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如果執意造反,率兵攻打劉邦,能滅了漢朝嗎?

右惜


沒有一個人的戰爭,也沒有因一個人而取勝的戰爭

韓信有“兵仙”之稱,顧名思義其用兵詭譎,排兵佈陣、臨陣對敵在當時漢初是無人能及的,這點毋庸置疑。但是我們也要清晰的認識到,決定一場戰爭的勝利,有很多覺得因素,如後勤保障,兵源補充,將帥能力出眾。

如果韓信反叛,在初期會有明顯的優勢,但是最終還是會以失敗而告終。具體我們來分析一下。

漢朝初期的帶頭大哥劉邦之所以能戰勝肌肉男項羽,成就大漢王朝400年的基業,是其手底下有很多能力出眾的小弟追隨他,而且能之人善用:蕭何有極強的統籌運作能力,極大的保障了後勤;張良心思縝密,運籌帷幄,決勝千里;韓信軍事技能超強,幾乎每戰都是直接OK對手。這三點讓劉邦集團從不入流的混混小幫派躋身成為傲世蒼穹的扛把子。

反觀韓信,其充其量就是劉邦這個集團中衝鋒陷陣的馬前卒,是一柄極剛極烈的鋼刀,所到之處無往不勝。他沒有他大哥劉邦那麼有領袖魅力,網絡了一幫人才,他的工資也是由大哥給發放的,如果他大哥劉邦不給他撥響銀,他手底下的兵就會一鬨而散,前期可能會被忽悠的攻打大哥,後期反應過來了,要打自己老闆,肯定不行。

就在漢朝就有這許多例子,項羽剛猛無比,可是沒有好的軍師輔佐,最後敗北;三國時期,蜀漢初期,劉備坐鎮,可以說蒸蒸日上,三足鼎立,可當以劉備為代表的第一代創業人離開後,蜀漢這個大公司就走下坡路,人才凋零,最重要的是後勤補給不行,僅靠諸葛亮這個曠世奇才苦苦支撐,最後也是走向滅亡。

所以韓信最終是不可能戰勝他的大哥劉邦的。


關中小捕快


沒有韓信,就不會有劉邦的帝業;沒有劉邦,也不會有韓信的功成名就。韓信和劉邦,不僅是君臣,也是政治盟友。

韓信本是個不受待見的人,無一技之長卻又好吃懶做,堂堂七尺男兒,卻總依靠別人接濟度日。而且他又狂妄自大、自命不凡,經常自吹自擂,鄰里對他嗤之以鼻,躲之不及。



韓信後來投奔了項梁,項梁戰死後歸屬項羽,只做了個郎中的小官,他曾多次向項羽獻計獻策,但均不被採納,項羽給的薪水又很低,於是韓信跳槽到了劉邦那裡。

劉邦認為他誇誇其談沒有真本事,只封他做個倉庫管理員,韓信非常鬱悶,跳槽還不如不跳。恰逢劉邦和項羽大戰在即,許多將士均不看好劉邦,都偷偷跑到項羽陣營去了。韓信也跟著大夥,趁著月色偷偷的逃走了!



後來就有了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把韓信追回來之後,再三舉薦韓信做大將,劉邦不瞭解韓信,但他信任蕭何,於是就同意了,還搞了個隆重的認命儀式,韓信感覺很有面子,決定好好幹,但他自視甚高,隨著功勞逐漸增多,欲壑難平!

韓信天生就是戰神,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他絕不拘泥於兵法,極善於靈活用兵,留給後世無數的戰術典故: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臨晉設疑、夏陽偷渡、木罌渡軍、背水為營、拔幟易幟、傳檄而定、沈沙決水、半渡而擊、四面楚歌、十面埋伏。在中國歷史上,韓信軍事水平可以排前三。



尤其是韓信制定的“北舉燕、趙,東擊齊,南絕楚之糧道,西與大王會於滎陽”基本戰略,是劉邦取勝之根本。劉邦曾對韓信有過中肯的評價,“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劉邦這是番肺腑之言,頗有自知之明,反觀劉邦打仗,毫無章法,逢戰必敗。

