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化武藝一般,為什麼在關羽麥城被圍時他卻能突圍成功?

調調su


廖化在荊州失守,關羽被圍麥城之時,卻能夠突圍而出,主要還是因為關羽的原因。

廖化的武功高低我們暫且不論,但廖化絕不是一個平庸之人。他能夠擔任關羽的主薄,說明廖化是深受關羽信任的,而且也是有一定勇武和謀略的。

我們來看一下廖化麥城突圍的全過程。

關羽在襄樊之戰,中了徐晃計策,軍隊大亂,不得已率軍撤退。此時,呂蒙已經趁機取了荊州,而傅士仁和糜芳也投降了東吳。關羽得知了消息,怒氣衝塞,刮骨療毒的瘡口瞬時迸裂,昏絕於地。關羽,因為箭傷的原因,戰鬥力下降嚴重。

原本,關羽準備揮師奪回荊州。而奪了荊州的呂蒙,卻故意善待關羽出征將士家屬,不但不準吳兵騷擾,還按月給與糧米;對於生病的蜀軍將士家屬,還派醫生給與治療。呂蒙善待蜀軍家屬的消息傳入關羽大軍,將士皆欣喜,再無戰心,開始紛紛逃散。

關羽傷重,士兵又逃散大半,在蔣欽、周泰、韓當等吳將的圍攻之下,不得已只能率剩下的三百餘蜀軍退守麥城。吳軍也尾追而至,四面包圍了麥城。

吳軍人多勢重,而麥城較小,不能長期堅守。關羽聽從了趙累的建議,決定向駐守上庸的劉封、孟達求援。麥城有了上庸軍的支援,關羽就可以堅持到蜀川援軍到來。關羽問誰敢突圍,到上庸求救。廖化主動請纓,而關平也請令願意護送廖化突圍。

關平的武藝是很高強的,而廖化的武藝也不弱。廖化在關平的護衛下,開門出城,正好遇到了吳將丁奉。關平奮力衝殺,擊敗了丁奉。廖化趁丁奉敗走之際,乘勢殺出了重圍,奔上庸而去。

廖化突圍而出,就是這麼容易。這是為什麼呢?並不複雜,因為關羽、關平父子,吸引了吳軍的主要注意力。

吳軍的目標就是關羽父子,對於廖化還真不在意。關平護送廖化殺退了丁奉,城外吳軍的注意力,都跑到了關平身上。吳軍最主要的目標是關羽,而關羽還在城內,吳軍也就鬆懈了。

至於廖化,在吳軍眼中,就是一個不起眼的小嘍囉,跑了就跑了唄,誰都沒在意。這也是廖化被人稱為“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原因。在民間傳說和演義中,廖化的確有點太不起眼了。

除了這一個原因之外,廖化也是穿起故事發展的重要人物。廖化到上庸求援,劉封、孟達見死不救。廖化不得已,又跑到成都,去找劉備求援。這才最終導致了劉封被殺,孟達反叛的結果,而廖化也回到劉備身邊,故事非常圓滿。

上面的故事,都是《三國演義》中羅貫中老先生編寫的。按照《三國志》的記載,歷史上的廖化其實在關羽兵敗身死之後,投降了東吳。只是呢,廖化還是日夜想著迴歸蜀川,於是詐死,帶著老母親,晝夜西行,奔蜀川而去。投降詐死,才是廖化最終能夠逃脫的真實原因。

廖化在返回蜀川的路上,正好遇到了東征的劉備,被劉備封為了宜都太守。廖化因為此舉,做到了對劉備的忠,對關羽的義,以及對母親的孝。所以,真實的廖化,其品格多被後世所稱讚。

廖化的武功戰績,相比諸多名將稍微遜色了點,但還是有可圈可點之處的。他曾跟隨諸葛亮、姜維,數敗鎮守隴右的郭淮等部,還曾射殺南安郡太守遊奕。當時的人都說:“前有王句,後有張廖”。王即名將王平,歷史上的王平很厲害的。句即句扶,官至左將軍。而張即張翼,為左車騎將軍,廖化為右車騎將軍。

當時人的評價才是相對最實際的,廖化能跟王平齊名,已經說明了廖化,絕不是庸碌之輩呀。


奕天讀歷史


關於廖化,我手頭沒有第一手資料,從網上能看到的資料,《華陽國志》、《三國志》對他都有記載。但這與《三國演義》的故事,相差很大。

根據我的理解,就簡單說一下這個事吧。

廖化,本名淳,世代為沔南豪門世族。一開始就任關羽的主薄。

孫吳襲取了荊州,關羽被殺害,廖化就歸附了孫吳。

但是廖化一直思念劉備,就詐死,騙過了所有的人。

廖化趁機帶著母親西行,重新回到了蜀漢。

這裡看不到廖化追隨關公征戰,被困成功突圍的蛛絲馬跡,也看不到廖化與關羽的恩恩怨怨。

對於如何成為關羽的部屬,也沒有具體的記載。

在演義裡,這個故事就複雜多啦。

關羽千里走單騎,與二位夫人失散。廖化與杜遠落草為寇,此時見杜遠欲把劉備的夫人強娶為壓寨夫人。廖化就殺了杜遠,想追隨關羽前往。

但關羽認為廖化畢竟是黃巾餘黨,不願意帶他玩。

之後,關公一行來到臥牛山,遇到落草為寇的黃巾餘黨周倉,要追隨關羽。

關羽就想接納,於是去問二位嫂嫂。

甘夫人就說:“你不叫廖化跟隨,卻答應周倉,這是個啥意思啊?我們都是女流之輩,沒有見識,你自己看著辦吧。”

