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死的令人痛心的五大猛將中,誰才是死的最冤的那個?

史學達人


魏延是真的打算判蜀嗎,他真的有反骨嗎?這估計是演義史上最大的冤案!

魏延才勇出眾, 但也有自己的弱點, 他生性矜高,隨著地位的升高,難免居功自傲起來。由於魏延“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唯長史楊儀不然。 楊儀“為人幹敏”,“亮數出軍,儀常規畫分部,籌度糧谷, 不稽思慮,斯須便了。軍戎節度,取辦於儀”,深得諸葛亮讚賞。 楊儀的態度, 使魏延感到氣惱和不滿,兩人關係由此惡化。

諸葛亮病死軍中後魏楊的矛盾激化了。 在兩人的鬥爭中,楊儀得到了陣前主要人物們的支持。 這是因為, 諸葛亮病重臨危, 曾秘密召見丞相司馬費禕, 護軍姜維和長史楊儀, 商議他身後之事。 諸葛亮佈置撤軍,“令延斷後,姜維次之; 若延不從命,軍便自發。 諸葛亮死, 楊儀秘不發喪, 立即派費禕去魏延營中打探。 魏延聽說諸葛亮的安排後說:“丞相雖亡,吾自見在。 府親官屬,使可將喪還葬, 吾自當率諸軍擊賊,云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 當為楊儀所部勒, 作斷後將乎!”魏延的回答, 表達了他繼劉備遺志,恢復漢室的壯志, 但他卻把個人恩怨和國家大事相混了。

魏延決定與費禕共作行留部分,以代楊儀。費禕詭稱去勸說楊儀而脫。 楊儀聞聽, 遂按諸葛亮既定方針辦, 諸營相次引軍還成都。 魏處知道後,竟率部下與楊儀開戰。 部下都以為魏延不對,因而離延投儀,結果魏延兵敗被殺。 《三國演義》據此寫成魏延因反叛蜀漢而被殺,是與事實不符的。 魏延殺楊儀,是想自己代替諸葛亮來完成興漢大業,所以他只擊楊儀而未降魏。 假如魏延降魏, 他在漢中之時就可獻出漢中之地, 來得到高官厚祿。 孟達獻天水, 被封侯,試想,魏延獻漢中, 魏將怎樣厚待呢?無論如何, 魏延是實無反叛蜀漢之意的。

回顧三國時代的蜀國, 魏延可算是位有勇有謀的將才, 是繼關、張之後,蜀漢不可多得的大將。他一生為蜀國的發展立下的功績,畢竟也不能因最後的錯誤而被抹掉。



週週說古今


三國人才輩出,猛將如雲,謀士如雨,在這裡面有好多猛將死的相當憋屈,下面我就來說一說我認為三國中死的最令人痛心的五大猛將。

首先說一下,我是按正史說的,不談演義,談演義的話像張遼、徐晃、太史慈、甘寧等等一干人等死的都很憋屈,但實質上歷史上這些人是善終的,都是病死的。

三國猛將冤死榜第五名:典韋

典韋,曹操部將,相貌魁梧,膂力過人,本屬張邈,曾單手舉起牙門旗。後轉投曹操,在曹操征討呂布時被募為陷陣,表現英勇,被拜為校尉,宿衛曹操。建安二年(197年),張繡背叛曹操,典韋為保護曹操而率十餘人擋叛軍,擊殺多人,但最終因寡不敵眾而戰死。

典韋武勇卓絕,《三國志》形容典韋:“許褚、典韋折衝左右,抑亦漢之樊噲也。”,陳壽以樊噲比喻典韋,可見典韋確實是一員虎將。

將軍難免陣前亡,戰死不是丟人的事情,但是典韋之死完全不應該。建安二年(197年),曹操南征宛城張繡,張繡投降。本來皆大歡喜的一件事情,沒有想到曹操控制不住自己的下半身,荷爾蒙分泌過多,將張繡的嬸嬸給那個了,張繡大怒降而復叛,突襲曹操之營,曹操被殺的措手不及,在典韋的拼死護衛下曹操跑掉了,但是典韋戰死了。

曹操逃命回去後,得知典韋已死,為之痛哭,哭有啥用?人家嫂子你也給護了,你忠心耿耿的虎將也陣亡了,哎!典韋死的夠冤。

三國猛將冤死榜第四名:孫策

孫策,字伯符,孫堅長子、孫權長兄,,漢末群雄之一,孫吳政權的奠基者之一。綽號“小霸王”。

“小霸王”孫策橫掃江東是何等的豪氣,建安五年(200年)初,在奪取豫章郡後孫策完成了統一江東的大業,而公元200年三國迷都知道,曹操、袁紹爭奪北方統治權的官渡之戰即將爆發,而統一江東的孫策也有了北進爭奪天下的雄心。

