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的實力被高估了嗎?

沙漏遺愛


移民城市從來都不會缺乏活力與創造。深圳如此,蘇州也不例外!蘇州雖然與深圳依靠港澳一樣緊靠上海,從中得到發展機遇,但蘇州卻不像深圳那樣在國家層面得到那麼多的特殊待遇與政策支持,一個地級市的限制卻沒能制約住蘇州的發展(當然,如果政策層面更好,蘇州發展會更好些),崑山、張家港、太倉、吳江等地出色的表現讓同處上海周邊的浙江嘉興、寧波、紹興,甚至於另一個天堂城市一一浙江省會杭州(要知道,杭州作為省會城市,有許多蘇州所沒有的優勢)都自愧不如。

外來移民自強不息的奮鬥,本土人士的努力拼搏,共同造就了蘇州的輝煌。八九十年代的鄉鎮企業模式,後來的張家港、崑山模式,蘇州工業園區模式,像吳江盛虹、恆力、亨通等大企業,都是蘇州走在時代發展前列的代表與縮影。現在,在面臨外資流失的新問題面前,蘇州人的表現仍然不乏亮點,轉型升級的步伐仍舊鏗鏘有力。像華為等一大批電子信息的巨無霸相繼在蘇州開設總部,國字號的國有大企業青睞蘇州,世界500強大部分還看好蘇州,蘇州的產業層次近些年明顯得到提升,畝均產出和稅收在全國名列前茅,蘇州GDp在這麼大基數的情況下還能有今天如此增長的良好表現,說明蘇州仍然充滿活力!

良好的人居環境也是蘇州的優勢,這也是蘇州得以繼續發展的動力所在。

天堂蘇州,魅力依舊!


雲臺攬勝


蘇州應該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存在,其取得的成績可以作為中國市場經濟的一個案例。

蘇州既非副省級城市,僅僅是一個地級市;蘇州也非計劃單列市,連個機場都沒有;蘇州更不是特區,也沒有什麼大港。所以從地位上,蘇州和中國600多個普通地級市沒有啥區別。

但蘇州的GDP一直高居江蘇第一,全國第六。蘇州的工業產值3.57萬億,全國第一,竟然超過上海幾千億。可以說蘇州的GDP全是硬通貨,比北上深靠金融這些虛擬經濟更能增加社會財富。

蘇州的城建是具有長遠眼光的,並不因為城市建設需要而把老城推了,而是另建新區,很好保護了蘇州的歷史,這筆財富無法用金錢衡量。

蘇州的創業環境比很多省會城市優越,尤其是除了工業外,竟然有大量新經濟初創企業,這本身說明蘇州對高端前沿人才的吸引力。

蘇州對國家發展更具意義的是其發展的均衡性和城鄉一體化。這麼強的城市,竟然是轄區超過市區,崑山是全國GDP最高的縣級市。蘇州大多數鎮的經濟實力超過中西部大多數縣。所以蘇州非常像歐美城市,沒有貧民窟,沒有二元結構。

除了教育資源、政治地位和交通條件,蘇州不遜於北上廣深以外的任何城市。





龍首精裝科技


蘇州的實力被高估了嗎?恰恰相反,我認為蘇州是一座被嚴重低估的城市。你問問蘇州700萬外地人讓他們選擇會去哪裡,你問問湖西、湖東、獅山、平江這些地方的土豪和中產會不會離開蘇州?