關羽就告訴了周倉,意思就是我是很願意收留你啊,可是兩個嫂嫂不幹啊。

周倉就要求遣散人馬,獨自一人跟隨。

關羽又去請示二位嫂嫂,嫂嫂們就同意啦。

以後,周倉就一直跟隨關羽。

這麼屁大的一點事,都要請示嫂嫂做主,我就想知道,關羽攻打襄樊是自己的主意嗎?關羽攻打樊城被曹仁弓弩手用毒箭射中右臂,華佗為關公刮骨療毒。

後來,關公失利敗走麥城。於是,命廖化去上庸郡請求劉封、孟達出兵救援。

劉封、孟達不肯出兵,廖化就奔成都去了。

關公等不到援兵,就留下王甫、周倉守護麥城,帶領關平等人從北門突圍而出。

在臨沮被吳兵包圍,遇害而死。

廖化到達成都,具言關公失利、敗走麥城,劉封、孟達拒不出兵救援之事。

劉備大怒,欲親自率兵救援,隨後得知關公已經被殺。

從整個過程來看,無論廖化突圍去求救援,還是關公父子突圍西行,都沒有遇到多大阻礙。

關公父子遇害,是因為西行途中遇到了埋伏。

從零散的史料判斷,廖化最後被東吳俘獲,當時很可能是與關公守在一起或者是留守荊州。

這個橋段與史料記載相差很大,既然說的是演義,就不必過於較真啦。

演義看的是熱鬧,但實在經不起推敲,讀來也就沒啥味道。

起碼這個橋段是這樣。



豹眼看歷史


因為廖化是吳軍故意放走的。

廖化成功突圍的情節,只在三國演義中出現。呂蒙偷襲荊州後,在襄樊前線的關羽得知消息後,已無軍心,所以敗給於徐晃,關羽率領數萬殘兵敗將南下救援荊州。



關羽手下的士卒全是荊州人,可是由於荊州三郡被呂蒙奪去,關羽手下士卒的家屬 全部被呂蒙控制,而且呂蒙善待這些士卒的家屬,這此人都無心戀戰,很多直接逃走投靠呂蒙去了。

關羽帶後南下救援荊州時,在半路上就遇到東吳軍隊的蔣欽攔住去路,只三個回合,關羽就打敗了蔣欽,蔣欽逃走,關羽就帶兵追了二十多里,結果被帶走東吳的包圍圈,韓當、周泰各自引軍攻打關羽,而蔣欽也回頭攻打關羽。



這還沒完,東吳將領丁奉和徐盛又來了,並且帶來了荊州本地投降的士卒,東吳軍隊利用當年韓信四面楚歌的作法,用荊州本地士卒勸降關羽手下的軍隊,這一下不得了,關羽手下的荊州兵大多逃離向東吳投降,關羽手中只剩下300餘人了,眼看關羽就要命喪此處。

這時,關平和廖化各自帶著一路軍隊殺入重圍,救了關羽,蜀漢軍隊救出關羽後,一直退到麥城,不久東吳軍隊追上來把麥城也給圍了,蜀軍眾將都在商議如何應對,眾人一致贊成派人往劉封和孟達鎮守的上庸三郡求援。



廖化主動請纓前往上庸去請求援軍,於是關平帶兵護送廖化出城,東吳將領丁奉看到蜀軍出城,因此上前攔截,關平和廖化奮力拼殺,廖化終於趁亂衝出東吳軍隊重圍,趕往上庸。

廖化的求援,明顯就是東吳軍隊的放水,故意放走了廖化。



因為呂蒙早就已經判斷出關羽出逃的路徑,呂蒙拿下荊州三郡後,就與孫權商議,說關羽如果要逃走,肯定不會走大路,在麥城的北邊有一條小路,關羽如果逃走,一定會走這裡,下令朱然帶領五千精兵,埋伏在麥城北邊二十里。

並且要求朱然不可與關羽硬拼,只要關羽來了,不要硬拼,騷擾就行,關羽肯定無心戀戰,再下令讓潘璋帶領五百精兵埋伏在臨沮山間小路,就能擒獲關羽,同時讓東吳軍隊在攻打麥城時,故意在北邊留一個口子,不要圍死,讓關羽從此處逃走。



