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临死前曾说,满足一要求便投降,忽必烈为何还下决心杀之?

邱喜辉


文天祥的忠义是为国为民,绝不是为了腐朽的国君。因此,他在被擒后,从来没有想过投降,也没有提过任何条件。有感于这种忠贞不二的气节,忽必烈准备放了他,但总有一些鸡肠狗肚的汉奸,自己无耻的投降了却也容不下他人的忠义。



文天祥20岁中状元,23岁入朝为官,但当时由于贾似道祸乱朝纲,所以其正直的性格经常遭到打击。

公元1275年,文天祥入京勤王,为了扭转败局,文天祥针砭时弊,指出了赵匡胤当年吸取五代时期军阀割据的教训,消除了藩镇,所以致使军力不振。如今再不改革,必将会使国家陷入外敌之手,所以文天祥建议将天下分为四镇,分别设置都督来统帅各镇。

看到这个政策,很多人都明白,一旦腐朽的宋廷放权,天下很可能会易主,但不放权,宋廷也会被蒙古人消灭。

陷入危亡的宋廷可能是与后世慈禧“宁予外敌,勿予家奴”的想法相同,所以否定了文天祥的建议。

很快,宋廷准备向元朝求和,于是派遣了文天祥出使元廷。文天祥会见元朝丞相伯颜时,据理力争,怒斥伯颜,因此被伯颜囚禁。



公元1276年二月,宋廷投降,太皇太后谢道清、宋恭帝赵显向元廷奉上玉玺,临安府因此破城。

此时的文天祥正好逃脱元朝牢笼,开始在东南方向抵抗元军的进攻。在抗元的路上,文天祥的妻妾儿女都成了俘虏,但他从来没有想过投降。

公元1278年,张弘范率领军进攻潮阳,在五坡岭生擒文天祥。

文天祥被押往张弘范营帐时,左右皆逼迫文天祥行跪拜之礼,但文天祥誓死不屈,因此赢得了张弘范的尊重,被张弘范引为宾客。



张弘范知道文天祥在汉人心中的地位,所以想请文天祥劝降还在崖山抵抗的宋将张世杰。文天祥听后断然拒绝,并且写下了这首千古名诗《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看到这里,张弘范也不在勉强,而且还把文天祥的诗句保存了起来。

崖山之战结束后,张弘范劝说文天祥,如果投降,像侍奉宋朝那样侍奉皇帝(忽必烈),必可为丞相。

文天祥听后不为所动,所以张弘范将文天祥送往了当时的北京——元大都。



到了元大都,忽必烈下令优待文天祥,因为文天祥代表着汉族的人心,如果他能够投降,更能体现元朝的正统性。

为了劝说文天祥投降,忽必烈派出了一波接一波的人。

第一个出马的是南宋降臣王积翁,经过交谈,文天祥根本就不同意投降,他对王积翁说;

国亡,吾分一死矣。傥缘宽假,得以黄冠归故乡,他日以方外备顾问,可也。

国家灭亡,文天祥只求一死,如果侥幸获得宽赦,便以道士回归故乡,或许将来可以作为世俗之外的人当做顾问。



看到劝说无望,王积翁联络了一些人,请求忽必烈放了文天祥,忽必烈心中也同意了王积翁提议。但本着死马当作活马医的想法,忽必烈又接连派出了几个人。

一个是投降的宋恭帝。文天祥见到宋恭帝后,对着宋恭帝行了君臣之礼,之后说到君臣缘分已尽。所以宋恭帝劝说失败。

下一个出马的是元朝丞相阿合马,阿合马以武器逼迫文天祥投降。但此时的文天祥已经抱着必死的决心,所以,阿合马也无功而返了。

最后,文天祥被擒的女儿写信了,诉说了自己的悲惨处境。文天祥清楚,如果自己投降,那么妻女的生活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文天祥还是流着泪拒绝了,回信说,让女儿好好活着,做一个好百姓,爹爹无法保护你们了。



所有人劝说无效,忽必烈亲自出马,许诺只要文天祥投降,便可以做元朝宰相。但文天祥回道:“天祥身受宋恩,身为宰相,如何能侍二主,只愿一死。”

说到这儿,忽必烈软下了心,准备放文天祥做一个道士,但这时一个鸡肠狗肚的汉奸站了出来,这个人就是留梦炎,同样是南宋末年的状元宰相,他说;

天祥出,复号召江南,置吾十人于何地!

