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亨為什麼要在安史之亂中篡奪父皇唐玄宗的皇位?

歷史的荒野


唐肅宗李亨在安史之亂的時候,由於父皇唐玄宗李隆基逃往四川,李亨率軍北上抗擊安祿山叛軍。最後李亨在靈武稱帝,我覺得不能算篡奪皇位,因為他是在這個國難當頭登基,勇敢的挑起了抗擊叛軍的擔子,保住了唐朝的天下。



首先,唐玄宗的多次失誤讓叛軍得意消滅大批唐軍,攻佔都城長安,導致自己威信盡失。



公元755年,安祿山在范陽起兵反叛唐朝,打著清君側的旗號,向中原進軍。安史之亂的初期,叛軍進展非常順利,可謂是一路勢如破竹,很快席捲了河北,接著南下攻下開封,沿著黃河一線向西進軍。很快,叛軍殺到洛陽,由於守將封常清所率的軍隊都是臨時招募的烏合之眾,不是安祿山叛軍那些精銳軍隊的對手,所以,洛陽很快失陷了。封常清和高仙芝率領殘餘軍隊依靠潼關天險擋住了安祿山的叛軍,暫時穩住了局勢。



封常清和高仙芝的實力讓唐玄宗非常震怒,就殺了封常清和高仙芝兩位名將。緊接著,唐玄宗派哥舒翰鎮守潼關,隨後,又命令郭子儀李光弼從太原率軍殺入河北。很快,郭子儀等大敗史思明的叛軍,而安祿山叛軍在攻下洛陽後無法取得更大進展,而河北老巢又受到郭子儀的威脅,首尾不能兼顧,形勢對叛軍越來越不利。而唐玄宗此時又過於樂觀,再加上承平日久,對叛軍的戰鬥力沒有清醒的認識,認為叛軍不過爾爾,強逼哥舒翰出關作戰,結果全軍覆沒,叛軍隨即攻佔潼關和長安,唐玄宗倉惶逃亡。形勢本來一片大好,但是唐玄宗剛愎自用,數度出現失誤,導致本來很快就要被剿滅的叛軍反而攻佔長安,所以唐玄宗實際上已經威信盡失,很難作為一個皇帝使天下人信服了。

其次,太子李亨北上靈武登基,等於保住了唐朝的江山社稷。



在唐玄宗一行逃亡的過程中,走到了馬嵬坡,發生了兵變,宰相楊國忠被憤怒的士兵所殺,楊貴妃也被逼自盡。此時太子李亨脫離了唐玄宗的隊伍,率領部分人馬北上前去抗擊安祿山叛軍。不久之後,太子李亨在靈武稱帝,歷史上稱為唐肅宗 。

唐肅宗李亨在父皇李隆基還在世的時候就稱帝,而且事先並沒有得到唐玄宗的允許,唐玄宗也沒有詔書傳位給他,在這種情況下,確實有篡位的嫌疑。但在當時情況比較特殊,因為安祿山叛軍已經攻下首都長安,大唐帝國已經到了非常危急的地步,而作為皇帝的唐玄宗一再失誤,在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的情況下又逃往四川,不肯面對危險。在這個時候唐肅宗登基,振臂一呼,領導軍民共同抗擊安祿山叛軍,算是順應天意,不能算是篡位。



唐玄宗知道這件事之後,雖然內心裡也許有些不滿,但是還是認可了這件事情,並且派人把傳國玉璽送給唐肅宗,對唐肅宗登基一事進行法定的認可,這也進一步洗脫了唐肅宗篡位的嫌疑。這一行動也體現了唐玄宗高明的政治眼光,因為在自己已經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的情況下,威信已經大大喪失,無法領導軍民進行抗戰。而這個時候太子登基,唐玄宗進行認可,就能使太子更加名正言順的稱帝,從而能夠領導有效的領導忠於唐朝的軍民,剿滅安祿山叛軍。



