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學中醫能學好嗎?

楊麗華205821601


自學能學好中醫嗎?

能!

不僅能,而且可以大有所成,搞不好還能開山立派,名垂青史。

大道理就不多講了,我們說兩個半路出家自學中醫遂成一代宗師的勵志故事來鼓勵那些致力於自學中醫的人們吧。

針灸鼻祖皇甫謐

皇甫謐針灸鼻祖的名頭不是答主給封的,而是被舉世公認的。

不同於醫聖張仲景,神醫扁鵲、華佗等沒有實據證明他們在歷史上的存在,《晉書》中有專門的《皇甫謐傳》,對其家世和事蹟有較為詳盡的記載。

皇甫謐是晉代經學家,中醫學家,針灸理論的奠基者,稱針灸鼻祖實至名歸。

皇甫謐家門顯赫,做不得假的,他是漢末軍中大佬、官至太尉的皇甫嵩的曾孫。皇甫嵩是漢末剿滅黃巾叛亂的首功大將,堪稱漢末第一名將,《後漢書》上是立有“列傳”的人物。

到皇甫謐這一輩上,雖說家道中落,也畢竟是世家大族。皇甫謐幼時被過繼給叔父,直到近20歲還是一個紈絝子弟,都沒有認真讀過什麼書。

彼時,突然受到叔母的激發“頓悟”,開始發奮讀書,著書立說,並很快成為了當世的暢銷書作者。

彼時的網紅大V的影響力一點都不遜於今天,加之皇甫謐顯赫的家世,很快甚至得到皇帝的青眼相加,屢次招他入仕都被皇甫謐拒絕。

然而,好景不長,42歲那年,皇甫謐突發“風痺疾”,致使半身不遂並不仁出現偏癱和偏側感覺障礙,按照今天的說法應該是突發腦中風。

面對疾病,皇甫謐把主要精力轉向攻讀中醫,主要是針灸研究。

他在整理已存針灸學著作基礎上,將針灸理論加以系統化並進行擴展,僅用了3、4年的時間(魏甘露年間,公元256~259年)就著成《黃帝三部針灸甲乙經》十二卷,後世稱《針灸甲乙經》,建立起了針灸學完整的理論體系,並籍此確立了其針灸鼻祖的歷史地位。

救中醫於危亡的中西醫匯通宗師惲鐵樵

大家都知道,中西醫論戰已經超過百年。

論戰初期,西醫挾“科學救亡”之勢,將中醫逼到了“退一步就會萬劫不復”的危亡絕境。

尤其是,中醫家學深厚,又留學日本系統學習西醫的餘巖回國後致力於反對中醫,目標直指廢除中醫。

他依仗中醫西醫兼通的優勢,著《靈素商兌》痛陳《內經》“無一字不錯”,“中醫既無解剖,也無生理藥理”,整個理論體系是完全錯誤的。

最為致命的是,彼時西醫的大體解剖已經相當成熟,與人體實際的臟腑骨骼肌肉神經等完全可以一一對應,絲毫不爽。

而中醫的有關人體結構的臟腑學說錯漏百出,甚至可以說是“莫名其妙”。

比如,中醫的“腎”完全不同於人體主要負責“泌尿”之西醫的“腎臟”,當時的中醫並不知道喝進去的水首先需要吸收進入血液循環,在腎臟過濾後生成尿液排入膀胱;而是認為,喝進去的水一直在腸道內下行,那為什麼不是從肛門拉出來而是尿出來呢?

中醫認為,水直到闌門(回盲部)才與進食的食物分開,即“分清濁”,清者為尿,從闌門到膀胱,然後排出來;濁者經大腸從肛門排出。

最早指出這個笑話的是清代醫學家,著有《醫林改錯》的王清任,他發現這個錯誤的理由是:“如果糞尿從闌門才分清濁,尿聞起來為什麼沒有糞的臭味”?!

由於解剖學是實實在在的一目瞭然的東西,最具有說服力。

反中醫者正是抓住中醫這一死穴而欲置之死地。對此,保中醫派似乎全無招架之力,更談不上還手之功。

正當中醫處在此危亡之際,有一人橫空出世,萬分“睿智”地提出:“內經之五臟非血肉之五臟,乃四時之五臟”。

啥叫“四時之五臟”?