倘若把文天祥放了,他在江南号召百姓反抗朝廷,我们几个人又将置于何地。

经过汉奸留梦炎的劝说,忽必烈最终处死了文天祥。


我是越关


历史上真实的文天祥之死,可能要出乎大家的意料——

文天祥根本不想死,也根本没把自己当成什么“民族英雄”。

中学历史课本中的文天祥,似乎是个为汉族命运誓死决绝降元的刚烈形象,真实情况可并非如此。

在文天祥的时代,并没有汉族这个说法。文天祥本人,也不持任何民族主义立场。他对元朝的抗拒,主要是由于本人受过正统的儒家教育,是个有忠君思想的士大夫。

因此,文天祥拒绝元朝的招抚,是由于他是元朝遗臣,本身就不宜出仕新朝。

文天祥只求元朝别让他当官,其他做啥都行。

这在史料中可是有很多证据的。

像是《宋史》就记载道,元世祖忽必烈派王积翁劝说文天祥时,他竟然回答道:

国亡,吾分一死矣。傥缘宽假,得以黄冠归故乡,他日以方外备顾问,可也。若遽官之,非直亡国之大夫不可与图存,举其平生而尽弃之,将焉用我?

这段话中有两个关键语句:

①傥缘宽假,得以黄冠归故乡,他日以方外备顾问。

意思是:只要别让我当官,我甘愿当一个被元朝蒙古人统治的顺民。只要元朝朝廷对我文天祥有需要,我愿意当个顾问啥的。

②若遽官之,非直亡国之大夫不可与图存。

意思是:如果一定要让我文天祥当官,我一个士大夫只能一死了之了。

换言之,文天祥只是不想当官。只要不当官,就守住了士大夫的忠君体统,给元朝出谋划策当顾问也无所谓。

除此以外,文天祥还有两个弟弟,他在死前曾给弟弟文天璧写信,明确支持弟弟去做元朝的官员,是为:

我以忠死,仲以孝仕,季也其隐。


HuiNanHistory


忽必烈直到文天祥临死前也没下定决心要杀他,文天祥也不是在临死前提的要求,而是在其被抓不久以后提的,这个时间与他的死之间相差了差不多有四年。


两次自杀未遂

1277年12月,文天祥兵败被俘。,趁机吞食脑子(过量食用可致死),以求自杀,但可惜,并没有死,随后,文天祥被押解去见元军将领张弘范。张弘范企图劝降文天祥,让其劝降其战略伙伴张世杰,被文天祥多次拒绝,最后还写了《过零丁洋》出来“交差”,“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言传诵至今。

随后,文天祥又被押解至燕京(即今北京),在路上,文天祥八天八夜未吃饭,以图自杀,结果又一次活了下来,“既不畏死,何以畏生”,于是,文天祥又开始恢复吃饭。

“投降”条件

元世祖忽必烈想要更多有才能的南宋官员为他所用,而身为丞相的文天祥自然是他的首选,文天祥在看到忽必烈的招降圣旨后,提出了他“投降”的条件。

“国家亡了,我唯有一死以报国。倘若被宽赦,得以道士的身份返回故乡,他日倒是可以以世俗之外的身份作为顾问。假如马上许以高官,岂不尽弃平生之抱负。”

"国亡,吾分一死矣。傥缘宽假,得以黄冠归故乡,他日以方外备顾问,可也。若遽官之,非直亡国之大夫不可与图存,举其平生而尽弃之,将焉用我?"——《宋史》

虽然有不少大臣为文天祥求情,放他回乡为道士,但也有人提出文天祥一旦回到江南,号召抗元力量,又是一大威胁,最终此事也只能作罢。文天祥在燕京一共呆了三年,忽必烈也知道他英勇不屈,便也动了放了他的心思,可是碰巧又遇到江南有人借文天祥起兵,没办法,只得继续关着文天祥了。

