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九锡:篡位背后的文化符号学分层透析

九锡的文化符号意义:

众所周知,人类文化一种是通过符号在历史上传承的意义模式,它将某些抽象性概念提炼到具象的物体当中。通过文化的符号体系,人与人得以相互沟通,绵延传续,并且发展出更深层次的人生认识和对生命的态度。

譬如历史上的“九锡”符号,一开始虽为九种不同器物配合成的礼器,但后面发展成了“篡位夺权”一词的政治文化符号。

自从新朝王莽通过不正当手段取代刘氏江山以来,绵延至北宋一朝,九百多年的历史背后有大小数个王朝更迭,多数皇帝的登位大均采取禅让形式。王莽开启“禅让篡夺”登基过程中,出现了一道不可或缺的程序——加九锡。权臣若要篡位,必移步至鼎前,先晋爵、次封公封王、而后赐九锡,方可名正言顺登上九五宝座,这逐渐演变成了后面九百余年的惯例。

加九锡:篡位背后的文化符号学分层透析

“九锡”所涵盖的双重含义

《公羊传·庄公元年》书中有云:“王使荣叔来锡桓公命,锡者何?赐也。命者何?加我服也。”

这里“锡桓公命”中的“锡命”最早见于《易经》:“王三锡命”。换而言之就是周天子要赏赐诸侯一些东西,如果诸侯有德,当益其地,不过百里;而后有功,才加以九锡。其中所包含的物体则是:马车、衣服、乐则、朱户、纳陛(一种阶高较矮的阶梯)、虎贲、弓矢、鈇钺、秬鬯(jù chàng,酒)

乍眼一看,这表彰诸侯功劳的九锡之物居然就是些生活起居用品,一开始周天子的九锡赏赐是要以诸侯具体功劳定夺,譬如:诸侯进退有节,行步有度,就赐车马;其言成文章,行成法则,可赐衣服;擅长教诲,内怀至仁的,赐以乐则,以化其民,等等。

可见被赐予“九锡”的诸侯在道德操行及文治武功上皆为楷模,受赐后便享有礼仪制度上的待遇,甚至是执掌专杀征伐等大权。

先秦时代,是礼仪道德为精神主导,但是物质条件又极其匮乏的年代,天恩浩荡的生活起居用品赏赐成为了一种精神象征。即便此时的“九锡”不名贵,它却是承载着一种德行兼备的礼仪文化符号。

后来随着经济条件的发展,当一个诸侯大臣功高已无官爵再加封,就只有赐予象征极高礼遇及权力的九种器皿,即为“九锡”。其实古人对于加锡一事甚是敏感,因为它除了代表天子的赏赐,还有另外一层潜藏的符号含义。

如《汉书·地理志》中所记载的:“禹锡玄圭,告厥成功。后受禅于虞,为夏后氏。”

既然舜以玄圭赐给大禹,以奖赏他治水有功。大禹也因此而受禅,成为夏朝的开创者。那么这里提到的圭就是受封者的符信,在古代礼仪中,每一个官位层级都会手持符信,以表明其身份,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

那么此前大禹所得的玄圭就等同于九锡当中的一种具体器物,从而演化出“赐玄圭于大禹大概可作为后世加九锡于禅让的滥觞”,这就说明文化符号的等同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变换实物做参考,只要它们背后所指代的含义相通。

所以在某种层面上,“九锡”所赋予的价值随着时代的发展,潜在意义就凸显出来了,作为受赐之人该如何把握好这特殊符号的度才是关键。

加九锡:篡位背后的文化符号学分层透析

九锡文

越过礼仪界限的“加九锡”,就与“篡位”同名

值得注意的是,在先秦之前,受“九锡”赏赐的一般都是诸侯群体,此前有没有具体的大臣,有待商议。

从严格意义上说,历史上第一个被授予九锡的西汉王莽。在汉祚中衰,元后长寿期间,王莽借着他的外戚身份权势辅政,手握大权,诡称自己如周公辅佐成王,但是如何才能名正言顺登上宝座,取代汉王朝,他想到了先秦时期“九锡禅让”的典故,于是安排心腹秘密谋划,精心炮制出一幕先以“九锡”封赏,接着篡位的剧情。

其步骤为:先命大司徒陈崇上奏,颂扬王莽的功德;此功劳古今难有,应属“上与伯禹、周公等盛齐隆,兼其褒赏”,话说当年成王之子周公功德,因为度百里之限(如前文中的诸侯有德,当益其地,不过百里),为了进一步加赏:

越九锡之检,开七百里之宇,兼商、奄之民,赐以附庸殷民留族……陈崇上奏后,又让元后和大臣们商议,群臣奏议通过,要求朝廷厚赏汉安公,随后王莽“位宜在诸侯王之上,赐以束帛加璧,大国乘车”。

