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如果讓趙雲守荊州,會是怎樣的結局?

尤鳳燕


《三國志·關羽傳》:於是權陰誘芳、仁,芳、仁使人迎權。而曹公遣徐晃救曹仁,羽不能克,引軍退還。權已據江陵,盡虜羽士眾妻子,羽軍遂散。權遣將逆擊羽,斬羽及子平於臨沮。

在劉備、諸葛亮、張飛、趙雲、黃忠等人入川作戰後,荊州非常空虛,高級將領僅剩下關羽一人。雖然諸葛亮離開前,送給關羽“東和孫權,北拒曹操”八字方針,可以保證荊州萬無一失。可是在公元219年,劉備等人在漢中取得了最終勝利,關羽尋思著想要趁熱打鐵,進行一次大的北伐。

他於是從荊州江陵起兵,圍困曹仁於樊城,呂常於襄陽,還水淹于禁七軍,威震華夏。然而,由於盟友孫權背信棄義,和曹操聯合夾擊關羽,抄了關羽的後路,使其有家不能回,最後敗走麥城,於臨沮被擒殺。

現在,好多人責怪,說關羽並不是坐鎮荊州的最佳人選,因為關羽人際關係太差了,得罪了孫權,導致孫權和曹操聯合在一起,最終身首異處。如果讓趙雲守荊州,而趙雲是一個顧全大局的武將,不會輕易得罪孫權,也就不會丟失荊州了。是這樣的嗎?

個人認為即使趙雲守荊州,也不會改變丟失荊州的事實,從孫權、曹操、荊州三方面分析如下。

孫權

荊州(南郡)並不是劉備憑一己之見打下來的,而是東吳大都督周瑜帶領江東軍隊經過一年的交戰,對曹仁“所殺傷甚眾”,損傷了不少人,才將曹仁趕跑,奪取南郡。在周瑜死後,新上任的魯肅為了更好地抗曹,和孫權提出,將荊州暫時借給劉備,扶持劉備,共同抗曹。古語說得好“有借有還,再借不難”,可是劉備是三國時期最大的“老賴”,在借得荊州後,壓根就沒想過歸還的事。孫權對此很無語,時刻想著怎麼收回荊州,並使出了十八般計策。

公元215年,孫權得知劉備已經取得益州,派人索要荊州無果後,派出魯肅、呂蒙、甘寧等大將進攻關羽鎮守的荊州。雙方劍拔弩張,戰爭一觸即發。最後,劉備面前曹操的威脅,和孫權訂立盟約,平分荊州,即分荊州的江夏郡、長沙郡、桂陽郡屬於孫權,分荊州的南郡、零陵郡、武陵郡屬於劉備,稱之為湘水劃界。

可是對於孫權來說,僅僅取得江夏郡、長沙郡、桂陽郡,並不滿足,他想要的是整個荊州,尤其是富饒的南郡。曹操派人和孫權接觸後,兩人一拍即合,想要共同出擊,遏制關羽的發展。於是孫權派出呂蒙,白衣渡江,奇襲荊州。

荊州

在公元215年後,劉備和孫權“湘水劃界”,將江夏郡、長沙郡、桂陽郡劃給孫權,他控制的荊州範圍大大縮小,僅剩下南郡、零陵郡、武陵郡。而曹魏控制著富饒的樊城和襄陽。所以說,在魏蜀吳三方的交界處,關羽控制的荊州範圍早已不佔優勢了。如果關羽嚴格執行諸葛亮的八字方針,也不一定能夠守得住。更何況,關羽主動出擊,那勝算就更小了。

曹操

曹操剛剛在漢中戰敗,現在,樊城的曹仁又被關羽包圍。他於是迅速派出于禁、龐德七軍,可惜被關羽藉助大水淹了,全軍覆沒。曹操於是派出二路援軍徐晃,暫時遏制住了關羽的攻勢。即使徐晃步了于禁的後塵,曹操還能派出第三路援軍,而第三路援軍,就是曹操帶領大軍,親自出戰。關羽只是一路偏師,很難抵擋住曹操的大軍。

以上分析了孫權、荊州、曹操三方的情況,接下來分析下如果趙雲鎮守荊州,他能比關羽做的更好嗎?他能確保荊州萬無一失嗎?

