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崛起全靠美國?為何蘇聯只用20年就迅速崛起為超級大國?

靜夜史


什麼什麼?你在說什麼?全靠美國?

蘇聯崛起全靠美國?斯大林:你怕不是想和我吵一架咯,你是不是想嚐嚐鋼鐵洪流的威力!

我們必須要說的是:美國對於蘇聯的崛起是有幫助的,這點不能夠否認,但蘇聯崛起全部靠美國嗎?肯定不是的。

蘇聯是靠什麼崛起的呢?為什麼蘇聯能夠在短短几十年裡面,迅速走完工業化,成為了世界第二強國呢?

第一,蘇聯之前的沙俄留下了良好的工業基礎。

很多人一提起蘇聯的建設與發展,往往會說蘇聯是由落後的農業國建設成先進的工業國,這樣的說法其實是錯誤的。

沙俄經過農奴制改革後,國力開始增強。雖然速度慢,但畢竟是發展起來了。在一戰前,俄國的工業在全世界排名第五,歐洲則佔據第四名。而且,儘管經過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和俄國內部的革命,社會經濟等各個方面遭到寫破壞,但是,俄國的工業基礎和工業人才仍然還在,這些就為蘇聯後面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第二,蘇聯碰上了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

斯大林上臺後,蘇聯通過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的總方針,並將重工業定為發展的重點。1928年,蘇聯開始進行計劃經濟建設。但是這個時候,蘇聯面對西方國家的封鎖與圍堵,工業化進程緩慢。

也許是巧合,也許是天註定,這個時候,彷彿是老天給了蘇聯一個機會——西方資本主義世界爆發了有史以來規模最大,受創最深,歷時最長,影響最為深遠的經濟危機。由美國的華爾街引起的經濟危機,迅速發展到整個世界。這場世界經濟危機幾乎摧毀了西方列強的經濟,西方國家紛紛失去活力,像生病一樣疲憊不堪。

美國的一大堆知識分子,各行各業的精英們紛紛在美國待不下去了,生活還要繼續,但現在的經濟情況卻如此悲慘,怎麼辦?怎麼辦?咦?蘇聯好像發展得還不錯啊!我們就去蘇聯發展吧。

在此背景下,美國等西方國家的許多人才、技術和先進設備,源源不斷的進入蘇聯,為蘇聯工業化建設提供幫助,成為蘇聯實現工業化的重要因素。

可以說,在西方資本主義世界遭遇巨大的經濟危機時,蘇聯這邊卻是風景獨好,不斷的建設。

第三,社會主義制度的巨大優越性。

我們知道社會主義制度具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點,能夠集中大量的力量進行建設。前面我們提到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經濟危機時,蘇聯這邊,蓄勢待發,開始了國家發展建設的第一、第二個五年計劃。蘇聯經過兩個五年計劃後,蘇聯的工業產值一躍而起,達到了歐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地位。

一邊是出現大問題,不僅沒有前進,還在後退,另一邊是大力發展,勇往無前,兩者的差距自然是越來越小了。

美國有幫助嗎?有的!

從前面的分析裡面,我們就可以看出來了,美國對於蘇聯的發展是有幫助的。在經濟危機的時候,正是美國的一大批人才來到蘇聯,為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出謀劃策,儘自己的一份力。蘇聯的兩個五年計劃,也多虧了美國的幫忙,才能進行得又快又好。

另外,在二戰的時候,以美國為首的盟國對蘇聯有一定量的物資援助和軍事援助,雖然這些對於戰爭來說並不能產生根本性的影響,但有總比沒有沒有好,有了這些援助,蘇聯國內也能減輕一定的負擔。

二戰給了蘇聯巨大的傷害,也給了蘇聯機遇。

不得不說,二戰對於蘇聯的傷害是巨大的:死亡人數上,蘇聯的人口死亡數是世界各國裡面最多的:經濟上,二戰重創了蘇聯經濟。

但與此同時,二戰也帶給了蘇聯機遇。

因為戰爭,蘇聯不得不大力發展科技和軍事,戰爭是個巨大的壓力,但正是這個壓力的存在,使得蘇聯不得不努力。科技和軍工業的發展,是二戰後蘇聯有能力能和美國一爭高下的重要原因。

蘇聯能夠只用20年就能迅速崛起,離不開祖宗留下來的底子,當然也離不開老天爺的眷顧,更離不開自身的努力。先天優勢+老天幫忙+制度優勢+自身努力,造就了蘇聯的快速崛起。


