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會時常感覺到孤獨嗎?

用戶8095202008969


很多時候都會覺得孤獨。

當大家結伴出行,別人聊得熱火朝天,自己卻插不上半句話的時候;當自己一個人獨來獨往的時候;當你有心事很想對一個人說,卻找不到傾訴對象的時候……

曾經孤獨對我來說是一個很黑暗的詞,就像你習慣了附和別人的活動,卻在某一天突然要自己一個人行動,很茫然,不知所措。

後來,找到了適合自己獨處的方式,便不再害怕孤獨。

“孤獨”的時間可以讓你做很多事,多看看書,多出去走走,一定會有不一樣的見解。

孤獨,其實也沒那麼可怕。內心強大,就什麼都不怕。


讀者


每個人都是害怕孤單的,我也是外向性格,即使是初次見面的人都能夠打成一片。從小到大閨蜜也有幾位。。只是有時候,想說話了,卻不知道對誰說,從何說起。。也許人都會有這一面吧。。

孤獨,對我來說其實挺可怕的一個詞,一個身邊朋友很多的人,最害怕的就是當夜深了,所有人都睡了的時候,自己卻呆呆的無所適從。。。。至今,我也沒有找到能夠解決的最佳方法,我唯一的辦法就是充實自己了。。。自己的時候,看看書,聽聽音樂,偶爾去鍛鍊身體。。。就這樣了。你也會有自己的愛好吧,那就把他們變的強大吧。讓自己充實起來。也許會好些。。。呵呵


啊曉禹啊


一個人在外地求學、工作,已經習慣了離開父母的日子。


上學時有很多同學可以交流、學習、玩耍,上班的時候也有同事值得溝通交流。


反正沒有怎麼覺得孤獨過,可能自己也是一種內向的性格,在一個人的獨處中獲得積極的能量。無論是一個人閱讀,還是一個人走路亦或是一個人安靜地望向遠方發呆都能讓自己的內心獲得放鬆。


但在熱鬧的地方,自己很多時候都會覺得不自然,也會有一種度日如年的感覺。


一個人的時候有一個人的好,在沒人打擾的時候可以盡情提升自己的技能。通過閱讀一本好書,也可以和一位高尚的人士談話,有時候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就是這個理。

只有自己是在走上坡路,勤奮是可以獲得成功的,但不要在平路上努力,這時候的努力是沒用的。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性格,也都有著自己的特長和方向,在正確的時間去做正確的事情。

孤獨,也可以成為你的一劑良藥。


有觀點的小毛蟲


其實所謂的孤獨,只不過是人們情緒波動的一種意識形態在不同的環境及不同的背景中思想和肢體語言的反應。

我們時常將孤獨與寂寞、失落、鬱悶甚而消沉、憂傷等聯繫到一起,但孤獨感的存在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是一成不變的。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貌似孤獨,其實不然,有明月,有影子,有美酒,“最憐圓缺處,曾照古今愁”,那是借月抒懷,只有“冷冷清清尋尋覓覓悽悽慘慘慼戚”才是真正的孤獨!

天才是孤獨的,因為平常人的思想觸摸不到那種神秘的境界,但天才並不孤獨,他有自己的世界!

險峰老剎,青燈古佛,遠紅塵,近雲天,晨鐘暮鼓,參憚禮佛。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似乎,這也算不得孤獨。

(時下有一種病,叫抑鬱症,其高發區並非偏避之地,亦並非貌似孤獨生活艱難之人,反而大多是生活在鬧市中,衣食無憂一族。當人用思想不斷放大內心的情感,失望,焦慮,憂傷,便會用冷漠將自己層層包裹起來,無法自拔,直至於扼殺自己對生活的最後一絲慾望,——“生無可戀,”便是此種情形最好的寫照。)

失望,自閉與悲傷來源於孤獨,當心情低落至極至時,便喪失了規避危險的本能,此時若無干予,任何及其微小的誘因都將成為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極端的悲劇便可能隨時發生。


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在國破家亡之際,悲傷憤怒乃至絕望,在汩羅投江自盡,將性命與家國緊緊地聯繫在一起,何其悲壯!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這就是孤獨。

