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望远,望远致思,浅谈登高缘由与中国文人“登高必赋”的情结

登高,是中国古代文人热衷的行为,也是古典诗词作品中常见的主题之一。这一多见的传统题材,千百年来登高被历朝历代的文人反复吟咏创作,每一个时期的不同意象展现出不同的意境与审美价值。

登高作品在中国诗歌史画卷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登高望远,望远致思,浅谈登高缘由与中国文人“登高必赋”的情结

登高作为我国古代民间文化中独特活动,可谓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它不仅仅是一种社会活动,后来也转化成了一项重要的传统民俗活动。

宗教崇拜—“望”祭

上古时代,人类的认知能力有限,认为万物有灵,产生神灵崇拜与自然崇拜,并逐渐形成祭祀活动,以期达到沟通“神灵”的作用。大地上的山岳被古人认为是国家的守护神,是原始宗教的崇拜对象之一

登高望远,望远致思,浅谈登高缘由与中国文人“登高必赋”的情结

与“山川之神”进行“对话”,其重要祀典便是“望”,“凡山川之祭也皆曰“望”。《正义》云:“望者,遥望而祭山川也”。遥祭的最好方式莫过于登高,登高而“望”,“因高而高”。登高望远的态势顺理成章地出现在当时社会行为中。虽然充斥着宗教情感,但不难看出,此时已经产生了登高行为的萌芽。

生殖崇拜—春社登春台


登高望远,望远致思,浅谈登高缘由与中国文人“登高必赋”的情结

登高这一社会活动的发展还与当时的民俗节日春社相关。春社日会进行上古生殖崇拜仪式—春社登春台,高筑的社坛又叫桑台,春社又叫桑社,存在着生殖神性。桑台是祭祀的重要场所,在桑台上进行的多种祭礼多与生殖器密切相关。在祭祀仪式中,男女通过交媾感应巫术,是一场真正的狂欢。

早期从事农业活动的先民,认为土地有灵,对于“地母”的崇拜特别突出。春社另一方面也用于祭祀土地神,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大获丰收。筑高台,“琴瑟击鼓”,以牛、羊、谷物祭社神。这也是宗教层面的“登高”。

重九登高


登高望远,望远致思,浅谈登高缘由与中国文人“登高必赋”的情结


如果把望祭山川、春社登春台看做宗教之祭,那么重九登高便是巫术化民俗下的亲情之祭。重阳登高习俗流传时间长,有这样一个传说:费长房告诉弟子家有灾祸,并告诉其避祸之法,需举家登高,臂系茱萸,饮菊花酒。

重阳登高活动不仅有消灾避难的目的,还是祈福心理的直接表现。因为登高近天,可以吸取纯阳之气除污去秽,接近天神也容易获得福佑。此外,登高还有“步步高升”之意。所以古人非常重视登高节,以上种种皆推动了登高活动的发展。

登高望远,望远致思,浅谈登高缘由与中国文人“登高必赋”的情结

登高行为本身

登高的过程,是一种充满复杂变化的动态过程,随着空间位置的移动,听觉、视觉等种种感官感受有所变化,心态心理也随之变化。全超脱客观的限制,全新的感官的魅力,美的建立,打通物我天人合一的境界等等都是是登高活动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

登高望远,望远致思,浅谈登高缘由与中国文人“登高必赋”的情结

“君子登高必赋”,是孔子赋予登高文学意义上的价值。儒家传统思想强力影响古代文人登高吟咏的风气。

君子登高必赋

“登高”能赋,在古代被认为是士大夫必须具备的才能之一,也是社会检验文人的标准。儒家对于君子人格的终极要求,便是“高”与“远”,古人认为高山是最与天接近的地方。儒家的登高,是为了接近心中至高无上的“仁”,其思想观念对历代文人起着重要的价值导向作用。

登高望远,望远致思,浅谈登高缘由与中国文人“登高必赋”的情结

登高而赋逐渐成为一种传统被承袭,最终成为文人的一种自觉意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