簡單平凡123123


蘇聯崛起主要靠自身努力,全靠美國的說法不成立,部分靠美國還是說得通:一是靠經濟危機,一是靠戰爭美援。蘇聯崛起原因很多,主要說三條:一是“家底厚”,一是斯大林模式高效,一是歷史機遇。下面先說蘇聯自己的問題。

俄羅斯帝國的雄厚基礎。蘇聯的國家前身是俄國,俄國本身就是帝國主義列強,雖然是“帝國主義鏈條最薄弱的一環”,也是位列6大帝國主義國家(英法德美日)。一戰失利,芬蘭、波蘭、波羅的海三國獨立,帝國主體俄羅斯地區還在,還有復興的潛力。蘇聯實際上是從世界大國進化為超級大國。

斯大林模式。最大的優點之一就是集中力量辦大事、“全國一盤棋”可以協調一切人財物資源,優先發展國防等重工業,20多年走過英國200多年的工業化道路。這種體制用於對德戰爭同樣高效。

把握歷史機遇。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和二戰的爆發為蘇聯提供了難得的機會。30年代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造成各個帝國主義國家經濟嚴重倒退,而蘇聯由於實行計劃經濟,基本不受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影響,國內經濟相對穩定,國力不降反升。而二戰的爆發正好給蘇聯提供了發揮強項(軍事)的機會,蘇聯作為戰勝國,越打越強大,在戰後成為超級大國。

綜上,蘇聯崛起主要還是靠自己,關於靠美國的問題,一是30年代經濟危機美國首當其衝,蘇聯藉此“撿漏”,在此期間大量低價引進西方工業設備,迅速提升本國工業水平。一是二戰美英對蘇聯的物資援助,幫助蘇聯渡過難關,最終戰勝德國。


吳下阿蒙毋忘在莒


蘇聯成為超級大國的原因首先一點就是體量大,它是十幾個國家的體量總和,兩億左右的人口,兩千萬平方公里的面積,這一點是基礎,也最重要。有些國家就千八百的人口,就算全國人民全力以赴,就算每一寸土地都變成耕地、工廠,幹二十年,也未必能成為超級大國。所以有了人口、面積、資源作為根基,蘇聯成為超級大國就有了根本。

第二就是因為蘇聯在二戰前就已經有一定的工農業底子了,蘇聯龐大的軍力,和戰爭時期強大的生產力就足以證明了這一點。蘇聯有廣闊的耕地,有很大的油田,也有重要的工業中心,底子還是不錯的,雖然戰爭之中飽受摧殘,但是隻要底子還在,戰後就能立刻站起來。

再有一點,蘇聯的崛起也確實和美國有很大關係。就好比一個運動員,如果它的實力足以碾壓全場,那麼它跑完全程的速度肯定算不上塊,如果競爭者有高手,跑在他前面或者和他實力不相上下,那麼結果可能他比自己第一的時候,秒數還要少。

美國由於戰爭時期本土沒有受到什麼傷害,國內的各種基礎建設都完好,戰後很快就恢復並取得了很大的發展。美國和蘇聯是對手,蘇聯要和美國競爭,同時以美國為首的北約也是蘇聯的威脅。有了這些動力,蘇聯自然在不安與競爭的心態去追趕,拼命地發展,爆發出一個大國巨大的潛力,所以短時間成為超級大國。


鍋蓋頭司令


蘇聯崛起全靠美國當然是扯淡了,當然,蘇聯崛起中是有美國的作用。而蘇聯用20多年的時間就迅速崛起成為超級大國,絕對是運氣成分居多,事實上歷史上就是如此巧合。下面我們就細數一下蘇聯興起和崛起的歷史機緣巧合。



1、蘇聯的誕生。

說起蘇聯就必須先說蘇俄,正是因為有了蘇俄,才有了後來的蘇聯。我們都知道1917年俄國爆發了10月革命,然而十月革命爆發的契機卻是因為之前鬧過一次的二月革命。

而二月革命爆發的直接原因就是因為第1次世界大戰,俄國負責在東線與德國打仗。然而長時間的戰爭,俄羅斯軍事裝備和戰鬥力都不如德國,被打的大敗。國內也因為長期的戰爭進入物資短缺時期,民眾都吃不飽飯,最終二月革命爆發。

然而羅曼諾夫王朝300年的基業就在這樣的革命中被摧毀,資產階級臨時政府上臺。然而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和沙俄政府一個性質,都不願意退出世界大戰。所以這時偉大的導師列寧回到俄國,領導工人階級發動了再一次革命,資產階級臨時政府被推翻,蘇維埃俄國政權建立。