文天祥之死

1282年,元朝廷又来问文天祥,“汝何愿?”文天祥答:承蒙宋恩,身为宰相,此生不愿奉二姓,愿赐一死则足矣。“

可是元世祖忽必烈仍然没有下定决心,杀还是不杀。一会儿诏令要杀,一会儿又诏令阻止,只不过,就在这诏令之间,文天祥已经从容赴死了,终年四十七岁。

其衣服中留有绝命诗一首:”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想来,当初文天祥提出回乡做道士,也只会是权宜之计,一旦得脱,便会如蒙元所想,去往江南,振臂一呼,四方响应,再欣抗元浪潮。只叹未能如愿,还要被一些居心叵测之人拿来嘲讽,真不值也。


水一白聊历史


我们首先要清楚一个概念,那就是遗民这个群体。遗民通常是指旧王朝灭亡后不愿臣服于新朝统治的人群,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隐居山林田园、不奉新朝的行政命令,不食新朝俸禄。大多数遗民基本都属于前朝官僚、知识分子。

最早的遗民应该是属于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他们隐居于首阳山,以采薇为食,最终双双饿死,留下传唱千年采薇歌,讲诉着他们对故国的忠贞。

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后世遗民均以伯夷叔齐为典范,即便是态度软化也仅仅是在新朝需要时候出山,以布衣的身份参与决策,事成之后继续归隐。

文天祥想要的就是这种状态,他被俘后就曾经表示,他接受了南宋灭亡、大元统一区夏的现实,自己作为南宋丞相,不愿侍奉二主,想要隐逸山林,有需要再出山帮忙,帮完了忙继续归隐。

对于元朝来说,文天祥如果不能为元朝所用,那只能把他做掉。因为文天祥作为南宋丞相具备一定的号召力,如果把他放出去再继续组织反元,那大元的面子往哪搁?而且,文天祥也没想活,把他杀了正好成全他忠臣的名节。他给弟弟去信时候说:我以忠死,仲以孝仕,季也其隐。就是告诉他弟弟在元朝好好做官,延续家族香火,好让他的死忠无后顾之忧。

所以,文天祥求死是求仁得仁,并没有什么了不得的。因为历代遗民都是忠君的楷模,历朝历代都要受到表彰。而且,这也和儒家的政治主张相契合,儒家主张忠君,而历代遗民守节之举是现成的样板,所以遗民在历朝历代都被儒家所颂扬,而历朝历代得君主都愿意颂扬这些遗民,好让天下人都忠于自己。

所以说,文天祥放在其所处的时代是宰正常不过的,放在今天则是过时。

全文完


北洋海军炮手


忽必烈是有放了文天祥的想法,但是,叛宋的汉奸却非要他死。

在说文天祥这件事前,我们先说两个“汉奸”!

在战场上,为国捐的的人又很多。一时兴起,激情澎湃时舍身取义的也大有人在。但是,像文天祥这样,忍受住时间考验,最终慷慨赴死的,真是世间少有的英雄!


汪精卫是近代史上最大的汉奸,但是,他不是一开始就想当汉奸的。汪精卫年轻的时候,也是爱国的革命者。在他27岁的时候,他曾策划谋杀清朝的摄政王载沣。他的妻子陈璧君,就是被他的英雄举动感动了,在他行刺的前一天“献身”给他。此时,汪精卫夫妻都还是爱国革命者。

可是,等到1938年,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以后,汪精卫夫妻竟然一起投日了。。。两人经河内逃往上海。1940年,汪精卫组建了伪国民政府,夫妻二人一起给日本人当狗。

洪承畴在被皇太极俘获之前,是明朝的蓟辽总督。刚被抓住时,洪承畴也是一脸正气,绝食数日,拒不肯降,要为大明“舍身取义”。还把来劝降的官员都给骂走了。

据说,后来他见到孝庄太后以后,不知为何,忽然想通了,投降了满清。要知道,此时的大明还以为洪承畴战死了,正在为他进行哀悼。洪承畴后来也被清朝乾隆皇帝列入《贰臣传》!

