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家是过年的中心,父母不在了,过年兄弟姐妹们还能聚会吗?

大美农村绿水


父母不在,兄弟姐妹是最亲的亲人。除夕哥兄弟和媳妇孩子可以去岳母家过年,姐妹和丈夫孩子去婆家过年。到初一以后老大应该把兄弟姐妹组织起来在一起聚一下增进感情,以后每年每家可以轮流请聚相.


天天快乐162415208


父母都不在了,过节是各过各的,还是兄弟姐妹一起过?

这真是一个有点伤感的话题呢。我想说说先生家这边的情况,供大家参考。

婆婆一生养育了先生和哥哥姐姐三人,先生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就抛家弃子,有了自己新的家庭。所以八十年代初,婆婆独自抚养三个孩子的艰难可想而知。

婆婆是一位坚韧、善良的母亲,据说当年很多人劝她改嫁,她都为了孩子们,苦苦坚守着这个家。她的善良,遗传给了孩子们,先生和哥哥姐姐们,一辈子没红过脸吵过架,这也是婆婆在世时,颇为自豪的事情。

许是姐弟三人从小见惯了人情冷暖,所以更加珍惜亲情,自家人相互扶持度过了最艰难的岁月。后来,哥哥姐姐都在城里安家,工作,婆婆也随着哥哥生活在城里。婆婆在世时,逢年过节,我们都在哥哥家团聚,平时遇到家人们的生日,也会在酒店搓一顿,其乐融融。

我们结婚前一个月,婆婆因为突发急症,不幸与世长辞,这成了姐弟们心里最深的伤痛。

婆婆去世后,我们三家变得更加亲密了,周末、节假日,轮流在几家聚餐,嫂子学会了沸腾鱼,我们一起去品尝,姐姐做了菜馍,大家一起去吃,我学会了做凉皮,一大家子一起美美的吃个够!哥哥家是三胞胎侄子侄女,所以每次聚餐,家里都热热闹闹,好不幸福。

当然,遇到过年过节,尤其是婆婆的生日,清明,母亲节,端午,中秋这些特殊的日子,我们会一起开车回老宅去祭拜,给婆婆带去自己家做的婆婆在世时最喜欢吃的东西。大家在老院子里,一起回忆小时候的场景,既心酸也幸福。相信婆婆在天有灵,看到一大家子其乐融融,也会很安慰吧。

平日里,我们几家谁家有好吃的,都会想着分成三份,一家一份,有时间会一起去旅游,我跟先生回来这几年,也从来没有和嫂子,姐姐红过脸,她们都比我大不少,所以都很宠着我,有一次先生说想吃菜馍,姐姐一大早做了,六点多就送过来给我们,让我们能跟得上吃早餐。我去外地回来时,也会给大家带礼物或者纪念品……诸如此类,多不胜数……

所以,我们遇到节日,基本不会各过各的,除了情人节,哈哈。那天我对先生说快七夕了,咱们出去玩吧。先生说,七夕哥哥姐姐想回老宅看婆婆,我们就赶紧商量好了出发的时间,到时候带着孩子们一起回去。

有人说,父母在家就在,父母不在了,兄弟姐妹就成亲戚了。这是普遍存在的吧。我很庆幸,自己成为这有爱的家庭里的一员,并以此鞭策自己,作为娘家的长女,在我的父母百年之后,一定要带着弟弟妹妹把我们的家守护好。有爱的家庭,才会真的幸福长存,福报满满,您说呢?

我是宇见美丽,遇见我,遇见一段美丽人生!

宇见美丽


一九六五年,父亲用省军区发给他的安家费自建一栋房子,房子前后有一个很大的院子,父亲在院子里种了好多果树,一到果实成熟的季节,我就会把同学领到家,让她们随便采摘水果吃。母亲喂了几十只鸡,我经常拎着小篮子钻进2米高的鸡舍里去捡鸡蛋,那个年代好多人经常饿肚子,我家的鸡蛋一盆一盆的,似乎永远也吃不完。

逢年过节妈妈就开始忙忙碌碌,早早就准备各式食材,一家人聚在一起,吃着妈妈做的美味佳肴,高高兴兴热热闹闹的节日,现在巳经成了一个美好幸福的回忆。

二OO六年我们一起把老宅改建,兄妹六人又搬到一起,从此以后每逢春节来临,我们就开办家庭公共食堂,从小年前二天开始,一直到元宵节后,历时一个月时间,大家庭二十多口人,在一起欢度与众不同的新年,亲朋好友都非常赞赏羡慕我们这种开办公共食堂的做法。

小小的家族食堂,每天要准备二桌饭菜供应二十多位家人用餐,如果管理不善就存在倒闭的风险。所以我们对管理公共食堂相应出台一些规定。年前我们每家派一代表,浩浩荡荡出发去采购大量食材,现在网购也给百姓带来极大的便利,我们只要轻松的去取快递就解决大问题了。每天一日三餐要合理安排饮食,大家都会提出下一餐要换什么花样,综合考虑安排好每天的菜谱。酸菜川白肉、豆角丝炖排骨、各式南方腊味,南北口味轮流上阵,让我们一个个吃的是不亦乐呼。

