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為什麼會支持並且幫助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派實行維新變法?

同濟天下


在我們固有的印象中,大概會有這樣的定位認知:

伊藤博文,侵略者,亡我大清之心不死,簡而言之,是個大壞蛋;康有為梁啟超,進步的維新志士,可惜壯志未酬,簡而言之,是好人;光緒皇帝,一個渴望上進卻沒有實力支撐的年輕人,如果他有實力了,必然要帶領好人,打敗侵略我們的大壞蛋。

在這樣刻板印象的影響下,我們勢必會產生疑問,怎麼大壞蛋反倒幫助起好人來了?難道他不害怕好人強大起來以後把他幹掉嗎?

要解答這個問題,依然要遵循那句老生常談的名言: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恆的利益。利益的糾葛,遠比我們貼在這些歷史人物腦袋上的標籤要複雜的多。所以,我們必須將這個問題,拆分成幾個小問題,來解讀他們做出行為背後的原因。

(主張維新變法的康有為)

變法強國,還是引狼入室?

甲午一戰,清軍一敗塗地,割地賠款,激發了國內民眾的愛國熱情,於是公車上書,康梁變法。這是大家普遍瞭解的故事。

但是,只要變法,大清國就能成為與列強掰掰手腕的強國了嗎?或者,問的再直接一點,變法之後,大清國就一定能打得過日本了嗎?

我想,答案恐怕是否定的。其實,當時可以供中國效法的政體遠不止君主立憲這一條。而康有為的變法方向,則是瞄準了日本明治維新的做法。戊戌變法期間,康有為的喉舌之一楊深秀更是上書獻策,鼓吹中美英日合邦:“臣尤伏願我皇上早定大計,固結英美日三國,勿嫌合邦之名之不美。”康有為的主張,在於圖強,而不在於反抗侵略。起碼,在當時的主張來看,他的變法政策中還沒有涉及到驅逐列強的部分。

在這樣的變法思路下,伊藤博文來了,見到了崇拜自己的好學生康有為,也見到了一心想要奮發圖強超越自己的光緒帝。順應當時的國際環境,他當然要表現出表現出一種希望清政府進步的態度,即鼓勵立憲,支持變法。

當然,清政府也並沒有給予伊藤博文太多指導內政的機會,就在慈禧太后的干涉下結束了變法。

雖然現在越來越多的解讀披露康有為的種種私德問題,抨擊他的政治幼稚,但我依然認為,他是一位憂國憂民的志士。只是在變法的路徑上,他剛好與列強當時的訴求相一致。

(列強分割中國)

伊藤博文的“聯英抗俄”

伊藤博文是個野心家,整個甲午戰爭,無論從政令軍事的部署來看,都有他的深度參與。但同時,伊藤博文也是一位成熟的政治家,這種成熟體現在他對於實力對比的把握。體現在行動上就是,步步為營,一口一口地吃掉對手。

當時的大清帝國,已經是積重難返,是瞎眼可見的貧弱不堪。但是,要吃掉這樣大的一個國家,單憑日本當時的體量,是難以實現的。更重要的是,國際列強中,盯著中國的也不止日本一家。

於是,伊藤博文將自己的重點,著眼在朝鮮。先控制住朝鮮,再進入東北,這是伊藤博文的計劃。可是,當時俄國已經將觸手伸入了滿洲。1896年俄國獲取東清鐵路築路權。1898年俄國獲得旅大港的租借權。之後,藉由清剿義和團的名義,俄國出兵東北,基本獲得了整個東三省的獨佔權益。眼看就要將勢力範圍拓展到朝鮮半島。

俄國的勢力進入東北及朝鮮,這當然是伊藤博文非常不希望看到的。

而英國從自身利益的考慮,也不希望俄國在遠東的勢力進一步擴大。因為,讓軟弱的大清國掌握朝鮮的話,沒幾天就會讓俄國搶了去。不如讓日本的勢力滲透進朝鮮,以防止俄國勢力繼續南下。

那麼,伊藤博文所代表的日本勢力的訴求,也就很明顯了:拉攏大清,親英日,遠沙俄。

而拉攏大清的辦法,就是扶植他們自己在清朝中的代理人。伊藤博文在清國的頭號粉絲康有為同學,自然是相當合適的人選。康梁有難,接濟一下也是很自然的事。畢竟,康梁是保皇派,老邁的慈禧太后駕崩之後,皇帝信任的康梁回到皇帝身邊充當重任的可能性也是非常之高的。

總結一下,救濟康梁,對於伊藤博文來說,實在是舉手之勞而已。最根本的原因是,康梁組織的變法,並不會觸動日本在中國的利益,反而讓他嗅到了在中國政府中尋找到傀儡代理人的可能性。同時,為了抵抗俄國,日本也不希望在日本尚未有實力深入滿洲時,就因清朝的羸弱使得俄國在東北捷足先登。

說到底,無非是利益二字罷了。


兮兮說事兒


你聽說過“大亞細亞主義”(大アジア主義)嗎?

在戊戌變法前後,伊藤博文的諸多舉動的最終目的,都與這裡提到的“大亞細亞主義”有關。

何為“大亞細亞主義”?

