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袁紹手下名將謀士最多,大都別人所用,你知道幾個?

天山xjks


袁紹四世三公,雄踞河北四州,手下有很多人才,在和曹操決戰過程中,像顏良、文丑、沮授等人才都犧牲了,也有很多投降了曹操,被曹操所用,比較有名的武將有張郃、高覽,文官有許攸、辛毗。

張郃

張郃,字儁乂,黃巾起義時參軍,本來是韓馥麾下,後來歸屬了袁紹,和顏良、文丑、高覽一起被成為河北四庭柱。

張郃擅長用兵,在官渡之戰,烏巢被曹操偷襲時,張郃力主帶兵救援烏巢,保證糧草,但袁紹沒聽,反而派他去攻打曹操本營。結果曹操本營沒有打下來,烏巢糧草卻全都被燒掉了,張郃便和高覽一起投靠了曹操,受到曹操厚待。

張郃在曹操麾下南征北戰,多立戰功,名列五子良將之一。

但他最突出的貢獻是在後期,張郃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帶兵攻擊街亭,擊敗馬謖,從而幫魏國穩住了局勢,讓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功虧一簣。張郃活躍在戰場上大概40多年,經驗豐富,諸葛亮也很忌憚他,後來在第四次北伐時,諸葛亮用計射殺了張郃。

高覽

高覽和張郃齊名,也是河北四庭柱之一。

歷史上關於高覽的記載不多,只知道他和張郃一起,在官渡之戰時投降了曹操,被曹操重用,後來的表現不得而知,估計是沒有什麼過人的表現。

在演義中,高覽參與了曹操平定河北的行動,後來在穰山之戰中,埋伏劉備,三回合斬殺劉闢,但隨後突兀地死於趙雲之手。

許攸

許攸,字子遠,他和袁紹、曹操都是老朋友了。

許攸性格貪婪,被評為“貪而不智”。許攸在官渡之戰時,給袁紹獻計,分兵襲擊許都,但袁紹沒有采納,反而因為許攸的家人貪汙,遷怒許攸,許攸不得已投靠曹操。

許攸投靠曹操以後,像曹操洩露了袁紹的屯糧地點,勸說曹操發兵燒糧。曹操依靠著許攸的情報,奇襲烏巢,打贏了至關重要的這一戰。

應該說,官渡之戰,許攸是立下了大功的,但是許攸為人狂妄,自恃功高,屢屢對曹操不敬,最後被曹操所殺。

辛毗

辛毗是袁紹麾下謀士,袁紹死後,二子相爭,袁譚想要暫時投降曹操,讓辛毗為使者,從此辛毗就留在曹操的帳下。

辛毗主要成就在政治上,在軍事謀略方面應該沒太大的建樹。在曹操立世子時,辛毗堅持立長原則,勸曹操立曹丕為世子,後來辛毗帶頭勸曹丕稱帝。

辛毗活躍的時間也很長,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時,司馬懿堅守不戰,但恐怕眾將不聽號令,於是魏明帝曹睿命令辛毗去節制諸將,因為辛毗是三朝元老,無人敢何他作對,所以魏軍就這麼一直堅守,直到諸葛亮積勞成疾病逝。


歷史都付笑談中


一、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之時,一些有識之士早已提前準備。比如戲志才、荀彧、荀攸、程昱、鍾繇等人紛紛投奔曹操。

而田豐、沮授、審配、郭圖、許攸等人紛紛投靠袁紹。

除了陳宮投靠呂布,賈詡投靠張繡。三國前期的人才基本上都被曹操和袁紹瓜分了。

在這麼多人才之中,以田豐、沮授為代表的袁紹謀士卻缺少知人之明。沮授、田豐二人跟隨袁紹算比較早,基本上都是袁紹的主要謀士,但是這二人在和袁紹朝夕相處之中卻並未發現袁紹的諸多缺陷,或者說發現了袁紹的缺陷卻並不能幫助袁紹改正,最後只能採取激怒袁紹、甘心赴死這樣的做法來補全自己的名聲。其實這一點而言,沮授、田豐完全敗給了真正的頂級謀士。

以郭嘉的故事舉例,郭嘉在天下大亂之前,就已經提前做好準備,四處尋找明主。郭嘉通過潁川派系的關係一度找到袁紹門下,但是通過郭嘉的近距離觀察,袁紹並不是所謂的明主,於是郭嘉做出這樣的決斷後,迅速退出袁紹團隊,去尋找其他人。