趙雲辦事踏實,沒有關羽的“傲氣”,他也不會像關羽一樣,侮辱孫權,拒絕孫權的提親,得罪孫權。可是,趙雲不得罪孫權,孫權和曹操就不會主動攻打荊州這塊“肥肉”嗎?不見的吧。試想,你沒有得罪搶劫犯吧,可是搶劫犯也可能找上你的,他是為了金錢,不會因為你與人為善,而放過你。這也就是關羽北伐的原因,他最主要的目的為“以攻代守”,和諸葛亮北伐是一個道理。

因此,即使溫和的趙雲守荊州,他沒有得罪孫權,也沒有北伐,也可能丟失荊州。你不打人,別人也可能打你。而荊州和劉備的大本營益州距離太遠了,再加上荊州的主力部隊都被劉備抽調走了,防禦空虛。因此,如果換做趙雲守荊州,憑藉他個人之力,改變不了荊州丟失的結局。


魁哥說歷史


不管是趙雲還是魏延,守荊州都比關羽要強,趙雲穩重,謹慎,大局觀比關羽強多了,如果糜芳還是配合趙雲,趙雲起碼不會威脅恐嚇糜芳,糜芳也不會投降曹操,只要荊州還在,趙雲完全可以憑藉荊州的城防和糧草打持久戰,耗死曹操和孫權,而且劉封,馬超不會見死不救。在看兩人帶兵的情況,關羽一敗,兵士逃的逃,投降的投降,返觀趙雲,以少打多,雖敗,但士兵不逃不投降,與趙雲共進退,最後趙雲墊後掩護諸葛亮撤退,手下士兵,進退有序,愣是沒給曹軍任何機會發動攻擊。一個擁有為自己死戰的士兵的人很可怕,可以發揮出難以想象的戰鬥力。

再看魏延,魏延有謀略,更有奇謀,他作戰變化比關羽強多了,能根據情況改變策略,而這點,關羽沒辦法和魏延比。而且魏延防守不錯,霍峻死後,防守戰魏延相比其他蜀漢將領要更強,而且一旦有危險,馬超不敢說,劉封出兵可能性很大。

至於關羽,有幾個人知道,劉備為什麼讓他守荊州嗎?劉備入川前,關羽問費詩能給其何官職,而關羽也知道,這個時候的劉備給不了其官職,而劉備為了防止關羽入川與蜀漢當地士族發生矛盾,只能讓關羽守荊州。大家可以試想一下,關羽作為劉備的重要將領,元老級別人物,更是劉備左膀右臂,其他人都可以不跟隨劉備入川,但關羽肯定要跟隨其左右,可偏偏就沒讓關羽入川。正常情況下,鎮守荊州,魏延可以說是最合適的人選,或者說由魏延暫時鎮守,等劉備穩定後,可以派關羽接替魏延,沒有直接讓關羽鎮守的道理。


用戶52157040082


三國時代,如果蜀國派趙雲守荊州,能夠守住嗎?這個問題都能提出來,顯然是題主受三國演義影響太深。如果,對真實的歷史多瞭解一些,估計答案自己就能找到。題主建議派趙雲代替關羽守荊州,言下之意顯然是認為趙雲比關羽更能勝任這個職位。那麼實際情況果真如此嗎?我的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從戰略層面上講。劉備是三國蜀漢集團的主帥,市井小販一步步最大到一方諸侯,個人能力絕對當當的,絕非小說中那個只會哭哭啼啼,只會炒作出身的政治投機者。在亂世中求生存,並不斷髮展,沒有一套識人用人的絕招是不可能的。這方面,劉備恰恰是高手,甚至不下於曹操。文有諸葛亮、法正、龐統,武有關羽、張飛、趙雲都是劉備從基層發掘出來的。對於沒有真才實學的馬謖,劉備也是一眼就看出,提前給諸葛打預防針。可見其識人用人能力之強。因此,派誰守荊州,這麼大的人事安排,劉備不可能不深思熟慮,也絕不可能憑一時喜好來定。所以關羽守荊州絕對是聽他全面考量的最佳選擇。

其二從關羽本人來看,也是鎮守荊州的合適之選。只古勝敗論英雄,關羽丟了荊州,敗走麥城,人生慘淡收場,但並不能抹殺他一生的功勞。縱觀劉備集團發展壯大的里程,關羽一直都是二號人物。如果劉備要分兵行動,關羽從來都是自領一軍單獨行動的不二人選!這一點上張飛、趙雲等其他武將從來都沒有挑戰關羽的可能。公元208年劉備離開樊城,遣關羽引水軍會師江陵;劉備在搶佔荊南四郡時,命關羽駐守襄陽,駐兵江北。在這些比較重要的戰役中,都是派關羽獨自征戰一方,不是派張飛,更不是趙雲。可見關羽的能力是不可替代的。

