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朝夏在前,那么夏朝之前是一片怎样的天地?

刘晓亮


夏朝在4000年前。跟远古时代几万年比起来,近古时代几千年,历史简直短得可怜。

中国历史,只能追溯到3000年前,周朝开国之初。司马迁写《史记》,也主要是从3000年前开始讲。司马迁说:至于《山海经》里面的奇闻怪兽,我是不敢当真的。

中国神话,只能追溯到5000年前,西戎神农炎帝部族O3α血统,从西域绿洲,学习到小麦那时候。《山海经》由于是民间草根流传,所以太夸张了、太荒诞了。

不过好在,2003年,人类基因组测序完毕,祖源血统学/分子人类学诞生。不但《山海经》变得面目明朗,而且,只要是10万年以内的人类历史,都能看清^_^


醉哪吒


直接说吧:夏朝是农业不发达、生产落后的梦寐文明阶段,夏朝之前就是原始社会了。

假如你生活在那个时代,那么你的生活可能是这样的:

早晨温暖的太阳,刺痛了你24K的钛合金大眼。你掀开身上盖着的兽皮,拿起来裹在身上,迎着朝阳走出居住的山洞。

根本不用洗脸、刷牙,倒是省了不少的事。

一天的生活开始了,首先你得去附近的果树上采摘一些野果。相信我,那个味道不太好。苦涩、酸、古怪的味道,不能跟现代经过培育的果实相比。

带着果子,回到山洞。看了一眼还有昨天剩下的半块肉,你想了想还是留给女人孩子吧。

你们一起吃了一顿丰盛的早餐,即将迎来今天最激烈的时刻——打猎。

女人要留在家里,缝补兽皮、磨刀、生孩子——跟不同的男人生孩子。没错,你们都是小三,女人才是一家之主。

隔壁的胖熊,也是你女朋友的男人,你们是最好的朋友。

吃过早饭,胖熊急吼吼的在外面叫:“快点,我发现一群肥羊,咱们多抓几只回来。”

好家伙,那可得赶紧的了。

你来不及把剩下的东西塞进嘴里,就带着刀、弓箭出发了。

你们摸到那片草原,看到真的有一群羊在吃草。瘦干的头、胖大的肚子、矫健的四蹄,无不证明这是一群肥羊,肉一定很鲜美。

这时候,你就在想:“这么好的羊,我得多抓几只回去,她一高兴,说不定会再跟我生几个孩子。”想到这,你的嘴角流下晶莹的口水。

胖熊冲了过去,死死的抱住一只羊不放手。你也冲向了另一只羊,拿起刀给了它一个透心凉,赶忙再去抓别的羊。

这时候,你觉得不对劲。好像有别的生物也冲过来了。

不得不佩服,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你,直觉不是一般的敏锐。

这群羊被狼群盯上好长时间了,正当他们准备开工的时候,你们冲上去截胡。不过没关系,在狼群的眼里,你们和羊没有区别。

狼王“咬着冷冷的牙,报以两声长啸”,以时速100码的速度冲了过来。

完了,完了。

在夏朝之前的原始社会,你和胖熊遭遇到狼群,基本就可以宣告生命的结束。

狼群逐渐到来,你们根本来不及跑,就被撕扯成碎片。

在一匹狼张开大嘴向你咬来的时候,你的脑海里闪过这一辈子的画面:每天都在为食物奔波,到头来还是死在觅食的路上,跟这些畜生有什么区别。

女人等了你们一天,没有等到任何消息。她没有悲伤、没有眼泪,她已经司空见惯了,转身给隔壁老王发了条信息:

“老王,我想跟你生猴子。”


温乎


夏之前的状况,这个问题可以从三个方面看来:史籍、神话传话、考古。

从史籍来看,先秦时的史籍经常提到的朝代序列和我们现在提的不同,叫作“虞夏商周”。那么在古籍里看来,夏并不是最早的王朝,而夏之前还有一个叫作“虞”的王朝。

《辞海》的解释:虞,远古部落名称,号有虞氏,居于蒲坂,即今山西永济西蒲州镇。舜是部落首领。

《礼记》里对于“虞”,将它作为一个朝代,记录了虞的政治思想、统治观念、主导体制,记述非常具体。并且把虞代的相关制度和后面夏、殷、周做了对比,可以看出来传承关系。

《礼记》的记录不一定代表一定有虞代,但也不能认为一定是没有。《左传》、《国语》都提到过虞代,只是到了战国以后才渐渐不提。除了儒家,《韩非子*显学》里也说“虞夏二千余岁”。韩非子这么说或许是因为当时有关于虞代的记载资料,但是经历了战国、又经历了秦的焚书,让资料没有保留下来。

