滷藕回鍋肉
肯定是滿清獲勝,毫無懸念。
題主把滿清崛起的時間點,以假設的形式提前到了萬曆末年,只是假設,所以題目並沒有什麼不妥。需要講在前面的是,火器方面,孔有德的全“葡化”降清部隊足以抵消日本人火器方面的一切“優勢”,至於冷兵器搏殺,滿清的戰力更不在乎日本,努爾哈赤本人對此有著清醒的認識。
建州女真彪悍戰力由何而來?
建州女真從來都不大太平,強敵環伺,紛爭不止,女真人可以說是天生的戰士,不要誤會......並不是生下來就會打仗,而是說自小受環境的薰陶,年歲不大就開始與其他各部族鬥,與豺狼虎豹搏鬥,民風彪悍,驍勇善戰。
漁獵民族的生活環境本就比較殘酷,更何況是幾百年前,身體孱弱的,包括腦子不好使的,基本都被環境淘汰了,比如看到老虎跑過來還要驚叫一分鐘的,或者直接就嚇暈的,甚至眼神不好,箭矢經常射偏的,包括爬樹總往下滑的這類人,生存的概率都很低,在這種弱肉強食、適者生存的環境下,還要提防其他部族的偷襲,或者遇到天災,自家糧食不夠吃,還要出去跟其他部落硬借,這些都需要以命相搏,打鬥能力差的早就死了。
普通家的孩子如何成長為標準的戰士,咱們暫且不說,就說努爾哈赤家的褚英和代善就都挺能打,從小沒有穩定的生活,生活環境近乎於殘酷,魏佳氏去世早,而兩個孩子跟著努爾哈赤不是追殺人就是被追殺,這不是調侃說笑,他們面臨的可是眾多部落的集體追殺,而那個時期正是努爾哈赤創業初期,也不大可能分出太多時間關照他們,所以他倆獨立性強,能打,缺點就是他倆都不拿親情當回事,從小沒享受過親情,自然不知道其珍貴。
即便生到老八皇太極這裡,條件環境雖然已經初步得到改善,但也是從小東征西討,帶幾百人就敢衝兩千人的隊,當時就這環境,沒有挑選餘地。
後期的大明王朝大多數常規部隊作戰能力極差,如果直接都空投到原始森林去,繁衍兩代以後全是藍波,就是這個道理,想不死就要像獵人團隊一樣精誠團結,想不死就要把自己的身板打造硬實,想不死就要反應機敏,想不死就是要先不怕死等等。
同樣把10多萬滿八旗空投到蘇州搞手工業或者種田,五十年後結果不言而喻。
至於日本,希望大家及時從《明朝那些事兒》裡抽身出來,打得沒那麼輕鬆,歷時七年,每年一百多萬兩白銀的挑費,打到後期保守保守再保守的向下估計,明軍也至少投入了15萬人(是人數啊,不是人次),朝鮮不到20萬人,嗯.....雖然差不多算是看熱鬧的吧,起碼聽起來挺嚇人。三大徵1160萬兩白銀,其中最費錢的就是抗倭援朝,人家連飯都不管,明朝財政和稅收結構本來就有問題,一下子就拖垮了,從此以後財政上舉步維艱。
當時的明朝財政、軍事力量等等還沒落到谷底,最後日本撤軍也是因為豐臣秀吉死前擔心國內生變,連累十幾萬部隊死在外面,所以才命令撤軍,並不是明朝真正打贏了,只不過撤退這是門學問,而且很難有效控場,所以損失不小,這是以事論事的說戰力,不是美化小日本,還有一點需要清醒清醒,當時日本人的火器並不比大明差,他們買火器比咱更方便,接觸新品更快。
如果在萬曆末年,滿清崛起並和侵朝日軍碰撞,誰會贏?
李成梁的五兒子,與日軍交戰過的李如梅(參與過碧蹄館之戰)在評價女真戰力的時候,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
“倭兵は體軀倭少なれども、敏捷にして、鳥銃をよくす。ただし一人同志の戦いとなれば、倭兵三十人をもってしても、満兵一人に敵せざるなり。”
看不懂沒關係,我也看不懂,從字面上來看,倭兵體軀,後面跟著的描述詞不是“矮”就是“小”,行動敏捷、配備鳥銃、單挑、倭兵三十人、滿兵一人敵。也就是說,李如梅認為後金打日本----1V30,30個手持倭刀的日本人才能打一個女真人?我覺得李如梅並不是這個意思,他說的意思近於:戰爭中如果面對30萬日本軍隊,那麼大明部隊中如果有1萬女真兵,就會對致勝起到決定性作用。另外日本人描述錯誤的是----當時皇太極還未掌權,沒有滿洲族,也就沒有“滿兵”之說。
當時努爾哈赤也想出兵,因為一旦朝鮮完蛋了,下一個就是建州部,努爾哈赤也想在境外決戰,以免小日本禍害自己家園,可惜被回絕了。(傳聞:當時的朝鮮收到的情報是,努爾哈赤要借路滅海西女真。傳聞:還說努爾哈赤要聯合日本人,這就有點胡扯了,引狼入室啥結果,努爾哈赤哪能不知道呢。)
薩爾滸之戰,支援作戰的朝鮮兵很痛快的就投降了,被後金當奴隸使喚若干年,回國後自述,為啥投降呢?明軍幾千人在山上,後金軍幾百騎兵在山下,後金軍由下往上衝,一個突擊,幾千人沒剩下啥,有可能是朝鮮軍為了推卸投降責任才把後金吹的那麼厲害,但是論戰力,後金確實彪悍。
漢族軍隊強?滿族軍隊強?蒙古族軍隊強?怎麼會有這種愚蠢的問題,戰力強弱是由若干因素決定的,和民族有什麼關係?
