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打贏二戰的可能性有多大?

武器裝備秀


說實在話,對於德國來說想要打贏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就算他有意大利和日本等幾個盟友但意義不大。意大利麵條軍,作戰能力就不說了,不給德國找麻煩就很好了;日本看似與德國聯盟,但其野心比德國還大,自己就深陷東亞戰場。

德國在二戰時期的人口有8000萬人,動員兵力達到1700萬,但這1700萬人部署在世界各地,而在這樣的條件下與當時的世界三大強國作戰,想打贏戰爭那是痴心妄想。

但如果只考慮軍事方面的問題,德國想打贏戰爭就需要一些特定因素。

德國想打贏戰爭就是必須在1940年之前就進入經濟和軍備總動員,必須在最快的時間內打敗西歐各國,然後不惜一切代價登陸英國本土。放棄希臘、北非這些沒有戰爭意義的地方,集中所有兵力進攻蘇聯,這樣子雖然不能說穩贏,但至少在兵力上不會顯得那麼緊張,要知道二戰時期德國失敗的一大因素就是東西兩下作戰,兵力太過緊張,戰爭沒有兵怎麼打?

打贏戰爭的想法太過苛刻。

上面說到打贏戰爭的假設也是不可能實現的,首先說納粹上臺的目的就是宣傳給德國民眾帶來更好的生活質量,而希特勒也不會在戰爭前景看起來很好的情況下發動全體總動員。

並且英倫三島並不是那麼好征服的,假如打贏了英國人,但以英國人的脾氣他們也不會投降,丘吉爾本就是個死硬派。即便不列顛空戰中德國打贏了,但制空權只是另一個戰場領域,想要征服英國就必須登錄登陸,先不說德國的海上力量跟英國有沒得打,我們再假設德國打贏了海戰,登陸成功。

然後德國軍隊就必須面臨無休止的英國軍隊偷襲,而德國一樣也要耗費巨大了兵力和物資來對抗來自英國的本土力量。等到德國人花了幾年解決了這些讓人頭痛的英國佬,又要派兵駐守,否則就是阿爾巴尼亞的場面,一萬多的游擊隊天天騷擾屁大的地方。

蘇聯是最難啃的骨頭

德國的閃電戰之所以那麼順利只是因為斯大林以為1941的那場戰爭打不起來,但在大雷雨計劃前蘇聯就已經在擴軍了。1941年打不起來不等於1942年後斯大林不會對進攻德國,這畢竟是兩個意識形態不一樣的國家,必然會有一戰,但問題的關鍵是戰場瞬息變化,時間拖得太久對德國是相當不利的,蘇軍在瘋狂暴兵,武器物資日夜生產。

所以德國的最好進攻時機在1941年,如果想避開兩線作戰,就必須在1941年前就要結束西線戰爭,就說是要在1941年前擊敗英國,不然這個海上霸主永遠在你的後面盯著你,德國也無法安心在蘇聯戰場的戰爭。可是如果要征服英國,就把問題又繞到前面提到的假設,這樣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等時間拖到了1942年,即便解決了英國問題,但那時候蘇聯已不再是1941時候的300萬蘇聯軍隊了。因為蘇聯的暴兵和全體動員,這時候的蘇聯將是德國最難纏的對手。

斯大林的野心,絕不允許一個強大的西歐國家崛起

實際上當時蘇德兩個簽訂的互不侵犯條約就是一張紙,誰想撕就撕了,兩個國家註定是要有一場大規模戰爭。可德國,一個僅有8000萬人口的國家,要同時面對世界第一個工業強國、一個領土最多的國家、一個海上軍事力量最強的國家,這是根本不可能有一絲機會打贏的戰爭的。

以上內容只是對這個問題的假設性回答,可以說即便沒有“俄羅斯的冬天”、即便德國能夠登陸英國本土、即便德國兵力再次擴充,也無法打敗三個世界最強國。

二戰打到後期,德國連最基本的造槍的材料都沒有了,拿什麼來對抗盟軍,用水槍滋嗎?