其三,趙雲本不是把守一方的人物。趙雲功夫高強,能力出眾,但不適合獨自領兵把守一方。趙雲自跟隨劉備起就不是當做一方帥才在用,而是牙將!什麼是牙將?就是保鏢,衛戍部隊指揮官!劉備曾經稱讚他“子龍一身是膽也”!陳壽更是這樣評價“黃忠、趙雲強摯壯猛,並作爪牙,其灌、滕之徒歟?”所以,趙雲的特長不在於領兵打仗,要打也是特種戰,奇襲戰。所以演義中經常看到趙雲被安排炸降,偷襲等任務。你見過派保鏢去當部隊司命的嗎?所以,回到題主所問,如果派趙雲去鎮守荊州,恐怕結果會比關羽的更差。




週週說古今


如果換作趙雲去守荊州,不敢說萬無一失,起碼不會輸得那麼難看。

關羽失荊州,不是因為關羽守不住,而是空城計沒唱好。

關羽率三萬之眾,坐鎮荊州,無論是曹操還是孫權,單獨出兵就想吃掉關羽,基本是不可能。

如果魏吳聯手,合力夾擊,蜀漢坐視不管,那麼關羽才可能失敗。

除非出現這個局勢,關羽基本不會失去荊州。

趙雲也是有勇有謀的萬人敵,同樣的情況下,守住荊州,那也是木有一點問題的。

關羽之所以失去荊州,就是莫名其妙的發動了襄樊之戰,把一座幾乎是空城的荊州留給了東吳。

呂蒙白衣渡江,將計就計,騙過了關羽,才奪取了荊州。

從史料看,關羽既沒有明確的受命,也沒有足夠的實力去攻擊襄陽,居然就發動了襄樊之戰。

就算再借給渾身是膽的趙子龍一百個膽子,他也不敢這麼做。

不是沒膽量做,是不能這麼做。

偉大的領袖、軍事家毛主席評論《隆中對》時,認為諸葛亮的策略本身就是錯誤的。

我的理解就是,僅憑荊、益二州的實力,再分兵去進攻曹操是不能取勝的。

那麼,在益州毫無動作的情況下,關羽僅憑一個荊州的力量,又如何能夠戰勝曹操哪?

關羽犯了戰略性的錯誤,不僅沒有攻下襄樊,反而丟掉了荊州。

關羽也不會傻到這個地步,去犯如此低級的錯誤。

這裡,只有一個解釋,那就是關羽要殺身成仁。

關羽一直認為劉備是仁德的主公,一心要匡扶漢室。

為此,關羽才忠心耿耿的追隨劉備。無論曹操如何挽留,關羽都不為之所動。

劉備與曹操漢中對峙,曹操撤軍,劉備取得了漢中,隨即自封漢中王。

這令關羽大失所望。

關羽的忠義,不便對劉備說三道四,只能拿老黃忠撒氣,貶斥一下黃忠而已。

曹操剛剛撤回洛陽,關羽就發動了襄樊之戰,搞得曹操幾乎要遷都。

看一下時間就清楚了。

漢中之戰是從217年發起,到219年五月結束;

襄樊之戰是從219年七月發起,本年十二月結束。

關羽發起襄樊戰役的時候,劉備忙著進位漢中王。

兩次戰役相差兩個月,這已經失去了軍事鬥爭的基本常識。

襄樊這麼大的戰役,既沒有戰役計劃,也沒有援兵,又沒有後勤保障。

這個仗如何去打?