當時安祿山的叛軍實力非常強大,想要有效的抗擊和消滅叛軍,必須要有一個堅強的領導才行,而唐玄宗因為之前的失誤已經不適合再做這個領導。太子登基之後,就能夠將忠於唐朝,反對安祿山叛軍的各路勢力團結在自己的旗下。事實上安祿山叛軍殺過來之後,反抗勢力一直此起彼伏,但是由於沒有堅強的領導,很容易為叛軍各個擊破。唐肅宗登基之後,這些力量就有了一個堅強的核心,使抗擊和剿滅安祿山叛軍,變得更加便利起來。



正是因為唐肅宗李亨的登基,才使得大家團結在唐肅宗的旗下,這樣才能夠保住唐朝的江山,最終將安史之亂平息下去。這於國於民都是一件非常有力的事情,對當時巍巍可及的唐朝江山可謂是打了一劑強心針,使李唐江山能夠繼續下去。正因為如此,唐玄宗也沒有追究這件事,而是對唐肅宗的登基予以認可,天下人普遍也不認為唐肅宗登基是篡位,而是大亂時期事急從權而已。


平安讀歷史


簡單來說,李亨覺得時機成熟了,有足夠的把握可以奪取唐玄宗的皇位。


第一,唐玄宗本是一個英明神武的皇帝,但在安史之亂爆發後個人威信急劇下降,昏招迭出,一手造成了哥舒翰的潼關慘敗,這才被迫從長安出逃,一副倉皇出逃的狼狽模樣,再無威望可言;而李亨呢,他漸而成為了大唐官員和軍隊中的“抵抗派”領袖,人望提升很快,既然唐玄宗要逃往蜀地,就隨他去吧,反正還有太子李亨願意留下來重整軍隊與安史叛軍鏖戰,既然老態龍鍾的皇上自己不負責任的“拋棄”了天下,何必不把皇位交給更願意負責任更年輕的太子呢?


第二, 一些歷史學家懷疑,馬嵬坡之變本來就是有組織有預謀的,龍武大將軍陳玄禮只是臺前的執行者,背後的大BOSS是李亨,李亨一方面利用了軍中對唐玄宗倉皇逃竄的不滿,一方面也推波助瀾主動下藥,殺掉楊國忠和楊貴妃是手段,架空唐玄宗才是最終目的。通過兵變,唐玄宗不僅意氣頹唐喪失了爭雄之心,在實質上也喪失了對局勢和御林軍的控制能力,而太子李亨則趁勢掌握了軍心和實權,隨後在靈武自行稱帝,唐玄宗除了默然就範和尊重既成事實做太上皇以外,也沒有其他應對能力了。


第三, 從合法性上看,在大唐時代,皇子發動兵變從父皇手中奪權是常態,最後給父皇搞個太上皇噹噹就是了,並不像後世那樣大逆不道。唐太宗的皇位哪裡來的,玄武門之變啊;唐玄宗自己的皇位哪裡來的,不也是通過兵變幹掉太平公主而來的。因此,李亨在靈武來稱帝這一招也沒有什麼奇怪的,至少大唐朝野不會覺得很突兀,更不會用什麼儒家君臣之義去激烈反對,甚至會覺得太子在效法前輩偉大帝王的“成功之路”。


張明揚不說話


安史之亂爆發後,唐明皇李隆基急匆匆地帶著妻子兒女,一路如喪家之犬,打算到成都避難。一行人走到馬嵬坡時,深受李隆基寵愛的太子李亨,突然發難,不但幹掉了父親的愛妃,還搶了他的皇位。李亨的這一舉動,有“公”“私”兩方面的原因:

(影視中的李亨,篡位稱帝)

從“公”的角度分析

安史之亂爆發後,李隆基被嚇破了膽,絲毫沒有面對問題的勇氣,一心想著逃避,而且逃得還很徹底,打算到成都去。問題是,逃到成都就能解決問題嗎?當然不能。

首先,成都遠離中原,去的時候容易,想再打回來就難了。從疆域遼闊的大唐王朝,到龜縮到蜀地一偶,李亨和大臣、將軍估計都不願意,這也是李亨能夠成功的原因。

其次,成都西面的青藏高原上,還有一個野心勃勃的吐蕃政權。倘若吐蕃順勢而下,唐朝這些殘兵敗勇能抵抗得住嗎?繼續往前走,根本不能解決問題。

(成都遠離中原,面對吐蕃,毫無防禦優勢)

