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家是過年的中心,父母不在了,過年兄弟姐妹們還能聚會嗎?

大美農村綠水


父母不在,兄弟姐妹是最親的親人。除夕哥兄弟和媳婦孩子可以去岳母家過年,姐妹和丈夫孩子去婆家過年。到初一以後老大應該把兄弟姐妹組織起來在一起聚一下增進感情,以後每年每家可以輪流請聚相.


天天快樂162415208


父母都不在了,過節是各過各的,還是兄弟姐妹一起過?

這真是一個有點傷感的話題呢。我想說說先生家這邊的情況,供大家參考。

婆婆一生養育了先生和哥哥姐姐三人,先生很小的時候,他的父親就拋家棄子,有了自己新的家庭。所以八十年代初,婆婆獨自撫養三個孩子的艱難可想而知。

婆婆是一位堅韌、善良的母親,據說當年很多人勸她改嫁,她都為了孩子們,苦苦堅守著這個家。她的善良,遺傳給了孩子們,先生和哥哥姐姐們,一輩子沒紅過臉吵過架,這也是婆婆在世時,頗為自豪的事情。

許是姐弟三人從小見慣了人情冷暖,所以更加珍惜親情,自家人相互扶持度過了最艱難的歲月。後來,哥哥姐姐都在城裡安家,工作,婆婆也隨著哥哥生活在城裡。婆婆在世時,逢年過節,我們都在哥哥家團聚,平時遇到家人們的生日,也會在酒店搓一頓,其樂融融。

我們結婚前一個月,婆婆因為突發急症,不幸與世長辭,這成了姐弟們心裡最深的傷痛。

婆婆去世後,我們三家變得更加親密了,週末、節假日,輪流在幾家聚餐,嫂子學會了沸騰魚,我們一起去品嚐,姐姐做了菜饃,大家一起去吃,我學會了做涼皮,一大家子一起美美的吃個夠!哥哥家是三胞胎侄子侄女,所以每次聚餐,家裡都熱熱鬧鬧,好不幸福。

當然,遇到過年過節,尤其是婆婆的生日,清明,母親節,端午,中秋這些特殊的日子,我們會一起開車回老宅去祭拜,給婆婆帶去自己家做的婆婆在世時最喜歡吃的東西。大家在老院子裡,一起回憶小時候的場景,既心酸也幸福。相信婆婆在天有靈,看到一大家子其樂融融,也會很安慰吧。

平日裡,我們幾家誰家有好吃的,都會想著分成三份,一家一份,有時間會一起去旅遊,我跟先生回來這幾年,也從來沒有和嫂子,姐姐紅過臉,她們都比我大不少,所以都很寵著我,有一次先生說想吃菜饃,姐姐一大早做了,六點多就送過來給我們,讓我們能跟得上吃早餐。我去外地回來時,也會給大家帶禮物或者紀念品……諸如此類,多不勝數……

所以,我們遇到節日,基本不會各過各的,除了情人節,哈哈。那天我對先生說快七夕了,咱們出去玩吧。先生說,七夕哥哥姐姐想回老宅看婆婆,我們就趕緊商量好了出發的時間,到時候帶著孩子們一起回去。

有人說,父母在家就在,父母不在了,兄弟姐妹就成親戚了。這是普遍存在的吧。我很慶幸,自己成為這有愛的家庭裡的一員,並以此鞭策自己,作為孃家的長女,在我的父母百年之後,一定要帶著弟弟妹妹把我們的家守護好。有愛的家庭,才會真的幸福長存,福報滿滿,您說呢?

我是宇見美麗,遇見我,遇見一段美麗人生!