關羽是忠義兩全,但在面臨忠義取捨時,只能是盡忠而捨棄信義。

忠孝節義,忠孝不能兩全時,尚且舍孝盡忠,何況是信義。

整天抱著《春秋》看大義的關羽,自然知曉何為忠,何為義。

之所以守信義,是因為劉備要盡忠。

一旦劉備暴露了稱帝之心,那就是漢賊,不管你姓啥,關羽都不能容忍。

如果讓關羽去討伐劉備,顯然是不可能,只能拿曹操出氣了。

這恐怕是襄樊之戰發動的真正原因,也是關羽得不到救援的根本原因所在。

儘管關羽對荊州也做了安排,其實在他的心裡,能不能守得住荊州,已經沒有多少意義。

孤注一擲,拼死一搏,聽天由命吧。

這恐怕是荊州之失最大的可能。

換作趙雲,恐怕這是這個結果。

這也可能是趙雲得不到重用的原因吧。


豹眼看歷史


其實趙雲也守不住,我發表一下個人看法。

曹劉孫打到後期其實拼的就是國力,我們單個分折一下當時三方的實力。首先曹操,擁有八個州再加一部分揚州和一部分荊州,馬超己平,雖失漢中,但漢中錢糧人口都被曹遷出,可謂實力強大。孫權擁有揚州大部,交州全境及荊州七分之三,曹不精水戰,與劉備盟友關係,總體安全。劉備最差自入川三年取蜀,又起舉國之力與曹相持漢中年餘,國力疲憊,關羽獨守荊州三郡,(在取川途中,荊州被孫權要走二個,五郡變三郡,因曹軍壓境不得不給之)又數次增援川中作戰,面對強大的曹操己是強弩之末,數次大敗曹軍,逼曹欲遷都,威震江東,不得不背盟,偷襲後方,集二國之力敗關羽。細數古今名將到此水平的能有幾人。

其時那時的關羽已經不是將了,而是一方諸候(忠於劉備)。有絕對生殺任免的封疆大史,這是趙雲所不具備的。以三郡之力正面迎對曹孫大軍(曹仁文聘魯肅呂蒙均駐大軍)還能支援劉備,進攻曹操,三國名將眾多,有誰有此能力,拉出周瑜,陸遜,張遼,司馬…以小博大的有哪個,這就是關羽封神稱帝的實力所在。


用戶6241800037


俗話講:“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想要知道“如果趙雲代替關羽鎮守荊州,會有什麼樣的結局?”很簡單,進行比較。

以《三國志·關羽傳》、《資治通鑑》的記載,看看關羽鎮守荊州期間的所作所為:

  1. 劉備平定益州後,關羽聽說馬超前來歸降,又被封為平西將軍、督臨沮,心中頗為不喜,便想回成都與其一較高下。此時,關羽已有53歲,按照這個年紀來說,應該非常穩重才對。與馬超以較高下,同鎮守荊州這麼大的事情相比,孰輕孰重,好似有點分輕的味道。若非諸葛亮回信勸慰,說馬超只不過是個一勇之夫,也就和張飛差不多,所以還是不及你的“絕倫逸群”也。關羽得書後還非常高興,並將諸葛亮的來信拿給在坐的客人看,豈不有點小孩子的心性。


  2. 孫權遣諸葛瑾為使,到荊州為其子求取關羽之女為妻。結果,關羽竟然對諸葛瑾等人進行辱罵,並且還說“虎子焉能嫁犬女”。此舉既將諸葛瑾等使者得罪,他們自然也不會為關羽說好話;又將孫權氣得不輕,孫權豈不想著報復。可以說,當時的關羽已完全將 “聯吳抗曹”的國策棄之腦後,明顯的自大+執行力差。

  3. 南郡太守糜芳(在江陵),公安守將傅士仁,素來因為關羽瞧不起他們而心中生怨。很顯然,他和部屬間的關係非常不和諧。

  4. 但是,他的班子陣容卻是非常的強大:有關平、趙累、馬良、廖化、伊籍、王甫、潘浚等。

陳壽評價:關羽、張飛皆稱萬人之敵,為世虎臣。羽報效曹公,飛義釋嚴顏,並有國士之風。然羽剛而自矜,飛暴而無恩,以短取敗,理數之常也。

意思是說,關羽被世人稱為萬人敵,是當世的勇猛虎將。關羽為報恩曾在曹操帳下效勞過(陳壽是想說關羽懂得知恩圖報,還是想說他有事二主的嫌疑?),有一國的名士風範。但是,關羽性格剛愎自用,又恃才自傲,因此有了後面的失敗結局,也就非常的正常了。

以《三國志·趙雲傳》、《資治通鑑》的記載,看看趙雲跟隨劉備、諸葛亮的所作所為:

  1. 保護劉備從長板坡逃至當陽橋附近的安全地帶,接著又殺進曹軍之中,將幼主劉禪和主母甘夫人救出。想想一個大將又要於敵軍中衝殺,又要保護兩個懦弱婦孺,其艱難度可想而知,其勇猛應該不比關羽差多少吧。

