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當時大秦帝國扶蘇繼承帝位,秦朝還會覆滅嗎?

戶外探險獵奇者


漢朝名士賈誼曾經寫過一篇非常著名的文章《過秦論》,按照其中的觀點,我們有理由相信如果公子扶蘇成為秦二世,那麼秦國絕對不會迅速覆滅。

首先,秦國的統一本來就是民之所向,大勢所趨。從周王室衰微之後,中國便一直沒有王者出現,這就導致了春秋戰國持續數百年戰亂不斷。而秦始皇的出現終結了這一切,秦國統一之後,天下百姓不再因為狹隘的地域觀念而彼此征戰不休,百姓終於有機會喘口氣了,當時的形勢是“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虛心而仰上”,他們希望當今的天子能夠讓他們過上安穩的日子。但是秦始皇並沒有這麼做,而是築長城、修運河、驅逐匈奴、平定百越……一會都沒讓人閒著。

幸而秦始皇在世之時國內矛盾並未達到引發起義的臨界點,這也正給了秦二世胡亥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一個讓他成為明君賢主,讓秦朝安穩過渡的機會。因為當時天下百姓實在是太累了,所謂“夫寒者利裋褐,而飢者甘糟糠”,秦二世只要稍微施行一點點仁政,讓百姓休養生息一段時間,他就馬上能夠得到民心。而他休養生息的這段時間,肯定會成為流芳百世的盛世——為了幸福而努力的人,個個都是幹勁十足啊,這也正是大亂之後有大治的原因!可惜胡亥沒有珍惜這個“新主之資”,繼續施行暴政,最終導致了兵敗如山倒。

按照《史記》的記載,公子扶蘇信仰儒家並且為人仁義,所以如果他順利即位的話,很有可能會抓住機會,挽狂瀾於既倒,並且將秦朝推向更輝煌的新高度。


國史通論


如果扶蘇繼承帝位,秦朝應該會延續到他死後十幾年,再一次陷入分裂或者滅亡。

關於長公子的描述很少,史書上記載僅僅只有寥寥幾筆,我們只有通過一些相關的暑假裡奇咦我們陳勝吳廣起義時,考慮對外解釋的理由是:天下苦秦久矣。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百姓多聞其賢,未知其死也。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者。

這也從側面說明了六國百姓對扶蘇的信任和支持率。

扶蘇執政的特色從勸諫秦始皇不要隨意殺死有罪的儒生,讓百姓休養生息、寬鬆律法等等行為可以看出,他執政過後,國內的政治環境會相對寬鬆,讓多年征戰的秦朝有一個休養生息的機會,由軍武帝國轉化為各方面協調發展的封建帝國。

當時的階級矛盾已經非常尖銳:

1、六國民眾遷離故土和秦人雜居,遷居亡國之恨;

2、統一貨幣,廢除六國貨幣,財富分配不當的矛盾;

3、大興土木,廣徵徭役導致的仇恨;

4、統一文字,廢除諸子百家思想,這對於中華民族所崇尚的奉祖是相違背的,忘掉的是過往的種種,被強加的是仇敵的東西,這是亡國誅心。

5、嚴刑峻法,急政暴政。這是秦朝滅亡最直接的原因,秦朝以武力立國,在短時間內統一了六國、巴蜀,也遺留了很多問題,這些矛盾需要時間去解決、緩和。

6、天災。秦朝統治那些年,領土面積擴大也代表著責任面對,面對自然風險的幾率增加,秦朝有記載的自然災害頻率高出了之前秦國時數百年的,而秦朝並沒有很好的應對。

7、土地兼併。這是私有制情況下,最令人詬病的情況,特別是在以土地為生產資料,保證全家生存的時代裡。

如果說扶蘇能夠延續秦朝的理由,大概就是他的政治理念很寬和,能夠極大程度上緩和矛盾,但這是他個人魅力上原因。秦朝作為第一個多民族統一的專制大帝國,它在很多方面都具有開創性,這是好事也是弊端所在,因為它沒有經驗,扶蘇可以通過仁政來讓帝國休養生息,可他卻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矛盾。

可以預見的是,兩代人的時間,仇恨是很難緩和的,而大秦王朝遺留的問題也不單單是某個領導者就能根治的。在他去世過後,幾十年裡,矛盾會在某一次事件為導火線,再次爆發。因為他們對秦的恨是隻有絕望,沒有希望的,就像易燃的火藥裝入了更大的桶,爆炸是遲早的事情。


