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历史上称王称霸的越国,为何没有被列为战国七雄呢?

一滴泪丶忘却一切


简单来说,是因为越国没能撑到秦灭六国。

战国七雄只包括两部分,秦国和六国,最终的结局是秦王政攻灭六国,建立大一统的秦朝,这七个终场角逐的选手,就被称作战国七雄,而越国、中山国、宋国等,都是在之前就被淘汰了。

越国为何会被淘汰?原因很简单,实力不足嘛,不过越国并不是一直实力不济,人家曾经也是阔过的。

战国第一场:春秋余韵,战国前奏

这一时期,活跃在华夏大地的国家数量仍然不少,最为强大的是四个,即齐晋楚越。

《墨子·节葬下》记载:“今之好战之国,齐晋楚越,四分天下而有之,墨子非攻,诸侯力征,南有楚越之王,而北有齐晋之君。”

越国最为风光出名的无疑是越王勾践时期,西施结局的谜团、卧薪尝胆的毅力和灭吴称霸的功业,都足以让人们产生好奇。但除了这一时期,越国的曝光度几近于无。

其实无论是在勾践之前还是之后,越国的国力都不算太弱,《管子》记载:“桓公曰:‘天下之国,莫强于越。今寡人欲北举事孤竹、离枝,恐越人之至,为此有道乎?’”

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齐桓公曾经跟得力大臣管仲商量过如何应对越国的威胁,巧合的是,越王勾践就是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当然,这是因为春秋五霸说法不同的缘故,现在比较主流的说法是两种,一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二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只有第二种才符合齐桓公跟约为勾践同台竞技。

在灭掉吴国后,勾践北上争霸,取得了不小的成果,越国在中原的影响力大大增强,还收留了被国内三桓驱逐的鲁哀公。

勾践去世后,后继者继续努力,越国实力继续增强,得以名列四强。

不过第一场的四强全都是假货,因为他们很快都走向了衰落,齐国权力由姜姓吕氏逐渐转向田氏;晋国也被卿大夫家族掏空,卿大夫家族之间的战争才是晋国主流,最终角逐出赵魏韩三家,其中以赵氏最强;楚国在春秋末期连都城都丢了,至今仍在恢复;日后统一天下的秦国更是完全没有强国的样子,连年乱政,日益衰弱。

还有越国,在勾践前465年去世后,越国陷入了数十年的内乱,三代接连发生弑君事件,史称“越人三弑其君”。

第一个弑君的是越王朱勾,他是勾践的曾孙,也是让越国成为四强的强大君主,在杀死父亲越王不寿后,朱勾开始了三十余年的执政时期,将越国推向顶峰,却也埋下了灭亡的伏笔。

战国第二场:强晋的沉沦与魏国的崛起

在朱勾接连对外征战,灭小国(滕国、郯国)、逼大国(齐国在南部修长城防御越国进攻)的时候,曾经的春秋第一强国——晋国,却在发生一些新的变化。

赵襄子去世后,赵氏陷入长期内乱,魏氏取而代之,成为三卿最强者,此时魏氏家主是前445年登上家主之位的魏文侯,在任内,魏文侯任命李悝变法,广泛选拔了乐羊、吴起、西门豹等名臣,魏国成为改革先锋,也享受到了改革福利,到前403年,周王正式册封韩赵魏三家为诸侯,三家分晋,战国七雄全部集齐。

在魏国成为诸侯的那段时间,越国处于越王翳统治,他是越王朱勾的儿子,也想继承霸业,奈何心有余而力不足,越国在他统治下不仅没能再次伟大,反而逐渐衰落了。

在继位初期,越王翳还曾发兵攻齐灭缯(依附齐国的小国),但到了在位后期(三十余年后),田齐已经度过草创期,被周天子册封为诸侯,楚国也已恢复不少实力,越国被齐楚夹击,中原霸权已成泡影,而且占领数十年的吴地仍然不稳,吴国旧贵族依然有所图谋,越王翳不得不迁都于吴(今苏州),加强对吴越地区的控制。

越王翳是第二位被弑的君,在他晚年,他的弟弟豫连续谋害三个王子,以夺取王位继承权,还想除掉太子诸咎。

诸咎担心自身被害,先发制人,驱逐叔叔豫,又发动宫廷政动,杀害父亲越王翳。不过没多久,诸咎就被越人诛杀,越国无主,陷入内乱。

越国内乱之际,潜藏的吴国势力开始抬头,吴地拥立之子错枝为王。越人不甘让吴人操纵,越国故地的卿大夫寺区率兵攻杀豫,随后废黜错枝,拥立越王翳之子之侯为越王。

之侯是第三位被弑的君,他被弟弟思弑杀,其弟无颛被拥立为越王。至此,越国内乱才告一段落,可接连上演的弑君弑父大剧牵连了太多越国权贵,也影响了国计民生,越国政局混乱、社会动荡、经济倒退,霸业继续衰落。

