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龄为什么反奉?

搜不尽的经典


郭松龄(1883-1925),字茂宸,因身材高大形似洋人又称“郭鬼子”,汉族,是唐朝名将汾阳王郭子仪的后裔,民国奉系实力派将领。1925年,第二次直奉战争后,因地盘分配等问题导致奉军内部矛盾激化,郭松龄联合冯玉祥、李景林等公开反奉,要求张作霖下台;同年,郭松龄兵败被杀,奉系因此元气大伤,为日后张作霖皇姑屯遇刺埋下隐患。

近年来,郭松龄的历史印象一直比较有争议,有人说他发动反奉战争是站在爱国立场上,为争取东北的民主和自由而战,因此认为他是爱国将领。也有人说郭松龄反奉的真实原因是因为其气量狭窄,为争权夺利与杨宇霆等东北军实力派人物矛盾激化,反奉纯属是因为个人私欲,并没有他所宣扬的光明正大,因此认为他是一个阴谋家。

在影视剧《少帅》中,对郭松龄的生平和其反奉的过程有过详细介绍;1916年,郭松龄从陆大毕业,被特聘位北京讲武堂教官。1917年,前往广州参加孙中山护法运动,护法运动失败后返回奉天。1919年,郭松龄进入东三省陆军讲武堂担任战术教官,在这里他遇到生命中最重要的贵人——张学良。

在东北陆军讲武堂,郭松龄因为其深厚的军事造诣和严于律己的治学态度让张学良十分佩服,此时的张学良是一位有正义感和爱国思想的青年,郭常向他讲述救国救民的道理,对张学良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两个人之间的关系亦师亦友,郭松龄也深受张学良的信任。

从讲武堂毕业后,张学良在奉军中逐步掌握大权,而郭松龄在奉军的地位也水涨船高,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奉军全线溃败,此时任东路军第二梯队副司令的郭松龄指挥所属二、八两旅安然撤退,并在山海关顽强阻击几倍于己的直军追击,使奉军大部得以安全撤回奉天。此役过后,郭松龄受到张作霖和张学良父子的信任和重用,开始对东北军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并逐步掌握了奉系的精锐部队。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郭松龄率领的第三军增援九门口,激战石门寨,出击秦皇岛,战功赫赫,取得很大的战功。然而在战后的利益分配上,以郭松龄代表的“陆大派”和以杨宇霆为首的”士官派“产生激烈冲突,原本分配给郭松龄的安徽省督军被姜登选占据 ,立了大功的郭松龄反而未获封赏,郭对此极度不满,此时内心已有反奉的想法。

此后,郭松龄访日期间,日本人透露张作霖欲以”落实二十一条“为条件,从日本购买军火攻打冯玉祥国民军,郭松龄对此举极为义愤,暗中同冯玉祥联系”反奉“事宜。

1925年,郭松龄在天津代张学良组织第三方面军司令部时,趁机大肆安插亲信,为武装反奉做准备。之后的11月13日,郭松龄在军事会议上公然违抗张学良命令,郭”反奉“之心此时昭然若揭,11月20日,郭松龄在滦州火车站召开军事会议,正式宣布联合冯玉祥、李景林组成反奉联盟,要求张作霖下台,随后,郭将所部整合为5个军7万余人开始朝奉天进发。

11月28日,郭军攻克山海关。12月7日,郭军攻占锦州,兵锋直指奉天,张作霖被形势逼迫,准备下野。就在这时,日本人找到张作霖,提出一系列以侵害中国主权的要求以换取日本援助张作霖的条件,张作霖被迫答应。这些承诺在战后被张作霖全部反悔,为日后张作霖皇姑屯遇刺身亡埋下伏笔。

在日本人介入后,张作霖获得喘息的机会,郭军的攻势被遏制,被迫放缓进攻势头。与此同时张作霖任命张学良为前线总指挥,收拢残部在巨流河东岸布防,21日,郭松龄部队与张学良隔着巨流河展开决战,

此时的双方实力差距并不悬殊,张学良以攻心战术离间郭部军官,导致郭部军心涣散,同时郭军参谋长邹作华阵前倒戈,郭军大溃,郭松龄见大势已去,率卫队及家眷出走,在新民被奉军骑兵抓获,张作霖下令枪毙郭松龄夫妇并曝尸三日,就此郭松龄反奉彻底失败。

郭松龄反奉虽然只有一个月就失败了,但是其带来的影响和后果是深远的,此役使奉军内部元气大伤,多年积攒的弹药、补给损失殆尽,损失大量的优秀军官。除此之外,张作霖在危机情况下答应日本人的条件在战后得不到兑现,使得日本人怀恨在心,暗中准备除去张作霖。