每日一篇歷史故事,故事有溫度,歷史有詩意,百般滋味,全在心間。

歡迎大家留言討論,個人拙見,

若是喜歡,那便點個關注再走唄,感謝大家的閱讀,祝生活順心,萬事如意(* ̄︶ ̄),


茶社說書人


秦始皇結束了中華大地上幾百年的相互攻擊,分崩離析,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國家,不愧為幹古一帝。

秦始皇是個勤勞的君王,自登基做上秦王,事必親耕。直至掃平六國建立秦朝,還不時外出巡視,最後死在巡視的路上。



秦始皇掃平六國,建立秦朝後不久就去世。這時的六國殘存勢力還很強大,秦始皇並沒有某些歷史記載中的那麼殘暴!如果秦始皇在建國之初把六國殘存勢力全部剿滅,秦朝就不會那麼快就迅速終結。正因為這個原因,為日後留下了諸多隱患。

公子扶蘇是秦始皇的長子,因為在始皇的“坑方士"事件後勸諫他,引起始皇的不滿。始皇認為扶蘇是"婦人之仁",為了歷練扶蘇,秦始皇把公子扶蘇送到北方蒙恬軍中做為監軍,負責修建長城打擊匈奴。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再次踏上外出巡視之旅,不幸的於七月病死沙丘。始皇臨死前將後事託付宰相李斯和中書令趙高,讓扶蘇將軍中之事交予蒙恬,趕回咸陽辦理喪事主持政局,也就是讓扶蘇登基做皇帝。中書令趙高逼迫李斯同意讓自己的學生始皇的小兒子胡亥登基,並修書一封指責扶蘇在軍中辦事不利,讓其自盡。 公子扶蘇接到假詔書後毅然選擇了自殺,蒙恬也被投入大牢之中。


胡亥登基做了皇帝,也就是秦二世。胡亥登基後不體恤民情,仍舊橫徵暴斂,不幾年爆發了陳勝、吳廣的“大澤鄉起義",東方六國貴族紛紛舉兵造反,大秦的江山在不久後被項羽劉邦推反。

公子扶蘇寬厚待人,與蒙恬關係密切。如果能夠順利登基,秦朝不會二世而終。文有宰相李斯輔助,武有蒙恬、蒙毅兄弟安邦,再施於仁政於普通大眾,讓百姓休養生息。

打擊東方六國的貴族殘餘勢力,繼續執行既有的車同文、書同軌和統一的度量衡,加強全國各地人們對秦朝的認同感,消除對秦國的敵視。秦朝在其手中定會大放異彩,必定不會二世而終!




行雲流水1437995


秦國亡於苛政,法律太嚴苛了,比如陳勝和吳廣去戍守漁陽,因為延誤時間就死罪。在戍卒看來,延誤時間是死罪,造反也是死罪,還不如造反。說不定把秦朝推翻了,大家都能享受榮華富貴。所以,陳勝一提出造反,大家心思就想到了一起,反就反,反正是一死。很明顯,秦國這種法律制度相當不合理,早就該廢除了。但是秦朝統一六國還沒有廢除,導致“大澤鄉起義”。“大澤鄉起義”是反秦的導火索,秦朝苛政不廢除,即便是扶蘇繼位,還是有農民會造反。為什麼這麼說呢?

秦二世繼位之初把內部搞亂了,但是外部情況和秦始皇在位期間一樣,跟廣大農民相關的政策沒變。秦二世繼位,依舊採用的是秦始皇時期的政治制度。而大澤鄉起義,主要因素是由秦國的苛政造成的,而非秦二世殺了多少秦國大臣導致。秦二世殺哥哥扶蘇,任用趙高,這是秦國內部問題,很多朝代也出現過這樣的問題。當然秦二世亂殺人,也是秦國滅亡加速劑,當叛亂髮生,國內沒有將領輔佐也是致命的。不過話說回來,秦二世在位,老百姓生活好,沒有什麼徭役,他們才不管統治者殺了多少功臣。如果,沒有農民起義做帶頭大哥,六國估計也不敢大規模的造反。

說實在的六國後裔,每天都想著復國。張良曾經還僱傭大力士去砸秦始皇的馬車,只是當時沒有砸到,假如砸到了。秦始皇暴斃,扶蘇繼位。那麼,六國估計也趁機搞事情。就算,秦朝的皇位順利過渡,扶蘇繼位,如果秦朝苛政沒有廢除,那麼依舊會發生“大澤鄉起義”。不過,扶蘇繼位秦國內部沒有亂,那麼蒙恬的大軍,其實很快能將各國的起義給鎮壓下去。只要人民的心沒死,秦國就有希望,六國後裔叛亂就是浮雲。