項羽曾以三萬精兵擊潰劉邦五六十萬諸侯聯軍,殺掉劉邦十萬人。劉邦帶著殘兵南逃,慌不擇路,落入睢水而亡的,又有十萬之眾。楚軍將漢軍團團圍住,要不是一場龍捲風吹亂楚軍,劉邦極可能死在睢水。



劉邦派韓信率三萬軍北上,開闢北方戰場。韓信一路攻城略地,勢如破竹,俘獲許多兵馬,劉邦立即就將俘獲的精兵抽調至他的陣營,只留給韓信一些殘兵弱將。一是擔心韓信擁兵自重,二是正面戰場確實比較吃力。韓信此時心中不爽,但他有化腐朽為神奇的本事,雖然是殘兵,但在他的調教之下,就能成為強兵悍將!

劉邦和韓信首次交惡應該是在攻打齊國時,劉邦派了酈食其去說服齊國降漢,齊國已經同意了,但韓信卻執意攻打齊國,結果齊國以為酈食其是個間諜,就將他煮了。韓信攻佔了齊國後,就和劉邦討價還價,要做代理齊王。



此時劉邦正被楚軍圍困於滎陽,韓信這傢伙不來救場,還討價還價,劉邦非常惱火,但形勢急迫,劉邦被迫只得答應其要求。

此時,楚漢之爭勝負砝碼就掌握在韓信那,韓信這個砝碼向誰傾斜,誰就能取得最終勝利。此時項羽派人來遊說韓信,願意三分天下,讓韓信當齊王。此時齊人蒯通也來勸說韓信,說他功高震主,非常危險。

但韓信謝絕了項羽和齊人蒯通的建議,他還是願意相信劉邦,他認為劉邦得了天下後,會像項羽一樣分封諸侯,這樣他會順理成章成為齊王。只是,他想錯了,劉邦不是項羽,劉邦志不在此,他要的是整個天下!



假如韓信背叛劉邦幫助項羽,梁王彭越也會隨之反叛,南面九江王英布或也會停止北上,那合圍楚軍的態勢就會土崩瓦解,反而劉邦極可能被團團圍住,成為甕中之鱉,那陷入四面楚歌的就是劉邦了!歷史得重新書寫了!

就算韓信和梁王彭越保持中立,來個坐山觀虎鬥,待項羽和劉邦魚死網破,他倆坐收漁翁之利。那麼,最後爭奪天下的就是韓信和彭越二人。以軍事實力來說,韓信更強,那做皇帝的就是韓信了。


一半秋色


大家都知道,韓信在率兵攻下後魏、後代、後齊,斬殺項羽愛將司馬龍且以後,飛揚跋扈。他的手下彭越勸其造反,與劉邦項羽分庭抗禮。最後韓信還是沒有同意。那麼,如果他同意了呢?會有韓姓天下嗎?下面我們分為三種情況:

擁兵自重,靜觀待變——必然失敗。韓信當時的根據地是他所攻佔的燕趙齊魏之地,那裡無險可守,一覽無餘(華北平原),而項羽有長江天險;劉邦有函谷關、蜀中之地這樣的王霸之地。不僅如此,燕趙魏齊在華北平原一帶經營數百年,即使沒有為之而死的勇士,也有著上懷古時的遺民。燕趙之地且多俠士,韓信真的能在這樣的地方站住腳?我是不大相信的,即使他站住了腳,那麼軍需糧草呢?項羽有范增、劉邦有蕭何,韓信什麼也沒有,只有他一人,難保他不出什麼變故嗎?所以,擁兵自重不是在劉邦項羽的聯合絞殺中滅亡,也會滅亡於燕趙百姓的怒火。

揮戈東進,擒殺項羽——或許成功。如果韓信與劉邦一起進攻項羽,如歷史一般,項羽必然失敗,若此,以劉邦之奸詐,必然偷襲燕趙齊之地,那麼韓信(假使其收編項羽軍隊)只能退守江南一隅。我所說的或許便在此,正如唐詩所言“江東子弟多才俊”,韓信如果能憑險經營江東廣袤之地,或許能再度發揮他的才能擊敗劉邦。而此時劉邦就只有他一個對手了,恐怕他也只能像英布一般被擒殺(畢竟這不是歷史,只是猜測,所以我也不敢斷言)。

