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英莲三岁被拐,却会读书识字,跟林黛玉学作诗,一学就通能够写出好诗来,原因何在?

凡眼看红楼


香菱也叫甄英莲,是甄士隐被拐子拐去的女儿。后遭薛蟠强行抢走,跟着进了贾家。薛蟠被柳湘莲打后含羞远走。香菱随薛宝钗进入大观园,经过不懈努力竟然很快学会作诗。那么被拐的香菱是怎么有文化储备那么快学会作诗呢?有人认为是甄英莲家学渊源,少年开蒙早,这个说法并不对。香菱之所以会作诗,还要感谢那个拐子。下面聊聊。



【一】

甄英莲身上有一个歧义,就是她是三岁被拐还是五岁被拐。第四回葫芦僧判断葫芦案时,贾雨村说她被拐时五岁。

雨村罕然道:“原来就是他!闻得养至五岁被人拐去,却如今才来卖呢?” 门子道:“这一种拐子单管偷拐五六岁的儿女,养在一个僻静之处,到十一二岁,度其容貌,带至他乡转卖。当日这英莲,我们天天哄他顽耍,虽隔了七八年,如今十二三岁的光景,其模样虽然出脱得齐整好些,然大概相貌,自是不改,熟人易认。

贾雨村和门子清楚说英莲被拐时五岁。但(原文第一回甄士隐)“只有一女,乳名英莲,年方三岁”。英莲于第二年元宵节被拐。既不是五岁,也不是三岁。而是四岁!为什么会出现这个误差?皆因贾雨村枭雄又如何记得住英莲年纪?只大概记得而以。门子对此有解释,“七八年”、“十二三岁”指出英莲被拐正是四五岁。当然,红楼梦中年纪是比糊涂帐,比方薛宝钗就管香菱叫姐姐。

不过,从甄英莲被拐之前长的粉妆玉琢,动辄需要人抱着,三四岁更契合。之所以纠结英莲年纪主要是指明古人再早慧,三四岁也只是认识一些字,不可能对诗词上有太多教授,香菱作诗,与甄家的家学渊源并无太大关系。



【二】

香菱学诗非常快,林黛玉先教她读诗,史湘云又和她探讨,最终一梦开窍学会作诗。背后有一点不能忽略,香菱能作诗,一定是有非常好的文化基础,以及大量的阅读积累才可以。让袭人、晴雯等不识字的人学诗,就算李白、杜甫也教不会,何况黛玉等随便指点几下。

香菱作诗前的文化基础绝不会来自甄士隐当年对女儿的教诲。林黛玉虽然五岁已经上学,七岁就念了《四书》,那是贾雨村很系统的开蒙教授。甄士隐偶尔教女儿识得一些字,英莲行走还需要人抱在怀中,即便能识字也有限。其实香菱能作诗,要归功于拐走她的拐子属于高级拐子。

(第四回门子说)“这一种拐子单管偷拐五六岁的儿女,养在一个僻静之处,到十一二岁,度其容貌,带至他乡转卖。”

拐走香菱的拐子不光以卖孩子为业。他是要拐了孩子养起来,长大后看长相再待价而沽。这背后就需要付出很多了。长相好未必值钱。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才会更值钱!这在明清之时有一个特别的名称是“养瘦马”,香菱就是一个“瘦马”。与她类似的,还有贾赦买的嫣红,凭什么值八百两?一定也是类似情况!香菱作为“瘦马”,必须掌握文化基础,和富贵人家的规矩。她那么快应付薛家的规矩和应答,自然是从小学了很多。



【三】

香菱是拐子有意豢养的“扬州瘦马”,偷偷拐回培养好再高价卖出。她自小识字颇多,来到薛家后,前几年跟着薛宝钗住在梨香苑,有的是书可看,由此积累了丰富的阅读基础。林黛玉等毫不诧异香菱学诗,显然知道香菱文化功底可以学诗。