从神话传说来看的话,夏之前存在着几方不同的势力,都是从原始部落演变过来的。在一个模糊的盘古开天、女娲造人之后,实际就是原始部落成长起来。经过不断成长、壮大,争斗、合并,之后形成了黄河流域的中原集团、东海之滨的东夷集团、楚地的黎苗集团。

当各部族都人口少并且以流动狩猎放牧为主要生存方式的时候,互相之间就没有矛盾。而一旦人口多起来,又随着发展开始定居农耕,必然要抢地盘、争资源,于是就开始有了矛盾。由氏族首领产生共主,共主又领导夏、东夷、黎苗这样大的集团展开大的战争。比如涿鹿之战。涿鹿之战后夏的统治强化起来,南方的黎族融入夏,苗退守三湘。夏与东夷互相融合也很好。在解决了共的危机“水患”之后,夏族的共主禹终于成为中原共主。禹的儿子启建立了夏。

从考古来看我们现在提到的“夏”不是一个准确的概念。可以称为“二里头”王都。二里头王都也好,夏也好,算是最早期的王朝。而在夏或是二里头之前早就已经是小国寡民式的邦国并存时代。

早于二里头的新石器时代,仰韶后期就已经是邦国的社会形式。后来的龙山文化更是邦国林立。龙山时期甚至出了疑似初期宫庙。《左传》记载说“执玉帛者万国。”

二里头则是明确出现了宫殿基址,有宫城,宫庙一体。《左传》“邑有宗庙先君之主者曰都。”

总之,不管从三个方面哪个方面来说,在所谓的“夏”之前,中国社会都不会一片蛮荒,其文明程度恐怕都远远超过我们现在的想象。


沅汰


古史未发现之前,我们称中国历史止步于西周共和,也就是三千年不到,但是殷墟的出世让我们历史得以扩展到三千五百年。

但距离那五千年的传说还甚为遥远,国家为此启动了夏商周断代工程,可是考察了那么多地方就是见不到夏的踪迹。信心在流逝,为称四千年只好弄了禹墟来掩饰,五千年的文明史难以说起,直到后来三星堆的出土,因而我们说中国有五千年文明,不是因为我们有炎黄二帝,而是因为我们有三星堆,那么三代已出,三代以前的世界究竟是怎样一片天地呢?

虞夏二千年,上古文明鼎盛说,远超三代。

夏朝已经很是虚无缥缈呢,虞朝则更多是让人摸不着头脑。且何为虞朝?历时多久?

虞朝的说法最早还是可以起源于韩非子的虞夏二千年论调。春秋时期的人还对虞朝信誓旦旦,而秦汉则绝难信以虞朝。这是为什么?

因为大量文化典籍的丧失使得人们不敢轻易开启虞朝这个神秘的王朝,最高统治者知道虞朝到底有多可怕,它是怎么从一个高度发达的上古文明消亡到夏朝的。

虞朝世系以黄帝纪年开始,黄帝在坂泉之战后彻底的消灭了以炎帝为首的天子世系。在古老的中土上建立了黄帝王国,我们这里不把它当部落联盟对待 且假以国家形式,因为中国文明史不是区区五千年可以说清楚的。

黄帝建立的虞朝其实是一个空前强大的帝国,它用臣服纳贡的方式统治着亚洲和欧洲等广大领土。

《山海经》记载:黄帝之世,旷古绝今。东服东夷,西至于黑墨之海,北至于玄冰之境,南成炎夏之地。人民以万方计。土地不以数计,丈南北非一世之功不可极,丈东西之功亦然也。