新生的政權經過嚴酷的戰時經濟時期,最終蘇俄整合了全國的力量打敗了外國干涉軍和舊勢力,還把原來的沙皇俄國的領土再次納為統治,再根據各民族的不同紛紛成立加盟共和國,蘇聯就這種情況下於1922年成立,加盟共和國最終也擴大到15個。

可以說蘇聯的誕生完全是因為第1次世界大戰的契機。

2、蘇聯的崛起。

蘇聯誕生不久,政權就落入第二代領導人斯大林的手中,蘇聯也真正進入了大規模的建設時期,有獨特的計劃經濟道路,搞集體化農莊,也就是所謂的斯大林主義。然而這時又發生了歷史上的機緣巧合,那就是1929年到1933年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所有的資本主義國家都被波及,大量的資本主義國家的工人失業和企業破產。



然而執行計劃經濟政策的蘇聯卻窺然不動,並未受影響。而這時的蘇聯就開始了抄底行動,瘋狂的甩賣國內的糧食,換得了大量的外匯,之後在用自己的外匯和黃金購得歐美列強廉價的工業設備,並且向歐美列強國家招募大量的技術工人。所以蘇聯在此之後的十年中,工業化實現了飛速的發展,也產生了質的飛躍。在二戰前夕,蘇聯已經成為歐洲工業規模第一,僅次於美國,這也是蘇聯打贏二戰的基礎。

當然代價也是顯而易見的,那就是數百萬人、甚至上千萬人由於大量的糧食出口導致被餓死(烏克蘭大饑荒就是這個背景下產生)。這也就是所謂的蘇聯早期的原始積累,和其他資本主義國家不同,資本主義國家是通過殖民和侵略外國來完成資本原始積累,而蘇聯只能掠奪自己完成積累。反正無論哪個積累都是血淋淋的,也印證了馬克思的那句話,資本的原始積累都是血腥的。



但1929年到1933年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確實給蘇聯帶來了發展契機。

3、蘇聯獲得二戰的勝利。

然而蘇聯的工業化剛完成,歐洲局勢就發生了大變化,那就是納粹德國的崛起。最終在1939年二戰爆發,納粹德國橫掃歐洲,世界殖民帝國法國都被德國6個星期打投降了。最後納粹德國在1940年突襲蘇聯,開始的時候蘇聯節節敗退,大片的國土淪陷。

這也是由於早期斯大林搞大清洗運動,很多高級將領都被槍斃掉,一時間蘇聯的軍事指揮系統混亂,才被納粹德國得手。然而蘇聯擅長的是長持久戰,而德國的閃擊戰精髓在於快速的摧毀敵國的意志,然而蘇聯卻不是波蘭,它有太大的戰略縱深。

最終德國與蘇聯打起了長達數年的戰爭,而這時的美國也在審時度勢加入反法西斯陣營。開始大規模的援助蘇聯對抗德國,在蘇德戰爭期間,美國共計援助蘇聯120億美元的戰爭物資,蘇聯最終也憑藉底蘊和美國的援助,軍隊攻入德國境內,納粹德國滅亡。



納粹德國滅亡也形成了世界的新格局,那就是美國和蘇聯徹底的崛起,原來的英法等世界殖民帝國由於在大戰中被消耗,已經無力維持世界的舊體系,世界新體系也就在美國和蘇聯的主導下建立了。美國和蘇聯也成為世界兩個並駕齊驅的超級大國。

蘇聯(蘇俄)基本上是從1917年誕生,到1945年確立世界超級大國地位,只用了20多年的時間。但總攬這20多年的歷史也可以看出,蘇聯身上也是處處恰逢歷史的機緣巧合,因為這個20多年來是世界上最風起雲湧的時期。


大正看世界


蘇聯在列寧斯大林為首的共產黨領導下按照馬克思主義理論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是蘇聯快速發展的根本制度保障,蘇聯在1917年建立社會主義國家,到德國發動二戰,不過二十幾年的時間,蘇聯就已經強大起來,根本原因是公有制能集中力量辦大事!蘇聯不但發展了全面的重工業,就是農業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因此在二戰中也就能快速戰勝德國法西斯,取得了二戰的根本勝利。


手機用戶75397138025


首先要指出的是:說蘇聯是超級大國,其實只是某一項超級,而並非真正的超級大國。大家聽得多了,也就以為是超級大國了。而該思考他是不是超級大國,反而沒人提和思考了。

真正的超級大國的含義是:政治、經濟、科技、文化、軍事全面性綜合性的走在前列,具有超級性。這才是超級大國。

而蘇聯是嗎?不是。

蘇聯只是軍事武裝部隊多,武器數量多(人口多、地域廣),是軍事超級大國。

他由15個加盟共和國組成,又加上東歐附屬他而無獨立自主主權的國家,組成華沙條約軍事同盟國,這就使得軍隊多,武器多,而那個時代又恰恰是處於常規武器時代,靠兵多靠武器數量多,就能在常規戰爭有勝算或至少能抗衡的時代。這就顯得他很超級了。而其他方面超級嗎?不超級。