宇見美麗


一九六五年,父親用省軍區發給他的安家費自建一棟房子,房子前後有一個很大的院子,父親在院子裡種了好多果樹,一到果實成熟的季節,我就會把同學領到家,讓她們隨便採摘水果吃。母親餵了幾十只雞,我經常拎著小籃子鑽進2米高的雞舍裡去撿雞蛋,那個年代好多人經常餓肚子,我家的雞蛋一盆一盆的,似乎永遠也吃不完。

逢年過節媽媽就開始忙忙碌碌,早早就準備各式食材,一家人聚在一起,吃著媽媽做的美味佳餚,高高興興熱熱鬧鬧的節日,現在巳經成了一個美好幸福的回憶。

二OO六年我們一起把老宅改建,兄妹六人又搬到一起,從此以後每逢春節來臨,我們就開辦家庭公共食堂,從小年前二天開始,一直到元宵節後,歷時一個月時間,大家庭二十多口人,在一起歡度與眾不同的新年,親朋好友都非常讚賞羨慕我們這種開辦公共食堂的做法。

小小的家族食堂,每天要準備二桌飯菜供應二十多位家人用餐,如果管理不善就存在倒閉的風險。所以我們對管理公共食堂相應出臺一些規定。年前我們每家派一代表,浩浩蕩蕩出發去採購大量食材,現在網購也給百姓帶來極大的便利,我們只要輕鬆的去取快遞就解決大問題了。每天一日三餐要合理安排飲食,大家都會提出下一餐要換什麼花樣,綜合考慮安排好每天的菜譜。酸菜川白肉、豆角絲燉排骨、各式南方臘味,南北口味輪流上陣,讓我們一個個吃的是不亦樂呼。

如何烹製出各種風味的食物,當然以自薦為主選擇有較高廚藝水平的負責炒菜,大哥三哥擅長各式麵點,每天的晩餐就交給他倆,大家都會主動擇菜洗菜切菜,為主餐做好一切輔墊準備,每家每戶派人輪流洗碗搞衛生。吃飽喝足了,我們相約去拜訪父輩老人給他們拜年,看到長輩就想起了自己的爸爸媽媽。

過完了元宵節,公共食堂在大家依依不捨下解散了,因為全家人都不飲酒,一個月公共食堂總開銷只要一萬元左右。齊心合力分工協作是公共服務平臺的主導方針,在這個方針的指引下,我家的公共食堂連續舉辦了十幾年,一年比一年辦的紅火。

我們就是中國一個很普通的家庭,辦個食堂表面上是吃喝玩樂,其實呈現的全是和諧與親情,父母不在了,兄弟姐妹們也慢慢變老,逢年過節更應該聚在一起。

幾十年來我們在父母弘揚的"低調做人,艱苦樸素,絕不飲酒"良好家風薰陶下,始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感謝父輩為我們打下的江山,珍惜現在的兄弟姐妹手足之情,幸福地過好當下的毎一天。


崇拜成為習慣amp


如果關係不錯,平時都各忙各的,春節還是聚一聚好,顯示大家庭的氛圍,團聚有很多方式,輪流坐莊,AA制,老大挑頭,條件好的岀面都行,關係不好怎麼聚,不各過各的咋辦,我兄妹四個,我和兩個姐姐在外地同一座城市居住,我多想三家老少聚在一起過年,哪怕是都到我這裡來都行,因為我是弟弟孃家人,兩個姐姐不對勁,不見面,年年分開來,吃幾天,這不左天大姐一個人和一個外生在我這裡過三十,今天二姐又要帶著一個外生一家過來拜年,後面還有幾個外生,外生女要夾,我說大家都忙,又上班還有做生意的,來不了也沒啥,我能理解,他們都說平時忙來不了過年一定要來,我也還要去看他們,不去也不行,大家聚在一起過年多好。


用戶6339111154


這個真的沒有標準答案,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兄弟姐妹感情好,也許還能聚一聚,但隨著時間的流逝,這種聚的機會會越來越少。

曾聽過這麼一個形象說法,一個原生家庭就是一個大蒜,父親是蒜柱,母親是蒜衣,而孩子則是一個個的蒜瓣。蒜柱沒了,蒜衣沒了,蒜瓣自然一個個散落掉了,追隨各自的運命去了。