指中醫理論體系之人體結構應於四時而變化,四時之風寒暑溼化成六氣,六氣生五行,五行對應於五髒。

因此,五臟並非一成不變的血肉之實體,而是應四時而變化的“功能臟器”,根本無需與西醫看到的屍體上的解剖結構進行對應。

就這樣,輕易化中醫無解剖的死局於風輕雲淡之間。

從此之後,但凡中醫體系中有與人體實體不能對應之處,一應用“功能臟腑”來解說,從而可以輕而易舉地化解任何針對中醫的“責難”。

比如,經絡,儘管內經上的經脈還是可觀可測量的實體,由於現在解剖學始終找不到對應的結構,就被虛化成了有名無形的功能結構。

從此之後,中醫們再也不用為不能與現代醫學相對應而煩惱,反正中醫的研究對象不再是現實世界中的客觀人體,而是虛擬世界的功能人體。

這位救中醫於危亡的“大蔥”名字叫惲鐵樵,一代中西醫匯通宗師,甚至說,是現代中醫的鼻祖。

因為,如果沒有惲鐵樵就不可能有現代中醫的存在。

惲鐵樵,1878年出生,早年考中秀才,1903年考入新式學校南洋公學攻讀外語和文學。

畢業後先後在多家學校執教。

教書之餘,惲鐵樵充分利用其良好的英語能力開始翻譯西方文學發表,很快也成了頗具影響力的網紅,並於1911年被商務印書館招聘為專職編譯,1912年更是開始主編《小說月報》。

然,所謂天有不測風雲。

1916年,惲鐵樵年已14的長子死於“傷寒”。

中醫的傷寒並不是今天所說的傷寒桿菌感染性疾病,而是泛指一切“熱病”,即發燒為主要表現的疾病,主要就是今天的“感染性疾病”。

次年,二、三子又相繼死於“傷寒”。

眼見愛子連續早夭,而中醫神醫們卻束手無策。

惲鐵樵開始發奮攻讀中醫。

也是跟皇甫謐一樣,僅經過3、4年的發奮惲鐵樵就收穫大成,並於1920年在上海公開掛牌行醫。

沒用多久,惲鐵樵的診所便已經門庭若市,醫聲大振。

隨後,惲鐵樵更是大開山門廣納弟子,並大量出版著作,成為了中西醫匯通派的一代宗師。

因此,說惲鐵樵救了中醫,沒有惲鐵樵,就沒有現代中醫,一點都不過分。

儘管“醫不自治”,拯救了中醫的一代宗師惲鐵樵卻沒有救得了自己,於1935年57歲英年早逝(比最近亡故的梅墨生大師還多遺憾了2年)。


掙脫枷鎖的囚徒


個人自學中醫是完全可以學好的。我認識一位中醫,現在都快九十歲,身體康健,還能給人看病。他二十多患吐血,幾乎耗盡全部家產,也沒治好。由於他自己有學問,就自學中醫,幾年下來,他的病好了,有病人找他,有治好,也有治不好的。偶然機會,治好一個名人,這個名人在他村莊給他唱了九天戲。雖然他沒有這證,那證,但病人從早到晚就沒有間斷,吃飯的時間都是硬擠出來的。在我們這方圓幾十裡,他也是有名的中醫。