这段文字说的就黄帝治下的虞朝领土已经庞大到东边使得东夷臣服,西边黑墨之海就只能是黑海了,北边是北极圈了,南边是热带地区了,统治的老百姓不记录上户口,衡量四方之境有多宽,需要一个人走一辈子。这种领土的描述实在让后人汗颜。因为统治区域实在大的可怕。以至于后世都说这是神话。

其实也不算神话,统治领土与文明发展程度是有很大关系的,一般是二元广大趋势,就是说文明越发达,统治的地域越是庞大,还有一种就是文明越简单初始,统治起来也就越容易。而黄帝时代可能就是超前文明和初始文明之间的那种,这里讨论起来太复杂了。没有几万字解决不了问题所在。

原始社会过渡至夏朝世界帝国说,五子之歌响彻中亚地区。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夏朝以前是部落联盟时代,整个东亚及东北亚过着游牧打猎的生活,因为那个时候估计东北还是亚热带气候呢,游牧采集果食已经养得活普通人了,因此石器时代伴随着气候运势而存在数万年。


直到夏禹的出现,他首次以国家权力集中者的方式统筹人民改造自然,用人力的方式使得自然屈服。疏通上古世界九大河流就是最好的证明。

这一举动真的是吓坏了哪些原始居民 达到目的的夏禹用强大的手段建立起了夏后氏帝国,但是国家大则大矣,依然不是很稳固,很多人已经习惯了无组织的游牧状态,时刻准备颠覆夏后氏政权。

机会就是太康失国,夏朝第三代君主的荒唐丢掉了国家,继承者后羿因为一个女人(嫦娥)和西方羌人帝国爆发了世界性战争。于是太康的五个儿子流落到中亚地区,哀叹夏后氏的江山。

《竹书纪年》有云,夏禹开端,以启夏后,夏启定居,为之万方,太康有国,三世而失其国。有穷后羿居之,暴力武道,欲以色而怒天下之力,以衅西羌。太康五子游于尹洛之间而为五子之歌。

可以说有穷氏后羿领导的夏朝在争夺世界霸权上输给了西羌联盟,一战退回了石器时代,历经五十年,直到太康孙子少康从新恢复夏后氏天下,但是已经缩水为中原区域性大国了,其他地区纷纷独立。


总的来说,夏朝及其夏朝之前的历史远远没有我们想的那么简单,如果深究的话你会窥见上古的神奇之处。


无根树花正孤


夏商周朝夏在前,那么夏朝之前是一片怎样的天地?

这个问题说起来就话长了——那毕竟是二千多年的远古历史啊!然而这段历史虽然较长,但也决不能信口开河,信口雌黄;或臆猜之,或姑妄言之。不能以“氏族”、“部落”误为“朝代”,不能将‘’传说‘’皆归为“神话”(如没有文字前,古人以世代语言传诵而传下的历史),更不能臆猜“夏”前一段历史是“恐龙时代”,也不能将‘’三皇五帝‘’的说法诬为“骗人”之谈,甚至将“炎黄子孙”之说也“否定”!

笔者学识谫陋,愿试之简述浅见,还望幸勿贻笑于大方之家。

在远古时代,由于尚存在蒙昧状态,对于大自然的一些现象不明,只能凭想象而产生许多神奇的传说(神话)。如:盘古开天地,女娲(wa)补天,后羿(yi)射日等等。然而在文字没创出之前,人们靠世代口头传诵下来的诸多历史传说,却未必是虚话。如炎黄,尧、舜、禹的历史时期 。

当人类进入了原始社会时期后,随着人类对大自然的逐渐认识,学会了取火熟食,居屋,种植,制衣,结网,畜牧等等,逐渐从母系社会进入父系氏族公社阶段。当时在我国辽阔的黄河、长江流域,生息繁衍了许多较大的氏族和部落,推举了首领,规划了各自地域,渐渐有了“王国”的雏形。后来古老的氏族制度日益瓦解,各部落间争夺领地,扩充势力,经常相互侵伐,引起纷乱和战争。