  2. 劉備平定益州後,欲將成都附近百姓的田地和宅院賞賜給有功之臣。但是趙雲勸諫道:“霍去病以匈奴未滅,無用家為。今國賊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須天下都定,各反桑梓,歸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歸還,令安居復業,然後可役調,得其歡心,不宜奪之以私所愛也。”可見其既有大局之觀,更有愛民之心,相比之關羽因馬超一己之私願,便想棄荊州鎮守重任於不顧,孰輕孰重,不言自明。

  3.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原之時,以趙雲、鄧芝率偏師出箕谷,以為疑兵,吸引曹真的主力大軍,為諸葛亮穩定新取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以及繼續攻打祁山爭取時間。由於街亭馬謖的防禦失敗,最終導致北伐大軍只能敗退。趙雲、鄧芝卻能以數千兵馬,面對數萬曹魏大軍的進攻,從容撤退,損失極小。也就是說,趙雲到了老年的時候,頭腦依舊非常的清醒,不似53歲關羽的所作所為。


  4. 在統兵方面,趙雲自跟隨劉備以來,就算退敗,也從無軍隊潰散的現象發生。但是,關羽作戰,敗退時經常發生軍隊潰散,過後需要重新聚攏。

陳壽評價:黃忠、趙雲強摯壯猛,並作爪牙,其灌、騰之徒歟?

陳壽將黃忠、趙雲比作西漢開國大將灌嬰、滕公夏侯嬰,評價可不是一般的高。

據《史記》記載:灌嬰曾隨劉邦南征北戰,屢立戰功,因功被封為潁陰侯。劉邦死後,他又和周勃一起誅滅呂氏,保住了劉氏的江山。之後,又於周勃後接任丞相,直到病死任上。同時,滕公夏侯嬰和灌嬰在《史記》中同傳,同樣軍功顯赫,被封汝陰侯,食邑六千九百戶,後迎立代王為孝文皇帝,任職太僕,直到病逝。

由此可見,豈不是說趙雲文武皆能。同時,他的性格又較為沉穩平和,因此死後被追諡“順平侯”。

僅由陳壽對兩人的評價,我們就不難看出,趙雲、關羽二人孰優孰劣。

趙雲鎮守荊州分析

  1. 以趙雲的性格,群眾基礎非常好,團隊凝聚力應該更強,很不容易發生上下離心的現象。如:劉封、糜芳、傅士仁、孟達叛變之事。

  2. 以趙雲的大局觀,自然清楚如何處理好與孫權的關係。從他勸諫劉備東征的理念就不難看出,他是和諸葛亮的想法是一致的,即:結盟孫權,先伐魏、後滅吳。

  3. 魏延和關羽的性格比較相似,從諸葛亮對魏延的態度不難看出,他和關羽之間的關係並不好。所以,向以思維縝密著稱的諸葛亮,也很難生出主動為關羽著想的念頭來。但是,趙雲就不一樣了,以二人經常配合作戰的情形來看,關係應該不錯,只要諸葛亮能適當多考慮下荊州的安危,也會減少魏吳聯盟相攻的風險。


據《三國志》記載:曹公議徙許都以避其銳,司馬宣王、蔣濟以為關羽得志,孫權必不願也。可遣人勸權躡其後,許割江南以封權,則樊圍自解。

之所以曹魏和孫吳能夠成功結盟,並襲取關羽,只因司馬懿、蔣濟猜到孫權絕對不願意看關羽變強變大。同理,如果曹仁主動攻打鎮守荊州的趙雲,就算趙雲不敵,孫權也同樣不想看到曹仁吞併荊州,自然也會與劉備結盟,共同對抗曹操。結果,荊州還是掌握在趙雲的手中。

所以,如果趙雲鎮守荊州,絕對可保荊州不失。


祥子談歷史


劉備如果讓趙雲去鎮守荊州,結果會怎麼樣呢?

