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歷史上稱王稱霸的越國,為何沒有被列為戰國七雄呢?

一滴淚丶忘卻一切


簡單來說,是因為越國沒能撐到秦滅六國。

戰國七雄只包括兩部分,秦國和六國,最終的結局是秦王政攻滅六國,建立大一統的秦朝,這七個終場角逐的選手,就被稱作戰國七雄,而越國、中山國、宋國等,都是在之前就被淘汰了。

越國為何會被淘汰?原因很簡單,實力不足嘛,不過越國並不是一直實力不濟,人家曾經也是闊過的。

戰國第一場:春秋餘韻,戰國前奏

這一時期,活躍在華夏大地的國家數量仍然不少,最為強大的是四個,即齊晉楚越。

《墨子·節葬下》記載:“今之好戰之國,齊晉楚越,四分天下而有之,墨子非攻,諸侯力征,南有楚越之王,而北有齊晉之君。”

越國最為風光出名的無疑是越王勾踐時期,西施結局的謎團、臥薪嚐膽的毅力和滅吳稱霸的功業,都足以讓人們產生好奇。但除了這一時期,越國的曝光度幾近於無。

其實無論是在勾踐之前還是之後,越國的國力都不算太弱,《管子》記載:“桓公曰:‘天下之國,莫強於越。今寡人慾北舉事孤竹、離枝,恐越人之至,為此有道乎?’”

春秋時期第一位霸主齊桓公曾經跟得力大臣管仲商量過如何應對越國的威脅,巧合的是,越王勾踐就是春秋時期最後一位霸主,當然,這是因為春秋五霸說法不同的緣故,現在比較主流的說法是兩種,一是指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二是指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只有第二種才符合齊桓公跟約為勾踐同臺競技。

在滅掉吳國後,勾踐北上爭霸,取得了不小的成果,越國在中原的影響力大大增強,還收留了被國內三桓驅逐的魯哀公。

勾踐去世後,後繼者繼續努力,越國實力繼續增強,得以名列四強。

不過第一場的四強全都是假貨,因為他們很快都走向了衰落,齊國權力由姜姓呂氏逐漸轉向田氏;晉國也被卿大夫家族掏空,卿大夫家族之間的戰爭才是晉國主流,最終角逐出趙魏韓三家,其中以趙氏最強;楚國在春秋末期連都城都丟了,至今仍在恢復;日後統一天下的秦國更是完全沒有強國的樣子,連年亂政,日益衰弱。

還有越國,在勾踐前465年去世後,越國陷入了數十年的內亂,三代接連發生弒君事件,史稱“越人三弒其君”。

第一個弒君的是越王朱勾,他是勾踐的曾孫,也是讓越國成為四強的強大君主,在殺死父親越王不壽後,朱勾開始了三十餘年的執政時期,將越國推向頂峰,卻也埋下了滅亡的伏筆。

戰國第二場:強晉的沉淪與魏國的崛起

在朱勾接連對外征戰,滅小國(滕國、郯國)、逼大國(齊國在南部修長城防禦越國進攻)的時候,曾經的春秋第一強國——晉國,卻在發生一些新的變化。

趙襄子去世後,趙氏陷入長期內亂,魏氏取而代之,成為三卿最強者,此時魏氏家主是前445年登上家主之位的魏文侯,在任內,魏文侯任命李悝變法,廣泛選拔了樂羊、吳起、西門豹等名臣,魏國成為改革先鋒,也享受到了改革福利,到前403年,周王正式冊封韓趙魏三家為諸侯,三家分晉,戰國七雄全部集齊。

在魏國成為諸侯的那段時間,越國處於越王翳統治,他是越王朱勾的兒子,也想繼承霸業,奈何心有餘而力不足,越國在他統治下不僅沒能再次偉大,反而逐漸衰落了。

在繼位初期,越王翳還曾發兵攻齊滅繒(依附齊國的小國),但到了在位後期(三十餘年後),田齊已經度過草創期,被周天子冊封為諸侯,楚國也已恢復不少實力,越國被齊楚夾擊,中原霸權已成泡影,而且佔領數十年的吳地仍然不穩,吳國舊貴族依然有所圖謀,越王翳不得不遷都於吳(今蘇州),加強對吳越地區的控制。

越王翳是第二位被弒的君,在他晚年,他的弟弟豫連續謀害三個王子,以奪取王位繼承權,還想除掉太子諸咎。

諸咎擔心自身被害,先發制人,驅逐叔叔豫,又發動宮廷政動,殺害父親越王翳。不過沒多久,諸咎就被越人誅殺,越國無主,陷入內亂。

越國內亂之際,潛藏的吳國勢力開始抬頭,吳地擁立之子錯枝為王。越人不甘讓吳人操縱,越國故地的卿大夫寺區率兵攻殺豫,隨後廢黜錯枝,擁立越王翳之子之侯為越王。

之侯是第三位被弒的君,他被弟弟思弒殺,其弟無顓被擁立為越王。至此,越國內亂才告一段落,可接連上演的弒君弒父大劇牽連了太多越國權貴,也影響了國計民生,越國政局混亂、社會動盪、經濟倒退,霸業繼續衰落。