當年,侯生和盧生兩個術士相互譏諷、評議秦始皇的暴戾,並因此逃亡而去。導致秦始皇“坑儒”,根據《史記》的記載,扶蘇曾上書勸諫秦始皇:“天下剛剛安定,邊遠地區百姓尚未歸附,儒生們全誦讀並效法孔子的言論,而今陛下卻用嚴厲的刑法處置他們,臣擔心天下會因此不安定。希望陛下明察。”秦始皇因此大怒,於是將扶蘇發配邊疆。從《史記》的記載來看,扶蘇已經意識到了秦國的刑罰太嚴厲了。所以他繼位以後,應該會試行寬鬆的政策。那麼,秦朝法律一寬鬆,就不會有農民起義。最多六國後裔造反,因為封建社會剛立國在第二代是新老交替,政治不穩。很容易導致軍閥叛亂,不過,秦國內部穩定,人民休養生息,秦國的精兵強將依舊很快會鎮壓下去。

農民起義一般發生在封建完成末期,歷史的隋朝和秦朝非常的類似。老百姓都是害怕沒日沒夜受苦,受苦就算了,還冒著生命危險為統治者賣力。如果,秦朝政策一旦改變,他們多半不會造反。陵墓停工,阿房宮也停了,長城也不修了。人民也可以休息,大力發展生產經濟。即便是,六國造反。他們也是為自己的利益而造反,最終是不得民心。最後總結一下,如果扶蘇繼位,把秦朝的苛政廢除,實行休養生息,其實秦國不會亡。如果,秦二世把秦朝苛政廢除,秦國估計也不會滅亡。不過,扶蘇繼位,內部沒有亂,軍隊嚴陣以待。六國造反也成不了什麼氣候,最關鍵一點,得民心者得天下,人民造反了,統治者還是要反思,他們為什麼造反?


謀士說


朝代更迭是歷史的規律,並不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所以扶蘇繼位,也只是有可能秦朝滅亡推遲一些,秦朝絕不會永生的。要知道,封建社會之後,還會有新的社會制度出現來取代它。沒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止歷史的變遷和時光的流逝。“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即便如此,我們也做一個大膽的預測,一個關於扶蘇繼位,秦朝會不會二世而亡的預測。對於沒有出現的事情的推測和研判是不可能百分之一百準確的,事情發展也不是隻有一個方向的。這裡,主要有兩種說法。

一種認為,扶蘇繼位,秦朝一樣會二世而亡。因為秦始皇已經埋下了秦朝滅亡的定時炸彈。秦始皇雖滅六國,卻未收六國人心。再加上,秦始皇修築阿房宮、建築長城、修建秦始皇陵墓等措施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導致民不聊生。並且,秦朝實行嚴刑峻法,到秦始皇晚年全國已經一派反秦的跡象,只是差了一個導火線而已。所以,即便扶蘇繼位,也改變不了二世而亡的結果。

另一種認為,扶蘇繼位,秦朝歷史會延長,至少不會二世而亡。原因是:秦二世的愚蠢程度超過了絕大多數皇帝,可以說愚蠢至極,像豬一樣,別說換了扶蘇,就是普通百姓,也不至於如此愚蠢。扶蘇繼位,斷然不會自斷臂膀,殺蒙氏兄弟、李斯、馮劫等人,殘害兄弟姐妹等秦朝宗室。甚至可以說,秦二世完全是自殺的,自掘墳墓,自己把自己和這個帝國作死的。扶蘇繼位,很有可能廢除嚴刑峻法或者採取一些溫和的緩和矛盾的措施。扶蘇繼位,絕不會自掘墳墓,激化矛盾,自斷臂膀,定不會二世而亡。

當然,不管秦朝會不會二世而亡。作為一個封建王朝,遲早要被更先進的社會制度取代,這是歷史的規律,任誰也改變不了!