吳郡太守許貢不喜孫策,秘密聯繫曹操讓曹操防備孫策,結果給孫策發現,許貢被殺。結果許貢的三個門客深受許貢恩情發誓給主人報仇,結果孫策一次外出打獵的時候和手下分散,遭到這三個門客的襲擊,孫策面部中箭,不幾日就傷重去世。

孫策遇刺死亡才二十六歲,孫策之死對曹操是重大利好,曹操也徹底沒有了後顧之憂,孫策開創江東基業,還未大展宏圖就遇刺身亡,真是憋屈啊,死的時候才26歲,是整個三國時期最傑出的青年英才,孫策死的時候才26歲,三國其他牛人26歲在幹啥呢?

三國猛將冤死榜第三名:魏延

正史中的魏延比演義出彩的多,是劉備集團的老將,劉備入川時,魏延因數有戰功,升為牙門將軍。劉備攻下漢中,拔為鎮遠將軍、漢中太守,成為獨當一方的大將,鎮守漢中十年。之後魏延隨同諸葛亮北伐,拜涼州刺史,封都亭侯,曾在陽溪大破費瑤和郭淮。

歷史上魏延是深受諸葛亮器重的,你沒有看錯諸葛亮很是愛護魏延,諸葛亮北伐曹魏,進駐漢中,升魏延為丞相司馬、涼州刺史,你覺得不是諸葛亮心腹能做丞相司馬?之後魏延因北伐戰功又被諸葛亮上表提拔為前軍師、徵西大將軍,而且授予假節,進封為南鄭侯,諸葛先生才是個武鄉侯,魏延的南鄭侯可是標準的縣侯。

魏延性格孤僻和同僚關係都處理的很僵,諸葛亮病死之後,蜀軍撤退,魏延和楊儀等人矛盾激化,魏延爭鬥落敗,被殺,夷滅三族。

按照裴松之注引《魏略》所記,受諸葛亮託付兵權的是魏延,楊儀因怕魏延趁機相害,所以造謠說魏延要北上投敵,併發兵攻之,然而被誣陷的魏延深恐與戰則清白難雪,所以只逃不戰,最後終於被追殺。可見魏延被殺就是一個陰謀,在諸葛亮死後魏延是蜀國碩果僅存的名將了,被冤殺滅族,真實可嘆啊!

三國猛將冤死榜第二名:張飛

張三爺的事蹟我們大家耳熟能詳,據水斷橋、義釋嚴顏、大破張郃等等,張飛和關羽被時人稱之為“萬人敵”,關、張是蜀漢的重要支柱,歷史上張飛智謀也不錯,漢中宕渠之戰張飛大破張郃靠的就是謀略和用兵。

張飛敬愛君子但從不體恤士卒,對屬下過於苛刻,劉備常常告誡張飛:“你經常鞭打健兒,但之後還讓他們在你左右侍奉,這是取禍之道。”結果被劉備這個烏鴉嘴說中,公元221年(章武元年),劉備稱帝,張飛被封為車騎將軍,領司隸校尉,進封西鄉侯。同年六月,劉備為關羽報仇,出兵伐吳,讓張飛從閬中出兵江州。張飛臨出兵前,被其麾下將領張達﹑範強所殺。

劉備伐吳本來就兵力不足將領也缺乏,而失去大將張飛對劉備的處境無疑是雪上加霜,立志為關羽報仇的張飛卻被麾下三流偏將所暗殺,真是死的冤枉,死不冪目啊!

三國猛將冤死榜第一名:鄧艾

鄧艾說第二還真沒人敢說他是第一冤的了。

鄧艾,字士載,鄧艾文武全才,深諳兵法,對內政也頗有建樹。鄧艾多年在曹魏西邊戰線防備蜀漢姜維。公元263年鄧艾與鍾會分別率軍攻打蜀漢,最後他率先進入成都,使得蜀漢滅亡。

司馬昭伐蜀的時候,一度陷入僵持,鍾會的大軍被姜維牽制住無法前進,糧草也出現困難,在一般情況下就是草草收軍了事,結果鄧艾趁姜維被鍾會牽制在劍閣,率軍自陰平沿景谷道東向南轉進,南出劍閣兩百多里,越過七百餘里無人煙的險域,突襲攻破蜀綿竹,蜀軍全線崩潰。鄧艾乘勝進擊,一鼓作氣攻陷雒縣,逼近成都。蜀漢後主劉禪驚恐失據,在主降派勸導下,請降,鄧艾率軍入成都,蜀漢滅亡。

鄧艾創下如此奇功,遭到鍾會的汙衊和陷害,被司馬昭猜忌而被收押,最後與其子鄧忠一起被衛瓘派遣的武將田續所殺害。

鄧艾之死我總覺得是司馬昭故意為之,以司馬昭之聰明以及之後對付鍾會提前佈局的手段,司馬昭不可能不知道鍾會是冤枉的,鄧艾能力出眾功高震主當時曹魏政權名義上還存在司馬昭是不會讓有如此大功的人存活的。

可憐鄧艾,滅蜀奇功,卻被冤殺,還是故意冤殺的,可悲,可哀啊!