如果不僅猜到關羽的逃跑路線,而且還猜中關羽一定會向上庸救援或者會直接逃往上庸,因為關羽退回成都的路已經被東吳切斷了,除了上庸三郡,關羽已經無處可去了,往北邊更不可能,那是曹魏的勢力範圍,而麥城的南邊及東邊、西邊都是東吳的勢力範圍,呂蒙故意往上庸之地開了一個口了,讓關羽這麼逃,是因為早就安排好了伏兵。

就算廖化能請來援軍,也沒有用了,別說無法突破東吳軍隊的防線,就算能突破,估計關羽都已經不在了,因為關羽已經落入呂蒙的重重圈套中了。



事實上也是如此,在廖化突圍沒多久後,關羽就等不及了,帶著最後的人開始突圍,結果一步一步落入呂蒙早就安排好的伏擊圈中,被潘璋手下的司馬馬忠所俘虜,押送到荊州交給孫權,被孫權殺害。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三國演義對國人的影響實在太大,而其中幾場經典的突圍戰,例如關羽的過五關斬六將,趙雲的七進七出,都是建立在絕對的武力壓制基礎上。以至於給我們留下了這樣的印象:只有武功高強的人,才能完成絕境突圍的任務。

不過我們也都知道,三國演義和三國的正史是需要區分來看的。那麼,三國的正史中,廖化的武藝究竟如何呢?他又是靠怎樣的手段突圍的呢?

廖化的武藝究竟如何?

先說我的觀點:廖化的武藝,大概很一般。

依據三國志的記載,廖化是襄陽人,沔南世祖。通俗點說,祖上闊氣,是個二代。而他最初的官職,是關羽的主薄。

主薄這個官,據史料記載,是個處理文書錢糧的行政文職崗位。三國中這個官職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大概就是楊修同志了。

託楊修同志的福,“雞肋”這個流行語一直延續到了現在。那篇入選過小學課本的《楊修之死》裡,聰明的楊主薄因為廢話太多,擾亂軍心,而被曹丞相砍了腦袋。那時給我的印象,主薄是一個不應該參與軍事行動的文官職務。


但是,難道就因為這個官職便判斷廖化武藝不高嗎?

非也!因為,當我翻看史書上的記載,驚訝的發現,還有一位更加鼎鼎大名的人物,他的出身,也是主簿,這個人叫做呂布——他在丁原手下幹活時,官職正是主薄。


(廖化、楊修和呂布,他們都當過主薄)

所以,以主薄的官位來判斷廖化的武藝,我認為是不夠客觀的。

再看廖化在蜀漢後期,也就是他成功突圍回到劉備陣營後的表現。

延熙元年,公元238年,在北伐中擊敗了郭淮手下的王贇、遊奕。

延熙十一年,公元248年,在姜維率主力出去的時候,抵抗住了郭淮的進攻。

僅此而已。

其他的有關廖化軍事方面的記錄,大多是駐守、對峙、牽制之類的工作。

除此以外,沒有更多武功方面的記錄。

綜上,我們可以大概總結出廖化在蜀漢軍中的畫像:他是一個將領,但並不會拿著大刀上陣砍人;他沒有重大的軍功,卻可以合格地完成主帥交給的任務。

這種指揮型的將領,武勇大概只是很一般的水平。

他是如何突圍的?

關於這一段,三國志裡寫的很簡練,甚至不需要翻譯:

(廖化)為前將軍關羽主簿,羽敗,屬吳。思歸先主,乃詐死,時人謂為信然,因攜持老母晝夜西行。會先主東征,遇於秭歸。

關羽戰敗,公元219年冬。

秭歸遇到東征吳國的劉備,已是公元222年的春天。

在吳國的兩年多時間裡,我們無法想象廖化是以怎樣的忍耐力瞞天過海,身在吳營心在漢。

從這短短几句話中,我們可以看出廖化突圍的幾個特點。

第一,吳國對廖化早有戒備。

初看這段史料時,我總覺得廖化是鑽了個空子,趁著吳國對他看管不嚴跑了出來。畢竟他並不是戰敗後成為了罪犯被關起來,他在吳國時,還是需要做事的。

但是,我忽略了一點。如果看管不嚴,他是不需要詐死這樣的狠招數的。

古代的監控通訊設施,比我們現在要差很多。即使現代,我們也很少聽說哪個逃犯是以詐死的方式逃脫追捕的。

畢竟,這種方法,需要很高的技術含量。

如果吳國對廖化沒有太多防範的話,他是不至於被逼迫到使用這樣的招數的。

第二,廖化很孝順。

他是帶著老母親一起出逃的。

古代兵荒馬亂之際,對於家眷的處理,有時候是比較隨意的,比如他的老闆劉備同志,老婆孩子都丟下過。

我們甚至可以推測,廖化的投降,大概也和想要保全自己的家人有關係。

在以孝治天下的時代,廖化的孝順,也為他帶來了好處。詐死時被人相信,投降兩年後還能被劉備委以重任,都和廖化的孝有分不開的關係。

因為孝順的人,從古至今,都是值得信賴的。

總結一下,廖化是在重壓之下,靠著自己的智慧和忍耐,完成了一次忠孝兩全的突圍。


最後,還想補充幾句。

廖化的武藝或者智謀水平,放在三國那樣一個群星璀璨的時代,都顯得略微普通了一些,普通到在三國志裡的相關描述只有二三百個字。

但是,廖化身上有一點特質,我認為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可以叫做“有目標的忍耐”。