歷史的重量


縱觀歷史, 大亂之後組合的國家必不長久,秦朝、晉朝、隋朝皆是如此。動亂重組之後的國家不安定因素太多,而且牽一髮而動全身。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只不過是一個導火索而已。儘管公子扶蘇剛毅勇武,信人而奮士,為人仁,有政治遠見,經常勸諫秦始皇,可以說扶蘇繼位後肯定是一個仁義之君,一定是個好皇帝,也會讓動亂幾百年的中原各地休養生息。但是,胡亥會同意嗎?燕、、趙、齊、楚、韓、魏六國的貴族會放過秦始皇死後的這個大好時機嗎?都不會。

如果公子扶蘇沒有喝下那杯毒酒,而是聽從蒙恬的勸阻,帶著蒙恬和30萬大軍殺回咸陽,那麼秦朝內部勢必會發生一場大的動亂,危機全國。蒙恬30萬大軍一撤,西邊戎狄部落定會趁機發生叛亂,而原六國貴族則會集結原六國的部隊,圖謀復國。這是天下紛爭四起,各地叛亂,就算公子扶蘇打敗了胡亥和趙高,登上了王位,秦朝也會元氣大傷,無力鎮壓各地叛亂。天下又會回到戰國時期諸侯割據的情況。太平之日遙遙無期。

個人認為公子扶蘇是由大智慧的,他決意喝下那杯毒酒肯定也是不想看到天下因為秦朝內部動亂而造成整個華夏的大亂。從這就可以看出公子扶蘇的大智慧與大品格。可嘆的是,他太相信自己的弟弟了,沒想到秦朝會因為一場農民起義,結束了短暫的統治。我想,如果他知道,就不會喝下那杯毒酒,帶著蒙恬殺回咸陽,放手一搏,力圖挽救危在旦夕的大秦帝國。



小王爺講歷史


先給出結論:扶蘇上位也無能為力!

秦始皇作為千古一帝,開創了中央集權的統治模式,奠定了華夏文明作為統一國家的基礎。之後的2000多年直到今天,中國人都認同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國家。

然而,從秦國一舉變為秦朝後,秦朝的統治能力卻沒有相應的跟上。秦朝既沒有經驗,也沒有能力突然之間有效管理一個如此龐大,而且六國“餘孽”尚在的國家。秦朝當時並無法真正有效管理整個國家。

秦朝之後的漢朝可以說是在滅秦、滅項羽之後才基本掃滅了六國貴族的勢力,經歷過推恩令的削藩手段、剿滅七王之亂,直到漢武帝時,才真正實現中央集權。然而,漢武帝也需要通過獨尊儒術的方式來不斷鞏固仍然脆弱的中央集權。

至此,中央集權的大一統模式才真正在中國得以延續。之後的各個王朝,皇帝主要的工作就是不斷地鞏固中央集權的統治。

因此,扶蘇當時即使繼位,也無法解決秦朝當時所面臨的各類問題。而且,作為滅六國的秦,必然會成為各方勢力角逐的對象,勢必無法避免被滅亡的,早一年,晚一年又有什麼區別呢。


比目魚1460


個人認為不會,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扶蘇在百姓中的形象是一個能夠為民請命的人,為此他不惜得罪了他的父親秦始皇。

公子扶蘇具有政治遠見,他能夠明白君舟民水的道理,認為天下未定,百姓未安,實在是不應該施行暴政,壓榨黎民百姓。他與其父不同,秦始皇在多年的統一霸業中逐漸形成了力量為上的價值觀念,在他看來,這也導致了其施政方針嚴重的背離了人們的期望,不過礙於秦始皇的威嚴,天下人敢怒不敢言。在秦始皇的對比之下,扶蘇實在是人們渴望的一位明主,他的愛民如子、謙遜待人更深得廣大百姓的愛戴與推崇。



其次,秦始皇派扶蘇去蒙恬軍營處也讓扶蘇也有所成長,在此之前,扶蘇一直都是仁厚文弱的形象。而在長期的軍旅生涯當中,扶蘇身先士卒、勇猛善戰並且立下了赫赫戰功,敏銳的洞察力與出色的指揮才能讓眾多的邊防將領自嘆弗如。這也讓扶蘇更加的增長了一個帝王所應該具有的氣質。畢竟當時還有如此多的六國貴族等反秦勢力在虎視眈眈呢,這群人不同於普通的老百姓,用仁愛之心完全感化不了他們,必須要用雷霆的手段去對付。

並且,扶蘇善待儒生,在儒生們心中的印象也很好,這樣就更為其帶來了輿論上的導向。儒生們可以用筆桿子美化扶蘇,也為在整合國家文化思想上的統一帶來了更大的便捷。



而如果沒有沙丘之變,天下穩穩當當的到了扶蘇的手中。當時秦國還有蒙恬、章邯等能征善戰的將領,不用說百姓們造反的可能性很小,就算是一些六國貴族等企圖復國的勢力犯上作亂,以當時秦朝的軍事力量也能夠很快鎮壓。