个人认为郭松龄反奉主要有三点原因:一是因为其个人的功利心和私欲,这一点不可否认,郭松龄反奉之初以张学良的名义,提出反奉成功后由张学良主政东北的倡议,然而在其取得优势之后就提出自己主政东北并一系列地区分配要求。由此可以看出,郭松龄内心对权力的追求和渴望。

二是郭松龄的价值理念和奉军当权者的冲突,郭松龄这个人思想上倾向于革命党,严于律己,对张作霖家长式作风及奉军内部的种种弊病深感不满,从内心里瞧不起绿林出身的张作霖和其他的老一辈将领,迫切希望以自己的想法对东北进行改革。

三是郭松龄的性格,郭松龄此人气量狭小,睚眦必报,第二次直奉大战后,郭松龄对自己未获封赏深感不满,对张作霖及杨宇霆等人怀恨在心,更是在其反奉后杀害了前来劝说的奉军优秀将领姜登选,这一点也可以看出郭松龄的性格。

以上就是我认为郭松龄反奉的主要原因,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小何杂谈


郭松龄(1883-1925),字茂宸,汉族,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东陵区深井子镇渔樵村,是唐朝名将汾阳王郭子仪的后裔。奉系著名爱国将领之一。

郭松龄倒戈反奉原因有四:

一、与杨宇霆的私怨

奉军新军里一直分为两派,一派是郭松龄为代表,在国内陆军学校毕业的陆大派,另一派则是在日本陆军学校毕业的留洋派,像杨宇霆、姜登选、韩麟春都在此列,两派因军事理念的差异一直看对方不顺眼。而且杨宇霆一直建议张作霖挺进关中,统一全国,迎合了张作霖的野心。而郭松龄却希望奉军可以好好经营东三省,国人不要自相残杀。

第二次直奉大战以奉军大胜结束。张作霖把各个省封给手下,其中把安徽封给杨宇霆,山东封给张宗昌,把江苏封给姜登选。而此战最大的功臣郭松龄却什么也没得到。趾高气扬的杨宇霆和落寞的郭松龄,成了让两派的矛盾迅速激化的鲜明写照。其实张作霖是把郭松龄与张学良捆绑一起。等张学良彻底接班那一天,郭松龄在整个奉军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惜他没等到这一天。

二、奉系军阀新旧两派的矛盾

张作霖团队里有两种人,一种是当年一起刀口舔血的把兄弟,这些把兄弟为张作霖的崛起提供了巨大的助力,深受东北王的信任。随着历史车轮的转动,他们陈旧的作战思路和带兵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战争的要求了,第一次直奉大战的溃败就说明了这一点。

第一次直奉战争后,奉军内部逐渐形成了“老派”、“新派”。老派是奉军中的实力派,绝大多数都是和张作霖一起出道的结拜兄弟,成员有张作相、张景惠、汤玉麟、孙烈臣、吴俊升,这些人在奉军中都担任军政要职。新派分为“士官”派和“陆大”派,都是军校出身的人,“士官”派大多是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的,以杨宇霆为首脑,成员有姜登选、韩麟春、于珍、常阴槐、王树常、于国翰、邢士廉等人,这些人对杨宇霆甚为依赖,视杨为“智囊”、“精神领袖”。

而新派则是张作霖搜罗来的各处人才,以王永江、杨宇霆为代表。他们在军事、政治、经济各方面进行着革新,让张作霖愈发器重。两派的矛盾也在日益激化当中,不过郭松龄确是一个例外,他虽身处新派,但因其性格刚直、自尊心过强,落得个两边不讨好,孤家寡人一个。

三、民族大义

郭松龄曾经参加过孙中山先生的队伍,对三民主义很是认同。他的夫人韩淑秀也是同盟会会员。郭松龄有一颗救国救民之心,在得知了张作霖在日本大量采购军火、准备大打内战的消息后。郭松龄很反感。

郭松龄敢于起兵反奉,不仅因为他是一名民主革命者,与张作霖等旧式军阀有本质区别,同时也与张学良的充分信任和纵容有着密切的关系。张学良秉承父亲张作霖“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作风,对郭松龄有着超乎寻常的信任,这在奉系集团内部早已成为美谈。因此当郭松龄“对张作霖的军政措施,时常表示不满”时,张学良对郭松龄则“每表同情”,并不加以制止。

四、性格偏激

郭松龄自尊心太强,不屑与人交往,被杨宇霆挤兑后,两人关系变得势如水火。张学良居中调停,请两人坐下来一起吃饭,郭松龄听说杨宇霆也要到场,不顾张学良的好意,愤然缺席。