戰國第三場:七雄崛起沒落與敗者退出

魏國的霸業持續了魏文侯、魏武侯、魏惠王三代人近百年,東收田齊小弟(田齊剛建立時依附魏國),西奪秦國河西,北滅中山國(後復國),南抗楚國,可謂雄極一時。

魏國的強大來源於變法,這自然引發其他國家的效仿,如齊國鄒忌改革、韓國申不害變法、趙國趙烈侯變法、楚國吳起變法等,當然,最為成功的,無疑是秦國的商鞅變法。

經過變法改革後,這些國家的國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提升最大的是秦國,其次是齊楚兩國,秦國跟越國天高地遠,搭不上邊,齊國跟楚國才是致命的。

更要命的是,沒有變法的越國仍然想要重振霸業,越王無顓將國都遷回故都會稽後,休養了十餘年去世,其弟無疆繼位,發兵攻打齊國,卻被齊國忽悠去攻打楚國。

然而楚軍卻是早有準備,越軍攻楚,反而成了羊入虎口,遭遇慘敗,越王無疆被殺,越國大部被楚國吞併。

由於越王無疆生前沒有明確指定王位繼承人,越國殘餘並沒能再次上演復國奇蹟,反而是走向分裂,越王無疆的長子玉和次子蹄各以正統自居,紛紛建國,並淪為楚國附庸。

越國在戰國時期曾有短暫的風光時期,與之相同的有宋國和中山國,宋國前286年被齊所滅,中山國前296年被趙所滅(第一次是魏,復國後被趙國消滅),他們都有接近七雄的實力,但都沒有變法,也都沒能撐到最後。

越國衰落被滅是個很漫長的過程,在此之間,魏國衰落了,秦國崛起了,齊楚崛起又衰落了,趙國也崛起了,於是乎,就有了秦趙之間的對決——長平之戰!

這場戰役以秦國慘勝告終,不久之後趙國在魏楚幫助下贏得邯鄲之戰的勝利,保住了國都,秦國沒能滅掉趙國,但六國之中,再無能夠單獨抵抗秦國的強國。

戰國第四場:七雄歸一

這場決賽懸念比較小,秦國發起統一之戰,自此掃六合,一統天下,至於越國,早已淹沒在了歷史的海洋之中。


平沙趣說歷史


勾踐已平吳,乃以兵北渡淮,與齊、晉諸侯會於徐州,致貢於周。周元王使人賜勾踐胙,命為伯。

越王勾踐在臥薪嚐膽之後終於報了十年前的亡國之仇,隨後勾踐又北上與齊國和晉國等中原地區的傳統強國會盟,而周元王也最終承認了越王勾踐的霸主地位。越王勾踐就是春秋時期的最後一位霸主。但是越國卻沒有成為“戰國七雄”之一,因為它很快就衰落了。

勾踐去世之後,他的繼承者可謂是一代不如一代,對外不斷受到中原諸侯國的壓制(在公元前378年迫於壓力而遷都,放棄了中原爭霸的機會),內部則一直動盪不安,特別是在王位繼承人的問題上曾經爆發多次內亂。

越王無彊三十七年(前306年),越王曾經有志於北伐,與中原諸侯再次較量一下,但最終沒能成功,其原因也很單純——越王無彊本來想伐齊,但是齊威王卻說:“楚國離你這麼近你不去打,為啥要遠征我大齊國啊?你捨近求遠不太明智吧!”越王無彊一聽有道理啊,所以他就放棄北伐齊國而是向西攻打楚國,但結果卻是越國大敗而回,越王無彊本人也被殺(於是越遂釋齊而伐楚。楚威王興兵而伐之,大敗越,殺王無彊,盡取故吳地至浙江)。

越王無彊這次失敗之後,越國就徹底的一蹶不振了——他被殺之前從未確立自己的繼承人,於是越國在外患之中又增加了一層內亂,當時的情況是:“而越以此散,諸族子爭立,或為王,或為君,濱於江南海上,服朝於楚。”

即,越王無彊之後的越國就分裂稱了多個小國,並且必須靠臣服於傳統強國才能立足,於是曾經強大的越國再也沒有與中原爭衡的機會,在整個戰國時期都沒有什麼存在感。


國史通論


大家好,我是頭條歷史創作者“老羅侃史”,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歷史上,普遍把三家分晉這個事件視為春秋和戰國的分界線,這一年大概是公元前376年(韓魏趙三家正式瓜分晉國王室)。

