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英蓮三歲被拐,卻會讀書識字,跟林黛玉學作詩,一學就通能夠寫出好詩來,原因何在?

凡眼看紅樓


香菱也叫甄英蓮,是甄士隱被拐子拐去的女兒。後遭薛蟠強行搶走,跟著進了賈家。薛蟠被柳湘蓮打後含羞遠走。香菱隨薛寶釵進入大觀園,經過不懈努力竟然很快學會作詩。那麼被拐的香菱是怎麼有文化儲備那麼快學會作詩呢?有人認為是甄英蓮家學淵源,少年開蒙早,這個說法並不對。香菱之所以會作詩,還要感謝那個柺子。下面聊聊。



【一】

甄英蓮身上有一個歧義,就是她是三歲被拐還是五歲被拐。第四回葫蘆僧判斷葫蘆案時,賈雨村說她被拐時五歲。

雨村罕然道:“原來就是他!聞得養至五歲被人拐去,卻如今才來賣呢?” 門子道:“這一種柺子單管偷拐五六歲的兒女,養在一個僻靜之處,到十一二歲,度其容貌,帶至他鄉轉賣。當日這英蓮,我們天天哄他頑耍,雖隔了七八年,如今十二三歲的光景,其模樣雖然出脫得齊整好些,然大概相貌,自是不改,熟人易認。

賈雨村和門子清楚說英蓮被拐時五歲。但(原文第一回甄士隱)“只有一女,乳名英蓮,年方三歲”。英蓮於第二年元宵節被拐。既不是五歲,也不是三歲。而是四歲!為什麼會出現這個誤差?皆因賈雨村梟雄又如何記得住英蓮年紀?只大概記得而以。門子對此有解釋,“七八年”、“十二三歲”指出英蓮被拐正是四五歲。當然,紅樓夢中年紀是比糊塗帳,比方薛寶釵就管香菱叫姐姐。

不過,從甄英蓮被拐之前長的粉妝玉琢,動輒需要人抱著,三四歲更契合。之所以糾結英蓮年紀主要是指明古人再早慧,三四歲也只是認識一些字,不可能對詩詞上有太多教授,香菱作詩,與甄家的家學淵源並無太大關係。



【二】

香菱學詩非常快,林黛玉先教她讀詩,史湘雲又和她探討,最終一夢開竅學會作詩。背後有一點不能忽略,香菱能作詩,一定是有非常好的文化基礎,以及大量的閱讀積累才可以。讓襲人、晴雯等不識字的人學詩,就算李白、杜甫也教不會,何況黛玉等隨便指點幾下。

香菱作詩前的文化基礎絕不會來自甄士隱當年對女兒的教誨。林黛玉雖然五歲已經上學,七歲就唸了《四書》,那是賈雨村很系統的開蒙教授。甄士隱偶爾教女兒識得一些字,英蓮行走還需要人抱在懷中,即便能識字也有限。其實香菱能作詩,要歸功於拐走她的柺子屬於高級柺子。

(第四回門子說)“這一種柺子單管偷拐五六歲的兒女,養在一個僻靜之處,到十一二歲,度其容貌,帶至他鄉轉賣。”

拐走香菱的柺子不光以賣孩子為業。他是要拐了孩子養起來,長大後看長相再待價而沽。這背後就需要付出很多了。長相好未必值錢。琴棋書畫樣樣精通才會更值錢!這在明清之時有一個特別的名稱是“養瘦馬”,香菱就是一個“瘦馬”。與她類似的,還有賈赦買的嫣紅,憑什麼值八百兩?一定也是類似情況!香菱作為“瘦馬”,必須掌握文化基礎,和富貴人家的規矩。她那麼快應付薛家的規矩和應答,自然是從小學了很多。



【三】

香菱是柺子有意豢養的“揚州瘦馬”,偷偷拐回培養好再高價賣出。她自小識字頗多,來到薛家後,前幾年跟著薛寶釵住在梨香苑,有的是書可看,由此積累了豐富的閱讀基礎。林黛玉等毫不詫異香菱學詩,顯然知道香菱文化功底可以學詩。