最後,李隆基還帶上了禍國殃民的楊玉環、楊國忠。倘若到了成都後,李隆基繼續信任重用楊國忠,危機還會繼續爆發。

(當時普遍認為,楊玉環是罪魁禍首)

既然父親解決不了這個難題,那就自己來挑這個重擔吧。李亨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事實也證明了,他具有這個能力,在他去世的時候,基本上平定了叛亂。

從“私”的角度分析

從個人角度來說,做了18年太子、已經45歲高齡的李亨也有理由,替而代之。

首先,唐朝的太子是個高危職業,只有做了皇帝,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李亨之前的幾任太子,鮮有好下場:李建成、李承乾、李賢、李瑛都被搞死了,要麼是被父親、要麼是被後宮。

李隆基喜歡玩權力平衡術,安史之亂爆發前,李隆基慫恿李林甫和太子李亨鬥,李林甫去世後,又暗中支持楊國忠和他鬥。楊國忠兄妹要是聯起手來,說不定哪一天自己的太子之位就沒了。為了自保,太子李亨決定出手,讓父親做太上皇。

(楊國忠是太子李亨的死對頭,如果長期進讒言,李亨很危險)

其次,李亨年歲已高、太子早做膩了。從長安出逃時,李亨已經45歲了,往前看一看那些皇帝的壽命,自己也快到大限了;再看一看身邊生龍活虎的父親,李亨鬱悶地發現,再不爭取下,恐怕就輪不到自己掌權了(實際上,李亨只比父親李隆基多活了十幾天)。

(年歲大,父親壯,李亨很痛苦)

太子的權力無限接近皇帝,做得越久,自己來掌控天下的慾望就越強烈。從長安出逃時,李亨已經做了18年的太子,耐心早就被磨沒了,慾望正在瘋長,機會來臨時,就毫不猶豫地抓住了。

最後,逼殺楊玉環、楊國忠後,已經沒有回頭路了。馬嵬坡事變,是李亨一手策劃的,開弓沒有回頭箭,把父親的愛妃逼死了,已經和父親徹底鬧翻,想再回去做太子,已經不可能了。

(逼死楊玉環後,李亨已無退路)

在親信的的擁護下,於是北上靈武,登基稱帝。

綜上所述,無論於公於私,李亨都有逼迫父親下臺的動機;在實力足夠時,就登基稱帝了。


小楊品史


安史之亂是皇太子李亨篡奪唐玄宗李隆基皇位的天賜良機,如果李亨不篡位,他也許一輩子都沒有機會當上皇帝了。

因此皇太子李亨集團發動馬嵬驛兵變,除掉宰相楊國忠集團,並逼迫唐玄宗李隆基處死心愛的絕代佳人楊玉環,李隆基與李亨父子分道揚鑣,李亨篡位勢在必行。


在唐玄宗李隆基前半生的政治鬥爭中,他從未敗北。不是因為他是一位仁慈的皇帝,而是因為他夠狠。

唐玄宗李隆基親政後,開元三年就冊立李瑛為皇太子,擔任皇太子二十多年,結果因為李隆基的寵妃武惠妃的誣陷,李隆基連查都不查就將皇太子李瑛以及鄂王李瑤、光王李琚賜死。

虎毒尚且不食子,唐太宗弒兄逼父,到自己兒子造反的時候也只殺了齊王李佑一個兒子,到了李隆基這,一日殺三子,放眼整個中國歷史,再心狠手辣的皇帝也沒有一天之內殺三個兒子的。

李亨在公元738年被立為皇太子,公元756年登基,也就是說,李亨熬了18年才利用安史之亂在45歲的時候才成為皇帝。但是在公元762年,李亨就因病駕崩,身為太上皇的李隆基在同一年駕崩。

李亨的身體一直比較虛弱,加上他當皇太子的時候被宰相李林甫勢力猛烈打壓,日子過得如履薄冰,影響到了身體狀況。因此皇太子李亨的危機感相當強烈,擔心熬不過龍馬精神的老皇帝李隆基。