关于“炎黄子孙”的渊源

相传一大部落的首领少典与另一部落的女子附宝成亲生下黄帝。史称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能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年届20,即被推举为华族首领。其在本部落内推行德政,教化百姓,发展农业,发明打井,服牛乘马,驾车载物,造舟行渔等技术。其妻嫘(lei)祖则发明养蚕技术,抽丝做衣。各部落闻之皆相继归之。于是部落渐大,便由发祥地陕西北部逐渐向东经黄河流域迁至今河北涿鹿附近。其兄弟号神农氏炎帝亦率其部落在进入山东地区时,与蚩(chi)尤的九黎族部落相遇,并发生了长期激烈冲突。据说蚩尤桀骜不驯,曾屡屡侵凌诸部落。其人身大蛮力凶猛无比,加之部族众多,炎帝不敌。于是求援于黄帝。炎黄大军与蚩尤所部在涿鹿大地展开持续激烈大厮杀!当时天气屡生大雾,不辨南北,互有伤亡。所幸黄帝臣下风后,按磁石原理发明了指南车,不管车往哪转,所立木人直指南方不动。部队行动有序,遂大败蚩尤并杀之。从此中原地区各地部落大都归顺之。黄帝成为部落联盟首领后,又曾率兵亲征四处不服命令的部落。其遺跡东至大海、北达河北、南至长江流域、西达甘肃。经多年征战,黄帝終于统一了中原。自此黄帝以仁德治理天下,任用贤臣辅政,安顿万民,使留于中原的九黎族部落与炎黄两族融为一体,成为华夏民族。(至今我华夏民族称为“炎黄子孙。”)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黄帝史官仓颉(jie ,多音字,此处不念xie ),发明了象形文字雏形(如日,月,人,爪等等),解除了之前用结绳记事的窘境。(虽然汉字是集多代国人的智慧不断完善形成,但仓颉初创之功不可磨灭。)从此后历代口头传诵的事迹起码有了简单记录。(特别是以后的“夏”有了典籍文册,我们不容怀疑其历史存在。)

据史载:黄帝之正妃嫘祖生二子:一曰玄嚣;其二曰昌意。

黄帝崩,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zhuan xu)。

颛顼崩,玄嚣之孙高辛立,是为帝喾(ku)。

帝喾崩,其儿摯代立。

(按:古代帝王死,史称“崩"。)

摯不肖,不修善政被废黜,弟放勋立,是为帝唐尧。史载:尧“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舒……”其以德治“天下”,施行仁政,亲和百姓,为天下所敬仰爱戴。

尧闻虞舜(yu shun)孝悌(ti)仁善,宽厚亲民,勤敏睿(rui)智,甚为器重。在大家推举下,便让其參于治理政事,并将俩女娥皇、女英嫁于他。到各地巡察归后见舜治理得政清民安甚欣慰,晚年遂将职权全部禅让给虞舜。史称“尧舜禅(shan)让”。

虞舜接尧禅,选贤任能,殚(dan)精竭虑治理政事,使农牧渔业有了很大发展,益为万民拥戴。

当时黄河屡屡泛滥成灾,舜以当务之急,用鲧(gun)治水9年不成,民怨,乃废黜发落羽山,并顺民意杀之。另用众人所荐鲧之子禹治水。禹率民疏浚淤塞,劈山通河道,风餐露宿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終于治水成功。于是舜举其为继承人,培养其处理天下事宜17年。晚年到苍梧巡视崩于途。(据说舜之二妻娥皇、女英倚门悲恸欲绝,啼哭之泪滴洒门前竹上,凝成斑斑点点花纹,被后人称为斑竹或湘妃竹。后二人双双投湘水而死,被百姓尊为湘水之神。)

(按:毛诗——“斑竹一枝千滴泪。”)

禹接舜位。曾南征不服管统之三苗。据说大败三苗后,“禹舞干(盾)戚(斧),以感有苗”。意思是禹以武器为舞具舞之,表示“化干戈为玉帛”,感服三苗。其后,禹終生兢兢业业,勤于政務,教人耕种为民所拥护。由于禹治水有功,又发展了农业生产,后人敬称其为“大禹”,以崇敬禹之丰功伟绩。

綜上所述,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史称“五帝”(《史记. 五帝本纪》)。(按:古人尊为民作出巨大贡献的“始教人钻木取火”的燧sui人氏;“始作八卦” 、"结绳而为网罟gu"的伏羲xi;“始教民稼穑se,品尝百草”的神农为“三皇”。)