我家的貓叫皮蛋


三國五大虎將:【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他們是漢末三國時期,跟隨劉備建立蜀漢政權的五位將軍。關羽、張飛是劉備早期舉兵時就跟隨了劉備,趙雲是在劉備依附袁紹時加入,黃忠是劉備收復荊州時加入,馬超是在劉備攻打益州劉璋時加入。五人為蜀漢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根據真實歷史《三國志》(不是小說《三國演義》)記載】:【黃忠】:公元220年就病逝了,有的文獻記載他活了75歲,歲數是不小了。【關羽】: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末,孫權命呂蒙為主帥偷襲荊州,並親自率軍為後援。荊州重鎮江陵守將麋芳(劉備小舅子)、公安守將士仁因與關羽有嫌隙而不戰而降。此時關羽得知南郡失守後,立即向南回撤。建安二十四年十二月,關羽率數十騎出逃,一路突圍至距益州不過一二十里的臨沮(今湖北省襄樊市南漳縣),遇潘璋部將馬忠的埋伏,被擒,和長子關平於臨沮被害。【張飛】:公元221年(章武元年),劉備稱帝,張飛被封為車騎將軍,領司隸校尉,進封西鄉侯。同年六月,劉備為關羽報仇,出兵伐吳,讓張飛從閬中出兵在江州江州。因為張飛敬愛君子但從不體恤士卒,劉備常常告誡張飛:“你經常鞭打健兒,但之後還讓他們在你左右侍奉,這是取禍之道。”果然,張飛臨出兵前,被其麾下將領張達﹑範強(《三國演義》中誤寫作範疆)謀殺。【趙雲】:建興七年(公元229年),趙雲病逝。【馬超】:蜀漢章武二年(222年),馬超患了重病,上疏給劉備:“ 臣宗族門下二百口人,被曹操誅殺殆盡,只剩下從弟馬岱,當以我卑微的宗族讓他繼承,深深地託付給陛下您,其他的也沒什麼話了。” 同年十二月(223年1月)馬超病逝,年僅47歲。

願我能向前走


既然題主說了5大猛將,那就不提文臣了,直接來5個猛將,排名最低是張飛

top5 萬人敵張飛

張飛,字翼德,死的實在可惜,張飛勇力過人,沙場悍將。當年長板橋頭一聲呵斥,如同打雷,嚇得夏侯傑肝膽俱裂,曹操數萬大軍自相踐踏,不戰而退,單憑這一手也足以驚世駭俗了。若是在戰場上,以張飛的勇猛誰能殺的了他?範疆、張達這種宵小之輩根本不敢與之對敵。可惜張飛在睡夢中被他二人加害,使的劉備伐吳少了一員虎將。

點評:死在自己手下手裡實在是冤得慌,考慮到亂打人自能排在最後

top 4 江東小霸王孫策

孫策,字伯符,容貌俊美,且性格開朗、直率、大度,善於聽取部屬的意見,很會用人,說話又愛開些玩笑,有幽默感,因此贏得了士人、百姓的擁戴,士民都願意為他效忠。從袁術獲得父親舊部之後,短短六年,就橫掃江東六郡八十一州。曹操聽聞孫策平定江東,嘆息說:“猘兒難與爭鋒也! 然後,孫策在一次狩獵中為刺客所傷,面頰中箭。不久,因箭傷崩裂而死,享年二十六歲。

點評:小霸王單挑能贏太史慈,卻死於刺客暗算,作為君主獨自外出,也好像有點必然

top 3 勇冠三軍顏良

顏良文丑是袁紹手下的大將。在袁紹麾下比張郃的名號高,至少“公知”孔融覺得顏良文丑很厲害。而且在官渡之戰上,袁紹也以顏良文丑為首發的大將。關羽暫降曹操後,曹操對他很好。此時袁紹派顏良進攻曹操,關羽迎擊藉此報答曹操,顏良受劉備所託戰場上看到關羽,想要問話,關羽手起刀落,將顏良砍死了。