战国第三场:七雄崛起没落与败者退出

魏国的霸业持续了魏文侯、魏武侯、魏惠王三代人近百年,东收田齐小弟(田齐刚建立时依附魏国),西夺秦国河西,北灭中山国(后复国),南抗楚国,可谓雄极一时。

魏国的强大来源于变法,这自然引发其他国家的效仿,如齐国邹忌改革、韩国申不害变法、赵国赵烈侯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等,当然,最为成功的,无疑是秦国的商鞅变法。

经过变法改革后,这些国家的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提升最大的是秦国,其次是齐楚两国,秦国跟越国天高地远,搭不上边,齐国跟楚国才是致命的。

更要命的是,没有变法的越国仍然想要重振霸业,越王无颛将国都迁回故都会稽后,休养了十余年去世,其弟无疆继位,发兵攻打齐国,却被齐国忽悠去攻打楚国。

然而楚军却是早有准备,越军攻楚,反而成了羊入虎口,遭遇惨败,越王无疆被杀,越国大部被楚国吞并。

由于越王无疆生前没有明确指定王位继承人,越国残余并没能再次上演复国奇迹,反而是走向分裂,越王无疆的长子玉和次子蹄各以正统自居,纷纷建国,并沦为楚国附庸。

越国在战国时期曾有短暂的风光时期,与之相同的有宋国和中山国,宋国前286年被齐所灭,中山国前296年被赵所灭(第一次是魏,复国后被赵国消灭),他们都有接近七雄的实力,但都没有变法,也都没能撑到最后。

越国衰落被灭是个很漫长的过程,在此之间,魏国衰落了,秦国崛起了,齐楚崛起又衰落了,赵国也崛起了,于是乎,就有了秦赵之间的对决——长平之战!

这场战役以秦国惨胜告终,不久之后赵国在魏楚帮助下赢得邯郸之战的胜利,保住了国都,秦国没能灭掉赵国,但六国之中,再无能够单独抵抗秦国的强国。

战国第四场:七雄归一

这场决赛悬念比较小,秦国发起统一之战,自此扫六合,一统天下,至于越国,早已淹没在了历史的海洋之中。


平沙趣说历史


勾践已平吴,乃以兵北渡淮,与齐、晋诸侯会于徐州,致贡于周。周元王使人赐勾践胙,命为伯。

越王勾践在卧薪尝胆之后终于报了十年前的亡国之仇,随后勾践又北上与齐国和晋国等中原地区的传统强国会盟,而周元王也最终承认了越王勾践的霸主地位。越王勾践就是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位霸主。但是越国却没有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因为它很快就衰落了。

勾践去世之后,他的继承者可谓是一代不如一代,对外不断受到中原诸侯国的压制(在公元前378年迫于压力而迁都,放弃了中原争霸的机会),内部则一直动荡不安,特别是在王位继承人的问题上曾经爆发多次内乱。

越王无彊三十七年(前306年),越王曾经有志于北伐,与中原诸侯再次较量一下,但最终没能成功,其原因也很单纯——越王无彊本来想伐齐,但是齐威王却说:“楚国离你这么近你不去打,为啥要远征我大齐国啊?你舍近求远不太明智吧!”越王无彊一听有道理啊,所以他就放弃北伐齐国而是向西攻打楚国,但结果却是越国大败而回,越王无彊本人也被杀(于是越遂释齐而伐楚。楚威王兴兵而伐之,大败越,杀王无彊,尽取故吴地至浙江)。

越王无彊这次失败之后,越国就彻底的一蹶不振了——他被杀之前从未确立自己的继承人,于是越国在外患之中又增加了一层内乱,当时的情况是:“而越以此散,诸族子争立,或为王,或为君,滨于江南海上,服朝于楚。”

即,越王无彊之后的越国就分裂称了多个小国,并且必须靠臣服于传统强国才能立足,于是曾经强大的越国再也没有与中原争衡的机会,在整个战国时期都没有什么存在感。


国史通论


大家好,我是头条历史创作者“老罗侃史”,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历史上,普遍把三家分晋这个事件视为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线,这一年大概是公元前376年(韩魏赵三家正式瓜分晋国王室)。