香菱正是得益于拐子当初教授的知识,气质与一般丫头迥异,加之容貌俊美,才会吸引冯渊注意。冯渊看才,薛蟠看色。结果香菱就被薛蟠抢了过来。拐子拐她那七八年,苦没少吃,但学习却一直进行,包括清白都不会受损。谁成想摊上个呆霸王薛蟠,糟践闺阁,枉费了香菱“效颦”学诗的深意。香菱最终因夏金桂虐待,血竭而死!正是:

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

自从两地生孤木, 致使香魂返故乡。

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击关注:君笺雅侃红楼,每天都有新内容更新。欢迎收藏,欢迎转发。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80回本 ;

【石头记】周汝昌校订批点本80回本 ;

【红楼梦】通行本120回本 ;

【清·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君笺雅侃红楼


关于红楼梦早教问题,可以看出,但凡有条件的家庭,都会进行学前教育。比如贾元春对贾宝玉就有过启蒙教育,小说里是这么说的“那宝玉未入学堂之先,三四岁时,已得贾妃手引口传,教授了几本书、数千字在腹内了。”由此可知,贾宝玉幼儿之时还是非常聪明的,现在四五岁的幼儿园小朋友也未必能记得住数千字。

而林黛玉是五岁读的私塾,文本上写“乳名黛玉,年方五岁。夫妻无子,故爱如珍宝;且又见她聪明清秀,便也欲使她读书识得几个字”但是有一点需要说明,林黛玉读私塾之前,林如海和贾敏夫妇对黛玉的教育,才叫学前教育,也就是说林黛玉五岁上学属于正式的学堂教育。那么五岁之前属于启蒙教育,故而黛玉的启蒙教育差不多也在三四岁,虽然书上没有明写,但是可以推测出来。

所以甄英莲的学前教育,三岁应该就开始了,要知道甄士隐神仙一流的人品,而且年过半百,就英莲一个女儿,肯定是一个宠女狂魔,所以甄士隐教英莲读书识字,情理之中。那么英莲被拐应该是四岁左右,至少英莲被拐的时候,她已经认字了,有一定的基础。那么被拐子抚养这几年,英莲是否还能读书识字呢?这个无法 肯定,但是小说里写“这一种拐子单管偷拐五六岁的儿女,养在一个僻静之处,到十一二岁,度其容貌,带至他乡转卖。”按照商品的角度来说,商品本身质量越高卖的价钱也就越高。所以不能排除拐子允许英莲继续学习。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英莲被薛蟠买走以后,她是有大量的机会接触到书籍的,那么当香菱拜黛玉为师准备学习做诗的时候,可以看出香菱不存在不认字或者说认字很吃力的情况,当林黛玉为香菱讲做诗的法门时,香菱是这么说的:

“怪道我常弄一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又有对得极工的,又有不对的,又听见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所以天天疑惑。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

从这一句话可以看出,香菱只要有时间的话,一直在学习诗词,并且对诗词的领悟有一定的基础,而且香菱有很好的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可以这样说香菱在跟黛玉学诗之前,已经属于腹内有文墨的女子了,经过黛玉的引导,旧日所学的东西才能厚积薄发,一鸣惊人。当然香菱学诗,一方面是香菱刻苦学习,有名师指教,另一方面是香菱天资聪慧,还有一方面就是兴趣爱好。故而因为这三点,香菱也成为了一名诗翁。


青埂峰下的鬼话


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

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


首先一个问题,甄英莲被拐的时候应该是四岁多而不是三岁。

因为甄士隐梦游太虚幻境,初遇僧道二人的时候,英莲年方三岁。

当时正是酷暑时节,甄士隐午睡梦魇之后,抱着女儿英莲在门口,遇到僧道二人。那僧人指出英莲是“累及父母,有命无运之物。”要甄士隐将女儿舍与他。甄士隐避过僧人,僧人便对着他说出了四句言语:“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 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说完后,一去便不见踪影。

及至甄士隐相助贾雨村银两衣物,助他进京求取功名的时候,已经是这一年的中秋节。

“闲处光阴易过,倏忽又是元宵佳节。”这一天甄士隐被家人霍启弄丢了女儿。这时候英莲应该已经四岁多了。

况且这英莲被拐时的年纪,在后文书中也有交代:

这且别说,老爷可知这被卖的丫头是谁?”雨村道:“我如何晓得?” 门子冷笑道:“这人还是老爷的大恩人呢!他就是葫芦庙旁住的甄老爷的女儿,小 名英莲的。”雨村骇然道:“原来是他!听见他自五岁被人拐去,怎么如今才卖呢?” 门子道:“这种拐子单拐幼女,养至十二三岁,带至他乡转卖。

古人说年龄,往往说习惯说虚岁。比实际年龄(周岁)要多一岁。

由此也印证了这一点,可知英莲被拐的时候是四周岁。

其实不管四岁还是三岁,这个年龄的孩子即便已经读书识字,但是应该都是些启蒙的知识。因为年纪小,香菱(即英莲)后来连父母都不记得了(‘我原不 记得小时的事!),年幼时启蒙的东西应该也忘干净了。

所以说后来香菱所具备的文化知识不可能是自己的父亲甄士隐所教。

这一点上@尹初一和其他答主的观点是不一致的,欢迎探讨。

扬州瘦马

上面的引文里门子说到:“这种拐子单拐幼女,养至十二三岁,带至他乡转卖。”

这个时候我们不由得想到一个名词,那就是“扬州瘦马”。

“扬州瘦马”是明清时期,江淮地区富人盛行的一种风气。

从明朝开始,在扬州一带,出现了大量经过专门培训、预备嫁予富商作小妾的年轻女子。之所以称为“瘦马”,是因为窈窕弱态的女子最受当时富人的欢迎。是明清时期富人们挑选姬妾的不二之选。所以人贩子就专挑年幼而体态瘦弱的丽质弱女,买来教养调教。教他们仪态举止,琴棋书画。以期能卖个好价钱。

清代丁耀亢在《续金×梅》一书中对“瘦马”也有描述。

一等资质,将教授“弹琴吹箫,吟诗写字,画画围棋,打双陆,抹骨牌,百般淫巧”,以及精细的化妆技巧和形体训练。

二等资质,能识些字、弹点曲,但主要则是被培养成财会人才,懂得记账管事,以便辅助商人管理家业。

三等资质。则没有识字的待遇,只是习些女红、裁剪,或是“油炸蒸酥,做炉食、摆果品、各有手艺”,被培养成合格的主妇。

这些煞费苦心的培育并不是人贩子良心发现,而是为了提高姑娘们的身价。找个好买主,人贩子好大赚一笔。

看来香菱(甄英莲)便是一等资质。本身聪敏,又好学爱钻研。因此被调教的琴棋书画无所不通。能识字作诗更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

僧人的偈语里说的很明白:“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

娇生惯养笑你痴——甄士隐对女儿娇生惯养,爱逾性命。最终却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也掌握不了女儿的命运。英莲最终沦为扬州瘦马,成为富人的掌中玩物。对一个爱女儿的父亲来说,再没有比这更深重的打击了。只能是——菱花空对雪澌凘。

这样的一种命运安排也是和《红楼梦》这部作品整体的悲剧基调相吻合的。


尹初一


英莲被拐之时是五岁,而非三岁。

这个书中有交待,英莲出场之时是三岁。葫芦庙旁住着一家乡宦,姓甄名费,字士隐。为本地望族,禀性恬淡,每日观花修竹酌酒吟诗,神仙一流人品,只是一件不足,如今年过半百,膝下无儿,只有一女,名唤英莲,年方三岁。

葫芦庙内寄居一个穷儒——贾雨村,本欲进京求取功名,囊中羞涩,淹蹇住了,每日卖字作文为生,故士隐常与他交接。

说是交接,其实是士隐经常接济雨村,请他喝酒,一日,早又中秋,士隐家宴毕,又在书房另具席请雨村。席间雨村口占一绝:

  • 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
  • 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士隐赞雨村有飞腾之兆,雨村因说神京路远,囊中羞涩。士隐立即说明岁正当大比,宜作速入都,命小童取五十两银子两套冬衣相送,并说十九日为黄道之期。

那雨村得了银子,管什么黄道吉日,第二天就不辞而别。

真是闲处光阴易过,倏忽又是元宵佳节(看官,这说话间就是一两年哦!)家人霍启抱英莲去看社火花灯,英莲就是那日被拐子拐跑的。

后来薛蟠为英莲打死冯渊,带着英莲进京,冯家人告入官府,这个大老爷就是雨村,门子(原葫芦庙小沙弥)把薛蟠,冯渊,英莲三人的来历经过备细说了一遍,雨村罕然道:原来是他!闻得养至五岁被人拐走,却如今才来卖呢?