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 —— 屈原《國殤》

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 —— 屈原《國殤》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遠。 —— 屈原《國殤》

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 —— 屈原《國殤》


臨湘手藝人大王



如今孤獨正變得越來越普遍:調查表明,有將近五分之一的美國人強烈地感到孤獨;而2004年的社會調查顯示:參與者中感覺“沒有人可以與自己討論重要問題”的比例是1985年的三倍。

孤獨不單讓人痛苦,還很危險。研究發現,孤獨的心理狀態會讓一個人的死亡風險提高26%,而長期孤獨會削弱人的免疫系統,導致孤獨者更容易過早死亡。那麼,該如何幫助孤獨者走出孤獨?

芝加哥大學心理學教授John Cacioppo對孤獨進行了20多年研究,並將研究成果寫成《孤獨(Loneliness)》一書。今天我們就為大家導讀這本書,來聊一聊:

什麼是孤獨?人為什麼會陷入孤獨?孤獨如何引發更多的孤獨,以及如何緩解孤獨



感到孤獨,意味著你得尋找更有意義的聯結


心理學家認為,孤獨是由於人們沒有獲得足夠的、令自己滿意的社會聯結,而導致的不舒服的情緒體驗。“滿意”的標準多種多樣、因人而異。有些人享受深度交往,有些人喜歡更廣泛地交際。因此,同樣的境況下,人們的孤獨感也是不同的(Boomsma et al., 2005; Khazan, 2017)。

人們下意識地認為:感到孤獨意味著這人形單影隻。但實際上,人們可以在獨處時未必感到孤獨,也可以在人群擁擠時感到孤獨。因為孤獨來自於人們“擁有的聯結”與“渴望的聯結”之間的差異,它是一種主觀感受。

一個人可能被他人圍繞,卻因為渴望某種聯結而不可得,於是感到孤獨;而獨處則是一種客觀狀態,是“此時此刻只有我一個人”。人們可能主動選擇獨處,比如,他們可能對現有的聯結非常滿意,所以沒有意願與他人接觸;他們享受獨處,並不感到孤獨。


那麼,如何區分自己是“安於獨處”還是“感到孤獨”呢?我們可以通過自己的情緒狀態進行判斷——孤獨會讓人感到不安、痛苦與耗竭;而“安於獨處”的人,會在獨處時感到平靜、甚至富有創造力。


儘管孤獨不是一種舒適的感受,但它帶來的並非只有消極的影響。Cacioppo教授認為,孤獨是一種有用的“社交痛處(social pain)”,當人們的社會聯繫變得脆弱,甚至即將崩潰時,孤獨就是信號。孤獨幫助我們更好的生存,依戀關係的提出者John Bowlby寫道:“年幼的時候,從特定的看護者身邊被孤立開來是非常危險的。不難想象,動物們有與同伴保持聯結的本能。”

孤獨提醒著我們:要更加註意社會聯繫,著手修復破損的人際關係,或是鼓勵我們去尋找更多的社會聯結。


因此,當你感到孤獨,就意味著大腦在提醒你:“你需要走出去,和人建立更多的聯結了。”而如果孤獨者始終遠離人群,那麼Ta的孤獨就不會好轉。只有當人們重新建立足夠的聯結,並對這些聯結感到滿意與放心時,孤獨感才會消失。


為什麼人們會陷入孤獨?


1. 孤獨者可能遺傳了“孤獨基因”

孤獨是可以遺傳的。雙胞胎研究發現,在基因型一致的同卵雙胞胎中,如果有一人感到孤獨,另外一人同樣感到孤獨的可能性接近48%;而在基因型不一致的異卵雙胞胎裡,一人感到孤獨時,另一人同樣感到孤獨的可能性為24%,證明基因會影響我們的孤獨感。


2. 高特異性的身份與經歷,讓人感到“格格不入”的孤獨

孤獨者覺得自己與身邊人缺乏聯結,是因為他們的身份或經歷與他人很不一樣。比如,非異性戀的學生比異性戀學生更多地感到孤獨;而遭遇過“非典型事件”的人(比如父母有重性精神病等),也更容易感到孤獨(Rubin, 2017)。