如何烹制出各种风味的食物,当然以自荐为主选择有较高厨艺水平的负责炒菜,大哥三哥擅长各式面点,每天的晩餐就交给他俩,大家都会主动择菜洗菜切菜,为主餐做好一切辅垫准备,每家每户派人轮流洗碗搞卫生。吃饱喝足了,我们相约去拜访父辈老人给他们拜年,看到长辈就想起了自己的爸爸妈妈。

过完了元宵节,公共食堂在大家依依不舍下解散了,因为全家人都不饮酒,一个月公共食堂总开销只要一万元左右。齐心合力分工协作是公共服务平台的主导方针,在这个方针的指引下,我家的公共食堂连续举办了十几年,一年比一年办的红火。

我们就是中国一个很普通的家庭,办个食堂表面上是吃喝玩乐,其实呈现的全是和谐与亲情,父母不在了,兄弟姐妹们也慢慢变老,逢年过节更应该聚在一起。

几十年来我们在父母弘扬的"低调做人,艰苦朴素,绝不饮酒"良好家风薰陶下,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感谢父辈为我们打下的江山,珍惜现在的兄弟姐妹手足之情,幸福地过好当下的毎一天。


崇拜成为习惯amp


如果关系不错,平时都各忙各的,春节还是聚一聚好,显示大家庭的氛围,团聚有很多方式,轮流坐庄,AA制,老大挑头,条件好的岀面都行,关系不好怎么聚,不各过各的咋办,我兄妹四个,我和两个姐姐在外地同一座城市居住,我多想三家老少聚在一起过年,哪怕是都到我这里来都行,因为我是弟弟娘家人,两个姐姐不对劲,不见面,年年分开来,吃几天,这不左天大姐一个人和一个外生在我这里过三十,今天二姐又要带着一个外生一家过来拜年,后面还有几个外生,外生女要夹,我说大家都忙,又上班还有做生意的,来不了也没啥,我能理解,他们都说平时忙来不了过年一定要来,我也还要去看他们,不去也不行,大家聚在一起过年多好。


用户6339111154


这个真的没有标准答案,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兄弟姐妹感情好,也许还能聚一聚,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聚的机会会越来越少。

曾听过这么一个形象说法,一个原生家庭就是一个大蒜,父亲是蒜柱,母亲是蒜衣,而孩子则是一个个的蒜瓣。蒜柱没了,蒜衣没了,蒜瓣自然一个个散落掉了,追随各自的运命去了。

我的父亲兄弟姊妹四个,爷爷奶奶尚在时,春节一大家子必定要在一起吃顿团圆饭,一家人好不热闹。等到爷爷奶奶先后离开人世后,大家都各有各的事情了,很少能有机会聚在一起,一年到头碰面的机会都很少。

五百年前是一家,如果亲戚都不散,那么亲戚就太多了。所以人生就是如此,“天下无不散的筵席”,也没有必要太过伤感,只要大家都过得好,日子红红火火的,那就行了!


打虎拍蝇


我们这边长辈的想法是:老的都死了,小的还凑在一起干嘛。

话糙理不糙啊。

所谓一样米养百样人。即使出生在同一个家庭,兄弟姐妹的性格观念也都各不相同。当父母在世,为了赡养父母,让父母放心,所以会和和睦睦地聚在一起。

假如兄弟姐妹之间关系好,或者个别几个关系好,那么平日里多交流走动,挺好。在为难的时候,也能搭把手。

假如关系不好,那么父母不在了,也没有相聚的理由了。道不同不相为谋,如果各方观念不同,强行拉在一起,必然会有摩擦,无论是经济还是精神。


举个简单的例子,过节必要送礼,吃饭。

  • 送礼轻了,嫌小气
  • 送礼重了,回礼不一定值
  • 轮流在家里请吃饭,菜色各家各不同,想法也不同
  • 轮流在酒店请吃饭,理由同上。(如果年年相同,嫌腻)
  • 在酒店吃饭AA结算,一起决定小题大做,个人决定又被人说这说那
  • 在酒店订套餐,酒店有好有次,又有说法

另外还有在逢年过节必有的聊天,聊工作啊,聊教育啊,想法不同,情况不同,不想听,还逃不掉。

如果说兄弟姐妹间走动是为了在出现状况的时候有个帮手,或者有人可以借钱。

那么实际地讲

  1. 如果兄弟姐妹有心,即使平日不走动,你困难的时候还是能借到钱的。而且这样的兄弟姐妹,你应该会有往来的。即使他们不是你的兄弟姐妹,也会是你的好朋友。

  2. 如果兄弟姐妹不是一路人,即使平日里走动得多,你能借到的也只有那么多钱。毕竟人家也是要生活的,日常开销,孩子教育,车房,都要花钱。当然富裕的人家另说。

最后,如今节日的氛围越来越淡,过节只是聚会的理由。现在都是独生子女,节假日也不算很多,有时间,可以和孩子吃顿大餐,有条件的还可以出游,哪个不比和外人聚餐好呢?