對此,我的答案很明確:趙雲一定可以守得住荊州。下面我將根據演的記載,分析為以下三個原因。

第一,關羽本來也不會丟失荊州,錯就錯在他發動“襄樊戰爭”。

關羽,驍勇善戰、武藝高強,他如果不發動“襄樊戰爭”,守住荊州,簡直易如反掌。

所謂“襄”,是指襄陽,“樊”是指樊城。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20年)五月,劉備攻下了漢中,自稱漢中王,任命關羽為前將軍。這一消息傳來後,劉備集團大受鼓勵,尤其是關羽,更是開心得不得了。關羽或許是受勝利衝昏了頭腦,他悍然發動了“襄樊戰爭”。不久,關羽攻破了襄陽,大敗守將曹仁。曹仁敗走樊城。隨即,樊城告急。曹操得知消息後,連忙派出于禁、龐德前去樊城支援。八月,關羽水淹七軍,降於禁,斬龐德,威震華夏。

後來,我們都知道,呂蒙趁關羽攻打樊城之際,偷渡荊州,安撫民眾,最終兵不血刃,就佔據了荊州。關羽得知消息時,已經是腹背受敵,前面有吳軍,後面有曹軍。之後,關羽敗麥城,最終兵敗被殺。

關羽失去荊州的根本原因,在於他剛愎自用、驕傲狂妄。要是關羽老老實實地鎮守荊州,以他之勇猛,呂蒙豈有機會奪取荊州?

趙雲就不同了,如果劉備讓他鎮守荊州。首先,以趙雲的性格,不會貿然發動“襄樊戰爭”。其次,即使他發動“襄樊戰爭”,也不會被呂蒙和陸遜所矇蔽。趙雲鎮守荊州,斷然不會出任何意外。

第二,趙雲之勇,不下於關羽。

趙雲,也是一位猛將,他長期跟在劉備身邊,作戰經驗豐富,立下了赫赫戰功。趙雲,還曾在長坂坡之戰中,七進七出,揹負阿斗,往來衝突,如路無人之境。

有一句打油詩,是這樣說的:“一呂二趙三典韋,四關五馬六張飛”。可見趙雲之勇,在關羽之上。由趙雲鎮守荊州,東吳方面也不敢進攻荊州。想要奪荊州,就得使用計謀,如“白衣渡江”。但是這點小伎倆,瞞不了趙雲。劉備讓關羽鎮守荊州,就是個錯誤。他應該很清楚,關羽這個人雖然勇猛,但是有很多缺點,比如太過於自信了,聽不進別人的勸阻;有點小孩子氣,一受到別人的誇讚,就放鬆了警惕。

不過劉備也沒有辦法呀,關羽是最早跟隨他的人,戰功、戰績擺在那裡,在軍中頁甚有威望。不讓關羽鎮守荊州,能讓誰去呢?讓張飛去嗎?不可能。張飛脾氣過於暴躁,連關羽都不如。讓魏延去嗎?也不可能。魏延此刻被封為漢中太守,坐鎮漢中。那為什麼不讓趙雲去呢?這就只能解釋為,劉備不重用趙雲;或者說兄弟情深,荊州這樣重要的地方,讓關羽去鎮守,劉備放心得下。因為關羽,不可能降曹吧?

第三,趙雲不會威逼屬下,也聽得進勸阻。

關羽丟失荊州,還有一個至關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糜芳和傅士仁不戰而降。而他們不戰而降的原因,就是關羽瞧不起他們。再加上,關羽由於前線缺糧,讓他們往前線運輸十萬石糧食,若有延誤,立斬不饒。這就太過分了,呂蒙大軍已經逼近荊州,糧食怎麼可能運輸得出去呢?所以,就連原本感念劉備救恩、不願投降的糜芳,也最終開城投降。

此外,關羽聽不進勸阻,也是他丟失荊州的一個原因。當時關羽手下有個叫王甫的人,就說糜芳、傅士仁不堪重任,應該另外再派一個人去總督荊州。關羽表示,他已經派了潘濬去了,沒有後顧之憂。王甫則說,潘濬生平好利,不可任用,應該讓前都督糧料官趙累代替他,可保荊州萬無一失。關羽固持己見,不聽王甫勸諫。結果,潘濬後來為了私利,背叛了關羽,投靠了東吳。不光如此,他還勸糜芳和傅士仁投降,這就有了前面發生的事情。

種種跡象足以表明,關羽用人不當、識人不明。趙雲就不同了,首先他為人謙虛,善待下屬。其次,趙雲察納雅言,不會像關羽一樣,一意孤行。

總結

理論上說,劉備讓誰去鎮守荊州,都能確保荊州無虞。可是偏偏關羽實在犯了太多錯誤,比如他不該發動“襄樊戰爭”。再比如,在攻不下樊城時,要顧及到荊州的安危,不應該受到東吳的矇蔽。

對此,大家怎麼看?