在諸葛亮死後,姜維再次準備出兵伐魏時,廖化這樣說道:

「'兵不戢,必自焚',伯約之謂也。智不出敵,而力少於寇,用之無厭,何以能立?詩云'不自我先,不自我後',今日之事也。」

廖化的意思是,姜維你自己說過呀,用兵沒有限度,必定自取滅亡。現在咱們智謀不如敵人,兵力也弱於對手,卻繼續用兵征討,怎麼能夠長久?詩經裡說“不自我先,不自我後”,說的就是咱們現在這個尷尬的時候。

姜維當然知道蜀漢力量的薄弱,可是興復漢室的使命推動著他不得不繼續征討。

腹背受敵的困境,道義逼迫下的不得已,我不知道蜀漢末期的廖化看到姜維的處境時,是否會想到自己當初在東吳時的委曲求全。

如果姜維接受老將廖化的勸解,為了最終目標的實現,在軍事策略上更多一些隱忍,讓蜀國再多一些穩定發育的時間,歷史是否會有一些改變呢?


兮兮說事兒


不要看不起廖化,他的武藝也算不錯了。

關羽兵敗麥城以後,命廖化突圍去上庸求援,關平自告奮勇前去護送。此時麥城已經被吳軍四面包圍,兩人衝出去以後遇到丁奉攔截,關平擊敗丁奉,廖化趁機衝出重圍。

丁奉也是東吳的一員勇將,特別是老年以後異常活躍,斬殺了韓綜、桓嘉兩員魏將。不過他的對手關平更強,曾經和龐德大戰三十合不分勝負,丁奉輸的不冤。但是關平僅僅是殺退了丁奉,廖化能殺出重圍,還是靠自己的真本事。

廖化出場是在關羽千里走單騎剛離開許昌的時候。曹操得知關羽走了,親自追上來送行。關羽讓從人護送車仗先走,自己留下來和曹操告別。不過等他說完話,再去找車仗時,車隊已經被廖化的同伴杜遠劫走。

關羽一出許昌,守城的士兵就去報告了曹操,曹操又命張遼先去喊住關羽,顯然曹操和關羽會面的地方距離不遠。而關羽跟曹操辭行以後,追了三十多里地遇到廖化,那麼廖化的寨子應該距離許昌也就是三四十里地的樣子。

能帶著幾百號人在距離許昌這麼近的地方落草為寇,廖化的本領應該不低,否則肯定早就被曹操的人馬所剿滅。但是實際上廖化在許昌附近活躍了十多年,直到劉備入川前才投奔劉備,可見他有多難纏。

廖化在蜀漢後期也非常活躍,在諸葛亮和姜維歷次北伐時表現出色,屢建戰功。在曹真伐蜀之戰時,廖化一刀砍死曹真副將秦良。而在姜維北伐時,廖化多次作為先鋒出戰,還一合斬殺了鄧艾的先鋒鄭倫。

此時的廖化至少已經七十多歲,卻依然能一刀殺敵,可見他年輕時有武藝還是相當不錯的。所以在麥城,關平幫他殺退丁奉以後,廖化殺殺東吳小兵,衝出重圍沒什麼奇怪的。


不沉的經遠


三國演義欺騙了你:關雲長真的是大意失荊州嗎?

本文作者為珀爾修斯之弓,主編為薩沙,如果轉載請務必註明

關羽,字雲長,河東解良人,被後世尊為武聖人,節義無雙,人稱關公而不名。在小說家筆下,更是忠勇無敵,溫酒斬華雄,白馬坡斬顏良誅文丑,過五關斬六將,水淹七軍。最終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父子歸天。《三國演義》到底是小說,歷史上的關羽失荊州真的是因為大意嗎?

答案是否定的。赤壁之戰後,劉備佔據荊州江南四郡,又從東吳那裡借來了南郡,實力從赤壁之戰前的不到兩萬殘兵敗將發展到了六萬多精兵強將。關羽張飛趙雲諸葛亮統領駐守各郡,可謂兵強馬壯。

建安十六年,劉備率領數萬軍隊入西川,和劉璋翻臉後又調諸葛亮張飛趙雲率軍入川,留關羽守荊州。此時關羽手下再無能獨當一面的大將,兵力也只剩下約兩萬人,駐守在南北一千華里,東西五百華里的荊州地區。所以除了直面曹魏的南郡由關雲長親自駐守之外,其餘各郡並沒有很強的守禦力量。