由於自己和身邊人“不一樣”,這些孤獨者們感到同他人缺乏深刻的情感共鳴,覺得“身邊人並不理解自己”。而且,由於害怕遭到攻擊,這些孤獨者們不敢說出自己的身份與經歷;或是即使把這些講給身邊人聽,也找不到相似的人來彼此印證。



3. 喪失會讓人感到孤獨

在經歷喪失後,人們往往會在一段時間內,感到比過去更強烈的孤獨,比如親人離世、分手或是離婚。有時,我們並不深愛著那些離開的人,但我們依然會感覺“空落落”的。因為

我們失去的不止是一個人,也包括了我們與他人的聯結。這份聯結中,可能包含了我們原本共同的生活習慣、回憶等等。

有時,隨著喪失,我們會經歷了身份的轉變,於是我們失去了同“過去自己”的聯結,比如從“有媽的孩子”變成“孤身一人”;從“丈夫”變成“單身”。這也是為什麼,不僅負面的喪失會讓我們孤獨,一些喜慶的事件也會引發孤獨感,比如結婚、升遷、去外地上學等等。


4. 缺乏深度的、被理解的、有支持性的關係,讓人感到孤獨

有些孤獨者的身邊並不缺人,他們能夠擁有很多朋友、有親人和伴侶,但他們依然感到孤獨。因為這些孤獨者現有的關係中,缺乏深度的、被理解的、有支持性的聯結(p.56)。比如,他們可能有許多共同玩樂的朋友,卻沒有一個能從深層次理解自己的人;父母可能提供了豐厚的物質基礎,可並不過問他們的內心感受;伴侶或許可以一起逛街旅行,但在他們遇到困難時,伴侶並不會提供支持。

人們渴望被理解、渴望尋求深層次聯結。如果人們體會過被真正地理解與支持,他們會對人際關係更加樂觀;即使這些人一時間缺乏理想中的聯結,他們也不會長久地陷入孤獨中,而是會更耐心、樂觀地尋找。一般而言,親情是提供深度理解與支持的基礎。但如果沒能和家人建立深層次的聯結,我們依然有機會在友情與愛情中建立類似的聯結,走出孤獨。


孤獨在人際中的惡性循環:


孤獨引發更多孤獨


人們一旦陷入孤獨的心理狀態中,就可能會越來越孤獨。孤獨者不單缺少社會聯結,他們在社交中也更容易做出破壞關係的行為,困在孤獨的惡性循環中。那麼,孤獨者是怎麼會變得更加孤獨的呢?


首先,孤獨者在社交中,不願意去滿足他人的需要。但是,這不代表孤獨者不能理解別人的需求;相反,研究發現:孤獨者不但能解讀人際間的信號,有時還做得比非孤獨者更出色。然而,由於孤獨者長期感到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滿足,因此他們不願意再去滿足別人的需要,就像捱餓的人會不想捐出自己的食物一樣。而一段關係的建立需要雙方彼此付出,在“獲得”之前,孤獨者們依然要嘗試“給予”。不然,單方面的索求很容易會破壞關係。


其次,孤獨使得人們對社交負面信號過於敏感,不利於溝通。研究發現,孤獨會改變人的大腦,使得孤獨者更加關注社交中的負面信號。導致孤獨者總是懷疑別人討厭自己,並且對社交抱有悲觀的態度、認為自己一定會被別人拒絕。有些孤獨者為了避免這些潛在的傷害,選擇了迴避社交、自我隔絕;還有些孤獨者選擇破罐子破摔,用負面的交流方式(比如指責)來回應他人的“惡意”,反而使得雙方關係惡化。


孤獨者由於接觸的社交情境較少,缺乏機會去學習或練習社交技能,導致社交技能較低下,即使孤獨者能夠準確解讀他人傳遞的信號,但如果缺乏相應的社交技能,會更難做出迅速、合適的回應。有些孤獨者會嘗試閱讀社交技能,但掌握理論上的知識是不夠的,要將合適的社交回應變成習慣,還是需要在與他人的交往中反覆練習。


喜歡需索、過於敏感,以及缺乏社交技能,都阻礙了孤獨者與他人建立聯結,讓孤獨者們感到更加孤獨。而Cacioppo教授指出,通過一些方法,孤獨者們能夠脫離惡性循環、與他人建立滿意的聯結。在下個部分,我們就來聊聊該怎麼“走出孤獨”。



如何減輕孤獨感?