而根据《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载:“於是越遂释齐而伐楚。楚威王兴兵而伐之,大败越,杀王无彊,尽取故吴地至浙江,北破齐於徐州。而越以此散,诸族子争立,或为王,或为君,滨於江南海上,服朝於楚。”

可见,在楚威王的时候,越国的大部分土地被楚国占领,越国的王室宗亲分崩离析,很多逃到了海上或海边等地,进入今天的福建,并且也朝服楚国,可以说这个国家几乎不存在了。而楚威王是在公元前329年去世的,离三家分晋只有40多年,离秦始皇统一六国(前221年)还有一百多年呢。

综上,越国这样一个在战国几乎没有存在感的国家,怎么能被列为战国七雄呢?

如果满意我的回答,敬请关注我的头条号,里面还有更多关于先秦历史的文章哦!


老罗侃史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是人们所耳熟能详的,然而越王勾践灭吴之后呢?为什么身为春秋时代最后一代霸主的越国未能入围战国七雄之列呢?事实上在刚进入战国时代的时候越国的国力还是比较强大的,以致于成书于春秋战国之交的《墨子》中明确记载着”今天下好战之国,齐、楚、晋、越“。那么这样一个春秋战国之交的强大国家为何会在战国争雄之中走向没落呢?越国在灭吴后的疆域横跨今天的浙江、江苏两省并向北延伸到山东琅琊及淮泗地区,按说这在春秋战国这种中小诸侯林立的时代不算小,要知道当年吴国就曾五次攻破楚国的国都,越国占据了吴国之地理应比吴国更为强大才是,然而楚国得以入围战国七雄而越国却没有。事实上勾践在灭吴之后将首都迁移到了琅琊地区,这一地区在今天山东省境内,已经靠近老牌大国齐国的疆界了。这一举动直接威胁了中原各国:在当时甚至有一些小国投靠了越国,越国甚至堪与晋国、楚国比肩。在战国的初期越国仍是与魏、楚、齐并列的天下四大强国,这时日后一统天下的秦国还排不上号。然而越国的衰败之迅速达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步——到战国中期随着秦、赵等国相继崛起,七雄在选择自己盟友时甚至考虑到了中山国和宋国这样的二流国家,但都没有考虑过曾一度称霸的越国。

表面上看战国和春秋一样都是诸侯割据争雄,那么为什么要将其划分为两个时代呢?事实上春秋和战国的主题是不同的:春秋时代的主题是争霸——诸侯国尽管架空了周天子的权力,然而实际上各国所要维护的仍是传统的周礼所规范的礼乐秩序,只不过礼乐制度的具体实施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了”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战国时代的主题是变法——各国竞相改革传统体制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这时各国已不再满足于当一个号令天下的盟主,而是纷纷将混一天下提上议事日程。春秋时代诸侯之间的争霸尽管也存在灭国战,但主流还是争夺霸权;然而到了战国时代列国之间的竞争实际上已是生死存亡之争。在这一时代列国相继变法改革:魏国有李悝变法、楚国有吴起变法、韩国有申不害变法、齐国有邹忌变法、赵国有胡服骑射、秦国有商鞅变法......一时间列国竞逐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那么这一时期的越国在干什么呢?很遗憾越国完全脱离了变法这个时代主题,仍处于旧制度的严重束缚之下,生产力和战斗力迟迟得不到释放。

事实上越国中衰的迹象在越国灭吴之后的全盛时期就表现出来了:志得意满的勾践不再锐意进取,并且将数百里的土地主动割让给楚国等诸侯国。特别是淮上之地的赠送,无异于表明越国就安心在吴越之地做一个土霸王。这种不思进取,远离中原先进文化、政治、军事、经济等制度的心态使得勾践变得日益刚愎自用。固守一隅之地的越国就此逐渐中断了与中原国家的交往,走上了一条闭关自守的道路,对其他国家的变法革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在勾践死后越国王室宗族经常发生内乱。尤其是在王朱勾发动政变弑君杀父篡位后,越国连续发生几代内乱弑君篡位的恶行,而这对于越国的国力无疑是巨大的内耗。从“诸咎之乱”后越国贵族间的互相残杀,造成越国政局混乱、社会动荡、经济倒退,越王勾践开创的霸业也走向衰落。伴随着越国王族的内乱,人才的匮乏也日益严重:在越王勾践以后越国再也没有出现什么雄才大略的君主,而在家天下的时代君主的水平对国家的发展无疑是至关重要。而且越国连续发生了多次弑君事件,一系列的政治动荡造成了人心浮动。战国时期各国争相笼络人才——例如苏秦、商鞅、孙膑、张仪、公孙衍、乐毅、申不害等大佬。但是由始至终越国再也没有拿得出手的人才。上无贤君下无能臣的国家怎能不衰败?事实上越国本身的地理位置就算不上好,越国君主的做法更使问题雪上加霜:吴越地区当时还是蛮荒地区。越国完全是依赖范蠡、文种等杰出人才的辅佐,制定了良好的战略规划,加之时运眷顾才成就霸业。越国的粮食产量、武器产量其实样样不及中原各国。时至战国中期秦国吞并了陕北和巴蜀地区,赵国则吞并中山国和草原地区,燕国选择向辽东发展。就连邻居楚国也选择向南方发展,但是越国没有扩张的空间:越国的东边是大海、西边是楚国、北边是齐国,当时越国绝对不会渡海征服日本。齐国和楚国都是强国,越国根本就吃不下这些国家。