香菱正是得益於柺子當初教授的知識,氣質與一般丫頭迥異,加之容貌俊美,才會吸引馮淵注意。馮淵看才,薛蟠看色。結果香菱就被薛蟠搶了過來。柺子拐她那七八年,苦沒少吃,但學習卻一直進行,包括清白都不會受損。誰成想攤上個呆霸王薛蟠,糟踐閨閣,枉費了香菱“效顰”學詩的深意。香菱最終因夏金桂虐待,血竭而死!正是:

根並荷花一莖香,平生遭際實堪傷。

自從兩地生孤木, 致使香魂返故鄉。

喜歡的朋友別忘了點擊關注:君箋雅侃紅樓,每天都有新內容更新。歡迎收藏,歡迎轉發。

本文資料重點引自:

【脂硯齋重評石頭記】80回本 ;

【石頭記】周汝昌校訂批點本80回本 ;

【紅樓夢】通行本120回本 ;

【清·孫溫繪全本《紅樓夢》】


君箋雅侃紅樓


關於紅樓夢早教問題,可以看出,但凡有條件的家庭,都會進行學前教育。比如賈元春對賈寶玉就有過啟蒙教育,小說裡是這麼說的“那寶玉未入學堂之先,三四歲時,已得賈妃手引口傳,教授了幾本書、數千字在腹內了。”由此可知,賈寶玉幼兒之時還是非常聰明的,現在四五歲的幼兒園小朋友也未必能記得住數千字。

而林黛玉是五歲讀的私塾,文本上寫“乳名黛玉,年方五歲。夫妻無子,故愛如珍寶;且又見她聰明清秀,便也欲使她讀書識得幾個字”但是有一點需要說明,林黛玉讀私塾之前,林如海和賈敏夫婦對黛玉的教育,才叫學前教育,也就是說林黛玉五歲上學屬於正式的學堂教育。那麼五歲之前屬於啟蒙教育,故而黛玉的啟蒙教育差不多也在三四歲,雖然書上沒有明寫,但是可以推測出來。

所以甄英蓮的學前教育,三歲應該就開始了,要知道甄士隱神仙一流的人品,而且年過半百,就英蓮一個女兒,肯定是一個寵女狂魔,所以甄士隱教英蓮讀書識字,情理之中。那麼英蓮被拐應該是四歲左右,至少英蓮被拐的時候,她已經認字了,有一定的基礎。那麼被拐子撫養這幾年,英蓮是否還能讀書識字呢?這個無法 肯定,但是小說裡寫“這一種柺子單管偷拐五六歲的兒女,養在一個僻靜之處,到十一二歲,度其容貌,帶至他鄉轉賣。”按照商品的角度來說,商品本身質量越高賣的價錢也就越高。所以不能排除柺子允許英蓮繼續學習。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英蓮被薛蟠買走以後,她是有大量的機會接觸到書籍的,那麼當香菱拜黛玉為師準備學習做詩的時候,可以看出香菱不存在不認字或者說認字很吃力的情況,當林黛玉為香菱講做詩的法門時,香菱是這麼說的:

“怪道我常弄一本舊詩,偷空兒看一兩首,又有對得極工的,又有不對的,又聽見說‘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詩上,亦有順的,亦有二四六上錯了的,所以天天疑惑。如今聽你一說,原來這些格調規矩,竟是末事,只要詞句新奇為上。”

從這一句話可以看出,香菱只要有時間的話,一直在學習詩詞,並且對詩詞的領悟有一定的基礎,而且香菱有很好的閱讀能力和鑑賞能力。可以這樣說香菱在跟黛玉學詩之前,已經屬於腹內有文墨的女子了,經過黛玉的引導,舊日所學的東西才能厚積薄發,一鳴驚人。當然香菱學詩,一方面是香菱刻苦學習,有名師指教,另一方面是香菱天資聰慧,還有一方面就是興趣愛好。故而因為這三點,香菱也成為了一名詩翁。


