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維殺魏延,諸葛亮阻止,可為何他又讓馬岱殺魏延?

漢史趣聞


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魏延是腦袋上長有反骨的人。赤壁之戰後,劉備南征荊州,在關羽攻打長沙之時,魏延救黃忠,殺掉長沙太守韓玄,獻城投降關羽。諸葛亮認為魏延腦上生有反骨,殺主是不忠,獻城是不義,完全是個不忠不義的人,留他何用?所以一見魏延就要殺了他。而後在劉備和關羽的求情之下,魏延才沒有被諸葛亮斬掉,逃過一死。

之後魏延追隨劉備屢立戰功,深受劉備器重。魏延和五虎上將比有一個優勢,那就是年齡,魏延比他們都年輕,所以在三國的後期,五虎將都先後去世了,魏延就成了蜀國大將。諸葛亮北伐魏國時,因為魏延非常勇猛,所以多倚重他。

在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時,諸葛亮為了讓自己壽命延續,開始用用七星燈續命,但在最後的關頭,馬上就要成功之時,有魏軍奸細混入蜀軍營中,在慌亂中,七星燈被魏延打翻。諸葛亮嘆道:天意啊。此時姜維大怒,拔刀要殺掉魏延,諸葛亮趕忙攔下了他。

那諸葛亮為什麼要攔下魏延呢,因為他知道自己死後魏延必反,所以後來安排馬岱去殺掉魏延,而在此時自己還活著,魏延還不敢反,倘若姜維和魏延打起來,那肯定是二虎相爭,必有一傷,他們兩個都是將軍,如果趁勢調動各自的軍隊打起來,損失的也是蜀國的軍事力量。如果這時蜀軍內亂的消息被魏軍得知,魏軍一旦來攻,則蜀軍必定大敗,死傷慘重。所以諸葛亮為了顧全大局,阻止了姜維殺魏延的行為。


揚楊劉



按照《三國演義》的劇情,諸葛亮很想讓魏延死,如果不是魏延還有用處,他早就將魏延殺掉了。

可以參考“火燒上方谷”一節。當時諸葛亮讓魏延領少量兵馬,詐敗引誘司馬懿追趕。然後在上方谷放火,打算燒死司馬懿。但是!在燒死司馬懿的同時,諸葛亮也想將魏延一塊燒死在谷中。

於是他令馬岱將後方出口堵死,也不放魏延出去。幸好天降大雨,司馬懿、魏延才各自逃了一命。這段在“羅本”原文中,羅貫中還特地解釋了。原文如下:

此乃孔明欲將司馬懿、魏延皆要燒死,不想天降大雨,二人得生。後孔明死時,遺計與馬岱,將延斬之。


魏延回去之後,立馬狀告馬岱。諸葛亮假意痛斥馬岱,並感嘆險些痛失一臂,喝令左右將馬岱推出斬首。眾將勸解之下,孔明答應免馬岱一死,並將他貶為散軍。

但這一切都只是作戲給魏延看的。事後諸葛亮密令樊建去給馬岱傳令,讓馬岱去見魏延,並告訴他,所有的一切都是楊儀指使的,把所有的罪過都推到楊儀的頭上。原文如下:

岱受計已畢,甚是忻喜,次日強行來見魏延,請罪曰:“非岱敢如此,乃是長史楊儀之謀也。”延大恨楊儀,即時來告孔明曰:“延願求馬岱為部下裨將。”

因此!在魏延的身邊,諸葛亮成功的安插了馬岱這個臥底。


諸葛亮想殺魏延,不是一天兩天了,是很早就決定的事。但是,姜維殺魏延的時候,時機卻不夠成熟。

姜維拔劍去殺魏延,發生在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戰役中。當時諸葛亮感覺壽元將近,而北伐事業遙遙無期,感念先帝的恩德,以及後主對他的信任,於是決定向天借壽,助自己完成先帝的遺志。

孔明在寨中點上七星燈,如果七日之內,能保燈火不滅,便算功德圓滿了。一直到第六日夜晚,諸葛亮眼看主燈明燦,再有一日便可借壽成功,於是心中暗喜。不想魏延突然闖入了大帳,腳下生風,主燈一下就被撲滅了。諸葛亮功虧一簣。