门子说:这种拐子单管偷拐五六岁的儿女,养在僻静处,到十一二岁,度其容貌,带至他乡转卖。

正因为英莲被拐之时已有五岁,而且士隐是富贵闲人,只有此女爱如珍宝,有的是时间教女儿诵读诗文,所以才养成了英莲的好气质,那冯渊公子一见才要选个好日子迎娶,谁知又被拐子卖给薛蟠,让冯公子枉送了性命。后来周瑞家的见到英莲也说她有东府里小蓉奶奶的品格!

这都是英莲自幼形成的诗书气质!还有对诗书的喜爱已渗入骨髓!


寻桂子


英莲三岁那年,父亲甄士隐做了一个梦,听到了一个絳株仙草和神瑛侍者的故事。醒来后,甄士隐抱着女儿英莲,遇到了梦中的癞头和尚和一个跛足道人,他们要化英莲出家。甄士隐躲开了。第二年元宵节,英莲被拐走。



英莲会读书识字的原因如下:

第一,遗传基因。

英莲的母亲封氏,情性贤淑,深明礼义。父亲甄士隐禀性恬淡,每日只以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为乐。

英莲的也遗传了父母优秀的基因。贤淑,知礼。喜欢诗词歌赋。

第二,父母教育。

英莲的父母只有英莲一个女儿,这与黛玉类似。黛玉儿时父母就亲自教养她,教她读书识字,聊解膝下荒凉的寂寞。甄士隐与封氏也一样,教英莲读书识字。



第三,聪慧,过目成诵。

元春曾经教过宝玉,宝玉三四岁时,已经有三四千字在肚子里了。

英莲天资聪颖,学习效率高。教过的知识就能记住。即使英莲没有宝玉聪明,没学三四千字学了两三千字,磕磕绊绊地读书也是可以的。而且汉字是象形字,不认识的字看看偏旁部首,上下一捋也能猜出来。因此虽然英莲丢的时候只有四岁,也认识了不少字,读书没问题。

香菱读书很快,她很快就把黛玉指定的书目读完了,而且背诵下来。



第四,爱读书。

孔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英莲就是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也许是骨子里的高雅,英莲酷爱读书,她在读书的过程中得到了快乐。

她常弄一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她不仅读诗,还思考格律,对仗。

第五,香菱有诗人敏锐的观察力,有作诗的天赋。

从金陵进京途中,

那日下晚便湾住船,岸上又没有人,只有几棵树,远远的几家人家作晚饭,那个烟竟是碧青,连云直上。

此时英莲不会作诗,也没有读过诗,不过她却被普通的场景震撼了,记住了那美丽的景象。直到她读了黛玉指定的诗:“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她才知道这景物可以这样描写。她思考和赞叹诗人怎么想到用“余”字和“上”字的!

英莲有惊人的理解能力和作诗的天赋。



第六,林黛玉教导得好。

林黛玉教香菱写诗,没有要求一板一眼地按格律写诗。她让香菱懂得:“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

黛玉道:“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名师出高徒,香菱很快就学会了写诗。

第七,香菱学习得刻苦。

香菱为了写诗,废寝忘食。宝钗说她是诗呆子、诗魔。

苦心人天不负,香菱终于成为大观园里的诗人。探春写了帖子,邀请她加入海棠诗社。

综上所述,香菱成为了宝玉口中不俗的姑娘。

我是润杨,欢迎关注:润杨的红楼笔记!