而根據《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記載:“於是越遂釋齊而伐楚。楚威王興兵而伐之,大敗越,殺王無彊,盡取故吳地至浙江,北破齊於徐州。而越以此散,諸族子爭立,或為王,或為君,濱於江南海上,服朝於楚。”

可見,在楚威王的時候,越國的大部分土地被楚國佔領,越國的王室宗親分崩離析,很多逃到了海上或海邊等地,進入今天的福建,並且也朝服楚國,可以說這個國家幾乎不存在了。而楚威王是在公元前329年去世的,離三家分晉只有40多年,離秦始皇統一六國(前221年)還有一百多年呢。

綜上,越國這樣一個在戰國幾乎沒有存在感的國家,怎麼能被列為戰國七雄呢?

如果滿意我的回答,敬請關注我的頭條號,裡面還有更多關於先秦歷史的文章哦!


老羅侃史


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的故事是人們所耳熟能詳的,然而越王勾踐滅吳之後呢?為什麼身為春秋時代最後一代霸主的越國未能入圍戰國七雄之列呢?事實上在剛進入戰國時代的時候越國的國力還是比較強大的,以致於成書於春秋戰國之交的《墨子》中明確記載著”今天下好戰之國,齊、楚、晉、越“。那麼這樣一個春秋戰國之交的強大國家為何會在戰國爭雄之中走向沒落呢?越國在滅吳後的疆域橫跨今天的浙江、江蘇兩省並向北延伸到山東琅琊及淮泗地區,按說這在春秋戰國這種中小諸侯林立的時代不算小,要知道當年吳國就曾五次攻破楚國的國都,越國佔據了吳國之地理應比吳國更為強大才是,然而楚國得以入圍戰國七雄而越國卻沒有。事實上勾踐在滅吳之後將首都遷移到了琅琊地區,這一地區在今天山東省境內,已經靠近老牌大國齊國的疆界了。這一舉動直接威脅了中原各國:在當時甚至有一些小國投靠了越國,越國甚至堪與晉國、楚國比肩。在戰國的初期越國仍是與魏、楚、齊並列的天下四大強國,這時日後一統天下的秦國還排不上號。然而越國的衰敗之迅速達到了令人瞠目結舌的地步——到戰國中期隨著秦、趙等國相繼崛起,七雄在選擇自己盟友時甚至考慮到了中山國和宋國這樣的二流國家,但都沒有考慮過曾一度稱霸的越國。

表面上看戰國和春秋一樣都是諸侯割據爭雄,那麼為什麼要將其劃分為兩個時代呢?事實上春秋和戰國的主題是不同的:春秋時代的主題是爭霸——諸侯國儘管架空了周天子的權力,然而實際上各國所要維護的仍是傳統的周禮所規範的禮樂秩序,只不過禮樂制度的具體實施由”禮樂征伐自天子出“變為了”禮樂征伐自諸侯出“;戰國時代的主題是變法——各國競相改革傳統體制以適應時代發展的需求,這時各國已不再滿足於當一個號令天下的盟主,而是紛紛將混一天下提上議事日程。春秋時代諸侯之間的爭霸儘管也存在滅國戰,但主流還是爭奪霸權;然而到了戰國時代列國之間的競爭實際上已是生死存亡之爭。在這一時代列國相繼變法改革:魏國有李悝變法、楚國有吳起變法、韓國有申不害變法、齊國有鄒忌變法、趙國有胡服騎射、秦國有商鞅變法......一時間列國競逐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那麼這一時期的越國在幹什麼呢?很遺憾越國完全脫離了變法這個時代主題,仍處於舊制度的嚴重束縛之下,生產力和戰鬥力遲遲得不到釋放。