在發動馬嵬驛兵變以後,皇太子李亨終於覺得篡位的時機成熟了,有足夠的把握可以奪取唐玄宗李隆基的皇位。

首先,唐玄宗李隆基本是一個雄才大略的皇帝,但在安史之亂爆發後個人威信急劇下降,昏招迭出,一手造成了哥舒翰的潼關慘敗,這才被迫從長安出逃,一副倉皇出逃的狼狽模樣,再無威望可言;而皇太子李亨漸而成為了大唐官員和軍隊中的“抵抗派”領袖,人望提升很快,既然唐玄宗要逃往四川,就隨他去吧,反正還有皇太子李亨願意留下來力挽狂瀾與安史叛軍鏖戰,既然老態龍鍾的唐玄宗李隆基自己不負責任的“拋棄”了天下,何必不把皇位交給更願意負責任更年輕的皇太子李亨呢?

其次, 馬嵬坡兵變本來就是皇太子李亨集團有組織有預謀的精心策劃的,龍武大將軍陳玄禮為首的禁軍只是臺前的執行者,皇太子李亨與大太監李輔國高力士都在幕後坐鎮,皇太子李亨一方面利用了軍中對唐玄宗倉皇逃竄的不滿,一方面也推波助瀾主動下藥,殺掉宰相楊國忠和貴妃楊玉環等只是手段,架空唐玄宗才是最終目的。

通過馬嵬驛兵變,唐玄宗李隆基不僅元氣大傷喪失了爭雄之心,尤其是心愛的絕代佳人楊玉環被殺徹底擊垮了李隆基的精神支柱。



李隆基在實質上也喪失了對局勢和御林軍的控制能力,而皇太子李亨則趁勢掌握了軍心和實權,隨後在靈武自行稱帝,唐玄宗除了默然就範和尊重既成事實做太上皇以外,也沒有其他應對能力了。

最後,唐朝為了奪取最高權力發動兵變篡位已經成為常態,從唐太宗李世民發動玄武門兵變殺害大哥皇太子李建成逼迫父親李淵退位開始,唐中宗李顯發動神龍政變推翻女皇武則天,唐玄宗李隆基先後發動唐隆政變殺死伯母韋香兒上官婉兒堂姐安樂公主,發動先天政變殺死姑母太平公主逼迫太上皇李旦歸政。

因此,皇太子李亨在發動馬嵬驛兵變除掉楊國忠楊玉環集團以後又在靈武篡位稱帝這一招也沒有什麼奇怪的,至少大唐朝野不會覺得很突兀,更不會用什麼儒家君臣大義去激烈反對,甚至會覺得皇太子李亨在效法前輩偉大帝王的“成功之路”,更重要的是文武百官希望攀龍附鳳,鼓動皇太子李亨稱帝他們也可以加官進爵。


厚德載物49847


李亨不是搶唐玄宗的皇位,而是形勢所逼。



【01】太子之位

李亨並不是唐玄宗一開始就立的太子,他的兄長李瑛為太子,後來犯事被廢殺,才有了他的機會,但當初大臣們並不是推崇的他,而是武惠妃的兒子李瑁,也就是楊貴妃的前夫。但是李隆基不知道出於什麼考慮,沒有同意,最後立了李亨。所以李亨的太子之位,得來不易,也受到諸多大臣的不滿。



【02】李林甫和楊國忠的迫害

李亨當上太子後,並沒有因此而過上輕鬆的日子,反倒是成天小心翼翼的,一開始是李林甫對他的迫害,凡是能扯上太子的案子他就會無限擴大,想拉太子下馬,結果李亨只能採取丟車保帥的做法,犧牲了自己一個又一個的妻妾才保得自己平安。

