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一根釘子就成完的建築,帶你去周寧看看他們的營造技藝

搭橋不用釘子?

今天大夢君給您介紹一項廊橋建造領域

碾壓級的存在,讓我們一起感受

周寧木拱廊橋營造技藝

不用一根钉子就成完的建筑,带你去周宁看看他们的营造技艺

三仙木廊橋 陳成才/攝

在民間,

人們把廊橋稱呼為“厝橋”,

或形象地稱為“蝦姑橋”。

在農耕時代,

木拱廊橋是重要的交通基礎設施,

是行人旅途歇息、納涼、避雨的驛站。

不用一根钉子就成完的建筑,带你去周宁看看他们的营造技艺

三仙橋上過橋人 安心/攝

周寧境內的廊橋始建於明代,現存最早的純池鎮禾溪三仙橋,建於明成化三年(1467年)。斗轉星移,不知有多少廊橋或毀於水火、或歿於人為,留下了橋殤之憾。

不用一根钉子就成完的建筑,带你去周宁看看他们的营造技艺

九龍漈廊橋 謝建紅/攝

木橋小科普

木橋源自於原始的獨木橋,為便於行走而加寬橋面成為木樑橋。木樑橋結構較為簡單,一般用幾根木材並排,兩端直接擱置在溪岸兩側的墩臺上即可通行。為了避免因雨水的淋溼造成梁木的腐爛,在橋上建造廊屋,既可遮雨又可延長橋的使用年限,這種橋稱為廊橋。

對較寬的河床,超過木材自身的長度及負載的極限,簡單的辦法是河床上砌橋墩,在墩與墩之間架設橫木,可根據河面的寬度建多墩多孔的木樑橋。這種橋樑的建造形式最為常見,在全國各地都普遍存在。

唯獨在閩東北和浙西南地區現存有100多座,採用三節苗和五節苗以斜撐組合而成的木拱廊橋。

不用一根钉子就成完的建筑,带你去周宁看看他们的营造技艺

圖/劉妍

三折編拱是主系統,是最重要的承重系統,建造的時候也是先建造它們。然後是五折編拱,它在下部的位置和在上部的位置,跟三折邊是平行的。在這個區域它是交織在一起的,呈這個狀態。

不用一根钉子就成完的建筑,带你去周宁看看他们的营造技艺

圖/劉妍

木拱橋的建造技本含量較高,北宋畫家張擇端創造的《清明上河圖》描繪的汴水虹橋,其橋無柱,皆以巨木虛架。橋樑專家認為這種建橋技術早已失傳,上世紀80年代在杭州召開的一次古橋樑會議上,浙江省交通廳介紹浙西南有一種“八字撐”的木結構橋,引起橋樑專家的廣泛關注,隨後在福建閩東北的周寧、屏南、壽寧、福安、古田、政和等縣市又陸續發現50多座被稱為木拱的純木構廊橋。對木拱廊橋進行實地調查發現,幾乎每座廊橋的廊屋樑上都留有墨書,記載建橋的時間、發起人、捐資人以及建橋的工匠,稱為主繩是指總設計兼承建人。文物工作者通過對廊屋上墨書的調查考證,發現分佈於浙西南閩東北現存的15座木拱廊橋的主繩,均為寧德下薦秀坑村(現屬周寧縣禮門鄉)的張氏家族和後壠村的何氏家族。