你再看看長三角的絕對老大上海,未來會溢出多少人流來蘇州,未來滬蘇杭會形成金三角的同城化格局,這是市場必然,蘇州以自身不具備的科教實力,卻創出了僅次於北上深的科研成果,以自身的風土人情太湖文化支撐著旅遊和影視產業,所以有些人提出的諸如什麼科教文衛等數據,在蘇州這個務實者面前就是個口號罷了。

比如算綜合實力,算各種商業體數量等,刻意把蘇州幾個縣級市的計算排除在外,很實際的含金量較高的人均收入(去年蘇州人均可支配收入僅次於上海、北京)擺在面前漠然視之,卻偏偏琢磨出個本外幣存款,而實際上這個數據本身瑕疵很多。

蘇州的實力被高估了嗎?顯然,蘇州恰恰是被低估了,有實力才會被無形之手有意無意的壓制,比如機場、自貿區、高鐵、地鐵、縣級市並區等等,但是你反過來想,如果這些都順著蘇州的意願了,蘇州衰落論還有幻想的空間嗎?作為蘇州,無需過多在意別人的評價,實力擺在這兒,現在的蘇州轉型基本成功,那些該來的,終究會來!

對此觀點你有異議嗎?


沙漏遺愛


蘇州的實力是否被高估,首先要有個參考值。我們把全國經濟50強拿來做參考。

蘇州GDP放眼全國,由原來的第五下降到現在的全國第七。整個蘇州大市,GDP1.8萬億。

近日,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五次會議召開,指出當前我國區域發展形勢是好的,同時經濟發展的空間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為承載發展要素的主要空間形式。新形勢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要增強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經濟發展優勢區域的經濟和人口承載能力。

根據國家統計局發佈的數據,新中國成立7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後,城市百業興旺,經濟總量持續快速增加。2017年,僅地級以上城市地區生產總值就達到52.1萬億元,佔全國的63.0%;上海、北京、深圳和廣州4個城市的地區生產總值超過2萬億元。

那麼,我國的經濟強市主要分佈在哪些區域呢?梳理了2018年GDP50強城市後發現,目前經濟強市主要分佈在長三角、環渤海、珠三角等區域;中西部、東北入圍50強的城市主要是省會城市、直轄市和計劃單列市;入圍50強的普通地級市主要分佈在沿海地區,其中蘇州和無錫在全國領跑。

城市經濟50強:江蘇最多 山東第二

根據統計,從入圍門檻來看,今年第50名的東營GDP為4152.47億元。50強城市GDP之和達到496065億元,佔全國的55%左右。

50個城市中,GDP超過5000億元的城市已經達到42個,超過萬億元的城市達到16個,比上一年增加兩個,新成員分別是寧波和鄭州。這16座城市的GDP之和達到27.95萬億元,佔全國GDP比重為31%。可見GDP萬億俱樂部城市、中心城市對我國經濟驅動作用日益凸顯。
從行政級別來看,這16座城市包括四大直轄市,8個副省級城市廣州、深圳、武漢、成都、杭州、南京、青島、寧波,省會城市長沙和鄭州,以及普通地級市蘇州和無錫。按四大區域劃分來看,東部沿海發達地區有11個城市,中部有3個,西部有2個,中西部入圍的城市均為直轄市和強省會。

那下一個加入GDP萬億俱樂部的城市會是誰?

從數據上看,佛山(9935.88億元)已無懸念,此外濟南在去年底合併萊蕪後,新濟南實力大增,GDP達到8856億元左右,位居第18位。新濟南與泉州、南通、西安、東莞構成8000億元梯隊,成為GDP萬億俱樂部的後備軍。

2018年,我國GDP十強城市分別是上海、北京、深圳、廣州、重慶、天津、蘇州、成都、武漢和杭州。其中,前五個城市的GDP均已超過兩萬億元,上海和北京均超3萬億元。

從50強城市的區域分佈來看,東部沿海有35個,佔70%;中西部共11個,佔22%;東北共4個,佔8%。

從城市群的分佈來看,作為我國實力最強的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共有16個城市入圍50強,此外珠三角和京津冀各有4個城市入圍。

從省份分佈來看,第二經濟大省江蘇最多,有9個城市入圍50強,分別是蘇州、南京、無錫、南通、常州、徐州、鹽城、揚州和泰州,其中蘇南4城、蘇中3城、蘇北2城。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江蘇南北差距較大,但近年來隨著蘇南地區進入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階段,經濟增速放緩,同時江蘇區域均衡發展持續推進,不少產業向蘇中、蘇北轉移,三個區域之間的差距不斷縮小。