到了勾践的六世孙越王无疆时代想要恢复勾践时代的越国霸业,于是兴师北伐齐国。齐威王田因齐派使者游说越王说:“越国不攻打楚国,从大处说不能称王,从小处说不能称霸。估计越国不攻楚国的原因,是因为得不到韩、魏两国的支持。韩、魏本来就不攻打楚国。韩国如攻打楚国,它的军队就会覆灭,将领就会被杀,那么叶、阳翟(韩国国都,今河南禹州)就危险;魏国如攻打楚国也如此,军队覆灭、将领被杀,陈、上蔡都不安定。所以韩、魏事奉越国,就不至于军队覆灭、将领被杀,汗马之劳也就不会显现,您为什么重视得到韩、魏的支持呢?”越王说:“我所要求韩、魏的并非是与楚军短兵相接、你死我活地斗,何况攻城围邑呢?我希望魏军聚集在大梁城下,齐军在南阳、莒练兵,聚结在常、郯边界,那么方城以外的楚军不再南下,淮、泗之间的楚军不再向东,商、於、析、郦、宗胡等地即中原通路西部地区的楚军不足以防备秦国,江南、泗上的楚军不足以抵御越国了。那么齐、秦、韩、魏四国就可以在楚国实现自己的愿望,这样韩、魏无须作战就能扩大疆土,无须耕种就能收获。现在韩、魏不这样做,却在黄河、华山之间互相攻伐,而为齐国和秦国所利用。所期待的韩、魏如此失策,怎么能依靠他们称王呢!”齐国使者说:“越国没有灭亡太侥幸了!我不看重他们使用智谋,因为那智谋就好像眼睛一样,虽然能见到毫毛却见不到自己的睫毛。今天君王知道韩魏失策了,却不知道自己的过错,这就是刚才比方的‘能见到毫毛却看不到自己睫毛的眼睛’之论了。君王所期望于韩魏的,并非是要他们的汗马功劳,也并非是与韩、魏联军联合,而是分散楚军的兵力。现在楚军兵力已分散了,何必有求于韩魏呢?”越王说:“怎么办?”使者说:“楚国三个大夫已分率所有军队,向北包围了曲沃、於中,直到无假关,战线总长为三千七百里,景翠的军队聚结到北部的鲁国、齐国、南阳,兵力还有超过这种分散的吗?况且君王所要求的是使晋、楚争斗;晋、楚不斗,越国不出兵,这就只知两个五却不知十了。这时不攻打楚国,我因此判断越王从大处说不想称王,从小处说不想称霸。再说,雠、庞、长沙是楚国盛产粮食的地区,竟泽陵是楚国盛产木材的地区。越国出兵打通无假关,这四个地方将不能再向郢都进献粮、材了。我听说过,图谋称王却不能称王,尽管如此,还可以称霸。然而不能称霸的,王道也就彻底丧失了。所以恳望您转而攻打楚国。”于是越王听从了齐国使者的建议,放弃齐国,攻打楚国。而楚威王则集中兵力迎击越军,大败越军,击杀了无疆,把原来吴国一直到浙江的土地全部攻下,然后在长江边在石头山(今南京清凉山)上建立金陵邑(今江苏南京)。接着,楚威王乘胜指挥大军讨伐齐国,进围徐州,与齐国大将申缚鏖战于泗水,进围徐州,大败申缚。越国经楚国这次打击,分崩离析,各王族子弟们相争权位,但最终都降服于楚。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越国早在允常(勾践之父)在位时代,就已经僭号称王。而其边境又甚为广阔,军事气力也不弱。直至越王无彊时代(?-前306年),越国还兴师北伐齐,西伐楚,与中国(华夏诸侯)争彊(通“强”)。可以说论综合实力,越国不在燕、韩之下,但为何越国却没有位列战国七雄呢?