按兵西進,指通函谷——成功幾率較大。韓信攻下燕趙齊之地時,正是劉邦項羽相持於滎陽,若其攻打劉邦,劉邦必敗(輸項羽逃跑時連老婆都不要了,何況韓信),劉邦退守西蜀。這時的韓信仍有兩個選擇,追擊劉邦或倒打項羽一耙。如果他西進入蜀,那必然是一番死戰,如果敗了,他會遇到士氣正旺的楚軍,結果依舊是覆滅,倒是項羽會進攻劉邦奪得天下;如果勝了,那麼恭喜韓信,他只要面對剛愎自用的項羽就行,雙方兵法謀略仍是韓信更勝一籌,這時也是韓信得到天下。

以上當然都是對歷史的還原中進行推測。即便這樣,韓信謀反得到天下的幾率並不大。然而,治理天下僅靠帶兵打仗、橫衝直撞是不夠的,像韓信,他只是個將才,並非帥才,真得奪得天下,他也守不住。真正守天下、治天下,還需要像陳平蕭何那樣的人。

<strong>


鄧海春


這個問題很不錯。但是缺了一個條件,那就是時間。

題主的問題是漢朝,其實有兩個不同的算法。漢朝的紀年從劉邦被冊封為漢王開始的,也即公元前206年。而劉邦登基是在公元前202年。

因為考慮到第一次造反時機最有討論價值,故本文按照漢朝紀年來算吧。

縱觀韓信的一生,大概有3次可以造反的時機。

01 垓下之役前

那時,韓信殲滅了龍且的20萬楚軍,天下的形勢就頓時變得微妙起來。韓信、劉邦、項羽都有自己的想法。

事情還得從韓信說起,韓信已經掃平北方戰場,再往南走便是項羽的地盤了。這時,韓信覺得時機成熟,便向劉邦提出了一個請求,要做齊國的代理王。可別小瞧了這點,其實,這也就是韓信的人生目標了。

1)劉邦的態度

劉邦接到信後,氣得那是暴跳如雷,嘴上依然是爆粗:“老子在這裡受苦,盼著他來解救,他居然有想法了。”幸虧陳平和張良把他穩住。劉邦聰明就在於此,張良他們稍作提示,就立刻心領神會。

劉邦的態度雖然發生了180度大轉彎,但是這只是緩兵之計啊!張良、陳平他們很清楚,沒有韓信,單靠劉邦手下那幫漢軍,想要擺平項羽,難如登天。所以,這時,當務之急要穩住韓信,邊上的彭越也在看著呢!

為何要派張良前往齊地冊封韓信呢?眾所周知,張良就是劉邦的親信,由他出面,那麼足可以顯示劉邦的誠意。另外,其實劉邦的使者前去齊地,表面上是去冊封,實際上是要過去穩住韓信,讓他繼續為劉邦效命。而張良是漢軍裡出了名的智多星,幾次解救劉邦於危難之中,憑啥?就憑著他能讀懂人心的本領。張良雖然不精於行軍打仗,但是要說服韓信還是綽綽有餘,他能不知道韓信的想法?所以,韓信最後沒有造反,和張良有著莫大的關係。

2)項羽的態度

自從項羽的精銳之師龍且敗在韓信的手下,項羽第一次感到了真正的恐懼。也許之前魏王、趙王的倒下,他不以為然,倒是龍且的慘敗,他不可能無動於衷。

其實,項羽也挺重視韓信,要不然不會派出三分之二的軍隊去討伐韓信。項羽本以為龍且重創韓信後,劉邦這邊就可以開始倒計時了。然而,他萬萬沒想到,韓信打亂了他的全盤計劃。

項羽清醒地認識到自己一隻腳已經到了懸崖邊,而韓信可能就是那個能把他推下去的人。於是,他第一次低下了高貴的頭顱,派使者前去遊說韓信,希望韓信能和自己以及劉邦三分天下。

話說,如果沒有這件事情,項羽從頭到尾不過是個有勇無謀之輩。當然,也是為形勢所逼,才能採納謀士的建議吧!事實上,項羽這個想法對於他和韓信來說的確是上策。他們都有著劉邦不可戰勝的武力,如果劉邦做了皇帝,劉邦怎麼可能留下他們?