李林甫死後,就是楊國忠,楊國忠仗著楊貴妃,為所欲為,甚至想上演武則天時期的歷史,楊家獨大,所以對太子也是使盡手段。



【03】安史之亂

李亨或許命不該絕,在楊國忠還沒全力對付太子之時,安祿山領頭整了個安史之亂,弄得唐玄宗帶著李亨和一些近身之人倉皇出逃,往蜀地而去。在出長安不遠的馬嵬坡,李亨看到了自己的機會,覺得是剷除楊國忠的好時機,便發動了兵變,讓唐玄宗殺死了楊國忠,賜死了楊貴妃,並與唐玄宗分道揚鑣,去了靈武,登基稱帝,尊唐玄宗為太上皇,並第一時間派人入蜀報告。



可見李亨並無逼唐玄宗退位之舉,只是形勢所逼,為自己的生存,加上收復失地,平定安史之亂的需要。

我是青鸞驚鴻,蜀女,感謝喜歡我的文字。

青鸞驚鴻


我們首先要確認是李亨是否是篡位,關鍵在於兩點,一是先皇是否駕崩或者退位,二是李亨是否是合法登基。也是就說,他是否符合封建綱常,即取得的途徑合法性才是關鍵。顯然,李亨在兩點都不合法性,李隆基還是在位的皇帝。李亨屬於篡位。

公元755年,安祿山以清君側,殺楊國忠為口號起兵造反。漁陽鼙鼓動地來,驚霓裳羽衣曲。短短一個月就殺到洛陽城下,當了四十三年的太平天子已經沒有了早年的果敢和魄力,更沒有了當年的能力,年老昏聵已經70歲的李隆基帶著楊國忠,楊貴妃和太子李亨部分宗室逃離長安。應該說,當李隆基逃離長安那天起,他的合法性和正統性就動搖了。屬於他的時代已經喪失。

在逃離的途中,李亨已經開始四處“串聯”利用朝堂上下對於楊氏一門的不滿,積極爭取政治支持。應該說,在當時。整個朝堂對楊國忠一系已經的憤恨無比,滿腔怒火,此時必須要有人對安史之亂負擔政治責任,(如果李隆基後來復位,也一定要殺楊國忠)李隆基自然不可能承擔,而李亨就是利用這個“時機”與高力士,陳玄禮聯手發動“馬嵬坡之變”激殺楊國忠和楊貴妃,此時,李隆基失去了對政局的掌控,政治利益集團已經傾向於李亨,也就是說,官僚體系軍隊實質上,已經把這筆賬算在李隆基名下的,李隆基政治權威喪盡。他的政治生命已經死亡。對於他來說只剩下的是如何退場。 生命安全現在是第一位的。

從現實角度來說,李亨繼位是“合理”的,但李亨是不合法的,就是說從封建綱常來看,李亨是篡位,但如果這個時候李亨不站出來稱帝,地方宗室完全有可能自立。地方就會提前藩鎮割據,而此時李亨畢竟是合法的太子,在封建法統他的最合法的,套用現在的政治術語就是說:政治的客觀形勢要求李亨必須登基,這不以李亨的個人意志為轉移。李隆基畢竟也是當了四十年皇帝,對形勢判斷也很清晰,承認了了肅宗之位,這才有能力和條件去平定安史之亂。

如果李隆基不承認李亨登基、就認定是篡位。那這樣大唐就三個皇帝,西北一個篡位的肅宗,洛陽一個安祿山,成都一個李隆基,到底聽誰的,首先李隆基和李亨就得爭“正統”打起來。大唐完全就得提前亡國。但也是由於李亨“篡位”登基,才導致他急於收復兩京,才最終導致了後來的藩鎮割據。所以明末大思想家王夫之指出,唐肅宗自立為帝,有違禮法,必欲早立大功以固位,於是肅宗急功近利,不惜引回紇夷狄以踐中原,更為及早收復兩京,而錯失直搗幽燕,永消河朔割據跋扈之禍的良機。應該說,這個看法是正確的。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清水空流


在唐朝,太子是個極為危險的職業。

第一代太子李建成,被李世民幹掉了。

第二代太子李承乾,被李治廢掉了。

第三代太子李賢,被武則天弄死了。

第四代太子李隆基,僥倖存活。

第五代太子李瑛,被武惠妃害死。



李隆基

李隆基的太子之位是躺著得來的。由於太子的風險係數太高,當唐睿宗李旦要把太子之位授予大兒子李成器時,李成器死活不幹。

李旦滿懷期望地找了二兒子李成義,李成義也堅決不幹。最後碰了一鼻子灰的李旦又找了三兒子李隆基,沒想到,這次李隆基同意了!