由此可见,王莽“加九锡”的端倪出现。后来进一步策划之下,汉平帝下诏,可以商议赐其九锡之事,等到时机成熟,王莽命手下心腹九百余人上书:汉安公制礼作乐,已使天下太平,其功高伊周。宜于今者,为九命之锡。

在元始五年五月,王莽正式接受“九锡”封赏,为他取代汉王朝天下迈出了大胆的一步,因为同年十二月(元始五年),距离他加九锡仅仅半年的时间,王莽正式篡权,以摄政王头衔行帝王权力。三年后取代刘氏王朝,正式宣布登位,改国号新。

于是后世之人,把九锡当成王莽通向皇位道路的加速器,此时的“加九锡”正式等同于“篡位”政治文化符号,王莽便是捅开这层膜的始作俑者。

“加九锡”:从礼仪文化到政治文化符号的演化路程

加九锡:篡位背后的文化符号学分层透析

王莽

以加九锡的形式完成王朝革新,王莽是首创,虽千万古人,可后面来者汹汹。王莽篡位采取加九锡的举措可能是西汉封爵制度及其托古改制,试图恢复《周礼》有关。因为西汉建立之初,刘邦曾说过“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按照此种规定,只有宗室子弟才有封王的资格,异姓大臣只能封侯,外戚有军功者封侯,无军功不受封。

王莽固然是个外戚,在永始元年,被汉成帝封为新都侯,后来鉴于他的功劳,又受封为汉安公,依照汉制的限定,于官爵,他没有了上升的空间,只能另辟蹊径,在以精神礼仪方面寻求权力登顶的途径。

于是“加九锡”原本的礼仪犒赏本质,演变成了“篡位”前的必行步骤。

清代赵翼说:“自古以来,只有禅让,征诛二局,其权臣夺国名篡弑,常相戒而不敢犯。王莽不得已,托于周公辅佐成王,用摄政加九锡方式践祚。”

不过此时的“加九锡”并没有完全对等成为“篡位”的政治文化符号,最终定性之人乃是曹操,曹操加九锡,封公建国,其子曹丕代父完成禅让。

往往加锡之前,必先有九锡文,格式为:先述其人的功绩,然后晋爵封国,赐以殊礼。王莽九锡文字不过五百,曹操的九锡文尽然啰嗦至三五千字,其后的晋、宋、齐、梁、北齐、隋朝都以曹操九锡文体为参考,倒是成了一种文风。

九锡文故此可以用来作为“加九锡”政治符号的文本解读。

不过曹操虽“加九锡”,然而终身不敢越过界限,未敢称帝,等他一去世,曹丕逼迫汉献帝禅位,才完成了魏代汉立的革命。于是这又添加了一个文化步骤:加九锡——逼禅位——登基;

潘多拉的盒子一旦被打开,历代夺国逼禅者,纷纷效仿,例如东晋桓玄把持朝政,有过受九锡之赏,后篡夺东晋政权;南朝刘裕,受九锡,禅让登位;高欢死后加九锡,其子高洋禅代建齐,等等。

因而加九锡成为禅让模式的基础,效仿上古时期的尧舜禅让故事,美化成为权臣夺取皇位的正当理由,最终彻底等同于篡位,九锡也从礼仪文化符号转变成为政治文化符号。

“加九锡”、“假节钺”同类政治文化符号意义


加九锡:篡位背后的文化符号学分层透析

人是生活在一个无比丰富的世界中,无时不刻都在接受信息或者与对象打交道,发生主体和客体关系,当我们在和外界打交道时,通常要用一定的符号来代替对象,以便能够随便“提取”对象。这种符号让人产生联想,用一物传达,指称另一物,功能性的简化一些物品。

就如同“九锡”一词首先指代的九种生活器皿,大大简化了内容范畴。

于此同时又赋予这个符号一些深层文化含义,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意识形态的变化,从礼仪到政治符,最终直接作为“篡位”的文化符号。让后人不再啰嗦地去阐释权臣通过不正当手段改朝换代里面那些繁复步骤和内容。

与加九锡类同的文化符号还有“假节钺”,节钺虽不同于九锡的礼仪含义,但是也有本质相通。如“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的符节,代表皇帝的身分,凡持有节的使臣,就代表皇帝亲临,象征皇帝与国家,可行使权利。除外还有像皇冠,玉玺作为皇权本身的指代文化符号。

持节者,虽行政权力和军权等同皇帝,但是在道德层面上和名誉上的皇帝,这些权臣一旦试图捅开了这个界限,下一步就可以用加九锡的模式奠定篡位基础,再以禅让的美化符号官宣登基,接受玉玺指代的皇帝含义,成为新一朝代的君王。

以上的步骤,纷纷采用实物性质的物品来取代某种抽象概念,这些物品就形成一种典型的政治文化符号,流传至今,让人提及这个词时立马就在脑中辐射出更多的文化内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