只可惜,韓信拒絕了這次合作。究其原因,是項羽過去對那些將領們做得太絕,韓信完全不信任他。韓信的拒絕讓項羽陷入了絕望,不然,單憑四面楚歌,怎麼能征服從來不服過輸的項羽呢?怎麼能一次失敗,就甘心自刎呢?韓信便是項羽這一生難以逾越的障礙,有他在,項羽即便東山再起,照樣無法戰勝韓信以及他身後的劉邦。

3)韓信的決定

面對漢、楚兩營同時拋過來的橄欖枝,韓信站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到底是繼續效命於劉邦,還是接受項羽的請求三分天下?這時,蒯通出現了。他本來應該是韓信的福星啊!他為韓信分析天下的形勢,希望韓信能接受項羽的建議。

韓信卻認為劉邦對他有知遇之恩。也是,如果沒有伯樂,千里馬就只是一匹普通馬。劉邦的提拔才讓他有機會大顯身手,名冠諸侯。他既感激劉邦,又怨恨項羽。除去齊王的封號,最讓韓信動心的便是天下的認可和尊重。對於一個曾經受過胯下之辱的人來說,還有什麼比錦袍加身、榮歸故里更讓人心動呢?

韓信有野心,不過僅止步於齊王,他從未想過要稱帝,否則,現在就是絕佳時機。所以,我們可以很清晰地看懂韓信內心深處的想法:封王,成名。

而劉邦的冊封已經滿足了他所有的需求,韓信沒有理由因項羽而去背叛劉邦,從而揹負不忠不義之名。所以,無論蒯通如何勸說,韓信終究未能背叛劉邦,其實是不想敗壞自己來之不易的名聲。

4)分析

其實,如果韓信真的想要背叛劉邦,此時就是最好的機會。

  • ① 北方戰場皆由其平定,韓信在北面的威信更大。

  • ② 燕王臧荼歸降漢朝,也是因為忌憚韓信的武力。

  • ③ 英布造反之時,明確表明自己自懼怕韓信。

  • ④ 韓信如果起事,彭越也可能追隨。

  • ⑤ 韓信此刻手上的兵力與劉邦相當。


如果韓信真的決定起事,那麼臧荼、英布、彭越忌憚韓信的實力,有可能一起反了。因為他們這麼多年出生入死的目標就是為了封王,如果韓信反了,那麼跟著劉邦就會充滿了不確定性,誰會願意去做賠本的買賣呢?再加上項羽,恐怕到時四面楚歌的就是劉邦了。事實上,劉邦登基後,趁著這幾個人大意之時,將他們逐個擊破。

因此,垓下決戰前,韓信如果起事,劉邦的處境將變得十分艱難。


02 封為楚王后

項羽死後,劉邦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奪走了韓信的兵權。說起來,這也是第三次劉邦奪走韓信的軍隊了。雖然前面兩次劉邦是為了抵抗楚軍,但是最後一次的目的實在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劉邦賭不起啊。韓信一戰就滅了項羽,劉邦打了4年都沒撼動項羽半分。假如韓信動了一點心思,那麼漢朝危矣。

雖然韓信風風光光地回到了自己的封地,那麼還有多少兵力呢?可想而知。而且即便此時韓信想要造反,那些已經回到自己封地的諸侯王,會放著自己的好日子不過,來和他一同謀反?可能性幾乎為零。

所以,韓信此時造反,勝算幾乎沒有。

03 貶為淮陰侯後

劉邦設計把韓信抓回,貶為淮陰侯,放在自己的眼皮底下。韓信想到自己辛辛苦苦為劉邦打下了江山,只不過想做一個諸侯王,劉邦都容不下,心裡怨恨與日俱增。這人要是心裡有了什麼想法,基本是很難控制得住的。

這時,陳豨被任命為鉅鹿郡守,前來向韓信辭行。韓信便告誡陳豨當以自己為戒,如果他日欲起事,自己將在京城配合。

陳豨造反後,韓信便按照約定準備控制後宮。可惜劉氏江山命不該絕,韓信造反計劃被人舉報到呂后那裡,在蕭何的策劃下,韓信被引誘入宮,身死族亡。

自己手上有兵時猶豫不決,兩手空空之時,還指望藉助別人來造反,那不簡直就是痴人做夢嗎?