1. 輕鬆聯結四步驟

由於過往的負面經驗,許多孤獨者不願意進行社交,認為和人打交道是一件痛苦又麻煩的事。但Cacioppo教授認為,人們其實能夠輕鬆地與他人建立聯結。他羅列了四個步驟,並取每個步驟的首字母組合在一起,將它們稱為“輕鬆(EASE)法”(Cacioppo Patrick, 2008,p.161-166)。


a. 主動出擊

獲得聯結的第一步,需要孤獨者先“走出去”,主動地釋放善意的社交信號。比如在書店跟身邊人說:“這本書真不錯。”如果孤獨者能在積極的社會互動中找到積極的感受,哪怕只有一點點,都能幫助他們提高社交信心。

Cacioppo教授建議:在剛開始練習時,不要抱有太強的目的性,也不要抱任何幻想。不是每一次朝他人發出邀請,孤獨者都能收穫他人的溫暖;而即使得到別人善意的回應,也先不要過分急切地認為自己找到了人生的知己。如果能帶著比較隨意的心態與他人交流,孤獨者會更少感到壓力,反而表現得更自然。

同時,選擇一個安全的“試驗場所”很重要。為了增加自己得到積極回應的機會,並減少自己受到打擊的可能性,孤獨者可以在一些志願者活動中開始社交試驗;像是幫忙教老年人用電腦、為盲人讀書等等。在這些場景中,當你嘗試與他人交流時,即使不一定得到感激與讚揚,但至少不容易受到他人的指責。當孤獨者體驗到一些積極的感受,他們會更願意改變自己,減少讓他們在社交中踟躕不前的恐懼感。


b. 行動計劃

當你有了一定信心、願意走出去以後,下一步是學會如何在適當的情況下投入自己的社會精力。如果為了增加自己的聯繫,而為太多人做太多的事,到頭來只會讓孤獨者精疲力竭,轉而影響他們在和人交流中的表現。因此,Cacioppo教授建議孤獨者合理規劃自己的社交生活,為自己在社會聯繫之外,留出足夠的個人空間與時間,供他們在工作、社交之餘進行休息。


c. 篩選關係

Cacioppo教授認為:“要戰勝孤獨,人們必須從關注社會聯結的數量,轉變為關注質量。(p. 164)”過多的社會聯結未必能為我們提供理解與支持。孤獨者需要篩選、辨別哪些社會聯結有成為深度聯結的潛力,而哪些聯結可能會又一次讓他們失望。這要求孤獨者們保持冷靜,關注於他人傳遞出的社會信號,並果斷地刪除讓自己感到痛苦、耗竭的社會聯結。比如哪些企圖駕馭他人情感、利用孤獨者善意的人。


d. 期望最好的情況

即使開頭一帆風順,和他人交往的過程中,人們不可避免地遭遇挫折。而孤獨者們會傾向於會從負面的角度看待它們,認為對方對自己有敵意,或是認為“我們之間完了”。有些孤獨者在遇到挫折後,會選擇自我保護、退回一個人的舒適區。

放任自己選擇退卻是方便又容易的,但從長期來看,孤獨者們可能會錯過讓彼此關係加深的機會。

因此,Cacioppo教授認為,越是在不順的時刻,孤獨者們越是要讓自己積極地看待兩人的關係。學會關注自己的情緒,一旦發現自己只關注關係中的負面部分,就要有意識地提醒自己,去更多地關注從關係裡獲得的點滴快樂。同時,試著從善意或是中性的角度去理解對方。



2. 學會現實檢驗

對缺乏社會聯結的人來說,他們往往有些負面的、不理性的自動化想法像是“每個人都討厭我”。這些想法會迅速地在腦海中出現,並且,孤獨者們很少去質疑這些話的真實性。這些自我折磨的念頭阻礙了孤獨者與他人交往。為了擺脫自動化想法帶來的負面影響,孤獨者們需要用一些強有力的證據來檢驗腦袋中的想法(p.160)。


首先,在和別人交流時,留意自己腦內的念頭,隨後找個時間,將所有念頭都統統記錄下來。嚴肅地對待你哪些消極的想法,認真地檢驗他們。對每個想法都問問自己:“真的是這樣嗎?”這樣你會發現這些念頭中不合理的部分。比如,“真的‘沒有任何人會喜歡我’嗎?我有朋友A和B,他們對我很好……既然如此,那為什麼我還要不停對自己說這些?”