后来直奉大战,郭松龄在作战部被姜登选挤兑,竟然违抗军令,擅自带走部队。战场抗命,已经形同造反,可以就地枪决的。不过张学良却没有处罚他,只是找到他让他把作战部队带回去。后来郭松龄在背叛奉军以后,把姜登引诱出来杀害了。后来杨宇霆失势,郭松龄手握7万精锐的兵权。按理说应该大气一点,他却在火车站当面讥讽杨宇霆,像一个报复成功的孩子。

郭松龄的这场兵变,虽说出发点是为了救国救民,消灭内战,不过不难发现双方背后有日俄两国的影子浮现。


水木快快刀


郭松龄反奉是民国军阀混战中的一件大事,此事不光影响了奉系军阀兴衰,也直接导致东北的走向。那么,郭松龄作为奉系军阀的医院,为什么却要反奉呢?

(郭松龄剧照)

我认为郭松龄反奉有六方面原因:

一、郭松龄看不上张作霖。

郭松龄生于乱世。日俄战争时,家乡成为交战区,房屋尽毁,百姓伤亡惨重。郭松龄目睹惨状,毅然投笔从戎,先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将校研究所和中国陆军大学。经过专业的军事学习,成为正经的军事高材生。

张作霖是土匪出身,虽说壮大成一方军阀,但他是个利己主义者。在许多事情上,他都会先算计如何让自己获得最大利益,甚至不惜和日本人打得火热,利用他们达到自己的目的。

因此,有理想有抱负的爱国青年郭松龄,压根看不上张作霖这样的草莽英雄。

二、郭松龄对作张作霖有意见。

郭松龄在遇到张作霖之前一直混得不好。他先是投靠四川巡警道朱庆澜出任连长职务,后来受保路运动影响,四川将领发动兵变,纷纷独立。朱庆澜被迫离职,郭松龄也不得不离开四川,回到了奉天。

当时,郭松龄已是同盟会中的积极分子。他信奉三民主义,支持共和,支持革命。武昌起义爆发后,他在奉天积极响应,与革命者们密谋武装起义,结果受到张作霖的镇压,被逮捕入狱。后来幸得韩淑芬“美人救英雄”才得以拣回一条命,也就是此时他认识了张作霖。

随后,郭松龄又满怀革命热情,南下广州追随孙中山,投身护国运动。结果再次以失败告终,只得重返奉天。

正好,张作霖重开东三省讲武堂,郭松龄通过陆大同学的推荐,成为其中一名战术教官。

张作霖有一次看到郭松龄,当着众人的面拍着他的肩膀说,你不是那个同盟会成员吗?怎么到我这里来了?

郭松龄是个心高气傲的人,认为张作霖有嘲讽之意,从此对张作霖心存偏见。

(张作霖剧照)

三、有功无赏,待遇不平。

郭松龄在做教官时,张学良也在讲武堂学习。

郭松龄和张学良亦师亦友,他在张学良的举荐下,成为卫队旅参谋长兼第二团团长。

此后,郭松龄接连在战场上立下战功,成为张学良的副手。而张学良出于对他的信任,又将精锐之师三、八旅所有事务都交给他负责。

两次直奉战争,郭松龄凭着过人的指挥才能,都取得了极大的功劳。然而,功劳最高的他,却独独不在封赏名单内。看着那些没有做出大成绩的人又是提拔又是赏赐,骄傲的郭松龄,再次心生不满。

四、政见不合,受人排挤。

直奉战争胜利后,膨胀的张作霖决定趁胜追击,继续攻打南方国民军,完成一统天下的大业。

然而,耿直的郭松龄却坚决反对,并主张“精兵强卒,保卫桑梓,开发东北,不事内争,抵御外侮”。张作霖正自信满满,对他而言,郭松龄无异于泼冷水,这让他很不高兴。那些本就妒忌郭松龄的将士们趁机大进谗言,对他处处排挤。

(张学良剧照)

五、妻子推波助澜。

张学良心里很明白郭松龄受到不公待遇,于是让他偕夫人韩淑芬前往日本考察军事。

郭松龄在日本考察期间,却发现张作霖为了得到日本人军火上的支持,竟和日本人谈妥卖国的“二十一条”。

郭松龄愤怒了,他觉得国难当头,张作霖竟还为一己之私,出卖国家,还准备自己人打自己人,这直接成了他反奉的导火索。

韩淑芬早就不满郭松龄在奉军中所受到的不公待遇了,另外她也是个进步青年,一直痛恨军阀战乱给百姓带来的痛苦,因此她极力赞成郭松龄反奉。

六、与冯玉祥结为联盟。

郭松龄虽说掌握着奉军7万精兵,但想要攻打势力强大的张作霖,却并无胜算。为了加大筹码,他又与直隶督办李景林和国民军联军总司令冯玉祥达成共同反奉的联盟,并确定由李景林控制直隶、热河,而郭松龄则做反奉先锋,冯玉祥负责接应。