大國布衣


我唱唱反調。如果希特勒不過分迷信戰爭手段的話,他有可能贏得二戰。

時間的關鍵節點在1940年初。那時蘇聯與芬蘭打得難分難解,全世界都在關注這場戰爭。英,法兩國更是帶頭譴責蘇聯侵略,大有不打倒蘇聯不罷休之勢,甚至有了派兵到芬蘭,幫助芬蘭與蘇聯作戰的打算。英國綏靖主義者認為,只要西方與蘇聯一開戰,希特勒必將戰火東引,共同群毆蘇聯。在1940年5月之前,那是一個奇妙的時間節點。

當時,如果希特勒稍有一些頭腦,稍微放慢對西方開戰的步伐,坐等英,法與蘇聯開戰,就有好戲可看。

在那個時候,反蘇是西方的頭等大事,從英,法縱容希特勒吞併奧地利,兼併捷克,再到閃擊波蘭,都有禍水東引的意思。包括西線無戰事等事件。

隨著這條思路,先讓英法與蘇聯開戰,德國陳兵蘇德邊境引而不發,讓英法與蘇聯殺得難分難解,兩敗俱傷,德國就有機會。或向東,協力滅了蘇聯,或西方滅了英,法,都是有可能的。希特勒如有戰國時秦國張儀合縱連橫的本領與謀略,事都不至如此。

意識形態之間的鬥爭,在戰後很長時間一直存在著,並且發展成了冷戰。可見,這個本來可以被利用的矛盾,被希特勒忽視了。希特勒如同一個魯夫,成了被別人利用的一塊石頭。

純屬空想,歡迎拍磚!


陽城導航


知道以德國為首的軸心國集團的對手是些誰嗎?



一、世界上領土最大的國家――蘇聯

這麼大的戰術縱深,需要多少軍隊和裝備來往裡填?那幾百萬軍隊往裡一灑,十平方公里都湊不出一個人來。那是什麼感覺?



二、世界上工業最發達的國家――美國

軸心國合起來的工業能力能頂上美國一半不?你擊毀的速度都趕不上他製造的速度,(二戰結束時,美國光航母就造了一百多艘!)敵人的裝備越打越多,你受得了?



三、世界上殖民地最廣闊的國家――英國

他可以隨時從任何一個地方發起軍事行動,他可以從任何一個地獲得戰爭需要的資源,可以隨便建設軍工廠和基地,要想拔除這些據點,需要多少人馬啊!



四、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國

四億人口,可以培訓成戰士的適齡人員能武裝起來兩千多萬!軸心國所有軍隊加起來有這麼多不?



這麼多的人,這麼廣闊的戰略空間,這麼豐富的資源,這麼發達的工業製造能力,德意日還有贏的可能?

在這種情況下,德國打得算不錯了,能撐到1945年才投降,純屬超常發揮。


饞嘴肥貓鏟史官


難道到現在為止,還有人認為德國🇩🇪有機會贏得二戰嗎? 必須要明確一點,像世界大戰這種規模的戰爭,拼的就是國力,尤其是在戰爭進行到相持階段之後,誰的肉厚,誰就能取得勝利。

那麼,在此不妨列舉一下法西斯一方和盟軍一方的綜合實力對比:






由於法國在一開始就被德國用閃電戰擊垮,所以不算入排名。通過這些數據,可以看出,僅僅戰鬥機的數量,美國一國的數量就多於德意日三國的總和;而坦克的數量方面,僅美國一國就多於德意日三國的總和,蘇聯一國也多於德意日三國的總和。而這僅僅是軍事裝備方面,還不包括兵源數量。 所以說,在硬實力上,盟國是遠遠要強於德意日的。