起首,越国与华夏文明差别较年夜,故遭到排挤。楚国虽在年龄时代也曾自称戎狄,但楚国的文化却受华夏文明影响较深,且与华夏文明融会较深。至战国时代,楚国已经基础上接收了华夏地域的文明与礼节,而与华夏诸侯无异。但越国的焦点区域却位於江南,与华夏文明的接触较少,融会水平也极低。越人仍保存断发文身的习俗,且其说话与文字等方面都与华夏诸侯相往甚远,而不属於一个体系。故而,越国仍被华夏诸侯视为戎狄,而遭到了排挤。

再则,越国在并失落吴国之后,不单没有趁势向北方成长,反而“以淮上地与楚,回吴所侵宋地於宋,与鲁泗东方百里(当初吴国所并)”。越国之所以如斯做,是汲取了吴国消亡的教训。吴、越两国的基础都在江南,很难固守淮北之地。而越并吴,又是以小国并失落了年夜国,其统治也并不那么稳固,须要很长的时光与精神往化解吴人的仇怨与对抗。故而,越国不单没有趁势向北方成长,反而对照吴国有很年夜的退缩。致使越国的情况相对隔断,也很少介入华夏诸侯的事务,故而,不易被其他诸侯国所器重与采取。


第三,越国的式微与消亡的时光,也较山东六国要早的多。秦并山东六国,当时间点集中在前230年到前221年。而越国较东方六国要落伍得多,又多内哄。故而,越国的式微相对较早。而至楚怀王时代,楚国杀逝世越王无彊(前306年),尽取其地。越国的消亡要比东方六国早七八十年,故而,越国没有被挤进战国强国之列。


昌延二


很简单,因为越国没有陪秦国走到最后。可惜不是你,陪我到最后。所以说越国是不可能算在战国七雄之列的。

越国确实在春秋后期非常的强大,灭了吴国,又北进称霸,当时越国统治了包括今天的江苏,安徽,江西,浙江,上海等地,已经是和齐国接壤了。在越王勾践的带领下,越国一度成为了春秋末期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其实在战国初期的越国依然是很强大的,但是越国发生了好几代的内乱,导致国力衰弱,到了越王无疆的手里,想恢复昔日越国的荣光,但是自己偏偏又不是这块料,其实这个时候的越国还算是一个大国,但是无疆被齐国玩的团团转,本来去攻打齐国,但是竟然被齐国说的又去打楚国,结果越国大败,无疆被杀死,本来这个时候越国如果内部和睦的话还是有机会翻盘的,但是无疆死后各个儿子都争夺王位,结果是被楚国灭了。但是越人一直没有归顺楚国,在闽越一代一直建有国家。

这个时候的越国已经是不存在了,后面虽然都是越人的后裔建立了很多国家,但是势力太小了,一直到了秦始皇的时候,在这里设置了闽中郡,这些越王都被去了王号,然后归顺了秦国。

我们可以看到无疆去打齐国是在公元前306年,之后被楚国所灭,而战国时期一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才统一天下,所以说越国在战国中期的时候就被灭了,没有陪秦国走到最后,我们可以看到其他的战国七雄都是陪秦国走到了最后。,


中国历史研究所


对于东周的春秋时期,历史上有两套说法用来描述春秋五霸——一为《史记索隐》记载的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一为《荀子·王霸》上记载的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而其中越王勾践更是因其卧薪尝胆的典故而闻名,然而,在历史的记载中,仿佛关于越国的历史故事我们除了卧薪尝胆以外,再无耳熟能详的典故。

那么历史上在春秋时期称王称霸的越国,为何没有被列为战国七雄呢?

