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受争议的元末名相脱脱:一生为国殚精竭虑,却为何好心总办坏事

公元1340年,一个26岁的青年朝气蓬勃,英姿飒爽,满眼都是振兴国家的渴望。此时,他虽年少,却已经做到中书省右丞相,位极人臣。

皇帝的荣宠加上自身的雄心,让他渴望完成“治国平天下”的最高理想,成为古之大贤的继承者。这个人就是元末名相脱脱。

脱脱出身名门望族,原名脱脱帖木儿。由于家庭的关系,在他21岁之前,官职如同坐火箭般快速迁升,由同知宣政院事,一路升为同知枢密院事,御史大夫。可以说,年少的脱脱早已完成了别人一辈子都无法达到的高度。

饱受争议的元末名相脱脱:一生为国殚精竭虑,却为何好心总办坏事

少年脱脱,影视剧照

然而少年得志的脱脱并没有染上纨绔子弟的恶习,反而文武皆备,有着过人的天赋与素养,这一切还得从他的伯父伯颜说起。

权臣伯颜

元朝自忽必烈去世后,皇室内斗不断,从1297年到1332年,短短35年的时间里,换了八个皇帝。国家动荡不已。后来伯颜因为拥立元文宗有功,势力逐渐强大起来。到元顺帝继位之时,伯颜的权势达到了顶峰。

由于这个时候元顺帝没有实权,伯颜在朝野中独断专行。元朝在建立之后,一直对是否汉化的问题争论不休,而伯颜是反对汉化的最强支持者。

他废除科举制,又对汉人,南人实行民族压迫政策,连农民耕地的铁器也不许使用,理由是这些铁器可以当做兵器使用。他甚至荒唐的提出要杀光“张,王,李,赵,刘”这五姓汉人,只因这五姓人多。除了民族压迫外,在朝堂上,他大力排除异己,交横跋扈有似董卓一般。《元史·伯颜传》中评价他的权势为“天下之人唯知有伯颜而已”。

脱脱自幼长于伯颜府中,作为伯颜的亲侄子,他并没有受到伯父的影响。因为他的父亲马札儿台对汉文化十分推崇,聘请大儒吴直方教导脱脱,因此,脱脱从小时候对儒家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为他之后的行为奠定了基础。

饱受争议的元末名相脱脱:一生为国殚精竭虑,却为何好心总办坏事

伯颜:剧照

脱脱长大后,逐渐发现了伯父的骄奢,此时恰逢元顺帝有心除掉伯颜,便多次派遣心腹与脱脱商议。脱脱对父亲说:“伯父骄纵已甚,万一天子震怒,则吾族赤矣。曷若于未败图之。”

此后,脱脱多次想办法扳倒伯颜,但是都被伯颜躲过。1399年,伯颜请奏汉人不可为廉访使一事,因为脱脱的阻拦,元顺帝没有采纳。伯颜知道后大怒,对元顺帝说:“脱脱虽臣之子,其心专佑汉人,必当治之。”此时,伯颜与脱脱的关系已经无法挽回。

公元1340年,伯颜约元顺帝到柳林打猎,但是元顺帝借故没有去,并趁机加强皇宫守卫,派遣亲兵把守,完成守卫后,连夜派人到柳林宣告诏书,诏书称:“伯颜不能安分,专权自恣,欺朕年幼。变乱祖宗成宪,虐害天下。今命伯颜出为河南行省右丞相。”

第二天,伯颜回到大都,看到大门关闭,脱脱立于城头,随行人员看到伯颜失势,一哄而散,伯颜被贬到广州,在经过南昌时病死于驿馆。

第一次拜相

伯颜倒台后,脱脱接替了他的位置,开始登上丞相的之位,这一年,他年仅26岁,元顺帝只有20岁,这对年轻的君主,开始了他们梦寐以求的“中兴之治”。

脱脱拜相后,大力废除伯颜的旧政。为了使国家恢复正轨,他开始采用儒术治国,开科举,修水利,平冤案,一时之间,国家似乎又有了中兴的希望。

饱受争议的元末名相脱脱:一生为国殚精竭虑,却为何好心总办坏事

元顺帝画像

这些措施中,以脱脱修建《宋史》,《辽史》,《金史》最为出名,因为中国历史中,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后世要为前代修史,而元朝建立后,一直没有将这个事情提到日程上。