除了紙面的數據之外,戰爭潛力也很重要。眾所周知,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經紀上收到美英法等戰勝國的抑制,但後來美國為了保持歐洲大陸的平衡,英國也為了防止歐洲大陸上法國一家獨大,所以兩國大量對德國投資,使得德國經濟迅速恢復。值得注意的是,德國經濟的恢復,完全依賴於美國英國資金的注入,換言之,其對外依賴性很高。一旦外國撤資,其經濟將受打擊,在經濟危機爆發後,德國的確受到了眼中的衝擊,而希特勒之所以能上臺,二戰之所以能發動,也是因為經濟危機中德國收到很大沖擊。 所以,德國走的路線就是用對外擴張,來轉移國內矛盾;用搶掠別國,來緩解本國經濟危機。在這種情況下,其所有的戰力都是即戰力,而根本沒沒有後備力量,戰爭潛力極弱。

反觀盟國的美蘇兩國,美國由於羅斯福採取國家干預經濟的手段,擺脫了經濟危機,再加上戰爭初期大量倒賣軍火,經濟實力全球第一,再加上其齊全的工業鏈,雖然美國在開戰前只有10萬陸軍,坦克飛機等裝備數量甚至不如英國,但一旦開展,其可怕的生產能力便顯露出來,僅僅一年時間,其裝備數量暴增幾十倍;而蘇聯由於其體制,也沒有受到經濟危機影響,而且其生產效率極高,所以在戰爭初期,蘇聯雖然一度敗退,但其拖拉機廠能在一夜之間變成坦克生產廠並大量生產坦克,這種生產能力也是德國無法匹敵的,所以,儘管德國的坦克質量遠強於蘇聯,但憑藉數量優勢,蘇聯還是佔了上風。


綜合實力以及戰爭潛力的巨大差距,註定了德國在這種曠日持久的世界性大戰中無法取勝。即使德國趁著歐洲的英法蘇毫無準備,曾經一度大敗這三國,但其國力的透支,也是不可避免的。從德國東線失利開始,已經說明其轉移國內矛盾的失敗,因為這種轉移矛盾的戰爭,只能勝,不能敗,於是,出現了施陶芬堡等人刺殺希特勒的事件。

可以說,德國自從選擇與整個歐洲(包括蘇聯)為敵,並且將意大利這種水平的國家當做隊友時,失敗就已經是百分之百註定了。東線失敗之後,雖然每場戰役打得都異常激烈,但各國領導人都知道,希特勒已經在做最後掙扎,雖然盟國還要付出相當大的代價,但是,勝利,已經註定。


庭州行者


德國打贏二戰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如果說歷史能夠重來並且修正其犯下的錯誤,德國有可能會贏,但是贏面不大,如果以下幾點能夠修正並且做的更好的話。

一、如果德國能夠趁早就進行戰爭總動員,這很可能會成為德國取勝的關鍵因素,德國直到1943年才進行全國總動員,之前的經濟只能稱得上半混合型經濟,還沒有完全進入戰時經濟體制,德國在進攻蘇聯的時候總兵力不過320萬,到後期德國最高總動員能力達到了700萬以上,這可能是因為德國大大低估了蘇聯動員兵力的潛力,從當時西線還有超過一百萬的陸地部隊戍守防止英國登陸來看,說明巴巴羅薩計劃實在是對蘇聯掉以輕心了。


二、英法聯軍防線在德國機械化部隊快速攻勢下崩潰並退守到敦刻爾克地區,如果希特勒沒有下命令停止前進,而是徹底把英法聯軍逼入死角,不讓英法聯軍有機會撤退,如果這三十多萬正規軍沒了,對於英國有可能是致命的。

三、德國如果足夠重視北非的戰略意義,儘快控制中東,拿下英國控制的埃及,控制蘇伊士運河,保證石油資源,德國在進攻蘇聯時或許就可以有很大的改觀。

四、德國如果儘量避免或緩和與美國開戰的話。德國與蘇聯對戰已經把每一點人力資源都用上了,是徹徹底底賭上國運的戰爭,德國與蘇聯和美國同時對戰,就已經標示其失敗不可避免,美國在戰爭期間並沒有竭盡全力。