專注三國史,喜歡三國的朋友,歡迎關注、轉發和評論!


元哥說三國


趙雲就一個特務連連長,能保護好劉備就行,別被電視劇矇騙。守城豈不是太勉強。個人認為劉備不會讓他守城,或者守荊州丟城更快。


原因有四:

1.趙雲打架一流,作戰能力差。

武功再高,也怕菜刀。趙雲並不擅長守城攻城,也不擅長排兵佈陣,只擅長衝陣。這樣也就是一個武將而已,何堪大用。

再者趙雲的兩個兒子都是文官,如果趙雲是帥才,為何兒子武藝垃圾,開始學是兵法理論家,走參謀文官路線。這說明趙雲擅長的並非戰鬥技能,更像江湖把戲,一人敵十人敵,而非萬人敵。趙雲某種程度上說是個俠客。

2.趙雲不結黨,沒有根基,沒有親信,想外出打仗只能送死。

三國打仗主要靠老家人,私兵,曲部。至於新兵都是炮灰,死就死了,再次招募就好了。比如衝陣殺敵的高順的陷陣營,曹純的虎豹騎,無當飛軍,丹陽兵。那個不是私兵,曲部主力。趙雲有嗎?沒有。關羽有馬弓手、刀盾兵,張飛有長槍陣。魏延投奔前也是朴刀校尉。就連兵痞黃忠都有自己的弓箭手。趙雲是孤身投奔,誰都沒帶,真正打仗誰聽你的。有人說不對,不是有白馬義從?是嗎?請問有嗎?劉備可曾有馬嗎?被圍住後只能大吼一聲:哈哈哈,無奈,唐山造紙農?誰敢殺我,一看後面沒一個人跟著。有用嗎?演習中不是曹操惜才這貨早成刺蝟。

3.根基淺,壓不住群龍,比如大舅哥糜芳。

關羽都壓不住後勤大總管,何況小連長趙雲呢?

如果是陳到來,或許糜芳還會賣個面子。因為劉備安危掌握在都在禁衛軍陳到手裡。

白耳軍才是保護劉備打野不被野怪啃的主要力量,陳到的作用更大。而為何陳到實力不如趙雲呢?因為歷史上他沒有上戰場,也沒戰死,確實沒有亮點,這麼多年保護劉備逃竄,丟棄兒女的靠的就是他們。


假設趙雲守荊州,那麼糜芳隨便缺斤短兩下趙雲就得回家了。

4.對手太強,趙雲守不住。

關羽是帥才,一手的春秋刀法打的天下無敵。有勇有謀,還有馬良在側輔助。如果不是太傲,被呂蒙偷襲。關羽也是能決定戰局走向的人物。趙雲太謹慎了,面對虎狼,不敢出去。最終荊州只能被一步步蠶食。


更何況趙雲的對手是誰?呂蒙,陸遜,曹仁。這三人都是大都督級別的,誰能幹的過,一旦連手,趙雲只能退守。每到秋收割麥就是這兩位活躍的時期。所以關羽以戰養戰,以攻代守是唯一出路。
所以我的結論是:守不住,除了關羽都壓不住。魏延或許可以但是太年輕了。