事實歷史上是孫權在得知劉備取得益州後,就要求歸還荊州。被劉備耍賴拒絕後,孫權直接派官員去接收荊州南部的三郡,結果被關羽全部趕走。

孫權大怒之下,直接派呂蒙攻取三郡。劉備知道消息後,率領五萬大軍出西川下公安,派關羽率領三萬軍隊在長沙西北的益陽和魯肅呂蒙率領的吳軍對峙,企圖奪回南部三郡。

後因曹操出兵漢中,劉備不得不和東吳劃湘江為界,把長沙桂陽劃歸東吳。關羽已經失去了一半荊州!這可是一點大意都沒有,純屬實力差距使然。

劉備回西川后,關羽的轄地少了一半,只有湘江以西三郡。此時劉備孫權重新結盟,雙方依舊各自提防對方。

建安二十四年,劉備稱漢中王,關羽率軍前往襄陽攻打曹仁,適逢大雨,漢江倒灌,水淹七軍,關羽擒于禁,殺龐德,包圍樊城,威震華夏。大家注意關羽刮骨療毒,是出兵攻打襄樊之前的事,中箭時間更早。

刮骨的原因是箭傷痊癒後,遇到陰雨天骨頭會疼。當時的醫生既沒有X光機,也沒看到過當年的箭是什麼樣的,就這樣斷言箭簇有毒。

於是就在沒有麻藥的情況下,施行手術,割開了皮肉看骨頭。關羽並不是如小說上和馬良下棋,而只是吃烤肉飲酒,談笑自若。

呂蒙偷襲荊州,小說裡提到了呂蒙裝病,誘使關羽把駐守在南郡和公安防備東吳的預備隊調往襄陽前線。這是符合歷史的。後面只強調了東吳士兵穿平民衣服,冒充商賈偷襲關羽設置的烽火臺崗哨。和關羽有隙的公安傅士仁和南郡太守糜芳投降呂蒙,斷了關羽的後路。

有朋友就會問,為什麼西川劉備不派人東下救助關羽呢?那是因為小說裡沒有提到,陸遜在呂蒙進佔公安南郡的同時,已經率軍佔據了南郡西邊的宜都郡的秭歸夷道,駐紮在夷陵,封堵住了三峽出口防備蜀軍東下。

關羽北有曹軍,南有呂蒙,東有孫權,西有陸遜,手下兵卒又紛紛逃散。萬般無奈之下,關羽只得退走當陽東南的麥城。東吳攻略荊州,是以“舉國”之力進行的多路合圍作戰,配合北面曹軍實現對在外作戰的關羽的全面碾壓,而不是僅僅靠白衣渡江。

小說最後提到,關羽派廖化去上庸郡向劉封孟達求援。上庸在今湖北省竹山縣,和關羽所在的當陽麥城之間隔著可怕的神農架原始森林。

從麥城去上庸求救有兩條路,一條是水路沿著漢水上溯到上庸。姑且不說逆水行舟的困難,這條水路首先要經過曹軍重兵駐守的襄樊,壓根就走不通。另一條路是從神農架東麓走五百華里山路,經過房陵縣到上庸。

小弟實在不知道,廖化怎麼在幾天之內趕完這五百華里山路的?

即便廖化一個跟頭雲飛刀了上庸,但劉封孟達也無可奈何。

他們率軍無論從水路還是山路,都不可能解救前往被曹魏東吳四面圍困的當陽麥城。

其實,廖化根本沒有逃出去。

歷史中這麼記載:關羽鎮守荊州時,廖化是關羽的主簿。關羽兵敗,廖化被俘,詐降東吳。後來廖化找到機會,帶著自己的老母親,晝夜西行,最終回到劉備身邊,堪稱傳奇。

關羽失荊州,真的不是大意所致,而是實實在在的實力懸殊。割讓湘江以東荊州後,劉備又要對漢中用兵,可能不再重視荊州。

如果能夠在關羽出征襄陽時,派出一員如張飛趙雲這樣級別的將領,率領一萬軍隊來駐守南郡統籌防備東吳,結局可能有很大不同。

即使東吳三路進擊,他們也許能保住南郡根本。關羽也不至於陷入四面包圍的絕境,最終敗死。


薩沙


蜀漢叱吒戰場的武將不在少數,除五虎上將外,還有魏延、姜維等人。廖化同屬聲名在外的武將,卻要稍遜一籌,否則也不會有“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說法。但是,戰鬥力不甚強悍的廖化,在關羽敗走麥城時,卻能突出吳軍的重圍,這是為何呢?

東吳圍困麥城,所針對的是關羽,廖化突圍影響並不大。關羽鎮守之地,距漢獻帝所在的許地極近,對曹魏構成威脅。而東吳與關羽更是一向不和。首先,孫權曾經想以聯姻的方式來拉攏關羽。但是關羽不僅嚴厲拒絕,甚至還辱罵使者。另外,東吳對於關羽鎮守的荊州極為垂涎,打敗關羽,不僅會讓蜀漢失去一員虎將,還會得到荊州。因而,蜀吳聯合擊殺的主要目標便是關羽。至於廖化,他只是關羽屬下,論武力值和政治地位都遠不及關羽。若是因為阻礙廖化突圍而耽誤對關羽的進攻,反而是得不償失。