後金軍強悍這種說法,是實事求是,強就是強,弱就是弱,沒什麼避諱不能說的。脫離了那個殘酷的生存環境,大清的戰力也是直線向下掉,戰鬥力是否強悍,是不以民族做區分的。
解放後不也抽過聯合國麼,說是抗美援朝,其實查查資料就明白了。
和中國人民解放軍對戰的是:
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法國、新西蘭、荷蘭、泰國、希臘、土耳其、南非、菲律賓、比利時、哥倫比亞、埃塞俄比亞、盧森堡、韓國。
看了這些還能說漢族戰力弱?
漢族人口眾多,抗美援朝的解放軍中絕大多數也都是漢族戰士,但是也有包括滿族、蒙古族、回族、朝鮮族、彝族、藏族、維族、黎族、苗族、土家族在內的其他少數民族解放軍,各民族都是戰友,都是袍澤。他們同樣浴血奮戰,他們同樣都在保家衛國。
<strong>當初溥儀逃到瀋陽機場的時候,被蘇聯兵押走,包括《清明上河圖》在內幾大箱古董,就直接扔機場,管都不管,還是蘇聯兵撿到了物歸原主。
但有一個物件,坐了十幾年牢的溥儀,哪怕在服刑期間都片刻捨不得離身的乾隆三連璽,這是所有物件裡溥儀最最最珍愛的寶貝,沒有之一。知道抗美援朝以後,直接就捐給了國家,這就是清廢帝的國家意識,公民責任意識,同時也體現了他對國家的認同感。
明朝積弱確實滅亡了,但大明的軍隊曾經強過,否則當初怎麼統一全國呢。
滿清的軍隊也曾經強過,但脫離了造就戰力的那個環境,晚清不也被十幾個國家揍,要不是外國強盜需要一個合法穩定的政府替他們攥取利益,大清早就滅了。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無論明朝還是清朝 ,也無論滿族還是漢族,能不能打和民族沒關係,關鍵是如果朝廷糜爛了,體制敗壞了,苟延殘喘之下能指望有強軍?這個任務太艱鉅,明朝做不到,清朝同樣也做不到。
改朝換代大致如此----以某個朝代的最強狀態對某個朝代最弱狀態,打贏了這很正常,打不贏才奇怪。而非要以某個朝代的最強狀態嘲笑某個朝代最弱狀態,那也是缺乏基本智商的。
<strong>
<strong>
<strong>
古今通史
這個真的不用長篇大論,時人早有定論,幾句話可以說明問題。
我們來看看李成梁的兒子李如梅怎麼說,李如梅打過蒙古,打過女真,也打過日本,參加過兩次朝鮮戰役,於碧蹄館大戰親手格斃立花宗茂的兩員大將,十時連九和安東常久。他的評價最有權威。
李如梅與朝鮮官員對女真兵有一段很有名的評價。"此賊(建州)七千,帶甲三千,足抵倭兵十萬,西邊雖有韃子(蒙古),不及此賊。"
長言道孤證不取,好,我們再看看同時代的日本人怎麼說。
當年加藤清正徵朝,行軍太急,陰差陽錯跨過鴨綠江,進入到女真部落的村戶,以為是朝鮮人,大肆殺戮了女真老弱婦孺一番(不一定是建卅部,那時女真還未統一),待得女真部遣軍來戰,加藤部急速退出鴨綠江,雖未言勝敗,看樣子肯定是吃虧了,不然也不會退得這麼急。
事後日本方面有了文獻記載,日文大意是:"日軍身材矮小,敏捷,善使鐵炮(火槍),但如果遇到滿洲精騎,足輕三十,只當滿兵一人。"
這是那個時代明朝著名將領的評價和日本人自己的文獻記載。
梓凌2018
萬曆末年,明朝出兵朝鮮,用時七年(1592年——1598年)將氣勢正盛的侵朝日軍趕下海里餵魚。此時努爾哈赤正忙於與女真諸部作戰,但八旗制度已創立,軍隊實力不斷膨脹,並在十多年後的薩爾滸之戰中殲滅明軍主力,而這些明軍的部分將領甚至直接參加了抗日援朝戰爭,贏面上很明顯:滿清>明軍>侵朝日軍。
1.日軍以步兵為主,實力不如擁有騎兵的明軍
明軍與日軍的一場遭遇戰足以說明日軍與明軍騎兵的實力差距。主帥李如松率親兵,他的三千遼東鐵騎,在漢城以北的碧蹄館遭遇立花宗茂的兩萬軍隊,結果在日軍的重圍下,遼東鐵騎利用騎兵的高機動性和強大的武器裝備——三眼神銃,愣是衝破了日軍的包圍圈。