李隆基成了太子。他似乎離當皇帝僅一步之遙,然而,這一步,卻十分兇險。因為前面橫亙著兩座大山,一座是韋后集團,一座是太平公主。



不過,李隆基不是一般人,他是個絕頂聰明的人,他知道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他先利用太平公主剷除了韋后集團,接著又親手幹掉了太平公主勢力。

李隆基終於坐上了皇帝寶座。

太子李亨

李亨的太子之位也是撿來的。李隆基的嫡長子是李瑛,然而,李瑛同樣沒有逃脫太子魔咒,最終被武惠妃陷害致死。

李亨成了太子,但他整日惴惴不安,如履薄冰,畢竟前面有太多的前車之鑑,他就像林黛玉剛進入大觀園一樣,時時留意,處處小心。



帝王的父子關係,是一種扭曲變態的父子關係,皇帝與皇子不僅是父子關係,更是一種君臣關係。

對於皇帝來說,權力不容任何人染指,就算親生兒子也不例外,如果親生兒子侵犯他的權力,他照樣會毫不留情地殺掉親兒子。

權力制衡

李隆基是個玩弄權力的高手,他深諳權力制衡之道。李林甫就是他的一張王牌,他利用李林甫壓制太子勢力,只要李林甫不太過分,李隆基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甚至還煽風點火。

但當李林甫提出要廢掉太子的時候,李隆基卻直接否掉了,他只是利用李林甫敲打太子,讓太子知道,老爹在位一天,你就不要有非分之想,但並沒打算廢掉太子。



李林甫權力越來越大的時候,李隆基也有點擔心了,尤其是李林甫與節度使安祿山過往甚密的時候,於是李隆基又扶持了另一派勢力楊國忠。

楊國忠是李隆基的另一張王牌,李林甫死了之後,勢力迅速消退,楊國忠勢力迅速增長。李隆基利用楊國忠同時牽制安祿山和太子勢力。

然而,楊國忠是個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人,只會拼命的斂財,對於安祿山和太子,他只會簡單粗暴的打壓,毫無章法可言,他既得罪了太子,也得罪了安祿山。



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爆發,安祿山以清君側的名義發動叛亂,清君側清的就是楊國忠。安祿山大軍勢如破竹,迅速攻佔了潼關,唐玄宗帶著楊國忠、楊貴妃、李亨等逃出了長安,一路向西逃竄。

到了馬嵬驛的時候,士兵又累又餓,李亨恰好抓住了這個機會,在士兵中大肆宣傳楊國忠專權誤國導致了叛亂,只要殺了楊國忠,戰爭就可以結束,士兵們就可以回家了。

在李亨的挑唆下,果然有士兵衝上去殺掉了楊國忠,據說第一個衝上去的叫作張小敬。



士兵殺了楊國忠之後,又殺了楊國忠的兒子楊暄和韓國夫人,這還沒完,士兵又將矛頭對準了楊貴妃。

愛美人更愛江山,李隆基讓高力士勒死了楊貴妃,士兵的怨氣才算化解。

李隆基也知道,士兵根本沒這膽量發動兵變,背後肯定有人挑唆和指使,而指使者除了太子李亨不會有別人。

至此,父子之間徹底決裂了。李亨沒有殺掉李隆基,他不想揹負弒君之惡名。李亨選擇帶著部分士兵北上,李隆基繼續西行。



李亨歷經千難萬險到達朔方軍治所靈武之後,很快舉行了登基大典,遙尊李隆基為太上皇,還特意派了使者到四川傳遞消息。

此時,遠在四川的李隆基,年老力衰,無力挽回大局,只得默默承認了現實。

對於李亨來說,皇位遲早是他的,他之所以在安史之亂中匆忙稱帝,無非是抓緊替父親收拾爛攤子。

李亨徹底平息安史之亂後,他也死了。安史之亂結束於公元763年,李亨死於公元762年。


一半秋色


熱播大劇《長安十二時辰》下週一再更新一波,應該就大結局了,這部劇將唐朝中期的歷史帶火了一把,縱橫前前後後解讀《長安十二時辰》也有幾萬字了,對唐朝中期安史之亂前十年的政治鬥爭瞭解了個遍。