禹崩,其子启擅袭父位,建夏朝,立国。将禅让制彻底改变为世袭制。中国历史自此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史称“夏禹传子”。

(夏朝自启建国始,到夏桀灭亡,共传13代,16王,历500多年历史。后被夏的属国商所灭亡。夏朝文化比较发达,传有《夏书》、《夏训》和《夏礼》等典册。夏文化为殷周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涛海腾日


夏朝之前,如果从文献上看有三皇五帝,《史记·五帝本纪》和《补三皇本纪》讲的就是他们的故事。对于三皇五帝的说法,古书其实也有n种说法, 都是各说各的。后来太史公延续了《大戴礼记·五帝德》和《帝系》的说法,才有了《五帝本纪》。但这未必都是历史事实,因为没有文字可以印证。而《补三皇本纪》,则是唐人司马贞根据后世文献的说法整理的,内容比《五帝本纪》还要虚无缥缈。

所以现在研究史前时代,除了五帝时代可以参考一定文献外,五帝以前的时代更多是依靠考古学、民族学的相关研究。我们一般把夏以前认为是原始社会,原始社会又被分成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以磨制石器和农业产生为标准。旧石器时代就是我们一般说的“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新石器时代就是我们一般说的“仰韶文化遗址”“龙山文化遗址”“良渚文化遗址”,可以看出有“人”向“文化遗址”的转变。

相关的著作可以看顾颉刚《中国上古史研究讲义》、杨宽《中国上古史导论》、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许顺湛《五帝时代研究》等,外国民族学著作也很重要,比如费雷泽《金枝》、泰勒《原始文化》、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都很有借鉴意义。


林屋公子


看了大家的答案,主要集中在《史记》等古文献的记载,以及民间传说的层面。那么我就从考古学的层面,通过陕西神木的石峁遗址,山西临汾的陶寺遗址等先夏文化遗址,分析下当时华夏先民的生活情境。



首先,夏朝以前,也就是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期,华夏先民们已经走到了新石器时代末期。中国西北、东部已经存在众多强大的部落,中原地区已经出现了部落联盟。

从城市方面来看,陕西石峁古城400万平方米,几乎相当与现在的一个小县城,可容纳居民5—10万人。山西陶寺和河南二里头的城市面积300万平方米,也可居住5万人以上。再算上四川三星堆和浙江良渚,4000多年前的中国人口,规模应该已经超过百万。



在山西陶寺古城,考古学家发现了观象台,经过实验证明,它能够准确的测定春分等节气。可见夏朝以前,华夏先民已经能够掌握天文和历法,以便更好地开展农业耕作;在度量衡方面,陶寺古城的居民已经在使用骨尺,1尺约为25公分;在青铜器制造方面,陶寺遗址的墓葬中出土了精致的青铜齿轮,虽然其用途仍有争议,但至少证明其青铜冶炼技术已经具备了相当的水平。

考古学家还发现,陶寺古城墓葬规模和陪葬品的数量有明显区别,这说明夏朝以前,已经出现了阶级观念和贫富分化,这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个明确标志。



在陕西石峁古城,考古学家发现了以玉璇玑为代表的上千件玉器文物,这还不算流失海外博物馆的数千件石峁玉器。这说明夏朝以前,中国的玉文化已经非常发达,中国人已经将玉制成装饰品随身携带。

更神奇的是,石峁人制作玉器的玉料,居然来自全国各地。其中不仅有新疆地区的和田玉,还有中国西南地区的青玉,甚至浙江良渚遗址的玉料。这说明夏朝前期的先民,对于地理的认识,以及各部族的联系和交流,远比我们今天想象的紧密。



看到先夏遗址的考古成果,您是否感到不可思议呢?这都不算什么,如果我告诉你,在8千年前的河南贾湖遗址,远古先民已经在种植水稻,已经学会了酿酒,已经出现了甲骨刻符,已经开始了人工养蚕,你相信吗?其实,我们对于华夏远古历史的认知,几乎是九牛一毛,还有许多石破天惊的考古发现,等待着我们的探索。


琅琊神话


我们当前的认知其实是从商开始,即便是“夏”也仅在于传说中,或是史书中的了了几语,也就是说其实商之前的历史,都存在于了传说中。那么夏之前,是一个什么样的天地呢?搬个小马扎,听老麦与你慢慢聊聊那些不科学的事情。