宿遷城市吧


歷史沒有假如,過往不可重演。但你非要假設一下,也未嘗不可。

如果趙雲守衛荊州,守住守不住暫且不談,關羽肯定是能多活幾年,不至於有敗走麥城的慘烈。

歷史上趙雲並不比關羽強多少,如果派趙雲守荊州,可能守得住。但有一點需要強調一下,荊州的丟失並非關羽無能,主要是關羽離開了荊州帶兵去攻打襄樊了。

當時荊州兵力短缺,再加上劉備的二舅哥糜芳無能,荊州直接是糜芳和傅士仁拱手送出去的。


雖然關羽是荊州守將,但當東吳打來的時候關羽和主要兵力都在襄樊。如果荊州的丟失關羽有責任,只能是領導責任,選錯了留守將領。

如果是趙雲守荊州,我想如果趙雲出兵外地,荊州肯定也得丟失。因為讓趙雲守荊州,如果短暫離開,留守將領也得是糜芳和傅士仁。


如果趙雲不出兵外地或許荊州不至於丟失。假設一下,趙雲守荊州,我估計他不會帶兵去攻打襄樊。畢竟趙雲和關羽能力不同,想法也不同。

當然,關羽出兵攻打襄樊,是徵得了劉備同意的,並不是他私自的行動。


貓爺歷史觀


如果是趙雲守荊州的話,那麼他很難打出水淹七軍這樣的戰果來,不過可以堅持到劉備率軍來增援,但是能否守住荊州,這個是未知數。

要討論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看一下歷史上關羽是怎麼丟荊州。

在建安二十三年,曹操率軍西征,打算和劉備爭奪漢中的同時,他命令曹仁率軍南下攻擊荊州。因為宛城發生叛亂,曹仁不得不先回師平叛,因此實際上荊州之戰直到建安二十四年才爆發,結果曹仁被關羽擊敗。

此時在漢中同樣被劉備擊敗的曹操不得不命令于禁和徐晃率軍前來增援,但是又被關羽水淹七軍,于禁全軍覆沒。關羽趁勢率荊州軍圍攻樊城,華夏震動,曹操一度想遷都躲避關羽的攻勢,不過被司馬懿等人勸阻。

就在關羽調動軍隊圍攻襄陽、樊城時,呂蒙偷襲荊州,關羽兵敗身亡。

襄樊之戰無論是誰鎮守荊州,都難以避免。

呂蒙能成功偷襲荊州,是因為荊州空虛,因此很多人將這歸咎於關羽北上攻打襄樊,但是這並不正確。

首先正如前面所說,襄樊戰役的爆發,起因是曹操命曹仁攻打南郡引起的,其次攻打襄樊這麼大規模的軍事行動,也不可能是關羽一個人能做出的決策。荊州軍大舉北上,只有劉備親自下令才有可能。劉備做出這一決定,應該是為了吸引此時依然在長安的曹操,減輕漢中的軍事壓力。

所以不管是關羽守荊州還是趙雲守荊州,襄樊之戰都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如果趙雲守荊州的話,可能未必有關羽這樣巨大的戰果,從而避免像關羽這樣的失敗。

曹仁在《三國演義》里名聲不顯,不過在歷史上,曹仁一直是曹操最信任的大將之一,多次獨當一面。像赤壁之戰以後,曹仁就率軍在南郡迎擊周瑜率領的孫劉聯軍,雙方打的互有勝敗,最後因為後路被劉備、關羽切斷才不得不撤走,他的能力應該也是非常出色的。

而於禁在被關羽擊敗以前,是曹操手下的五子良將之首,是外姓大將裡最耀眼的一位,也是屢建戰功,也是一位很出色的大將。

關羽可以擊敗曹仁和于禁,全殲七軍,將曹操逼得差點遷都,不等於趙雲一樣可以做到。趙雲和曹仁的戰鬥很可能就會陷入僵持,荊州軍也不會大舉北上,在這種情況下,呂蒙想偷襲荊州難度就大的多了。

所以趙雲鎮守荊州,雖然不會取得像關羽這樣的大勝,但是也可以避免全面失敗。

呂蒙偷襲荊州難度增加不等於東吳會放棄對荊州的野心。不管是誰,要在魏、吳聯手的情況下要守住荊州都是很難的。

有些人把呂蒙偷襲荊州歸咎於關羽不和東吳搞好關係,這一想法也是錯誤的。東吳對於荊州一直有野心,魯肅的榻上對就是以奪取荊州,割據江南為規劃。因此早在劉備奪取以後以後,東吳就出兵攻打荊南四郡,劉備率軍前來,雙方差點兵戎相見,最後只是因為迫於曹操的軍事壓力,雙方不得不握手言和。

但是隨著漢中戰役劉備取得勝利以後,此時對於東吳來說,實力快速增長的劉備威脅也不小。此時奪取荊州,完善江東防務是必然的選擇。在這種情況下,不管誰鎮守荊州,都要面對魏、吳兩家的軍事壓力,應該說這都是一個很難完成的任務。

趙雲鎮守荊州,一旦和南下的曹仁陷入僵持,那麼確實東吳沒有什麼偷襲的機會。但是如果東吳覺得趙雲和曹仁對峙是自己的機會,選擇大舉進攻的話,也不是光靠荊州軍能抵禦的,必然會向劉備求援。

而且如果沒有水淹七軍,那麼曹操能調動的機動部隊將更多,無論是用於荊州還是漢中,劉備面對住魏軍和吳軍的聯合進攻也將是壓力巨大,結局未必理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