事實上越國中衰的跡象在越國滅吳之後的全盛時期就表現出來了:志得意滿的勾踐不再銳意進取,並且將數百里的土地主動割讓給楚國等諸侯國。特別是淮上之地的贈送,無異於表明越國就安心在吳越之地做一個土霸王。這種不思進取,遠離中原先進文化、政治、軍事、經濟等制度的心態使得勾踐變得日益剛愎自用。固守一隅之地的越國就此逐漸中斷了與中原國家的交往,走上了一條閉關自守的道路,對其他國家的變法革新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在勾踐死後越國王室宗族經常發生內亂。尤其是在王朱勾發動政變弒君殺父篡位後,越國連續發生幾代內亂弒君篡位的惡行,而這對於越國的國力無疑是巨大的內耗。從“諸咎之亂”後越國貴族間的互相殘殺,造成越國政局混亂、社會動盪、經濟倒退,越王勾踐開創的霸業也走向衰落。伴隨著越國王族的內亂,人才的匱乏也日益嚴重:在越王勾踐以後越國再也沒有出現什麼雄才大略的君主,而在家天下的時代君主的水平對國家的發展無疑是至關重要。而且越國連續發生了多次弒君事件,一系列的政治動盪造成了人心浮動。戰國時期各國爭相籠絡人才——例如蘇秦、商鞅、孫臏、張儀、公孫衍、樂毅、申不害等大佬。但是由始至終越國再也沒有拿得出手的人才。上無賢君下無能臣的國家怎能不衰敗?事實上越國本身的地理位置就算不上好,越國君主的做法更使問題雪上加霜:吳越地區當時還是蠻荒地區。越國完全是依賴范蠡、文種等傑出人才的輔佐,制定了良好的戰略規劃,加之時運眷顧才成就霸業。越國的糧食產量、武器產量其實樣樣不及中原各國。時至戰國中期秦國吞併了陝北和巴蜀地區,趙國則吞併中山國和草原地區,燕國選擇向遼東發展。就連鄰居楚國也選擇向南方發展,但是越國沒有擴張的空間:越國的東邊是大海、西邊是楚國、北邊是齊國,當時越國絕對不會渡海征服日本。齊國和楚國都是強國,越國根本就吃不下這些國家。

到了勾踐的六世孫越王無疆時代想要恢復勾踐時代的越國霸業,於是興師北伐齊國。齊威王田因齊派使者遊說越王說:“越國不攻打楚國,從大處說不能稱王,從小處說不能稱霸。估計越國不攻楚國的原因,是因為得不到韓、魏兩國的支持。韓、魏本來就不攻打楚國。韓國如攻打楚國,它的軍隊就會覆滅,將領就會被殺,那麼葉、陽翟(韓國國都,今河南禹州)就危險;魏國如攻打楚國也如此,軍隊覆滅、將領被殺,陳、上蔡都不安定。所以韓、魏事奉越國,就不至於軍隊覆滅、將領被殺,汗馬之勞也就不會顯現,您為什麼重視得到韓、魏的支持呢?”越王說:“我所要求韓、魏的並非是與楚軍短兵相接、你死我活地鬥,何況攻城圍邑呢?我希望魏軍聚集在大梁城下,齊軍在南陽、莒練兵,聚結在常、郯邊界,那麼方城以外的楚軍不再南下,淮、泗之間的楚軍不再向東,商、於、析、酈、宗胡等地即中原通路西部地區的楚軍不足以防備秦國,江南、泗上的楚軍不足以抵禦越國了。那麼齊、秦、韓、魏四國就可以在楚國實現自己的願望,這樣韓、魏無須作戰就能擴大疆土,無須耕種就能收穫。現在韓、魏不這樣做,卻在黃河、華山之間互相攻伐,而為齊國和秦國所利用。所期待的韓、魏如此失策,怎麼能依靠他們稱王呢!”齊國使者說:“越國沒有滅亡太僥倖了!我不看重他們使用智謀,因為那智謀就好像眼睛一樣,雖然能見到毫毛卻見不到自己的睫毛。今天君王知道韓魏失策了,卻不知道自己的過錯,這就是剛才比方的‘能見到毫毛卻看不到自己睫毛的眼睛’之論了。君王所期望於韓魏的,並非是要他們的汗馬功勞,也並非是與韓、魏聯軍聯合,而是分散楚軍的兵力。現在楚軍兵力已分散了,何必有求於韓魏呢?”越王說:“怎麼辦?”使者說:“楚國三個大夫已分率所有軍隊,向北包圍了曲沃、於中,直到無假關,戰線總長為三千七百里,景翠的軍隊聚結到北部的魯國、齊國、南陽,兵力還有超過這種分散的嗎?況且君王所要求的是使晉、楚爭鬥;晉、楚不鬥,越國不出兵,這就只知兩個五卻不知十了。這時不攻打楚國,我因此判斷越王從大處說不想稱王,從小處說不想稱霸。再說,讎、龐、長沙是楚國盛產糧食的地區,竟澤陵是楚國盛產木材的地區。越國出兵打通無假關,這四個地方將不能再向郢都進獻糧、材了。我聽說過,圖謀稱王卻不能稱王,儘管如此,還可以稱霸。然而不能稱霸的,王道也就徹底喪失了。所以懇望您轉而攻打楚國。”於是越王聽從了齊國使者的建議,放棄齊國,攻打楚國。而楚威王則集中兵力迎擊越軍,大敗越軍,擊殺了無疆,把原來吳國一直到浙江的土地全部攻下,然後在長江邊在石頭山(今南京清涼山)上建立金陵邑(今江蘇南京)。接著,楚威王乘勝指揮大軍討伐齊國,進圍徐州,與齊國大將申縛鏖戰於泗水,進圍徐州,大敗申縛。越國經楚國這次打擊,分崩離析,各王族子弟們相爭權位,但最終都降服於楚。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越國早在允常(勾踐之父)在位時代,就已經僭號稱王。而其邊境又甚為廣闊,軍事氣力也不弱。直至越王無彊時代(?-前306年),越國還興師北伐齊,西伐楚,與中國(華夏諸侯)爭彊(通“強”)。可以說論綜合實力,越國不在燕、韓之下,但為何越國卻沒有位列戰國七雄呢?