我的父親兄弟姊妹四個,爺爺奶奶尚在時,春節一大家子必定要在一起吃頓團圓飯,一家人好不熱鬧。等到爺爺奶奶先後離開人世後,大家都各有各的事情了,很少能有機會聚在一起,一年到頭碰面的機會都很少。

五百年前是一家,如果親戚都不散,那麼親戚就太多了。所以人生就是如此,“天下無不散的筵席”,也沒有必要太過傷感,只要大家都過得好,日子紅紅火火的,那就行了!


打虎拍蠅


我們這邊長輩的想法是:老的都死了,小的還湊在一起幹嘛。

話糙理不糙啊。

所謂一樣米養百樣人。即使出生在同一個家庭,兄弟姐妹的性格觀念也都各不相同。當父母在世,為了贍養父母,讓父母放心,所以會和和睦睦地聚在一起。

假如兄弟姐妹之間關係好,或者個別幾個關係好,那麼平日裡多交流走動,挺好。在為難的時候,也能搭把手。

假如關係不好,那麼父母不在了,也沒有相聚的理由了。道不同不相為謀,如果各方觀念不同,強行拉在一起,必然會有摩擦,無論是經濟還是精神。


舉個簡單的例子,過節必要送禮,吃飯。

  • 送禮輕了,嫌小氣
  • 送禮重了,回禮不一定值
  • 輪流在家裡請吃飯,菜色各家各不同,想法也不同
  • 輪流在酒店請吃飯,理由同上。(如果年年相同,嫌膩)
  • 在酒店吃飯AA結算,一起決定小題大做,個人決定又被人說這說那
  • 在酒店訂套餐,酒店有好有次,又有說法

另外還有在逢年過節必有的聊天,聊工作啊,聊教育啊,想法不同,情況不同,不想聽,還逃不掉。

如果說兄弟姐妹間走動是為了在出現狀況的時候有個幫手,或者有人可以借錢。

那麼實際地講

  1. 如果兄弟姐妹有心,即使平日不走動,你困難的時候還是能借到錢的。而且這樣的兄弟姐妹,你應該會有往來的。即使他們不是你的兄弟姐妹,也會是你的好朋友。

  2. 如果兄弟姐妹不是一路人,即使平日裡走動得多,你能借到的也只有那麼多錢。畢竟人家也是要生活的,日常開銷,孩子教育,車房,都要花錢。當然富裕的人家另說。

最後,如今節日的氛圍越來越淡,過節只是聚會的理由。現在都是獨生子女,節假日也不算很多,有時間,可以和孩子吃頓大餐,有條件的還可以出遊,哪個不比和外人聚餐好呢?

值得交往的兄弟姐妹,日常有交集就夠了,節假日人家也有家庭。或者一起聚餐,一起出遊也可以。


童童童樂樂


我們兄妹5人,我今年76歲,哥哥比我大8歲,我下面有3個妹妹,大妹73歲、二妹70歲丶三妹63歲。我父親是1975年1月7號病故的,我母親1999年11月4號病故的。

我父親在世時,我家有個傳統,初二大聚會。父親病故,母親還在,仍是初二聚會。那時都到母親家,就我在120裡距離的佳木斯市。母親病故後,改到哥哥家。一奶同胞都念手足情,各自帶著配偶,兒女及孫輩。現在哥哥84歲,他有兒子,二個女兒,一個孫子,重孫子4歲了,四代人了。除哥哥一大家子,三個妹妹家的外甥丶外甥女及孩子也都參加,多半在家裡,最多時擺3桌,侄子侄媳上灶,涼熱菜10多個,喝白灑的少了,哥哥前幾年得過腦出血不喝了,大妹夫大侄女婿不在了,二妹夫前幾年最能張羅喝白酒,改喝飲料了,我還堅持喝白酒,侄子外甥喝二三兩,也不敢多喝。菜上齊,老少四輩二三十人齊聲祝"過年了,拜年了“,歡聲笑語共祝健康,熱熱鬧鬧談論,述親情,充分體現老范家傳統,老范家家風。