想要了解李亨為什麼會在安史之亂中篡奪唐玄宗李隆基的皇位,通過《長安十二時辰》這部劇就會有一個很深刻的理解。

李亨篡奪唐玄宗的皇位,純粹是壓抑多年的一次爆發

唐玄宗晚年的時候,感覺自己前半生創造了豐功偉績,對自己做出的成績十分滿意,大有洋洋得意的樣子,並且將開元年號改為天寶,也就是想安享晚年。

中國古代皇帝,但凡在位超過四十年,或者年齡超過六十的,都會犯一種叫作老年皇帝綜合徵的病,臨床症狀為,倦政,昏庸,好色,好大喜功,濫殺無辜。

在古代,也有很多皇帝在歲數大的時候不喜歡政治,就將皇位讓出,交給兒子打理江山,自己在幕後頤養天年也好,在幕後操盤謀劃也好,總之,退居二線也未嘗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但是李隆基太害怕一旦交出權力,自己就死無葬身之地,因為這裡是唐朝。

唐太宗李世民當初為了奪權,弒兄逼父,殺死太子李建成,逼得李淵將皇位傳給自己,最後鬱鬱而終,等到唐太宗晚年的時候,自己一手培養起來的太子李承乾竟然謀反,李世民雖然從父子親情的角度沒有殺他,但也開啟了唐朝皇帝與儲君之間擁有矛盾的先河。

李治的兒子個個都不容易,直到李隆基作為太子,廢了很大的勁,殺了自己的姑姑,逼得自己的父親讓位,最終成為唐朝一代聖主,正所謂,與天鬥,與地鬥,與人鬥其樂無窮,在李隆基前半生的政治鬥爭中,他從未敗北。不是因為他是一位仁慈的皇帝,而是因為他夠狠。

李隆基親政後,開元三年就冊立李瑛為皇太子,擔任太子二十多年,結果因為李隆基的寵妃武惠妃的誣陷,李隆基連查都不查就將李瑛以及鄂王李瑤、光王李琚貶為平民,不久就賜死。

虎毒尚且不食子,唐太宗弒兄逼父,到自己兒子造反的時候也沒能忍心處死,到了李隆基這,好傢伙,一日殺三子,放眼整個中國帝王史,再心狠手辣的皇帝也沒有一天殺過三個兒子的。

李亨在這樣的環境下成為太子,可想而知內心是怎樣的忐忑

翻看中國歷史可以發現,有幾種太子最難當,一種是明君的太子,因為明君太聰明,一眼就看透你了,假如你不如他,他不高興,假如你比他優秀,稍微有點見解,他認為你跟他不一條心;還有一種是活的歲數大的皇帝的太子,這樣的人太能熬,甚至能把太子熬死;還有一種,就是唐朝的太子,所有唐朝的太子都不容易!

比如,漢武帝的太子劉據,李淵的太子李建成,李世民的太子李承乾等等等,可以說,這些因素,李亨全攤上了,這個太子當的實在是太TM的難了。

李隆基防火防盜防太子,致使李亨每天都如履薄冰,生怕陷入政治構陷當中,即使是這樣,朝臣也沒有放過他,《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林九郎,原型就是李隆基時期的寵臣李林甫,深得李隆基的信任。

李隆基一日殺三子裡面就有李林甫的影子,當時李隆基要殺三個兒子,宰相張九齡極力勸阻,李林甫卻說:“此乃天子家事,何必與外人商議。”

李林甫當時想要擁立武惠妃的兒子壽王李瑁為太子,以奪取擁立之功,但是李隆基卻中意李亨,李亨被立為太子後,李林甫因為沒有擁立之功,害怕李亨登基之後對其進行報復,因此對李亨多加構陷。