脱脱为了笼络士大夫,使读书人能为朝廷效力,自公元1343年开始,仅用2年多的时间,便修成了三部史书,这些史书的修成对于后世的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

脱脱第一次拜相后虽然有所作为,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的统治,但是这次拜相的时间只有3年,公元1343年,脱脱因病辞掉丞相之职,这时候他的父亲也被大臣别儿怯不花弹劾,被贬到甘肃,脱脱为了照顾父亲,便和父亲一起到甘肃,几个月后父亲病逝,脱脱又回到了大都。

第二次拜相

脱脱罢相之后五年,元顺帝虽然励精图治,但是元朝的政治已经腐烂不堪,加上天灾常有发生,各地农民起义不断。

由于元朝没有良好的财政措施,对于功臣皇室的赏赐毫无节制,而农民饱受赋税和土地兼并之苦,社会动荡不堪。元顺帝的统治有心无力,因此他决定再次启用脱脱。

公元1350年,脱脱第二次拜相。脱脱此时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黄河决堤。

1.黄河改道

早在1344年,黄河就曾两次决堤,河南河北形成了大片的黄泛区,六月份,金堤破口洪水涌入周边运河,致使运河瞬间水位暴涨,冲垮运河,沿岸州县都遭到巨大损失。1348年,黄河再一次决堤。

饱受争议的元末名相脱脱:一生为国殚精竭虑,却为何好心总办坏事

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理,黄河在短短几年时间数次决口,造成了百姓流离失所的局面,脱脱上任后,第一件要解决的事情,就是使黄河恢复平静。

脱脱命贾鲁为行都水监使,前往灾区进行实地考察。贾鲁根据考察后的结果,给出了两条方案。第一,“修筑北堤以制横溃”。第二,开凿黄陵岗一带的白茅新河,再堵塞缺口,使河水经徐州东会淮河入海。很明显,第二条方案是一种一劳永逸的方法,可以从根本上治理决口问题。

但是此方案一经奏报,立刻遭到以工部尚书成樽为首的朝臣的反对。按照道理来说,从根本上治理黄河时一件好事,但是事情奇怪就奇怪在这一点。因为治理黄河不仅是一个技术性问题,还是一个财政问题。一旦处置不好,就会引发社会动荡。

然而脱脱力排众议,“事有难为,犹疾有难治,自古河患即难治之疾也,今我必欲去其疾!”。治重疾当用猛药,但是脱脱这剂药太猛了,差点毁灭了元廷。

饱受争议的元末名相脱脱:一生为国殚精竭虑,却为何好心总办坏事

为了治理黄河,脱脱在大名,汴梁两地征发15万民夫,同时抽调庐州2万军队监管。自四月二十二开始,到十一月十一日完毕,耗时留个多月,终于将黄河的问题解决。

黄河虽然修好,但是随之引发的一连串连锁效应,却将整个国家拖入泥潭。

2.至正交钞

修建黄河时一项大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为了能够支撑下去,元廷开始大量发行纸钞。由于元顺帝时期的年号是至正,因此把此次发行的纸钞叫做“至正交钞”。

除了发行纸钞外,脱脱还同时发行了叫做至正通宝的钱币,两种货币同时发行可以保证金融的稳定。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事情出现了偏差,由于纸钞制造简单,见效快,所以元廷大力印发纸钞,一时间纸币像雪片一样遍布全国。《元史?食货志五》称为:“每日印造,不可数计……交料之散满人间者,无处无之。”

饱受争议的元末名相脱脱:一生为国殚精竭虑,却为何好心总办坏事

此钞是忽必烈时期发行,从忽必烈后期,元朝的通货膨胀已经出现

很明显,如此大量的纸币出现,造成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史称:“行之未久,物价腾贵,价逾十倍”,在京城五百贯交钞,还买不到一斗小米。