不過可以預料到德國最好的局面就是控制蘇聯的東部領土並能夠成功守住,德國的潛艇切斷了美英運往蘇聯的補給線,蘇聯在烏拉爾地區失去反抗能力與德軍處於僵持狀態。

不過無論在何種情況下,德國還是贏面不大

對於二戰來說,戰略層次的重要性要大於戰役層次,有人會說如果德國早些時候進攻蘇聯躲過嚴冬會如何,如果在1942年春季進攻蘇聯合如何,但是認真來說,德軍混亂而低效的後勤使其始終無法對莫斯科發動有效的衝擊,莫斯科附近的部隊早已對蘇軍形成數量上的絕對優勢,但大部分時間都在原地等待補給,直到十月,足以發動進攻的補給才被送到前線,但進攻發起數日就被消耗殆盡。


公路運輸效率低,而重要的鐵路運輸卻因為各種問題幾乎癱瘓,在這樣的窘境下,不管是增援還是提前發動進攻都會導致補給困難,而早在二戰前,斯大林就已經在西伯利亞一帶進行了工業轉移,蘇聯在大後方仍然有足夠的力量組織人力和工業產能組織反攻,所以說德國脆弱的補給線和缺乏冬季裝備依然會成為致命傷。

蘇聯的整體軍事實力並不遜於德國,雖然蘇聯高層軍官在前期有諸多指揮失誤,不過蘇軍的裝甲技術出色數量眾多,人力雄厚裝備齊全,空軍在中後期也不處於劣勢,一旦進入城市巷戰德軍的優勢就更不明顯了。


德國的空軍對付英國尚且吃力,而且德國並沒有足夠強大的海軍,也沒有大規模的登陸能力,美國一旦參戰以後,德國就很難遏制美國和英國,美國英國蘇聯三國同時與德國作戰,資源匱乏的德國就很容易出現捉襟見肘的情形!德軍既無法穿越英吉利海峽,也無法短時間內擊跨蘇聯,又無法在非洲奪取更多土地,對於貧窮的德國來說,勝利太過遙遠!


歷史紅塵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簡單說來,德國答應二戰的可能性還是有的,大概為百分之0.000000001%。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打贏二戰不光是軍事征服這麼簡單。

很多人認為德國在二戰中如果不犯錯誤,比如不在敦刻爾克放走33萬英法聯軍,不在6月22日才進攻蘇聯,不在北非擴大戰場,德國就有可能獲得軍事上的勝利,也就贏得了二戰。

但是,二戰的勝利不單單是建立在軍事勝利的基礎上。為什麼這麼說呢?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原因:

1、戰爭的本質是綜合國力的搏殺

戰爭的表面是士兵的砍殺,背後卻是綜合國力的比拼。

而德國加日本、意大利以及一干僕從國,在綜合國力上是無論如何也比不過美國、蘇聯以及英國的。

這就意味著德國和這些大國剛正面一定是沒戲的。所以德國對蘇聯採用了閃電戰,日本偷襲了珍珠港。

不過這種偷襲的套路只適合於戰爭前期,幫助德國和日本在敵人猝不及防的情況下取得勝利,但是此時距離戰爭的勝利還有十萬九千里。

而美國、蘇聯等大國在遭受德日的攻擊時,就如同一個被猛然拍到地面的乒乓球,在觸地後,只要這個乒乓球沒有爆裂,那麼它會彈跳地更高!產生更為強大的能量!

所以莫斯科會戰後的蘇軍越打越強,而珍珠港之後的美軍則很快在中途島海戰中獲勝!