第三經濟大省山東入圍50強的城市也達到8個之多,第四經濟大省浙江入圍城市達到6個。

相比之下,連續30年經濟總量居全國第一的廣東,入圍城市僅4個,分別是深圳、廣州、佛山和東莞。這與廣東省內區域經濟差距大,珠三角與粵東西北發展失衡有關。

四大一線城市中,廣東就坐擁深圳與廣州兩個

。數據顯示,2018年,廣深的GDP之和達到47081億元,佔全省的45.3%,如果再加上佛山和東莞,四座城市的GDP之和就佔全省的67%。但省內排名第五的惠州去年GDP僅為4103億元,不到第四名東莞的一半。況且廣東還有8個市的GDP在2000億元以下。

但廣東這種大城市引領的模式也有其明顯的優點。華南城市研究會副會長孫不熟說,江蘇和廣東的GDP雖然相差不大,但在財政收入、本外幣存款、上市公司、世界500強等指標上,江蘇和廣東的差距就拉開了。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江蘇缺少廣深這樣的聚集高端服務業的超級大城市。

江蘇省社科院研究員田伯平也認為,廣深作為兩大一線城市,集聚高端要素的能力更強,現代服務業更發達,對珠三角地區的轉型升級起到非常重要的服務和帶動作用。相比之下,無論是蘇州還是南京,江蘇中心城市的帶動作用都與廣深有較大差距。

十大地級市:蘇州“無敵手”

50強城市中有蘇州、無錫等24個普通地級市。

從區域分佈上看,這24個城市中,有22個來自東部沿海地區,而整個中西部和東北地區僅有兩個普通地級市,即河南洛陽和湖北襄陽。

作為千年古都,洛陽在中部地區的地位和作用至關重要。廈門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丁長髮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作為“一五”期間國家重點建設的重工業城市,當時國家在洛陽投了很多項目,洛陽有著雄厚的工業基礎,也是河南省的第二大城市。

總體上看,在中西部地區目前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省會城市與非省會城市差距十分明顯。雖然省會城市對區域經濟的帶動作用很關鍵,但中西部也需要培育更多的省域副中心城市。比如,河南將洛陽作為省域副中心城市打造,湖北也在積極打造襄陽和宜昌這兩個省域副中心城市。

按GDP總量的大小來看,普通地級市前十強分別是蘇州、無錫、佛山、泉州、南通、東莞、煙臺、常州、唐山、徐州,全部來自東部沿海地區,其中江蘇最多,一省就佔了5個,此外廣東有2個,福建、山東和河北各1個。

值得一提的是,儘管江蘇的強市最多,但在東部沿海幾個發達省份中,廣東、浙江、福建、山東以及曾經經濟較為發達的遼寧都有一個計劃單列市,唯獨江蘇由於複雜的歷史原因沒有計劃單列市。

但儘管沒有計劃單列、副省級城市這樣的頭銜,蘇州的經濟總量也不比很多副省級城市差。十年前蘇州的經濟體量位居全國前五,僅次於北上廣深,這些年雖然有些下滑,但仍位居第七,一直都是最牛的地級市。

改革開放之後,靠近上海的蘇南地區憑藉外向型產業的發展,經濟也隨之高速發展。2018年,蘇州轄下的三個縣級市崑山、張家港、常熟的GDP都已經超過2000億元大關。其中崑山是臺商投資集中區,曾以“筆記本電腦之城”聞名,高峰時期全球新上市的筆記本電腦每三臺就有一臺產自崑山。

再從各個主要經濟指標來看,蘇州在普通地級市中堪稱“無敵手”。

2018年,蘇州GDP達到18597億元,領先第二名無錫7000多億元;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120億元,是第二名的兩倍多;資金存量是28560.4億元,比第二名多了1.2萬億元左右;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746億元,超第二名2000多億元;只有在人均GDP上略輸無錫,在高新技術企業數量上略落後於東莞。