點評:本來以為來敘舊,沒想到來要人頭,戰場上本來就危險,警惕性不夠

top2 古之惡來典韋

典韋,典韋死的真是冤,建安二年(公元197年),張繡已經投降曹操,在張繡營中曹操誘姦張繡嬸母,張繡覺得受到侮辱,背叛曹操,典韋為保護曹操而獨擋叛軍,擊殺多人,典韋使一雙戟重八十斤,他形貌魁梧,膂力過人,有大志氣節,性格任俠。是曹操的貼身保鏢,要不是他舍死斷後,曹操是死定了,當時他雙鐵被盜,徒手與敵兵周旋,直至戰死,敵兵仍然不敢走近他的身邊。

點評:誰知道老闆泡個妞就這樣,飛來橫禍

top 1 徵西車騎將軍張郃

張郃,字儁乂,曹魏徵西車騎將軍,是曹魏中期首屈一指的大將,作為降將,也被曹操委以重任,成為國家棟梁,成為五子良將之一。然而張郃不得善終,死的比較冤枉。諸葛亮第四次北伐,依舊沒能取得實質性勝利。但在一場屬於魏國勝利的戰役中,魏國卻損失了著名的大將張郃。司馬懿堅持讓張郃追擊,張郃並不是自找死路,他的死應該由主帥司馬懿負責。

點評:明明知道是死路,去是死,不去也是死,還不得不衝,上哪說理去,千古奇冤


將心向明月


三國時期是這個混亂紛爭的年代,因此也有諸多名將層出不窮,但有戰爭就有傷亡,其中也不乏一些名將,如果說死的痛心,那就是去世時帶有一些遺憾。那麼在我心中死的痛心的猛將分別是關羽、于禁、張頜、夏侯淵、魏延,而最冤的我認為是魏延。


敗走麥城關雲長

關羽之死之所以痛心,是因為其本人和其所提領的荊州之地對於蜀漢政權的重要性極高。關羽時為蜀漢假節鉞的前將軍,名副其實的蜀漢政權武將之首,麾下三萬荊州兵也是蜀漢政權最精銳的部隊,襄樊之戰的戰略意義重大,意在打通漢中至上庸再到荊州的連接線,而這條佔線上唯一的斷帶就在於襄樊地區,如果關羽能夠奪得襄樊,真就能達成出宛、洛的藍圖。



而天遂人願,一代名將隕落於麥城,不僅使蜀漢的大好形勢就此葬送,還為夷陵之敗埋下了禍根,痛心的地方也不止是關羽身首異處,更是蜀漢從此失去了荊州的部分控制權,戰略國策也就失去了意義,造成後來諸葛亮只有不斷北伐尋找出路的窘境。

晚節不保於文則

“吾知禁三十年,何意臨危處難,反不如龐惪邪!”——曹操

于禁一生大殺四方,屢立戰功,是曹操最倚仗的將軍之一,也位居“五子良將”之列,但其一生最大的恥辱就是在樊城面對關羽時,所督七軍全軍覆沒不說,而後還向關羽請降了,話說到這裡,我個人覺得於禁確實有為屬下將士乞求活路的心裡因素,時為水漫軍營,關羽軍乘大船射殺逃亡於岸堤的魏軍,相當於將魏軍當活靶子來打,這樣的情況下,于禁的投降顯得為將者的仁慈之心。相比較而下,龐德雖然英勇抵抗,但箭矢射完之後,也是乘小舟逃跑,並未管手下將士的性命,因此曹操的評價也有失公道。


當關羽被東吳殺害後,于禁又轉投了孫權,當劉備東征時,孫權向魏國稱臣,便將於禁還給了曹丕,此時的于禁已經是“鬚髮皓白,形容憔悴”,由此可見於禁內心的愧疚還是很大的。但曹丕還是羞辱了這位功勞頗高的大將,命令于禁拜謁已故的曹操靈位時,在曹操的排位後放置巨畫一幅,畫裡是于禁全軍覆沒投降關羽與龐德大義凜然只求速死的對比,《三國志》中在此處記載到“禁見,慚恚發病而死”。個人覺得曹丕對於奉獻如此大的老將軍做出這等羞辱的事,也真的令人痛心。

老驥伏櫪張儁乂

頜日:“軍法,圍城必開出路,歸軍勿追。”宣王不聽,頜不得已,遂進。——《魏略》



五子良將中,一直戰鬥到第三代魏國君主的老將張頜,最終官至徵西車騎將軍,也是五子良將中官職做到最大的。在西線的戰區中,搭檔過夏侯淵、曹真和司馬懿,前兩者都是曹氏宗親為主帥,張頜掛副,戰績頗豐。但到了司馬懿掛帥時,張頜卻死於一場追擊,雖然在《三國志》中未提起張頜為何追擊,但《魏略》中的說法是張頜勸司馬懿不要追諸葛亮,司馬懿卻咬定了讓張頜追擊,因而才在木門遇伏。



