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帝驾崩,宣帝乱政,看宣帝骄奢淫逸生活

武帝驾崩,宣帝乱政,看宣帝骄奢淫逸生活

大定元年二月甲子,北周静帝派杞国公宇文椿、大宗伯赵煚,带着皇帝玺绂策书,乘皇帝象辂,备卤薄大驾,持符节,百官悉数穿上朝服,到隋王杨坚府第,宣布皇帝禅位之命。杨坚经过三次辞让,终于接受皇帝禅让的诏命,到皇宫临光殿即皇帝位。刚步入不惑之年的杨坚,登上了人生的顶峰,他在长安南郊设坛,柴燎告天,正式改国号为隋,改元开皇。一个时代悄然逝去,华夏重归一统的曙光不可阻挡地到来了。

武帝驾崩,宣帝乱政,看宣帝骄奢淫逸生活

隋文帝

宣帝乱政

北周宣帝宇文赟,字乾伯,周武帝宇文邕的长子,建德元年被立为太子。宣政元年六月,周武帝崩后,即位于灵前。宇文赟是个标准的纨绔子弟,好酒好色好乐,被立为太子后,耽于享乐,东宫宫尹刘昉、郑译、王端生性奸佞,与宇文赟臭味相投,厮混在一起。宫正宇文孝伯负责东宫事宜,目睹太子的种种不端行为,屡次向武帝进谏说太子不德,请选调正人君子,加强对太子的教育管理。武帝便又选尉迟运为宫正,与宇文孝伯一同辅助管教太子。然而宇文赟本性难移,这两位宫正也是没有办法。武帝心知太子不德,便强制不许运酒入东宫,又让宫人每天记录太子所作所为,一有过失马上上报,武帝生起气来便亲自责打。宇文赟惧怕父亲的威严,故意做出一副恭顺的样子。每每举行朝议,太子也丝毫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朝臣一样进止拜奏。虽然在武帝看来,折辱太子的脾性都是为他好,但年轻的太子哪里会有这么高的觉悟,这种待遇只会加重他内心的逆反。

武帝驾崩,宣帝乱政,看宣帝骄奢淫逸生活

酒杯

王轨目睹太子无德无才,多次劝武帝废太子而立秦王宇文贽,但武帝未允。后来武帝发兵征伐吐谷浑,令太子宇文赟挂帅,以宇文孝伯、王轨夹辅左右,宇文赟不学无术,在军中唯知淫乐,大小事务全由宇文孝伯和王轨打理。这两人回京后向武帝诉苦,武帝安排太子出征,本来就是想通过军功积累嗣主威信,没想到适得其反,他生气地亲自打了太子数十棍。郑译被除名为民。

武帝驾崩,宣帝乱政,看宣帝骄奢淫逸生活

北周文物

后来武帝又问宇文孝伯,太子是否有所改进。宇文孝伯含糊其辞地说,太子畏惧皇帝,没有什么失德的行为。后来王轨乘皇帝举行内宴时,武帝再问宇文孝伯太子有无改变,宇文孝伯沉默不语。武帝默然良久,最终也没有办法管教好太子。

宇文神举、尉迟运、乐运等人也多次提醒武帝太子失德,但建德年间的武帝,所有精力都放在灭齐准备上,既没有心力去教育太子,也不想因为废立太子分散精力,这个本来事关国本的问题,被暂时搁置一边。当然武帝根本无法预料到自己英年早逝。或许在他看来,先解决外敌,等大事一毕,再回过头来管教太子也不算晚。实在没办法,等秦王宇文贽或其他皇子长大,还有选择的余地。只可惜,武帝最终没等到那一天。

长期高压的管教方式,不仅造成武帝父子的严重隔阂,这种隔阂又令本来品质就不好的太子产生了更加强烈的逆反情绪。他越是刻意自我抑制,日后若是爆发出来,就越要得到更多的补偿,这对国家来说是灾难性的。宣帝即位后,马上暴露出本性。武帝殡殓期间,他便开始肆行奢欲。武帝刚刚下葬,还没有过完法定的守丧期,宣帝便命天下除去丧服。京兆尹乐运上书切谏,宣帝不予理睬。