润杨的红楼笔记


对于题主的问题,对于甄英莲几岁被拐一直存在争议,在《红楼梦》中,葫芦僧判葫芦案时,贾雨村和门子说甄英莲被拐的时候是5岁。而在第一回介绍甄士隐有个女儿,年方三岁,在那之后的第二年元宵节被拐,那么,既不是3岁也不是5岁,有书君认为应该是4岁。

甄英莲是甄士隐的独女,元宵节,因家奴看护不当被拐子拐走。本卖给了金陵冯渊,后被薛蟠强行抢了回去,薛宝钗给其改名香菱。但因薛蟠妻子眼里容不下沙子,跟随宝钗进了大观园。后经过努力,跟林黛玉学习作诗。那么,甄英莲小小年纪就被拐了,为什么跟林黛玉学作诗,一学就通能够写出好诗来?有书君分析有以下几点原因:

1、.家庭教育

甄英莲是甄士隐唯一的孩子,甄士隐自然对她疼爱有加,寄予厚望。况且甄士又常年隐居在家,自然有时间教导女儿。甄士隐本来也喜欢酌酒饮食,在父亲的影响和熏陶下,即便小时候,不会识文断字,也会喜欢诗歌。

2、香菱的执着精神

为了学好诗,甄英莲卯足了劲,不怕碰壁,宝钗说她得陇望蜀,她不在意,学诗学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书中说,甄英莲从黛玉那拿了诗以后,回到蘅芜苑中,就什么事业都不顾,一心在灯下认真读诗,一首一首的读,宝钗催她数次,她都不肯去睡觉,最后,拿她没办法,就由着她去了。

这足以看出,香菱对诗歌的执着,就凭这股执着,不管做什么事,想必都能成功。

3、环境影响

在大观园里,甄英莲经常跟薛宝钗,林黛玉这样有学问的人在一起,时间久了自然也会耳濡目染的沾点书香气。再加上有那么点文化基础,自然也就能做诗了。

4、得益于“扬州瘦马”

她能作诗,在跟黛玉探讨的时候就已经会作诗了,只是那时候做的还不够成熟,从而可以看出她是有一些文化基础的。不然换成袭人、晴雯这样不识字的人,恐怕李白也束手无策。

再者,她被薛蟠抢回薛家,很快就能融入薛家这样的大家庭,她的文化基础必然在进入薛家之前就有了。而在被拐后进入薛家之前这段时间,她一直都被拐子圈养,从拐子把她卖给冯渊和薛蟠就能看出,拐子的目的是赚钱,想将她们卖到富人家做小妾,要卖个好价钱,就必然要教她些琴棋书画。

在明清的时候,有拐子专门拐卖那些相貌姣好的女子,教他们琴棋书画,等到长大了,在把他们卖给有钱人家当小妾或者秦楼瓦舍之地,因扬州较为盛行,而被称为“扬州瘦马”甄英莲就是一匹“瘦马”。不过,这也只是推断,毕竟书里没有明确的交代。

所以,有书君认为,甄英莲之所以能作诗,跟她自己的努力和经历都脱不了关系。要知道,所有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

有书君语:有书君送福利啦!!私信有书君,回复“福利”即可【免费领取52本】高分好书,限时福利,不容错过哦~


有书共读


甄英莲三岁被拐却会读书识字。《红楼梦》中虽没有说出其中原因。但我脑洞开了一下,琢磨琢磨,觉得应该是有以下几点。



一,甄英莲早慧,甄英莲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在现代也有很多两三岁就会被很多古诗词,认识许多字的早慧孩童,比如《经典咏流传》中,年龄最小的经典传唱人王恒屹,只有4岁,不但熟读千家诗,还识字3000多。而甄英莲虽然三岁多,会识书认字也不算太出人意料,更何况《红楼梦》中早慧的孩子特别多,如黛玉,宝钗,史湘云等,莫不如此。



二,启蒙早。甄英莲是甄士隐唯一的孩子,甄士隐必然对她寄有厚望,况且甄士隐虽有很深的学问,却并无官职,而是隐居在家,在慢慢的时光里,甄士隐定是一有时间教育甄英莲,开发甄英莲的潜力。



三,拐子对甄英莲也应该有所教育。拐子们是把甄英莲等从小拐走的,等他们长大以后再把她们卖出去。这中间定然对她们进行各种各样的技能等教育,以增加她们这些女孩子的个人价值。