這種由於司馬懿的政治陰謀造成張頜之死的說法我個人比較贊同,《漢晉春秋》中記載了司馬懿與諸葛亮對峙期間是“亮自至,數挑戰,宣王亦表故請戰。使衛尉辛毗持節以制之”。由此可見的司馬懿戰略防守的態度很堅決,以司馬懿的智慧,諸葛亮退軍時的佈防和安排理應能猜的到,又何況是木門這樣的山谷地形?加之張頜都已經看出來此退軍不能追的情況下,司馬懿還一定要讓張頜遵守軍令追擊至死,此間的政治謀害是比較明顯的。張頜之死也是魏國政權中老一輩功勳之首的隕落,心痛之餘也是司馬家族排除異己的一個臺階。

孤膽英雄夏侯淵



千里襲人的夏侯妙才是魏國西線雍涼戰區的大都督,韓遂、馬超這等名將在其陣前也佔不到絲毫便宜,西羌隴右皆平復於夏侯淵之手。曹操能夠順利拿下漢中也多虧了夏侯淵的指揮,而這位名將在劉備發動的漢中之戰中,被黃忠斬於定軍山,也使魏國上下震動,而在夏侯淵與劉備相持一年的時間裡,曹操也並未對漢中戰場進行有效的增援,夏侯淵也多次分兵援助張頜,導致自己孤立無援,奮戰而死。這位名將之死不僅讓曹魏痛失西線一柱石,而且丟掉了漢中這塊戰略要地。

反骨惡名魏文長

魏延在歷史上是劉備比較喜歡的將領,在奪得漢中之後,劉備也是力排眾議,沒有提拔元老張飛,而是任用魏延為漢中太守,魏延也不負眾望,在漢中為蜀國頂起了北方的防線。但魏延的結局卻很悲慘,不僅被歷史釘在了謀反的十字架上,還在死後,被楊儀踩著頭顱大罵為庸奴。


其實在歷史上,魏延展現了不錯的軍事能力,後世還有評價其“子午谷奇謀”要比諸葛亮的穩紮穩打更有機會獲勝,無論如何,這樣的軍事人才,在本來就人才匱乏的蜀國,算是極為稀缺的資源,在人際關係處理上的失誤,不僅被誅滅了三族,還在歷史上留下了“腦後反骨”的惡名。

上述將領中,關羽、夏侯淵、張頜終究是戰死沙場,留得一代名將之名於後世,而於禁死的是比較窩囊,雖然晚節不保,但也在歷史上留下了毅重之美名。而魏延謀反之說確實找不到太多證據,而蜀漢政權在諸葛亮去世後,本該他大展宏圖之時,卻死於了楊儀、費禕之流的手裡,空有一身才華,當打之年卻惡名留傳於世被滅三族,實在是可惜,冤枉。


棍哥觀史


如果你生在三國,多少人巴望猛將死越早越好,有什麼冤,從來沒有常勝將軍,聽說關羽在三國殺沒低於一萬人,後來天神才封作門神,生著人怕,死去鬼懼。張飛也封為門神公。難道殺別人是該死的。猛將還連累了家族,親朋好友。殺這麼多人仇人更多了。在戰場上沒有邪和正,勝為王,敗為冦。


用戶8161953938056李


三國有很多猛將死的很冤,如果他們不死,歷史可能都會改寫,只可惜因為他們的身死,造成歷史很大的改變,

按先後順序排名,第一名:大將軍何進。

何進是東漢末年朝廷的實權派人物,外戚身份,何時因為異母的妹妹是漢靈帝的皇后而入朝為官,因為個人能力逐漸做到大將軍,何進因與宦官爭權,在聽信袁紹的讒言後,召地方軍進都城,以脅迫皇后同意斬殺所有的宦官,結果因為計劃敗露,被宦官們先動手殺掉,何進一死,天下大亂,先是董卓亂政,廢除皇帝,另立劉協為漢獻帝,然後是關東諸候討伐董卓,諸侯們各自擁兵自立,彼此攻伐,拉開了漢末三國初立的序幕。



要知道何進身為大將軍,手握天下兵馬,何進要是不死,董卓哪裡敢進京,有何進在,董卓也不敢亂政,那樣天下就不會大亂,何時不死,至於有能力控制地方軍閥,因為何進手裡還有天下最精銳的中央軍,隨時會討伐各地諸侯,那樣漢朝皇帝至少在何進的支持下,仍然能夠大致控制天下,漢朝就沒有那麼容易破滅,何進死的真叫冤啊。