雙方傷亡情況如下,據李如松回憶,“職喝官兵爭前砍殺,賊即披靡大潰,我兵乘勝追逐,當陣斬獲首級一百六十七顆,內有賊首七名”,在被重重包圍情況下仍得閒斬獲敵軍首級,想必日軍的傷亡遠高於此,結合立花宗茂部在此戰後再無建樹,其傷亡必定影響到了部隊建制,預計在千人左右,而日軍其他部隊也有參戰,明軍與日軍的戰損比當在1:6左右,明軍自損二百人也是合理的。
由此可見,日軍在軍隊數量佔絕對優勢,且對明軍實施包圍的情況下,不僅不能殲滅明軍有生力量,反而在自身重大傷亡之後漸漸潰敗,李如松甚至率軍小追一段以示敬意,由此可見日軍步兵的夜戰能力非常一般。
野戰:滿清勝
2.日軍擅長防禦作戰,滿清若攻城不見得能贏
日軍攻克朝鮮各路州府以後,本著你家就是我家的精神,瘋狂修築堡壘,其中以加藤清正在蔚山的島山營石頭城工事為最。
加藤清正將島山營依山而建,全部採用石頭結構,不僅居高臨下,而且十分堅固,明軍的普通火器都拿它沒辦法。在兩次蔚山之戰中,明軍傾盡全力圍城攻堅,甚至使用了大將軍炮(可惜炸膛了),都始終無法攻破蔚山,城內的日軍雖然彈盡糧絕,但承受力依然非常強,在絕境之下能迸發出強大的戰鬥力,在瀕臨崩潰之際抓住戰機,給予明軍重大殺傷。
這一點與日後滿清進攻遼東很像。努爾哈赤、皇太極,多次圍攻寧遠、錦州,卻因為缺乏攻城武器,始終未能攻克寧錦防線。寧遠城為“山”字型防禦工事,依託紅衣大炮重挫後金軍,而日軍的“鐵炮”恰好正是從葡萄牙人手裡進口的火繩槍,進口貨畢竟好使,所以在輕型火器上明軍甚至不如日軍。想想若是滿清進攻全是日本鐵炮足輕防守的城池,滿清的牛楯衝車能否擋得住日軍的火力網,倒是個很大的問題,搞不好八旗兵一波衝鋒便全被打成篩子。
滿清八旗引以為傲的騎射技術,正如乾隆帝所說“弓馬騎射乃建州之本”。康熙以前八旗戰弓的拉力為8力以上,按照現代計量方法也至少有80斤以上。進攻時,滿清以木楯置於前,身穿內含鐵甲片的棉甲,可有效抵禦火器殺傷,利用騎兵的衝擊力,不過數秒便可到跟前。
平壤攻堅戰遼東鐵騎便可視為滿清八旗的模板,試想若不是李如松用大將軍炮轟塌七星門,在野戰中表現神勇的騎兵,又如何在攻堅中大放異彩呢?
攻堅戰:日軍勝
3.日軍指揮不統一是最大的短板
侵朝日軍九部軍力,合為15萬人,對於朝鮮軍這種菜雞,指揮調度什麼的不重要,日軍只需要一聲“八嘎牙路”,拿著倭刀直挺挺地衝鋒,朝鮮軍便不戰自潰,僅僅一個月就“三都守失,八道瓦解”,此時日軍儘管三路並進,各部基本互不隸屬,支援也多看情面,但並沒有遇到多大麻煩。
但一旦遇到有組織、強大的軍隊,這樣的指揮體系就很有問題了。在明軍入朝以後,侵朝日軍各部基本各自為戰,而最高統帥豐臣秀吉卻遠在對岸,前敵總指揮宇喜多秀家,其麾下僅一萬多人,顯然無法號令手下有兩三萬人的加藤清正、毛利輝元等人,這些大將更像是諸侯,從日本各地徵召而來,之間甚至還有私仇,比如小西行長和加藤清正,見面都能動刀子的人,壓根別指望協同作戰。
在平壤之戰、碧蹄館之戰等一系列戰役中,日軍幾乎每次都以部為主力對抗明軍,吃虧了才想著找隊友,等隊友到了,明軍騎兵呼啦啦地早就溜了。而在露梁海戰中,島津義弘與小西行長難得合兵一處,卻被明、朝聯軍包餃子,由此看來日軍各自為戰,且三路進擊,像極了薩爾滸之戰中的明軍(明軍各部也由全國各地徵召而來),滿清擰成繩一般的八旗只需“任爾幾路來,我只一路去”,各個擊破,則日軍必敗無疑。
有意思的是,侵朝日軍還真與建州女真接上火。1592年,加藤清正攻陷朝鮮北部咸鏡道之後,越過圖們江,進攻了那裡的葉赫部和烏拉部落,此時努爾哈赤還未統一女真,加藤清正突襲了毫無防備的女真部落,燒燬四五營、殺傷900餘人後退去,豐臣秀吉頗為高興,“今略明地”,指示加藤清正再接再厲。然而加藤清正並不是傻子,當他看到女真部落無論男女老少,人人皆兵,衝殺著過來後,趕緊調頭回到朝鮮,隨著明軍入朝,侵朝日軍進入中國境內得到兩百年後了。