結語:

韓信前後共有3次造反的機會,隨著手上的兵力越來越少,內心的怨恨反而越來越大。當實力和造反的想法成反比時,他造反成功的可能性就越來越渺茫了。

“我後悔沒有采納蒯通的計謀,以致被婦女小子所欺騙,難道不是天意嗎?”其實,韓信臨死前的那一句恰好道出了,垓下決戰前才是其造反最好的時機啊,也是唯一有勝算的機會。

嗚呼哀哉,想當初,韓信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向左一步便是三分天下,向右一步便是身死族亡。


讀春秋思無忌


韓信一生頗為傳奇,早年受過惡霸的侮辱,遭過亭長夫人的白眼,吃過漂母的餅,也有過一段酸澀的愛情。懷揣夢想投奔項羽後,只做了個站崗的門衛。滿心希望跳槽劉邦,沒想到只做了個糧庫的主管,整天和一群四處亂竄的耗子混在一起。韓信一身的抱負無處施展,於是只好再次仗劍天涯,尋找生命中的伯樂。


(韓信劇照)

後來蕭何月下追韓信,立諫劉邦重用韓信,因此韓信才封壇拜將。從此為劉邦定三秦、滅魏趙韓三國,脅迫燕國,佔領齊國,然後揮師楚國,滅項羽於垓下,走向人生的巔峰。然而正當韓信居功至偉,安享榮華富貴的時候,他的人生卻開始走了下坡,最終被女人誘殺,並夷三族。

那麼,如果韓信率兵攻打劉邦,能滅了漢朝了嗎?

答案是肯定的,但要看在什麼時候。韓信有三次起兵的機會,只有兩次可以成功。


(韓信劇照)

一、齊王時,完全成功

韓信被封齊王的時候,在定陶陳兵百萬,聲勢滔天。如果韓信聽從武涉或是蒯通任何一個人的建議而擁兵自立,完全可以睥睨天下。所以,劉邦面對韓信的要挾才能言聽計從、被迫奉迎。於是,後來劉邦才在不通知韓信的情況下,一路趕到定陶,抓起帥印揣入懷中。韓信沒有了兵權,劉邦內心才能感覺到踏實。
(韓信劇照)


二、楚王時,成功勉強

韓信被封楚王時,實力大減,但韓信依然陳兵巡視懸邑。因此被人抓住把柄,告發其謀反,劉邦震驚,不知所措。有人主張討伐,但陳平說韓信兵力要勝於劉邦,而且韓信極善用兵,劉邦不是對手,只能智取。於是劉邦採用陳平計策,偽遊雲夢澤,計擒韓信。所以說,如果韓信在楚地起兵,還有成功的希望,因為當時天下形勢極不穩定,關鍵還能得到英布及其他諸侯的響應,這樣一來滅漢朝不是問題。
(韓信劇照)


三、淮陰侯時,註定失敗

韓信被貶為淮陰侯時,除了牢騷滿腹,一無是處,即無兵可用,又無將可遣。所以當劉邦平叛陳稀時,韓信想險中求勝,矯詔釋放官奴,突襲皇宮,殺呂后誅太子。而這種方法取勝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因為,一皇宮內院守備森嚴,僅憑一些目無法紀的官奴無法攻入。二長安城南北禁軍加起來有數萬之眾,即便官奴都是一幫亡命之徒,但實力相差懸殊。另外陳豨很快兵敗,裡應外合和的計謀也落空。即便韓信僥倖佔領長安,但是當劉邦回師,韓信也不可能守住一座孤城。
(韓信劇照)


總結: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韓信雖有機會,但都在觀望彷徨中流失殆盡,所以在臨死前只能仰天長嘆、追悔莫及!

感謝朋友們點贊、關注!歡迎發表不同看法!