因為綜合國力強,這些大國能夠經得起德日的突然打擊,然後在付出比德日數倍的代價後,依然能夠取得勝利。用一句比較誇張的說法:“我有源源不斷的士兵衝上來,而你卻已經沒有了子彈”。

因為綜合國力強,在戰場上美蘇可以以損失多名士兵殺掉敵軍一名的交換律作戰,而德日則不可能從一比多的巨大優勢中取得勝利,反而是越打越萎靡,最後被耗死。

二戰打到1943年,德國已經筋疲力竭,不得不進行全國動員。因此,綜合國力的巨大差距決定了德國不可能取得二戰的勝利!

2、法西斯戰爭具有不可持續性

法西斯上臺是希特勒的陰謀,更是資本大鱷的陰謀。

“凡爾賽體系”給德國帶來了刻骨銘心的屈辱,讓所有德國人都充滿仇恨,這種仇恨被希特勒利用起來!

1929年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席捲全球,德國也遭受重創,超過800萬人實業。危機的蔓延讓所有階層充滿了失望,所以各種各樣的思潮開始湧動,來自蘇聯的無產階級思想開始趁機在德國壯大。

此時的德國民眾需要一個強有力的政府,失望的資本大鱷也需要一個強有力的領袖帶領德國防止被蘇聯赤化,於是他們選擇了極端的法西斯領袖希特勒。

應該說,希特勒很符合這樣的要求。他團結無產階級,拉攏小資產階級,鎮壓工人階級,使共產主義在德國失去根基。隨後希特勒以國家擔保發行債券,要求資本家購買,獲得大量資金。

在獲得資金後,希特勒馬不停蹄地開始了經濟的恢復中,很快德國修建起了高速公路網,軍隊大規模擴編,軍事工業欣欣向榮。

經濟的恢復讓德國人看到了希望,所以希特勒的支持率更高,通過大型工程的建設和軍隊的擴充,德國的失業率不斷下降。

但是瘋狂開動的工業需要更多的原料和市場,這是德國國內無法滿足的,所以德國開始想周邊擴張,於是吞併奧地利、兼併蘇臺德、捷克斯洛伐克。

不過敲詐勒索畢竟不是長久之計,而且也不是誰也吃這一套,所以在碰到波蘭這顆石頭時,希特勒不得不動用戰爭。

而一旦開戰,就只能不斷打下去。

  • 首先戰爭帶來了巨大的土地、人口和資源,解決了當下的資源和市場問題,刺激了國內經濟,工業規模進一步擴大,這就讓德國不得不繼續擴張,維持這個鏈條的循環。

  • 其次戰爭帶來了巨大的人員傷亡,致使國內勞動力大幅減少,如果戰爭持續時間過長,那麼國內的生產將會處於嚴重困難的局面;

  • 最後戰爭轉移了國內的矛盾,但是一旦國外戰爭受阻,或者遭遇了巨大的失敗,不能為國內獲得更多的市場和資源,矛盾就會重新回到國內,且更加猛烈。類似於龐氏騙局,一旦底層會員無法滿足上一層的要求,整個鏈條就會轟然崩塌。

所以,德國的戰爭是不能失敗的,但是戰爭拼的是綜合國力,德國的失敗是必然的,所以這對於德國來說就是個死循環。隨後的結果只能是玉石同焚,大家一起完蛋。

3、德國的對手是全世界

希特勒維持自身地位和德國凝聚力的最主要手段就是戰爭,且是不斷取勝的戰爭。

但是,一旦戰爭受阻或者遭遇失敗,希特勒的地位就會變得岌岌可危。

  • 首先是資本大鱷們對希特勒感到失望,因為戰爭沒有帶來他們所需要的資源和市場;

  • 其次是小資產階級的失望,希特勒的戰爭不僅沒有為他們帶來豐厚的回報,反而因為戰爭降低了他們的生活水平,所以他們會選擇離開;

  • 最後是工人階級,希特勒承諾的工人福利是建立在對外掠奪的基礎上的,而一旦掠奪受阻,這些福利就難以落實,工人階級自然開始離心;


所以不用美英蘇等國來消滅希特勒,本國的各階級就會革了希特勒的命!