第二名:孫堅

孫堅是孫權和孫策的父親,漢末第一猛將,在曹操、劉備、袁紹、袁術這些較大勢力的諸侯還不成氣候時,孫堅已是名滿天下了,孫堅在與董卓軍作戰時,是唯一勝利的猛將。當時天下敢與董卓軍交戰的,只有曹操和孫堅,曹操被董卓軍打得落花流水,差一點連命都丟了,而袁紹與袁術連打都不敢打,當時的劉備更是不知道在哪裡小打小鬧。



孫堅擊敗董卓手下中郎將胡軫,兩次擊敗呂布,斬殺了華雄,又擊敗了親自帶兵來戰的董卓,孫堅以雜牌軍擊敗當時名滿天下、戰力最強悍的西涼軍,這種勇猛、這種戰力,號稱當時的天下第一也不為過,只可惜孫堅在後期與劉表軍作戰時,被藏在竹林間的黃祖埋伏,從竹林間發射飛箭,孫堅腦部中箭身亡,死時只有37歲。

孫堅要是不死,將會打下更為廣闊的天地,而且他的兩個兒子孫策和孫權都是人才,孫堅不死,孫策也沒這麼早死,那樣的話,歷史都會不一樣,孫家打下的江山肯定不止江東,要知道那個時候的曹操、袁紹、袁術、劉備等都還沒有寸土之功。

第三名:周瑜

周瑜是江東四大都督之首,文武全才,江東的軍事頂樑柱,周瑜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成功的領導了赤壁之戰及南郡之戰,擊敗了曹操,打破了曹操統一天下的夢想,從此曹操得隴不敢望蜀。



周瑜在南郡之戰結束的第二年就去世了,死的時候只有36歲,算是英年早逝,周瑜死了暴病,有可能是得了瘟疫,有可能是箭傷發作導致敗血,但就這麼突然的死了,要知道周瑜當時剛剛見過孫權,向孫權提出西取益州的計劃,孫權批准了周瑜的計劃,周瑜就忙著趕回駐地安排西征益州的準備工作,結果還沒有到駐地就死了,周瑜死的太可惜了。

周瑜要是不死,就可能發動西征益州的戰爭,那樣的話,歷史就會不一樣了,而且周瑜不死,劉備可能就沒有機會拿下益州了,拿不了益州,就無法成就一番事業,周瑜的死成就了劉備,劉備才是最大受益者。

第四名:關羽

關羽是三國時期萬人敵的猛將,戰功赫赫,忠心無二,不僅在戰場上斬殺過敵方主帥,而且曹魏諸多名將都敗在關羽手上,在襄樊戰役中,關羽曾威震華夏,三國中僅有關羽有威震華夏的稱讚。



關羽是劉備集團的二號人物,跟隨劉備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四處流浪到稱霸一方,劉備能建立如此功勳,關羽功不可沒,關羽鎮守著劉備集團最重要的根據地--荊州,在襄樊之戰,關羽力挫曹魏眾多名將,打得洛陽及許昌一帶紛紛叛曹響應關羽,打著曹操兩次差點遷都,關羽不可謂不勇猛。

而關羽成也荊州,敗也荊州。要不是孫權在背後偷襲荊州,關羽將會對曹魏造成進一步的威脅,很有可能就會擴大戰果,那樣的話,三國將會更加精彩,歷史也會因此而改寫,關羽在孫權的背盟偷襲下,身首異處,實在太讓人痛心。

第五名:魏延

受三國演義的影響,總有人覺得魏延是個叛徒,腦後有反骨,賣主求榮,其實真實的魏延不是這樣的。



歷史上真實的魏延是劉備的部曲,也就是劉備的私兵,應該是劉備私自召募的兵,不是降將,在隨劉備入益州,因作戰勇猛被劉備破格提拔為鎮守一方的大將,魏延鎮守漢中十多年,無一差錯,在隨諸葛亮北伐後,也因作戰勇猛數有戰功,得到進一步升遷,魏延因為勇猛及戰功,成為蜀漢政權數一數二的猛將,在軍隊中的地位僅次於諸葛亮、李嚴,而作為從低層完全靠能力爬上來的魏延來說,非常不容易。

魏延之死非常冤枉,並沒有造反的嫌遺,最多也就是不聽從諸葛亮遺命,諸葛亮本來的安排是想保護魏延,結果陰差陽差,導致魏延身死,魏延的死,楊儀的責任最大,楊儀素與魏延不和,藉著魏延不聽從諸葛亮遺命,出於私人仇恨原因,殺了魏延,並誅滅魏延三族,魏延沒有死在戰場上,卻死在自已人手裡,實是是痛心。