为了巩固盟友关系,郭松龄、李景林和冯玉祥还做了详细的地盘分化:反奉胜利后,郭松龄雄踞东北、李景林占据热河和直隶、冯玉祥则雄霸西北。

然而,就在三人密谋反奉计划时,张作霖却发电报要郭松龄速回奉天议事。郭松龄担心老奸巨滑的张作霖已经察觉了他的行动,仓促之间,他举起了“反奉讨张”的大旗,这天是1925年11月22日。

(参考史料:《郭松龄反奉见闻》)


张生全精彩历史


郭松龄是近代民国时期奉系军阀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和张学良的关系尤其亲密。但是由于他在关键时刻发动了反对张作霖的起义,最后功败垂成,结果被张作霖所杀。

要知道郭松龄一直是奉系的重要人物,张作霖和张学良可谓都是比较信任他的,给予他高官厚禄。那为何郭松龄非要最后起来造反,导致自己无法得到善终呢?这其中很大一个原因是因为郭松龄和杨宇霆的矛盾。因为在奉军中有两派势力互相斗争,郭松龄属于国内陆军学校毕业的,而杨宇霆等人属于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的,双方的理想,目标还有治军理念都有相当大的差别。

再就是奉系老大张作霖对这些人厚此薄彼,最终惹恼了郭松龄。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奉系军阀取得了很大的胜利,其中郭松龄在其中立下了非常大的功劳。但是事后张作霖却赏罚不公,把山东封给了张宗昌,安徽封给了杨宇霆,而作为最大功臣的郭松龄,却什么也没有得到。而郭松龄本人的性格也有很大的问题,他过于自傲,不屑与人交往,本来张学良多次想缓和他和杨宇霆的紧张关系,可是一直不能成功。

郭松龄在开始起兵反奉的初期,形势还是非常有利的,当时他还联络了冯玉祥等军阀一起反奉。可惜后来冯玉祥等人也并不是真心为郭松龄出兵,所以打着打着他们就退缩了。而奉军毕竟是张家的军队,多年来一直奉张家父子为主,所以在张学良出面之后,郭松龄的军队就不再那么受郭松龄的控制了。而在关键的时刻日本人也出手,最终导致郭松龄功败垂成。本来张学良还想保住郭松龄的命,但是张作霖却抢先出手,杀掉了郭松龄夫妇。

所以郭松龄反奉主要是因为自身比较偏激,再加上张作霖赏罚不公,同时作为新派军队也不愿意在参加军阀之间的混战,搞得民不聊生。

我是冰哥聊史论古今,期待您的关注和点评!


冰哥聊史论古今


郭松龄外号郭鬼子,此鬼非日本鬼,乃白俄鬼。

因为他身材像白俄兵一样高大,又常穿普通士兵们穿的布军服,远远看起来像白俄兵,人们对各国侵略者都没好感,以“鬼子”称之,所以他得了这么个外号。

和大家所想的不同,郭松龄之所以反奉,既不是为了民族大义,也不是为了个人私欲,纯属理念不同,派系之争。

张作霖的奉系军阀,组成相当复杂,有当初跟着他当土匪的结拜兄弟们,也有系统学习过现代军事的新式人才。这两类人之间存在着深深的矛盾,一派以元老自居,一派觉得自己才是奉系的未来,彼此看不惯。

那么张作霖支持哪一派呢?哪派都支持,等于哪派都不支持!事实上他对此喜闻乐见。

这是中国古代帝王术的一种体现,让“大臣们”相互制衡,“龙椅”才坐得稳,要是部下全都一条心,他张作霖就该犯嘀咕了。

第一次直奉战争后,“老派”和“新派”明确形成。

而“新派”还细分为留洋派和本土派。留洋派大多是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的,以杨宇霆为首;本土派大多毕业于中国陆军大学和保定军官学校,以郭松龄为首。

这两人理念不同,杨宇霆主张带着奉系向中原地区发展,图谋统一中国;郭松龄则主张“精兵强卒、保卫桑梓、开发东北、不事内争、抵御外侮”,意思是东北自保,关内那堆事就别管了。