此戰中、日、朝三國史料均為詳細描述,從結果來看,無疑女真部落遭遇重大損失,但是日軍沒有誇大戰果繼續攻掠,說明其也受到一定損失。而葉赫部和烏拉部都是努爾哈赤的手下敗將,從這一點看,侵朝日軍還真不是團結的女真的對手。
宋代便有“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的說法,而從倉皇逃竄的朝鮮國王李昖口中我們得知:“倭子三十,不能擋韃子(女真)一人!”日後皇太極兩次攻朝倒是印證了他的說法。
而李如松的弟弟李如梅也說:此賊(女真)精兵七千,而帶甲首三千。若賊七千,足可擋倭奴十萬”,儘管有掩飾自己軍事失利之嫌,但也充分表明滿清八旗的戰鬥力當在侵朝日軍之上。
春秋正義
實際上努爾哈齊和建州女真並沒有直接交手過,至於加藤清正攻擊女真烏拉部的局子街之戰,大多見於日本的歷史記載,中國和朝鮮方面很難找到對應的記錄。而且即便是日文記錄,也是很多種說法,所以這一段在我看來存疑,很可能加藤清正是渡過圖們江溜達了一圈就回去了,並沒有和烏拉部有過多的接觸。
努爾哈齊這方面,可以從努爾哈齊和明朝決裂以後的戰例來看,努爾哈齊的八旗基本上是壓著明軍打,明軍很難能在戰場取得優勢,最後遼東易手,大量的城市和老百姓成為努爾哈齊的戰利品。所以,以明軍作為參照物的話,努爾哈齊的八旗和日本真刀真槍的幹一架,日本很可能無法抵擋八旗重步兵凌厲的進攻。當然,論技戰術八旗也遠優於明軍,徐光啟曾經說交往之戰的時候一千多川兵和七百八旗對陣,八旗兵遠遠的放了兩輪空槍,引誘川兵衝鋒,等到兩軍距離二三十步的時候就裝填彈丸射擊,明軍只有7人僥倖存活。同時徐光啟還說明軍遇到八旗只會遠遠的放槍,等到距離近了就全軍崩潰。
當然,明清交戰的時候一支由降倭(投降的日軍)組成的明軍還真和清軍交過手,但是很可惜,這支部隊確實對清軍取得了戰術優勢,但是依然逃不過團滅的命運。當然,單獨的戰例說明不了什麼問題。
但是日本有一個優勢就是日本比努爾哈齊有更多的大兵團作戰經驗,這一點努爾哈齊可能會吃虧不小,畢竟努爾哈齊起兵和明朝分庭抗禮的時候只有17、8萬的人口,壯丁不滿4萬。而且努爾哈齊的對手長期只是海西、蒙古以及明朝,所以這將會是八旗的一大短板。但是如果僅以日本歷史上長期躲在角落裡玩泥巴的歷史來看,習慣了明軍作戰方式的日本很難同八旗一決雌雄。
不過假設努爾哈齊真的領人去朝鮮和日本打,那麼努爾哈齊時期,後金八旗裝備的火器,可能就不僅僅是繳獲明軍的三眼槍、佛郎機了,而且還必然有使用日本鐵炮戰術的“和八旗”。
北洋海軍炮手
明末清初後金的八旗軍以女真人為主,他們雖然出身於漁獵民族,但在明末農業化程度已相當高。例如牛錄作為八旗軍的基礎軍事編制,在平時則是基本農業單位。
所以,八旗軍不同於戰時為兵、平時耕牧的蒙古人,是一支由“伊爾根”(平民階層)供養的常備軍隊。當時八旗軍採取三丁抽一的制度,即一個牛錄裡的二個男丁供應一個兵丁的糧食和裝備。由於此時八旗政權剛剛興起,供應非常良好,戰兵基本都能裝備鎧甲。
特別要提出的是,農業社會體系下的女真人作為集體勞動者有著比以遊牧為主的散居蒙古人更好的組織紀律性。
努爾哈赤又下令所有士兵平時必須同吃同住,這毫無疑問極大地增強了部隊的凝聚力。另外,八旗軍隊軍紀極嚴,每逢戰陣,每一隊都有一名押隊官,一旦有軍士在行軍打仗途中喧譁或者不聽號令獨進獨退,押隊官即用箭頭塗了朱丹的箭射他,回營以後直接斬首。 明人記載,八旗軍在平坦地形上,隊伍整齊,層次分明;如果地形狹窄,八旗軍則會合併成一路行動,層次不亂。臨戰時,八旗軍士令行禁止,隊伍齊整。戰鬥時,穿戴重型鎧甲、手持利刃的肉搏士兵衝鋒在前;穿短甲(兩截甲)、擅長射箭的弓箭手在後面掩護;“巴牙喇”(八旗最精銳者)則騎馬於側後觀望,隨時接應和支援,起到督戰隊和預備隊的作用。此時的八旗軍擁有很強紀律性和突擊能力,並且擅於多兵種配合。
明末參加過抗日援朝身經百戰的遼東系軍閥皆言“此賊精兵七千,而帶甲者三千,此賊七千,足當倭奴十萬!”