如果你时常关注老麦,那么你应该知晓老麦的观点,人类的起源是源自地球自然进化与外星文明的相互结合。更确切的说是地球提供给了人类肉体,外星文明给与了人类文明,在给与人类文明的同时,也立下了一种规矩,这个规矩就是:自然生命规律。


那么,从这个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的话,夏之前,其实人类处于一种人神共存的时代,或者说人类和现代人所谓的神处于一个时空,共享一种文明:神迹文明。但是在文字尚未发明之前,那种文明多流传于口口相传中,在加之后来,姜子牙封神榜(很多人视封神榜为神话,其实封神榜确实是神话,但神话里也透着一些真实,只是那种真实,没有任何的记载而已)。

当然封神榜发生在商朝时期,也就是说其实在周之前的时代,是一个人神共居的时代,神仙可以任意的参与到人类之间的生活中,因为他们想之于人类而言就是造物主,但是封神榜之后,断绝天梯,并且立了新的自然生命法则:神在日常中,除非特殊情况,不得已参与人类的生活。于是,人与神进行了有效分离。


人神共存的时代是一个什么时代呢?其实,诸位应该有所概念的,从《复仇者联盟》中你可以窥得一些状况,一部分拥有神迹的人,在无形中或是有形中,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所以你看到一些记录中,会发现,在史前的很多案例,都存在着一种“神迹”,譬如《山海经》所记载的种种,譬如《史记》中之于黄帝、蚩尤等的记载。

这就是那个时代,你想想得到,却不愿承认的一个时代,各种神迹随处可见,凡尘之人见怪不怪,有事没事会有各种仪式,请求神灵来帮助什么事情。而这种请求,还真是可以实现的,你看得见,摸得着。甚至可以说,在商之前,神就是比人类生命高一个级别的生命体的存在。


好了,不管你信或是不信,老麦反正已经说了上面这段话,喝了酒了,不算数哈。诸位当故事来听。不过,你向往那个时代吗?呵呵。


说明:本文原创老麦,首发今日头条,图片来自网络,如需转载请联系老麦。敬请关注:老麦说说,与老麦一起去探寻那些未知的人和事。


老麦说说


在文献中,已然很清楚,就是“与东夷共天下”——即后羿代夏,太康失国和借兵有虞氏复国的故事,反映出了现代史家对夏朝国家形式的猜测,理该八九不离十,就是尚未实现强力邦联的局面。

在考古看来,这种推测也有很大的可能性,虽然目前并不能完全坐实夏朝的存在,但是“朝无”,然“夏”却应有之,如若认为无夏,则三代先秦历史皆可全盘推翻,然《史记》经殷墟及其他出土遗址/文物的多次印证之高度可信,已是公论。

在这样的前提下,要否认无“夏”+否认先秦诸史册不可信,无疑是荒谬野蛮的。

二里头的年代绝对符合夏代,其规模与出土青铜器,还有大型的祭祀场所,和具有代表性的礼器如绿松石龙,这些都足够代表一个国家之都城的级别标准。同时,它与同时代的、远时代的,以及相邻的遗址,都有文化与商业、或者军事上的联系,如东赵遗址、新砦遗址、二里岗、偃师商城等等。

通过二里头的墓葬人骨,也可以证实这一判断,体质人类学家分析,发现主要有三大类型,一是“古华北类”、二是“古西北类”、三是“古华南类”,其中第三种类型与汉代墓葬遗骨接近。

经过这些分析结论,我们大致推测二里头是一座综合型的城市,应该是可信的,要不然将无法解释能有来自那么遥远的各种人群在此“集合”。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遗骨既有居民,也有人殉陪葬类,并且不按地域类型而不同。

这一细节再次反映二里头已经是一座综合性的“国际大城市”。

以二里头为代表,以殷商为参照,甲骨文记载的信息显然可以肯定殷商是一个幅员辽阔、具有强制性统治力的中心之国——也就是朝代。

那么,殷商总不会石头蹦出来的吧?