唐玄宗以為自己玩的是一手權衡之術,可把兒子李亨給坑慘了,從天寶五年開始,李林甫就利用宰相的身份打壓太子集團,當時韋堅與皇甫惟明相約,被李林甫得知,對二人進行彈劾,說他們二人“欲共立太子”。

當時唐玄宗也是歲數大了,不想把自己的兒子殺的一乾二淨,就沒有將此事牽扯到李亨,但是卻讓李亨與妻子韋氏(韋堅的妹妹)離婚,讓其出家為尼。

李林甫對李亨的打壓,一直持續到天寶十一年,去世才停止,可見,不要說得罪小人,就是沒有給這樣的小人好處,他也一樣會向瘋狗一樣咬你。

李林甫最後被楊貴妃的族兄楊國忠取而代之,李林甫剛死,楊國忠就被拜為宰相,楊國忠為了報自己被李林甫打壓之仇,在李林甫還沒有下葬的時候就與安祿山一塊告發李林甫活著的時候要造反,李隆基就命人劈開李林甫的棺材,以庶人的禮儀安葬。

回到太子李亨這裡,大家肯定會認為,李林甫死後,李亨的日子會好過一點,結果楊國忠在清算李林甫的過程中一樣沒有放過李亨,把年紀輕輕的李亨頭髮都逼白了,就連李隆基都看不下去了,在李亨第二次大案後,他第二位妻子也被廢黜,李隆基親自給安排了婚事,希望李亨能夠安心一點。

李亨為了博得李隆基的喜歡,也是使出了渾身解數,有一次李隆基讓李亨去割羊腿,割完羊腿後,李亨手上全是油,這個時候李亨就順手拿起了餅擦手,當時李隆基以為李亨是在浪費糧食,有點不高興,但是李亨卻將擦過油的餅拿起來吃了,李隆基因此對李亨有了一絲好感。

也多虧當時李隆基歲數大了和楊玉環沒有生下一兒半女,要是真有個兒子,我估計李亨也挺難受的,當然,楊玉環有沒有相當武則天的想法,就不得而知了。

一直到安史之亂爆發,李隆基指揮失策,導致叛軍逼近長安,李隆基離開長安的時候,總共有三千多人,而李亨掌握了兩千多人,這才讓李亨有了反擊的機會,這個時候要是再不把李隆基踢下去,估計自己一輩子都當不上皇帝了。

馬嵬坡事變中,楊國忠被亂兵所殺,楊玉環也被兵將逼迫殉難,太子李亨在靈武繼位,遙尊李隆基為太上皇,成了孤家寡人的李隆基也只能認命,承認李亨的合法地位!


史論縱橫


首先要澄清的是,唐玄宗的皇太子李亨並沒有"篡奪"乃父的皇位,是李隆基在逃往西蜀的突發事件中,棄萬民群臣,江山社稷於不顧的背景下,太子李亨分路去甘肅,寧夏收集力量,挽救危亡時,被群下擁立為帝,於是他成這樣唐肅宗。


劉一千五


李亨靈武即位既是一種自保,也是一種被迫。

一,唐朝太子大多命途多舛,這是李世民“玄武門之變”開的先例。唐玄宗最初立李瑛為太子,後因為李林甫和武惠妃構陷,而被廢。在“立嫡立長”的原則下,李亨成為太子,但他的太子之位並不牢固,不僅李林甫的多次構陷,就連唐玄宗對李亨也不完全信任,甚至為了讓李亨服氣,唐玄宗以“愛惜”為名,讓李亨把用來擦刀的餅吃掉;對比之下,漢景帝為讓周亞夫服氣,叫他吃肉不用筷子,周亞夫不肯,拂袖而去,結果後被冤下獄。

二,李亨生性軟弱,自然禁不住裴冕、杜鴻漸、李輔國等人的多次勸說,並且是以“登基才能聚攏人心”作為理由。加上當時大唐帝國危在旦夕,本就主見力不強的李亨自然搖擺不定,在推手們的作用下,登基為帝。

李亨登基後,尊玄宗為“上皇天帝”,並改年號為“至德”。一個月後,識趣的玄宗派人帶著“國寶玉刪”和詣諭前往靈武,表示自己願意傳位於李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