可見當時明朝軍方的頂尖戰力已經給出了客觀公正的評價!八旗與東亞可以說是頂尖戰力日軍相比,戰場對抗,無論是單兵對抗,還是諸兵種協同,日軍這種層面,適合小集團作戰的模式,都是無法與悍勇兇殘同時又令行禁止的八旗騎兵對抗的。
冷兵器時代,白山黑水的女真人絕對是要比日本人更為可怕的敵人。
客觀公正的說,豐臣秀吉侵朝,日本剛經歷日本戰國時代的洗禮,連年的征戰,日本無論將領士兵的戰鬥經驗,戰鬥意志。都要比明朝聯軍強。尤其士兵層面,明朝聯軍皆不能比。朝鮮軍隊不必多說,明朝能跟日本士兵正面作戰不落下風的也就那幾只精銳部隊,比如遼東家丁,戚家軍,而明朝這些精銳極其稀少,遠遠不能像日軍那樣成建制。遼東家丁更是遼東軍閥的私人衛隊,是遼東軍閥在大明朝廷安身立命的本錢,死一個就少一個,這也是為什麼李如松在朝鮮輕敵冒進,碧蹄館之戰後痛哭不已直到回國都在也不肯前進一步的原因。
總體來說陸地上明朝聯軍沒有任何優勢,這還是在海上李舜臣勝利不斷切斷日軍補給的強有力支援下。
唯一能拿的出手的戰績確實就是海上。明朝聯軍的節節勝利給日軍造成了非常大的煩惱,因為日軍所需的物資尤其火槍彈藥都要從日本本土運往朝鮮。
最後如果不是豐臣秀吉突然去世,各大名急著回國搶地盤,鹿死誰手真的還未可知。坦率來講也真就算不了勝利最多算平手,因為明朝聯軍始終未能收復朝鮮並且戰績也都不盡人意,還是基於在海上日軍補給困難的情況下,最後還是讓日軍從容回國。
而當時的女真人無論戰鬥意志戰鬥技巧當世無能出其左右者,日本精兵皆不能比。
雖然明朝雙方拒絕了努爾哈赤的援助,但事實上女真與一支精銳日軍還是爆發過沖突。
總有人問豐臣秀吉侵略朝鮮與明國交戰
如果明國朝鮮同意努爾哈赤進入朝鮮抵抗日軍
兩強爭鋒誰能稱霸東亞
雖然朝鮮極力反對努爾哈赤帶兵入朝
但日軍女真確實發生了一場戰爭
但不是與當時女真的頂尖戰力
努爾哈赤的建州女真
而是日軍加藤清正與葉赫女真的一場戰鬥
戰後由加藤家加藤本紀所記載
日軍進入朝鮮,朝鮮一觸即潰,日軍內部爭功心切。由於小西行長軍團攻朝勢如破竹,日軍各軍團皆認為明國朝鮮之兵不堪一擊,加藤清正更是後來居上一路直奔鴨綠江,過鴨綠江想直入明國,奪取最大的戰功。但偶遇女真葉赫部發生遭遇戰,由於女真沒怎麼重視,所以沒留下什麼詳細記載。但日本加藤本紀有記載“大意說是遭遇蠻族,大異明國朝鮮之兵,甚是驕勇,斬敵多少云云。”值得推敲的是,此戰過後加藤部有一定規模減員,並且戰後都沒有打掃戰場反而大撤回朝鮮境內,無戰事亦在朝鮮駐紮,再也不過鴨綠江,不做直入明國之想,這是唯一跟女真有過接觸的精銳日軍!
由此可見很明顯是日軍吃了虧,在白山黑水的深山老林裡遇到了冷兵器開了掛一樣的女真人。
類此種種不必多說,以至於到明末何為大捷?依託堅城火炮城不被八旗攻破即為大捷。上奏朝廷君臣彈冠相慶。何曾敢與八旗野戰?根本就打不過。以至於明末無論明軍還是起義軍往往伴隨一聲“韃子來了”就無論將校士兵鬥志全無,四散奔逃。內心畏敵如虎,焉能不敗?
