千萬不要被古代的號稱所騙。




當代曹植


就拿我們中國的歷史三國來說,赤壁之戰!喜歡歷史的各位可能說是耳熟能詳,當時曹操進攻東吳,浩浩蕩蕩從北方而來!號稱80萬與吳侯會獵於吳!怎麼可能呢,其實當時曹操把全部家當拿出來也沒有80萬!只有大約20萬, 而孫劉聯軍號稱30萬!最多也就10萬!據我所知不可信!所以動輒幾百萬軍隊是不可能的!謝謝這就是我的回答!


波瀾不驚的世界


我是閒談趣史,我來回答下這個問題

其實就算是現代戰爭,後勤運輸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古代科技水平不高,後勤的壓力更大,需要大量的人力、畜力予以維持,一個作戰士兵的身後可能要有好幾個後勤士兵,但注意,他們也是士兵,也經受過訓練,也可以作戰,所以在古代軍隊兵力計算的時候,這些後勤士兵也會被計入總兵力。

舉個例子來說,曹操的八十萬大軍下江南。書中也說80萬大軍為號稱,也有人說實際上是青州兵主力15、6萬 ,和荊州降卒7、8萬。但是史載曹操得青州兵30萬,但擇其精銳,得三萬而已。

通過《晉書》我們可以知道,晉朝初年全國只有245萬戶,多了不過1000萬人口,而在幾十年前,哪個殺伐慘烈的時候,曹操的地盤上最多隻有100多萬戶,這麼點人口是絕對無法供應二十幾萬大軍的。

戰鬥人員和後勤人員起碼要1比3,才有起碼的戰鬥能力,那這樣計算曹操起碼要動員100萬人以上。那所有的男性成年人就都要出動了,那田地怎麼辦?來年吃什麼?


閒談趣史


古代軍隊動輒幾十萬人上百萬人。總結一下,這樣的情況大概就是,虛張聲勢或者軍民不分。

虛張聲勢,是為了向對方威懾。古代科技不發達,通常很難準確把握對方的人數。古代軍隊不像現代軍隊,很多都沒有國家和民族的意識。凝聚力不強,戰鬥意志也不那麼堅定。傷亡達到百分之一二十,基本上就崩潰了。靠控制軍人家屬、重賞、劫掠來鼓勵和控制軍隊。像岳家軍那樣的軍隊,能夠不是為了錢,死戰苦戰,是極少的。虛張聲勢,確實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比如唐太宗與竇建德虎牢關之戰。竇建德估計有10萬人,號稱幾十萬。就嚇得李元吉差點放棄圍困洛陽王世充引軍逃走,李世民堅持要戰,自己帶領幾千精銳匯合當地一萬多人堅守虎牢關,最後取得大勝。赤壁之戰,曹軍號稱80萬,不也嚇的孫權差點投降嗎?這兩個是沒有成功的例子。成功的例子其實更多。往往通過軍事威懾,再通過一個說客,就能達到奇效。比如戰國時候的,蘇秦,張儀。

軍民不分,往往在朝代末年,軍閥的軍隊和所謂的起義軍,這樣的情況很嚴重。比如明朝末年,左良玉的軍隊號稱80萬。實際上大多數是裹挾的群眾。真正能作戰的軍隊,5萬人都沒有。北宋末年,宗澤在開封收編各路義軍,準備抗金北伐。這些義軍,動輒數萬數10萬。其實大部分是老弱婦孺。最後收編了幾十路義軍,得軍隊40萬。岳飛也在其中。這些軍隊紀律性差,作戰能力不強,為了私利,常常相互爭鬥。烏合之眾,不堪大用。宗澤最後也沒能北伐。西漢末年的赤眉軍、東漢末年的黃巾軍,也是動輒號稱數10萬、百萬。其實裡面真正能作戰的最多幾萬人。戰國末年,往往也發生幾十萬人的戰爭。但是那時候實際上也是全民皆兵。在一個地區發生戰爭,十幾歲到60歲男丁全部被徵召,發給武器,就是士兵了。

古代由於道路條件,運輸條件,組織能力差。真正10萬人以上軍隊的戰爭,是很少的。往往都已經是滅國之戰。精兵尤其少,我自己就統計過。中國真正有過精兵三十萬以上的朝代,只存在於秦國以及秦朝、漢朝、唐朝、明朝初年。這些時候,都是中國真正最強盛的時候。


安漢縣嘉陵江撿石人


我是奇趣講史,為你解答這個問題

古代打仗動用十萬上百萬人是有原因的。

原因一:“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運送糧草是個大問題,動用的人力就很多了。那時候交通不發達,運輸起來不方便。所以會用到許多人力,這也是古代軍隊人數多的原因。



原因二:古代打仗的軍事行動是會影響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因素的。有的為了保家衛國,有的是不正義的侵略。但是這些因素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就是勝利。勝利是多麼重要的,所以為了保證勝利就會派上許多的兵力來打好這一仗,這也是古代軍隊人數多的原因。

舉個例子,就拿“長平之戰”來說吧!這場戰爭就動用了許多兵力。

秦昭王得知趙軍主力的糧道被截斷,就親自到河內郡(今河南沁陽及附近地區),加封當地百姓爵位一級,並徵調全國十五歲以上的青壯年集中到長平戰場,攔截趙國的援軍和糧運。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農曆九月,趙軍主力已經斷糧四十六天,士兵們相互殘殺為食。趙括將剩餘的趙軍組織成四支突圍部隊,輪番衝擊了四、五次後仍不能突圍。

於是,趙括親帥精銳部隊強行突圍,結果被秦軍亂箭射死。



趙國軍隊因無主將指揮,20萬士兵向秦將白起投降。白起說:“趙國士兵反覆無常,如果不全部殺掉他們,恐怕再生事端。”於是白起用欺騙的手段,命令秦國軍隊將趙國降兵全部活埋,只留下年紀尚小的240名士兵放回趙國。

長平之戰,秦國軍隊前後斬殺趙國士兵45萬人,趙國上下一片震驚。



引用資料:

———《史記·秦本紀》


奇趣講史


我認為古代軍隊人數並不真實。

第一:虛張聲勢。冷兵器時代,科技並不發達,主要還是靠人數取勝,因此,虛張聲勢誇大人數不僅有利於增強軍隊的聲勢和士兵的士氣,還可以在聲勢上壓倒敵軍。例如,官渡之戰曹操發動20萬軍隊攻打孫劉5萬人,其20萬軍隊號稱80萬。

第二:軍隊人數不等同於參與戰爭的人數。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古代打仗需要糧草就需要有人運輸,正規的軍隊通常是用來作戰,而這就需要專門的人運送糧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