四,薛宝钗虽然城府深,但却与人为善,况且对甄英莲也有同情之心,怕是也会对甄英莲指点一二。


萍风竹雨123


确实,很多人疑惑这个问题的。

其实,《红楼梦》中的年龄一直是一个谜一般的存在,一会儿大了,一会儿又小了,前后对不上的地方数数也不下几十处。对于英莲的情况,我们大概可以作这样的分析。

一、英莲被拐的时候肯定不止是三岁。

《红楼梦》第一回,英莲首次出场的时候作者介绍她是三岁,但是,等她被拐的时候已经到了第二年(也有可能是第三年),那么英莲被拐应该是四岁或者五岁才对。这和后来门子跟贾雨的介绍也能对上:“这一种拐子单管偷五六岁的儿女,养在一个僻静之处……”

由此看来,英莲被拐的年龄应该是五岁更为准确些。

二、书中的优秀人物都属早慧。

我们来举几个例子:黛玉母亲去世的时候她才六岁,应该说就比英莲被拐的年龄大了一岁,在那之前也就母亲手口相传,雨村偶尔传授。可是,黛玉后来的诗词功底,我们知道甚是了得。

再看宝钗,也是小时候读书,作者说她读书识字,比乃兄竟高过十倍。

还有宝玉,书中说他小时候得贾妃言传手教,四五岁上识得三四千字。

好吧,大观园里,不是优秀的儿女如何能聚集在一起?正如作者在书中第一回所说:“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还有第五回,出自警幻仙姑之口的“贵省中十二冠首女子之册。”

这些看似不经意的描写,无处不在告诉我们,这些女子们的优秀。作为“金陵十二钗”副册唯一写明的人物,香菱当然不会例外。

三、香菱自小有着很好的家学渊源。

香菱的父亲甄士隐,跟贾雨村完全是两类人,他“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每日只以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为乐,神仙一般人品。”

甄士隐酌酒吟诗,对香菱来说直接就耳濡目染,香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早慧如她,不用教也会跟着吟了。其实,这对于我们现在的家庭教育是非常有教育意义的,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是最好的教育,而这个过程中,身教又重于言传。孩子会专注于某一件事,会模仿学习。如果父母是反面形象,同样孩子也一并学了去,想改都改不来。

四、香菱的执着精神有得一拼。

香菱为了学诗,可谓是卯足了劲。她不怕碰壁,宝钗说她得陇望蜀,她不以为然。跟黛玉学习,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香菱她不但自己学,还敢于尝试,见面开聊。史湘云来了,她就逮着史湘云聊诗,跟她请教。以至于宝钗说你们找什么诗人,这里现成放着两个诗人:“呆香菱之心苦,疯湘云之话多。”

这些都足可见,香菱为了学好诗,到了什么样的程度。如果我们现在的学生能够有香菱这样的执着精神,还能够读不好书吗?我倒不信了。

总结:香菱自己有慧根,家学渊源又好,自己又刻苦执着坚持,所以她一定能够学好诗的。


苏小妮


浅谈三点浅见。

第一:甄英莲(香菱)被拐之前,其父甄士隐家中是当地数一数二的富户,且其父不喜官场与应酬,每日只作诗饮酒。


英莲为家中独女,甄士隐爱如珍宝,每天抱在怀中逗乐。当然会教她读诵诗词,虽是三岁幼女,但如此细心教养,耳濡目染,在为她打下的坚固的诗词基础的同时,也为她种下对诗词厚爱的情根。

可以说,英莲对诗词深厚热爱的情怀,是在她生命初期就已经培养起来了。

这样雄厚的基础,恐怕整个文本里只有黛玉可以与之相较量。

不妨,拿宝钗来比较一下。

虽然宝钗后来也看了不少书,但其父为商人。可想而知,文学素养与甄士隐有天差之别。

所以,儿时的启蒙教育,与认真培养,这是英莲后来一接触到诗词就如痴如醉,又容易上手的原因了。


第二,英莲自言:

被人牙子打怕了。

英莲口里的“人牙子”三个字信息量非常大。

首先,所谓的人牙子是:

