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北非戰場的意義有哪些?

綜合格鬥希望之星


先了解下北非戰場開闢的原因

意大利的墨索里尼說要恢復羅馬帝國的榮光,先插手進攻了北非,希特勒開始表示願意支援他一個裝甲師,墨索里尼怕利益瓜分,就沒有同意,希特勒因此決定永不發兵北非。後來意大利擋不住盟軍在北非的進攻,被迫向希特勒求援,希特勒為了保障本土安全就派隆美爾出兵北非,隆美爾在北非首先發動了昔蘭尼加戰役,擊敗了英國的第8集團軍,一直打到了阿拉曼,使英國開始重視北非戰場並向北非增兵,同時美軍開始在摩洛哥登陸,北非戰場全面展開。

傳統意義上的北非包括:埃及、利比亞、突尼斯、阿爾及利亞和摩洛哥王國等。北依地中海與歐洲隔海相望,居民主要以阿拉伯人為主。

戰前的北非基本上處於殖民地狀態,1940年6月10日,意大利與英國和法國進入戰爭狀態,後期由於法國向德國投降,北非戰場就變成了英國與意大利單獨對抗的局面。

從軍事角度看,前期的英國在各個方面均處於劣勢,英軍在北非共佈置了10萬左右的兵力,分佈於埃及、英屬索馬里、肯尼亞、蘇丹等地區,英軍的戰略目標是以守為主。而意大利在北非和東非共有兩個重集團軍,共52萬人,於1940年9月13日從利比亞向埃及發起進攻。

英軍撤退很快,前線瞬間被意大利佔領,但由於意軍統帥把重心放到了希臘戰線上,導致了意軍戰線延長,補給困難。而英國通過不斷支援於1940年12月17日進行反攻,結果是意軍被俘13萬人,坦克400輛,火炮千餘枚。

希特勒趕忙向北非支援,1941年2月12日,隆美爾率領第5輕裝甲師在北非登陸,迅速突破了英軍防線,4月15日,德軍佔領了全部意大利在北非失去的領土。而英軍雖然獲得了4個步兵師和裝甲支援後,在反攻方面仍是突破不了德軍防線,反而在第二年被德軍反攻。

但德軍的補給非常困難,而英軍離基地很近,到了1942年10月23日,英軍兵力達23萬,坦克1100輛,飛機1200架,德國和意大利加起來的兵力是8萬,坦克540輛,飛機350架,各方面處於劣勢。

11月4日,隆美爾開始撤退。11月8日,盟軍的“火炬作戰計劃”開始,至第二年5月,德意聯軍全部投降,共25萬人被俘。

火炬行動之前德軍在東線一共損失了6214架飛機,從火炬行動開始到突尼斯失守,德軍又損失了2422架,同時東線損失2119架。坦克損失2500輛,包括501式和503的33輛虎式坦克。

從戰略角度看

如果德軍佔領北非地區,中東隨即就會被佔領,這意味著盟軍給蘇聯的補給無法從伊拉克上岸並通過鐵路運輸到蘇聯,所有的物資將從西伯利亞鐵路和危險的北極航線進行,很有可能會導致東歐戰場的失敗。

德軍二戰只能依靠羅馬尼亞的年產量600萬噸的石油,一旦佔領北非,每年至少會增加1100萬噸石油,更多的石油會讓德軍裝甲部隊和空軍可以發動更高級的戰爭。

佔領北非後德軍還可以從中東北上進攻蘇聯或者是東進印度發起進攻,可以說北非甚至決定著二戰成敗。

而英軍勝利後可直接進攻意大利本土並進攻德軍。

從經濟角度看

英國是一個島國,重要物資均來自海外殖民地,海上交通線對英國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蘇伊士運河連接著英國最大殖民地印度,又是海上交通樞紐,所以北非對英國也很重要。

北非戰場雖小,但在二戰的地位是不低的,而有一種說法是北非戰場的阿拉曼戰役可以說是二戰的轉折點,不管是不是都可以證明北非戰場的重要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