無風即風


在我们的印象中,中国古代的历史,从夏朝开始,似乎都比较清楚。夏朝之前,则感觉茫然一片。知道之前有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这样一些部落首领,但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存在?他们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我们都不清楚。而且,按照《史记》上讲的,夏朝之前是禅让制,夏朝之后是世袭制。政治制度怎么会突然发生这么大的转变呢?这个转变是否太突然了呢?

(黄帝雕像)

那么,夏朝之前的社会,究竟是一片怎样的图景呢?

其实,由于《史记》等正史的刻意强调,我们多多少少把夏朝和之前的历史割裂开了。我们感觉有一个明显的分界,实际上,这样的分界是没有的。也就是说,夏朝和之前的朝代,区别并不是很大。

总体来说,无论是夏朝,还是之前的朝代,都处在从原始社会部落制向奴隶社会城邦制的转变时期。

由于新石器的广泛运用,乃至青铜器的发明与使用,使得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食物也变得比以前丰富了很多。这样一来,部落人口的数量,就变多了,人的寿命也增加了不少。

由于人口的增多,必然导致争斗比以前频繁得多。部落与部落的战争,也比之前规模更大。而在争斗之中,为了让自己的部落力量变强,部落与部落又会联合起来,打击敌对部落。

在战争进行过程中,打胜以后,必然会获得大量的俘虏。以前在生产力水平低下,没有农耕生产的时候,这些战俘大都会被杀掉。当农耕生产变得发达起来以后,这些战俘就变成了奴隶,战胜方强迫他们在土地上耕种。同时,当部落拥有了一定的土地,并且这些土地能够维系生存的时候,部落就定居下来,建造城镇。因此,奴隶社会城邦制就形成了。

我们再来看看部落联盟首领的形成过程。

当部落还很小,而且以家族为单元的时候,部落首领肯定是部落里力量最强大而且比较有智慧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带着大家在恶劣的环境下生存下来。当部落结成联盟以后,整个部落联盟的首领,必然也是最强大的那个部落联盟的首领来担当。当这个部落联盟的首领变得衰弱,精力和智慧都不够的时候,必然会被本部落或者外部落更强大的首领所替代。

《史记》讲夏朝之前,部落联盟的首领是采用禅让制。禅让的标准,是依靠德行。如果德行很好,就能担当部落联盟首领。如果德行有亏,就需要把首领位置让出来。但是另一本史书《竹书纪年》讲的并不是这样。这本史书里,说唐尧在老了的时候,被虞舜夺位。虞舜在老了的时候,被大禹夺位。事实上,《竹书纪年》中所描述的场景,似乎更符合那段时期社会的形态。

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证明。

一是夏朝建立以后,整个部落(方国)首领其实也在不断更迭,但是从来没有依靠“德行”来选择君王的情况。当夏启在年老了的时候,他的儿子武观就不断地造反,试图推翻夏启,自己称王。后来夏启把王位传给太康后,东夷部落的后羿夺取了太康的政权,并立了一个傀儡王中康。中康死后,后羿取代了中康的位置。但是,后来后羿也变老了,因此少康打败后羿,夺了王位。

(夏启画像)

虽然《史记》在记载太康失国、后羿失国的时候,都认为是他们贪玩好耍,醉心于狩猎或者游玩,因此政权被夺去。也就是说,《史记》试图从“德行”上来解释王位更迭的问题。但是,我们所看到的,明显是一种弱肉强食的过程。这种过程,和更早的原始时期的过程是比较一致的。

既然夏朝和更早的原始部落时期一致,中间多出一个尧舜禹的“禅让”,显然就显得非常突兀和不合常理。

二是除了中原地区的夏朝之前出现过“禅让”,其他地区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就没有出现过“禅让”。比如古蜀国,开明氏由于治水有功,因此代替杜宇氏为首领。杜宇变成一只杜鹃,飞到西山,由于思念故国,日夜啼叫,以至于最终嗓子啼出血来了。显然,这是一场很明显的政变。这场政变,和《竹书纪年》里讲的尧老了以后,舜幽囚尧到边远的山区,完全是一模一样的。

总之,夏朝之前的社会形态,与夏朝实际上是变化不大的,只不过我们人为地划了一根线,把夏朝和之前隔开来而已。

(参考资料:《史记》《竹书纪年》《华阳国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