張庚荏


我認為完全可以自學中醫,不求對外只求自用,學一樣得一樣知識,學好了自有大用。我有體會一個人總有遇到難處的時候,學好了就可以自用解決他,我老婆在2000年檢查出得了糖尿病的。去醫院治療吃藥打針控制血糖,一下又出現其它問題,醫院也無特效方法控制,在這種情況下我不得不自學中醫,因為上天無路下地無門沒有辦法,買書看自已學,我又沒有讀什麼書很多字都不認識很難別說理解他,在糠尿病的大海里要想撈一棵針不容易啊!開始只是案書上的藥方用,有時有效有時效,一邊學一邊用,我對老婆說如果吃了不對馬上就停,就下這樣邊學邊試,西藥一直不停天天吃,中草藥也不停各種方法都用,也只是維持著13年多,後來去世了。在這10多年中讓我明白了自學中醫是十分必要的,我希望每一箇中國人都要學習中醫,生命是自已的不是別人的別人是不會懂得你的病情變化的。在住院中專家教授也跟我們貧民百姓一樣無能為力。一樣不懂就吃大虧,我關注新聞幾十年來醫學沒有什麼新的突破還是幾十年一樣聽天由命。科學是專家的口號罷了,先進是專家的財路,治病救命靠自己!在當今中國人口眾多糖尿病的發展相當快自己不懂中醫怎辦?西醫到目前為止糖尿病的病因病理都一無所知你講醫院能治好你的病嗎?自己不學習中醫就是去那裡治療都是上當被騙。學習中醫瞭解中醫用好中醫調治自我,總比受苦等死好。


用戶51522677


自學中醫不一定能學好,也不一定學不好,我想總有人能學好!有好中醫老師教是更好容易入門的,但如果不是好中醫,自己的根本知識都不牢靠哪就不行。我記得小時候漢語拼音剛普及時,有的小學教師自己漢字拼音都念不準,自己學生怎教得太好。國家應有絕對正規的好中醫,對門對路的科目教學教育人學習會很快很好,但我認為很難做到,不然早就現了許多名醫。當然這裡的好中醫說自己醫術一流是前提,自己願教人也是大前提。再加上學的人的鑽勁一定會出現多名名醫。但事實很難做到的。自學成好中醫也是很難的,但是隻要有許多人去學,總有人能學好的,可能是他,可能是她,可能是你們!可能是我們!有句話說得好打仗總要死人的,有向社會奉獻的精神就行,打仗打死的軍人不一定都立頭等功,二等功,三等功!只要向人類有奉獻的精神才值得學習!人得能力總有大小,不要看不起能力小的人,只要有奉獻精神就是好人一位!


李志雷2


中醫不是想學就能學的來的,需要很深的造化和緣分,現在中醫文化認可度很低,一些拿著個種證件的基本都是忽悠,中醫主要是治療未病為基礎,現在人誰沒事去諮詢中醫,真有病了這治療幾天那治療幾天,也找不到合適的醫生也沒治好病。有些時候不僅沒治好病,倒是吃壞了胃吃傷了脾害了腎,等於花錢越來越重,導致花錢受罪。要想學好中醫文化談何容易。就算你學會了,如果為了賺錢你也不是一個合格的醫生,為了賺錢去當醫生永遠治不好病,中醫很簡單,個人認真悟,以簡單實用的單方為根基,你看看現在的庸醫動不動就好幾十個藥讓你熬一起,你去喝吧反正死不了。病越來越複雜了,第一遺傳,第二飲食,第三小病沒去根導致五臟或者經絡某個地方不通。該用藥發汗的千萬不要扎針。隨著年齡的增加,不愛運動,或者不知道怎麼運動,鍛鍊哪裡。簡單點說運動人體可以發電。沒有電你吃下去的食物怎麼運轉消化。很簡單的。如果你不會運動,你不知道哪個零件需要得到潤滑。那也治不了病,就這樣簡單,運動增加氣血循環,使身體保持電力充足達到代謝正常。你要是會內家功效果也一樣的,運用氣功。中醫博大精深,不要靠藥物支配健康,是藥三分毒,就是這樣來的。過去吃不飽一般都是缺乏營養病,現在吃飽了一般都是營養過剩病,再加上不愛運動。等等。應圍著這個思想去學習中醫。學中醫是我們中國人,人人都應該學習的文化,只有自己才是最好的醫生。謝謝大家


漂靖


能學好!