希特勒的發展模式,並不能解決經濟危機,緩解也不可能,而是典型的飲鴆止渴,希特勒能做的,就是通過戰爭,讓這場更大的危機推遲幾年發生,越晚越好。

戰爭一定程度上能緩解德國發展的困境,比如資金和資源,但是卻加劇了國內的供求矛盾,導致危機蘊藏了更大的能量!

所以,希特勒的泡沫遲早有被戳破的一天,這是希特勒無法避免的結局!

另外,由於希特勒的對外掠奪的本質,導致希特勒幾乎和全世界成為敵人。日本作為德國的盟友,並沒有對德國的擴張形成實質上的幫助,反而是處處掣肘,時時幫倒忙。比如在莫斯科戰役期間偷襲珍珠港。

至於豬隊友意大利就更是如此了。

而即使希特勒取得了二戰的勝利,美英蘇等國都被打服了,希特勒還是需要面對和日本等盟友的火併。加上佔領區此起彼伏的反抗,希特勒贏得二戰勝利簡直就是天方夜譚!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德國要打贏二戰,就必須先征服歐洲,同時把亞洲讓出來。所以德國首先要做的就是離間英法的關係。法國是陸上王國,英國是海上霸主,事實上,英法在海外殖民地瓜分問題上矛盾重重,只是迫於德國的強大才不得不聯手,如果德國給予法國在征服英國後的大部分海外利益,法國就會和德國結盟,法德兩國聯手足以征服英國,掃平歐洲。



其次,不要和日本,意大利結盟。事實證明,日本和意大利真的是德國的豬隊友,幫不上忙還盡添亂。如果德國不和日本結盟,日本在亞洲和美國利益發生衝突後,德國就可以和美國結盟,幫著美國踩死日本,把亞洲太平洋讓給美國。美日戰爭期間,蘇聯很可能支援日本,形成蘇日同盟,以確保遠東地區的安全,這樣美蘇就會敵對,這就為德國擊敗蘇聯提供了條件。



第三,不要急於進攻蘇聯。《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簽訂,說明蘇聯很虛,斯大林拼命推遲蘇德戰爭爆發時間,就是擔心打不過德國。事實上,蘇聯的綜合國力要比德國強大,所以德國在聯合法國擊敗英國,掃平歐洲後,不要急於進攻蘇聯,要充分吸收佔領區資源。而且要鞏固和法國的聯盟,把戰爭所得利益大量分給法國,用利益捆住法國。蘇聯其實侵略成性,周邊國家大都對其不滿,德國可以利用這種矛盾,把蘇聯得敵對國家聯合起來,共同發起對蘇戰爭,有法國聯手,又沒有英國拖後腿,而蘇聯得不到美國的援助,德法聯軍足以擊敗蘇聯。



第四,閃擊法國。德法聯手,擊敗歐洲所有對手後,兩國勢力範圍肯定犬牙交錯,軍隊部署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樣的情況是最適合閃電戰的,有閃電伯爵曼施坦因謀劃,強悍的德軍是可以突然撕毀盟約,擊敗法國的,畢竟法國和德國接壤,德國陸軍的優勢可以發揮出來。