國史春秋


″連百萬之眾,攻必克,戰必取,吾不如韓信",這是劉邦對韓信統兵打仗的評價。當年蕭何月下追韓信,看中的就是韓信是個軍事奇才。因此,韓信掛帥出奇不意,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使得項羽疲於奔命,愴惶迎敵,首尾不能相顧,最後十面埋伏圍困項羽於垓下,逼的西楚霸王烏江自刎。北下燕趙,平魏王豹,收李左車,創背水一戰之戰爭先列,東下齊都,收拾金甌,平定四海,其功莫大焉。當其盛時,恐怕無人敢與韓信爭奪天下,劉邦當時絕不是韓信的對手。當時蒯徹曾勸韓信造反,韓信不聽,錯過了時機,致有未央宮之禍。這是從軍事方面的綜合考量的結論。然而韓信的缺陷又是致命的,其一是,韓信不懂政治,看不透帝王之術。不懂得急流勇退,迴避嫌疑。其二是,缺少功成名就更應謙遜行事,善代部下,不與人爭短長,免成眾矢之的。其三是,重信義,樹恩威做的太差了,以致鍾離昧大罵韓信薄情寡義,不得好死。其四是反覆無常,首鼠兩端。眼見得大勢已去,天下歸心劉氏,手中又無一兵一卒,何必又暗通陳豨密謀造反呢?這其中的洞察時局,審時度勢,權衡利弊的政治眼光也太低能了。所以,若以政治才幹與劉邦對決,韓信又遠遠不是對手,何況劉邦手下謀士眾多,運籌帷幄,決勝千里者都不在韓信之下。應該說政治統帥軍事,因此,韓信還是幹不過劉邦。


天山月3


如果劉邦沒有韓信,統一天下和不能統一天下的可能性各佔百分之五十,至少劉邦在成為漢中王之前,並沒有韓信的任何輔佐,照樣成為天下僅次於項羽的一方諸侯,坐擁巴、蜀及漢中之地。

如果韓信沒有遇到劉邦,那可能韓信這個人在史書上都不會留名,至少在當時,項羽不用韓信,放眼天下,除了劉邦,也沒人用韓信了,千里馬常有,但沒有伯樂和平臺,沒人知道這是千里馬。



劉邦和韓信是互相成就的,但總體來說,劉邦需要韓信的重要性,遠遠不及韓信需要劉邦的重要性。劉邦沒有韓信,照樣打天下,韓信沒有劉邦,中國歷史上就不會韓信這個人出現在史書中。

我們往往只看到韓信表面的勝利,而忽略了劉邦在背後的戰略支持,韓信是一個天才沒有錯,但是韓信能力再大,也就是一個人,沒有劉邦給他提供軍隊、糧草及後勤保障,韓信什麼也不是。



沒錯,韓信在軍事上是戰必勝,攻必克,用兵出神入化,當劉邦在正面戰場頂住項羽時,韓信在北方開僻第二戰場,破代國、擒代相夏說,滅魏國,俘虜魏王魏豹,擊趙國,擒趙王殺陳餘,敗齊國,斬項羽大將龍且,佔據齊地,一時威震天下。

韓信勝利的背後,有劉邦團隊的鼎力支持,首先是劉邦在正面戰場頂住項羽,減輕韓信的軍事壓力;再就是蕭何在後方足兵足糧,提供兵員、糧草、補給;最後就是劉邦將自已團隊的部分主力成員調撥給韓信使用,比如有曹參、灌嬰、孔將軍與費將軍等人。



其中曹參是跟隨韓信參戰最久的將領,同時也是漢朝開國軍功最多的將領,很明顯曹參在韓信軍中立了很多勞功。

用現在的話來說,韓信就是劉邦這個企業的高級職業經理人,劉邦將一部分資源交給韓信使用,韓信能力非常強,非常出色的完成了工作中,韓信的功勞就多了,於是韓信就想自已創業,成為獨立的企業主,這叫什麼?叫背叛。



不要簡單的認為勝利就是軍事上的勝利,打仗和政治是兩碼事,軍事是政治的延續,玩軍事的永遠玩不過玩政治的。

首先,古代的將軍要造反,不是想反就反的,他一定要有一個出師的名義,韓信拿什麼名義反劉邦呢?韓信要假齊王,劉邦給封了真齊王,韓信是一點造反的名義也沒有,沒有名義,就缺少支持。



就算韓信拿下了齊地,公然背叛劉邦,反而是劉邦會打著平叛的旗號獲得天下的支持,沒有支持,韓信拿什麼反?以為光靠殺不服從的人,就能反了?你把造反想得也太簡單了,看看三國時期的鐘會造反,不就是臨時起意造反,卻得不到部下的支持,結果死的很慘。

