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小“河砚”,助力大扶贫

近日,临夏州文联党组书记、主席侯铭源来到东乡县达板镇,在位于黑石山村的甘肃省陇翠公司开办的砚台加工扶贫车间,了解车间建设进展及生产情况,就加快东乡脱贫攻坚进程,与公司董事长赵成德进行座谈。

用文创产品帮助乡亲们脱贫致富,是“洮砚王”赵成德先生建立扶贫车间的初衷,也为艺术家们提供了挥发精神正能量的平台。扶贫车间打造了架在艺术家与贫困户之间的一座桥梁,紧紧的把艺术和老百姓连在一起。

一方小“河砚”,助力大扶贫

东乡县达板镇黑石山村河砚扶贫车间

在生产车间,临夏州书画院院长谢临军等州文联文艺工作者,与技师和工人一道,讨论商议文创设计思路,在石头上构思创作艺术品。在艺术贴近火热生活的创作第一线,大家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精心创意创作,让艺术在生活中彰显其文化精神与社会价值。

一方小“河砚”,助力大扶贫

东乡县达板镇黑石山村河砚扶贫车间

一方小“河砚”,助力大扶贫

在车间一角,侯铭源看到不少的制砚边角废料,一个变废为宝的金点子闪过脑海,催生出一个新派生的石文化文创产品——“河砚”,让砚台与齐家文化的传承脉络豁然清晰。

作为文房四宝之一的砚以其材质分类,有石砚、砖瓦砚、陶瓷砚、铁砚等。在诸砚中,尤以石砚最佳。其因有不渗水、不损笔、不耗墨之优点。时间推移到4200年前,在临夏州广河县齐家坪遗址为代表的齐家文化,大量出现青铜器,青铜文化也就成为齐家文化的代表。近年来,出土于临夏的一方体现齐家文化的石砚,此砚也就成为“河砚”的最早实物。

一方小“河砚”,助力大扶贫

东乡县达板镇黑石山村河砚扶贫车间

大浪淘沙,经过千百年的文化积淀,曾有三大名砚、四大名砚之说,现在又有十大名砚之说。临夏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其 “河州石”,在宋人杜绾所撰的《云林石谱》中曾有这样的记载:“河州石,其质甚白,纹理遍有黑斑,鳞鳞有云气之状,稍润,叩之微有声,士人镌治为方斛诸器。”民国人韩军所著的《甘肃洮砚志》,曾有洮砚自河州经销各地之说。

一方小“河砚”,助力大扶贫

一方小“河砚”,助力大扶贫

一方小“河砚”,助力大扶贫

一方小“河砚”,助力大扶贫

一方小“河砚”,助力大扶贫

河州、临夏,享有“西部旱码头”、“河湟雄镇” 之美誉,是中国彩陶之乡,中国花儿之乡,中国砖雕文化之乡。新时代、新气象。弘扬发掘黄河文化,以临夏境内黄河的支流大夏河、洮河、广通河等“河州石”为材料的“河砚”,让砚家族增加新成员。她形成了以石头为主导的产业链,让临夏的石头会唱歌,建设扶贫车间,助力临夏脱贫致富奔小康。

一方小“河砚”,助力大扶贫

一方小“河砚”,助力大扶贫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滔滔大河,九曲十八弯。哺育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明,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品格,她是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

一方小“河砚”,助力大扶贫

斗转星移,岁月如梭。在奋发进取的河州大地上,“河砚”就犹如奔腾不息的黄河,承载着临夏各民族的共同心愿,扬帆起航,乘风破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