3.事与愿违

治理黄河与发行纸币的行为,本意都是维护国家的统治,恢复民间的生产和稳定。但是在实际行动中,却让百姓的负担更加沉重,无数家庭破产,社会一片凋敝。

究其原因,在于实际行动方案欠缺通盘的考虑,没有考虑到背后的经济问题。

以整顿黄河为例,本来百姓的生活已经沉重不堪,脱脱强行征服15万民夫,这些民夫只是服徭役,并没有劳动报酬,在疏通河道时,各级政府官员层层盘剥,鞭打侮辱更是常事,民夫辛苦干活却没有好的待遇,家中的田地也无人耕种,农民自然苦不堪言。

其实在第一次脱脱拜相时,就曾疏通过大都的金水河,但是结果却是河道阻塞,房屋被毁,民夫死伤无数,治理河水本来是一件费力费时的事情,不能操之过急,只有综合全盘考虑,才能达到效果。

而维护黄河需要大量印发纸钞,这又造成了民间经济的崩溃,由此,农民起义的爆发达到了不可遏制的局面。

4.农民起义

元朝自建立之后,农民起义就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早在1325年,河南息州的赵丑厮、郭菩萨起义,提出“弥勒佛当有天下”的口号。1337年,广东朱光卿、聂秀卿的起义,1338年,彭和尚、周子旺在袁州起义。到了元顺帝时期,各种起义,盗匪事件仅在河北地区就多达300多起,而且很多起义就发生在大都附近。

农民起义让元廷头疼不已,到脱脱第二次拜相,整修黄河之后,终于达到了不可遏制的状态。

饱受争议的元末名相脱脱:一生为国殚精竭虑,却为何好心总办坏事

1350年,在黄河岸边流行着这样一首民谣,“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到了1351年,民夫们果然在黄河底挖出一个闭着一只眼睛的石人,一时间百姓沸腾,谶语灵验。韩山童,刘福通等人率先在颍州起义,聚众3000人。韩山童自称宋徽宗八世孙,打出“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的口号。

另一只起义军以徐寿辉,彭和尚为首。起义军头上裹着红巾。因此也被成为红巾军起义,朱元璋就是在1352年加入了濠州部郭子兴率领的红巾军。

镇压起义

1352年,芝麻李占据徐州,徐州是黄河与运河的交汇处,占领徐州就可以切断北上大都的漕运通道。脱脱得知后,率军攻克了徐州,芝麻李被杀。

但是此时脱脱犯了一个致命错误,此时本应以安抚百姓为主,但是脱脱选择了屠城。元顺帝为了褒奖脱脱,加封其为太师,立《徐州平寇碑》,以彰显其功绩。

起义军得知徐州被屠城之后,更加坚定了抗争的决心。1354年,张士诚攻克了高邮,元顺帝命脱脱亲率大军前往征讨。为了能够攻克高邮,脱脱召集了全国各地的精锐部队,甚至西域的部队也抽调过来,一共有40万人,号称百万。史称:“西域西蕃皆发兵来助,旌旗累千里,金鼓震野,出师之盛,未有过之者”。

饱受争议的元末名相脱脱:一生为国殚精竭虑,却为何好心总办坏事

脱脱命人日以继夜的攻城,并完全封锁高邮城与外界的联系,长时间的拉锯战之后,高邮城弹尽粮绝,有的将领已经开始打算投降,就在这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候,脱脱被撤职了。

临阵换将是兵家大忌,脱脱一走,元军群龙无首,张士诚抱着必死的决心,出城与元军野战,元军一触即溃。

流放之路

1355年,脱脱被流放云南,时任腾冲知府的高惠为了攀附脱脱,打算事之美女,但是被脱脱拒绝,脱脱说:“吾罪人也,安敢念及此!高惠认为脱脱有复职的可能,因此故意讨好他,但是看到脱脱并不领情,因此态度大转变,命甲士围住脱脱的住所。到了12月,权臣哈麻发矫诏,用毒酒杀死了脱脱,脱脱死时,年仅42岁。

脱脱死后,元廷再无可倚重的大臣,起义军势力逐渐做大,朱元璋占领金陵,张士诚占据苏州,陈友谅占据九江,元廷失去了大半江山,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脱脱其人

《元史·顺帝纪》中说,“奸邪构害大臣,以致临敌易将,我国家兵机不振从此始,钱粮之耗从此始,盗贼纵横从此始,生民之涂炭从此始。设使脱脱不死,安得天下有今日之乱哉!”