在19-20世紀,正當整個亞洲都面臨西方侵略的背景下,種族觀念及社會達爾文主義相繼傳播到日本和中國。

由於當時的日本和中國人都被西方識別為黃種人,基於黃種人的共同身份以及處境,所以部分日本人提倡黃種人“聯合自衛”,共同抵禦西歐各國的侵略。

這就是所謂的“大亞細亞主義”,也可以稱為“泛亞主義”。伊藤博文試圖在戊戌變法的問題上施以援手,其實是與這股政治潮流有關的。

伊藤博文與康有為等人接觸,正是在中國開始推行戊戌變法的1898年。

同年,日本的特務組織“東亞同文會”(東亜同文會)也宣告成立,聲稱要“改善因甲午戰爭而受損的日清關係”,要在中國辦日式學堂、報紙並資助赴日留學生。

不過,日本到底在想什麼,大家也應該清楚吧。日本並不是真心想讓中國強大起來,它的真實目的是增加在華影響力:最終把西方人從亞洲擠走。

後面的中日曆史,已經證實了這種“大亞細亞主義”的虛偽。


HuiNanHistory



作為甲午戰爭之後與清政府談判的日方代表伊藤博文,在談判桌上恨不得將滿清的銀庫扒個乾淨的日本首相,難以理解會在晚清的戊戌變法中會去支持康有為和梁啟超。敵人為什麼會跑過來幫助你。

反過來問,幫助你的會是你的敵人嗎?我們梳理一下所謂的伊藤博文支持康梁維新變法的過程。伊藤博文從1885年擔任日本首相之後,便快速著手製定出了對朝鮮和中國的入侵計劃,並於1894年發動了中日甲午戰爭,使日本獲得了鉅額的戰爭賠款以及臺灣朝鮮等領土。單單從這件事情上還有人認為他是幫助中國進行改良,只能說明有人的腦子壞掉了。為什麼康有為當年會讓楊深秀上書建議光緒皇帝請伊藤博文來中國主政,甚至建議中日合邦,可以從當年伊藤博文卸任首相之後的首次訪華說起。戊戌變法的當年,也就是1898年伊藤訪華,接待他的,正是和康有為推行維新變法時在朝堂上的呼應者張蔭桓,而張曾經到過日本,和伊藤是舊相識。這微妙的關係,結合康有為的政治野心,是不是讓人不寒而慄。至少慈禧太后已經嚇得不輕,這也為變法失敗埋下了引線。伊藤到了天津,而後康有為前往天津拜訪伊藤,兩人有過深坐長談。談的無非是變法事宜,康有為痛訴了變法之艱難,並希望伊藤博文能夠在覲見慈禧太多時候能勸諫慈禧太后,以圖讓變法順利施行。伊藤作為外國人,雖然訪華之行帶有試探大清政局的用意,但是這種潛在的目的是不應該被康有為的魯莽之舉給戳破的。怎麼好對他國內政說三道四。但是康有為依然讓楊深秀上摺子建議光緒聘請伊藤為政治顧問,可以理解為一種一廂情願。伊藤並未有過對維新變法的明顯支持的行為,他也不可能相信慈禧太后會答應讓他參與到大清國的內政,唯一能勉強拿來赴會的至多就變法失敗之後康有為在伊藤的幫助下逃到了日本。那伊藤為什麼要救康有為呢。無非是有他的政治打算。晚清的證局波詭雲橘,康梁派是有著相當的民意支持的,這是國際政治強國通過幫助他國的政治反對派以期能在日後有所作為的手段而已。

這世上哪裡會有無緣無故的愛。


獨釣寒江


原因有五,聽我給你分析完你就明白了

一,當時世界的情況是西風完全壓倒東風!雖然日本通過變革使自己強大起來,但日本的體量決定了它無法和整個西方建立的國際秩序相抗衡。日本需要一個有力的同盟,一個有力的幫手,最不濟也要有個耐打的擋箭牌!中國是最優的選擇!

二,當時的日本其實對華夏正統這些即將成為歷史的舊東西還是挺在意的,對中國的感情也並非全是狼子野心,還有一定的怒其不爭的意思。當時日本製造旅順大屠殺時的一張軍方電報這樣描述到“我們要給中國兄弟一次難忘的教訓”。一直到後來搞的“大東亞共榮圈”,輿論戰上也是打的“要把東方黃種人從白種人的魔抓下解救出來”的調子。當然解救是強迫的,你不能拒絕。日本人很有種“既然你中國維護不了中華正統那就讓我來”的意思。

三,日本人是個崇尚力量,品質,志向的民族。康有為一夥人符合他們的審美,他們就會相救,不會考慮太多。就像他們會向狼牙山五壯士致敬一樣。很純粹的東西,不用過多解讀。當然日本保護維新人士也有抓住一張好牌的意思,就像印度收留藏獨