一旦認識到這些念頭的荒謬,我們就能重建對自己的看法。同時,要學會每當負面的自動化想法出現時,就迅速地鑑別它們,告訴自己“又來了,我剛又在想‘沒有任何人會喜歡我’,但我知道它不是真的。”反覆練習後,孤獨者們能更迅速地在和人交流的過程中,排除消極想法的影響。


3. 善於利用社交網絡

心理學家提出,社交網絡用得好,也能大幅度降低人們的孤獨感和抑鬱心境。但前提是,

我們需要把網絡當作一個建立聯繫的平臺,真實地表達自己,真誠而善意地與他人交往。在線下,由於地理間隔等等問題,有時人們很難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但依靠網絡的便利,許多人反而容易發現知己。如果孤獨者在網上收穫到了相隔千里、但是彼此深厚聯結的朋友。

而Cacioppo教授警告說:如果人們把網絡當作生活的“目的”,為的是在網上塑造出虛假完美的自我,來吸引他人的注意,那麼人們只會變得更孤獨。因為塑造出的身份雖然備受關注,但人們會越發覺得真實的自己不被理解與接納,反而感到他人距離真實的自己越來越遠。


有時我們害怕承認自己孤獨,特別是告訴他人“我很孤獨”。我們的社會文化更崇尚理性的特質,傾向於追捧“獨立”,而輕視表達情感聯結的需求。所以好像一旦說出“我希望有更多朋友”,就顯得並不那麼“獨立”、那麼“酷”,於是我們將自己藏得更加深,害怕別人看穿自己的孤獨。希望大家在看完今天的推送之後,能勇敢地朝他人邁出第一步,也許你會發現很多人與你一樣,也很孤獨,期待著新的朋友。

我們都需要更好的鏈接,更好的關係,那是每個人的幸福感裡都無法缺少的東西。但選擇尋求關係,就一定會在某些時候付出心碎的代價,完全沒有風險的關係是不存在的。愛本身就包含了心碎的部分。當然你仍然可以選擇付出一部分幸福感作為代價,去過一種更隔絕、更安全、毫無風險卻也充滿死寂的狀態。歸根結底,我們是在代價與代價中選擇,為自己的選擇承擔相應的代價,是自由的基本前提。


看完今天的文章,你會選擇嘗試走近更多的人,嘗試尋找屬於你的鏈接麼?


歡迎大家關注我。


情商培訓師秦樂


感到孤獨是正常的。 我們的心靈也象一部機器,工作太久也需要休息,和朋友以及社會不斷的交流,有時也需要休息一下。所以,這個世界上沒有人不感到孤獨,不管再熱鬧的宴會,再受歡迎的人,都會有感覺孤獨的時候。

孤獨並單單是指一個人的時刻,可能是在一個群體的時刻,你跟周圍人格格不入,你在這個圈子裡束手無策。這是孤獨感最強烈的時候,就是哪怕周圍再多人,感覺還不如一個人。

孤獨,對我來說其實挺可怕的一個詞,一個身邊朋友很多的人,最害怕的就是當夜深了,所有人都睡了的時候,自己卻呆呆的無所適從。至今,我也沒有找到能夠解決的最佳方法,我唯一的辦法就是充實自己了。自己的時候,看看書,聽聽音樂,偶爾去鍛鍊身體。

其實孤獨也許正是人類的一副良藥,因為孤獨時我們可以思考很多平時無法去認真思索的事情,重新審視我們的人生,我們心靈的需求,我們逃避不敢面對的事情...也許有時我們會為此害怕,也許有時我們會為此傷悲,也許有時我們會感覺失落,也許我們有時會覺得生無可戀。