青埂峰下的鬼話


慣養嬌生笑你痴,菱花空對雪澌澌。

好防佳節元宵後,便是煙消火滅時。


首先一個問題,甄英蓮被拐的時候應該是四歲多而不是三歲。

因為甄士隱夢遊太虛幻境,初遇僧道二人的時候,英蓮年方三歲。

當時正是酷暑時節,甄士隱午睡夢魘之後,抱著女兒英蓮在門口,遇到僧道二人。那僧人指出英蓮是“累及父母,有命無運之物。”要甄士隱將女兒舍與他。甄士隱避過僧人,僧人便對著他說出了四句言語:“慣養嬌生笑你痴,菱花空對雪澌澌。 好防佳節元宵後,便是煙消火滅時。”說完後,一去便不見蹤影。

及至甄士隱相助賈雨村銀兩衣物,助他進京求取功名的時候,已經是這一年的中秋節。

“閒處光陰易過,倏忽又是元宵佳節。”這一天甄士隱被家人霍啟弄丟了女兒。這時候英蓮應該已經四歲多了。

況且這英蓮被拐時的年紀,在後文書中也有交代:

這且別說,老爺可知這被賣的丫頭是誰?”雨村道:“我如何曉得?” 門子冷笑道:“這人還是老爺的大恩人呢!他就是葫蘆廟旁住的甄老爺的女兒,小 名英蓮的。”雨村駭然道:“原來是他!聽見他自五歲被人拐去,怎麼如今才賣呢?” 門子道:“這種柺子單拐幼女,養至十二三歲,帶至他鄉轉賣。

古人說年齡,往往說習慣說虛歲。比實際年齡(週歲)要多一歲。

由此也印證了這一點,可知英蓮被拐的時候是四周歲。

其實不管四歲還是三歲,這個年齡的孩子即便已經讀書識字,但是應該都是些啟蒙的知識。因為年紀小,香菱(即英蓮)後來連父母都不記得了(‘我原不 記得小時的事!),年幼時啟蒙的東西應該也忘乾淨了。

所以說後來香菱所具備的文化知識不可能是自己的父親甄士隱所教。

這一點上@尹初一和其他答主的觀點是不一致的,歡迎探討。

揚州瘦馬

上面的引文里門子說到:“這種柺子單拐幼女,養至十二三歲,帶至他鄉轉賣。”

這個時候我們不由得想到一個名詞,那就是“揚州瘦馬”。

“揚州瘦馬”是明清時期,江淮地區富人盛行的一種風氣。

從明朝開始,在揚州一帶,出現了大量經過專門培訓、預備嫁予富商作小妾的年輕女子。之所以稱為“瘦馬”,是因為窈窕弱態的女子最受當時富人的歡迎。是明清時期富人們挑選姬妾的不二之選。所以人販子就專挑年幼而體態瘦弱的麗質弱女,買來教養調教。教他們儀態舉止,琴棋書畫。以期能賣個好價錢。

清代丁耀亢在《續金×梅》一書中對“瘦馬”也有描述。

一等資質,將教授“彈琴吹簫,吟詩寫字,畫畫圍棋,打雙陸,抹骨牌,百般淫巧”,以及精細的化妝技巧和形體訓練。

二等資質,能識些字、彈點曲,但主要則是被培養成財會人才,懂得記賬管事,以便輔助商人管理家業。

三等資質。則沒有識字的待遇,只是習些女紅、裁剪,或是“油炸蒸酥,做爐食、擺果品、各有手藝”,被培養成合格的主婦。

這些煞費苦心的培育並不是人販子良心發現,而是為了提高姑娘們的身價。找個好買主,人販子好大賺一筆。

看來香菱(甄英蓮)便是一等資質。本身聰敏,又好學愛鑽研。因此被調教的琴棋書畫無所不通。能識字作詩更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了。

僧人的偈語裡說的很明白:“慣養嬌生笑你痴,菱花空對雪澌澌。”