虽然元人将脱脱视为“救世主”,但是这一点其实有很大的争议,因为表面上脱脱每一件事都是为了维护元廷的统治,但是往往每件事都将结果引向了反面,可以说,元朝的灭亡,脱脱是有很大责任的。

1.自身缺陷

脱脱自身过于刚愎自用,从治理金水河与黄河两次行动来看,显然,脱脱并没有听从其他人的意见,一意孤行,没有将后果考虑清楚,因此,他治理河道的做法,虽然是一件好事,但是引发的结局却让人唏嘘,大批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

在攻陷徐州后,脱脱不但没有安抚百姓,反而选择屠城,这和元人夺取天下之时没有什么两样,很难想象这是推崇儒学的脱脱能做出来的事情。

饱受争议的元末名相脱脱:一生为国殚精竭虑,却为何好心总办坏事

流民图

2.不懂为官之道

脱脱靠扳倒伯颜上位,自身也是雄心勃勃,但是其并不懂为官之道,在高邮城下被撤职的一幕就是由他亲手提拔的权臣哈麻做出来的。

哈麻的母亲本是元顺帝弟弟的乳母,靠着这一层关系,哈麻受到元顺帝的恩宠,又因为哈麻多次向元顺帝进献房中之术,因此,元顺帝对哈麻特别依赖。

在脱脱第二次拜相之时,哈麻曾向元顺帝说过脱脱的好话,因此,脱脱开始对哈麻很感激,提升哈麻为中书右丞。

但是脱脱本身并不看好哈麻,而是对左司郎中汝中柏十分倚重,这件事让哈麻知道后,非常不高兴。之后哈麻想和脱脱商议对太子的册封一事,脱脱没有答应。如此一来,脱脱和哈麻面和心不和,两人开始明争暗斗。

饱受争议的元末名相脱脱:一生为国殚精竭虑,却为何好心总办坏事

老年脱脱:剧照

在脱脱出征高邮之前,汝中柏曾劝脱脱除掉哈麻,以免去后顾之忧,但是脱脱以哈麻有功于自己,没有答应。果然,在围困高邮之后,就有御史弹劾脱脱,“脱脱出师三月,略无寸功,倾国家之财以为己用,半朝廷之官以为自随。又其弟也先帖木儿庸材鄙器,玷污清台,纲纪之政不修,贪淫之习益著。”

元顺帝是一个不辨真伪的人,很多事都是事后才明白怎么回事,加上哈麻的挑唆。元顺帝害怕脱脱成为第二个伯颜,就下诏罢免脱脱的官职。

当脱脱接到诏书时,参议龚伯劝脱脱,“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而且出征时皇上曾给过脱脱密旨”,这时候脱脱可以按照密旨继续执掌兵权,只要不打开送来的诏书,就没有问题。但是脱脱此时又犯了一个错误,他认为“天子诏我而我不从,是与天下抗也,君臣之义何在?这个时候的脱脱又显得过于迂腐,因为破城在即,大功马上告成,却选择放弃,这等于给了佞臣构陷的机会。

饱受争议的元末名相脱脱:一生为国殚精竭虑,却为何好心总办坏事

结语

脱脱少年得志,有意成为一代明相,但是从其施政过程来看,往往事与愿违,元顺帝也想做中兴之主,但是终究不能摆脱腐朽的政治环境。

元朝自建立之时起,政治机构过于简单,财政系统过于依赖纸钞,经济上常年处于通货膨胀状态,而依靠其强大的武力,又常年穷兵黩武。皇室与王公生活骄奢,大肆进行土地兼并,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因此,脱脱上台后,面临的朝局绝不轻松。

而脱脱虽然以儒治国,元朝似乎有中兴的可能,但是实际的效果却并不理想。而由于治理黄河和大印纸钞的政策将国家推向了深渊,又可以说,元廷的灭亡脱脱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