对于有雄心壮志的张作霖来说,杨宇霆的理念显然更符合他的心思,郭松龄的则过于保守了。于是对杨宇霆信任看重,视他为得力助手。

那奉系二把手张作良是个什么意思呢?他没有明确的看法,可能觉得都有理吧。但因为杨宇霆仗着张作霖的信任嚣张跋扈,都快不把他放眼里了,所以他对杨很不满,站到了郭松龄那一边。

张家父子虽然对一些事物的看法不同,依然父子情深,郭松龄和杨宇霆却已势同水火。

虽然有着少帅的支持,毕竟老帅才是掌控一切的那个人,因而郭杨之争中郭松龄受到了杨宇霆的打压排挤。

杨宇霆性格不好,郭松龄情商也不高。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凡事特别爱较真,数次落于下风,让他不但厌恶杨宇霆,也恨上了张作霖。

第二次直奉战争后,奉系内部爆发严重的地盘之争,立下大功的郭松龄什么都没争到,简直要气死,撺掇张学良篡了张作霖的位自己上台!

张学良吓了一跳,他可从没这么想过,当然不同意,于是郭松龄对他也有了不满,产生了反奉的念头。

而导致他真正反奉的则是这么件事:1925年10月初,郭松龄作为奉系的代表去日本观操,忽有个日本的重要参谋问他此次来日本是否代表张作霖签订前约?

郭松龄一头雾水,询问之下才知道张作霖以落实二十一条为条件,要求日方供给奉系军火,入关进攻冯玉祥的国民军!

此事彻底激怒了郭松龄,他本就不愿出关作战,只愿偏安东北,再一想到哪怕打赢了自己也没啥好处,索性一不作二不休找上了冯玉祥,双方结成同盟。

11月21日晚,郭松龄发出了反奉的通电,有三个主张:一是停止内战;二是张作霖下台,严惩主战罪魁杨宇霆;三是张学良上台,改革东四省。

张作霖都懵了,虽然他看重杨宇霆,对郭松龄其实也是很信任的,压根想不到他会造反!还以为是张学良想逼宫篡位,差点没把他给杀了。

张学良也懵,自请去和郭松龄商谈退兵,但郭松龄铁了心要反奉,当然不听他的。

除了冯玉祥,郭松龄还有另一个同盟:奉系实权人物李景林。

(郭松龄夫妇被曝尸)

三方加在一起看起来声势浩大,张作霖都让家人收拾细软准备逃跑了。

但军阀同盟因利而来,也因利而散。李景林不断撬郭松龄和冯玉祥的墙角,冯玉祥趁郭松龄和奉军打得火热,出兵占领了热河。

日本人也在其中插了一脚,先拉拢郭松龄,表示可以帮他一把,只要战后给出国家利益,郭松龄拒绝了;又去找张作霖,张作霖同意了——也不是真心同意,只是想糊弄小日本,后来反悔了,这也是日本人非要弄死他的原因之一。

郭松龄孤立无援,战败身亡。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缥缈峰下一粒沙


郭松龄反奉的原因有很多,按照张学良晚年的叙述,郭松龄反奉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张作霖宠信杨宇霆。


在第二次直奉战争期间,郭松龄曾经多次向张学良抱怨张作霖不公,并且表示自己“宁折不弯”。郭松龄的抱怨并不是没有道理,张作霖在处理郭松龄和杨宇霆矛盾的问题上,一直偏向于杨宇霆。


郭松龄是奉军中的第一悍将,如果没有郭松龄的帮助,张作霖可能早就被吴佩孚赶下台了。张作霖只依靠郭松龄打仗,不给郭松龄应得的封赏,郭松龄叛变也是迟早的事情。

张学良能够在奉军中出名,一半是因为张作霖的提拔,一半是因为郭松林的帮助。


从第一次直奉战争开始,郭松龄就在张学良的手下担任副将。张学良名义上是主将,实际上却事事听从郭松龄安排,两个人的私交非常好。张作霖曾经对张学良说:“你除了不能把老婆给郭松龄,其余的都能给他了!”

郭松龄每一次打了胜仗,张学良总能加官进爵,而郭松龄也能跟着张学良一起升迁。然而到了第二次直奉战争时期,杨宇霆和郭松龄的矛盾加剧,张作霖宠信杨宇霆疏远郭松龄,造成郭松龄对张作霖越来越不满。在一次军事会议上,郭松龄不满杨宇霆手下的排挤,竟然带领亲信部队从前线撤走。