毒刺劍客


如果按照歷史中的戰略的話,打贏二戰的可能性為零,怎麼調整戰術打贏的可能性都是零。

客觀來講,英、法如果戰術得當,單獨拿出來跟德國是可以拼一拼實力的。蘇聯和美國的實力要比德國強很多,而二戰德國居然一挑四,就這個還能撐上好幾年,已經算是個奇蹟了。

除非德國在1945年之前搞出原子彈,否則沒有任何戰勝的可能。而盟軍會拼盡全力阻止德國的核計劃,所以打贏的概率還是零。

德國想打贏第二次世界大戰,只能依靠改變戰略。

德國在二戰中的戰略簡單的講分為幾步——

1.蠶食歐洲:包括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波蘭、荷蘭等國家。

2.閃擊英法:迅速滅掉法國,跟英國開戰並差點團滅了英法聯軍。

3.閃擊蘇聯:從這裡開始,德國走進了無底洞,德國根本打不過蘇聯。

4.對美國宣戰:珍珠港事件之後,德國對美國宣戰,兩大陣營正式形成,二戰全面爆發。

5.被圍毆:東面剛蘇聯,剛不過。西邊被英法美爆菊花,兩下夾擊,終於涼涼。


其實覆盤一下德國的戰略,你會發現所有的問題,都在於進攻蘇聯。

很多朋友說德國應該在西邊搞定英國之後再進攻蘇聯,實際上這種看法是不正確的。德國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不應該主動進攻蘇聯!


二戰中一個德國軍官,帶著他的情人在本土度假,面前一副世界地圖。他的情人問:“親愛的,德國在哪裡?”,軍官給他指出來德國在歐洲的一小塊。他的情人又問:“那蘇聯呢?”,軍官給他指出了亞歐大陸北部的一大片。他的情人驚呼:“我的天啊!!元首看過這幅地圖嗎?!”

蘇聯比德國大太多了,戰略縱深橫跨半個地球,戰爭潛力無與倫比,德國根本吃不下蘇聯。

雖然一直有人說蘇聯想主動進攻德國,但是從蘇德戰爭前的分析看,蘇聯數次閱兵向德國示強,為的是讓德國知難而退不打他。蘇聯能讓德國不主動打他就很高興了,主動進攻德國,在當時大概是不太可能的。


如果德國不跟蘇聯開戰的話,專心對付英國,,,很難說結局會如何。

英國靠著強大的海軍,反登陸也許能成功,反攻歐洲大陸是不用想了。

而就算美國參戰,沒有東面蘇聯的牽制,靠著英國美國想搞一個諾曼底?門都沒有啊!

諾曼底登陸時,德國絕大部分的精力都在對付蘇聯上。而德國軍隊對於抵抗盟軍也沒有多麼上心,德軍內部有一句話叫做“向東死死頂住,向西直到美國人踢我們的屁股”。德國對西線的防禦遠遠沒盡全力。就是這樣,西線現場打的也不是十分順利,德國甚至在窮途末路之時組織的一次阿登反擊戰,差點又製造一次敦刻爾克,並造成了美軍歷史上最大的一次戰役傷亡。

如果德國全力防守太平洋沿岸,盟軍根本不會有機會登陸的,更不可能光復歐洲。


那如果蘇聯主動進攻德國呢?

那更不用擔心了,因為那時候西方的威脅就不存在了。

英美各國,對蘇聯的擔心遠強於對德國的擔心。二戰中跟蘇聯聯合只是因為德國太生猛了而已。如果蘇聯主動進攻德國,那麼“反人類的法西斯政權”的帽子一定扣在蘇聯頭上。英美支持德國死頂蘇聯不是什麼不可能的事情。

據說鐵血宰相俾斯麥死前,曾經囑咐興毛奇和魯登道夫元帥——無論如何不能讓德國陷入兩面作戰的境地。結果他死後十幾年,德國在一戰中就陷入了兩面作戰。結果二戰中又不吸取教訓,再一次陷入了兩面作戰。只能說德國的戰術水平雖然高,戰略水平還是要學習一個啊!