韓信反,他手下的軍隊卻不一定反,不要以為軍隊是私人軍隊,這支軍隊的骨幹是劉邦給的,士兵是蕭何招的,韓信只負責練兵和打仗,劉邦對軍隊的掌控力比陳勝強多了,孔將軍、費將軍都是劉邦的同鄉,從芒碭山就開始跟隨劉邦,曹參是劉邦的同鄉加好友,灌嬰是在劉邦早期的反秦戰爭中加入劉邦的。



你覺得劉邦安排這些人的作用僅僅是幫助韓信打仗嗎?根本就是監視韓信的,劉邦與夏侯嬰能夠孤身進入韓信的軍營並奪取帥印,你以為是韓信睡著了嗎?根本就是劉邦有親信在暗中支持,否則軍營大門都進不了!你以為韓信治軍不嚴謹嗎?隨便什麼人都能進入軍營?如果韓信真是這樣,派兩個刺客的話,韓信還有命活?

就算韓信真的造反,他手下的所有將領和士兵,並不一定真心會跟著他反,總有反對的,這就需要韓信的政治能力了,如何對待?但有一點不管韓信如何處理,他手下的將領和士兵一定分裂,劉邦的影響力在韓信的軍隊中是不會低的。



而且韓信新佔領的齊國,也不是鐵板一塊,是韓信偷襲而來的,況且原來的齊王田橫也還活著,田橫可是視死如歸的壯士,帶著幾百壯士寧願自殺也不願意投降,齊地百姓並不會支持韓信,一是他們的王還活著,齊國是韓信偷襲的;二是韓信是背叛,無道義。

如果韓信造反,後方的蕭何也會斷了韓信的糧草補給,韓信就得建立自已的供應渠道,齊地百姓又不支持,韓信又沒有這種像蕭何一樣的人才幫他,韓信憑什麼這麼自信?



從後世來看,韓信的軍事天才極高,但是政治才能和情商極其偏下,會打仗就一定能贏?看看項羽怎麼輸的?項羽就是軍事非常強大的勢力,他是被劉邦的統一戰線擊敗的,項羽不是輸在軍事上,而是輸在政治上,前有項羽作榜樣,難道韓信還不明白?

劉邦唯一的弱點,就是年紀大了,韓信如果能耗死劉邦,那麼還有可能繼續下去,否則韓信輸定了。除了軍事能力,劉邦對付韓信跟大小對付小孩子一樣。



所以,韓信造反百分之八十的可能就是失敗,如同項羽的失敗一樣。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在之前文章,國史君(國史通論)曾經講到,如果韓信造反,是肯定無法戰勝劉邦的,甚至可能連與劉邦對陣的機會都沒有。因為他雖然是天下罕見的將才,軍事能力絕對超過劉邦,但是他的所有權力都是劉邦給的,如果沒有劉邦的授意,韓信真的就是一位獨夫,我們不得不佩服劉邦的政治手腕實在太強了。

首先,在韓信被劉邦封為大將之後不久,便受命攻打魏國、齊國和代地,這樣才保證了劉邦在彭城大戰失敗之後仍然能夠保存實力。但是韓信取得一系列勝利之後的結果是什麼呢——“(韓)信之下魏破代,漢輒使人收其精兵,詣滎陽以距楚”。也就是說,韓信賴以打勝仗的精兵,都是劉邦給的,並且劉邦隨時可以把他們收回去。所以,韓信“背水一戰”擊敗趙國之時,使用的也都是劉邦看不上的老弱部隊。

在這一次取勝之後,劉邦再次現身了——他在滎陽受挫之後,偽裝成漢使者,直奔張耳和韓信的臥室,把他們的虎符沒收了,隨後將張耳、韓信手下的軍官全部調換,這一切發生之時,張耳和韓信還在睡覺呢(張耳、韓信未起,即其臥內上奪其印符,以麾召諸將,易置之。信、耳起,乃知漢王來,大驚。漢王奪兩人軍,即令張耳備守趙地,韓信為相國,收趙兵未發者擊齊。)

後來武涉和蒯通勸韓信三分天下之時,韓信口頭上說是自己對劉邦感恩戴德,不忍背信棄義,但是實際上呢,他手下最重要的將領如曹參、灌嬰,那可都是劉邦的死黨,如果韓信稍微有點反叛的舉動,他可能就會性命不保了。