廖化突圍有關平作為助力,關平的武力值不容小覷。關羽退守麥城之後,部下趙累建議派人前往上庸向劉封求助。廖化毛遂自薦,願意前往。但是突圍並非易事,所以關平主動請纓在旁輔佐。只是突圍成功之後,關平便返回城內,以至於許多人誤認為突圍的僅是廖化一人。虎父無犬子,關平武藝高強,可在蜀漢武將中躋身前十。關平年少時便隨關羽南征北戰,立功無數,實戰能力極強。曹魏名將龐德勇冠三軍,但與關平對戰時,仍未佔得便宜,雙方難分勝負。關平武力可見一斑。廖化一人尚且戰鬥力不俗,再加關平輔佐,突圍便相對簡單。

廖化所對戰的乃是丁奉,他雖然勇氣可嘉,卻武藝欠佳。丁奉是東吳小將,雖然頗有名氣,但也只是勇名。他曾先後任職在甘寧、陸遜等人手下,在作戰時極為英勇,偶爾也斬將奪旗。但是他武藝並不高強,對戰時殺人不少,自己也經常負傷。其實在孫權當政期間,丁奉並未被重用,直到孫亮繼承大統,丁奉才憑藉資歷被升遷為冠軍將軍。由此可見,丁奉實力並不是很強,與廖化對戰都未必能贏,更何況還有關平輔佐廖化。丁奉一敗,跟隨他的兵卒四散,廖化也就得以突圍成功。

吳兵剛剛圍困麥城,準備不足,給廖化可乘之機。關羽率人退守麥城後,便派士兵把守四處,並與將士商議退敵之策。而吳軍緊追不捨,在關羽議事時,便收到吳軍已經圍困麥城的訊息。關羽當機立斷,派廖化突圍去請救兵。東吳剛剛趕到,又料想關羽會暫時先守住麥城,所以沒有防備突圍。而麥城附近又多山,路徑雜亂,只要廖化擺脫吳兵糾纏,完全可以讓吳軍追趕不及而突圍成功。因而,廖化突圍也有天時地利的原因在內。

廖化雖然能夠突圍成功,卻並沒能帶來援軍救出關羽。東吳軍隊來勢洶洶,援軍又距麥城較遠,關羽之敗實在是難以避免。







南飛雁1988


關羽在麥城兵敗被圍時,為啥武藝平平的廖化能殺出重圍?



關於關羽最後時刻,三國志.關張趙馬黃傳--關羽篇中,沒有“麥城”這個詞,羅先生《三國演義》中,記述了關羽進出麥城,這可能來自三國志.吳主傳 : 【 二十四年……陸遜別取宜都,獲秭歸、枝江、夷道,還屯夷陵,守峽口以備蜀。關羽還當陽,西保麥城。權使誘之。羽偽降,立幡旗為象人於城上 】



這裡說,建安二十四年(219),東吳襲取荊州時,除各位熟知的呂蒙白衣渡江,還有陸遜領一軍,攻宜都、獲取秭歸、枝江、夷道諸城後,回軍屯紮在夷陵。這個位置,從地圖看,已經抵近益州邊境。這時候關羽從回擊荊州的進攻態,返回當陽,因為再往北,剛剛被徐晃打敗,只能靠大本營一步,西保麥城。



這時候,孫權使人引誘,關羽作出假投降姿態,虛立旗幡為象人於城頭,然後,關羽率殘部悄悄撤出城,這些殘兵一出城,全散了夥,只有十餘騎跟隨。孫權先派朱然、潘璋截斷了西去路徑。當年十二月,潘璋部下馬忠,在章鄉這個地方,擒獲關羽、兒子關平、以及趙累等,於是,平定了荊州。這個象人有幾種釋義:木偶人;泥人;漢代宮廷一種專職藝人;描畫人象,都叫象人。從關羽在麥城的處境看,麥城城頭上的象人,是木偶、或泥人或描畫的人象,可能性最大。



從提問涉及情節看,可能是按三國演義故事說的,看三國演義中關羽最後時刻 : 關羽率軍欲奪回荊州,進軍途中,士兵們多有逃回荊州的,行不多遠,蔣欽、韓當、周泰,再加徐盛、丁奉共五員大將,把關羽團團圍住,遙望四面山頭,全是荊州士兵,呼兄喚弟、覓子尋爹,喊聲不停,軍心盡變,關羽止喝不住,都應聲而去。面對這種情況,關平建議說,情勢危急,必須要有城池依託,此地距離麥城不遠,可迅速前往,關羽此時已無主意,只好帶剩餘三百多人,撤至麥城。剛剛安頓好城防,吳軍兵馬趕到,四面圍定。



關羽召集關平、趙累等商議時,趙累建議說,麥城距上庸不遠,那裡有劉封孟達駐守,可派人尋求援兵,於是,關羽問“誰敢突圍求救”?廖化應聲答道:“某願往”!一旁關平說:“吾送汝出重圍”,關羽寫了一封書信,關平、廖化飽餐上馬,開門出城,正碰上吳將丁奉截住,關平奮力衝殺,丁奮敗走,廖化乘勢衝出包圍,往上庸而去。