不用一根钉子就成完的建筑,带你去周宁看看他们的营造技艺

圖/網絡

2002年11月,寧德市木拱廊橋考古調查與研究課題組,根據墨書的記載尋找到周寧縣禮門鄉秀坑村的張昌智家,發現該家族珍藏有十份珍貴橋約相當於現在的橋樑承建合同,包括一份《擇建雙鳳橋、昌梓橋日期拜帖》在內的一批家族契約文書,僅發表在2008年12月,《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與傳承》一書中就有31份,承建木拱橋32座,單孔拱跨在20米以上的就有:浙江景寧的梅崇橋,福建屏南的百祥橋、千乘橋、周寧的登龍橋、古田的公心橋、壽寧的張坑橋等。該家族承建的木拱廊橋遍及我省的周寧、壽寧、屏南、古田、福安、政和、建陽等,浙江的泰順、慶元、景寧、龍泉等縣(市)。從木拱廊橋的樑上墨書和橋約得知該家族張新佑等自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建造壽寧縣鰲陽鎮仙宮橋,至1968年,張必珍建周寧鹹村的中川橋,從新字輩至昌字輩的八代人都在延續不斷地造橋,延續了二百多年。

不用一根钉子就成完的建筑,带你去周宁看看他们的营造技艺不用一根钉子就成完的建筑,带你去周宁看看他们的营造技艺

周寧縣七步鎮八蒲村登龍橋 李洪元/攝

不用一根钉子就成完的建筑,带你去周宁看看他们的营造技艺

張氏家族“水柱架”的技術 圖/劉妍

周寧張氏第八代木拱廊橋營造技藝傳承人張昌智先生、張昌居先生出生於1948年,曾於1968年跟隨其叔叔張必珍建造鹹村川中橋,1986年落架重修淨跨22米的後壠木拱廊橋,2002年8月,應屏南縣邀請,與堂兄弟張昌雲、張昌泰修復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屏南縣百祥橋。該橋重建於清光緒二十年,當時造橋的主繩張茂鈺就是這三位師傅的曾祖。

2014年,在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攻讀建築學的劉妍博士推薦張昌智先生前往德國雷根斯堡建造國外首座木拱廊橋,使這項被列入聯全教科文組織首批《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具有普世科學價值的古代中國橋樑技術在國外重放光彩。周寧張氏家建造的木拱廊橋就有9座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不用一根钉子就成完的建筑,带你去周宁看看他们的营造技艺

2009年,閩浙木拱橋的營造技藝作為中國木拱橋營造技藝,

列入了聯合國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不用一根钉子就成完的建筑,带你去周宁看看他们的营造技艺

後壠廊橋 李洪元/攝

由於材料及工程技術的進步及對道路橋樑運輸負載量的需求,以傳統技藝建造的純木構橋樑的機會越來越少。儘管張昌智及其師兄弟擁有著嫻熟的造橋技藝,但依然生活在秀坑這個偏僻的自然村裡為前來學藝的弟子傳授傳統的廊橋營造,有時也前往施工現場指導木拱廊橋的建造或修繕工程。其中同張師傅關係最為密切的是2012年,按當地習俗拜張昌智為師,學習傳統木拱廊橋建造技藝的董勇師傅。董勇先後主持修復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柘榮縣東源橋、福安棠溪廊橋、武夷山餘慶橋、福安坦洋村鳳橋及壽寧縣飛雲橋、昇平橋、楊梅州橋。董勇又將該項技術傳授給王逢錦、王小志等。這項原以血緣關係或姻緣關係世代相傳的營造技藝,以更為開放的姿態廣為傳授。

不用一根钉子就成完的建筑,带你去周宁看看他们的营造技艺

福建省壽寧縣坑底鄉楊梅洲橋 圖/劉妍

周寧縣除張氏世家族之外又有何氏家族、徐氏家族、許氏家族以世襲制的方式承建木拱廊橋,周寧縣廊橋工匠所建造的木拱廊橋遍閩浙交界的十多個縣市,在這一領域享有崇高的聲譽.

雖然在交通運輸發達的今天

木拱廊橋

在現實生活中的製作與運用越來越少

然而其充滿生活氣息的記憶

無可替代

木拱廊橋技藝中蘊藏的智慧

在現實生活中也時常可見

例如創意橋樑之類的益智玩具

不僅開拓了後輩的視野

也豐富了現代人的生活

·End·

值班主任丨池惟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