嬌生慣養笑你痴——甄士隱對女兒嬌生慣養,愛逾性命。最終卻掌握不了自己的命運,也掌握不了女兒的命運。英蓮最終淪為揚州瘦馬,成為富人的掌中玩物。對一個愛女兒的父親來說,再沒有比這更深重的打擊了。只能是——菱花空對雪澌凘。

這樣的一種命運安排也是和《紅樓夢》這部作品整體的悲劇基調相吻合的。


尹初一


英蓮被拐之時是五歲,而非三歲。

這個書中有交待,英蓮出場之時是三歲。葫蘆廟旁住著一家鄉宦,姓甄名費,字士隱。為本地望族,稟性恬淡,每日觀花修竹酌酒吟詩,神仙一流人品,只是一件不足,如今年過半百,膝下無兒,只有一女,名喚英蓮,年方三歲。

葫蘆廟內寄居一個窮儒——賈雨村,本欲進京求取功名,囊中羞澀,淹蹇住了,每日賣字作文為生,故士隱常與他交接。

說是交接,其實是士隱經常接濟雨村,請他喝酒,一日,早又中秋,士隱家宴畢,又在書房另具席請雨村。席間雨村口占一絕:

  • 時逢三五便團圓,滿把晴光護玉欄。
  • 天上一輪才捧出,人間萬姓仰頭看。

士隱贊雨村有飛騰之兆,雨村因說神京路遠,囊中羞澀。士隱立即說明歲正當大比,宜作速入都,命小童取五十兩銀子兩套冬衣相送,並說十九日為黃道之期。

那雨村得了銀子,管什麼黃道吉日,第二天就不辭而別。

真是閒處光陰易過,倏忽又是元宵佳節(看官,這說話間就是一兩年哦!)家人霍啟抱英蓮去看社火花燈,英蓮就是那日被拐子拐跑的。

後來薛蟠為英蓮打死馮淵,帶著英蓮進京,馮家人告入官府,這個大老爺就是雨村,門子(原葫蘆廟小沙彌)把薛蟠,馮淵,英蓮三人的來歷經過備細說了一遍,雨村罕然道:原來是他!聞得養至五歲被人拐走,卻如今才來賣呢?

門子說:這種柺子單管偷拐五六歲的兒女,養在僻靜處,到十一二歲,度其容貌,帶至他鄉轉賣。

正因為英蓮被拐之時已有五歲,而且士隱是富貴閒人,只有此女愛如珍寶,有的是時間教女兒誦讀詩文,所以才養成了英蓮的好氣質,那馮淵公子一見才要選個好日子迎娶,誰知又被拐子賣給薛蟠,讓馮公子枉送了性命。後來周瑞家的見到英蓮也說她有東府裡小蓉奶奶的品格!

這都是英蓮自幼形成的詩書氣質!還有對詩書的喜愛已滲入骨髓!


尋桂子


英蓮三歲那年,父親甄士隱做了一個夢,聽到了一個絳株仙草和神瑛侍者的故事。醒來後,甄士隱抱著女兒英蓮,遇到了夢中的癩頭和尚和一個跛足道人,他們要化英蓮出家。甄士隱躲開了。第二年元宵節,英蓮被拐走。



英蓮會讀書識字的原因如下:

第一,遺傳基因。

英蓮的母親封氏,情性賢淑,深明禮義。父親甄士隱稟性恬淡,每日只以觀花修竹、酌酒吟詩為樂。

英蓮的也遺傳了父母優秀的基因。賢淑,知禮。喜歡詩詞歌賦。

第二,父母教育。

英蓮的父母只有英蓮一個女兒,這與黛玉類似。黛玉兒時父母就親自教養她,教她讀書識字,聊解膝下荒涼的寂寞。甄士隱與封氏也一樣,教英蓮讀書識字。



第三,聰慧,過目成誦。

元春曾經教過寶玉,寶玉三四歲時,已經有三四千字在肚子裡了。

英蓮天資聰穎,學習效率高。教過的知識就能記住。即使英蓮沒有寶玉聰明,沒學三四千字學了兩三千字,磕磕絆絆地讀書也是可以的。而且漢字是象形字,不認識的字看看偏旁部首,上下一捋也能猜出來。因此雖然英蓮丟的時候只有四歲,也認識了不少字,讀書沒問題。