首先,越国其实并不是周朝分封的诸侯国,名义上也就评比不上战国七雄。实际上,越国的始祖是夏朝君主少康的庶子无余,可以说是大禹的直系后裔,成立于槐帝九年(前2032)。越国与当时的杞国、缯国、褒国等都是大禹的后裔子孙所分封的诸侯国。因此,在辈份上,周王室和越国同辈,战国七雄还是越国的小辈。在战国时期的越国和当时的蜀国、巴国等同辈,那时候都是华夏氏族之外的国家。

另外,越国本来就羸弱,国力难以比肩战国七雄。想当年,越王勾践为了能够雪耻,称霸中原,打败吴国。在勾践回国后,时刻不忘受辱的情景。于是卧薪尝胆数年:对内大力发展生产,储蓄国力,他身着粗布,顿顿粝食,亲力亲为跟百姓一起耕田播种。他的夫人带领妇女养蚕织布,发展生产。对外他采用大臣建议,贿赂吴王,麻痹对方;大量收购吴国粮食,使之粮库空虚;赠送木料,耗费吴国人力物力兴建宫殿;散布谣言,离间吴国君臣,施用美人计,消磨夫差精力,使其不问政事,同时杀害了伍子胥。

就这样辛辛苦苦发展了七年之久,在后来越王勾践十五年(前482)的攻吴之战中,勾践还是在趁吴王夫差兴兵参加黄池之会,把精锐的武力带出以后,才勉强攻入吴国。四年后,勾践再度率军攻打吴国,在笠泽之战三战三捷终于大败吴军主力。直到越王勾践二十四年(前473),才攻破吴都,迫使吴王夫差自尽,称霸中原,会齐、宋、晋、鲁等诸侯于徐州,同时迁都琅琊,成为了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

从勾践卧薪尝胆中可以看出,当时的越国国力是在不怎么样,一场战役备战需要长达七年的辛勤耕作,比之秦国这样一个西边的黄沙之地、北方燕国的苦寒之地尤为不及,就更加谈不上名列战国七雄了。

最后,当然是它灭亡得早,没能坚持到最后秦扫六合。不是被秦国干掉的诸侯国不配称作战国七雄。越王无彊三十七年(前306),越王无彊没有金刚钻却去揽瓷器活——他想要效法北方列国那样征伐中原,在中原地区也风光一把。于是越王发兵向北攻打时齐威王在位的齐国。齐王派遣齐使以“楚国分兵在列国争胜,国内空虚”为借口诱引越国伐楚。结果愚蠢没主见的越王无疆听从齐使的计策,掉头就去讨伐楚国。时楚威王早有灭越之心,曾派大臣昭滑到越国去调查了5年,准备充分。这恰好是块到嘴的肥肉,于是楚威王二话不说领军进攻越国,大败越军,杀死无疆。自此,越国并入楚国版图。

地处偏远、国力羸弱,国家早夭、名义不当等原因,曾经称王称霸的越国难以名列战国七雄。要想在战国时期拥有争夺天下的实力,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不断改革,不断发展国内生产力才是硬道理,越国的覆灭就是血淋淋的教训。


邓海春


其实,虽然没有“战国七雄”的名分,但作为“春秋最后一个霸主”的越国,一直到战国前期时,依然是响当当的超级大国。

春秋战国之交时,作为大禹的子孙,越王勾践踩着吴国成就霸业后,他也果断作出了重大决定:迁都琅琊。接下来的八十九年里,坐拥琅琊要地,势力渗透到中原大地的越国,更是战国早期惹不起的存在。《墨子》形容说“今天下好战之国,齐楚晋越”。俨然战国早期“四大强国”之一。而与越国“齐名”的齐国,更发出哀叹:越,猛虎也!

哀叹越国是“猛虎”的齐国,更遭到多次胖揍。特别是越王不光在位的三十六年里(公元前412年至公元前376年),齐国不但被越国打的割地求和,还屈辱的送上大批男女奴仆。在越王不光与齐鲁两国的会盟现场,鲁侯给越王驾着车,齐侯恭敬陪站一旁。套话剧《茶馆》的台词说:“两大强国侍候我一人儿”。实在无比拉风。

那“拉风”到这程度的越国,却为何与“战国七雄”名分无缘呢?因为别看这越国强的时候够横,衰落却也十分快。到战国中期时竟就找不到影儿。如此刺激的大起大落,主要也因三条原因。

一:放弃琅琊

越国在战国时代的霸业,以越王勾践公元前468年迁都琅琊为开始。凭着这优越的战略位置,越国才可以北揍齐国西怼楚国,不停的扩张霸业。

但缺点也显而易见,以琅琊为跳板北进中原的越国,等于是陷入到齐楚两强的夹击里。从越王勾践的亲外孙楚惠王在位起,楚国就趁越国鏖战齐国的机会,频频对江淮用兵,到楚惠王过世后不久,楚国更灭了越国的小弟莒国,兵锋直逼越国都城琅琊。