儘管經過有些明吹皇漢造謠摸黑以來,網上常常一會出現滿清不強是大明太弱,一會又出現大明很強南明是投降明軍打下來的之類的自相矛盾的可笑說法,然而事實上八旗部隊在那段時代還真打遍一圈無敵手。除了極少數的幾個堡壘難以攻克以外,八旗兵野戰還真是沒有費勁過。從戰鬥技巧上來說,女真人從小的生活幾乎就是軍事鍛鍊,而自努爾哈赤統一以後,更是進行了大量嚴酷而全面的軍事訓練,不但練人而且精煉精選馬匹,可以說每一個八旗戰士的戰鬥技巧都非常優秀。八旗兵的戰鬥力強大可以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皇太極曾在松錦大戰時多次挑戰,提出以一個女真兵鬥十個明軍,或者十個女真兵鬥一百個明軍,明軍無人敢於應戰。從戰鬥意志上來說,八旗兵無疑也是非常強的,寧遠之戰時冒著各種大殺器悍不畏死的硬是用冷兵器把城牆鑿出洞來。在組織結構上,相對於明廷複雜而臃腫的機構,滿清簡潔的軍事政治系統反而在那個時代最為優秀,這種軍事民主制公平而高效,不但能大大增加凝聚力,而且可以使人們的價值觀念統一而端正。簡單的說,就是每個人都羨慕都戰鬥英雄,更重要的是沒有其他(比如貪官奸商隱士之類)可以值得羨慕的人生道路了,這點明朝根本做不到。在武器裝備上,事實上八旗兵也做得很好,很多清弓高達100斤拉力,史上記載盔甲鮮明的就像寒冬的江雪一樣閃耀。而同時期的明軍在薩爾滸之戰中刀子生鏽好幾下殺不死祭祀的牛,演練中也出現槍頭震落的尷尬。網上常拿火器來凸顯八旗的不足,但其實第一這個時代的火器不是決定力量,比如馬林曾擺車陣火器防禦,結果依然不堪一擊。第二,缺乏基礎科學的中國工匠難以做到機械精密加工,火器質量和火藥質量都很堪憂,也就是黃仁宇所說的明無法發揮自己的科技優勢。不過最後,在動員數量方面,八旗部隊就非常可憐了,真正的滿洲八旗全數不過六萬人左右,在統一全國後就更顯得少的不可思議。以至於在清朝乾隆的全盛時期,也充斥著諸如調動滿洲兵500、徵發滿洲兵1000的大量記載,不得不讓人唏噓其捉襟見肘的狼狽與窘迫!
人口一直是女真民族的硬傷,直到清末四億漢人才一百萬滿洲人。 但女真人以極少的人口兩次入主中原,征服天下,所向無敵。不得不說真是個奇蹟。冷兵器時代白山黑水的滿洲人戰鬥力絕對爆棚。但清末火器大興拼的是人口基數人口消耗了,而這恰恰也正是滿洲人的死穴。而這個民族也終於慢慢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一壺濁酒半盞茶
當時努爾哈赤家族向李成梁請命去參戰啊,但是不被允許覺得他們戰力還不夠呢。不過李家的北軍裡女真武士不少啊,北軍很多斥候都是生女真呢,很不錯的。後來和日本人接觸後,日軍的鐵炮很厲害,初期碰到很多兩段射擊的,吃了些虧。李如松就想了個辦法,招募敢死隊,人批三甲,馬穿兩甲。大炮齊射後就馬上出戰衝入鐵炮陣攪亂它,掩護後面的騎兵和步兵衝鋒。這些敢死隊發揮了不小的作用,後來經常發現馬會被打死,但是伏在馬背上的武士因為有三層鎧甲,所以居然還能繼續肉搏。這些人每每都給鐵炮兵造成較大的損傷,因此立功不少。不過諷刺的是這裡很多敢死隊員都是建州女真,他們後來就充分學習了這一套拿來對付明軍,也取得了很好的戰績。
Bowen26482961
其實是有過接觸的。
在萬曆朝鮮之戰中,日軍戰將加藤清正的部隊就進入了中國東北境內,與女真部隊交過手的。雖然不清楚努爾哈赤是否真的與日軍交手。但從日軍還是安然撤退這件事來說,女真大軍沒有造成加藤軍隊嚴重減員這一點來說,努爾哈赤就算真的會戰日軍,也會輸得很慘。
其實就算看後來的實際例子,女真部隊就不可能在萬曆朝鮮戰爭那年打贏日軍了。在薩爾滸大戰中,清軍殲滅劉綎軍隊可以說是一場血戰,當劉綎將軍隊集合在一起,躲在營內的時候,清軍對持有火器的明軍可謂是無可奈何的。可以說如果劉綎死守不出,清軍也只能放棄殲滅劉綎的軍隊。正是因為努爾哈赤派間諜說杜松部隊告急,劉綎才率領部隊衝出,中了清軍的埋伏,這才戰敗身死。
