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恐慌是謠言的“同路人”

武漢採取的疫情分級診療制度終於初見成效,各發熱門診基本無排隊現象,這和前兩天相比,可謂效果明顯,讓人終於長吁一口氣。

前兩天發熱門診人頭攢動、大排長龍的照片,讓人看著擔心也揪心,擔心於真正的患者耽誤了診療的時機,又揪心於非真正患者交叉感染幾率的大增。

聯想到三天前寫下現代版“與夫書”的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女醫生張旃副教授所思考的:“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死亡幾千萬人。多年後總結,固然有病毒本身的原因,更多的是當年過於恐慌,導致病人擁至醫院。呼吸道變異病毒不是第一次侵感人類,也不會是最後一次。恐慌沒有必要,臨床醫生今日的臨床經驗遠勝往昔。”

以及昨天湖北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指揮部”舉行新聞發佈會上全省疫情防控工作最新進展的通報。通報稱,當前正值疾病高發期,流感流行的高峰期,同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進入第二波流行的上升期,三期疊加,導致現在門診的發熱病人急劇增加。

這印證了一個現象:前兩天的就醫緊張更多的是一種恐慌式就醫,或者說,當疫情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時,會伴隨著社會恐慌心理,而兩者也會形成一種疊加,既加劇了醫療資源的緊張,也加劇了疫情的擴散。

這樣說是有道理的。我們總可以從歷史的經驗教訓中找到相似的例子。比如,研究者在研究了SARS疫情期間社會心理的變化曲線時發現:“一場突如其來的SARS疫情,在人們毫無心理準備的狀況下以其諸多的不可知因素造成社會民眾心理上的巨大恐慌,並一度引發民眾的非理性行為,如聽信傳言、出現搶購風波、奸商哄抬物價等,給社會的穩定造成較大的衝擊。隨著SARS疫情的消退,SARS給人們所帶來的陰影已慢慢地淡化,民眾的心理也逐漸地趨於平靜。從SARS前期的恐慌到後期的平靜,廣大民眾經歷了一段不同尋常的心理歷程。”(陳輝興《SARS事件的社會心理透視》)

SARS疫情期間,特別是前期,所出現的“聽信傳言、出現搶購風波、奸商哄抬物價等”這兩天在我們身邊都已看到聽到,說明每次重大疫情之下,社會的恐慌心理而帶來的非理性行為是有邏輯可尋的,因此心理學上,才會將恐慌定義為個體受到危機環境刺激導致生理、情緒和認知功能失調,原有處理問題的方式難以應付危機狀態,繼而引起緊張、害怕等心理異常。

那麼疫情爆發前期,社會為什麼常會有強烈的恐慌心理?

研究者認為在於各種認知所帶來的不確定性。德國學者埃利亞斯·卡內提曾經提出:“人最畏懼的是接觸不熟悉的事物,人想看清楚,觸及他的是什麼東西,他想辨認清楚,或者至少弄明白是哪一類東西。”

一方面,從SARS到MERS到今天的新型肺炎,每一次的疫病都是一種尚未被人類完全認識的新型傳染病,人們對其病理、傳播途徑、預防和治療等缺乏足夠而明確的認識,處於一種“無知”狀態;另一方面,疫情作為突發性事件,具有很大的不可預測性,來而措手不及,去而不可控制,對人們的信心會帶來極大的打擊,人們處於一種“無助”感狀態。另外,防疫的各種措施,會帶來生活的不便,對未來生活的不確定性也會有一種憂慮感。這些因素的壓力下,人的心理變得極為脆弱,過度擔憂、過度敏感,形成強烈的恐懼感。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網絡時代的各種信息、傳言乃至謠言的蔓延,會加劇社會恐慌心理。謠言的傳播在於受眾的輕信,而輕信則是一種心理上對抗不確定性的抵禦性反應和緩解壓力的需求。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奧爾波特分析了謠言產生和傳播的三條件:一缺乏可靠信息;二處於不安或焦慮時;三社會處於危機狀態下。三條件其實不是謠言滋生的土壤,而是人們恐慌心理的土壤,謠言只不過是恐慌土壤上結出的邪惡之“果”,恐慌食此果而加劇,陷入惡性循環的境地,就像研究者所說,人們抱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態度,盲目聽信謠言並將此類信息傳播給他人,無意中成為謠言的傳播者,原本就不確切的信息在接受者再傳給他人的時候常常會加以誇大和歪曲,從而對民眾構成更大的壓力,產生更大的恐慌,進而陷入“聽信謠言—引起恐慌—加快謠言蔓延”的傳播鏈條中。

面對諸多的不確定性,恐慌雖然是人之常情,但不是人之“長”情,突發危機時,恐慌是身心的應激反應,但恐慌或焦慮也會大大削弱身心的抵抗力。

在恐慌之後必定會繼之以理性和務實,人的理性會激發出強大力量,分析現狀、預測將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對真實的判斷變成更重要的心理反應機制,因為只有基於真實的判斷,人的決定才能更有效,更能化解危機,這是進化帶給人類的必然,人畢竟終歸進化為理性人。

從這個角度說,戰勝恐慌必須訴諸於科學的認知、積極樂觀的人文關懷,訴諸確定而公開的信息,以科學為出發點,以理性為依歸,以求真務實為態度。還從這個角度說,戰勝恐慌是人類社會面對危機挑戰還能發展進步的必然,危機只能讓人恐慌於一時,不會於一世,這也是疫情發展到中後期,恐慌逐漸消退、謠言逐漸消失的原因。

科學的認知,包括認知恐慌本身。在對恐慌程度建模研究中,研究者將恐慌心理量表分為意志力、焦慮感、樂觀性、安全感4個維度,也就是說,當我們要疏導社會的恐慌,我們要給予人們更大的安全感,對未來的樂觀和信心,以及戰勝困難和危機的堅定意志力。更重要的是,我們的每一個決策、行動、措施要給予人們生活的確定性,秩序可期、後果可料、勝利可見。這讓人想起毛澤東的兩句話:“我們需要的是熱烈而鎮定的情緒,緊張而有秩序的工作”,放在此時此刻,別有一番理性的力量和實踐的勇氣。(評論員 周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