減緩孤獨的方式有很多很多,但是我從來不奢望孤獨從我的生命裡離開。

剛開始與孤獨交鋒的時候,我恐懼,焦慮,頹廢,迷茫。

但是,一旦我們能從孤獨中找到答案,我們就會變得不可戰勝。 沉靜下來,孤獨中找到真正的自己吧。 每個人都是害怕孤單,但還是努力向前走吧,學會跟自己和平共處,學會跟孤獨和平共處。當你真正釋然真正把自己的心沉下來的時候,你就能戰勝孤獨。

孤獨是人生的常態。

而你的孤獨,雖敗猶榮。



如夢如晰


時常感受到孤獨,是因為不會享受孤獨;

不斷地感受到孤獨,是你一個獨處時,內心想要社交的需求,和生理的需求。

社交的需求,你可能是想要得到別人的準則,別人的認可,別人的依賴,別人的關注等,生理的需求,更多的是性的需求。

感受到孤獨但你不接受你現在孤獨的狀態,你就是在排斥你的孤獨,這樣的孤獨你是在一個心理感受到很痛苦的狀態。

更多的是以上說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內在的空虛。

這種空虛感得不到滿足就會特別的難受。

解決這種空虛有兩種方式

一種是外在的物質享樂,去找人聚會,ktv,打牌,酒吧等等各種方式

另一種就是精神上的滿足,去看一本書進行一個人生的思考,去創作畫一幅畫等等方式

當你在是第一種狀態,你感受到孤獨時,你是排斥你的孤獨

當你在第二種狀態,你不會感受到孤獨是一種孤獨,而是一種獨處,一種精神愉悅,一種享受。


顏值新青年


看圖:


你看出了什麼?



孤獨啊!滿屏的孤獨……

一個人獨處的時候倍感孤獨。一個人獨處時點開個電影看到男女主的絕美愛情,我會想我甚至沒有一個喜歡的男孩子;一個人吃飯時我問自己為什麼別人都那麼多朋友;一個人搬行李上樓時,一個人淋雨時,一個人逛街時……為什麼我總是一個人,孤獨永遠是我的??!

但是作為一個積極向上的新時代好青年,還是安慰自己,能承受住孤單甚至享受獨處的時光,做好自己的事就是最棒的,即使是家人、好朋友、戀人,都沒辦法陪你一直走,學會和孤獨相處也是人生的必修課。


結果與我


只要是個人都會有孤獨的時候,只是有些人孤獨感比較強烈,有些人不強烈而已。就拿我個人而言,在大四的這一年我們學校所有大四的學生都要出去實習。我獨自一人去了深圳的一家材料包裝公司做一名財務人員,剛去的時候真的很難受,抬頭望去都是陌生的面孔。在休息日我一般都不敢睡覺我怕一睡就到傍晚,四周都是靜悄悄的,一個說話的人都沒有,有的也只是工廠機器的運作聲和汽車的喇叭聲。每次節假日我都會一個人在窗子邊坐到傍晚,打開手機也沒有一個問候的消息只是刷一下功能表又放下了。有時候滿懷信心做了一桌子的飯菜,拿出手機翻了一下通訊錄也不知道打電話給誰,因為這個城市裡我一個人也不認識。在這個陌生的城市裡我害怕一個人上班,一個人下班,一個人吃飯,一個人住。就連生病也沒有人給我遞一杯溫水,所以我害怕生病也不敢生病。在這裡祝願像我一樣獨自一人在陌生的城市闖蕩陌生人,希望你吃飯有人陪,下雨有☔️!!


super南風


是的,我常感到孤獨,因為我是一個很宅的人,在工作中我勤懇的工作,在生活中除了和朋友家人觥籌交錯中有點愉悅外更多的是心裡的孤獨,在父母面前我是個孝子在兒子面前我是一個嘮叨的母親,有時候有壓力的時候不知道怎麼排解前一段時間熱播的電影《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觸景生情的場景除了悲傷以外就剩下了孤獨偶爾我在想老了以後咋辦?

現如今除了手機外暫目前還沒有更好的解決孤獨的辦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