张学良知道离开郭松龄奉军根本没有多少战斗力,赶紧带着少数护卫追上了郭松龄,将郭松龄劝了回来。

郭松龄回到军队后,带领手下精锐一路打到秦皇岛,为奉军取得直奉战争的胜利立下了大功。


结果在战争打完之后,姜登选和杨宇霆都获得了督军的职位,郭松龄只获得了京屿诸军副司令的职务。直奉战争结束后不久,姜登选和杨宇霆被孙传芳击败,江苏和安徽先后丢失。


郭松龄内心非常的不满,他认为张作霖这是故意打击自己,宁可把安徽和江苏丢掉,都不愿意让自己去做督军。

1925年郭松龄作为奉军的代表前去日本考察,一次偶然的几乎,郭松龄得知张作霖想要出卖国家利益,换取日本军事援助的消息。


过了没多久,张作霖给郭松龄发电报,要求郭松龄带兵讨伐冯玉祥。这一消息让郭松龄十分气愤,在回到东北后不久,郭松龄就开始偷偷联合冯玉祥和李景林,准备发起反奉战争。

1925年11月,郭松龄公开反叛张作霖,郭松龄叛乱的时候给张作霖提出了三条要求:


  • 第一条要求是停止内战,主张和平。

  • 第二条要求是张作霖立刻下台,处置杨宇霆等人。

  • 第三条要求是张作霖将奉军的领导权交给张学良。


从这三条要求来看,郭松龄之所以反叛张作霖,一方面是因为张作霖出卖国家利益,在国内挑起内战,另一方面是因为张作霖宠信杨宇霆,没有给郭松龄应得的奖励。

郭松龄叛乱初期,张作霖的军队节节败退,张作霖甚至想要下野,将“东北王”的位置交给郭松龄。


然而在战争的关键时刻,郭松龄的同盟李景林和冯玉祥起了内讧,张作霖拉拢日本关东军助战,战争的局势很快出现了大逆转。郭松龄在大势已去的情况下带着夫人化妆逃走,在逃亡途中被张作霖的军队抓获,最终在押送回沈阳的路上被张作霖下令就地枪决。


历史总探长


在东北王张作霖的奉系里,张作霖,张学良,郭松龄三人可以说是关系极为亲密的三人,其中张学良待郭松龄更是亲如兄弟,在郭松龄起兵之后,更是蝴蝶效应改变了中国的近代史。

当时在郭松龄的手中握着的是张作霖东北军中最精锐的七万大军,一个地方的军阀,将手中最精锐的力量交付到了外姓人的手中,对于他的信任可以说是推心置腹了。

在当时郭松龄与张学良的关系中,张学良对于郭松龄也是亲如兄弟,郭松龄的反叛也让心思焦虑的少帅张学良从那时候起就抽上了大烟,张作霖更是被迫与日本签订了“高利贷”条约,给以后的皇姑屯事件埋下了伏笔。

郭松龄有一个外号叫做“郭鬼子”因为郭松龄的身材高大,而当时的东北驻有俄国与日本的驻军,被当地人不喜,统统的称为俄国鬼子,而郭松龄与当时的俄国士兵相似,就被取了一个郭鬼子的外号。

张学良与郭松龄两个人的关系也可以从很早说起,张学良在小时候就已经见过郭松龄,那时候的郭松龄也为张学良讲解了自强救国的路线,后来张学良进入了奉军自办的陆军学校讲武堂学习。缘分让张学良与教官郭松龄又一次见面了。

在讲武堂里,郭松龄不但教给少帅先进的军事知识,还给他灌输救国救民的道理。

而张学良本身就对于西方的思想并不是很排斥,于是两人渐渐的发展成为亦师亦友的关系,同时张学良的夫人于凤至和郭松龄的夫人韩淑秀也变得情同姐妹,韩淑秀遇到经济上的困难,于凤至也都会用自己的私人财产帮助她。

在讲武堂中,郭松龄对于所有的学员都是一视同仁,张学良身上的少爷脾气也很快的就被消磨掉,也学会了很多的知识,在毕业之后也将郭松龄调到了自己的“新军”上任职,一起操练新军整顿军纪,这只军队也很快的成为了东北军的精锐。

随着张作霖实力的日益强大,他的目光也望向了关内,很快就发动了第一次的直奉战争,但在直系军队的先进战术以及大炮轰击下,张作霖的军队也是节节败退,甚至差点被直系军队端了老窝,最后在山海关前,还是张学良和郭松龄的三八旅最后顶住了进攻,最后直奉议和。

而张作霖在稍作休整之后,也很快就发动了第二次直奉战争,简称复仇之战,在这次战争中,郭松龄率领着新军一鼓作气打到了秦皇岛,这场战争以奉系的胜利结束。

而这两次大战也奠定了郭松龄在东北军内的地位,也得到了张作霖与张学良两人的器重,张学良人前常说郭茂辰就是我,我就是郭茂辰,足见其厚爱(郭松龄字茂辰)。

甚至张学良还为郭松龄争取到了指挥权,在张学良不在天津的时候,这只七万人的精锐部队郭松龄一个人说了算。

不过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郭松龄最后也在种种原因下打出了清君侧,拥立张学良的口号彻底的背叛了奉军。