我國自古自學中醫成才者不計其數,

先自學入門,

後拜師跟診,

我就是這樣的學醫之路。

2008年經商,因勞累操勞過度,重病住院,

在廣州市第八人民醫院反覆住院一年半,

後來放棄經商開始學醫之路。

2009年回湖北老家開始了自學中醫經方古典,以《內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為教材自學鑽研,

2012年在武漢衛校中醫專業學醫三年,

期間拜訪了好多民間一技之長的醫生,

2017年考醫,

2018年在河南省信陽市開了自己的診所,

也吸引了許多自學中醫的同學,

成立了團隊,

成立了交流學會,

學中醫是需要條件的,我認為:

第一,要有堅定不移的信念。

第二,要確立目標,一步步走下去,

第三,社會法制化,一定要執業資格證,避免非法行醫,考醫需要時間,所以在入門之初一定要規劃好。


賢山醫話


自學中醫能學好嗎?所謂自學中醫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中國的中醫藥學博大精深,要想學好學透學精,沒有幾十年是悟不透的。第一,必須要對你研究的課題感性趣。有性趣才能產生動力;有了動力在學習的時候會產生悟性,激發你的潛能!比如中草藥學。應該先認識各種各樣的草藥,這些知識先從書本里學習,然後年復一年的在大自然中對比,找尋,認知,確定,藥性,藥理,屬科,是花,是莖,是葉,是根塊,或是全草,或是籽,或是飛禽走獸,或是金屬,或是非金屬,或者藥材是不是有大毒(或小毒),各種藥材的如何採收,什麼季節,涼曬,如何用什麼方法炮製,藥材如何切片,如何打粉,如何內用,如何外用,用藥用量的大小,多少,斤,兩,克,撮,擔,合,方寸,毫升,毫克㎎,俗話說: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有一個好的老師,或者叫導師,在他的指導下,你的學習情況會事半功倍!第二,診脈。望,聞,問,切。是診脈中的四大要素!望看你的面部,看你的舌苔,看你的走動,看你的皮膚;聞你的口氣,聽你的呼吸;詢問你的前因後果,詢問你的感覺,詢問你的飲食習慣,詢問你的不良恃好;診脈也叫把脈,寸,關,尺,診斷心跳的快慢(正常情況下,一吸一呼心跳4~5次),多於或少於,或輕或重,或偷停或快,等等問題我就不一一說明了!有些問題都應該在大量的實踐中去獲得,只有那些努力學習的人,才能知道甘草是甘甜;黃連是苦的!謝謝朋友們提出寶貴意見!


95767421270


我是簡繁,雖不是中醫,但我的父親也是幾十年的老中醫了,耳濡目染下,多少我也懂一點,於是看到這個問題便不請自來了。


自學中醫能不能學好?可以也不可以。

何謂可以?華夏幾千年歷史,有很多優秀的關於醫藥方面的書籍,如《黃帝內經》、《傷寒論》、《素問》通篇研讀並讀懂過後,其實你已經可以知道某些病該怎麼治,再比如《本草綱目》,通過其可以知道每味藥的藥性、作用。



何謂不可?你或許飽覽群書,但你沒有現實經驗,你無法準確的對病情做出判斷,對於一些細節無法做到精確,比如一劑小柴胡湯,你知道它的作用是主治傷寒少陽病症,那麼請問你如何能夠確診?


有了基礎,當潛心拜師,學有所成,當遊歷天下,方有望成就。

歷史上“文人多懂醫”,他們看得多,身邊的親人有一些傷風感冒,便可學有所用,但真正想要成為名家,還得拜尋名師才行。


所謂的“遊歷天下”也並非到處跑,而是多看,自然經驗足;多想,自然識病因,再加上自身堅持不懈的研究,自然能夠有所成就。


在中國,學醫也好,學武也好,甚至學書法也好,需要“悟性”,跟西醫不同,西醫通過數據來判斷,所有學西醫的都可以開出想通的方子,給出想同的看法,但中醫不行。我記得有一本小說叫《首席醫官》,雖是虛構,但主角用另類的方式判斷病情,這也是經驗的一種表現形式。


一點個人淺見,希望能夠拋磚引玉,歡迎評論區討論,打字不易,且看且點贊;分享不易,且讀且關注。簡繁y社區不僅僅是證券分析師,也是文化愛好者,一起討論“錢”的問題,一起討論書法、太極、茶道等傳統文化。