上個世紀90年代,他一夜崩潰,加盟共和國全離他而去,東歐國家全棄他而逃,剩下他孤家寡人俄羅斯一個初始國,就可見他其他都不超級。若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真正超級的話,也不會是這樣的下場。沒有其他核心超級支持和凝聚力,僅單靠軍事來說話,是靠不住的。華沙條約同盟迅速解體,加盟國和東歐國一股腦往北約軍事組織申請加入。華沙沒了,北約還在;加盟國沒了,東歐國跑了,而對立的歐洲還在。

至於題目第二問:靠美國嗎?實在是與題義混亂。是說他“崛起”是因為美國促使的?~恰恰是促使他坍塌;還是美國給了他“崛起”的援助?~除了二戰援助他,再沒援助,相反,一直制裁制約他,連市場也沒對他開放~不讓他賺國際貿易大錢,使他經濟一直不行,窮的很,包括東歐和加盟國都窮,有點錢都投軍事上去了,結果軍備競賽競垮了個球。說明經濟科技文化一點不超級。

蘇聯就沒有崛起過,更不是什麼超級大國~除了槍炮軍隊。他要真靠到了美國還真不好說,問題是美國不讓他靠。


光明嶺


館主來了,我是無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其實當二戰進入晚期,蘇聯即將成為這個地球上的一個超級大國的勢頭已經不可避免。

總的來說,以下幾方面因素組成:

經過一戰和二戰,老牌帝國主義列強徹底崩解

經過了一戰和二戰之後,原先的老牌帝國主義鏈條已經徹底崩解。

一戰和二戰,就是一次徹底的洗牌。

原先主宰這個星球走向的歐洲列強,在自相殘殺下,兩敗俱傷。

這情形有點像正派人士圍攻光明頂,總之到頭來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英法德意幾國將家底掏了個底朝天,誰也沒落著好。

蘇聯前身沙俄雖然也是老牌帝國主義,但和美國一樣,並不是帝國主義第一梯隊,而是遊離於第一陣列強國之外。

遼闊的地域

蘇聯擁有廣瀚的領土,這使得蘇聯不容易被打敗,也很容易重新復甦。

這是英法等依靠殖民地汲取養分的小國無法比擬的。

儘管在二戰中損失慘重,但是蘇聯無論在領土還是人口的絕對值上,都仍佔據著優勢。

俗話說: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就是這個道理。

蘇聯的體系仍然健在,甚至因為外敵的入侵,使得蘇聯內部的政治鬥爭暫時停息,全國上下統一團結在最高領袖的領導下。

體制制度的優越性

蘇聯實行的是集權主義。

這種體制在特殊時期總是非常的優越,因為這種體制可以快速地調動一切資源和人力。

所以,戰後蘇聯的反彈非常快,因為蘇聯還有強大的人力和資源。

但是,一旦進入平穩期,這種制度就顯示出很多問題。

這是後話,在此不提。

簡單來說,以上就是蘇聯迅速崛起成為超級大國的原因,美國的威脅是蘇聯迅速崛起的一個因素。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館


在斯大林強有力的驅使下,天生懶散的俄羅斯人煥發出了前所未有的熱情和激情。

暴力革命推翻沙皇時代幾百年的政治和經濟秩序,一切推倒重來,在反對白軍和西方干涉的幾年戰爭中,布爾什維克人逐漸掌控了國內的一切大權,並建立了蘇俄政權,通過農業集體化、計劃經濟、發展重工業等政策,高效整合國內的資源,拿出最大限度的資源去發展工業,並用革命的熱情、蘇維埃的理想、高度中央集權下的全國一盤棋等等,驅使所有的蘇聯民眾加入這部隆隆前進的火車之中,投入到這俄羅斯史無前例的大生產、大工業化運動之中。

蘇俄成立之前,俄國的資本主義發展其實非常緩慢,雖然其國土面積廣袤,人口眾多,但是受困於體制、氣候、自然等諸多因素,它的煤炭、鋼鐵產量和鐵路里程都遠低於歐洲列強,工業能力在列強中幾乎處於墊底的位置,而一次大戰充分暴露了沙俄的弱點,使得俄軍的裝備、後勤和軍費都成了很大的問題,最終在東線戰場一敗塗地,進而發生革命。