四,康梁維新派是要學日本,如果這批人在中國得勢,那就會極大的擴大日本在中國的影響力!這對於日本與歐美列強爭奪對中國的影響力,乃至於最終吞併中國都是很有好處的。


嚼史嗅今


引子

相信大家一定還記得《紅樓夢》中探春面對查抄大觀園時說的一段話:“可知這樣大族人家,若從外頭殺來,一時是殺不死的,這是古人曾說的‘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必須先從家裡自殺自滅起來,才能一敗塗地!”自詡為中國通的伊藤博文想必一定深諳其中的道理。

細心瞭解過甲午中日海戰前後始末的朋友一定知道,日本贏得僥倖,中國輸得鬱悶。即使是明治維新後的日本,其實力也只能在列強中居於末位,想要在中國謀取更多的利益,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這毫無疑問是一場“蛇吞象“的壯舉。為此,日本可謂是煞費苦心。

為中國建立軍事學校

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更直接的就是槍桿子裡出政權。光有秀才,文人,醫生喊喊口號成不了大事的,日本為此特意在甲午戰爭後為中國留學生在東京建立了一所軍事學校——東京振武學校。先來看下其豪華的畢業生團隊吧:

蔡鍔1900年; 陳獨秀1902年;歐陽予倩1902年;方聲濤1902年;吳玉章1903年;黃慕松1904年;王揖唐1904年;唐繼堯1904年;程潛1904年;趙恆惕1904年;李烈鈞1904年;孫傳芳1904年;孫武1904年;何成浚1904年;閻錫山1905年;尹昌衡1905年;黃郛1905年;那全1906年;林振雄1908年;蔣中正1908年;張群1908年;姜登選1908年;楊宇霆1908年;熙洽1908年;何應欽1909年;臧式毅1911年。

對以上歷史人物不做任何評價,但有幾點是肯定的,一,師承扶桑的這部分軍事人才(姑且先稱之為扶桑系)與當時中國主流軍事實力——北洋系成為“既生瑜何生亮“的死敵。直到後期升級為不死不休,將整個中國拖入內耗的泥潭,更是摧毀了洋務運動辛辛苦苦半個世紀積攢下的薄薄家底,白白錯過了一次世界大戰時期帝國主義無暇東顧,日本爆發經濟危機,這段上天給中國留下的十幾年的成長髮育期!二,這部分人大多數成為日後軍閥混戰的主要發動者與參與者。

當蔣校長平定中原後,才開始勵精圖治,但卻發現列強們已經環伺周遭,再也不會給中國練內功的機會了。蔣校長也曾在中日開戰後不久感慨過,假若再給中國十幾年發展時間,絕對不會是如今這個樣子,“老子也是硬氣的。”但同樣的感慨,十幾年前袁大總統也說過類似的話,但當時革命黨們沒有給袁大總統這個機會,同樣,也沒有給中國這個機會。

“惜哉,痛哉,也許這正是歷史的輪迴,世事的往復。”

船伕聊名著


第一,清日在甲午戰爭之前沒有特別深的仇恨。在當時的時代,清朝是亞洲最強大的國家。日本通過明治維新之後國力上升。想要在亞洲稱霸最大的敵人就是清政府。最直接的目標就是北洋艦隊。

第二,伊藤博文本人是中國通。他最敬佩的人物是當時清政府的李鴻章。就個人能力而言,他自認為不如李鴻章。但日本當時的國體的先進性要比清政府強大。

第三,日本是通過明治維新之後,國力上升。而維新時也有流血和犧牲。伊藤博文本人也是維新人士。本質上和梁啟超和康有為是同一類人。所以會支持他們。


寒雨連江29855720


道理可能很簡單,伊藤博文想要培養親近日本的傀儡政府,才會選擇幫助康有為等維新派進行君主立憲的改革,伊藤博文作為日本的對外擴張的重要執行者與決策者,心裡面可能充滿了政治的算計包藏禍心,可能想培養一隻親近日本的青年知識分子,來把控大清王朝朝廷的控制力,讓日本在華改革當中獲得更多的利益更多的權利,達到個人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或者想要支持康有為進行維新變革搗亂中國內政是真,讓中國國內互相攻伐互相內戰,日本趁機擴大侵華戰爭,獲取在華的更大利益獲得更大的地盤,作為日本首相的伊藤博文何等的精明的人物,不可能沒有目的無端的幫助中國,蒼蠅不叮無縫的蛋,無利不起早,在伊藤博文的眼裡支持維新派,可以讓中國自亂陣腳,日本好成功的侵略中國或者膠解中國,達到日本國家的最大利益化。


鐵木真165163663


利益買辦,所以不要一邊倒的誇獎維新派,人吶,世事吶,感謝主!


我愛月季1


因為康有為變法一直是熱臉子往日本貼呀。而當時歐美對日本還是冷屁股的。面對歐美的冷屁股,日本也不好對大清冷屁股了。至於對康梁,我認為日本是同情大於實際利用。明眼人都能看出康梁變法不可能成功。日本明治維新是革命式的變法,變法前的日本開明中產階級是武士。手裡有刀有槍的。不支持變法的,武士說打倒就打倒。而清朝的開明中產階級是秀才,舉人,小官僚。正所謂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指望這幫人推翻原有腐朽執政者,實現變法完全沒有可能。


北漂叔叔


日本熱愛中國,熱愛中國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