文天祥是有机会被放走的,但是,被汉奸搅黄了。可是,我觉得就算是忽必烈放了他,他回去以后照样会起兵反元。

文天祥被俘以后,绝食八天。很多投降元朝的宋官都来劝他,都被骂走了。宋朝的状元宰相留梦炎来劝文天祥,结果被文天祥骂“无父无君”!留梦炎因此怀恨在心。后来,忽必烈派人问文天祥如何才肯降。

文天祥答复:"国家亡了,我只能一死报国。倘若因为宽赦,能以道士回归故乡,他日以世俗之外的身份作为顾问,还可以。假如立即给以高官,不仅亡国的大夫不可以此求生存,而且把自己平生的全部抱负抛弃,那么任用我有什么用呢?"

忽必烈在原来的宋朝官员劝说下,也有放他走的意思。可是,就在此时,留梦炎提出反对意见:"文天祥放出后,又在江南号召抗元,置我十人于何地?"

(我相信,文天祥回去以后,就算是不起兵反元,也不会再回来效忠元朝的。)

因此,忽必烈没有放了文天祥,还是把他继续关在监狱了。这一关就是三年多,文天祥依然不投降元朝!在这三年里,民间经常有人假借宋朝皇帝和文天祥名义造反。

后来,忽必烈犹豫再三之间,同意了文天祥“赐我一死”的请求。不过,忽必烈马上就后悔了,又下诏阻止行刑。可惜,晚了一步,文天祥已经被杀。

文天祥在刑场上从容不迫,问明哪里是南方后,对着南方叩头三次。然后,慷慨就义。其衣服上有遗言: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文天祥被俘三年多都不投降,坦然选择慷慨就义。真是真英雄、大丈夫。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这么问真是其心可诛啊!文天祥是自愿要求被处死,在文天祥临上刑场时特别从容不迫,对狱中吏卒说:“我的事完了。”向南跪拜后被处死。

从容殉国:

文天祥在路上,八天没有吃饭,没有死,才又吃饭。到达燕京,馆舍侍员殷勤、陈设奢豪,文天祥没有入睡,坐待天亮。于是移送兵马司,令士卒监守他。当时忽必烈多次搜求有才能的南宋官员,王积翁说:“南宋人中没有谁比得上文天祥的。”

至元十九年(1282),福建有一僧人说土星冒犯帝坐星,怀疑有变乱。不久,中山有一狂人自称“宋主”,有兵千人,想救出文天祥。京城也有未署名的书信,说某日火烧蓑城苇,率领两侧翼的士兵作乱,丞相就没有忧虑了。

当时大盗刚刚暗杀了元朝左丞相阿合马,于是命令撤除城苇,迁徙瀛国公及宋宗室到开平,元朝廷怀疑信上说的丞相就是文天祥。元廷召见文天祥告谕说:“你有什么愿望?”文天祥回答说:“天祥深受宋朝的恩德,身为宰相,哪能侍奉二姓,愿赐我一死就满足了。”

然而忽必烈还不忍心,急忙挥手要他退去。有的说应该答应文天祥的要求,诏令可以。不一会儿又下诏加以阻止,文天祥已死了。文天祥临上刑场时特别从容不迫,对狱中吏卒说:“我的事完了。”向南跪拜后被处死。

几天以后,他的妻子欧阳氏收拾他的尸体,面部如活的一样,终年四十七岁。他的衣服中有赞文说:“孔子说成仁,孟子说取义,只有忠义至尽,仁也就做到了。读圣贤的书,所学习的是什么呢?自今以后,可算是问心无愧了。”


金鳞31


论及文人风骨,必谈文天祥,他可谓是古代知识分子中的一个标杆人物。南宋末年文天祥被元军俘虏长达三年,期间多次被威逼利诱劝其投降,甚至被忽必烈许以宰相之位来劝降,但文天祥宁死不屈。文天祥虽然最终以死明志,可是他却曾提出过极易被满足的条件,只待忽必烈答应,就可以投降,但为何最终还是被杀?