魏延要是不死,絕對是蜀漢自諸葛亮之後的軍事棟樑,魏延的才能強過王平與姜維,如果魏延擔任蜀漢最高軍事長官,蜀漢也不至於在後期諸葛亮去世後,在軍事上毫無作為。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個人覺得以下五大將死的最可惜——

1呂布:人中呂布,馬中赤兔。勇猛無敵,劉關張才勉強打得過,最後因為沒聽進陳宮的建議,被曹操圍困,呂布引起公憤,被部下綁住獻給曹操。

2—華雄,來源關羽溫酒斬華雄,華雄是董卓手下在呂布之後的猛將,秒殺十八路諸侯大將的猛將,華雄連殺數十人,在城下非常囂張,後來關羽去了,別人都不知道他是馬弓手,華雄輕敵,被暗射死,被取了首級。要是比功夫關羽是比不過的。

3—典韋: 勇猛無敵,曹操輕敵被張繡晚上夜襲典韋殿後,身中百箭還沒死,掙扎了一下,被張繡一劍刺死,這場戰役曹操還失去兒子曹昂。畢竟一呂布二趙雲三典韋嘛。倘若他沒死,必成曹操第一大將,虎嚎許褚第二。

4—關羽:劉備二弟,一生戰功有斬華雄,斬顏良誅文丑,過五關斬六將,取長沙,水淹七軍等,就是過於高傲,無視呂蒙陸遜,導致被夾擊兵敗被殺。

5——張飛,為關羽報仇,讓士卒造白旗白甲,要求苛刻逼人,手下無奈,暗殺了張飛。

若再加一個我覺得是馬超!馬超成為五虎上將,並未立下大戰功,後病死,十分可惜。弱不死,會為以後諸葛亮北伐幫助很大。


劉逗逗喜歡做夢


這個問題裡有兩個條件:猛將,最冤。死得雖冤但不是猛將,或者是猛將卻死得不冤,都不在其列。根據這兩個限定條件,以下5個人可上榜:

第一名:張郃

為什麼說張郃死得最冤?因為他是被領導假公濟私、假借敵人之手除掉的,張郃跟司馬懿有矛盾,一方面他對司馬懿不太服氣,總是發表一些不同意見,另一方面司馬懿覺得他的存在不利於自己更牢靠地掌握軍權。

諸葛亮撤軍,司馬懿命令張郃親自率隊去追擊,張郃已判斷出這個命令有問題,並進行了申訴,但司馬懿不聽,仍堅持讓他去追,張郃只得奉命,結果被殺。

更冤枉的是,司馬懿這招借刀殺人的計策實施後,事後竟然沒有得到任何追究,張郃算是白死了。

第二名:陸遜

名將陸遜一生指揮了奪取荊州之戰、夷陵之戰、石亭之戰,這三大戰役是孫吳立國的基礎,所以陸遜是孫吳建國的第一功臣,他的貢獻和軍事才能都有目共睹。

但是,後期陸遜與孫權關係越來越微妙,孫權想集權,江東大族成為他的障礙,無論呂壹事件、暨豔事件還是立太子之爭,都是孫權與江東大族之間矛盾的反映,而陸遜無形中就是江東大族的代表,孫權雖然沒有免除陸遜的官職,但借一些小事不斷打擊他,又派人當面斥責,一代名將不堪其辱,竟然“憤恚致卒”。

第三名:魏延

諸葛亮第五次北伐時,魏延已任徵西大將軍,相當於上將,而楊儀只不過是丞相府裡的長史,品秩不過千石,對應的武職充其量也只能算大校,但上將魏延與大校楊儀鬧矛盾時眾人卻普遍站在了後者一邊,包括諸葛亮。

當然這裡面也有原因,魏延自己也要負相當大的責任,他的脾氣不好,容易跟大家鬧矛盾,但說他有反心就實在太冤枉了,魏延絕無反心,否則最後不會落到那樣下場。

第四名:馬謖

馬謖失街亭,事後又逃亡,按律當斬,殺馬謖大家都沒什麼可說的,但馬謖也是個悲劇,因為他去執行了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魏軍的大批援軍來了,需要有人去街亭阻擋,但街亭遠在秦安隴城,蜀軍之前沒有到達過這裡,對這裡的情況很陌生,實力又懸殊,這是一場充滿未知的戰鬥,並非把握實足,馬謖可能守住,也可能守不住,因此被殺,只能說他倒黴。

第五名:麴義

麴義是袁紹奪取冀州的大功臣,當年他向韓馥施壓,韓馥才把冀州讓給了袁紹,後來麴義又率“大戟士”力戰界橋,為袁紹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

但麴義後來卻突然銷聲匿跡了,史書沒有做出過解釋,但以袁紹的性格及為人,麴義肯定是被他消除了,狡兔死,走狗烹,擔心麴義會對自己不利,袁紹把麴義殺了,只有這一種解釋。