香菱讀書很快,她很快就把黛玉指定的書目讀完了,而且背誦下來。



第四,愛讀書。

孔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英蓮就是以學習為快樂的人。

也許是骨子裡的高雅,英蓮酷愛讀書,她在讀書的過程中得到了快樂。

她常弄一本舊詩,偷空兒看一兩首。她不僅讀詩,還思考格律,對仗。

第五,香菱有詩人敏銳的觀察力,有作詩的天賦。

從金陵進京途中,

那日下晚便灣住船,岸上又沒有人,只有幾棵樹,遠遠的幾家人家作晚飯,那個煙竟是碧青,連雲直上。

此時英蓮不會作詩,也沒有讀過詩,不過她卻被普通的場景震撼了,記住了那美麗的景象。直到她讀了黛玉指定的詩:“渡頭餘落日,墟里上孤煙”。她才知道這景物可以這樣描寫。她思考和讚歎詩人怎麼想到用“餘”字和“上”字的!

英蓮有驚人的理解能力和作詩的天賦。



第六,林黛玉教導得好。

林黛玉教香菱寫詩,沒有要求一板一眼地按格律寫詩。她讓香菱懂得:“格調規矩,竟是末事,只要詞句新奇為上。”

黛玉道:“詞句究竟還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緊。若意趣真了,連詞句不用修飾,自是好的,這叫做‘不以詞害意’。”

名師出高徒,香菱很快就學會了寫詩。

第七,香菱學習得刻苦。

香菱為了寫詩,廢寢忘食。寶釵說她是詩呆子、詩魔。

苦心人天不負,香菱終於成為大觀園裡的詩人。探春寫了帖子,邀請她加入海棠詩社。

綜上所述,香菱成為了寶玉口中不俗的姑娘。

我是潤楊,歡迎關注:潤楊的紅樓筆記!


潤楊的紅樓筆記


對於題主的問題,對於甄英蓮幾歲被拐一直存在爭議,在《紅樓夢》中,葫蘆僧判葫蘆案時,賈雨村和門子說甄英蓮被拐的時候是5歲。而在第一回介紹甄士隱有個女兒,年方三歲,在那之後的第二年元宵節被拐,那麼,既不是3歲也不是5歲,有書君認為應該是4歲。

甄英蓮是甄士隱的獨女,元宵節,因家奴看護不當被拐子拐走。本賣給了金陵馮淵,後被薛蟠強行搶了回去,薛寶釵給其改名香菱。但因薛蟠妻子眼裡容不下沙子,跟隨寶釵進了大觀園。後經過努力,跟林黛玉學習作詩。那麼,甄英蓮小小年紀就被拐了,為什麼跟林黛玉學作詩,一學就通能夠寫出好詩來?有書君分析有以下幾點原因:

1、.家庭教育

甄英蓮是甄士隱唯一的孩子,甄士隱自然對她疼愛有加,寄予厚望。況且甄士又常年隱居在家,自然有時間教導女兒。甄士隱本來也喜歡酌酒飲食,在父親的影響和薰陶下,即便小時候,不會識文斷字,也會喜歡詩歌。

2、香菱的執著精神

為了學好詩,甄英蓮卯足了勁,不怕碰壁,寶釵說她得隴望蜀,她不在意,學詩學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書中說,甄英蓮從黛玉那拿了詩以後,回到蘅蕪苑中,就什麼事業都不顧,一心在燈下認真讀詩,一首一首的讀,寶釵催她數次,她都不肯去睡覺,最後,拿她沒辦法,就由著她去了。