姜維見狀,立馬拔劍在手,望魏延便砍。諸葛亮急忙制止。


這時候不能殺魏延

第一、魏延雖然撲滅了主燈,卻是無心之失

第二、魏延是來報告緊急軍情的,司馬懿正領大軍攻殺過來,即便沒有魏延,諸葛亮仍然會借壽失敗。

第三、司馬懿大軍壓境,大敵當前,如果放任姜維、魏延內戰,後果不堪設想。而且魏延在軍中的分量,遠非姜維可比。諸葛亮此時還要依靠魏延的能力去退敵。

第四、魏延武藝高強,姜維未必是他的對手

第五、魏延跟關羽一樣,善養卒伍而驕於士大夫,他坐鎮漢中將近十年,在漢中軍心中的威望極高。如果這時候逼魏延造反,蜀漢的好日子基本也就到頭了。


因此!為大局著想,諸葛亮必須勸阻姜維。不光如此,他還要給魏延陪個不是,安撫他的情緒,讓他立馬去領兵退敵。


愛尚文史


這個問題答案很簡單,一言以蔽之,此一時,彼一時。這兩個情節均不出自《三國志》,出自小說《三國演義》,那蒼茫大地就詳細分析一下。

一、魏延位高權重,不可輕易殺之。



魏延憑著多年戰功,已官至北伐軍副總司令,是僅次於總司令孔明的角色,爵位還高於孔明,孔明的武鄉侯是鄉侯,魏延是縣侯,高一檔。這種老臣,即便孔明也不好輕易動刀。

二、魏延當時是無心之過。

魏延因事衝進中軍寶帳,最終導致孔明命絕。這從迷信的角度只能說孔明、文長命裡相剋,孔明該有此劫!主觀上魏延沒有殺人的故意,這甚至連過錯也算不上,罪更是無從談起。孔明明儒暗法,從來賞罰分明,怎麼可能捏造莫須有的罪名,來置魏延於死地?孔明要以身作則,不能以身作賊啊!

三、後來,孔明授楊儀錦囊,贈馬岱妙計,叫馬岱斬魏延,是出於公心。



孔明是料定魏延必反,魏延作為關、張、趙、馬、黃逝後的季漢第一名將,他一造反,會威脅蜀漢政權,作為劉備的託孤之臣,孔明必誅之以絕後患,以報先帝的天恩,不然無顏與先帝在九泉之下相見嘍!而且馬岱斬殺的大前提是魏延魏雲長造反,如魏大將軍不反,這個錦囊,只能當“空明燈"放了或燒燬掉!後來的小說情節是魏延燒棧道,阻大軍退路,反相畢露。楊儀才解開錦囊,誘魏延喊三聲:誰敢殺我?魏延以為孔明一死,這頂鎮得住他的大磨子被推倒了,從此自己成了蜀漢“巨無霸",誰知第一聲話音未落,馬岱就趁其不意,一刀砍下他的人頭!

四、當然這些情節是小說家羅貫中言,純屬虛構。

姜維初來乍到,即便孔明對他恩寵有加,有師徒之誼,他也不敢貿然去殺魏延。

軍營中,是要講資歷的。儘管後來姜維也升至大將軍,但當時地位遠低於魏延。他作為新降之人,怎可能去殺北伐軍副總司令?你看!當時的魏延是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假節、南鄭侯。而且,小說中姜維既已成了孔明的徒弟,他如果衝動出手,這就讓師傅孔明吃不了,兜著走。鼻涕往嘴裡流,順的!相當於告訴人家:總司令孔明要殺副總司令魏延,辱沒孔明公正的名聲不說,還會動搖蜀漢的軍心,姜維如果這樣鹵莽,這等要交智商稅的智商、情商,配做孔明的弟子嗎?羅貫中在汙辱姜維、孔明的智商啊!