國史通論


我是老威,我來回答。

如題,韓信如果執意造反,攻打劉邦,則劉邦必亡。

韓信生平

韓信的一生就是為了戰爭而存在的,沒有戰爭就沒有他的舞臺。

年輕時代的韓信,終日鑽研兵法,身上揹著一把大寶劍,沒事就研究軍事,醉心於作戰。他是個天才,是個兵痴。

有一天韓信遇到了一個流氓,要韓信要麼殺了他,要麼從他胯下爬過去。韓信趴在地上,從流氓的胯下爬了過去。人們都在嘲笑韓信是懦夫,韓信不以為然。

秦末是一片亂世,各地戰爭烽煙四起。此時不出來建功立業更待何時呢?帶著滿肚子的兵書,韓信投靠了當時起義軍中冉冉升起的新星,項羽。

他做過項羽賬前的侍衛,他一直希望能夠帶兵作戰,建功立業,實現他人生的價值。可惜項羽沒看中他。

於是他投靠了劉邦。在劉邦那裡韓信依然不受待見,一直都只是一個小官,幸好他被蕭何看中了,認為韓信是大將之才。

蕭何月下追韓信,有一次韓信覺得在劉邦那裡沒戲,就走了,結果被蕭何給追了回來,通過這件事情,劉邦也覺得韓信很可能不簡單。於是就好好地和韓信交談,發現確實是人才,於是就拜了韓信做大將。

韓信帶了劉邦給他的一萬多人馬,一路上所向無敵,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很快就滅了北方的大國,趙國,然後乘勝攻滅了東邊的齊國。項羽聞訊,才發現韓信不簡單,於是派出了手下第一大將龍且去齊國交戰韓信,結果被韓信殺的大敗,龍且也被韓信斬殺。

韓信創造了中國軍事史上的很多經典,如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背水一戰、拔旗易幟、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等,無不是千百年來傳唱的經典。

韓信是兵仙,是戰神,一生從沒敗過,哪怕是項羽這樣的對手,他和項羽是同一個級別的存在,都是劉邦的噩夢。

韓信在楚漢戰爭中的地位

當韓信打下齊國之後,他同時擁有了北方的趙、燕、齊三國之地,手上兵力不下30萬人,是劉邦、項羽之外的第三大勢力。


當時的劉邦和項羽正在鏖戰於滎陽、成皋,劉邦當時正在被項羽圍困在了滎陽。如果韓信幫項羽,則項羽勝,幫劉邦,則劉邦勝,或者作壁上觀,至少也可以裂土封王。

但是韓信太過於感恩了,他要報答劉邦的知遇之恩,於是他選擇了劉邦。

垓下之戰,韓信是劉邦聯軍的統帥,帶領著40萬人擊敗了項羽的10萬人的主力,逼得項羽烏江自刎,結束了項羽的時代。

如果垓下之戰不是韓信統兵,還是劉邦,那麼劉邦照樣還是輸。

這是史實的情況。

我們可以按照題目的說法,想象一下,如果韓信不幫劉邦會如何呢?

如果韓信不幫劉邦,而是幫項羽,則劉邦肯定玩完。

劉邦和項羽打了很多次,從來沒贏過。

同樣再加上一個韓信,就更不用說了。

項羽是講義氣的,戰後會封給韓信很多的地盤,韓信完全可以做一個北方的大王,擁有至少三分之一的天下。

或者,他誰都不幫,等到項羽和劉邦都打到精疲力盡的時候,再出手滅了項羽和劉邦,那麼韓信就坐擁了天下,歷史上就沒有漢朝了。

當然,歷史不容假設。


老威觀史


不可能,一,要反劉邦,韓信率不起兵,二,韓信這個人根本對付不了劉邦這個人。三,直接對抗劉邦難度太大,韓信做不了。歷史上,韓信有一次,唯一的一次機會,就是韓信帶兵打下齊時,項羽派人來與韓信說好,要求天下勢力三分,劉,韓,項。那方發起戰爭,另兩方合而攻之。若用之法,韓信可以自立,但也是時間的問題,最終還是被劉邦統一的。劉邦統一天下,做了皇帝,對中華民族是好事,因劉邦建立了漢朝,從此以後,我們便稱為漢人,漢族,學習漢文化,世代相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