這足以看出,香菱對詩歌的執著,就憑這股執著,不管做什麼事,想必都能成功。

3、環境影響

在大觀園裡,甄英蓮經常跟薛寶釵,林黛玉這樣有學問的人在一起,時間久了自然也會耳濡目染的沾點書香氣。再加上有那麼點文化基礎,自然也就能做詩了。

4、得益於“揚州瘦馬”

她能作詩,在跟黛玉探討的時候就已經會作詩了,只是那時候做的還不夠成熟,從而可以看出她是有一些文化基礎的。不然換成襲人、晴雯這樣不識字的人,恐怕李白也束手無策。

再者,她被薛蟠搶回薛家,很快就能融入薛家這樣的大家庭,她的文化基礎必然在進入薛家之前就有了。而在被拐後進入薛家之前這段時間,她一直都被拐子圈養,從柺子把她賣給馮淵和薛蟠就能看出,柺子的目的是賺錢,想將她們賣到富人家做小妾,要賣個好價錢,就必然要教她些琴棋書畫。

在明清的時候,有柺子專門拐賣那些相貌姣好的女子,教他們琴棋書畫,等到長大了,在把他們賣給有錢人家當小妾或者秦樓瓦舍之地,因揚州較為盛行,而被稱為“揚州瘦馬”甄英蓮就是一匹“瘦馬”。不過,這也只是推斷,畢竟書裡沒有明確的交代。

所以,有書君認為,甄英蓮之所以能作詩,跟她自己的努力和經歷都脫不了關係。要知道,所有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

有書君語:有書君送福利啦!!私信有書君,回覆“福利”即可【免費領取52本】高分好書,限時福利,不容錯過哦~


有書共讀


甄英蓮三歲被拐卻會讀書識字。《紅樓夢》中雖沒有說出其中原因。但我腦洞開了一下,琢磨琢磨,覺得應該是有以下幾點。



一,甄英蓮早慧,甄英蓮是一個聰明的孩子,在現代也有很多兩三歲就會被很多古詩詞,認識許多字的早慧孩童,比如《經典詠流傳》中,年齡最小的經典傳唱人王恆屹,只有4歲,不但熟讀千家詩,還識字3000多。而甄英蓮雖然三歲多,會識書認字也不算太出人意料,更何況《紅樓夢》中早慧的孩子特別多,如黛玉,寶釵,史湘雲等,莫不如此。



二,啟蒙早。甄英蓮是甄士隱唯一的孩子,甄士隱必然對她寄有厚望,況且甄士隱雖有很深的學問,卻並無官職,而是隱居在家,在慢慢的時光裡,甄士隱定是一有時間教育甄英蓮,開發甄英蓮的潛力。



三,柺子對甄英蓮也應該有所教育。柺子們是把甄英蓮等從小拐走的,等他們長大以後再把她們賣出去。這中間定然對她們進行各種各樣的技能等教育,以增加她們這些女孩子的個人價值。



四,薛寶釵雖然城府深,但卻與人為善,況且對甄英蓮也有同情之心,怕是也會對甄英蓮指點一二。


萍風竹雨123


確實,很多人疑惑這個問題的。

其實,《紅樓夢》中的年齡一直是一個謎一般的存在,一會兒大了,一會兒又小了,前後對不上的地方數數也不下幾十處。對於英蓮的情況,我們大概可以作這樣的分析。

一、英蓮被拐的時候肯定不止是三歲。

《紅樓夢》第一回,英蓮首次出場的時候作者介紹她是三歲,但是,等她被拐的時候已經到了第二年(也有可能是第三年),那麼英蓮被拐應該是四歲或者五歲才對。這和後來門子跟賈雨的介紹也能對上:“這一種柺子單管偷五六歲的兒女,養在一個僻靜之處……”

由此看來,英蓮被拐的年齡應該是五歲更為準確些。

二、書中的優秀人物都屬早慧。

我們來舉幾個例子:黛玉母親去世的時候她才六歲,應該說就比英蓮被拐的年齡大了一歲,在那之前也就母親手口相傳,雨村偶爾傳授。可是,黛玉後來的詩詞功底,我們知道甚是了得。