蒼茫大地顧煒斌


諸葛亮是知書達理的丞相,對功過是非分明的人。

雖魏延闖翻了燈,不可再延壽,諸葛亮更懂天文八斗,擺八斗增壽本不是孔明自願,是姜維所為,孔明自知火燒藤甲兵必捐陽壽,是難逆轉的。所以孔明不會給罪魏延。

至於諸葛亮授計馬岱,是在孔明卒後,魏延傲骨獨大,不服姜維調遣,明目張膽喊出無人敢斬殺他,魏延做夢不會想到孔明死後,還會關注其的舉動,當魏延大聲喊誰敢殺時,冷不防身後馬岱揮刀輕易將魏延斬於馬下,諸葛亮生前不授計馬岱,蜀國的分裂是難免的。


無所事生非


姜維要殺魏延,那諸葛亮雖然命在旦夕,但畢竟還沒有死,只要諸葛亮沒有死,那魏延就不敢怎麼樣,蜀中本來那時就少大將,魏延這個時候要是殺魏延,噢,就因為無意滅了燈,這就讓人寒心了。

但後來讓馬岱殺魏延,這畢竟是魏延覺得諸葛亮死了,自己無論是在軍齡也好、軍功也好、戰鬥力也好、還有他自以為的謀略也好你誰比的過?這時候就應該讓自己代替諸葛亮繼續北伐,結果諸葛亮沒有把這個權利給他,這不就一下子惹毛了魏延。

所以就乾脆,反了,其實他反不是目的,更不可能是想要投魏國,只是想鬧一下,讓你們曉得誰才是老大,他的目的還是當蜀國的北伐大元帥。

所以這個時候,你魏延不聽諸葛亮遺囑在先,又鬧著要反,這時候殺你,不僅沒人會寒心,反而覺得諸葛亮死了還能算出來活著的事,無形之中又激勵了士氣。

所以魏延的生死完全在於自己而不是諸葛亮想。


有條可待


諸葛亮讓馬岱殺魏延,和姜維在諸葛亮面前要殺魏延的性質是不一樣的。

為什麼會有姜維要殺魏延呢?

因為在諸葛亮北伐的時候,他知道自己命不久矣的時刻,他想用七星燈續命。只不過正在他施法的時候,七星燈被魏延給弄滅了。

魏延也是無心之舉,他是想來給諸葛亮商量事情的。

姜維看到魏延毀了諸葛亮的大事,因為氣憤地要殺魏延。

諸葛亮阻止了姜維的這一行動,在他看來這就是天意。天意不可違,再說了魏延也不知道諸葛亮是在做什麼。

僅僅是人家來找你商量事情,你就把人家給殺了,未免有點說不過去。就這樣把魏延給殺了,殺之無名呀。

況且那時候魏延已經是蜀國最為重要的一個將領了,這樣的人留著當然比殺了有用了。

可是,到了馬岱殺魏延的時候,那時候魏延被殺的性質已經不一樣了。

因為馬岱殺魏延的時候,魏延已經屬於是背叛了蜀國,當時劉禪也有下命令,把魏延給殺掉。

這時候魏延是以背叛蜀國的名義,然後被殺掉的。

之所以讓馬岱來殺魏延,就是因為馬岱這個人是馬超的弟弟,他不屬於魏延一方,也不屬於姜維一方。

馬岱和其它人沒有利益糾紛,他做這件事才是最靠譜的。

當然了這是《三國演義》裡描寫的情節。

事實上根據《三國志》的記錄,諸葛亮根本就沒有說過要殺魏延。諸葛亮料到了魏延可能不聽自己話。

可以說魏延和諸葛亮的政治主張不一樣,這個不是殺人家的理由。

魏延一直要北伐,要攻打曹魏。

可是,諸葛亮說自己去世之後,就讓大部隊打道回府了,就不打仗了。

這個肯定是和魏延的意見是向左的,因此,諸葛亮臨死前他告訴楊儀,姜維等人,若是魏延不聽話,就由他去了,他想要繼續戰爭,就讓他去打。

你們帶著士兵回去就行了。

果然到了諸葛亮去世,楊儀等人派費禕來給魏延商議撤退的事情,魏延一聽他就想罵娘。

費禕只好把魏延的態度告訴楊儀等人,於是,他們就按照諸葛亮的遺囑撤退了。

後來魏延怕楊儀等人去劉禪那裡說自己的壞話,他就把楊儀後退的路給斷了,劉禪就以為魏延謀反了。

然後讓人去平叛魏延,馬岱就出手把魏延給斬殺了。


史學達人


三國演義這段的意思是,有諸葛亮在,就能制住魏延,尚有可用。諸葛亮一死,諸葛亮料定再沒人能制住魏延,遺害無窮。另一方面,當時殺之,是因以己之私。而後殺之是在其野心彰露,為國除害!