當然,包括蘇州在內,這些以製造業為主的普通地級市普遍存在一個問題,就是下轄縣市縣域經濟發達,但中心城區規模不夠大、不夠強,不同程度上存在“小馬拉大車”的現象。

華南城市研究會會長、暨南大學教授胡剛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這些以製造業為主的普通地級市,服務業佔比和發展層次都趕不上一線城市以及強省會城市,他們想要進一步發展就要把金融、商貿等現代服務業、高端服務業做好,而現代服務業要發展,就必須要把中心城區做好,把交通、教育、醫療等短板加快補齊。

事實上,目前包括蘇州在內的地級市都在積極補齊公共資源方面的短板。比如,8月24日,據蘇州市交通運輸局消息,蘇州市已經完成了蘇州機場的規劃選址、空域研究等前期工作。此外,南京大學蘇州校區建設的前期準備工作正在有序推進中,預計今年10月開工建設,2021年9月開始招生。

不過,目前十大地級市的發展也出現了一些明顯的分野。除了加快做強做優主城區之外,部分靠近核心大城市的普通地級市,得益於核心大都市的外溢,產業轉型升級不斷加快,高新產業發展水平位居前列。這些城市正在與核心大城市一起,打造大都市圈,形成產業的梯度合理分配。

例如,東莞近年來受到深圳的外溢作用十分明顯,目前東莞的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達到了5798家,位居十大地級市之首,在全國各城市中位居第五,僅次於北上廣深。此外,蘇州也不遑多讓,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達到5416家,佛山和無錫也分別達到了3900家和2064家。

相比之下,遠離核心大都市的普通地級市,在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方面都要遜色不少,比如泉州的高新技術企業只有508家,煙臺只有453家。未來這些城市在加快產業轉型升級等方面需要多下一番功夫。

總而言之,蘇州的實力市被嚴重低估的!


社論消息


蘇州缺乏國家級企業總部,這是硬實力,什麼沙鋼,金螳螂,恆力都是短期發展的私企,外企只是撈一票走人的,目前蘇州處於艱難轉型期。


qiangyisong


蘇州的實力沒有被高估!

蘇州不靠政治地位,不靠國家政策,完全靠自己的努力打拼出來的!它的GDP總量遠超廣州以外的所有省會城市,人均GDP遠超除深圳以外的所有大城市!

蘇州應該位居中國新一線城市第一名!將來有望成為中國的第五個一線城市!


風一樣的BOY


當然有疑議,蘇州的工業,全都是一些小微企業,代加工企業,請問蘇州一直在提GDP 佔全國第七位,它有專業的足球隊嗎?籃球隊嗎?這些都是燒錢的企業。哈哈,小微企業是承擔不起的。


翁戍華


跟個人就業,職場,薪資,發展潛力,行業相關,退休工資,環境優美,便利,文明程度,科教文衛資源,開放程度,包容程度,科技先進性相關的,和杭州,上海,南京,深圳,廣州相比,我們都看在眼裡,是高估還是低估


Alfred113666611


讓常熟崑山太倉張家港人民出門就說我是蘇州人!那你就沒有被低估!


離子積


說幾條吧:GDP總量高,託管的四個縣級市佔了一半多點;前些年發展快,吸引了一些外地人口,有製造業底子;近期清除低端製造業,順帶走了不少人,但同一時期城市骨架拉得更開了,東邊園區,西邊新區,科技城,北邊高鐵新城,南邊吳江新區,太湖新城,這樣稀釋,顯得人更少;清除低端製造業以後想要引入電子信息、軟件、互聯網產業,要面對周邊城市激烈競爭,這些行業目前周邊上海、杭州、南京都已經更具規模,此類產業規模越大吸引力越大;16年開始房價增長較快,目前為止現階段增長潛力消耗無幾,一般是本地人手裡都有,外地沒錢的買不起,有錢的由於價格處於較高位置周圍城市可考慮的也不少。後續還是得看產業轉型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