武帝驾崩,宣帝乱政,看宣帝骄奢淫逸生活

周乐器

宣帝具备了昏君的很多特征,例如荒淫无度。宣帝喜好声乐,日夜欢娱,从不止歇。郑译为了讨好宣帝,搜集原北齐后主的玩意,诸如鱼龙烂漫、俳优百戏、山车、巨象、拔井、种瓜、杀马、剥驴等诸般游戏之物,重现于北周皇宫。任何一个有一点历史责任感和敏锐性的皇帝,对这类亡国之物都会敬而远之,可宣帝不仅不排斥,还乐在其中。为了满足淫欲,宣帝大搜天下美女,下令仪同以上官员女儿不得擅自出嫁,让他挑选充实后宫才可以嫁人,闹得京中大小官员怨声载道。杞国公宇文亮出征南陈期间,他的儿媳被宣帝逼而奸之,宇文亮生恐因此被皇帝治罪,便举兵,幸亏当时有老将韦孝宽坐镇才没酿成严重后果。宣帝一反武帝俭朴的作风,大事营建,奢求无已。为了建造洛阳宫,他下令把府兵十二丁制复改为八丁制,府兵一年番上期限由30天增加到45天,各军府无不骚然。

武帝驾崩,宣帝乱政,看宣帝骄奢淫逸生活

洛阳

即位第二年,即579年,宣帝为了方便享乐,把帝位传给太子宇文衍,自称天元皇帝,所居住的皇宫称为天台。百官到天台朝见,必须先斋戒沐浴以示尊敬。但即使这样,大臣们有事要上奏时也很难见到宣帝。宣帝只要一入后宫,就通宵达旦地淫乐,数天不再露面。不管多么紧急的事,大臣们都只能通过宦官代为传递。

武帝驾崩,宣帝乱政,看宣帝骄奢淫逸生活

乐器

在用人方面,宣帝的失策令人发指。诸葛亮云:“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他一即位便将郑译越级提拔为开府、内史下大夫,刘蚄、郑译、王端等人把持了宣帝周围所有大事,这与北齐后主末期的“三贵”何其相似。如果只是这样,或许国家大事还不至于立即转坏,毕竟宣帝还保持着对群臣的强大威慑。宣帝上位后,借助其父留下的强有力的君权,不计后果地杀人立威。他的第一个对象,就是齐王宇文宪。齐王宇文宪,经过几次大战的功勋,在朝中奠定了无与伦比的威望。此时宗室诸王以宇文宪为最长,理论上他拥有废立皇帝的建议权。主弱臣强,废昏立明,叔篡侄位,这种事南北朝几乎代代皆有。这令年轻的宣帝如芒在背。

武帝驾崩,宣帝乱政,看宣帝骄奢淫逸生活

周-鼎

宇文宪在武帝朝时就想急流勇退,稽胡叛乱时武帝派他挂帅出征,宇文宪托病不去,却被武帝训斥一番,最后不得不硬着头皮统兵出征。这位战则必胜的齐王赢得了上自武帝下自诸臣的一致认可,他深刻地意识到了这种现状的危害。武帝暴崩后,在京诸王似乎出现了一些异动,是以宣帝出于巩固帝位的政治需求,刚刚处理完武帝的丧事,便以雷霆手段对付宇文宪。

武帝驾崩,宣帝乱政,看宣帝骄奢淫逸生活

胡人雕像

宣帝深知宇文宪在朝中的威望,不敢公开宣布齐王的罪状,他效仿当年武帝除宇文护的故智,派宇文孝伯召宇文宪入宫杀之。宇文孝伯苦苦哀请宣帝不要无故诛杀栋梁之臣,宣帝不听,便与刘昉、郑译、王端商议,派于智罗织宇文宪的罪名。后来以诏封诸王为三公为名,召宇文宪进宫。为了把宇文宪骗进宫中,宣帝特意让宇文孝伯去召宇文宪。宣政元年六月甲子,宇文宪进宫见帝,一见殿门就被力士绑缚,他力陈无罪,宣帝让于智出面对质。宇文宪目光如炬辞气不挠,在场的人劝他说:“以王今日事势,何用多言?”宇文宪掷笏于地,被缢死于宫中。笔者每读史至此,都不禁扼腕叹息。宇文宪英姿奋发,智勇兼备,谦和恭顺,胸怀大气,是北周最杰出的将帅,也是堪称柱石的社稷之臣,他虽然功高震主,却从无篡逆之心,猝遭横死,实在可悲可叹。

总结

杀宇文宪后,一定程度上起到震慑诸臣的作用。宣帝趁势连杀宇文孝伯、尉迟运、宇文神举、王轨等大臣,这些人都曾在武帝面前说过太子的不是。偏偏他们又都是当朝最有能力、有忠心的骨干之臣,杀了他们,无疑极大削弱了皇帝的支持力量,造成勋贵大臣们进一步离心,为杨坚篡权埋下了伏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