值得交往的兄弟姐妹,日常有交集就够了,节假日人家也有家庭。或者一起聚餐,一起出游也可以。


童童童乐乐


我们兄妹5人,我今年76岁,哥哥比我大8岁,我下面有3个妹妹,大妹73岁、二妹70岁丶三妹63岁。我父亲是1975年1月7号病故的,我母亲1999年11月4号病故的。

我父亲在世时,我家有个传统,初二大聚会。父亲病故,母亲还在,仍是初二聚会。那时都到母亲家,就我在120里距离的佳木斯市。母亲病故后,改到哥哥家。一奶同胞都念手足情,各自带着配偶,儿女及孙辈。现在哥哥84岁,他有儿子,二个女儿,一个孙子,重孙子4岁了,四代人了。除哥哥一大家子,三个妹妹家的外甥丶外甥女及孩子也都参加,多半在家里,最多时摆3桌,侄子侄媳上灶,凉热菜10多个,喝白洒的少了,哥哥前几年得过脑出血不喝了,大妹夫大侄女婿不在了,二妹夫前几年最能张罗喝白酒,改喝饮料了,我还坚持喝白酒,侄子外甥喝二三两,也不敢多喝。菜上齐,老少四辈二三十人齐声祝"过年了,拜年了“,欢声笑语共祝健康,热热闹闹谈论,述亲情,充分体现老范家传统,老范家家风。


用户6096一帆风顺


这个问题每个人的答案都可能不太一样。对于比较重视亲情的家庭,即使父母不在了,手足情也还在,会聚在一起过年过节,而对于亲情比较淡泊的家庭,或者距离比较远的家庭来说,可能就会各自在家度过年节。

发小的父母去世比较早,她家大哥很有家长风范,这么多年,他们都是在大哥家过年过节的。都形成了习惯,每到年节几家人齐聚他大哥家。也是热热闹闹的。大嫂很朴实,待弟弟妹妹们都很好,有老嫂比母的感觉。子孙辈也相处的不错。我妈常和我们说,如果哪天她不在了,希望我们能像她在世时一样,不要断了兄弟姐妹的情分。

也有不在一起聚会的例子。父母留下一套房产,给了最后赡养他们的唯一的女儿。其他二个兄弟嘴上什么都没说,心里不开心。大哥大嫂干脆从此不来往,断了情分。后代谁都不认识谁。原本是一大家子人,现在几乎都不太来往。

父母在,连接亲情的纽带就在。父母不在,看兄弟姐妹的情分。但是,我更欣赏的是亲情永在。


缺席的审判长


父母都不在了,过年是各过各的,还是在一起过呢?我来说两句。

父母相继老去,经历了丧父丧母之痛后,更会丧失的,是一个家庭的凝聚力。

原来时,过年过节,父母生日,老人家里有活儿,身体不适等,只要父母一声召唤,那是争先恐后,纷至沓来。大家欢聚一堂,是多么的快乐。

父母离去,大家没有了,分散成几个小家。谁家里有事,都是亲姐热妹的去看看,孩子辈呢,就不大去参加了。尤其是过年过节的只是当亲戚走动一下就完事了,那里还有当年的团结与和谐。

为了加大兄弟姐妹之间的联系,巩固血浓于水的情谊,就要尽量多的往一块凑伙。过年过节的,或轮流坐桩,或实行aa制,或有钱的独挡,让兄弟姐妹们能象父母在时一样,互相关心,欢聚一堂。享受天伦之乐。

人老了,心内更加孤寂。往一块凑凑更加必要,毕竟兄弟姐妹之间有更多的旧事是值得回味与怀念的。

我同事的奶奶,九十多岁了,还经常想念在西安的一百零四岁的哥哥。每打电话,都是互相邀请。可是孩子们可是不敢让他们再出门了,但为此老太太还闹过离家出走呢。你说这种兄弟姐妹之间的情谊,是一般的友谊能相比的吗?

过年了,兄弟姐妹们有实力,有感情,还是在一块聚一聚好。




石韮花开放的季节


说说我家的情况吧! 我老公家兄弟姐妹四个,老公有姐有妹,有弟弟,我们在外面,离家远,其他几个在父母身边。刚结婚前几年,我们每年都会回家过年,虽然路途遥远,我和孩子都晕车,但还是会带着新年礼物回去一起过个团圆年。可是,我们的一份美好的心愿总是被打破,每次回去没有一年是痛快的,我也见识了不一样的过年氛围,他们家年年吵架,鸡毛蒜皮的小事都会吵起来,弄得我们很是尴尬,每次充当调解员。心累了,再也没有回家的念头了,后来老公自己回家陪父母过年,我和孩子在自己家过,这么多年,我们一家三口没在一起过年了,平时家里长辈有事我们还是会及时回去的,现在公婆都不在了,我觉得更没必要回去了,还是自己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