蘇俄成立之後,通過幾年剿滅白匪的戰爭,布爾什維克逐漸掌控了全國的實權,並進一步深化革命措施,將俄國固有的幾百年的社會政治、經濟、社會秩序和關係全部推倒重來,為後續的工業化大生產提供了良好的社會基礎條件。

斯大林接替列寧成為蘇聯的最高領導人之後,蘇聯已經具備了工業化所需要的政治和社會條件:任何潛在的阻擋工業化發展的力量都已經被消滅和剷除。

而1920年代,第二次工業革命已經進行了50多年的時間,各種技術的運用和推廣的成本已經大大降低,而1916年全線貫穿的西伯利亞大鐵路也為工業的發展提供了相當的交通條件。

在成熟的工業化大生產條件下,斯大林在農業上實行集體化,在工業上優先發展重工業,並通過行政命令的方式推動一個個五年計劃的實行,使得全國各地各個企業按照中央的指揮棒步驟一致,尤其是在蘇聯工業基礎薄弱的前提條件下,這種推動力大大提升了蘇聯的工業產能和軍工產能。

而蘇聯廣袤的領土和過億的人口,使得蘇聯的工業發展可以從原材料供應到機器化大生產一條龍全部自己幹,有效地減緩西方制裁和封鎖的壓力。

當然,這一代蘇聯人是艱辛的,他們每天進行辛苦的勞動,但是能得到的待遇極其有限,蘇聯將盡可能多的資源投入到工業發展之中。

經過僅僅20年左右的發展,蘇聯的工業產值已經是歐洲第一,僅次於美國,從此在極其短的時間內,完成了從農業社會向工業國家的轉型。,促進了蘇聯的快速崛起。

其實,如果把蘇聯這個時期的一些做法放在現在來看,有些措施是比較極端的,但是也正是因為這些極端的措施,才能使得蘇聯在短短20年內成為工業大國,這為蘇聯在抵抗德國的入侵戰爭中,也提供了強大的物質基礎和保障。


雲中史記


蘇聯是1922年12月由俄羅斯,外高加索,烏克蘭,白俄羅斯,聯合成立,到了1940年,加盟共和國共有15個,

蘇聯在二戰之前不屬於超級大國的概念,是二戰後才成為與美國並駕其驅的兩大超級大國之一,


蘇聯不管是早期的工業發展還是二戰,都離不開美國的大力支持,

蘇聯第一個五年計劃,大量進口西方國家的工業設備,1931年,蘇聯購買的美國機器設備約佔美國機器設備出口的50%,蘇聯最大的第聶伯河水電站就是引進美國技術設備,僱傭美國技術專家,於1933年建成,



在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後,美國給予蘇聯的援助可以說關係蘇聯的生死存亡,沒有美國的鋁,蘇聯飛機飛不上天,沒有美國的糧食和服裝,蘇聯人民會因為飢餓和寒冷死亡更多,

蘇聯模式就是國家集中資源發展經濟,這樣做的好處是一開始效率非常高,可以迅速的提高工農業總產值,但是,蘇聯模式的缺點是致命的,


第一,集中資源只能去模仿已經存在的事物,比如美國有拖拉機,蘇聯也去生產拖拉機,但是集中資源無法去創造未知的事物,而這未知的事物才是真正決定一個國家的前途,

第二,集中資源會造成財富創造的效率非常低,因為工人沒有勞動積極性,

蘇聯模式的固有缺陷讓蘇聯帝國慘淡經營,民生搞不上去,財政緊張,最終於1991年解體,


萬事皆空70


第一,蘇聯在二戰中被摧毀1700多座城市,但是蘇軍統帥部提前把許多國防工業東遷,這就是蘇聯得以死磕德軍的關鍵原因,蘇聯工業化體系沒有被徹底摧毀,因此戰後恢復也很快。

第二,蘇聯紅軍一路西進,一直打到柏林,蘇軍解放的國家和地區幾乎都成了蘇聯的勢力範圍,蘇聯當然可以在勢力範圍內搜刮財富。

第三,蘇軍俘虜了大量德軍戰俘和日軍戰俘,這是免費的壯勞力。

第四,蘇聯地大物博,資源豐富,本身具備成為超級大國的潛力。

第五,蘇軍攻克柏林,得到了德國大量的技術裝備,這些技術可以為蘇聯所用。

第六,蘇聯有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

第七,蘇軍在二戰期間的強悍表現,讓敵對國家雖然蠢蠢欲動但就是不敢硬來,這讓蘇聯得到了和平發展的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