哪怕对手下败将齐国,越国的仗,也是越打越难。虽说战场上不太给力,但齐国毕竟经济发达,每次再大的损失,经过一段和平建设就能恢复过来。越国却不成,别看多年以来兵力强悍,可其治下的江淮乃至长江地区,当时全是老少边穷,经济条件相当差。战场上猛如虎,后劲也越来越不足。嚣张下的窘境,正如学问家庄子一针见血:(越国)虽猛虎也,而今已死矣。

偏偏战场上生猛的越国,外交政策也十分迟钝,长期以来的风格,就是能动手绝不吵吵。无论对齐国还是楚国,常见一言不合就开打。地处直面齐楚兵锋的琅琊地区,粮食物资都不能自给,还要千里迢迢从江南运输,越打胜仗越吃力。所以就是在“拉风”无比的越王不光时代,越国再次做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决定:放弃琅琊,迁都姑苏。

乍一看,放弃琅琊,可以躲避齐楚两国的兵锋,更可借长江天险避险。可如此一来,进取中原的跳板,也就拱手送人。北上中原?争霸天下?这路,越国自己给堵死了。

从迁都姑苏的那一刻起,越国的“超级大国”地位,也就打了折。争锋中原的威武,不复存在。

二:越国内乱

迁都姑苏的决定,虽说槽点满满,但也情有可原:越国家底不足,迁都至少是卸了大包袱。可问题是,为什么做了几十年的大国。越国的国力,怎么还这么不赶趟呢?更重要的原因,就是越国高层,多年来无休止的内耗。

其实,当中国历史进入到战国时代时,新兴的越国,正面临空前的历史机遇:秦国此时还羽翼未丰。北方老牌强国晋国,正陷入内乱瓜分里。齐国与楚国也是一堆麻烦。如果越国能抓住机会玩命发展,别说称王称霸,一统天下的可能性,也是十分大。

可越国高层的一出出内乱,却不停拖慢了越国的脚步。先是越王勾践的重孙子朱勾,就是靠杀了父亲越王不寿“上位”。虽说“政变上台”后,朱勾也不停向北拓疆,把越国版图推到极盛,可这“坏头”,遗患无穷。

所以,待到朱勾的儿子越王不光迁都姑苏三年后,大乱再次爆发:先是越王不光听信弟弟谗言,杀死自己三个儿子,太子诸咎愤然发动政变,又把越王不光杀死。而后越国战乱不停,诸咎死于战乱里,诸咎儿子错枝几年后被废,最后由越王不光另一个儿子无余登上王位。

这场“诸咎之乱”,庄子感慨说“三世弑其君”,王宫血流成河,战乱波及越国全境。然后无余在位十年后,又在政变里被杀,由无颛继承了王位。意图重振国威的无颛,将都城又搬回老家会稽,然后又进行了十八年励精图治。可是,经过前面一系列元气大伤的折腾,越国想要重现荣光,已是镜花水月。

三:变法图强的邻居

就在越国陷入无休止的内乱时,战国历史恰进入新阶段,各大强国纷纷变法图强,国力加速度发展。就算无颛等人奋起追赶,可内耗加发展良机的错失,已让他们不赶趟。

偏偏两大邻居齐国和楚国,都赶上了这变法春风。特别是楚国,当越国还是贵族分封制时,经过吴起变法的楚国,已建立强大中央集权,制度和国力遥遥领先。偏偏看不清形势的越王无疆,还要高调北伐中原,然后就被齐楚两国带进沟里:齐国派使节,鼓动越王无疆打楚国,早把越国当肥肉的楚威王呢?当然也是顺水推舟,一顿“反杀”把越国打的稀里哗啦。然后越王无疆被杀,越国大地,尽数被楚国吞并。

越国,这个战国早期曾震撼天下的超级大国,就这样划上句号。从内耗的伤害,到战略眼光与发展理念的偏差,越国“加速度”衰败的过程里,太多教训,值得深思。

参考资料:《战国策》《竹书纪年》《吕氏春秋》《庄子》


历史风云录


从各种资料来看,至少在战国中期,越国还拥有一定的实力

其实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春秋五霸一共有很多版本,其中两个版本比较流行,一个是《史记》中的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另一个是《荀子·王霸》中认为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再回到问题当中,为什么在春秋时期最后称霸的五霸之一越国,在战国时期为何没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实在是令人匪夷所思。