1:与杨宇霆的私怨

这个恩怨还要说到当时的“复仇”之战,在当时杨宇霆就迎合了张作霖挺进关中统一全国的思想,而郭松龄当时却希望奉军可以好好的经验东三省,不要自相残杀。

后来第二次直奉大战以奉军大胜结束,张作霖也开始大封有功之臣,把安徽封给杨宇霆,山东封给张宗昌,把江苏封给姜登选,可作为“复仇”之战最大功臣的郭松龄却什么都没有得到。

所以在当时的奉军内部,以杨宇霆为代表的“留洋”派总是在郭松龄为代表的“本土派”面前趾高气昂,以现在的看法来看待这件事情,想必也是张作霖想要将郭松龄与张学良彻底的绑在一起,好给张学良铺路。

2;中间人“两边没逢源”的郭松龄

张作霖作为从老牌军阀一直到新式军阀,他的队伍中有两种人最为多见,一种是当年刀口舔血的兄弟,这些人为张作霖的崛起提供了巨大的帮助,深受张作霖的信任,而另外的一群人则是张作霖搜罗来的各种新派。

但新派与旧派两拨人经常的因为作战思想与带兵方式之间产生很多的矛盾,在形式的逼迫下,张作霖也越来越信任新派,所以两派的矛盾也在日益激化中。

而在这两派中,郭松龄却是一个“异类”,因为性格刚直、自尊心过强,落得个两边不讨好,成为了孤家寡人一个。

3:民族大义

郭松龄曾经参加过孙中山的队伍,对于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也是相当的认同,他的夫人韩淑秀也是同盟会会员。

这样的郭松龄在军官学院的时候,也时常的会拉张学良两个人一起讨论强国之路,而郭松龄在得知了张作霖准备大打内战消息的时候,也是颇为反感。

不过郭松龄的那场兵变,虽然出发点是救国救民,但不难发现双方背后国外势力的影子,并且在那场事变中,张学良也使用飞机散发传单“吃张家饭,不打张家人”也在郭松龄的部队中产生了一定的反战情绪,这些事情叠加起来,也注定了郭松龄的败局。


三书青史


首先,东北王是印证北洋军阀封建统治的称呼,当时张作霖的称呼其实是陆海空大元帅,东北保安军总司令,冷不丁听起来是管理保安的!

其次,张作霖虽然称雄东北,却是从底层摸爬滚打走向权力之巅,用了近三十年,从清末成为民团防练,直到皇姑屯事变,东北也并不全都是张氏一家之言!

如冯德麟,吴俊生都拥有自己的势力,张作相,李景林也都各怀鬼胎并割据一方,只是张作霖代表的张氏,是其中势力最强大,经济实力最雄厚的!

张作霖善于笼络人心,也善于经营产业,在各方势力的角逐中成为东北的代表,和各方利益的庇护者!

郭松龄虽然在直奉大战获得奇功,被张学良委以重任并推荐为封疆大吏,但东北各方势力错综复杂,因此张作霖并未完全满足郭松龄的期望!

郭松龄反奉倒张,最开始是以张学良的名义,挟持部将回师东北,却在胜利之时踢开张氏,而宣言民主主义思想!

东北军中家眷皆在东北,钱粮供应全靠后方支援,奉系又有日本人的支持,郭松龄最终战败被杀!

但郭松龄的影响巨大,首先是东北军中少壮派被大规模清洗,使得东北军战斗力大幅削弱!

其次危难之时使张作霖求助日本关东军,令日本对东北的渗透更加合法化!

此外东北多年未经战事,此战令奉系从军事,政治,到经济各层面都遭受重创,所以至今东北老人都对郭松龄不满!为个人野心付出东北!


多臻贵


谁在吹捧郭松龄?

是蒋匪余孽!

(一)

郭松龄1910年加入孙中山的同盟会,参加过镇压四川保路运动。

1911年从武汉回东北密谋起义,险被处死,1917年参加孙中山叛乱护法,再回东北当教官,遇上策反对象张学良,成为少帅主子和心腹,实际是卖中国领土,灭亡东北军革命党卧底。

(二)

1919年11月北洋政府段其瑞派徐树铮,带3000河南安徽新兵收外蒙古。

1921年2月,一帮外蒙没落贵族组织的800人游击队,把镇守外外蒙的奉系郭松龄一万多人正规军追的没处躲,弁蒙而逃,自此,中国军队再没进过外蒙。

(三)

1925年郭松龄在日本,知道日本支持张作霖,郭松龄与善叛换主当代吕布冯玉祥共商联手,消灭奉系,由于冯吕布失信掉头回京逼宫,电请孙大炮当党皇上,出卖了郭松龄,冯抢投奔革命党头功,弄得无后援郭被斩杀!