而且在薩爾滸之戰後,很長一段時間,明軍的火器一直優勝清軍。
有人在敘述明軍軍隊不能打針的時候,會用鳥槍打不中幾個八旗士兵來驗證。事實上,就連裝備了火槍的明軍和日軍,也不一定認為火槍就很有對付騎兵的作用。戚繼光就曾說火槍難御大隊。日本被奉為經典的長筱之戰中,連電影大師黑澤明在《影子武士》電影中,也只是認為武田軍的騎兵被射倒不少,也沒說火槍就一定能對付的了騎兵大部隊。事實上,在長筱之戰中,火槍造成的騎兵損失不大。
而明軍的火器裝備當然是超過日軍的。
在萬曆朝鮮之戰中,日軍主要裝備的火器還是鳥槍,就算有幾門大炮,肯定在數量上也是少於明軍的。就這樣,加藤清正的部隊還能大殺四方女真軍隊。在女真軍隊不可能造成威脅的情況下撤入朝鮮,可見當時的女真軍隊戰鬥力如何了。
魏博鎮節度使王前策
我的回答就是當然是清軍會贏。
糾正一下問題的錯誤,萬曆末年清王朝根本還沒有建立,也沒有滿洲這個概念。當時只有努爾哈赤整合的後金八旗軍,開始反明的時候人數只有約6萬人,看來題主是在問這支軍隊懟上女真軍會怎麼樣?答:還是會被暴打!
當然,有人會拿加藤清正在徵朝鮮時越過中朝邊境攻擊海西女真部大獲全勝的事情說事,不過我所看到的明清史料並沒有這件事的記載,倒是日本人在自己大書特書,就比如說賴山陽的《日本外史》,特意給加藤清正加個戲。附圖。
上面寫道,加藤清正帶著八千人進入女真境內,擊敗女真騎兵,攻陷一城,帶著搶去的財物,從容退出女真境內,並且退出之後很裝逼的向國內的富士山遙拜。
但是,我想對大家說關於萬曆援朝之戰,鑑於日本相關史書各種吹牛不上稅的尿性,大家看看就好。就比如說這本《日本外史》在記載碧蹄館戰役時這吹起牛來簡直就想讓人作嘔,天上有很多牛在飛啊!我請大家看一下相關記載,尤其注意劃線部分,大家別笑。
我軍兵銳刃利,縱橫揮擊,人馬皆倒,莫敢當其鋒。我兵呼聲動天,斬首一萬,殆獲如松。
看下劃線部分,斬首一萬,我呵呵!請看《萬曆野獲編》,李如松就帶著2000家丁上的。附圖。
當然,日本學界倒是也有清醒的,沒有被這種吹牛逼的節奏帶歪,承認加藤清正是因為受到女真的四處圍攻,傷亡慘重才退出境內的。附圖。
而且即便是日軍佔到點便宜,當時的女真部落還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能說明什麼問題,何況這場戰役水分還那麼大。
好!讓我們說回正題。努爾哈赤的女真軍如果遇上侵朝日軍會怎麼樣呢?
首先,如果大家在沒有火器加持的情況下野戰,女真軍騎兵和重裝步兵打那些日本的足輕武士就是一邊倒的暴打,我之前的問答裡面已經引用過《徐光啟集》和《建州聞見錄》裡的內容對女真軍的裝備情況和戰鬥水平已經有了相應的解答,大家可以看看。
當然日本軍唯一優勢就是大量的持有火銃。然而當時的火銃對付騎兵仍然效果不佳,據朝鮮人寫的《建州聞見錄》記載,日本軍曾嘗試過在稷山之戰中利用火銃阻擋副總兵解生明軍騎兵,結果根本扛不住。
雖以倭賊之善炮,稷山之戰,解總兵以鐵騎蹂之,此其驗也。而且當時的火銃破甲效果在他眼裡看來都沒有弓箭好,女真軍的鎧甲質量相當高,除非是強弓,否則居然還射不穿他們的鎧甲,所謂“賊之甲冑,極其堅緻,除非強弓,必不能貫穿於百步之外”,而且使用片箭破甲。女真軍騎兵突擊能力也強,當時的火銃發射速度慢,更容易被騎兵衝擊壓制。總而言之,“決非與鐵騎角勝之利器”。
上年我軍專恃炮手,當其衝突,未及再藏,而賊騎已入陣中矣。
我再以薩爾滸會戰舉例,在這場會戰中專門使用“火銃”對敵的朝鮮軍怎麼敗的呢?努爾哈赤麾下的重裝步兵身穿重甲,強頂火力,將朝鮮兵設置的拒馬強行撤去,而朝鮮的火銃手竟然無可奈何,最後被女真騎兵靠近擊敗。故鮮營對壘,被奴步兵驟進,將拒馬木登時撤去,鮮兵非無銃箭,而無可奈何者、甲堅也。