直到郭嘉遇到了曹操,才覺得曹操才算是當世英雄,為這樣的人服務才不算埋沒自己的才華。

所以同同時期頂級謀士郭嘉相比,田豐和

沮授沒有迅速看出袁紹的本質,或者說只看到袁紹當時勢大,對未來判斷不明確,所以說田豐和沮授缺少知人之明。

二、

袁家因為其四世三公的聲望,袁紹袁術兄弟在當時是天下實力最強大的諸侯。麾下堪稱謀士如雲,猛將如雨。而田豐、沮授、審配、郭圖、許攸等等都可以說是當世人傑,但是這幾人之間勾心鬥角極為激烈,袁紹也樂見部下分出派系有利於自己掌控。

這種人為的分裂不但不能讓袁紹勢力擰

成一股繩,反而讓謀士因為

自己派系利益不能做出正確的謀劃。

三,

田豐和沮授作為頂級的謀士,不能改變袁紹麾下派系眾多這一狀況,屢次三番諫言都不能用。在這樣的情況下,二

人甚至不能做到明哲保身。

田豐只能通過強諫、死諫這樣的形式觸怒袁紹

被關起來。

沮授在官渡之戰前後五次提出正確的意見但是袁紹死活不採納。結果導致沮授被俘。沮授被俘後曹操也非常欣賞,想讓他投降,但是沮授一心想回去接著幫助袁紹,曹操只能殺了他,成全沮授的忠義之名。

同樣三國時期的頂級謀士賈詡,這位面臨多少危機都是保命第一。年輕的時候遇到羌人就他活了下來;中年的時候遇到董卓之死,大亂已起,賈詡活了下來;後來賈詡害死了曹操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大將典韋,但是賈詡也活了下來,最後成為曹操、曹丕的重臣,壽終正寢。


小七剪輯


公元200年,佔據北方青州、冀州、幷州、幽州的袁紹揮師南下,討伐曹操。一開始,袁紹糧草充足、兵馬眾多,帳下謀臣武將如雲,對手曹操相對來說內外交困,缺兵少糧,手上的漢獻帝成了不定時炸彈,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曹操奇蹟般的逆轉勝,先是斬殺了袁紹大將顏良、文丑;然後基本淳于瓊燒燬袁紹的糧草。

本來佔盡優勢的袁紹頃刻間土崩瓦解,軍心散渙,最後一敗塗地,此後在斷斷續續的抵抗7年之後,袁氏勢力有生力量徹底被曹操消滅,原來的眾多部將都作鳥獸散,另謀他就。這結果令人不勝唏噓,當初他們應該誰都沒有想到這個結果。

本來,袁紹文臣有田豐、沮授、郭圖、審配;武有顏良、文丑、張郃、高覽等實力不弱的人輔佐,而且袁氏四世三公,門生遍天下,誰知道經營多年的基業毀於一旦,盡然連翻盤的機會都沒有。論輸贏程度,曹操在赤壁之戰損失原過於袁紹在官渡之戰,可是他不如曹操的地方就是沒有挺過去。正是因為繼承人的問題沒有處理好,最後被曹操各個擊破。

我們現在回首過去,可以對比下,當時曹操陣營的文臣武將並不比袁紹的優秀多少,在兩方遭遇大敗之後一個能收拾殘局,一個江河日下。兩種結局直接導致袁紹部將的宿命一個個大難臨頭各自飛。

在袁氏陣營中,大部分有實力的人幾乎都敗亡或者被曹操處死。剩下的能力一般都還是默默無聞,在袁紹哪裡有頭面不是一線的人則暫時取得曹操的信任,擔任重要職務。這其中就有許攸、張郃、高覽等寥寥數人。其他的幾乎都廢了。戰後,袁紹陣營除了張郃、高覽、許攸之外,其他人全部被殺。

顏良在白馬被關羽斬殺,文丑被曹操擊殺。淳于瓊在烏巢之戰中被殺。顏良文丑兩人的死給袁紹一個沉重打擊,但是沒有讓他清醒。沒多久,張郃和高覽在曹操偷襲烏巢之後,袁紹聽從郭圖的建議派遣他們救援,但是曹操已經擊敗淳于瓊,兩人於是率眾投降曹操,直接導致袁紹陣營骨牌似的潰敗。至此,袁紹陣營有頭面的武將都非死即叛。

投降曹操的張郃和高覽也沒好到那裡去,兩人同時歸降,正史中,高覽失去蹤影,張郃被重用,漢中戰役時候力挽狂瀾,使得曹操保住關中,事後,一路升遷,成為曹操西方的支柱。一直到諸葛亮北伐時期死於埋伏。

高覽呢,雖然正史沒有下文,但是演義中死於趙雲之手,在劉備脫離袁紹,又糾集徒眾反曹,高覽奉命追擊,被趙雲刺殺。

文臣呢,田豐因為反對南征,被袁紹下獄,失敗後處死。沮授被曹操俘虜後處死。剩下的審配在鄴城攻破之後被處死。郭圖跟隨袁譚投降曹操之後反叛,隨後被殺。另外一個比較寵信的文臣逢紀被袁譚處死。還有一個獻計焚燒糧草的許攸自恃功高,被曹操寵將處死。至此,袁氏主要文臣都死乾淨。


歪史


袁紹:戰略上好的建議堅決不執行,自己的想法又全是錯。。。!