廖化的武藝,在三國前期,確實被那些一流猛將,映襯得沒啥光彩,但後期姜維北伐時,也是一員得力將領。之所以能殺出重圍,主要是因為,吳軍是跟蹤而來,包圍也很倉促,加上有關平掩護,丁奉的武藝,至少在三流以下,擋不住關平的衝擊,廖化抓住機會,衝出去是可能的。最主要的是,吳軍的目標是關羽,廖化、關平都是小人物,不是必須抓住或消滅對象。如果貿然去追廖化,放跑了關羽,豈不得不償失?(110)


流譽後


廖化的武藝不行的錯覺是拜寫《三國演義》的羅貫中所賜,有所謂“蜀中無大將,廖化為先鋒"一說。其實這一俗話已被錯誤解讀,意思是蜀國在經歷荊襄之役、夷陵之役後,關、張、馬、黃相繼病亡或陣亡、被暗殺,廖化等後起之秀名氣太小,是在哀嘆蜀國人才凋零。但其實廖化作為大將,並不弱。

下面我介紹一下廖化的傳奇一生。

廖化,字元儉,本名淳,襄陽人。他曾任前將軍關羽的主簿,當時的廖化還是名不見經傳的人,不像後代大唐安史之亂時的永王李麟手下名士李白,當過唐玄宗的翰林學士,詩名鎮天下,為了給永王搞傳銷,還用如椽大筆,連寫幾首捧永王臭腳的詩。最後永王叛亂被鎮壓,手下紛紛做鳥獸散,只有李白因名氣太大,難逃大唐法網。關老爺先是水淹七軍,活捉魏帥于禁、宰殺先鋒龐德,風光無限。可惜好景不長,魏又派出五子良將之一的徐晃,徐晃衝破關羽鹿砦,踏營而來;後方,呂蒙白衣渡江,偷襲荊州,勸降糜芳、士仁,關羽敗走麥城,最終父子被東吳先執後殺。廖化在關羽敗亡時,他也成了吳國的戰利品。廖化心向劉備,想從東吳快樂大逃亡,咋辦呢?好辦,裝死。他一裝死,旁邊的人都以為他的確死了,所以不再關顧他了,廖化趁機帶著老母晝夜西歸。在劉備東征吳國時,與劉備在屈原故里秭歸君臣相遇。劉備非常高興,任命廖化為宜都太守。劉備去世後,任丞相參軍,後又任廣武都督,漸升至右車騎將軍,假以符節,兼併州刺史,封爵中鄉侯。以果敢剛烈著稱。官位和張翼相等,在宗預之上。廖化當時還是文官,不是靠萬人敵殺出東吳營寨,而是偷跑出來的。

景耀五年,姜維兵出漢城、侯和,被名將鄧艾殺敗,退守沓中。姜維本屬託身他國的流寓之人,連年征戰,未建奇功,宦官黃皓在朝內玩弄權術,右大將軍閻宇與黃皓勾結,黃皓想取閻宇而代姜維。姜維也疑懼黃皓,不再返回成都。六年,姜維上表說:鍾會在關中練兵準備南來,應未雨綢繆,派張翼、廖化督諸軍分守衛陽安關口、陰平橋頭。但黃皓寧信巫師,不信姜維,他勸阿斗不要理姜維奏章,朝中全然不知,等鍾會要殺奔駱谷、鄧艾將進沓中,朝廷才派右車騎廖化趕赴沓中助姜維,派左車騎將軍張翼、輔國大將軍董厥憑陽安關口作各營防線的援兵。諸軍剛到陽平,魏將諸葛緒殺向建威,各軍駐紮原地待命。過了一個多月,姜維被鄧艾殺敗,也撤至陰平駐紮。鍾會圍攻漢、樂二城,另派大將進攻關口,蔣舒開門揖道,傅儉戰死,鍾會聽說陽安關口已破,率大軍長驅而入。張翼、董厥才到漢壽,姜維、廖化捨棄陰平後撤,後與張翼、董厥會合,退保劍閣以御鍾會。鍾會寫信想交好姜維勸降,姜維拒不回信,部署全面防禦。鍾會見久攻不下,又糧草供應不上,準備撤兵。副帥鄧艾奇襲陰平得手,從景谷道直插蜀境,又在綿竹擊敗武侯之子諸葛瞻。劉禪向鄧艾投降,鄧艾進駐成都。姜維等人當初聽說諸葛瞻兵敗後,劉禪要死守成都,又有說劉禪要東入吳國,還有說劉禪要南奔建寧,於是率兵由廣漢、郪道後撤,以探虛實。不久接到劉禪命令,讓他們到涪縣鍾會處投降。姜維見將士們內心鬱憤,拔刀砍石。鍾會禮遇姜維,圖謀不軌。鍾會構陷鄧艾,鄧艾被用囚車護往魏國,鍾會帶姜維到成都,自稱益州牧,反叛魏國。鍾會打算給姜維五萬人馬為先鋒。魏國將士殺死鍾會、姜維,姜維妻兒被殺。

鹹熙元年春,廖化和宗預被遷往洛陽,途中病死。


蒼茫大地顧煒斌


公元219年,關羽伐魏,圍困樊城,水淹于禁七軍,威震華夏。此時,曹操和孫權結盟,聯合夾擊關羽。關羽和徐晃作戰失利,後路荊州被呂蒙奇襲,他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只能退守麥城,等待援軍。然而,他沒有等到援軍,只能率領關平等人從麥城突圍,不幸被東吳潘璋部將馬忠擒獲。可是一直跟隨關羽的廖化為何能夠突圍成功,安全到達成都呢?