起首,越國與華夏文明差別較年夜,故遭到排擠。楚國雖在年齡時代也曾自稱戎狄,但楚國的文化卻受華夏文明影響較深,且與華夏文明融會較深。至戰國時代,楚國已經基礎上接收了華夏地域的文明與禮節,而與華夏諸侯無異。但越國的焦點區域卻位於江南,與華夏文明的接觸較少,融會水平也極低。越人仍保存斷髮文身的習俗,且其說話與文字等方面都與華夏諸侯相往甚遠,而不屬於一個體系。故而,越國仍被華夏諸侯視為戎狄,而遭到了排擠。

再則,越國在並失落吳國之後,不單沒有趁勢向北方成長,反而“以淮上地與楚,回吳所侵宋地於宋,與魯泗東方百里(當初吳國所並)”。越國之所以如斯做,是汲取了吳國消亡的教訓。吳、越兩國的基礎都在江南,很難固守淮北之地。而越並吳,又是以小國並失落了年夜國,其統治也並不那麼穩固,須要很長的時光與精神往化解吳人的仇怨與對抗。故而,越國不單沒有趁勢向北方成長,反而對照吳國有很年夜的退縮。致使越國的情況相對隔斷,也很少介入華夏諸侯的事務,故而,不易被其他諸侯國所器重與採取。


第三,越國的式微與消亡的時光,也較山東六國要早的多。秦並山東六國,當時間點集中在前230年到前221年。而越國較東方六國要落伍得多,又多內鬨。故而,越國的式微相對較早。而至楚懷王時代,楚國殺逝世越王無彊(前306年),盡取其地。越國的消亡要比東方六國早七八十年,故而,越國沒有被擠進戰國強國之列。


昌延二


很簡單,因為越國沒有陪秦國走到最後。可惜不是你,陪我到最後。所以說越國是不可能算在戰國七雄之列的。

越國確實在春秋後期非常的強大,滅了吳國,又北進稱霸,當時越國統治了包括今天的江蘇,安徽,江西,浙江,上海等地,已經是和齊國接壤了。在越王勾踐的帶領下,越國一度成為了春秋末期最強大的國家之一。

其實在戰國初期的越國依然是很強大的,但是越國發生了好幾代的內亂,導致國力衰弱,到了越王無疆的手裡,想恢復昔日越國的榮光,但是自己偏偏又不是這塊料,其實這個時候的越國還算是一個大國,但是無疆被齊國玩的團團轉,本來去攻打齊國,但是竟然被齊國說的又去打楚國,結果越國大敗,無疆被殺死,本來這個時候越國如果內部和睦的話還是有機會翻盤的,但是無疆死後各個兒子都爭奪王位,結果是被楚國滅了。但是越人一直沒有歸順楚國,在閩越一代一直建有國家。

這個時候的越國已經是不存在了,後面雖然都是越人的後裔建立了很多國家,但是勢力太小了,一直到了秦始皇的時候,在這裡設置了閩中郡,這些越王都被去了王號,然後歸順了秦國。

我們可以看到無疆去打齊國是在公元前306年,之後被楚國所滅,而戰國時期一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才統一天下,所以說越國在戰國中期的時候就被滅了,沒有陪秦國走到最後,我們可以看到其他的戰國七雄都是陪秦國走到了最後。,


中國歷史研究所


對於東周的春秋時期,歷史上有兩套說法用來描述春秋五霸——一為《史記索隱》記載的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和楚莊王;一為《荀子·王霸》上記載的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而其中越王勾踐更是因其臥薪嚐膽的典故而聞名,然而,在歷史的記載中,彷彿關於越國的歷史故事我們除了臥薪嚐膽以外,再無耳熟能詳的典故。

那麼歷史上在春秋時期稱王稱霸的越國,為何沒有被列為戰國七雄呢?