再看寶釵,也是小時候讀書,作者說她讀書識字,比乃兄竟高過十倍。

還有寶玉,書中說他小時候得賈妃言傳手教,四五歲上識得三四千字。

好吧,大觀園裡,不是優秀的兒女如何能聚集在一起?正如作者在書中第一回所說:“忽念及當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細考較去,覺其行止見識,皆出於我之上。”還有第五回,出自警幻仙姑之口的“貴省中十二冠首女子之冊。”

這些看似不經意的描寫,無處不在告訴我們,這些女子們的優秀。作為“金陵十二釵”副冊唯一寫明的人物,香菱當然不會例外。

三、香菱自小有著很好的家學淵源。

香菱的父親甄士隱,跟賈雨村完全是兩類人,他“稟性恬淡,不以功名為念,每日只以觀花修竹、酌酒吟詩為樂,神仙一般人品。”

甄士隱酌酒吟詩,對香菱來說直接就耳濡目染,香菱生活在這樣的環境裡,早慧如她,不用教也會跟著吟了。其實,這對於我們現在的家庭教育是非常有教育意義的,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孩子是最好的教育,而這個過程中,身教又重於言傳。孩子會專注於某一件事,會模仿學習。如果父母是反面形象,同樣孩子也一併學了去,想改都改不來。

四、香菱的執著精神有得一拼。

香菱為了學詩,可謂是卯足了勁。她不怕碰壁,寶釵說她得隴望蜀,她不以為然。跟黛玉學習,到了廢寢忘食的程度。香菱她不但自己學,還敢於嘗試,見面開聊。史湘雲來了,她就逮著史湘雲聊詩,跟她請教。以至於寶釵說你們找什麼詩人,這裡現成放著兩個詩人:“呆香菱之心苦,瘋湘雲之話多。”

這些都足可見,香菱為了學好詩,到了什麼樣的程度。如果我們現在的學生能夠有香菱這樣的執著精神,還能夠讀不好書嗎?我倒不信了。

總結:香菱自己有慧根,家學淵源又好,自己又刻苦執著堅持,所以她一定能夠學好詩的。


蘇小妮


淺談三點淺見。

第一:甄英蓮(香菱)被拐之前,其父甄士隱家中是當地數一數二的富戶,且其父不喜官場與應酬,每日只作詩飲酒。


英蓮為家中獨女,甄士隱愛如珍寶,每天抱在懷中逗樂。當然會教她讀誦詩詞,雖是三歲幼女,但如此細心教養,耳濡目染,在為她打下的堅固的詩詞基礎的同時,也為她種下對詩詞厚愛的情根。

可以說,英蓮對詩詞深厚熱愛的情懷,是在她生命初期就已經培養起來了。

這樣雄厚的基礎,恐怕整個文本里只有黛玉可以與之相較量。

不妨,拿寶釵來比較一下。

雖然寶釵後來也看了不少書,但其父為商人。可想而知,文學素養與甄士隱有天差之別。

所以,兒時的啟蒙教育,與認真培養,這是英蓮後來一接觸到詩詞就如痴如醉,又容易上手的原因了。


第二,英蓮自言:

被人牙子打怕了。

英蓮口裡的“人牙子”三個字信息量非常大。

首先,所謂的人牙子是:

在中國古代各種商業活動中,行業內部都有專職負責“恰談交易”的中間經紀人,這些經紀人統稱之“牙子”或“牙行”。如,販賣牲口的被稱之為牲口牙子或牲口販子,販賣人口的被稱之為人牙子或人口販子。