(四)

27年,挟倭傍俄蒋介石被赶下台,东去日本求主子不要再扶植张作霖,被日本拒绝。

28年6月4日张作霖被蒋干掉,张学良移帜,完成蒋统一中国,当倭俄儿皇帝梦,对内实行法西斯军政府管制。

(五)

几十万东北军,让蒋难寑,鼓动张少帅打苏俄,借力灭东北军。

逼张少帅剿红军,消耗东北军。

(六)

西安事变后,蒋终于彻底解决了东北军,按照自已意愿和浙江东林党的嫡系支持,完成抢光亡净中国意愿,做为向他国父和主子的忠孝回报!



郭松龄是一个典型的“理想主义者”!



他厌恶张作霖无利不起早的匪类本性,他渴望奉系军团成为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中流砥柱。

但天不遂人愿,奉系军团的所作所为一次一次的让郭松龄失望。

“不在沉默中爆发,便在沉默中灭亡。”


郭松龄选择了爆发,他反奉的目的并不是夺权,而是为了把沉睡的东北军叫醒。

往事悠久豪情壮,桃花飞舞父母乡


郭松龄的父亲是一位饱含诗书的私塾先生,从小父亲便教导他,何为“民族大义”,何为“家国天下”。

他的母亲是一名勤劳朴实的东北妇女,虽然容貌普通,但是心地善良。


他的家境并不富裕,但父母却省吃俭用,时常接济穷人,父母对郭松龄的影响十分巨大,

长大后的郭松龄胸怀着一颗悲天悯人的心投笔从戎,以报效国家为理想,不求高官厚禄,只求无愧于父母的教诲之恩。

国破家亡山河碎,星垂平野天苍苍

日俄之间的战争,毁灭了郭松龄心心念念的家乡。


一个人没有了故乡是什么滋味?“凄清如许…从此天涯孤旅。”

没有人知道郭松龄的心中背负着多么大的伤痛,我只知道,从那之后,他从一介酸腐的文弱书生,变成了一位不苟言笑,杀伐果断的军人。

报国从军黄粱梦,心途遥远路难寻


加入奉系军团的郭松龄从严治军,从宽治民,帮助穷苦的东北百姓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军民们爱戴他,同僚们羡慕他,东北王张作霖赏识他,可郭松龄却并不快乐。

郭松龄发现,张作霖发动战争的目的并不是抗日救国,而是拉山头、搞领土扩张。

并且张作霖在军阀混战时,为了得到日本的支援而牺牲了东北的权益,导致了东北地区被日本疯狂蹂躏的惨状。

我就是东北人,听老一辈人说,辽宁省以北、以西的一些小城镇,在抗战时期遭到过日军惨绝人寰的屠杀,甚至出现过一个村只有十几个活口的现象。

改革开放之后,大量的山东人、河北人迁入辽宁省之后,辽宁省的人口才有所回升。


张作霖在部分东北人的眼中,其实就是个土匪头子,他剥削百姓,威胁商会,假仁假义,唯利是图。

不要被电视剧所欺骗,他只是一个发国难财的军阀,并不是什么“东北英雄”,死在他手里的中国百姓,并不比死在日本人手里的少!

郭松龄正是看清了张作霖的贪婪的本质,心中才逐渐产生了反抗张作霖的念头。

今生男儿镇杀场,来世再报父母恩。


第二次直奉大战后,张作霖有意入主南方,将奉系军团的地盘扩张至江苏、江西一带,郭松龄极力反对张作霖的做法,并苦口婆心的建议张作霖退出关内,发展东北,保境安民。

梦想着成为第二个袁世凯的张作霖自然不会放弃向南方扩张的机会,由于郭松龄和张作霖的政治理念不和,郭松龄在奉军中渐渐被孤立。




1925年,张作霖用大肆剥削贫苦百姓得来的钱,在日本购买武器。

忍无可忍的郭松龄愤慨至极,决定起兵反奉,同年11月,郭松龄率七万大军在滦州起兵,向辽东进发(辽宁省东部),但无耻的张作霖勾结日本人,对郭松龄的反奉军形成了双面夹击之势,郭松龄无法以一敌二,最终兵败将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