首先,越國其實並不是周朝分封的諸侯國,名義上也就評比不上戰國七雄。實際上,越國的始祖是夏朝君主少康的庶子無餘,可以說是大禹的直系後裔,成立於槐帝九年(前2032)。越國與當時的杞國、繒國、褒國等都是大禹的後裔子孫所分封的諸侯國。因此,在輩份上,周王室和越國同輩,戰國七雄還是越國的小輩。在戰國時期的越國和當時的蜀國、巴國等同輩,那時候都是華夏氏族之外的國家。

另外,越國本來就羸弱,國力難以比肩戰國七雄。想當年,越王勾踐為了能夠雪恥,稱霸中原,打敗吳國。在勾踐回國後,時刻不忘受辱的情景。於是臥薪嚐膽數年:對內大力發展生產,儲蓄國力,他身著粗布,頓頓糲食,親力親為跟百姓一起耕田播種。他的夫人帶領婦女養蠶織布,發展生產。對外他採用大臣建議,賄賂吳王,麻痺對方;大量收購吳國糧食,使之糧庫空虛;贈送木料,耗費吳國人力物力興建宮殿;散佈謠言,離間吳國君臣,施用美人計,消磨夫差精力,使其不問政事,同時殺害了伍子胥。

就這樣辛辛苦苦發展了七年之久,在後來越王勾踐十五年(前482)的攻吳之戰中,勾踐還是在趁吳王夫差興兵參加黃池之會,把精銳的武力帶出以後,才勉強攻入吳國。四年後,勾踐再度率軍攻打吳國,在笠澤之戰三戰三捷終於大敗吳軍主力。直到越王勾踐二十四年(前473),才攻破吳都,迫使吳王夫差自盡,稱霸中原,會齊、宋、晉、魯等諸侯于徐州,同時遷都琅琊,成為了春秋時期最後一位霸主。

從勾踐臥薪嚐膽中可以看出,當時的越國國力是在不怎麼樣,一場戰役備戰需要長達七年的辛勤耕作,比之秦國這樣一個西邊的黃沙之地、北方燕國的苦寒之地尤為不及,就更加談不上名列戰國七雄了。

最後,當然是它滅亡得早,沒能堅持到最後秦掃六合。不是被秦國幹掉的諸侯國不配稱作戰國七雄。越王無彊三十七年(前306),越王無彊沒有金剛鑽卻去攬瓷器活——他想要效法北方列國那樣征伐中原,在中原地區也風光一把。於是越王發兵向北攻打時齊威王在位的齊國。齊王派遣齊使以“楚國分兵在列國爭勝,國內空虛”為藉口誘引越國伐楚。結果愚蠢沒主見的越王無疆聽從齊使的計策,掉頭就去討伐楚國。時楚威王早有滅越之心,曾派大臣昭滑到越國去調查了5年,準備充分。這恰好是塊到嘴的肥肉,於是楚威王二話不說領軍進攻越國,大敗越軍,殺死無疆。自此,越國併入楚國版圖。

地處偏遠、國力羸弱,國家早夭、名義不當等原因,曾經稱王稱霸的越國難以名列戰國七雄。要想在戰國時期擁有爭奪天下的實力,歷史告訴我們,只有不斷改革,不斷髮展國內生產力才是硬道理,越國的覆滅就是血淋淋的教訓。


鄧海春


其實,雖然沒有“戰國七雄”的名分,但作為“春秋最後一個霸主”的越國,一直到戰國前期時,依然是響噹噹的超級大國。

春秋戰國之交時,作為大禹的子孫,越王勾踐踩著吳國成就霸業後,他也果斷作出了重大決定:遷都琅琊。接下來的八十九年裡,坐擁琅琊要地,勢力滲透到中原大地的越國,更是戰國早期惹不起的存在。《墨子》形容說“今天下好戰之國,齊楚晉越”。儼然戰國早期“四大強國”之一。而與越國“齊名”的齊國,更發出哀嘆:越,猛虎也!

哀嘆越國是“猛虎”的齊國,更遭到多次胖揍。特別是越王不光在位的三十六年裡(公元前412年至公元前376年),齊國不但被越國打的割地求和,還屈辱的送上大批男女奴僕。在越王不光與齊魯兩國的會盟現場,魯侯給越王駕著車,齊侯恭敬陪站一旁。套話劇《茶館》的臺詞說:“兩大強國侍候我一人兒”。實在無比拉風。

那“拉風”到這程度的越國,卻為何與“戰國七雄”名分無緣呢?因為別看這越國強的時候夠橫,衰落卻也十分快。到戰國中期時竟就找不到影兒。如此刺激的大起大落,主要也因三條原因。

一:放棄琅琊

越國在戰國時代的霸業,以越王勾踐公元前468年遷都琅琊為開始。憑著這優越的戰略位置,越國才可以北揍齊國西懟楚國,不停的擴張霸業。

但缺點也顯而易見,以琅琊為跳板北進中原的越國,等於是陷入到齊楚兩強的夾擊裡。從越王勾踐的親外孫楚惠王在位起,楚國就趁越國鏖戰齊國的機會,頻頻對江淮用兵,到楚惠王過世後不久,楚國更滅了越國的小弟莒國,兵鋒直逼越國都城琅琊。