除了越国之外,还有《史记》版本中的宋国,也没有位列战国七雄。

很多人可能会认为越国在战国初期就被灭了,所以没有上榜,这是不对的,越国和宋国在战国时期存在很长时间,尤其是宋国,基本就是在战国后半期被齐国吞并的。

在战国初期,越国曾一度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讨伐齐国,可见实力的强大。

从《史记》中关于赵武灵王继位的情况来看,至少在战国中期,越国和宋国还是很有实力的,赵武灵王继位的时候,应该就算是战国中期了,当时魏、秦、楚、齐打起赵国的主意。

(看当时越国的地盘还是挺大的)

当时是魏国虽然已经开始衰落,但是也算是强国,除此之外就是战国三强秦、楚、齐了,可以说,这四个政权要是联合起来搞点事情,那还是轻而易举的,但是年轻时候的赵武灵王赵雍命令全国戒严,随时准备应战。在外交方面,赵雍联合韩、宋、越、娄烦等国形成一个小联盟,一同对抗强国入侵。

主要来说就是宋国牵制齐国,越国牵制楚国,韩国和赵国对付秦国和魏国,最终使得各国图灭赵国的野心没有达成。

由此来看至少当时越国还可以牵制一下楚国。

那么,越国为什么没有位列战国七雄呢?

主要还是看对战国七雄的评比,纵横认为,从越国在战国时期的存在时间,影响力,地理位置以及对战国发展的作用角度来说,越国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

必须要立国时间长

战国七雄最先被灭亡的国家是韩国,也就是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完成统一,一共就九年时间,这是最起码的标准。

(战国中期越国被灭)

越国是在公元前306年攻打楚国被反打,最终灭国,相比于越国来说,宋国存在时间更长,一直坚挺到公元前286年,比越国多挺了20年,然而也没有上榜,从这一点来说,还是未能陪跑全程。

必须要有一定的影响力

越国在春秋时期一直试图北上争霸,虽然最后完成了争霸,但是越王勾践死后,面对内部的矛盾无力解决,然后开始走下坡路。

战国初期,越国也一直想要秀自己的存在感,但是在齐国和楚国崛起的过程中,吴国贵族也有复仇的倾向,最终使得越国逐渐退出争霸的行列。

越国从"诸咎之乱"后,宫廷中不断上演弑君弑父的悲剧,越国贵族间的互相残杀,造成越国政局混乱、社会动荡、经济倒退。

七雄中最弱的两个国家,韩国和燕国虽然存在感弱一点,但是在当时也有一定的影响力,尤其是燕国联合五国击败齐国,在战国时期也是一件大事。

越国地理位置太偏,不利于其持续争霸

战国七雄中,实际存在感比较强的应该是中原各国,围绕赵魏韩的秦楚齐相互争霸,然而越国地处长江下游,不仅生产力不如其他国家,就连对外战争也都是处于不利状态。

公元前306年,越王无疆还想要北上攻打齐国秀一下存在感,后来决定攻打楚国,当时楚国也在北上征战,国内处于空虚状态,最后被越国一下子打败了。

(中国地势图,西高东低)

从地理位置上来说,越国攻打是仰攻,作战不利,而楚国打越国就是俯攻,相对来说更容易一些。

越国在战国时期没有进行变法图强措施

以纵横对战国的理解来看,战国和春秋存在本质的区别的地方就是,战国普遍进行变法,以增强自己的实力。

战国七雄之所以能够成为七雄就是因为都是通过变法来完成的,比如魏国魏文侯变法,秦国商鞅变法,楚国吴起变法,韩国申不害变法,齐国齐威王改革,赵国胡服骑射改革,燕国燕昭王改革。

(商鞅变法)

相比较而言,越国还是和春秋时期没有什么变化,新时代当然是新景象,越国显然有点落伍了,就从这一方面来说,也不够战国七雄的格。

综上,想要成为战国七雄,必然是最后陪跑到秦国统一之战的,另一方面要有足够的影响力,最后是否进行变法也是重要的考量。


史论纵横



越国不但是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个霸主。也是战国初期的四大强国之一:魏齐楚越。

曾经把诸侯打的满地找牙的越国,却迅速被衰落,最终被楚国所灭。

越国衰落的原因有三:

一、越王勾践兔死狗烹之后,再无顶尖人才为越国效力。这是越国衰落的最根本原因。可以说,是越王勾践葬送了越国。

二、越国地处荒蛮之地。被地域歧视。越王欲招贤重用墨子。被墨子拒绝。主张兼爱的墨子居然也地域歧视。

三、邻国纷纷变法图强。而越国不进则退。

这三个原因导致越国衰落,最终被楚国所灭。

由于越国被灭国较早,所以没有排进战国七雄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