老實人62


『演義』,顧名思義,即杜撰文學。如果拿文學作品與歷史事件相較,未免搞笑。諸葛亮,一個被羅貫中神化的歷史人物。也是中國歷史文化『正統』『忠義』『正義』之化身。但自從關羽戰長沙、魏延斬韓玄獻城始,諸葛亮便借其『腦後有反骨』屢屢欲除之為快。直至設計逼反魏延,自斷蜀漢羽翼。

如果諸葛亮真有神乎其神、知人善用,呼風喚雨、經天緯地之能,哪來的街亭揮淚斬馬謖?哪來的糜芳投敵、劉封、孟達見死不救,以置關羽敗走麥城?哪來的奸宦黃皓造謠生事?哪來的姜維避禍沓中?如果說『舌戰群儒』『草船借箭』是諸葛亮的得意之作,縱容楊儀、逼反魏延實為其最大汙點。


過眼雲煙210926717


這個問題貌似問的不錯,但如果熟讀《三國演義》的人就不會心存這個疑慮,能很清楚地明白這個這個道理。

大家知道魏延雖然是蜀國著名的悍將,以智勇雙全而威震後蜀,然而他卻不是蜀漢王朝的開國員勳而是長沙之戰中歸降而來的。這對於一個深受儒家文化影響,薰陶,並以忠義禮信而著稱的諸葛亮來說是非常大逆不道,有違臣子之道的。因而當魏延首見諸葛亮時,諸葛亮便義憤填膺的命人將其拿下,推出斬首,以敬效尤。幸虧劉備等為其求情才保住了腦袋。

魏延的腦袋雖然保住了,但諸葛亮對魏延的成見卻永遠留在心裡,在他看來忠臣不侍二主,這個兩性家奴非友既不忠,因而從此就對魏延心存介忌。

在蜀國早期國力強勢,且有關張趙黃馬五虎上將及其它悍將時,諸葛亮料到此時魏延不會反,也不可能反,因為他要建功立業,名揚天下的,加之又在劉備身邊,他也沒機會反,那麼問題來了,在劉備兵敗白帝城命歸黃泉,五虎上將又相繼撒手西去的後期,諸亮為何不借姜維想殺掉魏延時藉機殺掉他,而為何後來又讓馬岱殺掉他嗎?

這主要有以下幾種原因。

一,蜀國後期,國內兵將大損,五虎上將相繼而去,而諸葛亮又感先帝知遇之恩,一心北伐,一統華夏,此時手下已乏將材,而魏延智勇雙全,人才難得。

因而暫且留他待用。

二,在諸葛亮看來此時的魏延雖有反骨,但因自己在他身邊,震著他,他不敢反,另外魏延也急於建功立業,以求功名,他向諸葛亮提出奇襲子午谷之計就能說明一切,因而諸葛亮暫且留他用著

三,在幾次北伐失利後,諸葛亮深感大限將至,命不久矣,因而採用七星燈做法延壽,此時魏延闖了進來,姜維見他壞了大事想殺之,但諸葛亮卻阻止了他,這主要是因為在諸葛亮看來,這一切都是天意,作為道士出身的諸葛亮深信天命難違,既然上天如此安排這說明蜀漢王朝氣數已盡,自己壽數將終,因而殺了魏延只能有違天意,再則魏延既就使有錯,也情有可原,所謂不知者不怪。魏延既使有罪,也罪不當斬,反之只能有餑天意,寒了將士們之心,另外此時自己還在,加之大敵當前,急於安排身後之事,暫留魏延性命。



四,後來之所以要殺掉魏延,那是因為震威魏延的自己己死,蜀國大勢己去,以魏延的性格他肯定會見風使馬駝,令尋高就,他不會坐以待斃的,一定會在自己死後反叛的,因而就暗派馬岱殺了魏延。

當然,這一切都是小說《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謀略,想法。也是作者羅貫中的意思,至於陳壽的《三國志》卻是另一種看法。那麼到底魏延有沒有叛意,有無反心,現實中的諸葛亮是因他功高震主,難以駕馭,除之以絕後患,還是魏延的確有反叛之心,諸葛亮才派馬岱殺之,這一切本是個迷?一個千古之迷,親愛的讀者,您又是如何看侍這件事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辯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