小約翰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軸心國失敗,同盟國勝利告終,其中的原因有很多。雖然德國前期戰績很強大,比如:擊退不列顛,消滅法蘭西,滅亡波蘭,兵臨莫斯科,橫掃北非等等。

若是論德國能否有機會贏得二戰,小編的答案是不可能。

對英國

雖然德國當年把英法聯軍打的落花流水,英法不得不組織敦刻爾克大撤退,把幾乎所有的陸軍裝備都扔在了敦刻爾克。但是英國皇家空軍和英國皇家海軍依舊有著強大的力量。德國空軍當時也就有BF109戰鬥機,航空母艦整個二戰就一艘齊柏林號,這點力量根本無法摧毀英國空軍和海軍。所以一年的不列顛空戰之後德國才放手入侵蘇聯。


而且剛剛登基的首相丘吉爾還號稱與德國死磕到底,英聯邦國家可以給予英國源源不斷的補寄,德國拿不下英國。


對蘇聯

對蘇聯的戰鬥也在後面的戰爭中表現出來了,就是德國在蘇聯醒來後被按在地上摩擦。兵臨莫斯科城卻只能撤退。哈爾科夫可以算是最後一次勝利了。


而且莫斯科離歐洲很近,即使它失守了,會削弱蘇聯的抵抗意識,但是蘇聯幅員遼闊,補寄也是幾乎夠用。所以往後退也是可以繼續抵抗的。德國想佔領蘇聯全境也基本不可能。

對美國

這個就更不可能了。前面也說了德國海軍太渣,日本海軍在太平洋海戰也能看到,幾乎都打沒了。所以德國不可能進軍美國。況且美國幅員遼闊(幾乎整個美洲都是他的),補寄無限,後勤無限。後期的戰爭也能看到美國是“充錢玩家”。


即使德國的什麼噴氣式飛機,大力發展海軍,美國就算是一對一贏不了,但是憑美國的生產力,完全可以以“圈踢”的方式踢死德國。包括德國研發原子彈等等的謠言,這根本不可能實現。

各地的反抗

也就是敵後部隊,包括游擊隊等等。這種反抗有時候力量是不容小覷的。當初的波蘭游擊隊就讓很多支德軍部隊嚐到了厲害。

至於德國的那兩個“盟友”,一個只會賣萌,一個只會到處蹦躂。小鬼子打亞洲還行,打歐洲根本不可能,它連當時武器裝備很落後的我們都打不過。


南黎233


德國打贏二戰的可能性有多大。可以肯定的回答,一絲希望也沒有。二戰爆發的根本性原因,是法西斯德國要求利益重新分配。而歐洲各諸侯國顯然不願意,把到嘴的肥肉進行重新切割。一戰後德國戰敗,英國法國美國比利時根本不顧吃像,讓德國割地賠款要這要那。這在德國老百姓的心中埋下的恨的種子。



後來德國經濟突飛猛進。雖然德國的面積不大,但工業實力和經濟實力極為發達,綜合國力名列世界前茅。依靠發達的工業實力和科技實力,德國的工業產值和經濟總量穩居世界第二,僅次於最發達的美國。二戰前,德國的工業產值佔據世界總量的13.2%。這也是希特勒敢發動戰爭的資本。



德國在二戰中失敗的原因,有人說成是戰略性選擇上的錯誤。應該一個一個國家的收拾。遠交近攻,而不是像希特勒那樣猴急。英國還沒有按下就去進攻蘇聯。也有人認為是德國的豬隊友日本害了德國。不應該去招惹美國這個龐然大物。其實無論德國戰略怎麼調整失敗都是註定了的,德國同時挑戰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幾個國家。德軍再精銳武器再先進。德國也不可能是贏家。戰爭拼的是消耗,二戰德國破壞了原有的國際持續。這讓那些既得利益的國家非常的不高興。原本指望德國去進攻他們認為,更加威脅的蘇聯。但是德國卻想得到更多的利益。這讓在一戰中享受了勝利果實的國家如鯁在喉。迅速的結成同盟,德國離失敗就不遠了。


戰爭的勝負不光看有多少飛機坦克大炮。戰爭的消耗是驚人的。德國以一國之力單挑其他強權。無論從那方面德國都沒有勝算。二戰後德國痛定思痛,洗心革面發展經濟。在國際社會中贏得了廣泛的原諒。人民生活富裕,德國也重新崛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