值得一提的是,朝鮮在東亞地區雖然算不上強國,但該國的火器相當發達,與日軍差距不會太大。
當然,朝鮮在當時比較弱雞,不值一提。那我們再來看看薩爾滸會戰中的其他戰役,事實上薩爾滸會戰的明軍,如馬林軍也用火銃、火炮加挖掘工事對陣過後金軍主力,效果非常不佳。
在尚間崖戰役,馬林將自己的軍隊分為三部分駐紮,分別是他的本部、潘宗顏部和杜松殘部龔念遂部。
首先,我們來看看馬林軍,馬林軍在女真軍到達後立刻撤兵佈陣,來看看他的陣形。資料來源於《清太祖武皇帝實錄》。
四面而立,繞營鑿壕三道,壕外列大炮,炮手皆步立,大炮之外,又密佈騎兵一層,前列槍炮,其餘眾兵皆下馬,於三層壕內佈陣。這樣的防禦陣型嚴密程度比起日本戰國時代的防禦工事強度只高不低,最後怎麼樣?沒扛住!“我兵發矢衝擊,大明兵勢不能敵,大敗而走”。
再說龔念遂部,也是“繞營鑿壕列炮”,結果被八旗的重裝步騎兵突入,步兵推倒明軍的用來掩護的楯車(和打朝鮮軍的套路差不多),衝入戰陣內部射殺明軍,龔念遂部全軍覆沒。附圖。
潘宗顏全軍覆沒的套路也一樣,所謂“我兵突入,摧其戰車,遂破其營”。面對有強固工事加上銃炮皆有的明軍,八旗簡直就是一招吃遍天,一樣的套路玩四遍,這樣的戰法日軍根本就扛不住,至於和八旗近身肉搏,就足輕武士的裝備和肉搏能力就是一邊倒的屠殺,事實證明,稷山之戰解生的2000明軍騎兵,裝備火銃的倭兵就已經搞不定了,如果野戰與努爾哈赤的6萬後金八旗兵,倭兵扛的住一輪否?
當然,倭兵也不是毫無勝算,他們可以建造堅固的城池,利用火銃拒守,讓八旗兵仰攻,還是有勝算的,至於野戰就是找抽的節奏。
話說一些達人也已經引用過朝鮮的史料,參加過援朝會戰的李如梅不是說過“此輩七千,足當倭兵十萬”,這就已經足夠說明問題了。
論史
參加過抗日援朝的李如梅曾經評價:賊精兵七千,而帶甲者三千;此賊七千,足當倭奴十萬。西北雖有韃子,皆不如此賊。
吟風社
瞭解一下,清朝被割的土地。中俄不平等條約一覽表
1. 一六八九年九月七日(康熙二十七年),興安嶺及額爾古那河以西約二十五
萬平方公里國土,於《尼布楚條約》簽訂後喪失。
2. 一七二七年十月二十一日(雍正五年),貝加爾湖之南及西南約十萬平方公
裡國土,被迫簽訂《恰克圖條約》而喪失。
3. 一七九零年(乾隆五十五年),約十萬平方公里之庫葉島,被俄帝暗中吞併。
4. 一八四零年(道光二十年),原為我屬邦哈薩克,被俄帝侵併,該邦面積約
百萬平方公里。
5. 一八四零年(道光二十年),原為屬邦布魯特,約十萬平方公里面積土地,
被俄帝併吞。
6. 一八五八年五月二十八日(咸豐八年),混同江以西,黑龍江以北,外興安
嶺以南廣大地區,面積約四十六萬平方公里土地為俄帝侵佔,並逼清廷簽訂《璦琿條約》加以承認。
7. 一八六零年十一月十四日(咸豐十年),混同江及烏蘇里江以東興凱湖附近,
約四十三萬平方公里國土為俄帝侵佔,事後逼清廷訂《北京條約》加以承認。
8. 一八六四年(同治三年)後,自沙漬達巴哈起,至蔥嶺止約四十三萬平方公
裡國土,俄帝逼清廷訂立塔城界約等多次界約,加以承認。
9. 一八六八年(同治七年),約百萬平方公里面積之我屬邦布哈爾汗國,被俄
帝侵併。
10. 一八七六年(光緒二年),原為我屬邦浩罕國,約三十五萬平方公里面積土
地,被俄帝吞併。
11. 一八八一年(光緒七年),自伊犁西南天山之陰,那抹哈勒克山口起至伊犁
西北喀爾達止,約二萬平方公里國土,俄帝逼清廷訂立《伊犁條約》而喪失。
12. 一八八三年(光緒九年),額爾齊思河及齋桑泊附近,約二萬平方公里土地,
於俄帝逼訂《科布多塔爾巴哈臺界約》而喪失。
13. 一八九五年(光緒二十一年),新疆省極西地區帕米爾地方,約一萬餘平方
公里土地,被俄帝與英國瓜分。
14. 一八九八年(光緒二十四年),俄帝強租旅行順大連,該兩港口面積約三千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