在這一段裡,我們可以看出英蓮被抱走後,繼而被偷抱她的人賣到了人牙子手裡。

當時有一條骯髒的產業鏈揚州瘦馬。而瘦馬的命運就是買來後,人牙子們教她們琴棋書畫,使她們從各方面都具備了一個做小妾的條件。

英蓮遇上的人牙子無疑就是做這個產業鏈的典型人物。所以才會在把她在已經賣給馮淵之後,遇見了有錢的薛蟠就又趕緊再另賣與薛蟠。

這一段瘦馬的經歷雖悽慘無比,卻也是英蓮能得以繼續受到文化教育的主要原因。

所以,黛玉與她談論詩詞時,她並不是一無所知,只是對做詩詞的方法,不得其門而入。

簡而言之,就是說英蓮並非沒有詩詞基礎,相反,她的詩詞基礎很不錯,就是缺了個點撥她的老師而已。



第三:就是英蓮天賦甚佳,並且極具詩人的個性。

英蓮雖然屢經磨難,嬌憨天真,圓融,純潔,溫和,毫無心機的本性未改。雖然被薛蟠收為妾室,心性上依舊純真可愛,並未收到汙染。

文本內寫到英蓮時,她總是笑嘻嘻的。寶釵說她呆,實際上就是個性異常之純真。而夢中亦學詩詞,足見其是個性浪漫至極之人。

浪漫,純真本來就是典型的詩人個性。

文本內英蓮三次做詩,黛玉為其指點兩次,到第三次的詩作就眾人皆讚歎。

相對於那種“三年得一句,一吟雙淚流”的駑鈍詩人,可愛的英蓮簡直是天賦異稟。

所以,英蓮學詩一學就會並不奇怪,而是因為她具備了學詩詞的三大要素。

即愛好,文學基礎,以及詩人的天賦與性格。



(圖源皆自網絡、侵刪)


書燈幽見


英蓮為什麼能寫出好詩來,從她的兩首判詞就可以看出來。

英蓮天生聰慧,並且痴心執著,所以學詩一學就通。

01

曹公用荷花比英蓮,來說明英蓮並不是俗物

首先來看英蓮的判詞,用荷花來比英蓮。

香菱副冊判詞一首
畫:一枝桂花,下面有一方池沼,其中水涸泥幹,蓮枯藕敗。
根並荷花一莖香,平生遭際實堪傷。自從兩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鄉。

英蓮是荷花,荷花高潔,是花中君子。在《紅樓夢》中,黛玉是芙蓉。而芙蓉和荷花其實是同一種花。

黛玉聰慧,這是不言而喻的。而英蓮的荷花,相當於是黛玉的影子。二人的身世其實也有相似之處,比如英蓮自幼走失,和父母分離;而黛玉的父母也過世的比較早。

再比如,黛玉聰慧喜歡作詩;而香菱對詩也是一心向往。

所以,才有英蓮和黛玉學詩的情節。學生聰慧,名師教導,自然一學就通。

02

香菱痴心,下苦工研學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香菱愛慕詩歌,不是一天兩天了,而是一樁心病。但是薛蟠不懂,寶釵不教,所以她只能自己揣摩。後來碰到湘雲,和她探討;又經寶釵許可,和黛玉學詩。

香菱拿了詩,回至蘅蕪苑中,諸事不顧,只向燈下一首一首的讀起來.寶釵連催他數次睡覺,他也不睡.寶釵見他這般苦心,只得隨他去了.

一個人可以不吃不睡,下苦心鑽研,但有疑問,便虛心求教,有什麼是學不好的呢。

當然,香菱也不是一看書就會,二是聽從了黛玉的教導,熟讀了黛玉精心圈出來的詩,反覆揣摩,不斷修改。

做出一首好詩,可以說是嘔心瀝血之作。

03

強調香菱做事,其實是真增大悲劇效果

魯迅先生曾說過,所謂悲劇,就是把美好的事物撕碎給人看。

英蓮幼年遭遇坎坷,後來跟了薛呆子,又是在寶釵跟前的日子多,可以說是過上了比較清靜且安逸的生活,也算是對幼年坎坷遭際的補償。

讓香菱學詩,是對她美好生活的錦上添花,讓她的生活質量更上一層樓。

前面過的越順遂,後面就越悲慘。

一個相貌俊美,言行得體,且有才情的小姑娘,後被活活折磨而死,反差越大,悲劇效果越強。

看香菱學詩,為香菱一大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