哪怕對手下敗將齊國,越國的仗,也是越打越難。雖說戰場上不太給力,但齊國畢竟經濟發達,每次再大的損失,經過一段和平建設就能恢復過來。越國卻不成,別看多年以來兵力強悍,可其治下的江淮乃至長江地區,當時全是老少邊窮,經濟條件相當差。戰場上猛如虎,後勁也越來越不足。囂張下的窘境,正如學問家莊子一針見血:(越國)雖猛虎也,而今已死矣。

偏偏戰場上生猛的越國,外交政策也十分遲鈍,長期以來的風格,就是能動手絕不吵吵。無論對齊國還是楚國,常見一言不合就開打。地處直面齊楚兵鋒的琅琊地區,糧食物資都不能自給,還要千里迢迢從江南運輸,越打勝仗越吃力。所以就是在“拉風”無比的越王不光時代,越國再次做出了一個至關重要的決定:放棄琅琊,遷都姑蘇。

乍一看,放棄琅琊,可以躲避齊楚兩國的兵鋒,更可借長江天險避險。可如此一來,進取中原的跳板,也就拱手送人。北上中原?爭霸天下?這路,越國自己給堵死了。

從遷都姑蘇的那一刻起,越國的“超級大國”地位,也就打了折。爭鋒中原的威武,不復存在。

二:越國內亂

遷都姑蘇的決定,雖說槽點滿滿,但也情有可原:越國家底不足,遷都至少是卸了大包袱。可問題是,為什麼做了幾十年的大國。越國的國力,怎麼還這麼不趕趟呢?更重要的原因,就是越國高層,多年來無休止的內耗。

其實,當中國曆史進入到戰國時代時,新興的越國,正面臨空前的歷史機遇:秦國此時還羽翼未豐。北方老牌強國晉國,正陷入內亂瓜分裡。齊國與楚國也是一堆麻煩。如果越國能抓住機會玩命發展,別說稱王稱霸,一統天下的可能性,也是十分大。

可越國高層的一出出內亂,卻不停拖慢了越國的腳步。先是越王勾踐的重孫子朱勾,就是靠殺了父親越王不壽“上位”。雖說“政變上臺”後,朱勾也不停向北拓疆,把越國版圖推到極盛,可這“壞頭”,遺患無窮。

所以,待到朱勾的兒子越王不光遷都姑蘇三年後,大亂再次爆發:先是越王不光聽信弟弟讒言,殺死自己三個兒子,太子諸咎憤然發動政變,又把越王不光殺死。而後越國戰亂不停,諸咎死於戰亂裡,諸咎兒子錯枝幾年後被廢,最後由越王不光另一個兒子無餘登上王位。

這場“諸咎之亂”,莊子感慨說“三世弒其君”,王宮血流成河,戰亂波及越國全境。然後無餘在位十年後,又在政變裡被殺,由無顓繼承了王位。意圖重振國威的無顓,將都城又搬回老家會稽,然後又進行了十八年勵精圖治。可是,經過前面一系列元氣大傷的折騰,越國想要重現榮光,已是鏡花水月。

三:變法圖強的鄰居

就在越國陷入無休止的內亂時,戰國曆史恰進入新階段,各大強國紛紛變法圖強,國力加速度發展。就算無顓等人奮起追趕,可內耗加發展良機的錯失,已讓他們不趕趟。

偏偏兩大鄰居齊國和楚國,都趕上了這變法春風。特別是楚國,當越國還是貴族分封制時,經過吳起變法的楚國,已建立強大中央集權,制度和國力遙遙領先。偏偏看不清形勢的越王無疆,還要高調北伐中原,然後就被齊楚兩國帶進溝裡:齊國派使節,鼓動越王無疆打楚國,早把越國當肥肉的楚威王呢?當然也是順水推舟,一頓“反殺”把越國打的稀里嘩啦。然後越王無疆被殺,越國大地,盡數被楚國吞併。

越國,這個戰國早期曾震撼天下的超級大國,就這樣劃上句號。從內耗的傷害,到戰略眼光與發展理念的偏差,越國“加速度”衰敗的過程裡,太多教訓,值得深思。

參考資料:《戰國策》《竹書紀年》《呂氏春秋》《莊子》


歷史風雲錄


從各種資料來看,至少在戰國中期,越國還擁有一定的實力

其實這個問題挺有意思的,春秋五霸一共有很多版本,其中兩個版本比較流行,一個是《史記》中的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 ;另一個是《荀子·王霸》中認為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