用戶6096一帆風順


這個問題每個人的答案都可能不太一樣。對於比較重視親情的家庭,即使父母不在了,手足情也還在,會聚在一起過年過節,而對於親情比較淡泊的家庭,或者距離比較遠的家庭來說,可能就會各自在家度過年節。

發小的父母去世比較早,她家大哥很有家長風範,這麼多年,他們都是在大哥家過年過節的。都形成了習慣,每到年節幾家人齊聚他大哥家。也是熱熱鬧鬧的。大嫂很樸實,待弟弟妹妹們都很好,有老嫂比母的感覺。子孫輩也相處的不錯。我媽常和我們說,如果哪天她不在了,希望我們能像她在世時一樣,不要斷了兄弟姐妹的情分。

也有不在一起聚會的例子。父母留下一套房產,給了最後贍養他們的唯一的女兒。其他二個兄弟嘴上什麼都沒說,心裡不開心。大哥大嫂乾脆從此不來往,斷了情分。後代誰都不認識誰。原本是一大家子人,現在幾乎都不太來往。

父母在,連接親情的紐帶就在。父母不在,看兄弟姐妹的情分。但是,我更欣賞的是親情永在。


缺席的審判長


父母都不在了,過年是各過各的,還是在一起過呢?我來說兩句。

父母相繼老去,經歷了喪父喪母之痛後,更會喪失的,是一個家庭的凝聚力。

原來時,過年過節,父母生日,老人家裡有活兒,身體不適等,只要父母一聲召喚,那是爭先恐後,紛至沓來。大家歡聚一堂,是多麼的快樂。

父母離去,大家沒有了,分散成幾個小家。誰家裡有事,都是親姐熱妹的去看看,孩子輩呢,就不大去參加了。尤其是過年過節的只是當親戚走動一下就完事了,那裡還有當年的團結與和諧。

為了加大兄弟姐妹之間的聯繫,鞏固血濃於水的情誼,就要儘量多的往一塊湊夥。過年過節的,或輪流坐樁,或實行aa制,或有錢的獨擋,讓兄弟姐妹們能象父母在時一樣,互相關心,歡聚一堂。享受天倫之樂。

人老了,心內更加孤寂。往一塊湊湊更加必要,畢竟兄弟姐妹之間有更多的舊事是值得回味與懷念的。

我同事的奶奶,九十多歲了,還經常想念在西安的一百零四歲的哥哥。每打電話,都是互相邀請。可是孩子們可是不敢讓他們再出門了,但為此老太太還鬧過離家出走呢。你說這種兄弟姐妹之間的情誼,是一般的友誼能相比的嗎?

過年了,兄弟姐妹們有實力,有感情,還是在一塊聚一聚好。




石韮花開放的季節


說說我家的情況吧! 我老公家兄弟姐妹四個,老公有姐有妹,有弟弟,我們在外面,離家遠,其他幾個在父母身邊。剛結婚前幾年,我們每年都會回家過年,雖然路途遙遠,我和孩子都暈車,但還是會帶著新年禮物回去一起過個團圓年。可是,我們的一份美好的心願總是被打破,每次回去沒有一年是痛快的,我也見識了不一樣的過年氛圍,他們家年年吵架,雞毛蒜皮的小事都會吵起來,弄得我們很是尷尬,每次充當調解員。心累了,再也沒有回家的念頭了,後來老公自己回家陪父母過年,我和孩子在自己家過,這麼多年,我們一家三口沒在一起過年了,平時家裡長輩有事我們還是會及時回去的,現在公婆都不在了,我覺得更沒必要回去了,還是自己過好自己的小日子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