《三國演義》中的袁紹,志大才疏,膽略不足,刻薄寡恩,剛愎自用,疑心太重。叱董卓篡權時,是何等的英勇,戰公孫時何其勇武,為何到了官渡,這位席捲河北、虎視天下的霸主竟成了“茅廁將軍”?“官渡之戰”他統帥十萬之眾,被曹操兩萬人馬剿滅了。

當時曹操和袁紹實力懸殊,袁紹還有穩固的大後方,兵馬糧草充足,更有良將千員,為什麼會敗了呢?難道是手下的將領和謀士不行?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袁紹手下的那些謀士和將領:

袁譚:

袁紹長子,曾任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年),擊敗田楷、孔融,完全佔據青州。袁紹去世後,審配等偽立遺令,擁立袁尚為繼承人,袁譚不能繼位,心懷憤恨。後袁譚、袁尚二人的矛盾徹底爆發,袁譚聯合曹操共同攻打袁尚。建安十年,曹操興兵進攻南皮,袁譚奮力抵抗,終於在曹操急攻之下戰敗,為曹純麾下虎豹騎所殺

郭圖:

袁紹帳下謀士。官渡對峙期間,曹操率軍偷襲烏巢,郭圖建議攻擊曹營而非張郃建議的援救糧倉,結果張郃攻曹營不下,郭圖見其建議失敗,擔心袁紹怪罪自己,便誣告張郃不盡力,導致張郃投降曹操,袁軍土崩瓦解。 官渡之戰後,審配兩位兒子被虜,袁紹之將孟岱對審配有讒言,郭圖、辛評同意,袁紹令孟岱代替審配守鄴城。

沮授:

袁紹帳下謀士。史載他"少有大志,擅於謀略"。曾為冀州別駕,舉茂才,並當過兩次縣令。後來又當韓馥別駕,被韓馥表為騎都尉。曾對韓馥提出良策,但不被採納。在袁紹入主冀州後,沮授監統內外、威震三軍,幫助袁紹奪取青州、幷州、幽州而統一河北。沮授曾對袁紹提出奉迎天子,反對諸子分立,提出三年疲曹的戰略,但袁紹並不聽從。在官渡之戰中,沮授提出緩進戰術,但不採納。在袁紹大敗後,沮授被俘獲,拒絕投降。後來,沮授欲回河北,事敗被殺。曹操曾嘆息:"孤早相得,天下不足慮。

田豐:

袁紹部下謀臣,官至冀州別駕。其為人剛直,曾多次向袁紹進言而不被採納,曹操部下謀臣荀彧曾評價他“剛而犯上”。後因諫阻袁紹征伐曹操而被袁紹下令監禁。官渡之戰後,田豐被袁紹殺害。

許攸:

袁紹帳下謀士,官渡之戰時其家人因犯法而被收捕,許攸因此背袁投曹,併為曹操設下偷襲袁紹軍屯糧之所烏巢的計策,袁紹因此而大敗於官渡。後許攸隨曹操平定冀州,因自恃其功而屢屢口出狂言,終因觸怒曹操而被殺。

顏良:

袁紹部將,以勇而聞名。

文丑:

袁紹帳下的大將。磐河一戰,文丑連敗數將,差點擒獲公孫瓚,與趙雲大戰未分勝負,隨後與顏良為先鋒,擊公孫瓚,平定河北。公元200年,袁紹渡河兵至延津,使文丑與劉備挑戰,曹操以輜重就道餌敵,文丑兵亂,遂被操擊破而死。

韓猛:

《三國演義》中有的韓猛則是:袁紹手下先有兩員大將顏良,文丑,之後被又將張頜,高覽奉為大將,並稱"河北四庭柱"。武勇排位第五的韓猛與其他四人並稱為"四庭一柱"。

高覽:

為柱河北四庭(河間四將)(顏良、文丑、張郃、高覽)之一,武力與張飛相若。官渡之戰,高覽曾和許褚、徐晃大戰而不分勝負。

張郃:

早年應募參軍,鎮壓黃巾起義,歸順冀州牧韓馥,拜為軍司馬。袁紹攻取冀州後,張郃率兵歸降,任步兵校尉。擊破公孫瓚有功,遷寧國中郎將。參加官渡之戰,被曹洪擊退,隨後投降曹操,授偏將軍。

蔣義渠:

東漢末年袁紹麾下之武將,當袁紹在官渡之戰敗給曹操後,將敗逃的袁紹接到了黎陽。從袁紹口中聽到官渡之戰的戰況後,找回四散各處的殘兵敗將,使袁紹的軍隊恢復到官渡之戰以前的氣勢。

無成有終


號稱四世三公,五代忠義袁紹敗於官渡之戰,後憂憤而亡。

手下名將謀士樹倒猢猻散是必然結果。

又因袁紹兵敗而亡,手下名將謀土各奔前程是必然規律。

《三國演義》中,即使袁紹威名在世時,手下的五大名將就開始給後來英雄“添嫁衣”。

斬顏良,誅文丑是著墨關羽勇猛。

做了關羽“,嫁衣”。

田豐雖然是有能耐的謀士,《三國演義》中,出現幾回就成襯托袁紹志大才疏,行事優柔寡斷犧牲品。是“打醬油”的角色。

審配,沮授,郭圖與田豐是持不同見解的人,為寫袁紹昏聵,也成羅貫中筆下的“嫁衣”角色。

事實上審配才能突出。官渡之戰,曾大敗過曹操。

袁紹死後,扶袁紹之子袁尚坐位袁紹之位。因兄弟內鬥,被曹操各個擊破。

審配被俘,慷慨而死,顯示英烈之舉。

從另外一個角度,顯示袁紹及其之子有可貴品質,才值手下為其獻軀。

名將張郃有勇有謀,被逼投降曹操,為曹操陣營立下汗馬功勞。《三國演義》有多處精彩筆墨,後在木門死於諸葛亮手中。

高覽也是智勇名將,與張郃同投降曹操,最後死於趙雲槍下。

許攸,袁紹身邊掛的上名謀士之一,因不拘小節而獲罪。

為避懲罰,逃跑到曹營,給曹操出奇計“火燒烏巢糧倉”。

幹出損害前主子利益的事,是袁紹在官渡之戰大敗罪魁禍首。

當然,羅貫中用因果報應筆調寫許攸被徐晃割首結束卑鄙一生。等於為袁紹報了天仇。

當然,袁紹手下還有許多名將,如淳于瓊,韓猛等人,更是“打醬油”的角色。在《三國演義》一帶而過。

袁紹死後,謀士郭圖歸於袁紹之子袁譚。忠於袁譚與曹操抗爭,最後城破被曹操捕俘,與妻兒一起為袁紹後代殉難。

羅貫中通過《三國演義》中袁紹這些名臣勇將寓意,良禽擇木而棲,良將擇主而名。

袁紹雖是仁義之主,被時世而淘汰,手下名臣良將也因生不逢時,成為一個階段的犧牲品。

讀者撫卷嘆息。


天下君閱


因袁紹剛愎自用、小肚雞腸、疑心太重、志高才疏,不懂知人善用,導致眾叛親離,後以滅亡告終。


We7667深山居士


歷史的演變,朝代的更迭,總有一些人當了墊腳石,給有能耐的人做了陪襯,當時袁紹的勢力,相當的不小,那為什麼它的謀士,死的死,投別人的投別人,就像許攸吧,他就在官渡投了曹操,而且給曹操獻計,燒掉了,袁紹在烏巢的糧倉,就是因為袁紹自命清高,不聽謀士之言,最終毀掉自己的江山。


賢者ws


謀士主要有逢紀(定計取冀州)、審配(愚直誤事)、沮授、田豐(這兩人不遜於荀彧、郭嘉)、許攸(官渡之戰關鍵人物)、郭圖和荀諶(遊說之士)。謀士除許攸投曹外,其他幾個都算是為袁家而死。武將:曲義(大敗公孫瓚,被袁紹疑殺)、顏良(關羽突殺)、文丑(死於兵亂,曹軍所殺)、張合👂和高覽(烏巢敗後降曹)、淳于瓊(守烏巢敗後被殺)。


文史醒言


袁紹用兵歡喜自已指揮,不如此則怕無兵權。但自已又是個草包。近代的民國老蔣倒與他相似,一個黃埔軍校握手心,八百萬大軍,新式武裝卻在數年間灰飛煙滅。這就因為用權不會用人的結果,將廣兵多都沒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就是這個理。


一斗樓


三國初期上天最眷顧就是袁紹,非常幸運的抓了一手好牌,可以讓他打了個稀碎[捂臉][捂臉][捂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