再回到問題當中,為什麼在春秋時期最後稱霸的五霸之一越國,在戰國時期為何沒能成為戰國七雄之一,實在是令人匪夷所思。

除了越國之外,還有《史記》版本中的宋國,也沒有位列戰國七雄。

很多人可能會認為越國在戰國初期就被滅了,所以沒有上榜,這是不對的,越國和宋國在戰國時期存在很長時間,尤其是宋國,基本就是在戰國後半期被齊國吞併的。

在戰國初期,越國曾一度憑藉強大的軍事實力討伐齊國,可見實力的強大。

從《史記》中關於趙武靈王繼位的情況來看,至少在戰國中期,越國和宋國還是很有實力的,趙武靈王繼位的時候,應該就算是戰國中期了,當時魏、秦、楚、齊打起趙國的主意。

(看當時越國的地盤還是挺大的)

當時是魏國雖然已經開始衰落,但是也算是強國,除此之外就是戰國三強秦、楚、齊了,可以說,這四個政權要是聯合起來搞點事情,那還是輕而易舉的,但是年輕時候的趙武靈王趙雍命令全國戒嚴,隨時準備應戰。在外交方面,趙雍聯合韓、宋、越、婁煩等國形成一個小聯盟,一同對抗強國入侵。

主要來說就是宋國牽制齊國,越國牽制楚國,韓國和趙國對付秦國和魏國,最終使得各國圖滅趙國的野心沒有達成。

由此來看至少當時越國還可以牽制一下楚國。

那麼,越國為什麼沒有位列戰國七雄呢?

主要還是看對戰國七雄的評比,縱橫認為,從越國在戰國時期的存在時間,影響力,地理位置以及對戰國發展的作用角度來說,越國還是存在一些問題的。

必須要立國時間長

戰國七雄最先被滅亡的國家是韓國,也就是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完成統一,一共就九年時間,這是最起碼的標準。

(戰國中期越國被滅)

越國是在公元前306年攻打楚國被反打,最終滅國,相比于越國來說,宋國存在時間更長,一直堅挺到公元前286年,比越國多挺了20年,然而也沒有上榜,從這一點來說,還是未能陪跑全程。

必須要有一定的影響力

越國在春秋時期一直試圖北上爭霸,雖然最後完成了爭霸,但是越王勾踐死後,面對內部的矛盾無力解決,然後開始走下坡路。

戰國初期,越國也一直想要秀自己的存在感,但是在齊國和楚國崛起的過程中,吳國貴族也有復仇的傾向,最終使得越國逐漸退出爭霸的行列。

越國從"諸咎之亂"後,宮廷中不斷上演弒君弒父的悲劇,越國貴族間的互相殘殺,造成越國政局混亂、社會動盪、經濟倒退。

七雄中最弱的兩個國家,韓國和燕國雖然存在感弱一點,但是在當時也有一定的影響力,尤其是燕國聯合五國擊敗齊國,在戰國時期也是一件大事。

越國地理位置太偏,不利於其持續爭霸

戰國七雄中,實際存在感比較強的應該是中原各國,圍繞趙魏韓的秦楚齊相互爭霸,然而越國地處長江下游,不僅生產力不如其他國家,就連對外戰爭也都是處於不利狀態。

公元前306年,越王無疆還想要北上攻打齊國秀一下存在感,後來決定攻打楚國,當時楚國也在北上征戰,國內處於空虛狀態,最後被越國一下子打敗了。

(中國地勢圖,西高東低)

從地理位置上來說,越國攻打是仰攻,作戰不利,而楚國打越國就是俯攻,相對來說更容易一些。

越國在戰國時期沒有進行變法圖強措施

以縱橫對戰國的理解來看,戰國和春秋存在本質的區別的地方就是,戰國普遍進行變法,以增強自己的實力。

戰國七雄之所以能夠成為七雄就是因為都是通過變法來完成的,比如魏國魏文侯變法,秦國商鞅變法,楚國吳起變法,韓國申不害變法,齊國齊威王改革,趙國胡服騎射改革,燕國燕昭王改革。

(商鞅變法)

相比較而言,越國還是和春秋時期沒有什麼變化,新時代當然是新景象,越國顯然有點落伍了,就從這一方面來說,也不夠戰國七雄的格。

綜上,想要成為戰國七雄,必然是最後陪跑到秦國統一之戰的,另一方面要有足夠的影響力,最後是否進行變法也是重要的考量。


史論縱橫



越國不但是春秋時期的最後一個霸主。也是戰國初期的四大強國之一:魏齊楚越。

曾經把諸侯打的滿地找牙的越國,卻迅速被衰落,最終被楚國所滅。

越國衰落的原因有三:

一、越王勾踐兔死狗烹之後,再無頂尖人才為越國效力。這是越國衰落的最根本原因。可以說,是越王勾踐葬送了越國。

二、越國地處荒蠻之地。被地域歧視。越王欲招賢重用墨子。被墨子拒絕。主張兼愛的墨子居然也地域歧視。

三、鄰國紛紛變法圖強。而越國不進則退。

這三個原因導致越國衰落,最終被楚國所滅。

由於越國被滅國較早,所以沒有排進戰國七雄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