在中国古代各种商业活动中,行业内部都有专职负责“恰谈交易”的中间经纪人,这些经纪人统称之“牙子”或“牙行”。如,贩卖牲口的被称之为牲口牙子或牲口贩子,贩卖人口的被称之为人牙子或人口贩子。

在这一段里,我们可以看出英莲被抱走后,继而被偷抱她的人卖到了人牙子手里。

当时有一条肮脏的产业链扬州瘦马。而瘦马的命运就是买来后,人牙子们教她们琴棋书画,使她们从各方面都具备了一个做小妾的条件。

英莲遇上的人牙子无疑就是做这个产业链的典型人物。所以才会在把她在已经卖给冯渊之后,遇见了有钱的薛蟠就又赶紧再另卖与薛蟠。

这一段瘦马的经历虽凄惨无比,却也是英莲能得以继续受到文化教育的主要原因。

所以,黛玉与她谈论诗词时,她并不是一无所知,只是对做诗词的方法,不得其门而入。

简而言之,就是说英莲并非没有诗词基础,相反,她的诗词基础很不错,就是缺了个点拨她的老师而已。



第三:就是英莲天赋甚佳,并且极具诗人的个性。

英莲虽然屡经磨难,娇憨天真,圆融,纯洁,温和,毫无心机的本性未改。虽然被薛蟠收为妾室,心性上依旧纯真可爱,并未收到污染。

文本内写到英莲时,她总是笑嘻嘻的。宝钗说她呆,实际上就是个性异常之纯真。而梦中亦学诗词,足见其是个性浪漫至极之人。

浪漫,纯真本来就是典型的诗人个性。

文本内英莲三次做诗,黛玉为其指点两次,到第三次的诗作就众人皆赞叹。

相对于那种“三年得一句,一吟双泪流”的驽钝诗人,可爱的英莲简直是天赋异禀。

所以,英莲学诗一学就会并不奇怪,而是因为她具备了学诗词的三大要素。

即爱好,文学基础,以及诗人的天赋与性格。



(图源皆自网络、侵删)


书灯幽见


英莲为什么能写出好诗来,从她的两首判词就可以看出来。

英莲天生聪慧,并且痴心执着,所以学诗一学就通。

01

曹公用荷花比英莲,来说明英莲并不是俗物

首先来看英莲的判词,用荷花来比英莲。

香菱副册判词一首
画:一枝桂花,下面有一方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
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英莲是荷花,荷花高洁,是花中君子。在《红楼梦》中,黛玉是芙蓉。而芙蓉和荷花其实是同一种花。

黛玉聪慧,这是不言而喻的。而英莲的荷花,相当于是黛玉的影子。二人的身世其实也有相似之处,比如英莲自幼走失,和父母分离;而黛玉的父母也过世的比较早。

再比如,黛玉聪慧喜欢作诗;而香菱对诗也是一心向往。

所以,才有英莲和黛玉学诗的情节。学生聪慧,名师教导,自然一学就通。

02

香菱痴心,下苦工研学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香菱爱慕诗歌,不是一天两天了,而是一桩心病。但是薛蟠不懂,宝钗不教,所以她只能自己揣摩。后来碰到湘云,和她探讨;又经宝钗许可,和黛玉学诗。

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宝钗见他这般苦心,只得随他去了.

一个人可以不吃不睡,下苦心钻研,但有疑问,便虚心求教,有什么是学不好的呢。

当然,香菱也不是一看书就会,二是听从了黛玉的教导,熟读了黛玉精心圈出来的诗,反复揣摩,不断修改。

做出一首好诗,可以说是呕心沥血之作。

03

强调香菱做事,其实是真增大悲剧效果

鲁迅先生曾说过,所谓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事物撕碎给人看。

英莲幼年遭遇坎坷,后来跟了薛呆子,又是在宝钗跟前的日子多,可以说是过上了比较清静且安逸的生活,也算是对幼年坎坷遭际的补偿。

让香菱学诗,是对她美好生活的锦上添花,让她的生活质量更上一层楼。

前面过的越顺遂,后面就越悲惨。

一个相貌俊美,言行得体,且有才情的小姑娘,后被活活折磨而死,反差越大,悲剧效果越强。

看香菱学诗,为香菱一大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