易論招財圈


公將取之,必先與之。要想學好中醫必須要付出行動,空有想法是沒有意義的。

什麼?不夠具體?我們略舉幾例來看看。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四十歲之前一直致力於經學研究,那年母親胃病,請了很多郎中都收效甚微,孝心驅使下,朱丹溪開始日夜研讀《素問》,後於43歲時拜當時名醫羅知悌為師,終成一代名醫。


清末民初的著名醫家張錫純,自幼專於功名科舉,懂得岐黃之術的父親希望他能考取功名光宗耀祖,然而二試不第,之後在父親的影響下他開始轉而研讀《黃帝內經》、《傷寒論》等中醫典籍。自成一派,成為中西匯通學派著名醫家,並著有《醫學衷中參西錄》一書流傳後世。

古代的國醫聖手出師前大都有自學的經歷。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想要學好中醫在物質基礎和資源方面要明顯優於過去。原因如下:

一、國家政策的扶持下,整理出版了大量的中醫典籍。而且網絡時代,網上有各種名家的講解視頻。足不出戶便可坐擁海量資源。比如《王洪圖講黃帝內經》、《郝萬山講傷寒論》、《鄧中甲方劑學》、《張廷模中藥學》等等。只要你想學總有一款適合你。

二、義務教育的普及讓我們在識文斷字的水平上明顯高於過去。“秀才改醫,籠中捉雞”,新時代的秀才們要想學習中醫在閱讀方面並不存在多大障礙,即便古漢語功底不好,市面也有帶註解翻譯的醫籍可供閱讀。比如《全譯全注黃帝內經》、《傷寒論講稿》、《藥性歌括四百味白話解》等等。而且建議手頭常備《古漢語詞典》,方便隨時查找。

想要學好中醫外在條件具備了,內因才是最關鍵的因素

信息多元化和物質文明發達同時也意味著誘惑更多。想要有所得,必須先沉下來。在學習中獲得經驗,然後付諸實踐檢驗,檢驗之後再次總結,只有這樣千錘百煉才能提升水平。

同時,還要有容人的寬廣胸襟,各行各業都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中醫也是,流派眾多,我們不能閉門造車,夜郎自大,相反要破除門第之見,走出去多交流,訪名師,集百家之長為己所用。


再者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悟”。初學中醫那會,跟的第一個師父曾經告訴我,學中醫不是師父教的,而是自己“偷”來的。做中醫的有心人,這點很重要。

對於初學中醫不知道該如何入手的同仁,我推薦幾本書供參考

《醫學三字經》、《珍珠囊補遺藥性賦》、《藥性歌括四百味》、《湯頭歌訣》、《瀕湖脈學》。

進階書籍:《全譯全注黃帝內經》、《陳亦人傷寒論講稿》、《醫學衷中參西錄》。

我是平陽府中醫,請各位同道多多指正。

平陽府中醫


謝邀!中醫界(廣東省發展中醫藥事業基金會)很榮幸為您回答這個問題。


學習中醫,個人總結有以下幾個方面,關係到能否學好。


1.啟蒙: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第一步首先要勾起興趣,看書以現代白話文為主,由一些比較有趣的中醫故事入門。


2.入門:有了興趣後就要開始正規打基礎了。這個階段會有點痛苦枯燥,很多需要記憶,因此還是要以現代白話文的著作為主,但有了前面的興趣和一定基礎,應該是可以堅持下來。


3.提高:這個階段要開始逐漸加深理解了。基礎打的好不好看前2個階段,從這個階段就開始昇華了,此階段還是以古文為主。


4.實踐:其實實踐是一直伴隨在學習中的,學了脈學,就多去把脈,看到家人有不舒服,就試著用中醫去分析下,這樣很有助於加深理解和記憶。

同時,為您推薦中醫人必學的九大課程

為了幫助熱愛中醫的您更好的學習,我們特地整理好了中醫基礎理論,中醫內科學,中醫外科學,中醫婦科學,中醫兒科學,中醫診斷學,中醫方劑學,中藥學,針灸學這9本配套學習教材的的電子版。

根據圖片關注後將無條件免費地提供給大家。


請持續關注,我們繼續努力為您排憂解難。

如果還要其他問題,歡迎評論、私信諮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