所以,個人認為,如果扶蘇成功即位,秦朝二世而亡的可能性很小。


妙齡老翁談歷史


我認為仍然會,中國歷史上的每次皇權更替都習慣性的讓最後一位皇帝背鍋,這實在有失公允。秦王朝的覆滅實際從秦始皇開始就已經顯現徵兆。

早在秦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211年),東郡有隕石墜地,上刻"始皇帝死而地分",這明顯就是秦王朝的社會矛盾已經出現了無法調和的表象。胡亥公元前209年即位,然而同年的7月陳勝、吳廣就打響了革命第一槍,隨後各地紛紛響應。

有人會說陳勝、吳廣起義是因為在路上走遲了“導致失期”,而秦法暴虐“失期則斬”,所以這場起義陳勝、吳廣實在走投無路,起義的偶然性太大。但根據出土1975年的《睡虎地秦簡》,"失期"僅為城旦(修長城)的處罰。可見各地民眾對於秦的統治早已不滿,即使是去修長城這種處罰也會想起義。所以其實無論是扶蘇即位還是胡亥即位這場起義都是無法避免的。

那麼既然農民起義沒法避免,那麼扶蘇即位會比胡亥更好的處理隨之而來的各地造反嗎?

從長久政治上看,扶蘇是儒家思想的信眾,而以當時的時機來看推行儒家的仁政的確對秦王朝統治更為有利(司馬遷的史記中寫的扶蘇推崇儒家其實也很可能是為了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而背書)。然而須知遠水解不了近火,在各地已經紛紛起義的情況下仁君還是昏君幾乎毫無區別。這個時候需要的只有強大的政府力量。

而這個時候的秦王朝多年來濫用徭役早已疲憊不堪,早在秦始皇在位時期,他就採取趙陀等人的意見遷移關中50萬秦人至嶺南與當地人民族融合,這使得關中大大空虛,在各地造反的情況下胡亥不得不動用修陵墓的民夫作士兵。

再一個秦朝實行郡縣制,這的確對於加強中央集權極為有利,卻大大削弱了地方的軍事力量,各個郡縣各自為戰潰不成軍。

所以說秦王朝的覆滅主要原因還是在於秦始皇推崇法家濫用徭役導致的社會矛盾尖銳到不可調和的地步。

而秦軍再不是當年一掃六合的秦軍,敵人也不是之前六國的貴族而變成了天下百姓。這個時候大廈已傾,相信無論是扶蘇還是胡亥作為二世也都只能成為秦王朝的守墓人。


老袁說


如果秦國扶蘇繼位秦帝國照樣還會覆滅,因為秦帝國在民間相傳是秦始皇造成的罪惡,已經到了頂點。本來這是秦帝國的大勢,千古一帝的秦始皇可以駕馭,他的後人還沒有那個能力,二世而亡矣,沒有誰能制所以方略也,扶蘇更是庸常之輩!



當時的秦帝國為什麼秦始皇多次巡遊天下,就是怕原六國的貴族遺老亡秦之心不死,尤其是楚國的臣民多有不服,“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句讖語像魔咒一樣攪擾著秦始皇,使他坐臥不安,廢寢難寧。蟄伏於鄉野里巷的暴民始終在尋求著秦國的國器,取而代之而痛快。項羽見了秦始皇的車駕很是痛快,曰:彼可取而代之也。劉邦見了秦始皇的車駕很是感慨,說:大丈夫當如此也!他們就是等待著陳勝的義舉火把,蟄伏四起,草莽登場於天下。


反觀嬴政之子扶蘇,秦始皇焚六國詩書,坑方術士,那時以秦國的思想為唯一,振奮秦國的意志,他這樣的治國方略都看不懂,他能夠駕馭大朝?他接到趙高矯詔的詔書的表現,接詔書哭泣進內室想自殺,將軍蒙甜阻止安知其非詐?扶蘇竟說:父而賜死,尚安復請!他這樣一味的迂腐愚忠,不知變通他能有多大的作為?況且你的使命是三十萬秦國軍隊的監軍啊,這是秦始皇的家底,你肩負著秦帝國的責任!你得不辱使命!這樣的處事短見他怎能夠面對鄉野的竊國大盜?他又怎麼能夠掌控他的大朝重臣?(趙高使個眼色他就能像跑龍套一樣真的指龍為蛇)因此,扶蘇就是繼位秦國照樣覆滅,火勢已經到了節點,歷史的車輪有誰能擋得住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