南門太守


三國時期,死的比較冤,還讓人比較痛心的五位猛將,可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見解。這裡以正史《三國志》為準,說一下自己的看法。

第一名,魏延最冤

魏延在諸葛亮主政時期,趙雲去世之後,位列蜀漢武將之首,應該爭議不大。

魏延頗受劉備信任和重用,並親自主導部署了漢中的佈防大略。在諸葛亮北伐時,魏延又大膽的提出了“子午谷奇謀”。且不論此計能不能成功,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本就要根據敵我雙方的綜合情況,出奇兵制勝。這點上,魏延的謀略是沒有錯的。

魏延有勇有謀,只可惜,遇到了一生謹慎的諸葛亮。雖然魏延在北伐中屢立戰功,卻沒能盼到北伐的成功。最後,魏延卻被以謀反為名,為馬岱所殺,還牽連了三族。

魏延死的太冤,而且蜀漢此時原本缺將,也不免讓人痛惜,所以,給他排名居首。

第二名,張郃也很冤

張郃是曹魏“五子良將”中,最後去世的,自然也最受器重。此時的張郃,受封左將軍,都鄉侯,可以說是除了曹氏宗親之外,曹魏陣營的武將之首了。也正因張郃特殊的地位,司馬懿為了獨攬兵權,必然是要除之而後快了。

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時,蜀軍撤退,司馬懿讓張郃追擊。張郃說:“軍法,圍城必開出路,歸軍勿追。”而司馬懿不聽,張郃不得已,只能率軍追擊。張郃與蜀軍戰於蜀營木門之外,飛矢中郃右膝,薨。

如果說諸葛亮故意害死魏延,有點證據不足,但是司馬懿故意害死張郃,意圖卻比較的明顯。

第三名,張飛死的太窩囊

張飛自少年時,就追隨劉備,征戰四方。張三爺曾義釋嚴顏,擊敗張郃,忠義也不亞於關羽。

可是,“飛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在劉備準備征伐東吳,正是用人之際,卻被賬下將領張達、範強所害,不免得令人扼腕嘆息。

張飛死的雖然不是太冤,卻是死的最窩囊,也最令人痛心。綜合下來,排名第三。

第四名,典韋死在曹操好色

典韋跟隨曹操攻打荊州,宛城守將張繡投降。張繡設宴款待曹操及眾將,原本挺高興的事情,結果曹操卻把張繡的嬸嬸給睡了。張繡惱怒之下,降而復反,襲擊了曹操大營。

曹操出戰不利逃走,典韋率十餘人與張繡叛軍大戰於營門口,無不以一當十。無奈敵眾,韋被數十創,殺數十人,創發,瞋目大罵而死。

典韋死的壯烈,但是為了主公泡妞而死,實在是有點冤,令人痛心嘆息呀。

第五名,于禁投降毀了一世英名

于禁在曹操得了兗州時,就投奔了曹操。他跟隨曹操戰徐州,討黃巾,拒張繡,擒呂布,伐劉備,戰袁紹,降昌豨,收朱靈,可謂是曹營戰功之首,深得曹操信任與器重。

只可惜,襄樊之戰,于禁率七軍救援曹仁,遇到連綿大雨,不戰而敗,迫不得已投降了關羽。而關羽又是一個剛愎自用,傲慢無禮,缺謀寡恩之人。關羽對待于禁,既不用,也不放,更不把于禁送往成都,交給劉備處置,而是把于禁給關了起來。

最可恨的就是這種,你說關羽跟于禁到底有什麼仇,這可是奇恥大辱呀。如果當年曹操也這麼對關羽,你說關羽的忠義之名還在麼?恐怕關羽被曹操關在獄中,也再無出頭之日,節操早碎滿地了。

更可恨的是,于禁投降了關羽,關羽自己還戰敗身死了,結果於禁又被孫權所獲。孫權自然不像關羽,而是以禮相待于禁。孫權向曹丕稱臣,看于禁年邁,將於禁送回了曹魏。最後,在曹丕的羞辱下,于禁在羞愧之下病故。

于禁有才華,有謀略,能征善戰,卻毀在了一次投降之上。試看三國時期,投降並不可恥,包括關羽、張遼、黃忠、黃權、姜維等等在內的一眾名將都投降過,但不同的是他們都得到了重用,或者被施恩放回,得以重樹威名。如果於禁直接投降了劉備,相信會是另外一番光景。只可惜于禁降錯了人,結果落得個身敗名裂,羞憤而亡,不免令人嘆息。所以,給於禁排名第五。

以上皆為奕天的看法,歡迎大家提出不同見解,一起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