演義中,廖化是在麥城被徹底封死時突圍的,而正史上,廖化卻是在關羽死後,暫時歸順東吳,後來,廖化“身在吳營心在漢”,才詐死逃脫的。下面從《三國演義》和《三國志》中,分別分析如下。

《三國演義》中廖化突圍

演義中第七十六回中,東吳軍隊豎起寫著“荊州土人”四字的白旗後,關羽軍隊軍心大變,荊州籍士兵紛紛向這面白旗靠攏。頃刻間,關羽的軍隊土崩瓦解,他只剩下三百餘人,在關平、廖化的保護下,來到麥城可是麥城乃是彈丸之地,無兵無糧,不能長久之計。因此,關羽想要派出一員得力干將,前去上庸,向劉封、孟達搬救兵。關羽問道:

“誰敢突圍而出,往上庸求救?”廖化曰:“某願往。”

廖化把書信藏在身上,得到關平的護送,才突出重圍。他到達上庸後,見到主將劉封、孟達,向二人說明,軍情緊急,關羽危在旦夕,希望兩位將軍快速發兵,救關羽於危難之間。然而,劉封和孟達商談許久,認為此時不能出兵救援關羽,現實原因是荊襄九郡已經都屬於東吳,關羽只有麥城彈丸之地,又有曹操親率四五十萬大軍“屯於摩陂”,憑藉上庸山城的力量,打不過這兩方;深層次原因為關羽看不上劉封,認為劉封是一個“乃螟蛉之子”,不可僭立。

兩人矛盾很深。於是劉封和孟達告知廖化,“山城初附,民心未定,不敢造次興兵,恐失所守。”廖化大哭求劉封和孟達,沒有結果,於是他大罵著出城,思來想去,只能去成都,向漢中王劉備求援。演義中相關描述如下:

化大慟告求,劉封、孟達皆拂袖而入。廖化知事不諧,尋思須告漢中王求救,遂上馬大罵出城,望成都而去。

《三國志》中廖化突圍

廖化,本名淳,字元儉,荊州襄陽人,世代為沔南的豪門世族,他是關羽的主簿。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廖化跟隨關羽伐魏,也是和演義中一樣,由於呂蒙白衣渡江,奇襲荊州,關羽兵敗,於臨沮被擒,不久被殺。廖化沒有陪著關羽殺身成仁,而是效仿關羽當年短暫歸順曹操一樣,暫時“歸順”了東吳。

如果他是和糜芳、傅士仁一樣沒心沒肺,死心塌地呆在東吳,那也就另一個貪生怕死之輩。可是他思念漢中王劉備,在東吳怎麼也習慣不了,日夜思念死去的關羽,於是想到了詐死,使出“金蟬脫殼”之計,騙過東吳眾人。廖化趁機帶著老母親,“晝夜西行”,經過了漫漫長途,奔赴蜀漢。他終於在公元222年,在秭歸與率領大軍伐吳的劉備相遇。

劉備見到關羽部將廖化後,非常高興,感覺廖化是一個不忘本的忠義之人,於是任命廖化為宜都郡太守。劉備以廖化為別督,和東吳大軍進行了大戰。不幸的是,劉備大軍被陸遜火燒,遭到慘敗,廖化也隨著敗軍,退回益州。《三國志·鄧宗張楊傳第十五》中記載如下:
會先主東征,遇於秭歸。先主大悅,以化為宜都太守。

這就是關羽死後,廖化從東吳突圍的過程,他心向蜀漢,矢志不移,仿效當年關羽千里走單騎,終於見到劉備,突圍圓滿勝利。

總結:演義中,廖化是自告奮勇,率先突圍,向上庸劉封、孟達求援的。那時候,東吳軍隊還沒有徹底封死麥城的各個路口,再加上關平的護送,他才順利突圍,來到上庸,求援無果,這才回到益州,向劉備報告。

而正史上,廖化在關羽被殺後,就暫時留在了東吳,後來他“身在吳營心在漢”,思念漢中王劉備,才詐死,偷天換日,帶著老母親,逃出東吳的。

關羽“身在曹營心在漢”,最後歐“千里走單騎”,回到劉備身邊,被世人所敬重。而廖化同樣也是“身在吳營心在漢”,同樣也是行走經年,才重歸劉備,也不應該被鄙視。他也是和關羽一樣的忠義之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