在元军初入中原时忽必烈求贤若渴,他曾多次寻求才能卓绝之官。王积翁向忽必烈力荐文天祥,表示整个南宋都无人出其右。忽必烈大为震撼,便派他去劝降文天祥。此时的文天祥虽然被元军锦衣玉食地供奉,但他却经常静坐一夜,身体已经是强弩之末。

面对王积翁的劝说,文天祥回复,国破家亡只能以死报国,不可以将自己的抱负置之度外。除非有宽赦,让他可以做江湖道士回归故里,脱离俗世,才能给元作为顾问。王积翁等前朝旧臣极力劝说忽必烈答应此事,但曾在劝降时被文天祥训斥过的留梦炎却坚决不同意,加之有人以他之前起兵抗元一事作为借口,忽必烈最终没有答应。

其实忽必烈本人还是十分惜才的,文天祥最后一心求死,忽必烈答应后还于心不忍,想再下诏阻拦,可惜文天祥已死。既然忽必烈如此看重文天祥,文天祥又好不容易有机会可以让他为己用,他为何却闭口不应呢?只是为了大臣的几句话吗?

首先文天祥此人生而正直,为元所用的可能性极低。文天祥自小就对欧阳修等以“忠”为谥号的大臣羡慕不已,立志跻身其中。后来入朝为官,当时贾似道把握朝政,横行霸道。宋度宗在去祭祀时,恰逢雨天,胡贵妃的父亲就建议皇帝回宫。此举却让贾似道心怀不满,他借口告老还乡来要挟皇帝。皇帝无奈,只能让胡贵妃削发为尼,贾似道这才让步。

文天祥听闻此事便写制诰讽刺贾似道,被贾似道怀恨在心,多次找人弹劾打压他。但文天祥仍然坚持自我,效忠于君,无愧于民。后来元军入侵,长江上游已经告急,也是文天祥率兵勤王。被俘后能坚持三年不屈服,可见文天祥之风骨。这样的人不惧各种危险,也不被利益诱惑,不可能投敌叛国。忽必烈明白,即使释放文天祥,他也不太可能为自己所用。

那就带来了下面的问题,文天祥被释放后,很有可能再度抗元。一个德高望重之人,他的号召力是惊人的。更何况在所谓的“异族入侵”的时候,一旦文天祥起兵必是民心所向。起初宋朝命各路兵马勤王时,就是文天祥号召各路英雄豪杰,短时间内便聚集了万人之多。他散尽家财作为军备之用,凡是与亲友论及国家大事,便泣不成声。

就算是投降元军的人,都不得不佩服文天祥的忠义,不忍心与他针锋相对。这种能让内部凝聚,让敌人佩服的人,一旦放回就是元朝的隐患。忽必烈虽然惜才,却不愿意自掘坟墓,只能感叹道不同,不相为谋。

综上所述,文天祥的投降条件看似是降,其实还是隐含对故国的深刻眷恋。只可惜这样一位英雄人物生不逢时,不过也是这等乱世,才有机会成就这等英雄,他称得上是几千年中国人坚持风骨的一个缩影。


邓海春


遭叛徒出卖被捕

1278年十二月的一天,文天祥部正在潮阳的五坡岭(现汕尾市海丰县城北郊五坡岭)做饭,此时叛徒陈懿正引着大队元军赶来。他们顺着炊烟的方向迅速包围了五坡岭,文天祥部措手不及,全部被俘,文天祥也被元军千户王惟义抓住。文天祥吞食脑子(即龙脑),但没有死。

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二月的一天晚上,由于元军的紧逼,陆秀夫背着卫王赴海而死。至此,南宋灭亡。

小人作祟,释放文天祥受阻

宋亡后,忽必烈派人召降文天祥,并许以宰相之位。但文天祥说:

“国家亡了,我只能一死报国。倘若因为宽赦,能以道士回归故乡,他日以世俗之外的身份作为顾问,还可以。假如立即给以高官,不仅亡国的大夫不可以此求生存,而且把自己平生的全部抱负抛弃,那么任用我有什么用呢?”

1、汉奸留梦炎害怕威胁其位置,反对释放文天祥

忽必烈有意释放文天祥,但投降元朝的汉奸留梦炎不同意,他对忽必烈说:“文天祥放出去后,又会在江南地区号召人们抗元,置我十人于何地?”释放文天祥之事就此作罢。

2、阴谋论出现(大概率是汉奸制造的谣言)

元十九年,中山有一狂人自称“宋主”,有兵千人,想救出文天祥。京城也有未署名的书信,说某日火烧蓑城苇,率领两侧翼的士兵作乱,丞相就没有忧虑了。当时大盗刚刚暗杀了元朝左丞相阿合马,元朝廷怀疑信上说的丞相就是文天祥。

以上两点就是忽必烈最终不释放文天祥的原因。


殉国

元廷召见文天祥告谕说:“你有什么愿望?”文天祥回答说:“天祥深受宋朝的恩德,身为宰相,哪能侍奉二姓,愿赐我一死就满足了。遂从容殉国。


扬生解史


文天祥是南宋未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民族英雄,他在英勇就义时写的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身报国大义凛然宁死不屈铮铮铁骨的精神,令人荡气回肠可歌可泣的壮举表现出英雄的气节和爱国情怀深深融入世代人血液情感之中以此为坐标榜样力量激励鼓舞后人忠于民族报效祖国凌云壮志,在元军顺江而下之际文天祥变卖家产充军费积极组织各路人马抗击元军辗转广东多地与元军交战,终因寡不敌众兵败被元军所俘元军主将让文天祥规劝南宋大将张世杰率军归顺元军被文天祥断然拒绝被押解京师,忽必烈为能迅速平定南宋军民抗元义士对文天祥百般劝降利诱文天祥以一臣不侍二姓回绝了忽必烈,文天祥对南宋从小:到大赤城眷恋和情怀都难以割舍和泯灭有国才有家无论高管厚禄都丝豪改变动摇文天祥对南宋满腔热血爱国情真文天祥仍坚贞不屈选择了舍生取义慷慨就义的报国之心让南宋军民矢志不渝坚持到底决心和意志让南宋重新振作重现光芒辉煌。至于什么投降条件是为了政治需要添写的吧,正是有了文天祥民族英雄的精神也使我们在抗日战争抗美援朝中也激发我们民族爱国奋战的精神和斗志和胜利的信心。


用户7489047083528


这种说法至少是以讹传讹。宋史文天祥传里的记载是这样的,元世祖派人劝降,文天祥说,”国亡,吾分一死矣。傥缘宽假,得以黄冠归故乡,他日以方外备顾问,可也。若遽官之,非直亡国之大夫不可与图存,举其平生而尽弃之,将焉用我。”把这段话掐头去尾作为文天祥有投降之意的证据,不知是何居心?

文天祥这段话的大概意思是,国家已经灭亡,我的职分就是一死。不过,如果让我出家为道人回到故乡,以后以出家人的身份来做顾问,也可以。但如果现在给我官做,一则哪有和亡国之臣商讨治理国家的道理?二则我这一辈子的所作所为都要被抛弃,那用我干啥子咧?这段话不能随意裁剪,否则就是耍流氓咯。

文天祥在回答中提出的可不是一个条件,而是好几个,一个是回家,又一个是出家为道人,不做官,再一个是现在不给元朝当顾问,是以后再说。文丞相提这三个条件,对元世祖可有点不地道,纯属忽悠人。他的想法显然是回江西吉安,招兵买马,再来讨元。此前降元的一些宋臣想建议忽必烈释放文天祥让他出家回故乡,但他们在征求降元的宋故丞相留梦炎的意见时被留拒绝,留某人看得很清楚,他说“天祥出,复号召江南,置吾十人于何地!”留不肯为文天祥说项,一个是怕惹祸,一个是文丞相当年在留降元后写诗骂过他,”龙首黄扉真一梦,梦回何面见江东”。

即便如此,忽必烈还关押了文天祥三年,试图劝降,直到最后有传言说有人要营救文天祥,忽必烈才下旨处死文天祥。文天祥要是怕死想投降,在大都关了三年,哪天不能投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